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范文(1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掌握牢固,教学经验丰富,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教案的编写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这里分享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一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过这首诗,是否给我们眼前呈现出这么一幅画面:“月亮从海上冉冉升起,渐渐愈加皎洁而圆润。我知道,对如此美丽的景色,远在天涯的亲人正与我在此刻共同欣赏啊!我更知道,虽是彼此天各一方,她一定和我一样,怨恨这长夜遥遥,和我一样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思念苦苦。息了屋里的灯烛,让这可爱的月光洒满各个角落。我披了衣服步出房间,凉爽的露水滋润着我的肌肤,远方的亲人,让我亲手把这轮美丽的皎月赠送给你吧!但愿我回到房间入寝时,也能在甜蜜的睡梦中与亲人相见。”
张九龄乃生长于仕宦之家,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考取了进士。翩翩少年,意气风发,裹挟了一股子强烈的忠君爱国的热情,进士及第后,他阔步地迈向了苍茫的宦海。环顾朝野,他亮出人生的第一把剑,就是在左拾遗任上,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在选贤任能上,要不循资历。但复杂龌龊的官场,岂是一纸上书所能扫除干净的。所以,他的第一把剑,连闪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折断了。
不久,因为与主政者不合,便辞官返乡。即使如此,诗人身上的锐气依然没有脱尽,爱国情怀依旧,在返回家乡广东韶关期间,主持修筑了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的畅通。这也是他亮出的第二把剑,可谓是剑光闪闪,政绩卓然,得到了朝廷的激赏。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提拔,而是到了唐开元六年,在宰相张说的推举下,才回到朝廷,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但这期间,诗人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由于受到张说罢相的牵连,又被调往外地任官。直到开元十九年,被唐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和中书侍郎时期,他的才华方在唐玄宗眼里得到了认可和赞赏,被唐玄宗赞为才学超群,风度甚佳。三年后,也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运气来了,被提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丞相,开始主理朝政。诗人便如鹰展翅,大展胸中抱负,进行了一系列的施政改革,农业上引水种稻,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吏治上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对百姓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这些对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起到巩固的作用,被后世誉为杰出的宰相。
诗人宦海沉浮,初衷不改,锐气不减,矢志不渝,应该算是政治上的一位铁腕人物。就是这么一位铁腕人物,居然创作出《海上生明月》这样情感充沛,细腻柔情之作。这叫我们想到许多类似的人物,诸如刘邦、李世民、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等。这些人,可以于心智角逐时的闲庭信步,卧薪尝胆时的远山凝望,战场厮杀后的短暂栖息之际,情涛汹涌袭来,禁不住吟咏长歌,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的杰出的诗篇。然而,正是这样的时刻,才益显他们本真的色彩,也是他们身上最具人性的一面。这与他们进行的官场角逐,战场上的横枪跃马更令人称道和喜欢。
对张九龄来说,他的《海上生明月》一诗,呈现出的便是他宦海角逐之际,疲累休憩之暇,对亲人的真情流露以及与亲人团聚的渴望。也可以见出这位叱咤风云的宰相身上,那种铁骨柔情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一点,便衬托出他在指点江山,叱咤宦海之中所闪烁出的一缕人性之光。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四
秋天的晚上有点凉,这时候人们就希望温暖一点。如果能够跟亲爱的人相依相偎,静静地看着天上团圆的月亮,那应该是天底下最温暖、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中秋赏月的时候,是天各一方的情人们互相思念的时候。
之所以思念,是因为有时空的阻隔。因此,月下的思念,就让人想要超越这时空的阻隔。在诗人笔下,苍茫辽阔的空间、永恒无限的时间就成了咏月、赏月诗的必有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有千般好处,历来读者和评论家有无数的解读和赏析,我无法一一道来。只解读几处文字,再谈谈我对此诗的个人感受吧。
先简单八卦一下作者,以增强本文的可读性。张九龄,据说是汉代张良的后代。但是他妈怀他的时候,住在一个非常边远、非常小的地方,韶关下面的一个叫做“始兴”的县里面。预产期过了好久,还没有动静,急坏了他爹。有一天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惊呼:啊呀不得了,尊夫人肚子里怀的是一个大人物呀!始兴这个地方太小,孩子不肯出来!您得搬到大地方才行!张九龄的爹也是急的没辙了,管他大人物小人物,反正俗话说是“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带着夫人搬到了一个大城市——韶关。到那里还真把孩子生出来了,而且后来还真成了大人物,官至中书令,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总理。
张九龄不仅官职高,诗文水平也很高。唐代的大诗人中,来自岭南的,张九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甚至是唯一一个。《唐诗三百首》一开篇就是张九龄的两首《感遇》,但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还是《望月怀远》。
再来解读几处文字。
张九龄曾经犯了一个政治错误,被降职到荆州当了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在荆州所写。荆州无海,只有湖,比如长湖、洪湖等。“海上生明月”如果写的是实景,那这个“海”其实就是一个湖。但是因为下句说到“天涯”,这个“海”完全可以理解成大海。作者见到眼前月,推想它是刚从海面上诞生出来,天下人同时得见。所以,那些从来没见过大海的朋友们,你们赏月时可以大声地朗诵这首诗,不要怕别人抬杠。
“起相思”并非“产生思念”,而是“从床上起来,然后思念某人”。为什么要从床上起来呢?因为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因为一直心绪不平,怨念横生。夜幕降临,本来躺在床上打算睡觉的,可是见到明亮的月光射进屋来,想到别人家都像月亮一样团圆了,自己与远在异地的某人虽然都能见到这个月亮,却不能相见,这就有了怨念。怨念整夜不能平复,没法入睡了,干脆起来不睡了。起来之后呢,怨念就转成了思念。
“竟夕”是整夜的意思。无论把“起”解释成“产生”还是“起床”,它都是一个瞬间动词,这个动作是不能持续的,不可能一“起”就是一整夜。所以,这个“竟夕”,是承接上句,说的是“怨”的延续时间。这两句大概应该这么解释:在这月色撩人的漫长夜晚,有情人心怀怨念,整夜不能入眠,于是从床上坐起,(点燃了蜡烛)深深地思念对方。
“还寝”的意思是从室外回到屋里,重新上床睡觉。
“佳期”,在我看来,解释成“好日子”不如解释成“美好的约定”。后世秦观写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佳期”倒是可以解释成“好日子”。“期”既有“日期”的意思,也有“约定时间”的意思,后者如:“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其实,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第二个“期”也可以解释成“约定”。
张九龄此时在荆州,家人想必在长安。按唐朝习惯,任期三年之内,不能带家眷赴任。所以张九龄与家人的离别不会超过三年,他很可能在离家之时就告诉家人:等着我啊,三年之后我就回家跟你团聚了,那时我会好好照顾你。
梦是不能定制的,“还寝梦佳期”只是一个心愿:我重新上床睡觉,希望能在睡梦中实现那个美好的约定。
我个人对本诗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特别有感触。我觉得这首诗里面,时间和空间有纵深,有层次,有变换,它让我想到电影《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
空间上:以一个较大的尺度开篇,“海上”,“明月”。但作者还嫌不够大,马上给出了最大的尺度——天涯。这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尺度还要大。但是《望月怀远》不是一味地追求广袤弘大。它还有更细小的尺度。“竟夕起相思”,范围只有一张床大小。“灭烛怜光满”,这又延伸到整个房间。“披衣觉露滋”,从室内走到室外,借助月光,能够大致看清四下的景致。“不堪盈手赠”,注意力集中到手掌之中。然后又“还寝”,回到室内,回到床上。这些都是实际的空间。“梦佳期”,这就进入虚拟的空间了。由实入虚,回味无穷。
时间上:有瞬间的“此时”,有漫长的“遥夜”和“竟夕”。可是,海上生明月这个瞬间可以成永恒的画卷,而因为有“佳期”在心,思念的长夜必将成为一个短暂的篇章。本诗涉及的时间维度上,既有现在,也有过去和将来。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2、反复诵读领会情感。
3、关于“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言为心声。
2、诵读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婉转,有领悟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广东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敢于谏诤,当时被称为“贤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三、诗歌韵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四、具体分析。
此诗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生长”。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2)“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3)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诗人内心真的存有“怨恨”吗?
(5)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7)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体感知。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诵读练习。
(1)学生先用粤语诵读,再听粤语版经典诵读。
(2)听音频朗诵(女子版),作为反面教材,普通话和音律都没有把握好。
(3)音频朗诵男子版,经典诵读版本,学校老师自录的。
(4)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挑战自我。
(5)教师指出学生诵读中的不足,给予提升,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七、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鸣》。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怀念远方亲人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杜甫。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四)代表爱情的美好。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欧阳修。
(五)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
八、大家先看这道题,把它补充完整。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豪放,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
九、小结。
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意思。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深远的意境。
2、反复诵读领会情感。
3、关于“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言为心声。
2、诵读指导,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和黑板。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婉转,有领悟过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美,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广东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传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简介。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敢于谏诤,当时被称为“贤相”。对安禄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但未被采纳。谥号文献。
张九龄七岁能文,他的诗,有不少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与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人士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三、诗歌韵译。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流连庭院,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四、具体分析。
此诗以明月作媒介,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如何理解“海上生明月”中的“生”字?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生长”。今夜的月以大海为媒介,明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彰显出他的活泼和生动,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
(2)“天涯共此时”怎么理解?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亲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3)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头两句。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4)诗人内心真的存有“怨恨”吗?
(5)颈联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7)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五、总体感知。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六、诵读练习。
(1)学生先用粤语诵读,再听粤语版经典诵读。
(2)听音频朗诵(女子版),作为反面教材,普通话和音律都没有把握好。
(3)音频朗诵男子版,经典诵读版本,学校老师自录的。
(4)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挑战自我。
(5)教师指出学生诵读中的不足,给予提升,从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点拨。
七、本诗中表现力最强的是哪个意象?
月亮作为唐宋诗人最钟爱的诗歌意象,频繁出现在唐宋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就像苏轼《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们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如果没有月亮,诗人更难做”看看古代诗歌有多少咏月的名句。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鸣》。
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思念家乡的: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怀念远方亲人的: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杜甫。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四)代表爱情的美好。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欧阳修。
(五)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明月几时有》。
八、大家先看这道题,把它补充完整。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举杯相邀,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豪放,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
九、小结。
作业:
把《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注意以“月”这个意向为依托。
拓展。
唐朝名相——张九龄。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字子寿,一字博物。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始调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间,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封为始兴郡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予谥文献。
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擅长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
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怀远:怀念正在远方的亲人。
生:这里是升起的意思。
天涯共此时:天涯,天边,遥远的地方,指远方的亲人。共此时,是说自己和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望月而互寄相思之情。
情一人怨遥夜:情一人,指怀有深厚情意的人,这是诗人自称。怨,怨恨。遥夜,长夜。
竟夕:一整夜。
怜光满:怜,爱。光满,指月光满屋,月色*分外皎洁可爱。
滋: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不堪盈手赠:不能把它慢慢地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堪,不能。盈手,满手,意即捧满手。
还寝梦佳期:还,回到。寝,卧室。梦佳期,在梦中去得到美好的约会吧。
【翻译】。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一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赏析】。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武则天长安元年(702)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至中书令。他是唐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直言敢谏,曾预料到安禄山的反叛,主张早除祸患。后来受到李林甫的排挤,贬荆州长史。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这首诗表达了在明月之夜,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情致深婉,寄托遭谗受贬的迁谪之情思。
起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浩远、大气,堪称千古佳句。前句是在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是在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继而以“情一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突出了“情一人”相思程度之深;“竟夕”,极言相思之强烈,通宵都在思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后两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承接上联,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怜光满”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皎洁的月光更加可爱。“披衣觉露滋”写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襟。这两句把彻夜难眠的画面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亲人一团一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这两联描绘细致,形象鲜活,情致深婉,令人深思。
诗人从“望月”着笔,句句不离“怀远”,把“望月”和“怀远”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抒发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篇处处写“望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明月写得明媚、皎洁、充满柔情,把思念之情写得执着、深婉、绵绵不尽,却丝毫没有被贬之人的那种落寞、缠一绵和感伤,格调健康,向上。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一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诗歌的境界。
颔联.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使用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意境赏析。
首联: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颈联: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二
【内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张曲江集》。
【注释】:【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或描绘月亮的清幽,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寄托相思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表达悲苦之情,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或表达高洁的志向,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引发人生的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五
1.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
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意境雄浑阔大。
b.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这一句其情美妙。
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怨”什么?为何“怨”?
颔联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8.“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佳期即聚会。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9、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颈联: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而被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为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所做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授课前,我就鼓励自己要在两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课件设计的简洁性、严谨性。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六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七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张九龄的这首古诗—《望月怀远》!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张九龄,在唐朝历史上是一代贤相,是以一个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外做官的游子,离开亲人和家乡,此时此刻,怎能抑制内心的冲动呢!张九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我就不费笔墨了,还是一起来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动吧!
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篇十八
1.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点教学诗歌的境界。
板书设计。
诗意:首联.望月怀远自然浑成。
颔联.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教学过程设计使用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意境赏析。
首联: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颈联: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