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范文(23篇)
议论文是一种通过阐述观点、分析问题和提出结论的文章,它能够促进思考和引发讨论。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尾,可以总结自己的体会和反思,并给出进一步的行动计划。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实用方法,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启发。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一
“跪”在日语里叫做“正座”,即在各种坐姿中最为正式的坐法。正确的日本式正座双膝下跪,将屁股放在脚后跟上,双脚大拇指甚至脚心保持重叠。男性的双膝可以稍微分离,女性则必须并拢。尽管正座可能对腿型会有一些坏影响,但是好处也不少,比如正确的正座姿势有能够消除下巴赘肉和收紧小腹的作用。
总结来说,在日本,“跪”可以代表很多种含义,包括礼节、一种服务或是一种赎罪。但这种“跪式”文化已经深入日本文化,成为了一种独有的精髓。
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女性中,日本女性向来以美丽温柔著称。在日本,善于化妆和服饰的女人,往往要比仅仅具备天生丽质的女人高出3倍之多;而日本女的从内散发出的温柔,从修养上散发出来的女性魅力则会令每一个靠近她的人如沐春风。可以说,日本女的因为她们细致的外在与深厚的内在使其独具风采。
说到这个“跪”,这得源自日本的风俗传统,日本女的向来以传统和服为美,而传统的茶艺插花等淑女活动也是需要跪在地面上将臀部放在脚上,低头垂首。不论是在风情万种的平安朝,还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日本女子都以柔弱为美,加上繁复的和服对于贵族阶级女子的要求,所以坐时还有行礼时都应跪,“跪”就成了顺从的表现,传统的象征。
总而言之“跪”在日本是一种礼仪。
作为中国人而言,一辈子跪的次数可能屈指可数,而日本人却不同,经常会跪。但我们常见的“跪”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作用——给某人跪下——而是一种礼仪。
1、所谓的“跪”在日本称作“正座”,即在各种坐姿中最为正式的坐法。正确的日本式正座双膝下跪,将屁股放在脚后跟上,双脚大拇指甚至脚心保持重叠。男性的双膝可以稍微分离,女性则必须并拢。尽管正座可能对腿型会有一些坏影响,但是好处也不少,比如正确的正座姿势有能够消除下巴赘肉和收紧小腹的作用。
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以前的日本人都穿和服,男人的和服下摆敞开一点不要紧,女人的和服无论何时也绝不能走型。因此走要迈小步,坐就只好跪着坐,整个和服才会从始至终保持美丽。
2、对于初到日本的外国人来说,这个姿势是很难适应的,时间长了就像是受刑。跪久了膝盖发麻,就免不了左右晃动,自己很痛苦,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也略滑稽。然而正座在日本文化中却十分重要,从某种角度讲,外国人能否正确正座可以判断他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日本文化。
3、日本孩子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训练正座。在幼儿园礼堂里一般没有椅子,听老师讲话的时候一般有两个姿势:一个叫体操座,屁股坐在地上,双腿并拢半蜷半伸,双手抱住膝盖,另一个就是正座。经过几年的训练,哪个孩子都能乖乖地跪很久一动不动。
4、作为中国人而言可能由于所谓的“男儿膝下有黄金”而不愿意跪下,甚至觉得日本人总是跪着显得将自己地位降低很多。其实不然,日本人正座的习俗很有可能是从中国古代沿袭而来,只不过后来我们受西方影响较大,而日本却留下了这样的习惯和礼仪。
因此应正确看待“跪”,前往日本,也应主动适应这样的习俗,这样更能体现作为一个学者的包容心态和谦虚的态度,也表达了对日本文化的尊重。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二
如果是宴会,敬酒一般是在宴会开始之前。由主人向宾客敬酒以表示欢迎之意。而其它人一般是在主菜吃完开始敬酒。不过,在非正式的场合,敬酒的时机可随敬酒的人而定,而敬酒人随时都可以举杯以表达对他人的祝愿。
按照传统习惯,一般是由主人最先开始敬酒,不过这只适用于正式的场合。在非正式的场合,如朋友聚餐,经常是由宾客最先敬酒,这是为了表达对主人的.感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谁敬酒,都应确保每个酒杯中都有酒。
是坐着敬酒还是站起来敬酒,应该视情况而定。如果在餐前且在客厅中敬酒,则敬酒的人可以站起来敬酒。而如果是在用餐时,宾客较少的话,敬酒的人可以坐着敬酒,而如果宾客较多,则应站起来敬酒,以便被敬酒的人能听到祝酒词。同时如果在向新婚夫妇、领导或长辈等敬酒时,也需站起来敬酒。
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大家应该相互尊重,饮酒适可而止,拒绝劝酒,避免酒后失态。
敬酒时,目光要直视对方,以表示尊敬,自己的杯子永远要低于别人。在敬酒时一般会相互碰杯,但高脚杯杯口很薄很脆,杯口相碰容易破碎。因此,应该手心相对,杯口岔开,尽量用杯肚相碰。
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敬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碰杯,敬酒,要有说词。
祝酒词应简短得体。宴会上第一个敬酒的人应该准备一段简短的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回忆往昔、与宴会相关的故事或者玩笑等,只要符合宴会的氛围都可以。如果觉得说一段祝酒词有困难,选择加入群体敬酒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几个人一起举杯高喊“为xx干杯”不仅免去了复杂的祝酒词,更活跃了气氛。
在敬酒时,最好避免干杯豪饮。喝葡萄酒时,干杯要文雅和舒缓。因为真正的美酒都有它的故事和风土人情,大口吞咽未免可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明细节虽小却是“天大的小事”,唯有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才能让文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文明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感染力、凝聚力、推动力,进而升华为一种城市的名片,一种国家的形象,一种民族的精神。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三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儿子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孙子、孙女。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侄:哥哥或弟弟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侄子、侄女。
外甥:姐姐或妹妹的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甥、外甥女。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外孙:夫妻间女儿所生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可分为外孙子、外孙女。
叔叔、伯伯的孩子称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姑姑、姨姨、舅舅的孩子称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依次类推:
堂兄或堂弟(伯父、叔叔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堂侄。
姑表兄或姑表弟(姑姑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姑表侄。
姨表兄或姨表弟(姨妈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姨表侄。
舅表兄或舅表弟(舅舅家的儿子)的儿子称其为舅表侄。
曾祖父、祖父、父亲;曾祖母、祖母、母亲。
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四
一个人的修养在餐桌上可以得到淋淋尽致的体现,同样的桌子,不同的人,修养也大为不同。
一般都是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了以后,然后由请客的人来点菜。请客的人一般会征询大家的意见。看看有没有什么忌口的,或者有什么特别想要吃的菜。尽量照顾到每一个来吃饭的客人。
吃饭也是一门学问。餐具要轻拿轻放,吃菜时尽量不要让菜汁滴到桌子上,可以用汤勺放到夹菜的筷子下面以免菜汁落到桌子上。食物在嘴里咀嚼的时候,尽量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吃相,尽量吃的文雅一点,优雅一些。这样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给自己加分。你在饭桌上的任何举动都会体现出你个人的修养。尤其是重要场合更应该注意。
饭桌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周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一道相当完整的礼仪制度,特别是曾经担任鲁国祭酒的孔子更是注重礼仪。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理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孔子尚且如此注重礼仪,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礼仪,从言行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吃饭时应让长辈先入座,然后剩下的人依次就坐。吃饭时应该让长辈先动筷子,其他人再开始吃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我们现在的人继承和发扬光大。
吃完饭需要先离席时记得要跟长辈打招呼,得到长辈示意后,方可离席。饭后帮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帮助洗碗。
餐桌虽小,修养为大。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由小见大,人品,修养礼仪,在饭桌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五
一、握手的顺序:
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
二、握手的方法:
1、一定要用右手握手。
2、要紧握双方的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当然,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经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
3、被介绍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年轻者、职务低者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年长者、职务高者的反应行事,即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者、职务低者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年轻女性或异国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
4、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
5、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
6、在任何情况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
7、握手时首先应注意伸手的次序。在和女士握手时,男士要等女士先伸手之后再握,如女士不伸手,或无握手之意,男士则点头鞠躬致意即可,而不可主动去握住女士的手;在和长辈握手时,年轻者一般要等年长者先伸出手再握;在和上级握手时,下级要等上级先伸出手再趋前握手。另外,接待来访客人时,主人有向客人先伸手的义务,以示欢迎;送别客人时,主人也应主动握手表示欢迎再次光临。
8、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等,人们不用左手与他人接触,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卫生间的。如果是双手握手,应等双方右手握住后,再将左手搭在对方的右手上,这也是经常用的握手礼节,以表示更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9、在握手的同时要注视对方,态度真挚亲切,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如果是一般关系、一般场合,双方握手时稍用力握一下即可放开,时间一般为2至5秒。如果关系亲密、场合隆重,双方的手握住后应上下微摇几下,以体现出热情。如果男士同女士握手,一般只轻握女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
10、如果是戴着手套,握手前要先脱下手套。若实在来不及脱掉,应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不过在隆重的晚会上,女士如果是穿着晚礼服并戴着通花的长手套则可不必脱下。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六
我国自古一般以左为上,而现今国际上流行的礼节中,却完全不同,与我们正好相反,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右为上。
我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古籍《易经》中就有“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说,魏公子无忌驾车去请隐士侯嬴,“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空着左边的.尊位,等待侯赢就坐。“虚左”,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常用的成语“虚左以待”。
我国封建社会通行男尊女卑,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男左女右,即把左看成高于右。封建王朝有的设左、右丞相,也是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这是我们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仪习惯。
目前,我国国家的非涉外礼仪活动,仍遵照传统礼仪“左高、右低”做法。人大、国务院等举行会议、礼仪活动,均以左为上。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七
中国人必备的餐具之一就是筷子,它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专属标志,除了天圆地方的美好寓意之外,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承,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教导等等,都通过精心的筷子使用来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国人进入中国后,西餐也随之而来,由最初的只有外国人自己食用变为现在颇受欢迎的美食。一直习惯用筷子来吃饭,在吃西餐的时候要用刀叉,还真是个适应的过程,就如外国人吃中餐用筷子一样。
吃西餐的时候,说起刀叉的使用还真是有点讲究的,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中餐自然也有自己的礼仪,比如咱们用筷子吃饭,突然想离开一下,这时按规律筷子必须要放在桌子上的筷子架上,如果没有筷子架就放在自己餐旁边或者碗边都是可以的。可如果您把筷子直接插到饭上,这种行为就是非常没礼貌的。西餐也是一样的道理,下面就以牛排为例说说哪些行为看上去不太好,又该如何避免。
首先坐下后要放餐巾,这里最好是折个三角形放在双腿上,这样比较隐蔽即便有残渣掉落也不会被人看到。
再来说说用刀叉,正确左手用叉子,右手用餐刀切割牛排,这里您可别和拉锯条一样,慢慢切割最好是小块的,您别为了痛快直接切两下就开吃了。
说道牛排那必须搭配红酒,可以丰富口感,消除吃肉带来的油腻感。吃一小口牛排再来一口红酒,吃饱吃好还不会涨肚。这里可别说来点其他的酒,那样牛排的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的。酒杯的位置同样有要求,放在自己餐盘的右前方一点,这样整个就餐动作就比较连贯了。
再说一个就餐中如果想要出去一下或者去补妆,您起身的同时把腿上的餐巾一起合拢放在椅子坐垫上。这样对方看不到花花绿绿的餐巾,您可别顺手把餐巾随便一放,那样也是非常的不礼貌的。
最后在说说切完小块牛排后餐刀的摆放位置。切忌不能放在桌子上,因为餐刀会有食材的油脂,放在桌上会把桌布弄赃的。正确的位置应该放在自己餐盘里面上方一点的位置,这样不会把餐刀上的油脂弄到桌布上。
西餐不一定有多高大上,但在就餐时还是要注意自己的礼仪的。毕竟咱们是礼仪之邦,一个人就餐时的表现最能体现这一点。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一起讨论,你还知道哪些西餐礼仪呢?也欢迎来说说。
妖夜行摄食光,爱吃爱玩爱旅行,更爱和你分享美好的一切,喜欢就关注我吧!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八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尊礼,重礼,我们作为中华子孙,应该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餐桌礼仪常识,欢迎阅读!
一、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
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
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二、点菜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
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
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
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
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
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三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
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
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
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
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
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
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中餐点菜的三优四忌】
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点一些餐后甜品,最后是上果盘。
在点菜中要顾及到各个程序的菜式。
优先考虑的菜肴
(1)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请外宾的时候,这一条更要重视。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饺子、狮子头、宫爆鸡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国人的推崇。
(2)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馍,湖南的毛家红烧肉,上海的红烧狮子头,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请外地客人时,上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鲜更受好评。
(3)本餐馆的特色菜。
很多餐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馆的特色菜,能说明主人的细心和对被请者的尊重。
三、餐具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
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
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
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
【饮食禁忌】
(1)宗教的饮食禁忌,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
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猪肉,并且不喝酒。
国内的佛教徒少吃荤腥食品,它不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葱、蒜、韭菜、芥末等气味刺鼻的食物。
一些信奉观音的佛教徒在饮食中尤其禁吃牛肉,这点要招待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时尤要注意。
(2)出于健康的原因,对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比如,心脏病、脑血管、脉硬化、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的人,不适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鱼,胃肠炎、胃溃汤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也不合适吃甲鱼,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要少喝鸡汤等。
(3)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偏好往往不同。
对于这一点,在安排菜单时要兼顾。
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欢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
英美国家的人通常不吃宠物、稀有动物、动物内脏、动物的头部和脚爪。
另外,宴请外宾时,尽量少点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会将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来,这也需要顾及到。
(4)有些职业,出于某种原因,在餐饮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
例如,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不准吃请,在公务宴请时不准大吃大喝,不准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用餐,不准喝烈性酒。
再如,驾驶员工作期间不得喝酒。
要是忽略了这一点,还有可能使对方犯错误。
四、吃菜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
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
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
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
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
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
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
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
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饿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
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
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
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
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
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
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
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
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
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
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
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五、喝酒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细节一: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
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细节二: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九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说一声。
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使用筷子很讲究。握筷子时,中指指尖触点在筷子的中部,太高太低都不行。如若两根筷子不整齐,不能在桌上敲两下使它整齐,而是要用夹筷子的手进行调试。不要用筷子指着别人。这是不礼貌的。夹菜时每次少一些。尽量吃靠近自己一边的菜,也不要用筷子去搅动菜。吃饭喝汤时不要出声音、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要把碗端到嘴边喝,如果汤太热不要一边吹一边喝。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三、进餐时不要有打嗝等声音,如果出现不由自主打喷嚏等情况,就要向其他人说一声“抱歉”等表示歉意的话。
四;在中国,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这样,别人也不会介意。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五、吃饭途中吃到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六、要适时地和左右的人聊几句话,不要光低头吃饭,不管别人。如果此次吃饭是以谈生意为主。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以联络感情为主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七、最后离席时、从椅子右侧出。还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1、入座。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2、点菜。一顿标准的中式大餐,通常先上冷盘,接下来是热炒,随后是主菜,然后上点心和汤,当然如果感觉吃得有点腻,可以再来一点餐后甜品,最后上水果。在点菜时还应该顾忌到客人的口味。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辈动筷。吃饭喝汤时声音小一些,不要打扰到同桌人。特别是有的人吃饭喜欢吧唧嘴,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礼貌的。
4、进食有骨头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响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头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夹菜。为客人夹菜,一定要用公筷,卫生又礼貌。
6、为别人倒茶倒酒,要记得“倒茶要浅,倒酒要满”的原则。
7、敬酒。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1、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影响同桌的胃口。
2、用筷。不要把筷子直直的插到饭菜中间,寓意很不好;不要越过别人的筷子去夹菜;不要因为要找自己喜欢的菜就用筷子在碗里扒拉;不要用筷子剔牙。
3、菜再美味,也记得不要一味埋头苦干哦,适时地和周围的人说几句风趣又不失礼的话调节气氛。
4、进餐时不要打嗝或是发出其他不文雅的声音。
5、如果宴席尚未结束,但是你已经用好餐了,也不用随意离席,等主人或主宾离席再走。
6、为别人夹菜记得“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
7、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饮食禁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一点也不能疏忽大意,尊重他人也能为自己赢得尊重。
8、敬酒。可以多人敬一人,但是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
中国人祝寿一般从六十岁或六十六岁开始,不论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虚岁计算,即按实际年龄提前一年。祝寿,也惯称作“过生日”,老年人一开始“过生日”,以后就须年年过,不能间断。平常为小庆,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为大寿,要大庆,不但设宴待客,还唱大戏、放电影,或请唢呐班子演奏助兴。给老人贺寿的人有族内子侄辈和儿孙辈、女儿和女婿、侄女儿和女婿、干女儿和女婿、徒弟、学生、亲戚中的晚辈及朋友等,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过生日时,街坊邻居也常备礼庆贺。
给老人祝寿,儿子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是预备招待宾朋的馒头、菜肴和酒水;第二是准备寿面、寿桃、寿糕等。寿面多为挂面,没挂面可用自擀的细面条,叫长寿面。寿桃是用白面做成桃形,蒸熟后涂上红绿食色。寿糕是用白面和红枣蒸制的多层枣馍,城镇多买生日蛋糕代替;第三要布置寿堂。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中国人给老人庆寿并无严格的仪式程序,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寿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请于神案之上,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寿诞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后,老寿星端坐寿堂椅上,晚辈们衣冠整齐,恭恭敬敬依次磕头祝寿,并献上贺寿礼品。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磕头,就变为三鞠躬。
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寿星把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
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寿礼便圆满落幕。
给老人祝寿的亲朋邻里都要拿祝寿礼品,祝寿礼品也多种多样,有衣服、鞋帽、手杖,有寿面、寿桃、寿糕或生日蛋糕,有肉、蛋、鱼、酒,有苹果、石榴、桃,还有写有祝寿字句的寿幛、寿联、寿屏和寿匾。也有朋友送戏、送电影庆贺的。忌讳送钟(终)。
老人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几次生日时,祝寿礼比较特殊。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馒头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肉与小馒头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一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有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原料,这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中国最早发现的盐出在解州盐池(在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的池盐,早年当是池中卤水自然结晶而成。后期条件改变,需要引水种盐。《天工开物·作咸·池盐》说:“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然而有时还有自然结晶的情况,宋代就出现过。《宋史·五行志一下》说:“(大中祥符)三年八月,解州盐池紫泉场水次二十里许不种自生,其味特嘉,命屯田员外郎何敏中往祭池庙。八月,东池水自成盐,仅半池。洁白成块,晶莹异常。”这种自然结晶的盐,含量高,颗粒大。所以它除了叫解盐、池盐之外,还叫盬(盐池名,通作苦)盐、颗盐,大盐。时至今日,解州盐池面积仍有130平方公里。这种天然形成的盐,古代叫做“卤”。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卷五“免盘”释“卤”云“指河东安邑之盐”。安邑,就在解州旁。说安邑之盐,等于说解州之盐。
天然形成的盐,还有一种出于岩穴之间的,叫岩盐。这种盐,古代中原不产,出自戎地凉州,又叫做戎盐。其中的上品,盐有甜味,又叫饴盐。这是很名贵的,在周代,是供天子专用的。
天然形成的盐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人们学会了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来煮开蒸发以提取盐。这种盐,最常见的是海盐。在中国西南,则有井盐。这类盐,因为不成块状,所以也叫做散盐、末盐。
这些不同的盐,在中国古代的等级社会中,是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也就是说,怎样用盐,与礼仪文化有关。
《周礼·天官·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用同供,下同)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段记载,明确揭示用什么样的盐是随着等级不同而不同的。苦盐,就是解盐;散盐,主要的就是海盐。这是当时中国两种主要的盐,用于祭祀,以报神灵之恩,必须用形盐的形态才行的。对于宾客供应什么盐,也还要看对方的身份和场合,只有烹大牢礼待大宾客(来朝觐天子的诸侯)的飨礼才用形盐,平日以饮酒为主或以吃饭为主的燕食就只用散盐了,小宾客(诸侯的卿大夫受命聘问天子的)当然只用散盐(据孙诒让《周礼正义》说)。至于天子、王后、世子食用的美味,使用的就必须是带着甜味的岩盐了,是岩盐中的上品。不同的等级,用不同的盐;不同的场合,用盐也有不同。
那么,什么是形盐呢?郑司农说:“筑盐以为虎形,谓之形盐。故《春秋传》曰:盐虎形。”郑玄说:“形盐,盐之似虎者。”盐作虎形,象徵威武。两郑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虎形是人工筑成的,后者则仅仅强调虎形而不言其形成。实际上,形盐的形成虎形,有天然和人工两种情况。
天然形成的,是出自盐池卤水的自然凝结。我们看解州盐池自然凝结的盐块,有很像兽状的。唐代阎伯兴《盐池赋》:“其出形盐也,状雄虎之蹲于长野,攫拏兮布濩。”正是描写解州盐池自然凝结的像虎形的形盐威武之状。宋代叶时《礼经会元》卷二上说:“有积其卤而结者,其形似虎,而非人筑成,谓之形盐。”煮盐而自然凝结成兽形的,也时有所见,清代桂馥《札朴》卷十“盐狮”条说:“云龙煮盐,其形作狮子者,品最上。州牧王君(凤文)见惠数十枚,余谓即《左传》之形盐也。”《左传》例见后,那里说的形盐是似虎形,但狮虎形近,这数十枚盐说成像虎也无不可。这样看来,上古的形盐,或许也有煮盐而自然凝结的。但不管如何,盐池自然凝结而成的虎形盐,自然是祭祀的珍品。
用于祭祀的苦盐,出自解州盐池,自然可以挑选凝结成虎形的。用于祭祀的散盐,在煮盐过程中自然凝结成虎形的,恐怕不多,这就需要用人工来筑成了。如何筑成,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就不好揣度了。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形盐”条下说:“净白盐印作虎形。”则是用印模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用大块的盐巴刻镂而成的。见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之五》“食盐”条集解。这里使用的盐,估计还是用解盐的盐块居多。能否用凉州的戎盐来镂刻?戎盐状如石,完全可以镂刻。清代的惠士奇《礼说》卷二谈凉州戎盐说:“又土人镂为虎形,大小如意,明《盐人》形盐亦用戎盐也。”但是,考虑到《笾人》的形盐是用于祭祀的,其来源只是《盐人》中提到的苦盐和散盐,并没有戎盐,所以这种戎盐镂刻的虎形盐,恐怕上古的祭祀不能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之五》“食盐”条集解又说形盐可以是印盐。印盐也出自解州盐池。《水经注》卷六描述解州盐池说:“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应该是印盐得名之由。《说文系传》“卤”字下说:“又河东解县盐池有印盐,方如印齿文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常满盐花盐》“造花盐印盐法”中还记载了印盐的人工仿制法,即五、六月中旱之时,投盐入水,融成饱和溶液,过滤去杂质,泻置于干净的容器中。等到天气炎热无风尘时,曝晒成盐,漂浮在上面的就是花盐,如不捞出来,时间长了,就成了印盐沉入底部,印盐“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但是,上古所说的形盐,强调的是虎形,象征的是威武,这个礼仪文化恐怕不是印盐所能表示的。
历代祭祀,都用形盐,到清代还是如此,《清会典》卷三十六说:“笾实以形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餈。”(《清史稿·礼志一》说同)在笾实中,形盐列第一,看来其重要性更高了。
我们的弟兄民族,也有用盐祭祀的`,只是没有像我们的先人那样讲究罢了。如纳西族在除夕日,就有用“盐米筐”祭天地的习俗。
“虎子盐”来形容盐之好,不见得是当时的士人可以随便使用形盐。据宋代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十记载,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贾黯%中,御试题目中还有《形盐象武》诗,刘敞当时是应试者,所作诗见《公是集》卷二十六,诗开头就说:“备物崇宾飨,斯盐肖虎形。”描写的还是大宴时招待贵宾的形盐。据诗中所说,形盐有“熬波烦巧匠”而得的,有“炳文随镂刻”而成的,有属于“天产参多品”的,说的是形盐的三个来源。《宋史》本传说他本来是“廷试第一”,但因为避嫌屈居第二,“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别(此据文渊阁库本,中华点校本作列,似误),乃以为第二。”这就将贾黯列为第一了。
由于形盐和礼仪文化有深刻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对这种文化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形盐的解释就不容易准确。《汉语大词典》立有“形盐”条,其释义说:“特制成虎形的盐。供祭祀用。”书证除了《周礼·天官·笾人》外,还有《左传·僖公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左传》例是说周天子派周公阅来聘问鲁公,鲁公用太牢来招待,进献菖蒲菹、炒米、炒黑黍、形盐。周公阅是周天子的三公,鲁公按照礼节以国君之礼待之,显然,这是很尊重的礼节了。周公阅辞让,说:“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吾何以堪之?”意思是:“就算是国君,也只有做到文德足以彰显,武功足以威慑,方能接受这种五味具和(指昌歜)、嘉谷并进(指白、黑),还有虎形盐的大宴,以象征其功业和德治。我自己怎么能承担?”从这个例子来看,释义只言“供祭祀用”就不全面了。就形盐的来源看,自然凝结而成的是上品,释义只说“特制成虎形”也不全面。似理解为“自然凝结或特制而成的虎形盐,用于祭祀和宴请贵宾”较全面准确些。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二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喜酒也因此成为了婚礼的代名词,"办喜酒"即为"办婚事","喝喜酒"即为"参加婚礼"。当婚宴进行一定程序,新人就要根据婚宴酒店的宾客主次,依次向每位出席婚礼的宾客敬酒。作为新人,在敬酒时要亲手为客人将酒杯倒满,并为客人端起酒杯,但不要强求客人一饮而尽。等客人放下酒杯后,新人要向宾客道谢,同时将客人的酒杯再度蓄满,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作为客人,在品饮喜酒时,要记得给新人送上吉祥语,道上一句"恭喜",同时要掌握饮酒的度,适量为宜,不能让新人饮酒过度,以保证婚礼健康愉快的氛围。
喜酒文化。
从传统文化中领悟,酒不仅是设宴邀友时能够助兴的佳酿,也是婚礼庆典中可以带来吉祥寓意的`饮品。酒既与"九"音同相联,在传统文化中"九"最大,富有吉祥寓意,又与"久"同音相通,中国新人最期盼的祝福莫过于"白头到老"、"天长地久"。于是酒成为了婚宴饮品的"上宾",是中国婚礼中必须登场的吉庆物。
喜酒品种。
国人喜事与喜酒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通常认为没有酒办不了喜事。虽然酒的品种不一,但对婚宴而言,意义是相同的,都有"长久"之意,所以酒的原料、品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新人可根据自己婚礼的风格来进行挑选。现今,为配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菜肴,在中国婚宴中,新人多选用红酒、白酒。在大城市中,红酒多作为北京婚宴的开场酒,一是因为色调为红,让人联想到喜事;二是相对白酒,宾客饮用红酒不易产生不适感。而白酒能成为婚宴喜酒中的主角,主要在于其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愈发浓郁醇香,具有"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喻义。当然,在中西合璧的婚礼中,部分新人也可启用白兰地、威士忌这样的洋酒作为婚宴用酒。位于村镇的新人为强调本土特色,也可选择米酒或当地的果子酒。但是,在婚宴中应固定好酒的品种,不易搭配太多,否则易醉。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三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四
早在1582年的时候,在意大利的一位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以及利玛窦一同来到了肇庆,从而为近代天主教步入中国拉开了序幕。
于1644年的时候,当时正直清兵入关,那个时候的天主教已经不如中国有62年的时间,并且期间,传教士汤若望在他人的协助下编制一套历法,获得了清朝朝廷的信任,在此之后天主教开始一迅猛的脚步在中国发展。同年的时期,就耶稣会住院就有38所,其中耶稣会士来华的人数也累计到了82人,关于全国的教堂也已经将近156座,教徒约达245000人之多。
一年之后,杨光先发表了一文《辟缪论》,并在文中大力批评传教士汤若望的历法不准。再加上朝廷大臣鳌拜不满汉人以及外邦人参议朝政,于是支持杨光先,将汤若望收押狱中,天主教在华发展直挫,史称“历狱”。
康熙执政后,将大臣鳌拜打败,重新开始重用外邦人。对于这一时期来说,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的蜜月期。在1692年的时候,康熙还曾下过一道容教令,这一密旨则标志着传教士的势力攀上高峰。
根据历史的相关记载说,“中国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出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初耶稣会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一定的看法,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礼仪之争”这一事件登上历史舞台。
当初作为“中国传教活动的真正奠基人、以及中国传教史上最重要人物”利玛窦就曾以他的渊博知识和对中国儒家经典的了解,加上他充分的耐心与适应性,获得了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与赞赏,从而取得了根本成功。但是,后来的一些传教士对待耶稣会并不是善意的。即便是教皇使节曾多次的出使来到中国,处理礼仪之争的.矛盾,但全部都以失败结束。直到在1939年的时候,礼仪之争的矛盾愈演愈烈。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毕竟当时传教士传播到中国的一些“科学技术”在根本上并不能满足中国迈向近代化的需要。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外来文化与我国文化再一次受到了冲击,礼仪之争的矛盾也就相对的来说更加激烈,日益凸显。
在这场礼仪之争中,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参杂着文化讨论,修会斗争,教俗争锋,中西较量的一场大混战。另一方面,对于礼仪之争的本质来说,它本身就是围绕中国经典文献为展开的一次大讨论,因此对于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典籍介绍与评价,就注定成为了欧洲人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参照。
关于礼仪之争,它真正影响的并不是中国,而对欧洲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大一些。首先,通过礼仪之争的表现来看,它是塑造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耶稣会士的中国观。而且这些耶稣会士在礼仪之争中还体现着向欧洲传播中国观念的一个作用,并且还成为了外来欧洲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礼仪之争对于中国自己来说,在思想文化史上,中国礼仪之争的欧洲的影响确实要大于他在中国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于当时中国关于礼仪之争的一些往来信件来看,其中就很少提及到关于礼仪之争的一个记录,甚至没有被中国人进行广泛的评论。
此外通过这场礼仪之争,我们可以看见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不同传统的“人文思想”相交汇,并且给中国的统治阶层一个新鲜的认识。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五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仪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近日,读了一本书《文明中国书典:礼仪中国》。这本书是为了将对民族崛起的信心和文明传承的信念传递给读者。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仁、义、礼”流传至今,作为今后祖国栋梁的我们更应该做到仁、义、礼。从书中让我知道,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有时礼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礼仪一直伴随着发展,因为礼仪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作为社会的公民,不管是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规范礼仪,遵守礼仪,提倡礼仪,使用礼仪,做一个彬彬有礼的现代人。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只要每个人都能注意自己的礼仪,让礼仪充满我们的生活,这个社会会更加友爱,更加和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和密切,文明礼仪作为交往的润滑剂也愈加显得重要。如今的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社会,甚至是国家的兴衰。
2020年春天,没有人会想到,中国会成为疫情下的诺亚方舟,一夜之间病毒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逆行的国家,却用200架客机10天接四万人回家。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的魄力,为了防止疫情全球蔓延,封闭一个城市,全国人民禁足。
此时,我心里不禁想起电影战狼2里的台词:无论你身在何方,这本中国护照请你珍藏,他的背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但我觉得这本护照虽然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但无论你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危险但却能把你从任何地方,带回家,而这才是大国应有的霸气和担当!有种力量是,祖国带我回家!
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就是这本书作者的初衷吧!我畅游在“文明中国”的书海中,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和微笑:“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我骄傲!我自豪!”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要为祖国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好呢?好吧!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不断学习文明礼仪,我们要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让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今天,汉语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明天要让全世界来学习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
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六
民国时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状况的变革,女性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女性独立及解放运动的兴起,使传统妇女的参政意识、婚姻家庭、服饰形象、礼俗变革、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风尚为女性服饰的变迁创造了社会环境基础,因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女性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代以简洁、自然的服装风格,民族特色服饰旗袍由平直、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自然、清新,成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而且在发型、化妆等方面也进一步自由、多样,从而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与解放在民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西方女性服饰分别表现了其不同的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20世纪前半期的发展来看,民国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国大部分女性的思想变化及服饰变革均处于萌芽状态二十年代女性服饰走向男性化。
新的审美观念确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种服装样式并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断改良,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趋于简化,受战争影响,服装及化妆品市场遭受沉重打击透过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解放。
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从现实的情景来看,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对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现代传统特色服饰的流行、现代服饰流行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饰流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为现代女性服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因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七
摘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世界瞩目、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正体现了这种精神文明风貌,也是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了解古代礼仪,不仅有助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具有现实意义。婚礼作为中国礼仪的一个代表,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今天,中国古代婚礼的复兴不仅映射出中国古代礼仪的复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被国人所遗忘,在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仪;古代礼仪复兴;婚礼。
一、古代婚礼。
从古代的群婚制发展到商朝以后的一夫一妻制,中国婚姻形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自西周时期确定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各朝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各代对其名目和内容又有所变更,大多删繁就简。传承到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理念开放,又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使唐代礼俗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婚姻形式自如等。唐代时“六礼”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所变更。明清时“六礼”演变纷繁,逐渐趋于衰落,晚清时期婚礼习俗是在“六礼”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大体经过提亲、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
二、近现代婚礼。
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尽管世事纷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但随着西方思想深入人心,婚礼开始变革。婚姻立法增多、婚礼趋向简化、男女婚姻开始有了自主权、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这个时期婚俗改革的特点。然而,我国婚俗发生根本性变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国后,一方面婚俗呈现为婚嫁程序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民间婚俗则表现为对法律化的不断适应,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婚俗具有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简洁与繁缛等相抗争、相糅合的特点。男女结合的.途径多样,婚礼仪式多样,婚姻消费向豪华奢侈方向发展。这些变革对当今婚礼形式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21世纪多元化的当代婚礼。
我国当代婚礼普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物质的极大丰富,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都带到了人们面前。海底婚礼、单车婚礼、跳伞婚礼……各种新奇的婚礼形式层出不穷。较为普遍的婚礼形式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人们欣赏“洋婚礼”简单利落的同时,也将“敬茶”、“闹洞房”等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
近年来,中西结合的婚礼虽然与崇尚包容与创新的现代文化精神相符合,但现代青年人的求新、求异愈演愈烈,一度销声匿迹的传统婚礼却逐渐成为了当代婚礼的新宠,在各地再显辉煌。
20xx年11月初,又一对新人在北京举行了盛唐婚礼。20xx年12月6日重庆一对新人身着汉服,演绎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婚礼。20xx年2月7日在吉林,一对新人伴随着《洞房赞》的乐曲举行了一场明制婚礼。20xx年12月5日在武汉香格里拉大酒店一场以“梦回唐朝”为主题的华美中式婚礼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唐制婚礼气势宏达、明朗开放;汉制婚礼古典幽雅、郑重肃穆;明制婚礼的凤冠霞帔,华美多姿。无论哪个朝代的婚礼,注重的都是婚礼的“礼”字,它承载着中国人庄重严肃的婚姻观念,代表着我们各个历史时期中富于特色的民族风情。
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选择举行传统的中式婚礼,这种趋势给我国的婚礼形式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正引领中国传统婚礼走上复兴之路。
四、中国传统婚礼复兴的原因。
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遗憾的是,清代末年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时带来的西方婚礼文化在后来的岁月里大行其道,使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婚礼文化,忽略了其价值。如今,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婚礼的魅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能在当今社会得以复兴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原因为其根本原因,社会原因为其直接原因。
在文化上,如今传统婚礼习俗表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传统婚礼习俗中蕴含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孝道是西式婚礼无法比拟的。采用中国传统的婚礼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铺张浪费,没有豪车和婚戒,取而代之的是花轿和玉佩,既低碳环保又蕴含深刻的定情之意。而且,传统中式婚礼中宾客的参与度比西式婚礼更高,敬酒、闹洞房,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礼仪中宾客为上的思想。
从社会角度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后,开始进一步探索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婚礼以其独特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国人青睐。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保护和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而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一直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逐渐意识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要回归传统,采用传统中式婚礼的形式来实现人生重要盛宴的精神价值。
中式婚礼的复兴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国人通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仪式,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而中式婚礼的复兴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是振兴民族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
结语:传统婚礼形式的复兴,使人们对我国古代礼仪的关注与重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带着既好奇又崇敬的心,去了解它,并力求将其传承下去。这一现象表明青年人了解到了古代礼仪中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心中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承载着无数的文明瑰宝。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一名传承者、发扬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传统婚礼的复兴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仪对现代中国人的深远影响,还代表着一种坚持的精神。一味纳新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必须看到固有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取其长,补其短,可以将其赋予现代元素,却不能将其完全阻隔在过去。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看到中国古代礼仪得到更多的推崇与重视,期待着中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八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
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
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与精明,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范厂长觉得头“轰”的一声,像要炸了。
二、老田鸡“退二线”
某局新任局长宴请退居二线的老局长。席间端上一盘油炸田鸡,老局长用筷子点点说:“喂,老弟,青蛙是益虫,不能吃。”新局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要紧,都是些老田鸡,已退居二线,不当事了。”老局长闻听此言顿时脸色大变,连问:“你说什么?你刚才说什么?”。新局长本想开个玩笑,不料说漏了嘴,触犯了老局长的自尊,顿觉尴尬万分。席上的友好气氛尽被破坏,幸亏秘书反应快,连忙接着说:“老局长,他说你已退居二线,吃田鸡不当什么事。”气氛才有点缓和。
三、这里没师傅,只有大夫。
某高校一位大学生,用手捂着自己的左下腹跑到医务室,对坐诊的大夫说:“师傅,我肚子疼。”坐诊的医生说:“这里只有大夫,没有师傅。找师傅请到学生食堂。”学生的脸红到了耳根。
四、子避席。
“”出自,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的弟子,有一次他在身边侍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五、程门立雪。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六、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并献上礼物。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十九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传》:“见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辅佐周的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孔子尊师。
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老子。正在书写《》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来钓到它,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二十
1、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8、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9、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0、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1、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2、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3、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14、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15、参加婚宴的时候,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三、饮酒。
婚宴是一件喜庆的事情,所以喝酒是在所难免的。觥筹交错之间,很多人难免忘了分寸。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二十一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直接式问候。
就是直接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交往场合,特别是在初次接触的陌生商务及社交场合,如:“您好”、“大家好”、“早上好”等。
间接式问候。
就是以某些约定俗语成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比如:“最近过得怎样”、“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握手礼。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鞠躬礼。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致意。
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
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二十二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3、宫廷政治礼仪——朝会礼仪。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下面以清朝宫廷礼仪为例来说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中国的礼仪高中英语篇二十三
经验告诉我们,使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某种意图,要比直率地表达效果更好。所谓委婉是指:
(1)用商量的口气。比如说某事不行,不要直接说不行,而最好是说:“我认为此事需要我们之间再慎重考虑一下再办。”
(2)语气要自谦。比如谢绝一桩生意,最好是说:“我的部下和我因经验不足,干这桩生意怕是没有能力的。”
(3)称赞对方。比如说:“您资本雄厚,路子广大,不会把此事放在心上的。”或说:“由于我们考虑不周,白白使您花费了这么多时间,我知道您是不会同我们一般见识的。”
俗话说,说话要看一看火候,有点分寸。这“火候、分寸”就是节制有度。
在社交之中,难免要因事在谈话时同对方发生争辩。在原则问题上必须要针锋相对,寸上必争。但在具体方式上则要注意策略,避免双方发生冲突。
(1)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谈话时,必须认清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即社会角色。同上级部门或领导交涉,或者是在实业界同大公司打交道,虽然自己地位轻微,但要不卑不九;同下级交涉,尤其是同比自己小的公司做生意交涉,也不要盛气凌人。
(2)语言含义要清晰准确。在公务性交往中,看上去社交双方并不太介意,其实每一句话都是字斟句酌的。比如作为企业经营者,表达自己所需货物的质量,就不能使用“差不多”、“基本上”等含混词语,而必须使用“一定要”、“必须是”之类的确切语言。有一位企业老总告诉笔者,他单位需要一人批木材,在质量上曾表示“差不多就行”。可谁知对方不讲信誉,竟然给他的是杂木。我听后反问道:“谁让你说差不多了!”因为究竟差多少是差不多,界线并不明确。
(3)语言要诚实、客观。在社会上有一批“侃爷”,说话不着边际,夸大其词,人们称其为“吹牛”。须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令人反感讨厌,有失礼貌,弄不好还会招惹是非。作为领导在正规交往场合讲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千万不要将一吹成三或四。否则,人家到时真要认真起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社交语言必须有节制,还表现在争取利益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有些人占了便宜还想便宜,得寸进尺,不考虑上级或他人的困难,是不妥的。
谦虚是人有礼貌和进取心的表现。可是,过于谦虚就会变得虚伪和油滑,让人不愿再谈下去。
谈起话来酸溜溜的',是自作聪明和没有礼仪修养的表现。有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他所遇见的一位公司经理,发现他挣了一笔大钱之后,不但没有激起竞争心,反而讲了如下一段表面谦虚、实质却是嫉妒至极的酸话:“看你多行,就这么一次足够我们干半年的!敢情了,你的门路多人,神通多广。现在越能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的人越发财,苦了我们这些本份人。我可不投机取巧……”无论哪个心态正常的人听了这段话,都会转身就走,老大不高兴的。因为,这话已经越过了谦虚界线,扯下了礼仪面纱,露出了两只嫉恨的红眼!
雅语是同俗语相对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语言。在一些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必须使用雅语才不失风度。有些人虽然则大气粗,可为引‘么一同别人打交道就被人视之为“土则主”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满口俗语。因为满口俗语是文化素养和个人阅历低浅的标志之一。比如要去厕所,就不能说:“我去撒泡尿、拉泡屎”,而应说去“解手”、“去卫生间”或“方便一下”。在餐桌上不能说:“我给大家倒酒”,应说“满酒”或“斟酒”。请喝茶最好说“请用茶”……当然,在非正规场合或家庭,是用不着说雅语的。比如你叫你父亲,就用不着说:“令尊您来”;叫孩子就用不着说:“孩子们,请回来用餐吧!”否则会成为笑话。
由于工作的需要,领导要经常向有关方面的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和回答对方的提问。这里面也有一个礼仪问题。
如何既提出自己的请求又不失体面呢?关键是要诚实地、坦率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瞒天过海、油嘴滑舌。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绕来绕去地游说好半天,也不明确提出正题,早引起了对方的讨厌和戒备;待提出正题时,正好遇到对方心烦,因而他的请求很难被允许。
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一样,一定要实实在在。
一般说,向兄弟单位或部门提出请求的常用语是“请帮忙”、“拜托了”、“打扰您”等。而回答别人的问题则应实事求是,诚恳无欺。如对方提出的请求自己帮助有困难,就要婉言相告,请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