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选16篇)
教案应该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性,注重知识的逐步展开和巩固。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任务分析和教学要求的明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精讲。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精讲。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完成。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大家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大家应热情大方地自由言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大家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大家应自告奋勇报名,负责编辑、设计和张贴。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二
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三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觉到那股灼人的热浪。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等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的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但是他们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下爬。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到,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可以从崖顶绕道回家。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往下看,但是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绝对下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上过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五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3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4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2、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引导学生对朋友进行思索)。
3、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六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七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八
在讲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当遇到之时又是如何做的。然后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了。接着我做了总结: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甚至意想不到。然后我列举了同学们一些常见的'困难。引出新课。
第二,介绍作家作品知识,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任务分配,小组合作探究。
第四,板书讲解,点评,加分。在这一环节,每小组派出一名讲解员和一名加分员。
第五,评分。各小组成绩公示。
在这一堂课中,虽然基本取得了意想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不足。比如:小组讨论的不够激烈,小组讲解中,我完全交给了学生,没有做到及时进行点评,重难点没有强调,突出。遗漏的知识点没有进行补充。这些方面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
雁排长空,白瓦灰墙,一声婴啼,嘹亮了整片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你的到来注定不平凡,你有着布满星星的眼睛,一出世便转着那双大眼环顾着这世界。这一切的一切,都固执地偏转了方向,因为一场大病,你那双独特,灵动,纯澈的眼睛从此不问世事,扭身便为世人留下了一对洒脱的背影,而你——海伦·凯勒,从不畏惧,山拦你闯,一步一步跨向心中那份独属于你的光明。
点点碎阳,袅袅炊烟,你临窗独坐,想去感受这世界去聆听这世间的奇闻异事,黄昏独染,暗暗黑光,你的世界里是没有光亮的,但你却凭那一双白如玉,细如枝地手摸出了整个天堂。你颤颤危危地站起,用那手脚摸索着探寻着出口,叮叮当当,在那片黑出天际的眼前,你的脚步颤抖着,摔的几下让你的脸上挂了彩,身上带了红,你犹豫着,害怕着,你不想再向前走一步了!你那只右脚悬在空中时而前去又不敢下落,你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放下了脚不是收回而是再向前一步……跌跌撞撞,月悬星空,那诱人的院子里格外静谧,树叶的婆娑,喜鹊的啼叫,蜜蜂的嗡嗡仍清澈贯耳,你失去了支撑物,你爬着走!你趴下去的那一刻便触到了身旁那根不粗不细的木枝,你双膝跪地,双手抱着着木枝艰难的起身,木板上的刺划破了你的手,炙热的血,滚滚流。
箫声呜咽,九曲回肠,岸边的丛林里,有一个颤抖的身影颠簸地扭来,溪边那长满了刺的野玫瑰,毫不留情,心狠手辣地向你那稚嫩细柔的小腿刺去,接触间,触透后的张裂让人毛骨悚然。你,怎么能承受地住这般疼痛。你单膝接地,你又一次站起来,再向前走一步,两步……尘心归尘,素心所向,你在你的世界中寻到了属于你的那一份阳光。
再向前一步,前方可能没有辉煌的殿堂,可能没有繁华的都市,却有那满路荆刺和那条通向成功的鹅卵小路,别怕,让我们再向前一步,再离成功更近一步!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谁?
2.作者是什么身份?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讨论课后练习二。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二
2.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
赏析关键性语句,剖析人物心理。
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这一教学建议,设计本课时,以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突破口,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品读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获得人生的启示,懂得如何积极克服困难,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三环节:复述故事——剖析心理——启迪智慧。
三切入点:以赏析关键性语句为切入点,品读人物心理;
以赏读标点符号为切入点,感悟人物成长过程。
以品析关键词语为切入点,收获人物成功经验。
一、导入新课。
(此环节设置意图:介绍作者事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故事。
请结合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
(此环节设置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默读文章,勾画出记叙文六要素,并提示学生运用六要素组合法复述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能否脱险?说说你的理由。
(此环节设置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在交流中,探讨“我”被困悬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惧”,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跳读课文,找出表现“我”恐惧心理的句子。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我”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猜读课文,借助句子补充爸爸心理描写。
(此环节设置意图:以填充句子的方式,猜测爸爸心理,为下一步赏析人物成长经历作铺垫)。
四、启迪智慧。
(一)跳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险的方法。
(此环节设置意图:借助抓关键性语句,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捕捉能力,培养感知能力。)。
(二)赏析标点符号,感悟人物成长经历。
1.请找出脱险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有感情朗读脱险阶段表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3.为什么“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悬崖,文中标点符号却用句号?
(此环节设置意图:1.分析句号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导下“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淡定、从容,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重视标点符号的正确巧妙运用。2.通过变句赏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3.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关键性语句,培养和提高学生借助重音和语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品析关键性词语,收获人生成功经验。
(此环节设置意图:通过品析关键性词语,明白是爸爸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爬下悬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给“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储备成长路上克服困难经验)。
(此环节设置意图:联系学生实际,分享成功经验)。
3.你又从“这一课”学到了哪些经验,如果你准备摘录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试着背一背。
(此环节设置意图:学以致用,用摘录和背诵的方法,既积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学化为了己用)。
五、课堂寄语。
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的心灵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撷取了许多智慧。让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个小困难,实现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吧!
(此环节设置意图:用简短有力的话语使学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记忆,感召学生运用本节课所获人生经验,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成功。
走一步。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三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我”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的伏笔和照应手法,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
1.朗读课文。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2.默读课文,提取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悬崖上。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
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
(1)当“我”爬上悬崖以及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犹豫不决”“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天旋地转”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是(“再一次,我做到了”),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最初毫无信心继而信心萌发。
随后信心大增最后巨大成就感。
3.文中多次写“我”哭泣,当“我”走下悬崖,“抽噎了一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面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4.分析人物。(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地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母亲角度: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里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叫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
(2)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杰里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还是“我”真正的朋友。
(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各抒已见)。
5.本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里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6.“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记叙“我”小时候走下悬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里,笔笔都有匠心,杰里叫我“别做胆小鬼”、不放心都为下文埋下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起交代、渲染、衬托作用,突出了中心。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这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本课的教学,正如本文的题目一样,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课文。因此,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一步一步地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李杰。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四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交流生字词。
闷热弹子训诫耸立峭壁颤抖瘦骨嶙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恐惧安慰头晕目眩经历屡次抵达暮色苍茫小心翼翼灰心丧气。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颤抖“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五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
七年级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篇十六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