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说课稿(专业15篇)
我们常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总结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改进建议。下面是一些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现,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长沙说课稿篇一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景。
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峥嵘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长沙说课稿篇二
汝州一高孙银昌。
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
一、对教材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七、作业的设计。
一、对教材的认识。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之一。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全诗诗眼是什么?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附:板书设计。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忆: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七、作业的设置。
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长沙说课稿篇三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长沙说课稿篇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理念等七个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理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
并且新课程改革也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根据以上说法,我将教学理念设定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学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是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第一板块“吟诵青春”的第一篇文章,起到统领整个专题的作用。《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对学生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沁园春•长沙》又是高中语文的第一篇课文,上好这篇课文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构成来看,学生们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沁园春雪》,所以对于毛泽东的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看,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经能够感悟,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也较容易把握。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寓情于景、情中言志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意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对这首词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对这首词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结合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为了突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采用讨论分析法和点拨法,另外配合诵读法,加深学生对于这首词的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将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显示一首《沁园春•雪》,通过对这首已经学过的词的回顾,可以让学生对词的概念、“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的格式、毛泽东的创作风格做一个回顾,从而能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沁园春•雪》引出《沁园春•长沙》,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在导入课文之后,我将坚持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结合多元解读的教学理念,具体来实现以下几板块的教学内容。
一、集体阅读、整体感知。
我将让全班集体朗读一遍这首词,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暴露出的错误字音。并且强调重音、停顿、节奏等,以便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为学生下一步理解本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梳理意象、讨论分析(掌握重点)。
我将借鉴非指示性教学。在屏幕上呈现一张湘江秋景图,让学生再次浏览这首词,结合这幅图圈点出词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我会请一位同学说出他找出的重点字词和意象,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分析。这样既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老师可以从中点拨,强调观察意象的视角,带领学生进入毛泽东的视野领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和表达欲望,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板书)。
仰视。
湘江秋景图。
看
近观。
远眺。
俯瞰。
问(连接下阕)。
忆
激扬、挥斥。。。。。。
三、合作探究、体味情志(突破难点)。
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上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下阙中寻找答案。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候,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让他们进入毛泽东的心灵世界,结合1925年秋天的长沙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志豪情的过程,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
在完成这篇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之后,我会让同学们把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写的《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梅花、情感的分析比较,将学到的鉴赏方法活学活用,从而得到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和创作风格有进一步的体会。
长沙说课稿篇五
。
教学安排: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 (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 。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长沙说课稿篇六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长沙说课稿篇七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1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长沙说课稿篇八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毛主席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习做了铺垫,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习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长沙说课稿篇九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毛泽东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更多。
长沙说课稿篇十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4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中看百舸争流。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鹰击长空,(空中)(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怅寥廓,
中怅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7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长沙说课稿篇十一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长沙说课稿篇十二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这首词作为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题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二、教学原理。
1、单元教学理念:
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2、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长沙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长沙说课稿篇十四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长沙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对于本节课的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毛泽东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习。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习。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近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毛泽东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