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优质13篇)
经历过艰辛努力的学习阶段,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心得和经验。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使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体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炼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的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长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正确使用厘米尺测量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彩带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买卖”彩带。
(1)国庆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彩带回家做装饰品,我发现你们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带,愿意卖给我吗?不过,我要按它的长度付钱。
(2)学生用学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带的长。
(3)激发矛盾:同样长的彩带卖的价钱不同,这样公平吗?
(4)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会出现刚才不统一的现象了。
2、买贺卡。
(1)老师在买节日贺卡时遇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2)贺卡问题。
(3)小结: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练习(课件显示)。
三、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介绍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认识1厘米。
课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学生比一比1厘米的长。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课件演示不同量法。
学生判断:谁的量法正确?为什么?
2、正确量法: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
五、巩固实践。
1、正确读出各物品的长度。
2、量彩带。
3、量数学书的短边。
4、估计奖品的长,再量一量。
六、资料介绍。
七、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尝到了哪些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三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书p751、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
2、书p753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三、小结。
四、拓展练习。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谈色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2.让学生用小木块来量一量一张纸条的长度。
3.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过程中的感受。
4.贴在黑板上一张纸条,让学生来量。(很不方便)。
5.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块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
二、认识厘米。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用厘米量。
1.小组合作,两个小组的纸条,并讨论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学生总结方法:量时要把持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在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3.请一名学生量黑板上的纸条,边量边说量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说说量的方法。
第2题。
量出几厘米,就在纸条上画上竖线,写上几厘米。
第3题。
练习是,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六
1、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2、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测量物体要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cm)的长度观念,同时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掺毒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重点: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了解测量单位的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引入。
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并配有动画情景。
二、探究新知。
1、活动探索,用拃测量相同物体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动画演示、讲授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知道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3、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到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三、知识应用。
(一)用身体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2)课桌长约()拃。
(3)黑板长约()庹。(4)教室长约()步。(二)找一找、量一量。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到()也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
一拃长约()厘米。(三)量一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七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尺、米尺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 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 )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作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千克,5000千克=()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1)填出适合的单位。·。
一筐苹果重25()一个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辆货车载重4()一支粉笔重5()。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2吨。
8吨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6吨+50千克。
72吨—23吨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九
“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
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二、策略选择
1.变素材,降落点。
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体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
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
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
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教师介绍1厘米
(2)学生找找1厘米
(3)师生比比1厘米
(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
三、应用
(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
(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
四、课堂总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十
长度单位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个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一、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三
相关描述: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4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例8。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学习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他们不仅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
1、运用熟知的一定长度(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旗杆的长度,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
2、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并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
3、判断小明的日记里的长度单位使用是否合理,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
1、正确判断旗杆的长度。
2、正确选择课桌的高、小鸟的脚印、篮球场的长度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判断依据。
3、解决小明的日记中长度单位的选择。
评价标准:
1、根据已经建立的长度单位表象,能根据不同物体的长度,准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对比,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
3、学生通过比较、推测,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单位,说出判断的依据。
4、学生针对灵活多样的练习素材,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多感官参与练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丰富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教师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周一升国旗照片。
师:同学们,上星期,我们班小朋友表现的特别棒,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班长陈峰涛同学在领“文明班级”奖的照片。
师:你从图片上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旗杆)。
师:旗杆到底有多高呢?是13厘米还是13米?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方法一: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做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所以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学生可以利用1厘米、1拃的长度表象比画出13厘米,进而推断出旗杆的高度肯定不是13厘米;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高作单位,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用于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三、巩固提高。
1、做一做(课本第7页)。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2)、(多媒体出示)。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并通过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进一步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用于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2、小明的日记: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40厘米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背上35米长的书包,到离家500厘米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厘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说说小明的日记有哪些长度单位不合适,快帮小明找出来,改一改。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景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设计的,用于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你能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描述这些物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