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精选23篇)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方案。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需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内容。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为了更好地编写教案,我们需要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时间的安排和掌控,合理规划课程的进度和节奏。总结教案范文中的教学亮点和创新点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一
为了配合创设我班“小小新闻角”,孩子们时常把报纸带到班级中,剪下重要的新闻贴在墙上,剩下的废旧报纸就堆放在一边。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惊奇地发现,小朋友们玩起了那堆废旧报纸,有的用报纸折飞机,有的把报纸撕成碎片,还有的用报纸团成球。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的宝贝。因此,我开始有目的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发现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报纸的玩法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报纸》。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能尝试多种废旧报纸再利用的办法。
2、增强爱惜报纸、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想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新、旧报纸许多,胶水,剪刀,水彩笔,白纸等,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听读过报纸、剪报的经验。
四、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
难点:想方设法利用废旧报纸做成各种东西。
如何突破重点?我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资源,丰富有关报纸的知识和阅读报纸的经验,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积极有效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突破难点?我注重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动手,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已有的经验,初步感受报纸的用途。
教师出示一张报纸,提问:
(1)这是什么?
(2)你在哪里见过?
(3)你见过哪些报纸?你家里的谁最喜欢看这种报纸?为什么?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喜欢看报纸?
教师小结:报纸的用途可真大,报纸上有新闻,它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报纸上有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的本领;报纸有广告,它让我们了解最新的信息。
幼儿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
2、听故事《报纸的烦恼》,感知报纸的不同情绪。
(1)师:报纸真好,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请听故事《报纸的烦恼》。
(2)幼儿欣赏故事表演《报纸的烦恼》,充分体会报纸的情绪。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会报纸的不同情绪,故设计了报纸这一生动的形象,给幼儿一种直观的印象,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故事情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报纸最喜欢谁来拿它?最不喜欢谁来拿它?为什么?
(2)小朋友该向谁学习?如果你有一张报纸,你该怎样对待它?
教师教育幼儿:看完的旧报纸也要好好利用,不能扔掉。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幼儿懂得该怎样对待废旧报纸,以引出下一环节。)。
4、尝试操作,能想方设法利用旧报纸。
(1)先引导幼儿讨论:用旧报纸可以做些什么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创造。可以画图、写字、剪纸、剪贴、做服装、做运动器械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先通过让幼儿自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的、创造的,老师就会给予肯定。其中教师还很注重幼儿的合作,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的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5、组织幼儿用旧报纸玩游戏。
(这一环节作为一种延伸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究机会)。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准备:
视频转换仪、各种图形的纸若干、剪刀、铅笔、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提问,引出课题。
你们都说会,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块,让你们来分,相信你们一定会分得很好!
2.幼儿操作,等分圆形,引出概念二等分。
(1)请你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分好了还要想办法证明你分的两份一样大。幼儿操作:任意对边折。
(2)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圆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演示验证。
(3)引出概念:把一个图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就叫图形的二等分。
(4)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出来的一份和原来的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幼儿说,然后老师演证。
出示两个一样的圆形,将其中一个二等分,然后将等分后的半圆和另一个圆形相比,得出结论:部分小于整体,二等分后其中的任意一部分是整体的一半;整体大于部分,整体是二等分后任意一部分的两倍。
3.请幼儿等分三角形、梯形。(左右对边折)。
(1)幼儿操作:左右对边折。
(2)幼儿在视频转换仪展示。
4.请幼儿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1)幼儿操作:上下左右对边折、对角线折、过中心点折。
(2)在视频转换仪展示折法,幼儿说一种老师展示一种。
(3)小结:正方形、长方形都不止一种分法。你们已经会了上下左右对边折、对角线折。还有一个分法如果你们掌握了,能使一个正方形、长方形有若干种二等分的结果。这就是过中心点折的方法。
1)介绍如何找中心点。(用笔点上)。
2)如何过中心点(直线过)。
3)用多媒体课件验证。
5请幼儿用过中心点折的'方法等分椭圆形、六边形。
(1)幼儿操作。
(2)请幼儿讲述如何等分的。
6.做作业,请将是二等分的打勾,不是二等分的打叉。
(1)幼儿作业。
(2)运用视频转换仪评讲作业。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三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二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动延伸:
回教室尝试将多个物体和液体进行二等分。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9900010203。
人数(万人)34688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教学后记: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五
目标: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准备: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若干,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教师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再是让幼儿折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是朋友,再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和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找出对称的图画并涂色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对称的另一半)。
修改后活动方案:
目标与上面同。
准备:三张对称图片:三角形,花朵,小鸟。
对称及不对称图片若干。
操作纸每人一张:有找对称涂色的,有画对称图形的。
过程:一、猜一猜(分别出示三张对称图片的一半,让幼儿猜出后面是什么。三张全出示后引导幼儿观察左右两过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张图片,让其寻找对称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寻找对称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体做对称的动作)。
四、画一画(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活动设计的反思: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如今有了首席备课人,但设计的活动思路不属于自己,要使这活动尽量减少纰漏,那就精心的构思活动方案,琢磨活动过程,把握每个活动中每个环节,活动后进行反思。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总觉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应手去实施,因此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的目标实而在,不空不广也不难,并已在过程中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发现物体的对称性”我觉得非常好,都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而得到的正确答案。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反映。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六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在不经意间发现孩子们会为一块饼干、一块蛋糕、一张纸起争执。这样的事例在班级已经不是一次二次了,针对孩子们的情况,我设计了二等分、四等分这类的数学活动。但是考虑到数学活动都是比较枯燥,到了一定的时候,兴趣点都会转移。考虑到这点,我尝试用一个情景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只有在情景中,孩子们才会认真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枯燥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色彩。
在活动中通过情景的导入,慢慢扩展和深入,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和探索中了解了四等分的含义,知道了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并能将一个物体分成四等分。
有了前一个星期《二等分》的开展,孩子们对于二等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次的四等分就轻松多了,特别是活动中有了情景的熏陶,他们很快融入了进来,特别愿意帮助小熊来分蛋糕,让它的好朋友感受到蛋糕的美味。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来完成四等分。
为了巩固孩子们对四等分实际意义的理解,还在活动中扩散孩子的思维,引导幼儿来探索一块正方形的蛋糕一共有几种分法,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实验中想出了好几种办法。如有的把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正方形,有的把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长方形,有的把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三角形,甚至有的把大正方形分成了四个小梯形。孩子们的想象和扩展思维是无限的,只要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操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看到孩子们对四等份掌握的这么快,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挑战,我让孩子在尝试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中探索图形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还在操作后让大部分幼儿来说说自己在操作中的想法。在整节活动中全然体现,课堂气氛轻松自然,让幼儿在探索中快乐的学习。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七
1、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2、让幼儿知道看过的旧报纸还有多种用途,培养幼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
3、丰富词汇“丢弃”“信箱”“清晨”“急促”。
4、发展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
1、用纸折成的帽子(帽子上用其他物品装饰好)。
2、布置“娃娃家”背景,有椅子、桌子、垃圾箱等。
3、课前丰富幼儿的知识:报纸与人们生活分不开,是精神食粮。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老师戴着用报纸折成的帽子:“小朋友,你们看我今天戴了一项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
2、“我有一个故事,是讲报纸先生的,你们想听吗?”
二、老师讲述《报纸先生的故事》。
讲完提问:
1、刚才你们听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是讲谁的?还有谁?
三、老师再次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知道看过的报纸还可以有很多用途。提问:
1、清晨,报纸先生就被送往谁的.家?(理解词语:清晨)。
2、报纸先生在信箱里想什么呢?(理解词语:信箱)。
3、今天是谁来拿报纸?
4、小红看完报纸后,她把报纸放在哪儿了?(理解词语:丢弃)。
5、到了第二天,报纸先生又被送往谁家,这一次是谁来拿呢?
6、奶奶看完报纸后怎么样做呢?
7、奶奶把报纸先生放在一旁,报纸先生怎样想的呢?
8、奶奶会用报纸先生做什么呢?
9、报纸先生为什么会高兴呢?
10、小朋友,你们说报纸先生喜欢谁?
11、报纸先生为什么喜欢奶奶?为什么不喜欢小红?
四、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并请几名幼儿做情景性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五、幼儿想想讲讲,发展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
1、看过的报纸,还可以做许多事情。如果你是小红,你会用报纸做什么事情呢?请你帮小红想一想。
2、幼儿自由讨论。
3、幼儿讲述报纸的多种用途。
4、平时我们在家里,也要向谁学习?如果看到爸爸妈妈将报纸扔掉,我们该怎么样做呢?
活动延伸。
1、美术活动:报纸撕贴画;用报纸折各种物品。
2、体育活动:用报纸做成纸捧(用于跳、钻或做操);用报纸做成纸球,用于投掷或做板球;用报纸做垫脚板,让幼儿在纸上走。
附: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八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单元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本单元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九
1、通过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重点)。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难点)。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剪刀。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出示绳子(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绳子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绳子。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1、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请小朋友想一个办法,将绳子分成相同的两段。
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把绳子对折,两头对齐,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1、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师:你想不想试一试,将物体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小朋友将圆形纸二等分。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师:你是怎么将圆形纸进行二等分的?
3、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学习词:重叠)。
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1、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经能将圆形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再来考考你,每人一张正方形纸和一张长方形纸,看你能用什么办法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分别介绍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边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再试一次。
三、巩固练习:(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也很能干,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已经将各种图形进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箩筐里,看谁能快速将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
1、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2、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四、活动延伸(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
清晨,报纸先生就被邮递员送到了小红家的信箱里。报纸先生心里在嘀咕着:今天谁来拿我呢?如果是奶奶来拿就好了,千万不要小红来拿我。正当报纸先生忐忑不安的时候,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报纸先生一听:哎呀!糟了,是小红。小红拿了报纸以后,就坐在沙发上阅读报纸。报纸先生心想:呆会小红又会将我丢弃在垃圾箱里。果然,小红看完报纸后,随手就把报纸先生丢弃在垃圾箱里。
第二天清晨,报纸先生又被邮递员送到小红的家。这回是奶奶来拿报纸。报纸先生心想:这下可好了,我有用了!只是不知道呆会奶奶是拿我帮忙擦窗户、包物品、做台布、垫桌子还是垫湿地,但无论奶奶用我干什么,我都高兴。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数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
4、继续提高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减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实物操作。
1、观察情境图一:图中画的是什么?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突出减法的数量关系。
3、用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说。
二、再次感受,体会意义。
1、出示情境图二,说一说图意。
2、用圆片代替实物摆一摆,同桌之间边说边摆。
3、思考;你是怎么知道还剩下3块奶酪的?
4、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达。
三、符号表达。
1、小结:这两个数学故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出示算式:5-2=3。
2、思考: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3、教师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
4、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5、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境可以用这个算式表示。
6、写一写算式。
7、摆一摆、算一算。说说加法算式在图中表示的意义。
四、巩固应用。
1、画一画,算一算。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交流思考过程。
2、还剩下多少?引导学生观察连续的情境进行描述并列算式。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1=3”表示。
4、小结:不同内容都可以用小三角形或圆圈来表示。这样的问题都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
5、练一练。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实践作业。
回家找一找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并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1、使学生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掌握收集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地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参与意识。
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具体的分析。
多媒体课件课件、我们班部分小朋友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表、作业纸
1、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这不,几个星期前我们刚刚体检过一次是吧?其中一项就是称体重。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部分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记录表和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我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记录表和统计表。单位:千克)
体重(千克)15及15以下16~2021~2526~3031及31以上
人数(人)210873
2、仔细观察,你能马上说出这些小朋友中体重在16到20千克的小朋友有几个么?
3、你怎么看出来的?(我是从下面这张统计表中看出来的。)
4、恩,你真会观察,为什么不在上面这张记录表中找呢?
5、下面的统计表中的数据就是根据上面的记录表中的数据统计出来的。统计出来后,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出这些小朋友一年级时总体的体重情况。
6、仔细观察第二张统计表,你能来说说它的组成么?
7、师小结:引导大家再说一遍:第一横栏是体重的各挡分类,第二横栏是各挡体重的人数。
1、学生分组完成单式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都二年级了,我们的体重会有什么变化呢?老师还带来了这些小朋友现在的体重记录表,(出示同学们现在的具体体重记录表)
对了,让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出示单式统计表)
体重(克)15及15以下16~2021~2526~3031及31以上
人数(人)
要求: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大家回忆一下,我们 以前学过的统计方法有哪些呀?恩,统计一个划去一个或是做上记号,可以帮助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做到比重复不遗漏。)
2、统计完后,小组内指派一人记录统计结果。
3、填完后,再仔细地检查一遍。(有什么好的检查方法么?)
你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学生分组填写统计表,师巡视一遍后参与较弱的一组学生的活动中。)
汇报交流,反馈自己统计的方法,比较得出既简单又不容易错的方法(渗透符号的思想),校对。
哪一组愿意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统计结果?
2、师生研讨完成一份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看着我们完成的统计表,现在你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同学们二年级总体的体重情况么?请说说。(学生回答后师小结)
师:比较一年级时的体重情况和二年级的体重情况有什么变化?(出示两张单式统计表)
体重
(千克)15及15以下16~2021~2526~3031及31以上
人数2101186
体重
(千克)15及15以下16~2021~2526~3031及31以上
人数011478
师: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么?
(第一横栏都是表示体重,分成的每一档体重也是一样的。第二栏都是表示人数,但是各档体重的人数是不同的。)
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张统计表么?
(能,把两张统计表相同的这一栏重合在一起(课件演示),把第二张的剩下的人数这一栏放在第一张人数一栏的下面。)
师小结:我们把这样的表称为“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板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能把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而之前的两张统计表就是单式统计表,只对统计内容的一组数据进行统计。
师:(1)比起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有什么优点么?
(2)可是如果把这张复式统计表拿给其他班的小朋友看,他们能看得懂么?怎么修改呢?(把两个人数改成一年级时和二年级时)
(3)为了能让复试统计表中的每一块内容更清楚,我们还应该在左上角的位置注明体重人数和年级。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边引导边课件演示边引导学生改成最合理的复式统计表:
人数
15及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1及31以上
一年级时2101186
二年级时011478
3、认识、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1)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横栏是统计的内容,如表中的体重。右下方是填写数据,如表中的人数。竖栏是统计的对象,如表中的年级。(边说边课件演示)
(2)学生独立填写课本p107页的复式统计表。
(3)完成表下面的问题。
(4)你还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1、刚才我们统计的是人数,接下来我们再来统计一下天气情况。
某地区三月份和五月份天气情况统计。( 课件出示某市三、五月份的天气记录表,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看了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用算式来表示一下。
如果我们出去旅游,你认为选择哪个月比较好?说说你的理由
2、师: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蔬菜呢?接下来就由各组组长组织
统计自己大组小朋友喜欢吃的蔬菜情况,并把统计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第( )组喜欢吃的蔬菜人数统计表
蔬菜名称茄子西红柿黄瓜青菜 其它
人数(人)
小组完成后全班汇总
我们班喜欢吃的蔬菜情况统计
蔬菜名称
人数(人)
组别茄
子西
红
柿黄
瓜青
菜
其 它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么?都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课本p108页做一做。
师:为了丰富小朋友的课余生活,学校想在下学期开设几个兴趣小组,不知道小朋友们喜欢什么,课后请小朋友们在班长的带领下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项目,完成课本p108页的做一做。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的:
1、让幼儿用油画棒与水粉颜料相结合,画出有趣的下雨天。
2.在幼儿想象画出人物动态情景的基础上通过有趣的玩色游戏,学习色彩的明度,冷暖,色相对比。
教学准备:
1.色彩大拼盘图一张,
2.幼儿用纸、笔、颜料、卡纸、每人一份。各组棉签、棉线、擦布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认识色彩明度对比讨论。(出示色彩大拼盘)。
1.你们看到了这色彩大拼盘有什么感觉?
2.上面有那些颜色?(有了这些颜色产生强力对比)。
3.那些颜色最亮?那些颜色最暗?那些颜色最深?那些颜色最浅?
4.怎样使颜色变浅呢?(一种原色加白)。
二.讲解玩色方法。
今天,我们来玩色彩冷暖对比,明度变化的游戏。
1、色彩冷暖对比:如画雨点,我们可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来画。比如色调画彩雨时,首先要考虑画纸底色的对比,最好用冷色的卡纸作雨天的背景,如(深蓝、紫色、黑色)等。
(试一试:师生一起在自己的纸上用棉线蘸以暖色为主的颜料拖画雨点或用棉签点画。)。
2.色彩明度变化:如画水花,我们可用笔蘸普蓝或深蓝色加上白色再加点水的颜料画出有透明度的水花。(请幼儿试画)。
你们看这样玩色有趣吗?你们想玩吗?
三、幼儿操作、探索。
2.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去画,去感觉色彩的对比,画出有趣的下雨天。
四、欣赏、交流。
1、让幼儿互相欣赏玩色中又发现了什么?
2、讲一讲,我画的雨天人们在干什么,发生了那些”趣事“?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二册16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探究。
(一)理解“多一点”和“多得多”的意思。
生:12条;14条;15条……。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多一点就是比10大一点;大几个;
师:那么比10多一点可以猜哪几个数呢?
生:11、12、13、14……。
生:90、100、200、400……。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这么猜?
生:“多得多”就是比10要大得多,大很多!
师:对,“多得多”的意思就是大很多,多出很多。
(二)理解“多一些”的意思。
生:不能,因为35比10不是只多一点。
生:不能,因为35比10也不是只多几个。
师:很不错,那老师换一句话“35条比10条多得多”,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35比10不是大很多。
生:不能,因为35不是比10多出很多。
生:35比10多得多一点。
生:35比10多出二十几。
师:35比10既不是多一点,也不是多得多,多的数在“多一点”和“多得多”的中间,我们叫它“多一些”。
师:谁能说说什么叫“多一些”?你能举例吗?
师:刚才,我们学了三个词语,你能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吗?
(三)基本练习。
2、想一想:狮子12只比老虎10只多一点,那么,反过来老虎10只比狮子12只,又该怎么填呢?引出“少”的概念,明白“少一点、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四)小结全课。
二、巩固练习。
1、()小红跳38下。
(1)“我比小红跳得多一些”,你能说一个数吗?
(2)“我比小红跳得少一些”,你能说一个数吗?
3、()小丁:“我爸爸今年37岁”
小玲:“我爸爸和你爸爸年龄差不多,猜一猜我爸爸今年多少岁呢?”
4、区间套游戏。
(2)学生说数,老师猜。
5、想一想:生活中除了比两个物体的多少,还可以比什么?
三、总结下课。
[反思小结]。
另外,练习的'设计有特色,通过学生看句子说数,看图猜数,师生共同参与的区间套游戏,把“多、少、差不多”这几个概念弄明白,最后再把知识延伸到“除了比多少,还可以比什么呢?”如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等,渗透比较的多种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是在这节课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估算能力,如:看到一堆本子,正确的估算本子的大约本数;看到一群人,正确的估算人群的大约数量等等,而且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习惯,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学习用统计表按图形的两个特征统计图形数量。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1、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2、大象、小鸟、鱼、乌龟、图片。
3、统计表图一、图二、铅笔。
二、学习用统计表统计几何图形数量。
1、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记录每一种图形数量。
2.出示统计表(图一),指导幼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和方法,学习按形状统计出乌龟图案中每一种图形的数量。
3、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颜色记录乌龟每一种图形数量。
4、出示统计表(图二),学习按形状、颜色统计乌龟图案中的图形数量。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统计乌龟的图形数量,统计时要仔细观察,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统计,不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能用统计表按图形的形状、颜色统计图形数量。
为每组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3幅及统计表(图二),幼儿自选图片进行统计。
四、师幼一起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五、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按形状、颜色对图形进行统计,而且小眼睛观察的仔细认真,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老师还有一些图形图片,小朋友可以自己进行拼搭,并用统计表统计。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简单的统计(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深切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例题的统计表。
2、分析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3、揭示课题:
教师边指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势:
师: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请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3、了解结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在介绍名称时明确其作用、画图时注意点。
三、制作统计图:
1、完成p65“练一练”
2、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3、实物投影展示好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回答书上66页的第1题。
2、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1)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平均每个季度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多少万元?增产几分之几?
……。
3、完成书上67页的第3题。
4、完成新《补充读本》p65页第4题。
五、课后完成。
1、完成书上67页第4题。
2、把你本周的数学作业分数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和打算?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十九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
三: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五)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十
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美术第八课教案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有趣的字尤其是有趣的字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美化字体的能力,学会创作变体美术字。
教学难点: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以丰富的联想装饰文字。
教具准备:范图有趣的字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象形字。
师:“猜猜这是什么字?你为什么这么猜?”有趣的字。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小结:“这些有趣的字就象画一样,和现实中的物象非常的相似,因此被称为象形字。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的时候,受到了大自然和生活的启示,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它不同于英文的二十六个字母,是十分形象逼真地来表达文字意思的。我国出土的最早的象形文字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处名叫殷墟的地方,在哪儿出土了大量的乌龟及兽类的骨头,这些甲骨上面就刻着古人遗留的象形文字,也因此,象形字又被称为甲骨文。”
4、师:“如今的文字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之后,已经变得更加抽象简练了。”
5、出示一组汉字和一组变体字:刀,电,火,豆。设计有趣的字。
6、学生自由发言。
7、小结:“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回古人,将文字进行变化,变成有趣、好玩的变体美术字,一起来学习《有趣的字》。”
二、讲授新课。
(一)方法一:象形。
1、出示“花”字。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
2、出示范作。 “你最喜欢哪一个字?说说理由。”
3、小结:“这些花字有的是局部变化,有的是整体变化,但无论怎样改变,都和花有联系。象这种根据字的形象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象形。这类变体字相比之下较为多见。”
4、板书:象形。
5、欣赏作品:鸟、菊、油、果、笔、雨伞。
(二)方法二:会意。
1、出示变体字“雪”。
“这是什么字?你发现什么变化了吗?说说它好在哪里?”
2、小结。
3、出示变体字“甜”。
“这个甜字又有什么变化呢?好在哪里?”
4、小结:“舌头感到甘味即为甜,把甘的中间一横换成一只苹果,苹果是甜甜的,这样使得甜字更加形象。”
5、总结:“像这样根据文字的意思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叫做会意。”
6、欣赏作品:折、走、断、斜、福。
(三)总结。
1、师:“无论是象形还是会意,在将文字进行联想变形的时候都要注意,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符合。”
2、举例:豆:
3、板书:内容与形式符合。
三、书写步骤与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字。
2、用铅笔轻轻写出字的结构。
3、勾画字的外形,可方可圆或其他。
4、装饰,可根据字的含义形象化。
装饰方法可多样,如文字背影、将字立体化、综合运用装饰法。
四、欣赏不同工具书写的字,并说出感受。
讨论:你喜欢哪个字?还可以怎样修改?
五、学生作业。
1、要求:工具,运用所学方法设计4~6个自己喜欢的字,表现字的趣味性。
2、学习作业,师巡导。
六、展示学生作品,简要点评,小结。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难点,学会制作复式笔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某市xx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并集体指导一遍。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自己制成的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二、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63页上统计表中数据。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有什么不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降水量(毫米)。
55。
48。
35。
85。
110。
135。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注意什么?
2、做教科书上第106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做完后,教师出示图示,让同学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统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和折线表示。
四、练习二十六页和第4、5题。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十二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了解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三角形积木、小圆球、纸杯、羽毛球、椎体塑料玩具、茶叶筒、水笔、白纸2张。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认识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东西,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老师和孩子一起说一遍。(积木、茶叶罐、小球、羽毛球、纸杯)。
师:这些物品会滚动吗?(幼儿:会;不会。。。)。
师:我不知道你们谁说的对,怎么办?(幼儿:试一试就知道了)师:好,每人拿2-3个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轻轻一推,看它是否会滚。听到老师拍手就停止玩,将你认为会滚的物品放进绿筐里,不会滚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滚动吗?
〈2〉为什么绿筐的物品会滚,红筐的物品不会滚动?
〈3〉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会滚动?它们为什么会滚动?
教师小结:圆圆的物品会滚动,有角的物品不会滚动。
请孩子检验筐里的物品,将放错的物品纠正回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1、这些物品都会滚动,它们滚得一样吗?它们是怎么滚的?每人拿一样物品滚一滚,仔细看看它是怎么滚的,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幼儿探索,听老师拍手后将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幼儿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
师: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你能画出它滚动的路线吗?教师提供一张大纸,请个别幼儿画出物品滚动的轨迹。(请3-5个孩子)。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师:有的物品滚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滚得弯弯的。
(1)为什么有的.滚得直直的,有的却弯弯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拿一个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轮流滚一滚,比一比,仔细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听到老师拍手后,将滚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绿筐里,将滚得弯弯的物品放进红筐里。
(2)师幼交流。
师:什么东西滚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滚得弯弯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形状,对比形状的不同。
(3)以贴图形检验成果。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觉得它滚动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请你贴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儿互相检查)。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茶叶筒的两头是一样粗的,它可以滚得直直的;一次性纸杯两头粗细不一样,滚得弯弯的,原来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
(四)延伸:小球球和茶叶罐形状不一样,为什么它们都是滚得直直的呢?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回家问问爸爸,或者上网查查。
有趣的统计的教案设计篇二十三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数字1~~4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灵活地运用。
二、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停车场内》。
1、活动重点:进一步巩固数字1~~4的实际意义。
2、活动难点:能灵活运用数字1~~4。
三、活动过程:
1、找不同轮子的车:
1.出示各种“车”,引导幼儿看看、找找这些车的区别:
——“这儿有许多车,请你们来找一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口手一致地数数。
3.教师对幼儿讲述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车轮的数量不同。
2、进停车场:
1.介绍游戏的玩法、规则:
——“请你来做小司机,先数数你的车有几个轮子,再看着停车场上的数字的多少把车子停进去。”
2.幼儿操作,进行游戏。
3.师生共同检验是否按每个停车场的'要求停放车辆。
4.教师对幼儿在操作中所用的方法进行小结。
3、按数取车:
1.教师给幼儿每人一张停车卡,准备游戏。
2.师生或幼儿结伴辨认停车卡上的数字。
3.幼儿按停车卡上数字的大小去取相应数量车轮的车子。
4.幼儿相互检验游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