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模板16篇)
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是经验的积累,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如何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智者们的智慧箴言和格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方向。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一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能做点什么?这是我在任教后常常思考的问题.我为什么总是处在分离之中,我如何在别人的告诫和世俗压力中找回自我?我披着铠甲生活,而我的生命力却在萎缩.我如何取得身体和精神的'平衡?我如何获取能量?这些都是我在中年危机中面对的问题.
作者:陈剑锋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小学刊名:师道・情智英文刊名:teacherdoctrines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二
先进的cdio理念是一种集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作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为注重让学生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并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科学教育理念下,教学活动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该模式下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活动也形成了一个开放化的系统,即根据社会产业实体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制订出与用人单位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用人单位也会参与到制订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建设专业的实验室等工作中。此外,学校也会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评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然后依据评价结果以及社会产业实体的需求改进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及内容,最终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利用cdio这一先进理念进行教学的主要现状为: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轻实践、重理论、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忽视培养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cdio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其中,汕头大学便是学习并使用cdio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当前,我国已经有100余所高校开始利用cdio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可以说,cdio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
二、在cdio科学理念下进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策略。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在进行教学时,虽然会遵循“口径宽、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当前的教学水平仍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对具体实验或者具体课程而言,多个实验、多个章节难以构成比较完整的项目;
(2)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3)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等。这样一来,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以后普遍存在专业面不够、实际操作能力差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进而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2]。因此,根据上述问题,高校应该积极采用cdio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改革。其中,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模式的改革。
利用cdio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对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十分关键。比如,在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时,应该注重普及人文知识等。同时,兼顾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等,即优化为“理论+技能实践+培养专业项目的实践能力”课程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模式。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创建“通识基础与专业基础相结合”的必修课结构,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团队意识等,使其具有多元化的学习思维。
(2)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比如,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常用的实验器材等,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环境。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具有专业性的科技活动,比如,开发设计电子机械设备的功能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以及探索能力。
(3)创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性实验教学,比如,设置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等,使学生掌握比较常用的元器件以及电子设计工作所需基本工具的具体应用方法,同时,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自身的运行规律、电子组装方法、设计电子系统的方法等。通过设置基本电子技能相关知识的实践课程模块,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二)通过分级学习cdio项目为学生创造系统化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
根据cdio研究项目的范围和规模将其进行级别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级别:一级项目以电子信息专业的主体核心课程组成,具体包括两个项目。在大一期间,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电子信息专业期间先深入了解本专业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早期项目的思考和设计,可促使学生以电子信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角度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个一级项目可安排在学生的大四阶段,在该阶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为完整的项目学习和实践。该级别的项目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集构思、设计、实现以及运作等一体化的训练。二级项目主要是以一级项目为支撑,对相关课程进行综合。同时,也对整个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系统进行补充。该阶段的项目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进而大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课程的综合能力。电子信息专业可以设置二级项目的数量为六个。其中,每个项目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计分,进而起到强化学生学习核心课程和应用核心课程知识的能力。三级项目是为加深学生对单门课程的理解而设置的某项单门课程中的项目,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设计的比较小规模的项目,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通过对第三级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个培养过程采用了让学生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以一级项目作为整个培养计划的主线,二级项目作为整个计划的支撑,三级项目通过将核心课程与整个专业以及整体的系统认识之间进行了统一,实现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
(三)科学结中教学以及课题研究的改革。
当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进行的集中式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实现cdio的教学理念,高校可以将上述集中式教学环节进行课题性的集中研究,并将研究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期间。同时,对每个研究课题均需要制定相应的课题计划,确定研究的具体时间,并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外时间加强研究。其中,每个项目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自由进行指导教师、学生以及企业指导人员的选择、所有成员共同制定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汇报成果、讨论成果、总结、课题答辩以及撰写论文等,每一个过程都要求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或者与用人单位直接进行合作,辅助用人单位完成项目等。此外,高校应该做好对每个过程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进而保证集中教学以及课题研究的改革质量。
(四)改革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4)为提升cdio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应用效果,高校应该加大建设电子信息专业教师队伍的力度,使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能够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在不同阶段为学生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计划、学习任务以及相应措施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成功,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等[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cdio这一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是实现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上升。为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自身院校的教学现状以及发展情况,充分发挥cdio先进教育理念的作用,创建出具有实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科学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三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定位与目标上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理论层,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内涵认识模糊,视角不宽,定位与目标未完全到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无论在目的、任务等方面必然要反映整个学校体育的共性。同时,大学在我国学校序列中居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中还有视角不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微观层面就大学体育论大学体育,没有很好地把大学体育放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来考量。第二,在实践层,课程定位和目标与中学体育雷同,知识体系的层次性不凸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既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很多人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有区别的比较集中反映在“课程结构与形式”中,这与大学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及体育基础实施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有关,但在“定位与目标”、“知识体系与要求”中认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中学体育教育雷同的占多数。这说明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但这个知识链不是也不该是呈水平状延伸,而应该是呈台阶式上升。第三,在学生层,价值取向不和谐,持续健身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尚未融入学生的思想,更没有转化为自身需要而成为持久的自觉行为;二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总体上处在一个上升与稳定的时期,精力充沛,抵抗力相对较强,对健康虽然有认同感,但紧迫感与付诸行动的自觉性和推动力不够;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手段难以反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定位与目标的模糊与偏差,这必然要影响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从理论上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才能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个性,并使之充满活力。
定位总是针对某一对象在其所属的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的,在系统中不同的部件或位置各有其目标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因而才有定位的必要,定位必须精细“测量”系统所赋予的特殊性要求来得出,而不是可以随意主观给定的。按照这三大核心内涵进行思考,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否则学校体育教育链就不完整。同时,学校体育教育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要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所以,只有准确把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位置,才能清晰勾画出它的目标。
2.2、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赋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和任务。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大学三大任务之首的人才培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内化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内化在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定位与目标中,通过定位与目标彰显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使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定位与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既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中德智体美的关系,也能正确处理与社会体育和中学体育教育的层次关系,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实践性。
2.3、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定位与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的定位与目标,反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它又要遵循体育的自身规律,不偏离体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功能。处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体现大学定位与目标的多样性与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结构应包括理念层和行为特征层两个方面。理念层是大学管理者基于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理性认识所持有的基本观念、价值判断,主要解决大学在公共体育教育方面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能做什么和能怎样做等基本问题上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等问题,这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行为特征层是处于结构的表层,是对理念的落实和到位,反映在创造性的执行力上。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定位,实际上就是要对它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上的“身份”进行确认。只有把“身份”弄清楚,目标才能清晰,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功能才能显现。
3、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设计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共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学校体育教育的共性,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做人品格,为社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始终是一条主线。第二,个性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大学教育的个性,即它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既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又是青年大学生步入社会体育的起点,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第三,能力要素。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的定位与目标必然要反映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即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后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构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的内涵体系,应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以准确的定位为基础,以凸显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目标为重点,科学地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构建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内涵体系,应处理好三个关系,搞好综合配套:一是要处理好与中学体育教育的关系。尽管属于两个层次,但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不是把中学体育教育推倒重来,也不是简单地重起炉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没有中学体育教育的基础,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就不可能提高。二是要处理好学生现实健身能力与可持续健身能力的关系。在大学,培养学生现实的健身能力,使其在大学期间身心得到良好发展,可以通过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就能够较好地实施,但这还不是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任务的全部。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与社会体育有机衔接,培养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健身能力,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进行配套改革。三是要处理好定位与目标的关系。目标是以定位为基础,通过目标反映定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定位与目标内涵体系是一种顶层设计,实施这个设计需要综合配套,涉及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知识体系、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学分制创新、制度创新、物资条件保障等方面。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四
[论文摘要]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责任感,以达到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华德福教育的特殊理念,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不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的一面。
华德福教育也叫鲁道夫·史代纳教育,是由出生于奥地利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的理论观点创建的。它主张要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以人为本,以爱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引导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培养人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给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寻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
19,德国的一家香烟厂请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理论为工厂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论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教育已在欧美发展了八十多年,它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独立教育体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能证明华德福教育在总体上比其他的独立教育体系或公共教育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明显地体现出它的优长。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受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华德福教育体系的信赖,相信人智学对人的理解。这些父母看到了孩子接受华德福教育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现出健康和快乐,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社交和生活能力较强,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才能,因此,更加相信这一教育的正确性。华德福教育起源于德国,德国教育厅统计发现。在全国性abitur考试中,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考取率是公立学校的三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社会许多校园被色情、暴力、吸毒等问题困扰的今天,华德福校园里却是一片净土。
(一)配合人的整体发展进行“全人”的教育。全人的整体包括身、心、脑和灵性。人以七年为一个阶段进行整体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七岁换牙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七岁到青春期;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到二十一岁。这三个阶段正是教育的重要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的身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们的生命组织构成力。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好的,通过模仿来学习、成长。所以,华德福教育强调,此时必须给儿童一个温暖和谐而有节奏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充分地融人大自然。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的可能协调儿童身、心和灵性和谐发展,老师身教重于言传,同时寓教于童话、故事、儿歌、绘画、游戏、劳动之中,不主张过早的教授写字算数。认为过早的理性教育会削弱他们有限的生命构成力而影响整体的平衡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儿童的意识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体会这个世界。艺术是感觉最好的教育者,艺术不但和感觉联结在一起,它需要技巧、造型和风格,借此来培养人的真正感觉,判断和审美能力。儿童同时更需要楷模和权威的引导,老师常常是儿童的榜样,这项工作由主课老师来完。在华德福学校的低年级里,从一年级到八年级都由同一位老师在每天早上两个半小时里上主课。这些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其他课由专门课任老师上,如外语、音乐、美术、手工、韵律舞和园艺等。童话故事和历史中的英雄伟人是儿童崇敬的对象,此时应注重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让儿童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魂里,学习道德和崇敬之心。知识的教育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例如,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动手修建房子来学习写计划、设主、测量和计算。
在第三个阶段里,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在思想意识中发展,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同时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思想。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如他们想象和艺术塑造的那样完美了,而是真实的。他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这是寻求自身价值的过程。此时,学校增加科学、宗教和哲学的教育,尊重他们的存在和价值,给他们充分表达其观点和内心世界的机会,并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并施行民主和自治。
华德福教育把上述三个阶段归纳为:在出生的头七年里,孩子寻找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是通过模仿学习,主要是身教。第二个七年阶段,则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美感学习,寻找世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主要是心的教育。在第三个七年阶段,他们在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在寻找真理(人生价值),通过思考学习,是头的教育。
(二)教育以培养想象力为核心。史代纳认为,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责任感,以达到培养具有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把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华德福教育在幼儿阶段是以培养想象力为核心,以引导意志的发展。史代纳认为,理性化教育是让孩子对事物概念化,过早地形成固定的概念,影响想象力的发展,从而压制了创造力。过早地发展理性教育会使孩子的生命力集中于大脑发展,造成身、心、灵的整体发展失去平衡,而影响将来的整体健康,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所以,华德福教育在儿童七岁之前,不主张展开识字和算术的训练,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故事、朗诵儿歌童谣、唱歌、满奏乐器、韵律舞、绘画、游戏、手工、园艺、家务劳动等形式进行,给予儿童一个真正快乐而纯真的童年。
(三)注重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性手段。艺术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创造,学生通过艺术自由地表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对真、善、美的执着与追求。从学校的环境,教室布置,到学生制做的教科书和艺术作品无不突出美的意识。音乐、美术、造型、朗诵和戏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艺术和手工不是一般的辅助科,而是都被当做主科来修,因为这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性手段是华德福教育的核心内容。华德福学校的八年级以下,以美为主题,让儿童充分感受世界的美,用来滋养他们的灵慧,并唤起儿童对人、社会和自然世界的热爱,为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供成熟的感性基础。(四)极力融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史代纳认为,现代物质科学是化整为零的科学,把物质划分到分子和原子,人类科学把人划分到类、属、种去研究,这都是从总体中取出一部分,只能给予人们局部的真理。人的灵魂深处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物质科学中逻辑的概念来解析人,只能通过艺术性的方法来领悟,从精神科学中去探索。史代纳认为,精神科学应该是寻求知识、艺术创造和信仰奉献与内心的和谐。于是,他建立了融合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的华德福教育,帮助人类在这种和谐中全面平衡地发展。史代纳认为智力的开发并非多多益善,就如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那样,通过美术教育平衡地发展人的潜能和心智,达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并来加强学生对人与事物的感受和价值,把学到的知识深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华德福教育的理念认为,学生不仅仅要追求合理的和科学的真理,更要追求符合人性的和永恒的真理,因为人不但要追求理想和真理,更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和人群的关系。
(五)教育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论上,而应建立在现实生活上。因为人是有灵魂和灵性的,人有物质躯体的本质、灵魂的本质和灵性的本质。现实就是这些本质要进人现实生活之中,只有灵性才能支持未来的教育艺术。教育不能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进人了学术的或神秘的理论里打转,需让孩子的灵魂和灵性进人他的物质世界亲身体验现实生活。现代人以物质生活为重,忽视灵魂的生活,视灵性为虚无,教育只是以物质为对象,片面地追求理性化与科学化,人们实际上被这种理性的学术所禁锢。华德福教育有机地结合躯体、灵魂和灵性整体,针对人的四维体即躯体、生命体、星芒体和自我意识,针对灵魂的三维生活(即思考、感觉和意志)进行教育,使得灵魂生活变得实实在在。
其一,极力避免考试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华德福教育主张在八年级以下,不以考试、比赛和排名次等方法来衡量学生,而以展示学生自己做的教科书、绘画、手工等作品,和公开表演话剧、朗诵和演奏等活动,来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深层意识。我们认为,适当的考试、测验、排名资助是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其二,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华德福教育强调一个人在发展独立的自我的同时必须和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保持和谐。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目前中国在加人wto的情况下,加强团队精神,加强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融人国际经济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其三,把人的灵魂、灵性强调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具有灵性,引导学生相信有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努力去寻找自己所相信的,并能支持和引导他们的“神”,在烦恼痛苦时会向自己的“神”倾诉,祈求平安和启发。对他所提出的有关人智学观点,我们应持慎重态度,不应采取“拿来主义”,全盘套用。对其所主张的灵魂、灵性、“神”之类的东西,我们更应德亮眼睛,辨明真伪。
从目前看,中国实施华德福教育难—升学率、考试制度和标准、教师考核等完整规范的教育体系排斥着与之背道而驰的华德福。而执着的德国人卢安克认定自己是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分子,他继续在中国的广西推广着、实践着这一理念。
无论如何,华德福教育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研究的。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体育教学的理念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前我们主要以体育教师为主,过于强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权威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体育、参与练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式等研究,从而极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但是这只是一个观念上的变化,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实施还有较大的距离,美国小学体育合作学习的特点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1)体育课程新的合作学习与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但这是必然的趋势。合作学习表达了社会性学习思想:学生们不仅能一起学习也同样能对同伴的学习负责同时学生们还可以教授知识给同伴。
(2)从体育教师的绝对权威中解脱出来,真正关心与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研究,并深入到体育教学的第一线,更多地开展教学实践研究,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探讨。
(3)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我国体育新课程5大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合作学习并非一种简单的形式,要搞好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合作学习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体育老师不得不放弃练习时间来口作学习只有当学生对这种种教学模式熟悉时:口作学习才进入一个真正开始阶段;另外,尽管学生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总是不能很好地配合,同时在学习人际关系技巧时,经常会出现冲突,因此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尊重感。
(4)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实现体育教学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体育竞争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合作意识,并学会正确处理胜利和失败。
(5)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希望,但是其完成并非一帆风顺的。教师必须在组织与管理班级中做大量改编工作。合作学习的实施是复杂的,可能需要教师花两年或更多的时间才能感到适应。而且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因此还要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投入更多的研究。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六
由于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及国家教学体系的迥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应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将cdio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进行本土化研究。高校公共体育作为众多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的多元价值正逐步被人们了解和认可,人们也试图通过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来更好地挖掘和释放体育的功能。本研究从cdio工程教育的视角来诠释教育的基本规律,找出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共性与联系,为大学公共体育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1强调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有效关联。cdio工程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应该体现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对体育教学来说,我们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剖析,让学生了解该项目的运动技术原理特点,努力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对技术的理解,有助于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然而在现实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纯粹为“技术而技术”,一味强调技术练习,忽视了理论学习对运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了体育理论的学习内容,但有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很好执行。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52.26%的学生感到体育知识特别匮乏、24.33%的学生认为较为缺乏,只有23.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知识掌握较好,这些数据从一个方面说明当前我们的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更新缓慢,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理论的传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欠缺,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关联,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2cdio教学大纲制定基于需求分析。这一标准表明,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产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相适应[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优秀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社会适应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利用各种机会去进行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体育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效用。但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人们素质的影响是有差异性的,比如篮球运动对提高竞争与合作精神要比中长跑项目要显著,拓展训练比乒乓球运动更能培养人们的团队意识,这些差异性特点是我们在制定体育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关注社会制约因素,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发。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体育改革,在这一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呈现出了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多样性等时代特征[4]。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充分关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学校体育的现实诉求,进行相应地分析、研判,使学生踏入社会后就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2.3基于项目的学习并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体育教学改革始终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并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技能的学习除了教师上课教授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学生课外进行练习,只有通过大量不断的练习,学生才能够掌握一至两门专业体育技能,这也会为他们今后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或疑惑,需要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但遗憾的是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一周只有一次体育课,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课下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这样就造成了信息闭塞,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练习效果,所以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建立与学生的联系。除了面对面交流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为学生答疑释惑,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4切实加强教师cdio的能力培养。这一标准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应采取措施促使教师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教师自身就要在这些能力方面率先垂范。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累工程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不仅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工程实例,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心目中当代工程师的榜样[5]。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技能的学习是靠肢体语言表达的,教师标准、帅气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折服并产生信服感,将会很好地树立教师的威望。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轮滑、攀岩等项目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应主动去适应,采取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运动技能,以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2.5进行科学的cdio能力评价。这一标准要求对学生个体在cdio教学方法中获得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验收。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任课教师来考评学生,重在知识的获得。cdio的评价方法则重在能力培养,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贯穿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因此,必须确保能力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不同的能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使学生建立信心或了解差距,这一点对于体育教学也至关重要。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度对于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目前,改革体育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肯定和认同,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的进步幅度、上课态度、学生自评、他评等因素都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这种改革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使评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但这种纯定性的分析还可能存在着许多漏洞,如上课态度方面就增加了教师的主观评价比重,教师对某一学生的好恶将会影响学生的最终得分。学生自评、分组评议方面,能否对自己、对他人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这无疑也会影响学生的最终成绩。所以教学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制定合理的比例分配,给学生一个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
3.结论。
cdio是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有效关联、教学大纲的制定基于需求分析、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学业能力评价,准确地把握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对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来说,从中借鉴有益的方面,将有力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七
承运人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也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承担者。但是,承运人的概念非常复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国际规则对承运人的定义不一致,另一方面来自于定义用语本身自我矛盾。
(一)我国《海商法》中承运人的定义。
对于承运人,我国《海商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承运人,是指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通过以上对承运人定义的阐述,某一法律实体只要其以自己名义与托运人签订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而不问该法律实体自身是否拥有船舶及船员,是否实际进行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是否实际进行货物的装卸、仓储、堆存等作业,就应被认定为承运人。可见,我国《海商法》对承运人采用了极其宽泛的定义方法。
(二)国际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规定于《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第一条当中,即“承运人包括与托运人订有运输合同的船舶所有人或租船人。”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其从主体资格上限定了承运人主体的范围,对承运人的识别非常简单,因而可以说是承运人的内部要件。并且通过承运人需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这一要件明确了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的基础法律关系,因而可以说是承运人的外部要件。
2、《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978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对承运人的定义与我国海商法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即“承运人是指其本人或以其名义与托运人定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任何人。”我国《海商法》规定的承运人定义,也正是来源于此。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它扩大了承运人主体的范围。然而,由于该公约引入了“实际承运人”的概念,使得承运人的识别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进而给公约的实际运用带来很多困惑。
3、《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1990年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对承运人的定义方式与其他国际规则完全不同,其规定是“承运人和托运人系指运输合同载明的或从运输合同中可识别为承运人和托运人的当事人。”该定义同上述两个公约从判断承运人的依据上而言是不同的。上述两个公约旨在从当事人名义的角度判断承运人身份,而本公约是从合同内容的角度来判断承运人身份。
4、《unctad-icc多式联运单证规则》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该规则是由1991年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与国际商会共同制定的。该规则规定“承运人是指实际完成或承担完成此项运输或部分运输的人,不管他是否与多式联运经营人属于同一人。”这种定义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从定义的内容上将“承运人”这个语义上统一起来,不但没有限制承运人身份的成立,而且还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关系这一要件上延续了上述三个公约己经取得的成就。
5、《cmi统一货运法(草案)》中对承运人的定义。
《cmi统一货运法(草案)》中进一步简化了承运人的定义,仅规定了“承运人是指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人。”该定义是对承运人进行定义的所有国际公约中最为简化的一个。但它无限扩大了承运人的范围,使得在该法案的定义下,一些不拥有或经营或管理船舶以及不实际参与或承担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主体也将被识别为承运人,从而承担承运人的责任。
二、承运人责任制度概述。
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安全位移是核心。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承运人是合同履行的主体,其义务、责任和免责直接影响到合同当事人的利益,承运人的责任制度从而成为整个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我们能熟练地掌握承运人的责任制度,包括承运人归责原则、国际公约和世界各国海上货物运输法以及我国《海商法》的相关规定,就能基本上了解和掌握整个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制度。
(一)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历史演变。
1、《海牙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海牙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及免责条款主要集中在前四条。包括承运人定义、承运人适航义务、承运人管货义务以及众多的免责条款。它规定了,“承运人须在开航前和开航时烙尽职责:(1)使船舶适于航行;(2)适当地配备船员、装备船舶和供应船舶;(3)使货舱、冷藏舱和该船其他载货处所能适宜和安全地收受、运送和保管货物。”,“承运人应适当和谨慎地装卸、搬运、配载、运送、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也规定了签发提单是承运人的权利,也是其义务。如果托运人请求签发提单,承运人收货后不得拒绝签发提单。由于未收到运费等原因而拒绝签发提单,这种做法是违反其法定义务的。
2、《维斯比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修改后的《海牙规则》被称为《海牙一维斯比规则》。某国家批准或加入《维斯比议定书》,就是同意《海牙一维斯比规则》约束。
3、《汉堡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汉堡规则》的制定,是国际多边谈判各方妥协的成果。新的海上货物运输公约除适应了20世纪70年代改革海上货运法规的要求外,还使国际海运风险分配向收货方及使用海运服务的国家倾斜。总之,《汉堡规则》是一项完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是规范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规,而《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只是统一关于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海运公约。
4、《鹿特丹规则》中的承运人责任。
该公约含18章96个条款,是迄今国际货物运输法规中内容最丰富、涉及最广泛、适用最宽、结构最复杂、条款最多的一个公约。历史是无法割断的,新公约的诞生和基础离不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历史沿革和司法实践的积累。新公约对以往的《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既有批判的继承,又有新的增删。
(二)相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1、关于承运人责任期间。
《海牙规则》中提到,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始于货物装上船至其卸下船时止”,这就是“钩至钩”原则。据此,承运人对货物责任以货物越过船舷来界定,因而,《维斯比规则》沿用了相同的规定。但是,承运人在陆地收受货物的现象并不少见,交货也常在仓库进行。有鉴于此,《汉堡规则》延长了承运人的责任期间,包括货物在装货港、运输途中和卸货港在承运人掌管下的期间。也就是,自承运人按下列方式接管货物时起:(1)从托运人或代表他办事的人;(2)根据装货港适用的法律或规章,依照契约或在卸货港适用的法律或特定商业习惯,将货物置于收货人支配之下;(3)根据卸货港适用的法律或规章,将货物交付给必须交付的当局或第三方。可以看出,《汉堡规则》中承运人的责任期间,较之“钩至钩”原则,是向装货港和卸货港两头延长了。
应当注意的是,当货物运输部分委托给实际承运人时,承运人仍然对整个运输期间负责。
2、关于承运人责任基础。
《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都实行的是不完全过失责任制,根据这两个规则,承运人并无保证船舶适航的绝对责任。只是要求承运人尽到应尽的职责,使得在航次开始前和开始时“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及适当而谨慎地“装载、收受、配载、承运、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不论是承运人或船舶,只要证明其尽到应尽的职责,“对于因船舶不适航所引起的灭失或损坏,都不负责”.索赔人负有举证责任,证明承运人未克尽职责。而依据《汉堡规则》,承运人只证明船舶适航或“尽到应尽职责”并不能免除一旦发生海事事故,《汉堡规则》“推定”承运人有过失或疏忽。只要证明货物灭失、损坏或延迟交付发生于其掌管货物期间,就应该对货主和收货人负责,除非承运人证明“承运人、承运人的雇用人或代理人己经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和其后果采取了一切所能合理要求的措施”.
3、关于承运人免责事项的变化。
《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中免除了承运人因船舶不适航造成货物灭失和损坏的责任,并且进一步规定了承运人多达17项的免责事项,诸如船长、船员、引水员或其雇用人在航行或管理船舶上的“行为”、“疏忽或违约活动”、“火灾”、“海上或其它通航水域的灾难、危险和意外事故”、“天灾”、“战争行为”、“公敌行为”及其它事项。《汉堡规则》在字面上废除了这些众多的免责事项,但实际上也只是废除了承运人的过失免责事项,而有关危险除外的免责事项仍然有效。因为如果货损系自然灾难、危险和意外事故或其它不可抗力的原因所致,其中不存在承运人的过失,责任也就无从谈起。
三、承运人责任规定的具体比较。
(一)不完全过失原则的对比分析。
不完全过失原则是指在国际海运过程中,如果承运人存在过失,就要承担由过失而造成的责任及损失,但是在某些情况中承运人可以获得豁免。目前采取不完全过失原则的公约主要有《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而在《汉堡规则》中,对于承运人的过失规定主要采取了“推定过失加一般过失”的归责原则。
(二)承运人赔偿责任限制的对比分析。
关于承运人赔偿责任的限制在三种公约中都有规定,但是每一种公约的规定又不尽相同。其中《海牙规则》主要是按照单位来计算,其中对于每个单位的规定必须在100英镑以下。而《维斯比规则》中则是按照所谓“金法郎”来计算损失,金法郎主要与黄金挂钩,体现绝对价值。《汉堡规则》则是规定了以提货权来赔偿损失。
(三)对于海上货物概念界定的对比分析。
对于海上货物的概念界定在三个公约中也是不同的,其中《海牙规则》中对于货物的界定是指海运中货舱中的货物,不包括船甲板上的货物以及船上的动物。而《汉堡规则》对于海上货物的界定要相对全面一些,《汉堡规则》将船上的所有货物都认定为海上货物,其中动物、甲板货物和集装箱都包含其中。
(四)对于海运承运人诉讼时效的对比分析。
由于在国际海运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贸易诉讼案件,因此对于国际公约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而目前三个国际公约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海牙规则》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时间期限是一年,而《维斯比规则》对于诉讼时效规定在于双方约定,其中追赔诉讼必须在三个月之内。《汉堡规则》的诉讼时效最长,通常可以延长至2年。
四、我国对承运人责任制度的调整。
(一)责任制度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1、《汉堡规则》中关于承运人的'责任调整符合船货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船货双方利益平衡原则和国际发展趋势体现在《汉堡规则》中,“推定过失加一般过失”的归责原则是兼顾和平衡船货双方利益的需要,符合国际海运立法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国际航运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其在国际航运中的竞争能力。早期《海牙规则》的适用很大程度上基于航海技术的局限,使承运人在抵御海上风险时表现出极大的冒险性,各国政府特别是海运大国为了刺激航运业发展而允许承运人享受航海过失免责所带来的益处。
2、积极调整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是发展中国家海运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独立走上国际航运立法舞台,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立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公平的前提下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是国际规则发展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国际海运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并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就要积极调整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
3、原有公约中关于航海过失免责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调整势在必行航海过失免责的弊端,一是在于现阶段依然坚持航海过失免责不能再以航海技术的局限作为其理由,二是航海过失免责的确立,没有完全贯彻过失责任原则,严重损害了收货方的正当利益。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航海过失免责是西方海运发达国家所操纵而明显为偏袒船方利益而设立,不能适应如今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二)我国对责任制度调整的综合利用。
1、正确理解承运人责任归责制度调整中的问题。
对于承运人责任规则原则进行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应在推进《汉堡规则》的同时,以《海牙规则》为主要依据。考虑到实际应用形势,目前国际通行的标准都是以《海牙规则》为基础定立的,因此我们要清楚调整承运人责任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应在加快推进承运人责任的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国家的航运公约以及承运人责任归责的问题,保证我国的航运经济能够拥有宽松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为我国的航运经济提供法律支持。
2、应将我国《海商法》的修改与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调整相统一。
为了保证我国海运经济能够取得积极的发展成果,制定了《海商法》作为主要的海运经济法律,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海运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海商法》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而海运承运人责任原则调整是航运经济中的主要调整。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的海运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应将我国《海商法》的修改与海运承运人责任原则调整相统一,使得我国的海运经济在国内与国际都能有较强的法律和公约予以支持。
3、积极推动海运承运人责任改革,适当取消免责条款。
取消航海过失免责,适当加重承运人的责任,使得船货双方分担风险更为合理。这既是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的统一趋势,也是我国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发展的趋势。我国必须做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准备,完善船舶责任保险,保证我国航运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的国际贸易提供保障。因此,从推动我国海运承运人责任改革出发,我们应努力改善海运经济运行环境,不断健全国内法律并推动国际公约的改革,为我国的海运经济谋求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结束语。
在对国内法律和国外公约中对承运人、承运人责任制度的梳理和分析中发现到不论是定义还是制度,其完善都是循序渐进的,拥有的完善理论体系都是无数条款和合约检验的结果。引用有关国际公约或国外相关法律的规定,是为对比和反思我国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并为借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研究的先进成果。国际海上货物运输,这一具备多重涉外因素的活动,只有在法律上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当中,才有可能真正的保障我国当事人的权益。因此,对国际公约或国外法律规定的引用必不可少。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我们应对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国际海运公约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学会对国际海运公约的正确利用,努力推动我国海运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宏等。外国著名法典及其述评[m].中央户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2]吴焕宁主编。国际海上运输三公约释义[m].中国商务出版社,.
[3]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郑志军。论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的领域规范[j].特区经济,(9)。
[5]何丽新。论新民商立法视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修订[j].中国海商法年刊,2011(2)。
[6]张晓莉。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民航承运人责任制度[j].国民航报,2011年。
[7]陈丹辉。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八
摘要:当前社会,“养生”成为众多网络热词之一,这不仅体现出人们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应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和广泛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因此本文在介绍阳光体育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给出以阳光体育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1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2.2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2.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1从人员层面来看。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从教学层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学物质基础。
3.3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蹇晓彬,路毅.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31):124.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九
全纳教育有其基本的实施原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兴趣、能力与学习上需要;教育必须学生的特性与差异:学校要接纳所有学习者,反对歧视。教育实践早已证明,全纳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包容而并非排斥,其教育主体除了包含普通学生之外也包括特殊学生。鉴于学生间对知识掌握程度及运动技能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而且要时刻关注并尽量满足特殊学生的发展要求。就特殊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素质方面与其他普通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完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是必然之选。个案体育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从特殊学生的自身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其中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学生档案、测评内容、教学方式、年度目标等。个案体育教学强调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发展能力,主张学生针对自身潜能进行学习与锻炼,鼓励学生找到自身体育发展特长。如果特殊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则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他们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树立起信心。当他们积极进取时,利用“霍桑效应”,帮助他们继续努力,实现目标。如学生为肌肉萎缩症患者,则他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尽可能减慢其肌肉萎缩速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状况选择阻力性力量,让他们进行练习;当学生是糖尿病患者时,其体育教学目标是降低体内血糖的水平,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为其制定适当的中强度的走跑练习计划;当学生为关节炎患者时,其体育教学目标是提高身体内关节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缓慢充分伸展练习。综上,个案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从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及其个人学习目标出发,制定适当的个人体育教学计划,尽可能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二、依据实际状况实施差异性体育教学。
全纳体育教学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纳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活动。全纳体育教学就是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学资源。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会因自身身体状况及运动水平等原因而产生排斥心理。通常,体育教学特殊的对象包括:智力上超常的学生与低常的学生、身体上带有残伤的学生、身上有疾病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学生,以及其他问题比较特殊的学生。全纳体育教学面相所有的学生,包括特殊学生,也包括体育、智力正常的普通学生。教师应积极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重视差异,了解差异,并因材施教。首先,教学内容要因人而异。教师教学的内容有若干影响因素,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运动技巧的学习情况及情感态度等,都是进行分类的依据。为此,做到宏观和微观上的控制协调是促进差异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保证宏观教学计划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深度、广度等方面的适当调整,从而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要求。其次,教学过程要呈现出差异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知识与运动技巧,提高其运动能力。普通体育教学通常采取行政班授课的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强化普通与特殊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且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彼此的沟通与合作。因此,在全纳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普通教师与特教老师间的沟通和合作,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学生在体育方面上的学习需求。为此,学校要配备好专业特殊教师,组织专门的授课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根据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因材施教。相关主管部门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关于特殊体育教育的在职培训,积极掌握更新的体育教学知识,以争取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在全纳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同时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赢得同学的欢迎与尊重。针对班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具有个性的学习方向,要求学生能在小组的帮助下建立好学生与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共同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帮助特殊学生融入到集体学习中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任何特殊学生有歧视或排斥的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平等对待与要求所有的学生,并在体育学习与心理上进行同位支持与鼓励,减弱其弱势群体的自卑感与普通学生的优越感,实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与全纳。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职院校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人才培养不应该仅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综合素质的沉淀。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十分重要。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现状。
礼仪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综合素养决定了国家未来的走向。中职院校中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受当前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看待中职院校学生都带着“有色眼镜”,家长及教师也会觉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不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冷漠、自私,在课堂上不尊重教师,经常与教师发生语言或肢体冲突,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污言秽语不断,基本礼仪素养缺失等等。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内容中,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礼仪课堂更加生动化、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礼仪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德育素质的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不仅仅应当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礼仪是思想品质的养成途径之一,青少年的礼仪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与一般的高中有所区别,学校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过程中将礼仪教学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步改掉以往的不文明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用到礼仪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有许多教师与学生相处中存在着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质疑自己,尽管有时候是教师的疏忽,导致教学内容出现错误后也不允许学生进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引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礼仪修养熏陶学生。师生间互相尊重、相互影响,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进而影响学生形成文明、礼貌的处事风格。
三、礼仪教育对加强中职学校校园管理的作用。
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是保证工业化社会产业工人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价值导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许多学生比较重视物质享受,学习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理想信念,心理素质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观感,学生接收到外界的“有色眼光”更加自暴自弃,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育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校园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校园管理工作地开展。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需要以学生的`职业岗位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礼仪技能,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情况,设置礼仪教育的目标体系,通过礼仪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行为准则,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与礼仪、社交知识相关的学校活动,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自身的体验比理论教学的教育效果更明显。在校园内张贴礼仪规范细则、礼仪标语等等,可以营造一个隐形的礼仪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礼仪教育对促进中职学生择业就业的作用。
文明礼貌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十分有帮助。中职院校的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着装礼仪、交往礼仪、出行礼仪、谈话礼仪等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社会交往的细节及要领,在实际的工作中,好的礼仪习惯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对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中职院校还可以举办一些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的专题讲座,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将学校制定的礼仪规范教给家长,提醒家长做好家庭监督教育工作。另外,定期开展家长会,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新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中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礼仪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中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问题上的反映,其理论的核心是以“人性为本位”,基本价值取向以谋求如何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自我以及“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概念。教育思想上要求人性的复归,而在教育实践上向人类情感世界的趋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西方心理学的新思潮和新取向,对当时美国教育制度的批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起点。主张“非指导性教学”,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尊严以及价值,并把人的潜能的实现放在首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化教育,主要内容有: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精神;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观,价值中立和无目标、无意义,主张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育心理氛围,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作用。
二、养成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养成”的`本意是培养,使之生成。古人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则是要经过人的努力的。养成教育所具有的早期性、长期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养成教育是适合青少年时期的最佳教育方式,并将内化统一于青少年发展的全过程。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源远流长,《周易》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孔子也把养成“道德的人”作为他的教育任务,并以“仁”作为其基本观念,是人生的最崇高的品质。在西方,养成教育经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养成思想再到近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生活教育,再到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为最终养成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理论均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养成教育要以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追求的是“全人教育”,其教育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全人”,一个“完整的人”,他不仅在身心方面达到了和谐发展,而且在认知(理智、知识、理解)与情意(情绪、感情、态度、价值)方面也达到了和谐统一。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潜能,完美人性,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实现丰满人性的形成。
如果说养成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那么对青少年个体而言,其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以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养成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深刻把握的结果。养成教育必须从尊重青少年的特点出发,唤醒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尊重青少年自身的潜能,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养成教育要以“青少年”为中心。
青少年是养成教育的主体,是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调动青少年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促进养成。养成教育不仅仅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内化和强化统一于青少年个体发展的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养成教育是他人教育指导下的自我教育,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自我教育集教育者与求教者的角色于一身,它像一根红线贯串在养成教育始终。离开了自我教育,养成教育就会失去重心,教育也便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养成教育,主张认知与青少年自我的情意、情感相结合,心智发展与情绪发展相结合。在养成过程中,主张认知与情感互动,以促进青少年智慧的发展和人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培养“完整的人”、“全人”和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的主张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以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青少年自身作为养成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主张认知与情感互动,以促进青少年智慧的发展和人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培养“完整的人”、“全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征,合理制定养成教育的层次。这些理念和原理对于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理念、过程和目标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养成教育就是需要以人为本,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注重体验和教育者的促进和引导,促进青少年的知行统一,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针对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与事实,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养成教育的改革创新,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和内在需求,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又不能忽视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能动性,才能真正搞好青少年养成教育工作。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教育学知识作为一种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本真属性――实践理性。结合实践理性的特点,教育学的实践理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学知识的现实性、理想性、创造性等方面。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从逻辑和本真意义上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提供佐证,这意味着教育学知识应回应日常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研究应走进实践、批判实践、引导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具有基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态度。
教育学知识作为一种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本真属性――实践理性。本文的教育学知识是指作为知识存在的教育学,也就是所有通过教育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者说是所有构成教育之学的知识。
一、实践理性的特点。
1.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理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人类关于认识世界的观点就是理论理性,人类关于改造世界的观点就是实践理性。在两种形式中,实践理性是作为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人“应当怎么做”问题的观念掌握与解答,它高于仅以合对象、合规律为根本标准,也高于仅以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何”为主要目的的理论理性,是主体观念掌握外在世界和观念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形式。康德最早认识到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他认为,理论理性是机械的、必然的、因果的世界,实践理性是目的论的、自由的世界[1]。实践理性优先的基础在于:不是在理论理性那里,而是在实践理性那里才能达到对自由概念的确立;与此同时,在理论理性批判里不认为是矛盾但又没有得到确认的东西,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却又被确认下来。
列宁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2]实践理性之所以高于理论理性,在于理论理性是求真,而实践理性不仅求真,还在此基础上求善,在理论理性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如何”、“怎么做”的问题,实践理性以合目的为根本标准,期望创造应当存在的东西。
2.实践理性的特点。
第一,现实性。实践理性直面人的生活实践,是立足社会现实的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源于人的生活实践,是人的生活实践的理性形式。真正的实践理性应是直面现实的。
第二,价值性。价值性是实践理性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人与世界关系“应当如何”的反应,是“求善”的智慧。表现在:一是选择和确定实践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二是对实践活动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三是人们对实践活动是否适合社会行为规范等所做的社会价值判断。
第三,目的性。实践理性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己目的的理性。目的性是实践的本质特点,也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建立在主体需要的基础上的。
第四,情境性。实践理性是特定情境中的选择。由于实践情境带有多种难以预料的可能性,需要主体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理性基础上的灵活的实践之知,情境性也决定了实践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存在,从无限可能性中予以选择就需要实践智慧。
第五,创造性。实践理性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超越意识,且在这种批判否定和超越中实现对现实可能性的不断建构,实现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现实客体和创造新客体的过程。实践理性所选择和确立的客体发展的可能性趋向是一种对外部客体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观念预设,是对理想客体的观念创造,特别是在对客体发展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过程中也体现了高度创造性。
第六,理想性。实践理性意味着对当下人与世界关系现状的不满足,是一种含有超越现有人与世界关系状态,改造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想欲求。实践理性的确立和建构,意味着主体按照自己的需求、意志、能力和客观条件来确立人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的实践目标,这一目标是对外界客体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的观念预设,是一种对主体所追求的未来实践活动结果――理想客体的观念创造。
教育学是植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而且指向实践的实践之知。赫尔巴特最早强调实践对于教育学的基础性和优先性,杜威也曾主张“教育实践不能忽略,教育科学的最终的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3]。
教育学知识是直面教育现实的'知识,它不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哲学基础上的思辨性知识,而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直面教育现实的实践之知。
教育学知识的现实性意味着:首先,教育学知识是指向现实中的人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如果它远离具体本原的教育世界与真正的教育实践中的人,就不能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促进和完善实践之知。
自身即是目的的生命实践。
教育学知识既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又具有鲜明的理想性,教育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学者的理想。它始终充满主体的人对教育过程中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理论预设,即教育理想。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理想像光,指引着教育主体守住教育本真,引领人成为人,获得生命成长的路途。
价值性是实践理性的重要特点,而充满实践理性的教育学知识也蕴涵着彻底的价值色彩。教育学作为成人之学,一直贯穿着“成如何之人”及“如何成人”的主题,这显然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成如何之人”直接决定“如何成人”,目的决定手段。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情感与理智、思维与感知、身体与心灵的统一。教育作为生命展开的一种方式,在于引导人的解放,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一条价值选择。
任何一种知识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创造性,可教育学知识作为建基于实践的知识,其创造性具有独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作为体现实践智慧的教育学知识是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践情境的反思和认知,充满着不确定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任何一种教育学知识都是知识主体基于对教育实践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结果,都体现着充满个体色彩的创造性。无论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还是后来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及今天的教育学者,体现他们教育学知识的教育学作品皆是建立在他们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对实践的长期的学术反思基础上的,尤其是前者,更是无可辩驳地体现了知识主体的创造性。
教育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展开的活动,教育学知识具有情境性的特点。任何教育实践本身都与特定的时空场景关系密切,教育学知识是教育活动主体在特定教育时空中的知识。教育实践的时空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节奏、展开的形式和操作模式以及实践主体活动的方法和策略等等。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可以完全预测的教育情境,实践主体活动的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情境。教育活动的情境性也为教育活动创造性和教育实践主体的实践智慧提出了要求。教育实践的情境性既体现了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也决定了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
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从逻辑和本真意义上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提供了佐证。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意味着教育学知识应该回归日常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研究应走进实践、批判实践、引导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具有基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态度。
存智慧”[8]。所以,“我们或许应该跳出科学主义的视界下的教育学科学化的进程,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see)教育和教育学,将教育学理论降解到日常实际进行的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的观察与分析之中,呈现教学活动的真实过程,并将教学过程的意义建构活动与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分析联系起来,增强教育学研究的实践性”[9]。
从教育学知识研究的角度看,在教育学知识问题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教育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问题。教育学研究者面对的研究对象有两个: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前者属于纯粹思辨的过程,而后者就不仅仅是思辨的结果,一定还要加上研究主体的体验,即使前者真正地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也离不开教育实践的间接地确证和检验。“教育研究并不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纯客观性的研究,任何真正的教育的研究都是或者理应是我所体验的教育生活的研究,所以任何真正的教育研究都是或应是个体性的,是我在性的”[10]。教育学知识应是知识主体在教育实践中通过体验、反思和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知识主体和作为知识发源地的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主观臆测、闭门造车的结果。
回归日常教育实践并不意味着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分工的完全消失,而是强调教育学知识作为具有丰富实践之知的知识,理论主体应该具有基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的视角,实践主体则应该具有反思的理论素养,二者互相渗透,共同构成教育学知识创造主体的家族,在教育学知识面前共同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实际上,“在中国目前教育学研究领域,理论视角上的最大变化就在于一些研究者放弃了建构宏大理论的企图,从教育学科学化(学科化)的路途中停止下来,开始关注学校日常进行的教以及学的实践活动,让被研究者的声音和话语凸现出来”[10]。唯此,教育学知识才不会成为理论主体的自说自话。
参考文献:
[1][日]安信能成.康德实践哲学(中文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22.
[2][苏]列宁.哲学笔记(中文版)[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0.
[3][日]火河内一南,等.教育学的理论问题[m].曲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
[4]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1:276~285.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6][美]卡洛斯?e?奥利韦拉.比较教育:一种基本理论在发展中[j]//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44.
[7]刘少杰.理解的追寻――实践理解论引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29.
[8][美]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1.
[9]赵汀阳.心事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82~195.
[10]谭斌.从追求宏大理论到走进学校日常生活――对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一种系谱学描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三
教学管理中的自由、规则与自律――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普通教育中的自由、规则、自律这些字眼儿通常是跟有主见的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我们的智障学生却存在许多发展不足。
随着学生一天一天长大,他们也想要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得到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也应该知道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他们更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但是,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却常常因为信号指令不明确,甚至经常是学生出现问题后才急头慌脑地亡羊补牢,每天疲于奔命于处理和解决反反复复出现的同样的问题,而使得我一心想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有时也因学生缺乏“自由”,而难以遵守和发展规则,更难以学会自律。
有幸参加了多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培训。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和规则养成。认识到自由、规则、自律等教育在智障教育中举足轻重,于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目的地结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和教学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规则意识。
一、自由也是要“教育”的。
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这里所谓的给学生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在蒙台梭利看来,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事实上,放纵学生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生,先要给学生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教育中,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原则。首先,为学生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其次,协助与观察学生在环境中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学生自我控制。
二、规则是“制定”出来的。
规则两个字虽然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试问有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中不会做违犯规则的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任何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尽量少做违犯规则之事。正如俗话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应该遵守规则,智障教育也不例外,智障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不例外。也正如蒙台梭利所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如前所说,事实上,放纵学生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常规教学和生活中,我会根据具体的事情和场合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
譬如,在蒙台梭利功能教室里我们共同约定且师生必须遵守的规则如下:(1)依次进入教室(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蒙氏功能室里面教具琳琅满目,对于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进到教室需要脱鞋,就会有手快的学生先行进去,如果没有事先制定好规则,必然发生的事情就是学生自由散漫地玩弄各种教具甚至争抢,教师很难组织教学)。
(2)轻拿轻放教具。
(3)教具的归位:从哪里拿的放哪里去。
(4)每位学生每次只能拿一款教具操作,教具归位后再进行其它教具的操作。
(5)操作过程中有话要轻轻地说,不打扰其他同学的工作。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很难做到,起码也得一个学期以上才能逐渐适应。没想到是,三节课下来,除个别学生外都可以遵守功能室的规则要求。在教室里的学生有目的、自愿地活动,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里,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的学生,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会在生活中更加自律。
三、自律不仅仅是美好的字眼。
规则意识强的学生,相对而言自信、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性格温和、青春期行为延迟。当智障学生习得规则后,自律不再仅仅是个美好的字眼了。自律对成人或者是孩子同样都需要一个过程,对智障学生来说更是个很长很长的过程。通过试错来习得规则,是个比较可行的方法。直接给出规则,不经过试错这一经验环节,规则只是他律,而无法内化。教师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教师同学生一起商量制定教育教学规则,有利于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都是律人律己的行为。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初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尝试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个场所,他们将在这里开始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进程。在严格、明确、具体的规则管理下,学生能够遵守秩序、有纪律意识,能简单地自我管理。几年的教育,看到学生不同程度的自我管理,听到科任教师夸奖班级学生懂事配合,我满心欢喜甚至欣喜若狂,自律的学生更可爱。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四
摘要: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在学生时代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梳理了约翰洛克的教育理念,进而分析洛克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启示。
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人类理解论》和《教育漫话》等。在《人类理解论》中,他探究了人类思想的本质和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在《教育漫话》中,他提出了独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分析洛克的一些教育理念,以及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意义和启示。1692年,洛克发表了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他的教育理念主要反映在该著作中。在当时,洛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标准,而且,他的思想很快传播到了其他国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约翰洛克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吴珠丽着重讨论了洛克所主张的教育的作用、目的和方法。继而阐述了洛克提出的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原则。她指出洛克的强调在教育中要加强体育教育、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等重要理念(吴珠丽,)。姚红玉通过研究发现,洛克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锻炼,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认为“身体对于任何事情差不多都是可以受得了的”,“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了损害。”“身体也要练习劳苦,这样去把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弄饱满、安适与健壮。”(姚红,)。张爱红通过研究指出,洛克把培养小绅士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设为体育教育的价值目标,主张通过日常的身体养护措施、自然的户外运动和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塑造儿童健壮的体格,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道德培育和智力发展来锻造儿童的体育精神。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他们分析了思想的内容和本质及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过他的思想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影响。本文将试图具体说明洛克教育理念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启示。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以改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此,这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洛克教育观中与体育教育相关联的重要思想。
在他的论著《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教育十分重要。它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他说:“在我们遇到的所有人中,只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十分之九的人是好的,正是教育使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洛克在书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1.1促进体质、道德和知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向善,有用和有能力的绅士。他具体阐释绅士教育涉及三个方面:体育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他强调要将这三个方面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他认为体育教育是培养绅士的重要前提。强健的体魄为培养坚强勇敢的绅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可以说,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首次构建了‘体德智’三育教育体系,把体育置于三育之首使之成为贯穿于绅士培养始终的教育手段”(张爱红,2013)。在洛克看来,排在第二位的是道德,而知识处于第三的位置上。这一排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的顺序有很大的不同。
1.2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在课程设置方面,洛克特别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洛克当过医生,这也许是他重视体育教育的一个原因。在西方国家,他是第一位具体阐释和大力提倡体育教育的教育家。他把体育教育明确地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第一的位置上。在《教育漫话》中,他首先指出“健康的大脑存在于健康体魄中,这是对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状态的虽短但却是最完美的诠释(1985)。他曾说过,健康的体魄对我们的事业和幸福是何等重要,这种重要性实在是太明显了,无需任何证据来证明它。他主张用“自然的.户外活动和精心设计的身体活动来塑造儿童健康的体格,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道德培育和智力发展来锻造儿童的体育精神。(张爱红,2013)”。首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体育运动的习惯,他们必须在适当的年龄参加多种体育训练活动,其中包括游泳、骑马、剑术和跳舞等。通过学习和训练,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终生受益的生活习惯。他强调由于孩子们的体质上的差异,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方法来训练孩子们。教师必须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总之,洛克认为,对孩子来说,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洛克生活的时代,欧洲的社会观念开始从“禁欲主义”转向“人本主义”。人们希望摆脱禁欲主义的束缚,参加体育活动便成了释放自己的激情的重要手段。所以,洛克的体育思想明显带有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他的体育教育观念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育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时代,公共体育课程仅持续两年。由于大学生平时专注于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忽略了体育技能的掌握,大多数毕业生走入社会时,他们没有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学习洛克的体育教育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课程设置中,根据洛克的体育思想,尽可能形式多样化的设计体育教育的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体育教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这对我国的当今的教育改革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3结论。
总之,洛克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把体育教育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他注重提升学生的体质,强调体育、道德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今的体育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姚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1(4).。
[3]吴珠丽.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8.。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五
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能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授不同内容的动态的教学形式。学生通过有组织的小型混合的团体学习来掌握教学内容。他们不仅要对学习内容负有责任,更要帮助组员同伴的学习。进行合作学习需要5种必要因素: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人的责任、有促进作用的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技能和团体意识。
美国的许多体育教育者鼓励将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改变的要素在体育课上进行应用,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研究仍少见。
其中少数对体育中的合作学习的研究,如grinesk发现合作学习能提高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和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互作用能力;gockarp15探索了合作学习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强化、对体育课中的参与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人际关系指标来评估学生在参与6个月的合作学习后的情况有所改进,另外,社会诊断性评价分数表明了在体育教学合作教学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技能、交互作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面均有提高。
1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因素。
1.1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策略与理念。
据美国德克萨斯州密苏里市帕拉玛小学和波顿小学的校长介绍,在美国“合作学习”称为“小组友好学习”或“小组互助学习”。他们要采取这一教学策略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校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种族歧视的现象。现在美国在学校教育中反对种族歧视,提倡种族平等。“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友爱、消灭种族歧视的一种好形式。第二,从美国的教育看,他们主张学生之间“平等、合作、竞争、进取”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达到这个教育目的。第三,从美国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看,他们采取的是松散形的。每班只有二十三四名学生,最多不过28名。学生人数较少,教师有时集中授课,有时只对某个小组学生讲解,对小组讲解的时间比例占的很大。这就是他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基础。第四,美国教师认为“小组互相学习”是好生和差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一种最佳形式。第五,从语言方面看,美国是个人口杂居的国家,学校的学生因原籍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认为采用“合作学习”使孩子经常在一块进行语言交流,是消除语言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
美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中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运动的技能、认知的和情感的技能等,与美国国家课程标准一致,许多体育教育者提出了更具体化学习的3个领域,其中合作学习教学被建议作为能帮助教师实行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教学形式。
美国在体育课程设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暗示”对加强运动技能学习的作用。学习暗示来源于技能学习的影响性因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运动技能。例如,在排球空中传球时,学习暗示为“弯腿”,“与目标成直角”和向球移动学习暗示的内容出现在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表、告示牌和白色标志牌上,并以此告知学生。如在一堂踢球课上,ronnie陈述如下:它的目标在于帮助我们学会用脚的各个部分运球。同时希望我们学习怎样“向前看”而不是“向下看”,不要因为光顾着球而忘了应环顾四周,学习暗示同时也提供给学生一些评判同伴并给予同伴反馈意见的机会。
这些内容阐述了构成主义的3个原则:学生们在观察同伴中积极地参与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评判性思考;他们需要跨越机械记忆的学习暗示形式;他们必须在能够分析同伴的行为中理解学习暗示的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在教师学习暗示的帮助下通过与同伴的互相交际实现的,并从中构建了有关运动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1.2学生扮演“角色”的作用。
对学生的角色分配进行了研究,开始时她因为学生们无法有效地运用这些角色而沮丧。她说:我认为这些孩子还不能理解。他们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谁在扮演哪个角色。但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努力将一个团体组织起来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这样做。学生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
为了减少困惑并增加练习时间量,dyson在第3个单元时将4个角色改为2个。每一组都分成教练和表演者两队,教练的责任在于确保表演者在执行一项技能时使用正确的形式,这种方法允许学生们要轻松地扮演教练这个角色,也给了表演者更多练习机会。研究指出学生们更能凝聚在一起并提供给同伴特殊技能的反馈,这项研究明显地说明教师们不仅仅将学生们安排在一个小组中并期望他们会知道该怎样履行这些角色,而且要让学生们得到明确的教导,他们才能成功的担任各种角色。
当学生们在4人小组中合作时,他们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以公平的方式决定角色。此时体育老师的任务是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策略,有一些解决办法是在活动中分享角色和转换角色,如此,学生们会在活动中因负有责任而受到鼓舞并创造性地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1)让学生当教练。
教练是教师经常分派给学生的一个角色,教练的责任在把同伴放在与自己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并帮助他们学习。另一有关体育的研究报道了学生有能力互相教课。事实上,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巴雷特说角色扮演远比传统体育教学使学生学到更多。
许多学生喜欢教练这个角色。有一个学生吉尔回忆道:“当我们成为教练时,我们在一起工作并给予鼓励。如“把手臂缩回来”、“当你接到球时把它拿到你适宜的位置”和“看着你的目标”,因为这真的很有用。学生们喜欢教同伴怎样表演技巧,他们对讨论教练这个角色满怀热情,同时他们也喜欢训练同伴和接受同伴的训练。
“教练的责任”阐述了柏金的构成主义概念。学生们通过相互交际积极地接受新的知识,训练同伴的过程也帮助了学生自己提高和理解运动技能水平。正如dyson18所说:当你教一种技能时,你也更好地学习了这种技能。因为你将它内化了。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学生们不仅能在一起学习与练习,同时发现,“合作学习还包括允许和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负责任。
(2)学生之间的良性鼓励。
美国体育教师为了帮助鼓励者,就让学生们聚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并在任务栏上写下鼓励性话语。她把鼓励性话语放到描述他们责任的任务板上,并把一些感染性短语挂在墙上,比如“你能做到的”“差不多”、“很厉害”、“继续”、“再试一次”翘大拇指和击掌等。
在这项研究的开始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是因为研究者和体育老师在鼓励者这个角色的分配上出现了一些分歧。体育教师希望每个学生都会鼓励别人而不只是将这个角色简单分配给他们,体育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是鼓励者,而研究者则相信应该有一个特别的鼓励者角色来教学生怎样相互鼓励并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
1.3学生承担活动的责任性。
体育教师还发现另外一个培养责任感的方法即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反馈技能。研究报告指出,每节运用合作学习的体育课都提供给学生许多机会来锻炼他们的交际技能,“发展有效地交际技能在我们的目标单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交际是每堂体育课中的一个部分,美国路那小学的学生说他们是通过与同伴交际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其中听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沟通技能,体育老师希望学生能相互倾听,另外,学生们也把“听”提高到的交际能力的重要部分来看待。老师们感到起促进作用的面对面合作交流能增强他们的交流技能,面对面交流增加了学生间的倾诉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他们交际技能。
个人间和小组交际技能是成功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当知识被社会性地构建后(构成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合作学习就为学生强化学习提供了结构。这个概念在艾尼丝的运动为和平服务课程的体育教育中,在罗伏洛和班德厄的运动教育课程和巴雷特和戴森的合作学习中得到支持。
1.4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中心内容即让学生能在小的或大的团体活动中共同合作。学生们开始时可能不高兴被安排在没有朋友的小组中,但是老师们会强调:与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学习与合作是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允许学生们在组内至少有一个朋友并由此组成4人小组。学生们尽管认识到了共同合作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总是将这些理解付诸于实践,并且在组内也不能顺利一起合作。如学生罗尼回答:不,因为首先我想做组织者,但是他们挑了角色只给我剩下鼓励者。当上到障碍课程时,他们都在做自己的决定而我只想去帮助一下,我说“我有个主意”,但他们问“什么”,然后避开我,我感到被忽略了,因此很愤怒和伤心。但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老师发现学生们学会了在合作学习中与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的能力,并且由此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1.5开展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
在体育课上,学生们需要时间锻炼合作的技能来成功完成运动和必要的任务。事实上,合适的练习时间被认为是有效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师可能在实施合作学习的开始,要为学生做准备,熟悉和组织,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很多的时间,同时学生们也反映合作学习的组织会占用他们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的确,合作学习的组织阶段会减少很多的练习时间,因为要搞好合作学习,就应在组织学生的团体、确定学习角色和讨论体育课的认知等问题上下功夫。从某种观念来看,这些时间花得很值得,因为它能鼓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一开始,可能会在组织学生上花些时间,但随着教学的继续,花在组织上的时间会慢慢减少,因为学生己逐渐开始熟悉合作学习了。
华德福教育理念及其启示论文篇十六
1.1每个儿童是具有独特内在生命力的个体。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出生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胚胎”,具有与生俱来的、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生命力,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有成长着的身体,发展着的心灵,通过天生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理”,凭借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智慧,靠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建造成人。“一个个体的内在个性与自我,是自然而然发展的,非我们所能左右,我们仅能助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为他除去生长过程中影响自我实现的障碍”。因此,让每一个儿童蓬勃地绽放生命的活力,是教育者和家长的首要责任。他们应该充分了解儿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培养儿童独立、完整和健全的人格。
1.2儿童是人,是潜能有待发掘的人。
在蒙台梭利的著作中,孩子生命的潜能与精神胚胎几乎是同义语。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精神胚胎的成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因为,人的存在意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精神(心理)的存在。孩子生命的成长,作为人的成长,更重要是其精神的成长。儿童是人,是具有生命力的、区别于其他类的独特的人,因此要充分保护孩子的生命,尊重孩子精神的成长。在《发现儿童》这本著作中,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孩子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潜能有待发掘的孩子。“既然婴儿是人,我们就应该把他当做人来对待”。孩子有独特的性情,我们要真正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个别需要。而不是把他们“像蝴蝶标本一样定在桌椅上”,因此“必须尽可能支持孩子活动的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才能帮助儿童成为真正的“人”。因为人区别于他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于其精神性。因此“促进儿童潜能的发展,使儿童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新一代”。是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的最高目的。
2促进儿童发展的环境观。
蒙台梭利的环境观与其儿童观密切相关,每一个体的行为都是其环境经验的产物,童年的岁月对成年之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要创设一个与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要相匹配的环境,让他们享有更多文化和精神的自由,不让孩子精神和想象的成长受到压迫,“那就要建立一个不再压制孩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应当要配合孩子的性情,让孩子在其中自由发展。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这个环境要能保护孩子不受成人世界那些危害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重重阻碍所威胁;这个环境要像暴风雨中的避风港、沙漠中的绿洲,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之所在;这个环境要时时刻刻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区,蒙台梭利不仅创建了“儿童之家”,而且将罪恶、危险的圣洛伦佐区变成教育、文化和娱乐的中心。整个社区的氛围环境因孩子发生了变化。这为儿童的发展创建一个安全、优美、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从精神层面来说,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规范的安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台梭利学校,是一个让孩子尽情成长的地方。孩子被压抑的心灵可以在这儿获得释放,表达真正的自我”、“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环境”“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他不仅会在这里十分愉悦地进行简单的练习,而且还会在内在精神上充满活力”,在安全、有秩序、优美的环境中,孩子才有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欲望。而且,这样的环境创设应该是刺激孩子自发活动的环境。从狼孩的案例中,蒙台梭利博士充分认识到环境对儿童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能够独立生存、有独立人格“社会人”的重要意义。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中,他们获得对世界和社会的经验,在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儿童不断地认识世界、积累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使自己成为天地间独立的人。
3自然教育。
在其儿童观的影响下,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则。在蒙台梭利看来,所谓的自然教育,不仅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更需要遵循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压抑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从3岁到6岁所取得的成就不是靠说教,而是取决于指导其精神建构的天性。它们是人类行为的最初起源,只有在自由和秩序的合适环境中才能得到发展。
(1)人是自然之子,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人类就从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中不断地获得生存和成长的智慧与力量。因此,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让儿童的成长沐浴在大自然阳光雨露的天地之间以获得大自然赋予人类自身的灵气。因此,她主张,“让孩子健壮成长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沐浴在大自然之中。”同时,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蒙台梭利还主张让儿童参加农业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责任心,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思考,这有助于儿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蒙台梭利认为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情感,可以使孩子沿着人类发展的自然道路前进。因此她主张教师应引导儿童观察生命现象。一方面,让孩子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愉悦身心,因为儿童运动能力发展受到阻碍时,其心理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在孩子照管动植物过程中,培养引导孩子学习耐心和信心的品格;引导孩子们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并亲历与体验生命的神奇与美丽;同时无形中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2)在引导孩子发展方面,教师必须给予孩子的帮助是使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愿望。蒙台梭利认为,教儿童学会独立生存比对孩子所有的事情包办代替更困难,更需要付出艰巨的耐心与意志和毅力。因为包办代替就是在儿童自我生命发展的过程中设置愈来愈难的障碍。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却不知不觉犯这样的错误呢!
(3)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思想,还体现在其对待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方面。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和自由不是对立的,它是一件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建立在自由活动基础上的纪律意味着自由。由此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主动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就像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循着相同的大自然的创造规律,给儿童的`最最重要的关怀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关怀,而精神生活的关怀不是压抑与指令。所以“真正的纪律不是靠命令、靠说教,而是取决于每个孩子精神生活所产生的一种奇迹”。纪律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工作(蒙台梭利这里所说工作,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因为在儿童自发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当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已经充分证明了:工作(活动)和儿童智力、精神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工作(活动)使儿童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而健康的身体,愉快的精神又促进儿童各方面心理的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此循环,促进儿童不断地成长为人,促进儿童成为社会人独立精神境界的升华。当然,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完全排斥了说理教育,只要仔细阅读、反复体味蒙台梭利的著作的观点,我们可以体会到蒙台梭利博士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教育的真正理解:不论具有独立精神存在的人类群体还是个体,都是在教育的引导下经过亲身的、甚至是艰苦的努力不断地成长的。因此,笔者认为蒙台梭利所说的纪律是要排斥旧时代无休止说教、命令、强制所加的纪律。这不仅在蒙台梭利所处的时代还是当今时代,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4启示。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自我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育必须依据孩子的天性来发展自己,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儿童生来是独立的人,具有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我们必须尽可能理解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我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亲自经历、亲身体验关于丰富世界的经验,建构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充分展现生命活力的地方。
(2)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让孩子孩子远离了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长久对孩子积极人格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只有亲身经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神奇,获得真正的关于生命的力量。因此,幼儿园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陪孩子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与灵动。
(3)环境创设方面。改变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是单纯为了装饰的观念,从更深层次上理解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环境创设时,不仅要创设有秩序的、美观的、大量的能够引起孩子主动探索的物质环境,使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更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自由轻松的精神环境,让孩子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独立成长。
(4)纪律(常规)和自由发展。在这方面对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表现在幼儿园常规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幼儿园常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而制定的。然而,正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教授指出的:“我们的许多幼儿园是不许说、不许动的幼儿园,这是在训练一群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思想、不需要灵气的小木头人。”这样的纪律(常规)严重地束缚了幼儿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如何制定常规和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问题,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真正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