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优质13篇)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智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准确地反映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的表现和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鲜花盆栽推荐,希望大家能在家中享受花草的美好。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一
2.2.1成本构成。成本可按经济耗费用途划分,也可按工程结构部位或工程量清单划分,以前者为例详细说明工程成本的构成。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人工劳务费、材料购买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用属于直接成本;而为施工准备、组织或者管理施工生产所产生的费用属于间接成本。具体来说,人工劳务费是指直接从事工程施工的人员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津贴、奖金和劳保费用等;材料费是为工程的施工准备的原材料、结构件、配件消耗的费用和周转材料的租赁费;机械费则包括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的租赁费、燃油费、进出场费等;而间接费用则包括工程施工辅助人员的工资、教育经费、劳保费、办公费、折旧费等各项费用。
2.2.2成本分析。由于a桥梁工程项目负责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效率低下,在材料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人员管理、施工组织安排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成本过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利用全面成本管理理论,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全部成本和全体参与三个方面很抓成本管理,将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对成本进行分析时,应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事前分析,主要是在工程项目设计准备阶段,对工程图纸的`编制进行有效控制,做好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控制的管理方案;事中分析主要是对人工劳务费、分包合同、材料费、机械费以及其他费用的控制进行分析;事后分析是工程竣工后,对工程项目的实际费用进行核实,分析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通过工程的竣工验收做好材料耗费量的计算,奖励材料超耗较少的部门,而对由于人为管理失误造成的项目亏损应作出相应的惩罚。
2.3桥梁工程成本核算。
在桥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可提高成本归集的精准度,为工程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成本的准确信息,通过对比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减少或消除无增值作用,提高增至作业的比例,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一,将桥梁工程中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定义;第二,根据施工组织确定的施工方案、工艺和方法,对工程清单的各项进行作业的确定。第三,作业库成本归集,对简单的作业成本不用分配,被多种产品消耗,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率计算产品在作业库的分配成本。第四,选择动因,对成本库的分配率进行科学计算,如材料成本中,动因可选择为材料数量。第五,成本计算。根据作业资源单价及数量对各项成本进行计算。作业成本和算法根据成本动因对产品成本进行的计算较为准确,能为项目产品单价确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还可将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找出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优化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3总结。
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分析和成本核算是其他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起着基础而又核心的重要作用。成本分析包括事前分析、事中分析和事后分析,而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多种,作业成本法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核算方法。做好项目的成本分析和核算工作,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为工程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二
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研究后,由于其没有经过广泛的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不能确定所有实际情况都与试验情况一样,可能导致工程中出现不良后果,这就是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技术风险,不仅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上,较成熟的工艺在某些及其恶劣的条件下也会形成这种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项目能否成功的技术风险称为关键技术风险;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出现过,采取有效措施可避免,但由于处理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技术风险称为重大技术风险;工程管理主要是针对一般技术风险,是指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能完全消除的技术风险。
2.2技术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1)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将项目过程细化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工序;(2)在各个细化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社会、环境因素找出可能产生的技术风险;(3)以关键技术风险为主,其他技术风险为辅,各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的情况开展研究讨论,结合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分阶段管理。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三
女性主义有许多张面孔,为公众所熟悉的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席卷欧美的女性主义,因此人们往往会将女性主义与诸如“个人的是政治的”、“姐妹情是强有力的”等激进口号联系在一起,并常常由女性主义联想到离婚、堕胎、性革命等词汇。然而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反映了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取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现象进行重新追问,女性主义意识到性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的构成基础之间的内在关联。于是学院派女性主义第一次将性别视角的批判意识引入了学术圈,他们主张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和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并且相信借助于女性主义方法论可以完成对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和主流知识框架的双重挑战。因此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说,女性主义是作为西方反主流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它渗透在整个文化领域并以其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开启了知识界前所未有的性别革命。
方法论的女性主义首先是女性主义的,因此其标志性的特征是强调性别的核心作用,相信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的构成中都具有无法回避的性别倾向,甚至知识的构成和功用也是性别化的。想要了解社会运行的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知识的内涵,都必须分析性别在其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因此运用基于社会性别范畴的性别分析方法,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或工具。女性主义对这个性别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批判了主流文化和常识中流行的有关性别的生物决定论观点,强调了社会文化在建构性别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具有社会制度、文化和个体身份含义的性别从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进而成为女性主义知识批判和建构的概念基础。
对性别的强调还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在已有的文化和知识体系中,性别因素被消隐在众多主导性的官方议题当中,尤其是女性和相关议题被长期贬为边缘或无形化,或者强制性地以男性中心主义的假设和偏见推而广之形成解释,因而造成女性经验和主题的忽略以及结论的扭曲。女性主义试图通过对性别的强调,让那些隐藏的议题重新浮出地表,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新的视点出发,女性主义试图构造一个不同于往日图景的新的知识版画。这种知识目标应该与女性主义运动的政治目标相一致,也就是知识的变革应该有利于改进女性自身的命运。因此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特征是带有很明显的伦理价值取向,公开宣称以建立民主、平等的研究模式和非等级制的、解放的社会为目标。
女性主义在文化领域是以批判的面目出现的,因此其方法论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批判性——对传统性别理念的批判、对已有社会理论的批判、对正统知识修辞和方法论原则的批判。这种批判的特色不仅来自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来自他们所依据的后实证主义学术传统。库恩以后作为科学公认观点的实证主义知识模式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以追求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主客体两分的认知模式为依据的普遍主义知识目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判。观察负载着理论,理论负载着范式,范式负载着文化,文化负载着性别——依据这条线索,女性主义关于知识的性别化构成的假说显得顺理成章。主流知识框架和方法论模式中对价值、文化和性别的'盲视实际上导致了在普遍性旗帜下男性权威和统治的盛行。因此通过文化建构这一媒介,女性主义方法论很自然地将性别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知识正统的批判结合起来。
批判当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反身性和知识的情境化的强调构成了方法论的女性主义最有建树性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认定官方的所谓普遍知识其实是代表男性霸权和利益的知识,他们倡导从女性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从女性作为社会和文化中的“他者”所特有的立场和情境出发,来建构这个世界的知识,应该更少偏见、更加有效。这种被称为”立场论”的女性主义知识模式摒弃了抽象的主体和僵化的两分法模式,研究者被还原为具有情感意志和历史文化感的具体的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在共同文化背景下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的关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对知识主体本身不断进行反身性思考,强调研究者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在被研究者身上,避免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出现等级制的控制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让被研究者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保证这种民主、平等的知识模式的实现,女性主义尝试过许多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一些女性主义者强调“让女人来研究女人”,这种模式可以打破主流社会中女性经常被迫保持沉默或女性的声音经常不被重视的现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背景而容易得到沟通和相互尊重。也有人尝试用女性主义运动中“意识觉醒小组”的方法来研究,通过女性之间的诉苦、沟通和交流,把握被主流研究所忽视的女性经验和切身感受。更多的女性主义者对社会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批评,认为这种方法集中反映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追求,容易与性别主义形成结盟。因此他们更加倡导质性的研究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容易克服等级制和权力控制特征,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形成平等的参与关系。然而众多争论的结果是,女性主义方法论应该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多元化的、情境化的、开放的、诉诸平等与解放的,因此不能局限于某些方法的运用或排斥,而应该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决定运用某种或多种方法,因而方法论的女性主义虽然是批判的,同时也是宽容的。
批判性和宽容性可视为方法论的女性主义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得以存在的意义和理由。这种精神气质上的内在联系使得女性主义虽然始终没有放弃启蒙运动的最初理想,同时却也很乐意接受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方法论取向。保持批判性并非象传统知识论那样,试图通过论证在理论上捍卫方法论的权威、并在实践中坚持方法论的纯洁,而是首先从根本上承认人性的弱点、人的情感意志的不可超越性,去除一切诸如中立、透明、纯粹、客观的假设,永远保持一种反身的姿态,在情境化中寻觅来自日常世界的、普通人的经验感受。因此对于女性主义自身原则的不断挑战也构成了批判性的重要部分,包括对诸如统一的女性和性别身份、统一的女性立场和经验的质疑,对于方法论的女性主义中“性别万能”倾向的批判,等等。因此保持宽容性和多元化成为批判得以持续的活力来源之一,没有抽象的、大一统的所谓女性和性别,只有来自不同阶级、种族和利益群体的多样化的女性和女性立场,性别的核心作用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发生作用,并且永远与文化中诸如阶级、种族、权力等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并交叉起作用。这样,女性主义从女性的代言人逐步延伸到所有追求民主平等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女性主义方法论从一种性别分析方法取向扩展到基于性别的、反映弱者声音的、消除了等级制和权威的平等研究模式。因此方法论的女性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只代表着一种声音,而是一种开放的选择。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内容主要就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进行探究,以我国某特大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桥梁工程技术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评价,深入研究其管理模式,并设计出完善的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关键词:桥梁工程;技术风险;风险分析;桥梁管理。
风险是指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项目目标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认为风险只是偏离我们预计的可能性,所以有好的和坏的两方面影响。因此,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且我们并不能完全保证风险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而风险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过程,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已应用现代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技术也取得很大突破,然而,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高,以及现代人的强烈功利心理,很大海内外工程项目(尤其是各种大型工程)经常出现多种问题,如工期延误,费用超支等,导致项目的风险性急速升高。一般情况下,大型的工程项目的建设耗资巨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而且工作周期较长。如某特大型桥梁工程耗费了上万专业人员的五年时光才建造完成,五年的时间里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若技术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出现丁点失误,或施工的决策方向不正确等将直接导致工程的无法正常进行,可能施工过程中出现发生地震,沙尘暴,台风等自然危害,也将致使工期延误,工程不能按时完成,或工程建设直接在自然灾害中被销毁。总上所述,将特大型桥梁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分成六个类型:技术风险、进度风险、投资风险、自然风险、质量风险与社会风险。根据多位学者对各种风险的研究,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将直接导致项目工程的失败,因此,本文就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其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在一级风险中最重要的为技术风险,其次以质量风险及进度风险为主,再次为投资风险、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1)技术水平可直接决定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它是最关键的风险。也极大影响其他方面的风险;(2)技术人员会根据工程难度、工程投资及参与人员预算出工期,若进度过慢会导致工期延误,进度风险的识别需要对时间具有准确性,常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影响;(3)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水平,因此,质量风险取决于技术风险的管理。工程项目技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由于特大型桥梁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工期、技术都会产生各种风险,所识别风险越多,就可以针对各种风险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风险的程度,而且技术人员还可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规律,则可识别的风险数会随工程建设的进度增多,对可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成功的概率。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五
调查发现22.12%的学生存在心理不适,76.4%的学生认为自身需要心理咨询和指导,1z软件中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级6272名学生的心理普查发现一类学生(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3.49%.近几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依据。(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叶玉清张劲松/6企业家天地·理论版106页)1994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文献量(篇)统计:1994年到有1篇,至40篇,至2086篇,合计127篇,从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表现出文献总量逐年上升。19前只有1篇文献。笔者因一直从事高职教育的辅导员多年,一线任教的经验让笔者深感:高职又是高校中更为特殊的一块,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其生源和社会压力及所面临的就业层次,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高校更让人担忧。
二、研究成果及局限性。
1经验式归类说:85%的论文所采用的方法此类文章多数结论与研究数据建立在研究者自身的教学体验中,偏向局限性,主观性。缺少客观性和全面性。
2测试问卷型:13%的论文采取问卷式,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发展更多的'但大多数由于是在研究者所在的学校进行,人数有限。再加上问卷所采用的问题是否科学。
3案例说:此类论文仅一篇作者胡丹梅在文中举出了一些典型案例,针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类。此种方式由于案例的典型性,据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整体的高职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具有相当必要的补充作用,是研究的细节,据有客观性;但是由于这些个案的少数性,并不能代表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上升到能够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高度。理论支撑型此类论文也仅一篇。理论的认识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缺少寻找理论方面的探索说明我们的研究是无头苍蝇,无说服力,无方向感。
三、讨论。
由于我们过多的是等一些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后才做出反应,总结经验,研究个案,缺少对总体新一代高职学生具有预见性心理学理论的探索,缺少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因此实践中显得不知所措,事后诸葛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多一些理论的研究,多一些多角度各个方位的现实调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上升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作者:张灵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六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学生的认知上去了,我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立足。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之才。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七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的调节对所有新的、公开的信息能作出迅速反应,其信息集合除包括市场本身的客观信息外,还包括公开的证券市场相关的场外客观信息。简而言之,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场内外相关客观信息都能在上市证券的价格中得到充分迅速的反映。因此,通过证券市场价格计算的证券收益同样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所有证券市场场内外相关的客观信息。
投资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通常总是通过证券收益客观信息的识别,获得证券未来收益的预期信息,提取证券投资的决策信息,然后选择证券投资行为。
根据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模式的差异,可以将预期分成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预期两大类型。
理性预期是利用最好的经济模型和现已掌握的信息所得出有关证券未来收益水平明确的预测。其中包括不直接研究证券市场价格涨落,而直接研究证券市场所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通过博弈模型进行证券本来收益的预期。
有限理性预期指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经济模型,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收益的经济预测。
类似的,根据证券投资主体决策形成途径的差异,将决策也分成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两类。
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通过合适的证券投资决策模型或者通过证券的技术分析,然后选择投资行为的证券投资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是证券投资主体不采用证券投资决策模型,也不采用技术分析,仅凭借各自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所进行的证券投资决策。
证券市场中,完全不考虑证券未来收益水平和变动趋势的完全非理性证券投资主体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本文研究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的预期和决策两个环节中都具有理性或者有限理性。
具有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两个主要环节上是通过经济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独立获得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故称他们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
具有有限理性的证券投资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在两个主要环节上都是凭借自身证券投资经验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然后,独立选择证券投资行为,他们也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如果,至少在一个环节上,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获得有限理性预期信息或者有限理性决策信息,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选择自身投资行为,称他们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
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可能采用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技术分析,也可能凭借各自相似的证券投资经验,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产生客观相似的效应。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基于自身认知的内涵、认知的结构和认知的层次以及投资的经验。投资的偏好和投资的心理的局限,不足以从客观信息中独立获取证券未来足够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对各自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置信程度不足以独立选择投资行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决策信息和投资行为,以便获取各自足够的预期信息,提取各自足够的决策信息,或者达到选择投资行为足够的置信程度,客观上模仿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证券投资。因此,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产生模仿的效应。
模仿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比独立型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客观上非理性含量更高一些。通过社会心理和认知心理分析,特别是证券投资博奕分析可以得到,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模仿选择的投资策略是随大流的从众策略。
综上所述,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可能存在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必定存在模仿从众性。
3.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上市证券的价格能充分迅速地反映证券市场所有场内外相关信息。所有证券投资主体都能任意地、不断地获取有关上市证券价格、涨跌幅度和交易量的客观信息。因此,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所有证券投资主体的客观信息是对称的,证券市场的竞争对所有证券投资主体是公平的。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两类证券投资主体预期形成的模式和决策形成的途径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未来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证券未来收益的波动也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引言所述,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就是投资证券的风险,两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风险产生不同的作用,他们就是形成风险的市场内在机制。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通过相同的经济模型或者相同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独立获得各自的理性预期信息和理性决策信息通常是大致相同的。
若两个具有限理性的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凭借各自的投资经验大体相同,他们独立获得的有限理性预期信息和有限理性决策信息也大体相同。
上述情况下,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便具有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对称性,通常其证券投资行为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产生客观相似的作用。否则,两个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是非对称的,其证券投资行为也不尽相同,对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形成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桑塔弗研究所(sfi,santafeinstitute)通过计算机模拟完全由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组成的股票市场发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股票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即证券投资风险和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程度及其变化速度有关。
综上所述,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不妨称为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其客观相似程度以及所持资本资产结构的变化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投资证券的市场风险会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出现复杂现象,价格大幅波动,交易量增加,泡沫形成,甚至累积成危机。正如桑塔弗研究所模拟的股市一样。说明形成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
面对客观对称的信息,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各自独立获取的预期信息和独立提取的决策信息,通常是非对称的。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需要参考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预期信息和决策信息,以便选择各自的证券投资行为,他们的投资行为就会或多或少地模仿其它证券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也就是从众选择各自证券投资行为。这种模仿从众行为会在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间传染蔓延,他们个体的有限理性投资行为演化成证券市场整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被成倍地放大,导致证券市场价格极度剧烈地波动,证券未来可能收益间的差异大幅度增加,证券市场风险增大,甚至风险累积成为危机。
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模仿从众性是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另一种内在非线性机制。不妨称为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两类证券投资主体的证券投资行为对于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独立客观相似机制和模仿从众传染机制。它们都是证券市场内在的非线性机制。值得一提的是,独立型证券投资主体间,可能存在独立客观相似性,而模仿型证券投资主体必定存在模仿从众传染性,因此,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内在非线性机制主要是模仿从众传染机制。
无论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或者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投资证券未来的收益和风险,以及证券市场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更合理、更科学的经济假设体系应由有效市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客观信息对称性假设、预期和决策信息非对称性假设以及简化问题的一系列假设组成。本文在上述经济假设体系中,仅对形成证券市场风险的内在非线性机制作了定性的研究和阐述。更具有科学性的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八
摘要:
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可避免。为维护国家间合作交流的有序进行,各种国际条约和协议也在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如此背景之下,各国对国际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国际法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利益分配的层面,而是进一步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寻求国际法上的公平与正义。本文便从国际法的起源“国家利益”、现代国际法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国际法目前存在的争议等方面探讨了国际法未来的演进趋势,以求对我国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国家利益”;“正义”;零和博弈。
国际法最初是为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诞生,而在其诞生的原点几乎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在现代国际法发展过程中,使用“国家利益”这一带有国民集体属性的词汇作为起点,来追本溯源可能更为适当。
一、国际法起源的伊始——“国家利益”
作为国际法中最重要的主体——国家,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是居民、领土和政府,如何使这三者统一而形成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国家利益这一纽带。一国遵循国际法的初衷必然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起源的肇始,条约便是因为国家间利益的博弈而诞生。特别是在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中,一方的获利必然造成对方的受损。条约建立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特征尤为明显。以往的国际法所做最多的就是从众多的国际条约或协定中抽象概括出一般化通用的规则或原则,以便于条约的当事人——国家或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上的主体能够更好地制定和履行条约。查尔斯比尔德曾说:“随着国家体系的出现,公众对政治控制的影响的增加,以及经济关系的巨大发展,国家利益这个新提法的界限逐渐被确定下来。”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以往代表着封建君主利益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其中蕴含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有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随着共产主义的提出,共产主义的精神也渗透其中。由此看出“国家利益”既有界限也有演进,并非一成不变。各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可能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同的部分。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有这样的观点“每个国家在维护和平这一点上都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因此任何企图破坏和平的国家都是非理性和不道德的”。据此他主张在“和平”这一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国际交往。但“和平”这种共同利益显然太过空泛,或者说这种利益粘性不强,这可能也是导致其“国联计划”破产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国家利益应当是具有一定利益粘性,以整体国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利益集合。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为起点,虽然这部条约也是建立在国家利益纷争的基础之上,但其正式以实体文本形式确立了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规则体系,开创了以自主、和解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为现代国际法奠定了规则基础。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条约多是作为战争中战胜国对战败国利益瓜分的固定形式(表面以条约这种看似“合法”的形式,实质上是为了固定战胜国的`胜利果实、甚至为一些不义之战披上“合法”的外衣),但也正是这种对“固定”、“稳定”的追求,反过来束缚了一些国际法主体的肆意妄为。或迫于舆论和国际压力,同时也是由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让起源于“利益”的国际法日趋向“正义”靠拢。
二、现代国际法中对正义的追求。
如何看待国际法中的正义,正义同自由一样,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所应当追求和维护的,但是如果不具体到确切的时空环境之中,不置于真实的事件条件之下,正义便会显得空洞而泛化。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围绕着什么是“正义”叙述了很多,同时他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功德与正义的标志。法律需要正义去支撑,离开了正义,法律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法律是正义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要促进正义得到落实。国际法作为法律的一大门类,理应为实现正义服务。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法上的正义便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这种观点虽然为正义划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范围,但是仍然停留在宏观角度,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全人类的利益”仍然是相当泛化的概念,甚至很有可能被理解成多数人的利益,从而造成“多数人的暴政”。但值得关注的是,正义和利益并非完全对立,获取利益并不代表着非正义,正义也绝不是不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国家在正义的前提下维护或取得应有的利益是值得赞赏和推崇的。而国际法的作用和价值便是在这样的路径中得以体现。
(一)国际条约之于国际法国际条约。
作为国际法最主要最重要的渊源,甚至几乎可以说国际法就是在众多国际条约上的抽象概括。在最狭义的理解中,甚至可以把国际法看作是”国际条约法”。然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条约法”。现代国际法中的条约或协定应当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而达成,所以国际条约或协定近乎就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合同(抛开违背现代国际法精神的不平等条约)。如果把每一个国际法上的主体近似地看作民法上的个人,国际法中众多的条约就更像是一份份私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在这种角度下,条约的自主性自发性尤为凸显。而这种自发性自主性必然导致极大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法律稳定而权威的要求。
(二)国际法的自主性和自发性。
自发性和自主性一方面是国际法的局限,但从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国际法的闪光点。条约的达成未经一国认可不产生效力,这就为小国弱国建立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防止一些霸权主义的国家利用国际法法律的外衣,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他国。有部分学者争论,这是否是民法上“意思自治”的延伸?其实,在西方法学发展进程中,的确是以民法为基础而构建法律体系,作为西方“万法之母”的民法中的许多原则理论,不止在国际法中有所体现,在其他诸如经济法、商法中被借鉴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这种基于“意思自治”衍生而出的国际法的自主自发性,很好地诠释了国际法主体,特别是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平等,国际法中的正义才能得以实现。
三、国际法的争议。
立足于现实主义之上,过去的国际法更像一种路径,以“合法”形式在窃取他国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本国的目的,这种工具主义的思想促使相当一部分学者并不认同国际法作为法律的价值。他们并不认同国际法上的正义之说,批判主义者甚至更极端地指责,国际法不过是假借法律的“正义”之名,行谋取本国私利之实的躯壳罢了。很显然这种思维深受西方零和博弈理论的影响。而从理想主义角度出发,正义是应当存在于每一部法律之中的,国际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当然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如此推崇法律,便是因为人们坚信它能切实地维护公平正义而非其他目的。同理,理想主义者坚信国际法能够发挥其作为法律的效用,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现对正义的保障和维护。国际法的正义虽然争议颇多,但还是可以达成基本的普世价值,比如不欺凌弱小,强国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国等。这些理论其实放在民法上的平等主体之间也是能够成立的。即使在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国家依然是国际法上最重要的主体,并不存在超阶级的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国际法“弱法”的性质,其无法像国内法那样获得有效强制力的维护,而要靠每一个国际法主体的自觉遵守。国际条约的履行首先要基于一国之确认和参与。即使是联合国这种最高层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安全理事会作为其中唯一有权采取军事行动的联合国机构,但它日常的活动更多地展现的也是各国利益的博弈和妥协,而不是正义在法律中运行的模样。现有国际法框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对于当下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是否是一种非正义还有待商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主要是由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掌握话语权,相当一部分国际习惯和条约也是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化和利益的不同,这些既成的法律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基于公平正义,更多体现的恰恰是西方利益的考量。如若片面地追求国际法上的正义而损害了一国的国家利益,这是否是对本国国内民众的非正义。同时由于国际法不具有一般法律意义上的强制力,历来为一些学者所诟病,从而质疑国际法是否能够称之为法律。明确的是,法律有很强的国别性,一国之法律往往仅能在本国范围内适用。即使很多国家的法律都存在一些普适通用的规则原则也不例外。每一个国家在运用国际法时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这无可厚非。
四、结语。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以及当今世界趋势,虽然贸易保护主义、地区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但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由于物流、交通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无法逆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有良好的依托,为追求更高的国际贸易收益,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可能更加需要学习和融入现有的国际法律体系,但不必太过急切而妥协于现有的某些不公的国际法律秩序,而应在不损正义的基础上切实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中国近代以来屈辱的历史,签订了一系列如《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人民对国际法有一种抵触情绪。这并不难理解。但中华传统文化中“兼相爱、交相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与现代国际法中对正义的追求在精神层面完全契合,现代国际法发展到今天遭遇的瓶颈或许正需要古老东方哲学思想的注入才能突破。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很好的范例。中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思想与西方的“零和博弈”大相径庭。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并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或许这才是文明社会中国际法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任守景.墨子研究论丛.齐鲁书社.2009.。
[2]梁云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何志鹏、孙璐.国际法的中国理论.法律出版社.2017.。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九
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等。
输血可以针对不同血液成分进行输入,包括了全血、红血球浓厚液、洗涤红血球、白血球浓缩液与血小板浓缩液等,视病人需求做出选择。
医学上对于输身的应用与研究一直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输血临床运用知识,是课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一输血原则。
交叉配血,临床上输血时首选血型为同型的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十
骆书秀:女,大专,副主任护师,科长。
护理论文是护理实践的总结,是护理人员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升华,体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能力、思维方法及科研创新能力。由于基层护理人员起点低,认为护理工作简单、重复,加上常常超负荷工作,外出学习机会较少,缺乏写作经验,从而妨碍了论文的撰写质量。有文献调查60%以上的基层护理人员认为论文撰写有困难[1],认为工作太忙的占63.2%,有想法而不知怎样写的占59.5%[2]。为提高基层护理人员撰写论文的写作能力,本文就撰写论文相对固定格式的要领综述如下。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十一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
徐悲鸿(1895-1958)是我国现代受人尊敬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于1928年至194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主任,前后在该校工作任教了18年之久,他的大部分教育生涯也是在中大度过。在此期间,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有:“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十年后,1926在《中华艺术大学讲座演辞》中仍然说:“研究绘画者第一步功夫即为素描,素描是每人基本之学问,并为绘画表现唯一值法门。素描拙劣在于物象都不能认识清楚,以言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谓颜色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同。”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教育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徐悲鸿的主要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写实主义”,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他认为“心手相应”的熟练技巧是以眼睛的训练即观察能力的培养为始的。指出“艺术之出发点,首在精密观察一切物象,求得真正,此其首要也。”他所传授的观察方法是:“你要把看到的东西一丝不差的画出来,要把手和眼睛训练的很准确,要注意所画的东西,多看少画,看准了再下笔,手和眼要协调一致,手要能把眼看到的东西反映到画面上。……至于初学的人为什么要多看少画,因为要首先训练画家的眼睛,要在对象上看到更多的美。”接着就是从石膏造型和人体模特画起,所采用的石膏模型大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名家经典之作,西方人体五官明显,相比东方的人体头像更便于让学生掌握形体黑白层次和调子的变化。石膏素描教室很大,在工字楼内底层容纳了100多件石膏模型,有些是在西洋艺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如阿波罗、奴隶、维纳斯坐像、摩西全身坐像等,都是徐悲鸿从国外专船运回的。
写实主义是徐悲鸿根据当时的中国画的弊端而提出的,认为即使是文人画,也要注重形体的准确性,而不能一笔概之。作为中国绘画教育的领航者,徐悲鸿将学生都带领到了世界绘画的高度上,使中国绘画与世界绘画走到一起。素描的的主要作用是锻炼准确的造型能力,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必需的。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虚的概括的特点。
徐悲鸿不仅在西画课上大力提倡素描的学习,在中国画课中也大力提倡素描,他以木炭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素描写生的对象是人;在三年的素描训练之后,进入国画的分科学习阶段,他的国画教法与传统的区别是改画谱素描为素描写生入门,在学生掌握一定写实技能后,再以老师的亲身示范教授国画的笔墨技法。在他的教学中,国画的作画步骤一般是先用木炭条勾好底稿,即准确地刻画好对象的形体,然后用毛笔上墨。上墨的原则是以明暗黑白体现对象的结构和透视,墨本画好后再上色,上色的用笔与画写实油画一样,也以体现对象的立体感为准则。他格外重视素描对国画的作用,此方法作为对中国画改良的一个突破口,进而使后期的中国画改良得以成功。同时徐悲鸿也从中国画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改进在素描上的教学,徐悲鸿也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线条中的圆、重、平、变、留等笔法变化。针对素描人体的写生,他还制定了“新七法”,以“新七法”为具体的教学法则教学生绘画。使素描更有本土性,更便于学生掌握与改进。
徐悲鸿先生的教育活动及思想对现代美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美术届得到迅速发展,摆脱了明清颓败的一面。现代美术界所呈现的大好局面,正是得益于徐先生重写实重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拓展了现代美术的形态。若没有徐悲鸿的写实主义观点手法和艺术教育体现,中国新当代绘画史会被大大改写,而一大批新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画家能否有今日之成就也便值得推敲。
注释:
[2]卢开祥求室学画记,徐悲鸿.[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第202页。
[3]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
[5]王泽庆《徐悲鸿评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5.1。
[6]书与画[j].1994年,第6期。
[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a]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1。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十二
在我国,承包人负责所有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而一般情况下承包人用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以及经费都有限制,以承包人意识为主的风险识别及其相应措施都不够全面,导致工程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较低。根据特大型桥梁技术风险管理的流程及其工程的复杂性考虑,首先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关键技术风险的管理应交给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指挥部管理,以其高水平专业知识对关键技术进行早期分析和研究,提早预见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为研究相对措施提供足够的时间,而承包人的业主组织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学习社会上成功的先进先例模式方法,对于提高技术风险管理的质量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关键技术的高水平,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就完全体现了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高水平,另一个桥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钢塔加工制造技术,对风险分析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和新式的定量分析,降低了工程建设在技术上的风险,能够保证桥梁工程建设在短工期内完成的高质量,这些成功的工程案例都依赖于科学的技术风险管理。下文就南塔深水基础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
3.1技术难点、技术风险分析。
特大型桥梁工程建设工程中多方面存在技术风险,如钢套箱的浮运方式,在浮运过程进行如何准确定位,以及钢套箱系统会受到水力,流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2委托有关科研、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验算及模型试验。
我国在大型工程包括特大型桥梁工程上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分析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邀请了海内外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参加模型试验以及施工方案的征集活动。其模型试验的内容为:对钢套箱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验算出其各种工程状况下的受力情况,并在各种工程状况下进行试验。指挥部将6家特大型施工企业提出的6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出了3个相对更加合理的备选方案,经过模拟试验,将桩基施工平台的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4结论。
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某些科学技术方面也走着世界前端,但我国的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都落后于许多国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风险的认识度低,工程管理部门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同样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进度,单纯按照工程建设的设计进行施工,即使产生风险意识,也不懂变通,极少会反馈给技术部门;(2)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3)我国工程管理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定性管理,需要向量化管理方向发展;(4)工程风险管理技术人才匾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工程风险管理的需求。而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更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本文对其技术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家建设特大型桥梁工程的风险分析提供了有效理论方式.
参考文献。
[2]王博.基于风险分析的桥梁设计优化[d].长安大学,2016.。
[7]甘伟康.桥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3.。
[8]张春海,盛余祥,杨路廷,等.特大型桥梁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管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1):104-107,152-153.
从方法向方法论的综述分析论文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桥梁,桥梁结构在施工和营运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裂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认识,为桥梁检查中技术状况的评价及分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混凝土桥梁常见的裂缝种类和检查方法作较全面的分析、总结,以方便技术人员在桥梁检查中更好的应用。
一、裂缝成因分析。
1.结构性裂缝(受力裂缝)。
众所周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抗拉极限应变大约为。换句话说,混凝土即将开裂的瞬间,钢筋的应力只有事实上,在正常使用阶段钢筋的应力远大于此值,所以说在正常使用阶段,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习惯上又将这种裂缝称为正常裂缝。实践证明,在正常条件下,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钢筋不致生锈。为确保安全,允许裂缝宽度还应小一些。
在桥梁检查中常会遇见的几种结构性裂缝:。
(1)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跨中截面附近下缘受拉区的竖向裂缝,是最常见的结构性裂缝。在正常设计和使用情况下,裂缝宽度不大,间距较密,分布均匀。若竖直裂缝宽度过大,预示结构正截面承载力不足。
(2)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支点(或腹板宽度变化处)附近截面由主拉应力引起的斜裂缝,在正常设计和使用情况下很少出现斜裂缝,即使出现裂缝宽度也很小。若斜裂缝宽度过大,预示结构的斜截面承载力不足,存在发生斜截面脆性破坏的潜在危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另外,钢筋混凝土墩柱受压构件由于纵向压力过大引起的纵向裂缝、预应力筋锚固区由于局部应力过大引起的劈裂裂缝等都属于结构性裂缝。
2.非结构性裂缝。
非结构性裂缝的产生,受混凝土材料组成、浇筑方法,养护条件和使用环境等等多种因素影响。非结构性裂缝可以分为三种: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收缩裂缝常见有:(1)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顺腹板方向的裂缝;(2)对板类构件多沿短边方向,均匀分布于相邻两根钢筋之间,方向与钢筋平行;(3)对高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梁,由于腰部水平钢筋间距过大,在腰部(或腹板)产生竖向收缩裂缝,但多集中在构件中部,中间宽两头细,至梁的上、下缘附近逐渐消失,梁底一般没有裂缝;(4)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收缩裂缝较多,侧面也有所见。收缩裂缝对构件承载力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影响结构外观和耐久性。
温度裂缝: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温度变化将产生热胀冷缩变形,这种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此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值时,即会引起混凝土裂缝,这种裂缝称为温度裂缝。
混凝土温度裂缝常见有:(1)在板上时,多为贯穿裂缝;发生在梁上多为表面裂缝。(2)梁板式结构或长度较大的结构,裂缝多是平行于短边。(3)大面积结构(例如桥面铺装)裂缝多是纵横交错。(4)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且沿结构全长没有多大变化。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混凝土中钢筋产生锈蚀后,由于锈皮会吸湿产生化学反应而膨胀,其体积将增大2~4倍,从而胀裂砼保护层。
二、裂缝检查与观测的方法。
1.在裂缝两边设置小标杆,两杆间的距离用卡尺测量,或用读数放大镜直接测量裂缝的宽度。
2.设置两块金属板来量测,一块金属板盖过裂缝并与另一块刻有尺寸的金属板相接触,量测并记下裂缝变化的尺寸。
3.利用水泥浆或石膏做成薄片状的标记贴在裂缝处,或用玻璃片、较牢固的纸糊在裂缝上,观察其是否继续开裂。具体做法如下:在裂缝的起点和终点划上与裂缝走向垂直的红油漆线记号,并把裂缝登记编号。观测并记下裂缝的部位、走向、宽度、分布状况和长度等。如有必要知道裂缝深度时,可用注射器在裂缝中注入有色溶液,然后开凿至显色为止,其开凿深度即为裂缝的深度。
三、总结。
一座桥梁从建成到营运使用,涉及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由上述可知,我们明白了桥梁裂缝出现的原因及对桥梁使用的危害程度,在实际检查中运用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桥梁最大程度的发挥安全畅通的作用,也为日常维修保养和桥梁维修加固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