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总结是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总结是评估自己的机会,该如何抓住它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建议书样例,供大家在撰写建议时参考和借鉴。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二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的情境。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检测讲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2.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题组练习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已经学过了正、反比例应用题,今天我们上一节检测讲评课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检测题。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a.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b.日产量一定,天数和总产量。
c.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d.圆的周长和半径。
e.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f.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大家对概念掌握得较熟练,但在应用中可看出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还是有差距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先明确是谁和谁,其次看它们是不是相互影响,若是,就看着两种量是不是属于积商关系,积商一定时,就下断论。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不一定发生变化,直接否定。再如,圆周率和圆周长是不是成正反比例的量,因为圆周长变化时圆周率并不发生变化,也是直接否定。a、b、c、d、f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且积或商一定所以成正反比例的量,e中两种量相互影响,但不实际上已定,故不成正反比例的'量。大家一定要把握概念的实质,灵活运用。
二、练一练。
1.计算下列各题:
农具厂生产一批农具,3天生产360台,照这样计算,30天可生产多少台?(指名读题)。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订正时请板演的同学先讲一讲,做题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并板书列式:360/3=x/30。
师:这道题,你们觉得他做得咋样?如果工作时间30天不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如果再生产27天,一共可生产多少台?
师:同原题比较,这道题复杂在哪呢?
生:原题的条件是直接的,这题的条件是间接的。
生:原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已知的,这题问题所对应的量是未知的。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呢?(要求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
生:解:设一共可生产x台,360/3=x/(3+27)(板书:360/3=x/(3+27))。
教师提问:3+27求的是什么?把3+27写成27可以吗?
教师强调:列式时一定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生:解:设27天可生产x台,360/3=x/27x+360。(板书:360/3=x/27x+360)。
教师小结:80%同学能做出地一题,第二问题就有点大了。其实象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未变,所以我们都是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的。这道题我们可以直接设问题为x,列出这样的比例式(指360/3=x/(3+27))。也可以间接设27天的生产量为x,求出27天的生产量再加上前3天的生产量,就得到了一共的生产量。
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师:这道题用比例方法来解答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一人板演)。
教师订正时请同学讲述解题思路,并板书方程:100x=80*20。
将原题变成:
以上4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评讲:通过刚才的变换我们发现,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知条件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对应值的复杂化。二是问题发生变化,引起未知数x的复杂化。但不管怎样,我们要紧扣反比例的意义,对应用题中两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
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四
在学反比例函数前已经学过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九下学习二次函数,教材的编写意图是由简单到复杂,先直线再曲线。因此学好反比例函数对以后学习二次函数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复习反比例函数时把一次函数与它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好函数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由实例领会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观察、比较、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函数知识体系。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自主——交流——。
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让学生小组交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心中有数,学以致用。二.自主完成:
十个问题的设计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及解析式的不同形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增减性,重点是巩固基础知识和一般的解题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先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学生代表精讲加深理解,。
第2,5,9,10小题易错处必要时教师精讲。第5题强调“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平时在作业中错误率也较高,再次讲解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议一议(合作交流)。
九个小组组内交流这三个问题的学习成果,达成共识后举手示意老师本组交流完毕。
组间交流学习成果,此时边分析边讲解,讲解时学生不仅要说出结论,更要说出思维过程(说做法、说思路、说规律、说关键点),教师要观察和帮助学困生或组。
教师指定三个组学生讲解,及时鼓励学生总结补充。四.能力提升。
第1题是对待定系数法求函数关系式的考查。
充分利用“图象”这个载体,随时随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一学生板演解题过程。注重规范书写.第2题是对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方程,面积的综合考查。学生代表分析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困生”;请两名学生上台分析.关注学生的思维。五.当堂检测:
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应用等内容,夯实基础提高应用。
七、作业。
能力提升第2题过程,课本64页习题17.5第5题。
1.定义。
2.确定表达式3.图象4.性质。
评价设计。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3.培养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列表,描点,连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通过观察图象,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有关性质,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难点1)重点: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并认识图象的特点.
教学关键教师画图中要规范,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教学方法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教师画图,学生模仿。
教具三角板,小黑板。
学法学生动手,动眼,动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包含课前检测、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形成性检测、反馈拓展、作业布置)。
内容设计意图。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六
翁台小学:罗仁慧2013年10月22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下面各题:化简。
1.63:272.1.2千克:750克3.4千米:800米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4:2.82.99:66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情景导入学生自由讨论。
2.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合理分配,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己理解: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让学生理解:“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占一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五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4)可不可以求出两种各多少ml?怎么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并根据学生解题过程板书)例2:稀释液平均分成的分数:1+4=5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的体积:100×1=100(ml)。
水的体积:500×4=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我们刚刚学过分数的乘法,这个题目可不可以运用分数的乘法来解。
师:把我们学过的比转化成分率,怎样来做?
生:浓缩液和水共有5份,那么浓缩液占其中的1/5,水占4/5.可以写成:浓缩液的体积:500×1/5=100(ml)。
水的体积:500×4/5=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课件显示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巩固提高(幻灯片出示)。
做一做第。
1、2题,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板演,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家庭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二1-3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数除法学习章节的最后一个课时,知识是在分数除法基础上的再一次加深,学生掌握的前提需要在分数除法的学习上下很大的功夫。本班学生分数的除法学习时基础较弱,需大量练习作为巩固。对于后进生的鼓励和关心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需要老师上课具备启发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做到积极思考和探索新知的学习态度。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内容: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目标解读:
1、学生认真度学习目标。
2、理解目标。
(三)自主预习:
理解:哪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关系?请举例说明。
(四)检查预习。
(五)合作探究活动一:
1、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3、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活动二:
1、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3、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活动三:
1、.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六)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51~52页第8、14题。
(七)总结归纳: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xy=k(一定)。
积一定。
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发现规律:(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51~52页第8、14题。
反比例教学反思(六年级)今天用《反比例的意义》作为校内的研究课,这节课是上周六临时决定的,本来是要用复习单元《量的计量》来上的,但是担心毕业班后面的时间会很紧,所以临时决定提前。不过,我想不管什么的课,只要教师的素质高,一样能上出精彩,不能因为内容好上而选来作为公开课,相反,越是难上的课就越要拿出来研究研究,因为研究课就是供大家来讨论研究的,这样,以后上到同样的内容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难上才越能体现功底,并且这样的课上过之后,其他内容的课就会显得不是很难了,因为在信心上占有了优势。
周六决定了这节课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请师傅过目,在和师傅及其他几位老师研究过后,大家的意见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这个内容时是最麻烦的,因为这个内容十分抽象,所以,这节课的容量不宜太大。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是看过教材之后,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容量比较大,其实也不能说是容量大,就是比较抽象,如果学生学不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就比较麻烦,就会影响到这节课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十分注意容量问题,能精简的精简,尽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设计的思路。
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反比例。通过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先奠定一定的基础。因为,后面我们要通过学习来验证猜想的对不对,通过验证后,之前猜对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估计的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培养估计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动画来直观的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这个动画我做错了,后来经大家的提醒,我把这个动画作了修改),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习,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下午教研活动时大家发表了意见,其中那个动画大家讲的最多,我也知道动画做错了,所以已经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后面的总结,大家认为这节课没有必要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这节课的内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但是我却不这样想,首先这部分内容不是我的预设生成,而是非预设生成,学生能想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比较一下呢?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下节课要专门讲的,在这里为什么不可提一提?学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吗?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添上去。另外大家还认为这节课光练习说了,没有什么写的练习,光会说,那作业怎么写?没有经历写的练习,学生会吗?我想,这的确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时也增添了进去。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满满当当,不多不少了。
下面是我整理之后的教案和课件,大家看看,提些建议啊!
原文地址:http://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八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
底面积(平方厘米)1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反比例。
高度(厘米)。
底面积(平方厘米)10。
体积(立方厘米)。
300。
300。
300。
300300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反比例”,例题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一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二
数学备课大师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宏丰小学。
王建军。
数学备课大师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三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我就这节课的收获、感悟,简要谈谈: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单价扩大,数量反而缩小;单价缩小,数量反而扩大。
小结: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数量×单价=总价(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数量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单价和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三个问题,并仿照例3作适当的板书。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爱心。
用心。
专心。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5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2.做练习十三第6~8题。
第6、7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思考过程。
第8题。
(1)让学生根据左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1)。(2)(1)让学生根据右边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数据,并回答问题(2)。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积一定时,它们才能成反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爱心。
用心。
专心2。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课件展示)。
问题2:(课件展示)。
问题3:(课件展示)。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o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某市的总面积为1.68×10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会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二、观察思考,明晰概念。
1.这些关系式都体现了函数关系,它们是我们曾学习过的正比例函数或一次函数吗?
2.这些函数关系式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有何不同?
3.这些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各关系式中两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5.你能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吗?
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领悟概念。
1.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变量?
2.变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反比例函数还有其他形式吗?若有请指出。
4.反比例函数中,变量x、y和常数k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
四、内化新知,拓展应用。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请指出反比例函数中的k值。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3.当x为何值时函数y=x-2a-4是反比例函数?
4.已知函数y=y1+y2,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当x=2时,y=5。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2时,求函数y的值。
五、课堂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教课书第40页的练习题。
六、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反比例函数有怎样的认识?
2.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有哪些?
七、作业布置。
教材中本节习题17.1第1、2、4题。
(责任编辑赵永玲)。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六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七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正反比例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谈话导入:
师:咱们一块做几道题判断一下。出示:
1、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2、单产量一定,总产量和面积。
3、加数一定,和和另一个加数。
4、每张纸厚度一定,总厚度和纸的张数指名说并说请判断依据。
师:看来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不错,学完正比例接下来我们该学习什么了?(生答)是啊,有正就有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反比例)。
二、学习。
师:既然正与反意义是相反的,大家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生猜想)。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事实来验证。独立填写研究单,然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自己填,在小组活动,师巡视学生台前展示交流。
师:对于这句话大家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要点是什么?
指名说,(大屏幕出示红色字)。
师强调:要想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除了要相关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这两个量乘积一定。
出示表格,明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关系,对于今天学过的内容,大家还有疑问吗?
三、练习。
1、书上51页8、9、10题,独立写,集体交流。
2、书上51页11题,指名交流,说理。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师: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习了新的内容,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并且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相信我们会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