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精选18篇)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总结要突出重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表达能力。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最后,含蓄的写出了“我”的感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文中去接收、去感悟,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在朗读、理解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根据我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二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一、教材分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六、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七、教学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6课,齐读课题:《剪枝的学问》。
挂满盼望不禁剪刀咔嚓着急成熟暑假能手营养浓郁蜜蜂。
1.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王大伯吧。指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a王大伯是一位怎样的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b还能从哪里能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总是”他总是能种出怎样的桃子?点红又大又甜。
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评:我听出了你的敬佩之情;王大伯的名气可真大呀;王大伯可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种桃能手。)。
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王大伯种的桃子。齐读。
(1)数量多:一棵棵、挂满。
(2)颜色美:光鲜红润,理解词语。
(3)个头大:胖娃娃的脸,比喻句。
王大伯家的桃子真是又大又美,让人忍不住去尝一口。(评:这么多的桃子怎么数都数不清了;这些桃子可真可爱呀;听了你的朗读,我都忍不住去尝一口了;让我们一起去尝一尝。)。
3.为什么王大伯能种出这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呢?剪枝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学问呢?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一起走进桃园去看一看。三、一进桃园。
1.刚开始走进桃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好奇)。
如果将“满怀好奇”改成“好奇”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满怀好奇好奇的程度更深。)。
谁能读出小作者的满怀好奇?指读,齐读。
(评:只有一点点的好奇;还不够;我听出来了,你对王大伯的桃园充满了疑问。)。
2.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后,我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出示: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从挥舞你读出了什么?(王大伯剪得很快)。
王大伯剪枝动作真是太熟练了。谁能读出他剪枝的熟练?
(评:剪得可真快呀;王大伯剪枝的身影真是太美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王大伯正熟练地剪枝呢。)。
3.随着那一声又一声的咔嚓声,地上的树枝越来越多。同学们,看到站在桃园的我心情变得怎么样?(着急)谁来读读我的话?(指导读出我的焦急和不理解。)。
我听出来你非常着急,你在着急什么?(生:枝条都剪掉了,怎么结出更多的桃子呢?是呀,王大伯好好的枝条都剪掉了,难怪我要着急。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评:剪了这么多,还怎么结桃子呀;王大伯这么做可真不理智。)。
谁能为我们表演出“一脸疑惑”的样子。(评:你的脸上写满疑惑,眼中充满疑惑。)。
出示: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把许多养分夺走。”
(1)指名交流我们看,这里讲的“这种枝条”指的是怎样的枝条?“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的”
(2)“疯长”是怎样?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想象“疯长”的情景。(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桃树的营养都被树枝吸光了,结不了又大又甜的桃子。)。
(3)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王大伯要剪枝了吗?请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体会一下将这些枝条剪掉的必要性。
指名读。这里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呢!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对剩下的枝条充满希望,当它们宝贝一样。很爱护它)。
为什么这么有自信?(王大伯很有经验,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是的,王大伯有很多种桃子的`经验,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谁能读出王大伯的自信?(评:王大伯可真自信呀;相信王大伯一定能成功;我听出来了,此刻的王大伯信心满满。)。
文中的我相信王大伯的话吗?文中有一个词。点红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半信半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但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现在谁能读好小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评:我听出三分怀疑了;我听出了你的半分相信;我听出来了,你对王大伯的话半信半疑)。
6.第一次进入桃园小作者的心情由满怀好奇变为一脸疑惑,后来又变成将信将疑,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再来读一读第2-3自然段,再次体会一下文中的我一进桃园的情境,感受他的心理变化。四、二进桃园。
(1)仔细听。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ppt修改)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
(2)同学们说的可真好,让我们来看看桃花盛开的样子吧!出示桃花盛开的图片。
多么热闹的景象!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呢?
指名说,然后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成语,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名读。出示:
含苞欲放竞相开放繁花似锦春色满园。
红云片片蝶舞翩跹花香四溢香气袭人。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你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因为小作者特别希望看到桃花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谁能将他的急切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我只听出了几分盼望,谁能读得再急切些;我听出了你急切的心情;看来,你真的很希望桃树早日结果啊。)。
现在让我们将第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把这美景牢牢记在心中,也将我的急切盼望的心情读出来。五、三进桃园。
1.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我又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呢?一起读。
2.看到这些又大又甜的桃子,我的心情怎么样?(又惊又喜)惊讶什么?
3.除了又惊又喜,小作者还不禁想起了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剪枝究竟有怎样的学问?(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用的枝条,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增加”
小结:原来,王大伯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桃子,表面上的“减少”是为了以后的“增加”。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出示道理:“减少”就是为了以后的“增加”。齐读。
1.今天我们认识了种桃能手王大伯,知道他可以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我们还跟随小作者三次走进了桃园,刚开始我们对王大伯的桃园满怀好奇,在看到王大伯在剪枝后,又变得一脸疑惑。当听到王大伯说剪枝可以结出更多跟大的桃子时,我们变得将信将疑。夏天看到桃园里果然结出了更多更好的桃子时,心情最后又变得又惊又喜。原来,王大伯剪枝是为了来年收获更多更大的桃子,表面上的“减少”是为了以后的“增加”。这就是剪枝的学问。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2.你知道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
王大伯种的桃子远近闻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你作为桃园小导游,该怎样向游客介绍王大伯的桃园以及他剪枝的学问呢?附板书:
满怀好奇减少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增加。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变生长的次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的生理变革为线索,以轻松生动的笔调娓娓到来。末了,“我”的感悟写得蕴藉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计划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紧张特点是“情”,注意情绪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变更学生的生存履历,在老师全情绪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绪的闸门。本笔墨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富厚的情绪。引导学生联合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生理变革知道“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当代教育生理学研究评释,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举动,并影响和转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老师通过笔墨信息“满怀好奇”、“一脸迷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猜中去吸收、发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笔墨的寄义,咀嚼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订定了如下目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捉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根本读懂课文内容,相识剪枝是为了来年能劳绩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确“淘汰”是为了“增长”的原理。能构造语言,把本身的感悟表达出来。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引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存眷弱势群体:我要找谁人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答复。岂非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失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换。同砚们凭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互助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关键给学生提供互助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换中学习既加强了互助意识又增长了情绪相同,同时使他们能自动思索,大胆表达,善于谛听,共享结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生存中有许多的学问,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处把稳生存,用一双善于发明的眼睛去视察,善于思索的头脑去探索,你肯定能成为生存中有学问的人。这一关键报告学生从社会生存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勉励学生从讲义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索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原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接洽自身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原理,这样操纵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愿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意孩子无穷的求知欲,更好地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末了,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接洽现实说说“淘汰”是为了“增长”这个原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运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本领和动手本领,造就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存的情绪。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包括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题目是:“剪繁枝,增实效——说《剪枝的学问》”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七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2、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八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见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理解了王大伯的话。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有自读、精思。
1、引导学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我班学生比较乖巧、懂事。但班里优生较少,中间学生居多。这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善于思考。每次上课,当我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个喜欢动脑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且文中对于我的感悟,写得比较含蓄。班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一)、概括课文内容。
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四个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板书。让学生根据这四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
(二)、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认识王大伯。
学生通过朗读第一节,找出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感受到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这样设计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体验,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2、学习第二三小节,体会“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的过程。
1)、第二三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一读二三节,找一找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看到了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这番情景。看到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读一读“我”问王大伯的话,理解当时“我”的心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几个语气词,读好两个问号。
2)、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理解王大伯的话:“你别看这跟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是重点。让学生反复读这段话后,小组讨论:什么叫“疯长”?纸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扣准了“疯长”这个字眼,学生对“剪枝的学问”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3)、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3、学习第四节,这一节写得春天的桃园,写得很美。这一节,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4、学习第五节,感受我“又惊又喜”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我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此时的我,明白了什么?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因为这一句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相呼应,验证了王大伯的话有道理。让学生明白剪枝里头真有大学问!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在学生了解了作者从冬季进入桃园的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再读课文,再次感受。
2、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感情升华,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3、全文总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四、拓展延伸。
1、读完全文,思考:我从王大伯的话里悟出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己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
2、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可以向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了解)。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
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见过种果树的人要给果树剪枝吗?知道为什么要剪枝吗?(学生自由发言)。
2、其实,剪枝有很多的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来看看剪枝有哪些学问。(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理解它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检查词语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等。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6、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了解“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了解“我”心理变化的原因:
1、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2、学生交流:
第一次:“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4)“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5)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6)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8)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9)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10)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11)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第二次:“热切盼望、”。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第三次:“又惊又喜”
(2)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3、小结: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2、积累: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剪枝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花开热切盼望。
结桃又惊又喜。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王大伯剪枝并了解到剪枝的原因,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去又粗又壮的枝条是为了剩下的枝条能更好的吸收营养,更好的生长;也告诉了我们: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课题后,就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通过边读边想,主要让学生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重点理解王大伯的话,同时还要从王大伯的剪枝动作中体会他确实是种桃能手。这一部分学完之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种桃能手王大伯话中所蕴涵的道理。第四自然段不是重点,也非难点,但写得很美,于是我就让学生用多读练背。学习第五自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等形式体会桃子丰收的景象。最后一句话与王大伯剪枝时说的话遥相呼应,进一步印证了王大伯所说的话有道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剪枝里的学问可真大呀!在课文教学之后,告诉学生:我们要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多学多问,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体验了心理变化的过程,怎么样是满怀好奇?又怎么样是一脸疑惑?怎么样是将信将疑?怎么样是又惊又喜?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心理变化的感觉,在课堂最后,进行了拓展思考的练习,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中“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6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最后,含蓄的写出了“我”的感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文中去接收、去感悟,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文本的研读。在朗读、理解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
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根据我班两极分化这一现象,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录音,小黑板。
两课时。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四
黄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的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要做有心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适时评价。
相机板书: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二、精读课文。
师:让我们先跟随作者来体验第一次进桃园的经历。
第一次进桃园(冬季)。
1、出示: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指名读)。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a.看见王大伯他们在剪枝(谁有不同看法吗?)。
b.因为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你从课文哪里得知的?读第一自然段)。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始终)。
(2)王大伯是个什么人啊?(种桃能手)他的名气还很大呢(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能换个词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3)师小结:王大伯可真不简单,谁来夸夸鼎鼎大名的王大伯?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相机评价。
3、师引导:文中的“我”满怀好奇,如果是你,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你种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那么大、那么甜的桃子究竟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是呀,他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指板书)。
4.到底“疑惑”什么?
指名说。文中的这句话正表达了“我”心底的疑惑。
(1)点课件。指名读。
(指导朗读:不紧不慢,不像在着急;有点着急了,再读;读得真好)。
启发:你明白着急的原因吗?一般人都认为枝多,花就多,果实才会多呀。难怪小作者从“满怀好奇”转变为“一脸疑惑”
(2)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说的?
6.点课件,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
同学们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点出重点词语,谁再来读一读?
(那些看似粗壮的枝条,其实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是无用枝;这些枝条不但无用,还有害,一定要剪掉;无用枝到了春天会疯长,夺走养分。)。
7.刚才提到的“疯长”是什么意思?(指导回答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长得满树都是树枝。)。
8.在王大伯看来,那些多余的枝条都应该剪掉,难怪小作者在冬季刚进桃园时就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出示课文插图)。
谁能把图上的内容描述一下?
(指导看图,指名说:王大伯面带微笑,一手拿剪刀,一手握住枝条,细看这枝条挺粗壮的,但王大伯准备剪掉它。)。
9.课文第二小节有描写王大伯剪枝的语句,谁来读一读?
启发:从这句话,同学们体会出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咔嚓咔嚓”、“剪刀挥舞”说明王大伯的动作多么娴熟啊。
而哪些该剪,哪些不该剪,王大伯的心里似乎都有谱儿,你觉得王大伯?(经验丰富)。
是呀,一眼就能区分“有用枝”和“无用枝”,王大伯可真是慧眼识“枝”!
10.谁有兴趣来扮演经验丰富的王大伯,读一读他的话。
指名读第3小节王大伯的话。
评价:“来年就*它们结桃子啰”这句话说得真有信心!(信心不够,谁再来充满信心地读一读。)。
追问:王大伯怎么这么有信心的呢?(丰富的经验)注意他说话的动作了吗?(抚摸)示范动作,大家从“抚摸”这个词能体会出什么?(把这些枝条当作宝贝;是对留下的枝条的珍爱)。
师:是呀,留下的枝条,实际上留下的就是希望。
11.过渡:而小作者呢?他由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指板书: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意思?(指名说:一半相信,一半怀疑)他为什么将信将疑呢?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谁来读一读小作者心底的疑问。
第二次进桃园(春天)。
1、桃树冬天剪枝,春天呢?(开花了)同学们想去春天的桃园看一看吗?
(1)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说说看,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耳边又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说话)相机评价。
2.看到这么美的景象,此刻“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文中有句话点明了,谁来读读?指名读,评价:听出了几分盼望,再热切些,重读“早日”)。
第三次进桃园(夏季)。
1.师: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自由读第5小节。
2.课件出示桃子成熟图片。瞧,这就是王大伯家桃园的桃子,长得怎么样?(指名说,从两个方面说,多:挂满了桃子。好:把桃子比作胖娃娃,可见桃子多么的饱满、水灵、鲜嫩、可爱。引导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看到了这些桃子,“我”的心情怎样?指板书(又惊又喜)。
3.“喜”的是什么?(桃子丰收了)。
惊讶什么?(王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谁能带着又惊又喜的心情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指名读。
4.同学们,小作者除了看到丰收的喜悦,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呀?(启发:好好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6.再来读读王大伯的那番话。课件出示。
自由读,引导回答:同学们发现是什么道理了吗?(引导回答:为了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就一定要舍弃没有用的枝条,甚至是果实;虽然枝条减少了,但是果实增加了;所以说有时候“减少”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增加”;只有去掉无用的、有害的,才能得到更多的、更大的)相机板书:“减少”“增加”
7.同学们,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剪枝的学问,听了录音,知道了白果结得太多也要去掉一些(生活中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有些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但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到生活中去发现……)。
相机板书:生活处处有学问。
三、总结全文。
师生:我们跟随小作者三次游历了桃园,经历了由好奇、疑惑、将信将疑到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白了“减少”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的道理。(相机完整板书)。
我们要向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齐读这句话,牢记这句话吧。
点击课件: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作业:请将文中有关心理活动的句子摘录在“采蜜本”上,并在课后留心积累这方面的词句。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减少” “增加”
将信将疑 生活处处有学问。
又惊又喜。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的,不理解的生字。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远近闻名疯长挥舞。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疯长远近闻名挥舞养分吸收营养。
(2)指名读一读。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领会部分词语的意思。
(4)指导书写生字:嚓疯靠注意间架结构难写的生字。
3、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相机指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5节,出示“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个事情中得知的?
齐读第5节。
2、学习1、2节。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认为?
(2)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3)自由读一读1、2节。
(4)读了射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王大伯是种桃能手,从哪里可以看出?
*王大伯剪得多,从哪里可以看出?
*剪掉这么多的枝条,我非常不理解,我是怎样问王大伯的?这两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不解之情?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1、2两节。
四、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读。
(4)我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指导朗读这几句。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读最后一句。
(5)看看下面的事件中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
兵不在多,而在精。
妈妈常劝我考试要丢下思想包袱,才能考好。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这里面还真有学问,要不然它怎么会运用到各个方面呢?所以,我们平常做事也要注意这个道理。
(6)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2、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地生活。
四、布置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六
1.教材简析。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八单元第26课,也是三年级段的最后一篇课文。
“剪枝的学问”这一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的是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它不是纯粹的介绍所谓的“学问”,而是伴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明白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叙述笔调轻松活泼,结尾处“我”的感悟写得含蓄深刻。
《剪枝的学问》和前面的《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两篇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寓义于言”这个专题,三篇文章尽管体裁不同,分别是寓言、民间传说、记叙文,但是三者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寓之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深思。这些课文故事性强,尤其是《剪枝的学问》一课,文中又有许多贴切的词、生动的句、鲜活的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正确读写“远近闻名”、“充满信心”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王大伯说的话的意思,体会蕴涵的道理。
4.教学安排。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这里,说的主要是第二课时。
【以人为本,说学情】。
三年级语文正处于由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主向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主过渡阶段,重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是属于低段到高段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对于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王大伯说的话的理解,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但课文所要揭示的哲理却是比较深刻透辟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需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中领悟事理。
【紧扣重点,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话要跟他说?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多媒体画面展示春天桃园红云片片,花香阵阵,引得“蜜蜂花间舞”,引得“游人花下戏”的繁茂景象,展示夏天果园成熟的景象,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3.探究感悟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以学定教,说流程】。
新课程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减少是为了增加”是剪枝的学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教学的学问。本课设计时,我删繁就简,围绕“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这条主线,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看剪枝、问剪枝、赏桃花、悟道理。整个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质疑抓主线。
课文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用了“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一系列词语,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也是紧紧抓住文章的这个课眼。课伊始,复习听写课文中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词: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指导学生读出“我”不同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的?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内化感悟,在随着“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共鸣共振,使之懂得“学问学问,一学二问”的道理。
第二环节,逐步解疑悟道理。
1.探究“满怀好奇”
学习第一段,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远近闻名、总是、大、甜”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2.探究“一脸疑惑”
和作者一起满怀着好奇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看到的是王大伯他们忙着剪枝的情景,“你怎么啦”、“干吗要把好好的枝条剪掉?”一连两个问号,都充分表达“我“当时的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
3.探究“将信将疑” 。
理解王大伯解释剪枝的原因的话语是文章的重点。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王大伯,你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王大伯,这些粗壮的枝条如果不剪掉行吗?会有什么后果?”“什么叫“疯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对于王大伯的话,“我”是“将信将疑”,我“疑”的是什么呢?我“信”的理由又是什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剪枝动作的熟练,说话时充满的自信,都是令人相信的理由,但是毕竟耳听为虚,没有亲眼见到,我只能“将信将疑”。
4.探究“又惊又喜”
“我”经常挂念着王大伯的桃园,不知道剪枝后到底怎么样了。春天到了,“我”第二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老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到到王大伯家的果园,然后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桃花盛开的兴旺景象,从而勾起了“我”对王大伯的话成为现实的热切盼望。
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暑假一到,“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这时的“我”看到的桃园景象,引导学生抓住“一棵棵、挂满”体会桃子的多,从“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体会果实的丰美。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画面,王大伯家果园丰收的景象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声。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的创设,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一个“啊”字,一个“!”,都充分表现出了“我”又惊又喜的激动心情。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之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感悟桃园的喜人的丰收景象验证了王大伯的话。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王大伯去年说了哪番话?其中又有什么道理呢?最后再次回顾王大伯的话语,研讨枝条减少了,结的桃子却更多更大的对比关系,这就是剪枝的学问。
课文的思路与“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密切契合,因此,本课的教学思路就抓住了“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紧紧与课文内容扣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前后联系,领悟事理,循序展开。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求学问。
总结全文,其实果树要想结出又大又多的果实,除了要剪去无用的枝条,还会摘去多余的花和果,出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果园,看看工人们是如何管理果园的(施叶面肥、人工受粉、摘除多余的花多余的果、为水果套袋,提高果品的质量等)。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剪去多余枝条、增加果实产量”这个道理的认识,我设计了说话写话练习: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请学生做回小小讲解员,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摘花的学问、摘果的学问(两个内容自选其中一个)。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加深了认知的深度。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读完全文,我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例1:菊花摘花蕾,少留几朵,开出又大又美的菊花。例2:学校花坛里的月季花,冬天要剪枝,来年会长出新枝条,开出更多更美的月季花。例3: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例4: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这样的操作,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学生对“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明白我们做事不要一味的求多,而要少而精。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了课文之后,希望同学们像文中的“我”一样,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去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赠送名言:“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业设计:
课后向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也可了解其他方面蕴涵的哲理,并记录下来,在班中交流。
调查记录表。
调查人(学生姓名)调查时间 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浓缩文本,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浓缩,是课文内容的主线,是主题的升华。“我”的心理变化的四个词语是课始时指名学生听写上去的,“我”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正是课文的思路,也是本课的教学思路。几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表现的是“我”情感的起伏,也是“我”探究学问的过程,真是“一标一点总关情”!同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也在板书中得以体现。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
“减少”是为了“增加”
语文教学倡导简约,这是一个把握教材,重组教材,恰当取舍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不妨也学习果农的剪枝艺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必要的“修剪”,将语文教得简单些,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七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 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篇十八
2、板书:剪枝。(“剪”形声字,上面一个“前”,下面一个“剪刀”的“刀”)谁来读?为什么要给树木修修剪剪呢?这其中蕴涵着什么明白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剪枝的学问”
3、完成板书课题:谁愿意读?齐读。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交流。
(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挥舞 充满信心 那番话。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
开火车读(随机纠正字音),齐读。
3、用心读读这三排词,每一排词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谁来说说?
4.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做到了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由于王大伯种桃很有名,作者就去了他的桃园,他的所见所闻,使得作者的心理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精读分析,交流感悟,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1.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先后几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分别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是在冬季,春季和夏季。)。
2、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从课文中划出表示心情的词语读一读。(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走进王大伯,体会作者的心情吧!
4、体会“满怀好奇”,认识王大伯。
(1)第一次作者是-----(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的。(点击:满怀好奇)谁读?为什么这么读?(带表情读好这个词语,略皱眉)。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因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3)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远近闻名”可以换成什么词来理解呢?
指导朗读(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
5、过渡:我满怀好奇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会“一脸疑惑”呢?
(1)“疑”指(疑问)“惑”指(困惑),那“疑惑”是什么意思?(心里不明白而感到困惑。)。
(2)我为什么会疑惑?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看到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读读我问王大伯的话。
(3)出示:“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语气词,读出两个问号表达的当时的心情、神情:着急、不理解、一脸疑惑等。
(4)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名读,什么叫“疯长”?看起来,张得粗壮,好好的枝条,其实是没有的,不结果的。王大伯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剪掉了,而对于留下的枝条,王大伯是------从王大伯的这些话中你们知道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板书;减少-------枝条)。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将信将疑)。
(1)“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种桃能手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但剪掉了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
(1)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自由读,边读边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欣赏图片。
(3)看者这满树的桃花,此时作者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呢?(齐读最后一句)。
8、夏天到了,该是桃子成熟的季节了。我迫不及待地第三次走进了王大伯的桃园。
(1)出示第五自然段。自由读。
(2)作者看到了什么?
(3)欣赏图片。
(4)再读。
(5)我为什么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惊的是:大伯的预料成了现实,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
喜的是: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6)、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什么?再读王大伯说的话。(出示王大伯的话)。
(7)、看来,剪枝里头真的有着大学问的啊!剪去了无用的枝条,保证了桃树有充足的养分,就能结出了更多更大的果实。减少是为了增加啊!(完成板书)。
三、拓展练习。
2、小结:原来生产劳动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发问,就能学到很多很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实践活动:由于种桃能手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多,所以到桃园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最近王大伯比较忙,谁能来代替王大伯来介绍介绍种桃的经验。
附板书:
减少 枝条 。
增加 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