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传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体验到不同的感悟和启示。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注意结构的安排和逻辑的推理。这些读后感范文是我认为比较有深度和独特观点的,供你参考。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一
1936年,年仅6岁的小袁隆平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园艺场,那里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美不胜收,令他流连忘返。
在竹篱笆外放眼一望,星星点点的嫩粉、橙黄点缀在一片苍翠之间,让人迫不及待要进入一探究竟。
跑累了,小袁隆平伫足田埂上,抬头望去,正瞧见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从藤架上垂挂下来,仿佛一盏盏水晶灯。“在夜里,它们估计会闪闪发光呢!”想着,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串葡萄,把鼻子凑近嗅了嗅,一股淡淡的果香环绕鼻尖,沁人心脾。他忍不住摘下一颗,剥下紫色外衣,嫩绿色的果肉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滑入口里,酸甜可口的果肉游荡唇齿之间。
在小袁隆平眼中,这一切都新奇极了。没一会儿,他的目光便被不远处的一簇簇花朵吸引。他蹲在花坛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蜜蜂一直停在花朵上面呢?为什么花朵不会因此感到生气呢?为什么蜜蜂们。
幸好,那只蜜蜂仿佛有了灵性一般,嗡嗡地飞走了。同学们跑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这才晃过神来。环顾四周,大伙儿正玩得不亦乐乎。
他探出小脑袋,继续研究花朵。咦,这一丛是什么?用手轻轻一碰这圆圆的东西,这个圆东西立马就爆炸开来。小袁隆平忙拾起散落在地上的一颗颗小小的黑籽,左思右想,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就是植物的种子吧!
此时此刻,小袁隆平的心里萌生出了一种奇特的想法: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和它还是好朋友呢!他爱上了大自然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与此同时也永远地埋在了他的心里,萌发出了学农之梦。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二
作者陈启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三次面对面采访袁老本人,四易其稿。最终写下了这部几十万字的《袁隆平的世界》。
书中从袁老的诞生一直写到了2016年末,可见书中内容跨度之长,体量之大,但作者却仍旧感叹:此书仍不足以承载袁隆平的世界。但作为普通的读者看完全书,却觉得此书足以让人们了解一个“杂交水稻之父”名气之外全面立体、血肉丰满的袁隆平了。
01少年遇战火。
袁老1929年出生于协和医院,单从出生就能看出其家境不错,父亲袁兴烈大学毕业做过校长和督学,后来供职于铁路局,母亲高中毕业,曾经也当过老师。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了。
可惜对于袁老来说,好日子刚开始便结束了,出生两年后开始的抗日战争,让袁家也开始了在北京、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处奔波的生活。辗转奔波还在其次,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除了挨饿以外,更难以接受的是路上亲眼见到战争的种种残酷。
面对各种血肉横飞的场景,不仅是小孩,连大人也难以承受,就像书中提到袁隆平对那段经历的回忆:“连一向沉着而坚强父亲也曾发出悲怆、绝望的叹息:今天全家人还躲在一起,不知明天将怎样。”
好在袁隆平一家人都平安地度过了那段岁月,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02青年遇饥荒。
儿时经历战火已经算是不小的苦难了,可是不曾想到了青年时期,又遇上了三年大饥荒时期,正值青壮年的袁隆平不仅自己饿到“有气无力地歪在床头......连拂去蛛网的力气也没有了。”还“至少亲眼看到五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那一代人对于饥饿都有深刻的记忆。
多年以后,当作者采访时问到:在同样的杂交水稻研究路线上,为什么相比技术更好的日本,中国最后能突破的根本原因时,袁老下意识地顿了一下:可能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像我们那样挨过饿吧。
不仅仅是袁老,和袁老同时代的人,那些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大饥荒的前辈;他们都把那种深刻的记忆转化成了动力,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依旧保持“一定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让国人挨饿”的信念下努力攻关。
03长年遇争议。
可就是这样一位为粮食安全奉献一生的老人,在其成名后并不安静,时不时会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讲的最多的无非也就是抨击袁老名不副实,抢了很多人的所谓的功劳和名气。
甚至还有人利用安徽在2014年一次杂交水稻因天灾的绝收,发文引导舆论来攻击袁老,差点让他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
只是袁老并却不在意这些,甚至从不出来澄清,只是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用心尽力。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或许你会说这是很普通的田间场景,但这是袁隆平爷爷一生的梦想,袁隆平爷爷不辞辛劳的种出了杂交水稻,创作了一个神话,将沙漠里种水稻这种幻想也变成了现实,他用几十年来种杂交水稻,将杂交水稻带出了国门,人又有多少个几十年,而袁隆平爷爷将一生都贡献在了杂交水稻上,是多么伟大啊!
袁隆平爷爷常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是啊,我们书里也学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袁隆平爷爷一生都将自己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了大地上,曾经有人是这么形容袁隆平爷爷的:人间起伏九十载,而今驾鹤不复返。不言神农何功绩,稻浪依旧人心存。多么贴切的形容啊,袁隆平爷爷养活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他不仅造福了我们十几亿的中国人,也造福了全世界几十亿的人口。
袁隆平爷爷不畏艰险、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让我十分敬佩,但是最让我敬佩的还是袁隆平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袁隆平遇到过不少困难:他受到了舆乐的压力,甚至有人砸掉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阻止袁隆平的研究,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打击后,袁隆平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激动吗?怎么会不激动呢,杂交水稻研究出来了,全世界的人们都不会再饿肚子了,怎么可能不激动。
袁隆平的执着与坚韧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一件事,记得那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爬山,不知道爬了多久,我气喘吁吁,手脚酸痛,额头上全部都是汗,腿就像灌了铁似的,酸的抬不起来,抬头一望,连山顶都没有看到,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完全没有当初的活力了,我不停的抱怨着:“哎呀,好累呀,什么时候走完啊!”恍惚间我想到了袁隆平在40度高温下寻找杂交水稻的身影,是啊,40度的高温他还是那么的执着,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杂交水稻,既然他可以坚持住,那么我也可以,于是我调整了呼吸,打开水喝了几口。就继续爬山了。爬了好久好久,我终于到了山顶,我不由得欣赏起来,天空呈蔚蓝色,一大片一大片的云朵在上面奔跑着,低的仿佛要压下来似的,几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蜻蜓与蝴蝶嬉戏着,草坪上的花朵散发出芬芳幽雅的清香,为人扫清了所有的疲惫。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感叹着:“我这也算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吧……”
回想书的内容,这本书很长,内容很多也很全,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袁伟大在哪里,知道了他一生都在经历些什么,并且感受到了科研之苦,研究科学最避免不了的就是流言蜚语,想想吧,你不仅要攻克科学上的难题,还要忍着谩骂和舆论压力,可以想象袁当时是多么的辛苦。
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要学习袁隆平爷爷那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哪怕他去世了,但是他也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里!
读了《袁隆平自传》,我打心底敬佩这位坚持不懈投身于研究杂交水稻的爷爷,但哪怕他名声越来越大,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还是大方的分享了杂交水稻的种子,《袁隆平传》告诉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不放弃,一定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四
暑假里我读了《袁隆平》这本书,我才知道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科学家。
袁隆平爷爷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时间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东方“稻神”。当他是青年教师时,他具有挑战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年过八旬,名满天下时,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里苦心钻研。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这本书我很喜欢,有篇文章的题目叫《试验遇到了阻碍》讲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在试验园边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几个钵盆。有个年轻人经常出现在那里,只要桶里没水了,他就会去打水。他叫尹华奇,后面开始给老师当助手了。这样的情况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随后袁隆平就有了两个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爷爷来到试验园的时候,结果有一件事让他大吃一惊,原来他种的禾苗不见了,一点不剩。当袁隆平爷爷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后来捞出来了一些,但已经全部沤烂掉了,但是他依然没放弃实验。古人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农民伯伯种庄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我曾听老一辈的人讲述过以前种植稻谷,亩产都不高。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还是吃不饱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为他知道我们中国最缺的是粮食,所以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决粮食这个问题上。他成功了,他解决了中国的粮食,也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难题,他不愧为“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光荣的称号!
袁隆平爷爷,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又让人难过的消息,我不禁又拿起《袁隆平》这本书反复阅读,多么想把袁隆平爷爷永远留在心里。
袁隆平爷爷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锲而不舍,带领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试验田里刻苦钻研,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攻克难关,不断实现突破跨越。在他最热爱的田地里终于种出了产量比原来翻很多番的亩产110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他让14亿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能吃饱饭,远离了饥饿。
袁隆平爷爷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用奋斗、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精彩的诠释,他自己就是一粒健康、伟大的种子,一粒生命力蓬勃的种子,浇灌一生,长成了科研领域的参天大树,创造出了杂交水稻事业的蓬勃景象,让中国人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做一粒怎么样的种子呢?我想:种子总是埋在黑暗潮湿的泥土中,想要生长,就必须立下志向,积蓄足够的能量才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我要做一粒奋斗向上的种子,不怕困难,练就过硬本领,结出丰硕的果实。
袁隆平爷爷一生遇到过太多的困难、太多的失败,可是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八九十岁高龄还在田埂上研究杂交水稻。那么我呢,遇到挫折、困难,难道就要放弃、退缩吗?我突然明白了,没有一粒种子是不经历一番风雨就能茁壮成长的。在袁隆平爷爷精神的激励下,我不断鼓励自己要迎难而上,在篮球体能训练很累时不再偷懒,学会挑战自己,追求更快更好,我的体能越来越好了;在乐器双排键弹奏时遇到比较复杂自己又不熟练的乐曲时,不再半途而废,而学会了坚持练习;在实践探究中,我不再因为操作麻烦而作弊,学会认真思考,学会小组合作,努力寻找解决方法,我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了。
虽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但他永远在我们身边,激励着我努力拼搏,积极向上,激励着我们今天“要做一粒好种子”,明天成为祖国的参天大树。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六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七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八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九
5月22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天内双星陨落,举国同悲。早上看到朋友圈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过多久,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辟谣的消息,让我心情平静了一会,可是下午13时07分,在央视新闻网上看到袁隆平逝世的消息,记住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送别袁老!原本还报有一丝对袁老平安的希望被打破,我对袁老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许多市民前往长沙悼念。我们学院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为袁老默哀,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杂交水稻之父”的尊重。女儿的学校的班主任推荐让他们购买《袁隆平传》这本书,于是,我都在京东商城购买一本,与女儿一起阅读。
全书共分十章,简介了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家外籍院士。作者以大量的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为铺垫,突出反映了袁隆平的超人魄力、求是精神、创新方法、人生哲理和高尚情操。本书带我们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了解大师独特的成长经历,体味理性的阳光和科研的韵律,感受他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真情。
我是一名70后,出长在偏僻贫穷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通往城市的交通要道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父母以种地维持生计。小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辛苦生活。我家在没有种植杂交水稻之前,每年到4月份就基本没有大米了,那真叫五荒六月。由于我家有五姊妹,我排行最小,从小都被父母疼爱。我仍清楚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要磨玉米面,以准备第二天的口粮,我们几姊妹轮流推磨,每晚要推上两升子的玉米才能睡觉。第二天母亲就会用一小半升大米掺和着玉米做饭,在甑口里留着一点白米饭给我,可这点白米饭常常成为了姐姐们羡慕我的理由。她们要是舀上一点,就会被父母骂他们不懂事。小时候,吃完了玉米就吃洋玉饭,吃多了洋玉饭就会出现胃反潮的'现象,难受极了。
到了____年,我们家才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刚开始时,父亲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了3亩地,作为试验田,第一年收成不错,产量比当时红米高,父亲尝到了甜头,第二年才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当时的品种叫做“64号杂交水稻”,我们家这年粮食产量大丰收,才开始吃上香香喷喷的大米饭。现在回想起当初饿饭的日子,仍历历在目。我常用来教育我的女儿,希望他们珍惜粮食,体会农民种粮的不易。每逢农忙时节,我都会带上妻女到农村老家去体验农耕生活,培养小孩子的劳动观念。
本书中袁隆平对工作、事业的坚韧而执着的追求,是我所敬佩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的困难,有过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
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此书很值得一读。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一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本书,让我回忆起中国的进步;有一本书,让我懂得许多道理,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袁隆平传》。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是无人能挡的。
人们心目中的袁隆平,自少年时代便是智慧、执着、诚实、坚韧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总是以坦然、自信的微笑来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他把人生比作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处,都会生根发芽。在大学里,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他以为不应该单纯地、被动地去吸收科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在他看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与虚假。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他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袁隆平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于是他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总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功成名就之后的袁隆平,在科研事业中,总是努力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毁人誉,概不动心,因为他完全沉浸在开拓创新的快乐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够保持对事业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战胜困难和挫折;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浮躁与见异思迁;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必要的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他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席话:“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终身安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他就是这样,寒时不心冷,温时不发烧,总是保持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境。
《袁隆平传》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的好书。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说不定你们还可以感悟更多的东西。
袁隆平传读后感篇十三
我从小是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对农业科技工作者有着天然的敬仰,对心系粮食的袁隆平老人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一个黝黑而精瘦的身影从地里探出头来,露出“刚果布式的笑容”,那样朴实、亲切,就像身边的农民一样普通、真实。这里有他曾经的“运动员梦”,有他失之交臂的“飞行员梦”,有他40℃高温下稻田里埋头的专注,有他青年时代刻骨铭心的初恋,有饥饿的小提琴,有经历一次次挫折的锲而不舍,有团队探索的艰辛喜悦,更有弥漫在地垄田间的阵阵稻花香!
这是一张陪伴我长大的面孔,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他60余年的探索中,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但他追求真理、敢于挑战、勇对挫折,在他身上能看到难能可贵的坚持,而且是一辈子的.坚持。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时,他没有停下;获得共和国勋章时,他也没有停下;90岁高龄仍然在田埂穿梭,在他住院前最后的工作时刻,仍旧与大地和作物紧密相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年轻人,正是因为缺乏了这种追求真理的劲头、锲而不舍的坚持,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最终错过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应该向袁老那样,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我,作为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实践者,应向袁老那样拥有自己的教育梦,“为学生指引方向”,做一个“不安分”的教师,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袁隆平的世界很简单,找到一颗神奇的种子,实现心中的“禾下乘凉梦”;但世界的袁隆平一点都不简单,他一生追求用水稻养活更多的人,希望有一天“杂交水稻能够覆盖世界”。而今,他累了,要休息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完成这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