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23篇)
公告是一种发布重要信息、宣传或通知的文本形式,它能够有效传达信息。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对于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一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要给予帮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及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浅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并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探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拓展初中语文课堂。
一、引言。
语文不仅是课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母语。所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口语运用,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对世界进行充分探究与认知,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语文书面表达。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只是重视语文知识讲解,却并未看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也使得学生提不起语文学习兴趣。即使部分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要求改革进行创新型教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或者是培养方式有误,使学生难以掌握语文学习技能。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没有延伸课堂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阻碍。
(一)重视学生的兴趣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以及章节内容,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朗读语文文章,并感受优美词句的意境,在朗读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的表达意识,使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并体味其中的大意,开展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揣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表达意思,并将该则论语的重要思想应用到学习中去。
(二)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背诵式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强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新时期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等设备开展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视频进行教材分析,进而丰富语文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增加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必须详细地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划分出本节课堂上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到《泰山日出》这篇文章时可以运用互联网播放视频,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泰山日出的雄伟壮阔,并增强对该文章所描述景致的体验。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意图,以及思想表达感情,能够真切地融入文中所描写的景致中。教师也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利用小礼品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激发表达兴趣,通过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三)扩展教学课堂。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转换为无限的课外自主学习。学校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应当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开展走出校园的户外教学,结合自然进行语文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进行户外踏青,学生通过自身对自然的亲近与感悟,深入了解该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并通过自己的感官体验来描述出自己对大自然的见解之处。通过学生亲近自然,身临其境,能够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来进行创作表达能够体现新时期下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不应当过于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态度,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评价尺度的单一以及思想的落后,将会严重制约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并虚心请教,进而养成学习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真真切切。教师应当拓展教学课堂,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生活,感知自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语言表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加深语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作者:苟军萍单位: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
美术教学的改革不仅强调了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为基础,同样也强调了艺术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就要从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两方面着重入手。审美感受的能力就是学生在欣赏一项事物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审美思维产生一种内心感受,当学生可以对一项事物产生一种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认知就能逐渐转化为审美的感受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一些美的事物,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其次,所谓的审美创造能力就是学生在进行审美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和行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模式和想象力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说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全面的释放,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无论学生是处于初中还是高中的学习阶段,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普遍忽略美术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个学科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课程,抱着玩玩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学校也会把重点考试科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美术这样的学科也就只能作为主课程的陪衬,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主科目代替美术课的做法。但是美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要和美术教师一起去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主动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由于学生还处在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所以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初期阶段,就需要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可根据他们的年龄增长趋势去带领他们接触一些心理上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及艺术领域,比如一些抽象事物就能加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其次,在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对绘画的喜好程度和感受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喜欢画静物、有些喜欢画抽象,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喜好差异和感受差异教师就可以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去满足学生的美术需求。
3.通过艺术教学情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设立,而美术教学也一样,如果教师只能按照传统授课方式照着教材去宣读,想必也就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去学习了。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就需要通过教学情境去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其中。例如在讲到《校园的春天》这个单元模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像一些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主题去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幽静的背景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授课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愿意投入在其中去认真学习了。
三、通过不同课程的特点去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美术鉴赏课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在整个教材当中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教师就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去带领学生去欣赏一些知名、优秀、容易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也可以自己从网络收集一些更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通过设计课程去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随着近两年新课改的不断改革,美术教学中也呈现出了一些美术设计类的课程,这个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展开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较好的设计作品,并告诉他们设计作品当中所呈现的艺术价值,再告诉他们如何选择设计材料以及如何搭配不同的色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去收集材料了。
3.在素描绘画课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当中,绘画课程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它是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所进行的一项重要训练,通过绘画课程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最适合不过的。教师在展开绘画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在学生进行绘画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一些指导,可以是美术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导。例如在讲临摹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对临摹作品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像线条的粗细、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艺术特点都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之后才能去创作的,例如梵高的作品特点就是色彩和线条表达的非常直观,学生不仅要去理解和分析画者的作品艺术表达特点,也要深刻体会绘画者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会慢慢提高,且美术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可以透过美术的本质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审美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对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待生活也能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培养,让学生可以发现身边更多的美好,并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三
摘要: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历史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历史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四
河北玉田刘志刚。
思维能力(也叫思考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必要手段。
语文学科以其综合性、实践性及其人文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从启发性原则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于无颖处生疑,引发积极的思考,以求自悟、自得。
下面是程东文老师《小桔灯》教学公开课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小姑娘行动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生(很快地):这些词语有:“登上(凳子),想摘(电话),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我认这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笑)......。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停!大家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
生(齐读):“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生(讨论)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那首大家都熟悉的赞颂妈妈的歌。
生(齐答):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大家把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再理解一下。
语文课代表: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会怎么样的举动呢?
生(疑惑,既而恍然大悟,兴奋):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师:好的,同学们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理解了小姑娘为什么会有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就是说,不仅能知道“是什么”,还能知其“为什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比知道标准答案重要的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同样是正确答案,前边的是学生不假思索得到的,教师没有满足这表面的“流畅”与“和谐”,而是打破平静,巧妙设疑,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去探究。还是这个答案,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的困惑和喜悦,思维得到了训练。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王红老师讲了她教学《荷塘月色》的一段经历: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经典名句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有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渗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震惊之余,王老师先是表扬了这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装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结果涌现了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学生思如泉涌,兴奋异常。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朵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
1、分析--综合的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则是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并结合起来。如上文中程老师抓住“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这句话,让学生逐词分开想,然后学生得出“小姑娘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这就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再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让学生对“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把分析结果整合起来,从而认识孔乙己的内在特质:穷困潦倒而自命清高。这既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2、概括--抽象的能力。
概括是把各个事物的共同属性综合起来,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抽象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和提炼中心思想的过程,就是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宁鸿彬老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给课文《七根火柴》重新拟题,用一个字概括《皇帝的新装》的主要内容,这都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具体化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记事、写人及论理的过程中是怎样把抽象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的。
朱自清写春,抓住景物特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画面,写春风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的神韵透彻、具体可感。
在写作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具体化,使文章言之有物。写人,有血有肉;写景,有声有色;状物,细腻逼真;说理,精辟透彻;避免内容空洞。
4、联想与想象能力。
联想是根据事物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朱自清写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以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荷花联想到“明珠”、“星星”,把婷婷玉立的荷花想象成“刚出浴的美人”,把幽远的荷香想象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把荷花的明丽、清新、妩媚,荷香的淡雅、幽远写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失去了联想和想象,文学作品就失去了神韵和灵性。同样,不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更不会有“共鸣”所以也就谈不上文学作品真正的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用语言描绘形象。要使白纸上的黑字以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脑中和眼前,必须经由读者头脑中的再造想象。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情感,主要产生于联想。有位男生在读《背影》时哭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想爸爸。父母离婚后,他已经很久未见爸爸了。
5、甄别比较的能力。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加强,提高感受、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个词,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遣词造句工力赞叹不己。
6、克服定势思维,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养成了唯“权威”独尊、唯“教参”独尊的思维定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追求所谓“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个性。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教师问学生,春天到了,花儿怎样了?小朋友有说花儿笑了,有的说花儿睡醒了......老师说不对,应该是花儿开了。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让学生勇于且乐于说“我认为”--发人之所未发,道人这所不道,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如有位同学在读完《曹刿论战》后,对鲁庄公大唱赞歌,认为鲁庄公任人唯贤,敢于启用人才,重用人才,比之当今某些领导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的行径,尤为难能可贵,应该大力弘扬。这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这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去努力践行。
作者邮箱:lzg_630414@。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五
1、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新课程改革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进一步冲破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力量,而不放弃把它放在真实生活中去的需要,在于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在于鼓励他发挥他的才能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在于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运用创新的方式使一切人(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差生在内)的一切创造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然而,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学生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热衷于“照我的葫芦画瓢”,在课堂上欣赏鸦雀无声,讨厌质疑问难,尤其对顽皮、淘气、时逾常规、处事幽默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往往加以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每一个老师要采取一切方法让学生喜欢你,细心呵护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反对管、卡、压。应当看到,在那些顽皮、淘气,甚至不循常规的行为中很可能蕴含学生创新力的幼芽和创造个性的心理特征,如果在教学中不善于剖璞见玉,积极引导,扬长避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力将是一句空话。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除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外,还有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上的双向交流。在学生的创新力要素中除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综合的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外,还包括事业心、责任感、意志、毅力、兴趣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两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学生创新力完整统一的有机结构。所以,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采用亲切的语调、期待的目光、及时的鼓励等方法,增强情感交流、传递和感染的力度,激励和尊重学生创新性学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创设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根据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要创设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气氛。具体做法如下:
(1)必须对全班每个学生提供大致相等的思维训练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偏爱学业不良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机会,以解脱这些学生思想上来自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的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上的抑制。并且在对他们的评价上,要充分肯定点滴的独特性或思维的火花,对错误要具体分析,讲清道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自信心,不断获取创造的成功体验。
(2)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防止急躁情绪引起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为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出现一前一后两个高潮,第一高潮往往是一般的设想与解答,但仍有学生进行着第二高潮的思维,而第二高潮的思维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成果。为此教师要控制好思维成果显示的时间,不要轻率中止学生的思维,更不要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过早地抛出结论。
(3)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成果越出了教师的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将学生的思想过程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要懂得学生的思维成果出乎意料之外或未曾见过这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即使学生的思维成果一无是处,也不能采用严厉的语句训斥学生,更不能用轻蔑的语言来冷淡、挖苦学生。教师应宽宏大度,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积极引导,给予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2、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提高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索:
(1)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启发学生提出。
问题(或感受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说,发表认识成果,开展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迪和引导下,使学生在掌握运用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力。创设好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用什么物质?”
“能否用稀硫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
“能否用碳酸钠等物质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装置可选用前面学过的哪种装置?”“二氧化碳只能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在教师的设问下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好奇,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问题情景的创设和设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设问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判别性问题(例如设问“对不对?”“是不是?”),这类问题思维要求较低,难以激发创新性思维。二是叙述类问题(例如设问“是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要求也不高,同样不能激发创新性思维。三是述理性问题(例如设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记忆力,可训练思维能力,乃至创新性思维能力,但这样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主要达到训练集中思维能力。四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或“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上述设问类型中居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而第三、四类较少。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好第三、四类问题情景,多些探索与实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多显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克服思维定。
势,发挥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或突破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在学生间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不能光讲思维的结果,还要讲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因为创造性思维它不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来激发,更重要的要通过创新思维过程的显示来激发,从而不断地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和成功体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
(3)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培养创新思维的效益和。
质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认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新的水平,每一次正迁移的转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过程。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教材从内容上探究性问题多了,从方式上讨论与思考多了,从要求上联系生活、生产的问题多了,旨在让学生去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更要花大力气精心设计教学全过程,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课引入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二是怎样把不同事物横向、纵向地比较或移植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三是怎样促进学生敢想、敢讲和发表创见;四是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4)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在创造性活动中增长学生的创造才。
干。新课程方案增加了活动课课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课教材,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大多数学生创新性个性的发展。化学教学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化学实验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举办有关创造性技法的讲座和小制作、小发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把兴趣逐步发展成志向,发展为事业心,为将来献身科学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到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思索。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有利于培养科学作风,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创新力的发展。活动课教学更需要教师进行创新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三多三少原则:三多是多激励,多启发,多指导;三少是少限制,少灌输,少管束。
总之,树立“教学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而是要把没。
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观念。没有问题,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要相信学生,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老师想不到。学生是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的,他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无论怎样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通过传播媒体接触世界,往往会在某一方面超过教师,且没有固定模式的思维往往会让它们一语惊人。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六
摘要: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属于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体系和大众精神文化内涵,并映射了特定时期社会整体审美文化的趋向,本文从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情感审美、声腔美和表演审美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展及规律,立足声乐的审美价值,折射音乐的审判意识,培养声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声乐;艺术;培养。
声乐艺术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审美认识、审美能力、审美感受,也不断与时俱进。每一位声乐表演者在表演中如何突出表演效果,让声乐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丰满、更动人,并挖掘出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这是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和研究的重点。
一、声乐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陶冶,在表演、聆听音乐艺术中追求审美与艺术的结合,从而实现儒家学派“礼乐”的美学宗旨。在正统雅乐的声乐实践过程中,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成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典范。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以意境美为自己的最高境界,纵观我国的古代声乐艺术史,声乐传统审美在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国粹。每个时代独特的审美文化,体现出这一时代的思维共性和审美时尚性。某一时期的声乐艺术抒发了当时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并拍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尚。因此,声乐艺术反映并构成当时的人民大众社会审美取向,当然同时,大众审美体系又反作用于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在当时的社会中不断与时俱进,因此,在探索不同时期声乐艺术的文化时,根据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来看待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社会时代背景、客观环境因素,来分析我国审美理念的积淀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声乐艺术发展特征,可以为我们建立起开放的、时代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审美评定体系。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角度分析。
声乐的审美是以乐表演艺术为中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鸣,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它通过声乐艺术中的语言、音律、声腔和表演等方面来传播,它的审美角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声乐艺术的语言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音乐语言的传播和表达,通过声乐艺术来表情达意,将声乐艺术作为情感艺术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化了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全世界的语言,全人类的语言。在声乐审美过程中,文学语言转化为音乐语言,将语言和旋律完美地融合,达到真善美的审美需求。
(二)声腔的审美。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需要通过声腔的音响效果传达。追求歌唱者如果能自如地控制音色,音量,就能使声乐的发声效果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并达到非常好的美感效果。音量和音色控制自如得当,强而不紧,轻而不松。例如:《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声腔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给人以听觉上的豪迈,用声腔丰富的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一种英雄的气魄,借声腔的气韵与歌词格调保持一致,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三)声乐的情感审美。
声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审美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成功的歌唱都表达着歌唱者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也是引起听众共鸣的真正原因所在。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锄头在肩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写在脸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喔喔喔喔他们唱……还有一支短笛隐约在吹响,……牧童的歌声在荡漾……在情感审美时真实,听众如往事历历在目,歌唱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听众相互对应,把悠悠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曾撩拨起无数人对故乡的思念,那种饱含着浓浓乡情、散发着淡淡的乡愁,这种充满真实的声乐情感,艺术感染力强,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四)声乐的表演审美。
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共包含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两个方面,演唱者在表演时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除了掌握声乐技巧外,其中对表演中的审美非常重要。《长相知》男女追求爱情场合中少女对唱的歌词。这种以对唱形式追求爱情的形式,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表演方式,女主人公一连列举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将声乐技巧和表演效果相互糅合,通过表演的推动来完成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声乐的审美中,表演审美体验是不可或缺的,歌词与旋律的情景交融,词曲音韵规律的节奏尽可能通过旋律更好的表演和烘托歌词的思想和情感。声乐表演不仅为欣赏者提供审美,并且培养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声乐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表演者的再创作,它区别于绘画等非表演性艺术门类,声乐通过表演者将声乐作品与听众联系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审美价值。那些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声乐作品都是通过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赋予声乐艺术崇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声乐演唱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三种。从听觉效果来看,声乐独唱的表演形式,常常是单旋律线条的展现,它的表现范围很广,而且是其他演唱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当然很多的声乐作品,其表演效果是通过重唱和合唱的演唱来表达效果,比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场面宏大,给人震撼的体验效果。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的宏大场面,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创作史上的一个经典,她用交响大合唱的形式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的历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斗争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人民群众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景象。当下的声乐演唱表演的因不同形式的组合来适应新时代审美群体的需求,很多的声乐合唱艺术由于自身的群众性、参与性等表演,突显出声乐审美有着与其他表演形式所不及的重要地位。此外,各种民间或官方组织的合唱比赛促进了大众合唱艺术的发展,很多民间合唱团也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对于声乐合唱的参与性,促进了民间合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他们的声乐表演完美体现了合唱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综上所述,在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声乐的表现力极其丰富,声乐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以语言、声腔、情感、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还培养和引导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提升,只有主客体审美意识不断的融合并衍化发展,最终萌生了美的意识与概念,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总之,声乐艺术的审美是一种综合和多维的审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而广阔,情感不断深远而富于变化,在声乐艺术的审美研究上,必须把握声乐艺术审美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声乐艺术之间存在的深刻的内在联系,才能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声乐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真正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荩《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4.。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2002(7).。
[3]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七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正逐步摆脱普教的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教学探索和发展的一大成果,值得庆贺。但是我们也能看到面临的现实问题,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专业基础都比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以前没有上过系统的美术专业课,对于今后能否学好本专业是一个疑问;此外,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也相应的影响了职高美术教育的质量。这些就给从事职高美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作为美术教师,在职高美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情感。
学习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常常通过学生学习的意向、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说来,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动机越是远大、越是高尚,就越能推动人们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反之,如果目标浅近、低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那就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稍遇困难便半途而废,因而难以脚踏实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能够追求自己的艺术学习目标。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学器材(范画、教具等),挖掘知识之间互相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绘画学习是生动有趣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信心,学习之初可以安排些绘画基础兴趣课,例如可以从临摹速写入手,简单易画、趣味性强的速写等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初步感受到线条和造型魅力,让他们体验到绘画学习的乐趣,产生动手尝试欲望,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再视情况适时安排素描、色彩、设计等的学习。当然在整个专业教学安排中的技能训练也应该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寓学于乐,乐中求美。
二、全面正确理解“素描”等基本技能课程。
基本技能课程是美术学习的必修课,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如何,基础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基础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素描,把各种表现形式的经典素描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讲解这些作品。只有这样,学生的欣赏水准才会拓宽,素描教学的形式才会拓宽。在进行大量欣赏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外形结构,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刻画物象的外轮廓结构上,理解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的外部形体,先开始只抓外形,不需要添加明暗调子,用非常简单的概括线条把形体的外形、比例和结构画下来。然后摆上静物组合,引导学生理解静物的整体外形,带领学生到外面观察自然物体之间的形体变化与差异,用心感受自然物体那种丰富多彩的外形结构特征。最后,非常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略形体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样步步深入,能让学生加深表现物象的理解,认识客观形象的美感。
三、注重开展美术装饰画教学。
装饰和装饰美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特有的审美文化,装饰的需要出自人类爱美的欲望。装饰画通常是指采用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设计手法创作的绘画形式。美术装饰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和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应该说,美术装饰绘画本身具备了一些绘画艺术的特征,像绘画中的主题性、独立性、完整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等,但同时它又具有某些设计的形式特征,如平面化的造型方式和秩序化的形式结构等。美术装饰绘画对自然形象的表现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而是按照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在秩序化的平面中,形成艺术的基本结构。装饰画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关于图案的基础知识和对作品的欣赏,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装饰画的临摹和创新,从而为从业和考入高等艺术院校作准备。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视眼,优化专业教学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为职业高中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注入了大量的新鲜活力,大大的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视眼。在科学文化与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集光、电、声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快捷、高效、全面的传授知识和在保存收集资料、便于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教学环境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也因此而受益良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不过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在美术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也并不是万能的,同样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另外,在进行教学过程时,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引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会新的乐趣,无疑会使学生感受到更为饱满的美术信息含量,这样教师与现代技术手段各施其能,优势互补,更多地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职高美术类专业的课程更接近现代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以设计类课程为例,平面设计、书籍装帧、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发展都要依靠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视觉媒体技术必然成为美术类专业学习、研究和应用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更是为美术类专业提供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设计史等理论课程,通过引入视频、音响、影像、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后,就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配合图片教学,更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些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高中美术专业的互相交叉影响,又导致了更多美术类应用性新专业和新课程的产生。例如:动画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产生了动漫课程,造型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产生了电脑绘画课程,美术专业与网络的结合产生了网页设计等课程。
五、职高美术教育要适时的突破常规。
在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环境过程中,大胆突破已有的常规教学,对一些复杂的课题,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分而治之。例如,水粉静物画,首先就是学生对色彩和颜色之间的关系把握,利用色彩原理认真体会颜色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就是水粉画绘画工具和不同色彩技能的把握,多种绘画表现手段,如干画法与湿画法的技能和工具性能的掌握和运用等,针对像一般高校教育的模式要求显然不适合职业高中美术学生的发展。刚接触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原理,感受色彩之间的魅力,先做一些色块之间的速写练习,对事物的形体、比例、体积和质感的关系暂且不作太深的研究。并且要求学生一天完成尺寸在八开的两到四幅作品,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快速把握具体事物之间色彩的微妙关系,(速度和量的要求使其无暇顾及其他)。到了一定量变的时候,在进入对形体的塑造和深入,画幅改为四开大小,时间规定一天一幅作品。在原有色彩基础上开始提升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进入高年级则开始注重技法的综合表现力,对画面质量也随之提出更高的要求,幅面由四开改为对开,时间为二至三天甚至更长的长期作业。最后转入八开三小时作业的考前复习中,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从作画速度还是审美能力和表现对象的综合把握能力都得以巨大的提高。
六、在利用美术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丰富的地域美术资源。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为美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也为美术学术和信息交流之间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信息化资源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具有辐射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在不同程度上代表着特定时期视觉文化发展的方向,但还是不能替代与地域美术资源之间的开发和价值的利用。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拉动了人们的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交流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蒙古族皮画,蒙古族服饰,四合院等),生活中对于文化二字的概念愈加重视。人类生活在美丽的自然界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美,对于美有着深度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应,因此美术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美术的形式传递人们的真情实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段,故而美术包含的内容极具有丰富性,融入了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文化。因此,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征、人文素养表达地域美,艺术美是人们感受生活的必然所在。
总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职高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将始终以坚定执著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为职高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而不断努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八
摘要:。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了思维教育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时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必须手脑并用,不假思索的机械操作将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水平起着制约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从而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2.创设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把问题的答案一下子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善于为学生架设“台阶”,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思维的目的。
2.1通过课堂提问启迪思维。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教学过程。如果所提的问题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过难或过易、缺乏提问的方式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具备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把握时机、面向全体学生等基本要求外,还应特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2.1.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目标教学实施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要按能级从低到高,由易到难逐层展开,其难易程度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高不可攀,徘徊不前,也不能唾手可得,失去兴趣,而是“跳起来摘果子”,做到伸手不得,跳而可获。实践证明,过难过易的提问均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艺术又不新颖,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引起较强的注意,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被新奇之感所吸引,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
2.1.3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提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的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以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地点拨,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思维障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2.2通过思路教学激发思维。
所谓思路教学,就是教师在研究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一条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有目的地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思路,让学生循着这条思路的正确线索而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思路教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活动的显示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在教学根据教材思路,联系自己的领悟,理清思维脉络,先讲科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再导出思维的结果,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在思路教学中我们坚持“三思”(教材思路、教师思路、学生思路)相结合,以教师思路引导学生思维,就可以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巩固的、灵活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3通过生物实验活跃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生物实验以其丰富的生物对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无疑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物实验,努力改进、增补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3.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3.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教学中可以用一些个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例如学习细胞的结构知识中,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可以认识到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使对细胞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学习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等知识也可以通过动、植物的相同与不同进行比较、分类、类比,使知识得到深入和升华。
4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这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等。在生物教学中,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我们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表现在思考问题时反应灵敏,推理过程简捷、快速。这种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在生物学习的训练中得到提高,比如辨析概念,归纳类比,遗传计算等。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是对原来他人或自己所确定的思维框架的突破甚至摒弃,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改变研究的方案、思考的程序、实施的途径,求得更新更快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地钻“死胡同”。这种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的缜密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心智,从而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遗传推断题,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这种品质使学生从简单的或复杂纷纭的现象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思维的升华,属高层次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素质。比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冬季,松树常绿;梧桐落叶”也都是适应,从而更有利于认识生物适应的普遍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也称创造性思维。这种品质能使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法和途径,而是独僻蹊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案,具有强烈的独创意识。比如鼓励学生“独思”、“善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设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一题多用”的训练,即教师借题发挥,给学生创造较多的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生物参考书时,要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的参考书中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个别地方有错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求新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上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问题去训练学生某一种思维品质,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提高也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5.1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从对面发现问题,在反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5.2注重反馈,学会反思。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监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关键点,通过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活动的自觉性、独立性和效益。我们的具体做法有:第一、培养学生深思反省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第二、鼓励学生经常性地用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老师的、同学的及教参上介绍的思维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并加以修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反馈,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准确地加以点评,及时纠正错误,越过思维障碍。
以上介绍了我们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要将以上思路付诸实施,首先必须将思维教学的目标与生物教学的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构建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检测方案,形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其次需处理好思维训练与观察、实验等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探索生物思维教学的新模式。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九
摘要: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直觉思维教学导向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一、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
(吉林省柳河县安口镇五人班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学的质量。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一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即人们在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颖而独特的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按照专家的观点,创造性人才从小就可培养。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做法,就可称之为创造。已知的东西在客观上是非创造性的,但为获得成果而进行探索的“重新发现”过程,却是创造性的。人类除低能与病患者外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那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勤奋、恒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外,着重谈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结构的积累。
即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种内部联系积累的量越大,则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越广,从而产生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也就越多,探索能力越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认知结构个人积累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数学教学大体可分为认识的发生和整理两个阶段。而认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极适宜于成为组织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教育措施。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课堂教学不少老师仍然不重视认识的发生阶段,特别是高初中毕业班,为了赢得几轮复习时间,新课一掠而过,不适当地扩大认识的整理阶段,往往表现为“类型加方法”的模式,让学生在题海中寻找应付考试的“验方”。使得学生只有机械记忆力和被动模仿力,堵塞了学生探索能力形成和创造才能发挥的通路。所以,教育者先改变观念和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归纳法、类比法已经广泛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要用好它并让学生切实掌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二、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按照心理学家的观点,人的创造力大小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积累都成正比。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收敛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更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使之相互沟通,互相促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中心环节。
发散性问题有多种类型,限于篇幅只谈开放、探究性问题,一般指结论不固定、条件不完备、方法不唯一等形式的题目。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给学生提出问题:
关于正整数数列3,9,…,2187,…,问:2187是该数列的第几项?
分析:由于问题没有指明是什么数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亦可构造成其他数列。
(1)设数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365项。
(2)可设数列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187是数列的第7项。(这是对刚学过知识的直接运用)。
(3)有些学生很机灵,干脆说2187是数列的第3项或第4项等。
(4)有些同学通过增设数列的第3项,构造数列而得。如设第3项为15,公差为2,则2187是该数列的第1087项,即原数列的第1089项。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水平提出了不同思路和解法。平时适当多做这类题目,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三、直觉思维的发展。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它基于人们对该领域知识及其结构的长期积累,常常靠猜想与联想(包括直观想象)等心智活动形式将归纳或类比或探索性演绎法串联起来,作出新的判断或预见。而探索性演绎法不同于形式逻辑范围内的演绎法,它条件不充分或模糊;前提或假设常常是可更改的猜测。所以直觉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实践证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步骤。可重点采用如下训练方式:
(一)整体把握,揭示本质。
数学直觉思维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倾向于首先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人们获得答案(这个答案或对或错)而意识不到求解过程,从而导致思维创新。
(二)展开想象,作出预见。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直接把握对象,可迅速猜想、探索问题结论。
(三)触发灵感,形成顿悟。
灵感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劳动。它一经触发就会被催化,使感性材料突然升华为理性认识;它能够冲破人的常规思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开启新的境界。
总之,以认知结构积累为基础,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中心,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科学发展,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二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历史,不仅是要获得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拟对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初步的探索,力图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把握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带有历史学科特点的思维,是依据历史资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体系,是看待社会历史的态度,是认识历史的方法。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
3.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因此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三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
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时,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可见,在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火花,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四
基于科技论坛开展的系列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深入完善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为问题。科技创新的宣传不到位,氛围不够浓厚。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研究成果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缺乏市场的导向调节。况且高校学生工作者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虽然近几年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所涉足,但是力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加之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本科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无法专心研究科技创新类项目,导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滞后。教师对大学生缺乏潜心指导,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践育人,育人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然而在科技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因为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高水平教师导致了学生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信心,直接或间接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太过强调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有些高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开放力度不够,虽然有开放实验室,但是要给一线的教学任务让路,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对应组织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1]。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制度,这种传统教育的方式和高校评价体系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传统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以及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淡薄。很多大学生意识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的重要意义,导致大学生仅满足于自身的考试成绩,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虽然部分学生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他们仍抱有一些侥幸心理,为了在奖学金评定、考研、就业等方面增加优势,参与者的功利性色彩较浓。
1.加强创新活动的发动宣传,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理念上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选择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的良好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努力建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评定方法,改变单纯的课堂知识考核的状况,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旨在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建立创新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施多元化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照一级学科和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搭建公共课程平台,按照二级学科要求构建学科和专业课程平台,按照专业方向要求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2];增开选修课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培养计划,把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体育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实现无缝对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创建创新型师资队伍。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搭建科技创新广阔平台。
第一,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可以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四个层次来开展,部分实验还可以改成学生自选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要加强论文指导并严格论文环节管理,鼓励学生结合创新实践写出创新型的文章;学校要努力建设相配套的创新实验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开放力度。第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教授到学校或学院开展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发言和讨论,相互启发,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立项的结合,科技创新立项是第一课堂的延伸,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立项和“第二课堂”资助立项双管齐下的方式落实,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平台,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力度,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基地,开展助学助研活动,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3];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导师项目、实习等形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效性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制作模型等形式,加强实践和理论的对接,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
3.加大创新作品的培育,促进创新成果不断转化。
第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课题研究,规划每年的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并支持开展项目研究。第二,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或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科技创新典型的宣传,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4]。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科技实践的规定学分,对于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可以作为保研的直录或优录条件;同时加大对优秀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在教师晋升等发面给与政策上的倾斜,以便最大限度调动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积极性。第三,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制定相关的科研管理条例,通过开展科研竞赛和科技成果评比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并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科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活动传、帮、带、促,推动各种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第四,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机制上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对个人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创新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充分尊重发挥创新性作用的学生个体的特性,提供宽松的育人环境;克服现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优势互补;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其中,使同学们感觉努力就能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定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显性的价值,同时关注间接地、隐形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短视行为。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五
一、教学生爱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英国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爱读是会读的基础,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产生某种体验,引领学生在文本畅游中理解、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力求和作者达到“共鸣”,以此使学生获取和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激起阅读兴趣,这一目的可用朗读的方式达到,必要的时候给学生简要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将会更快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生会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文字、理解意义、联想、想象等在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完成这一系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感知能力,包括字形、字音、字义。对于初读时,要求他们能够感知内容,对文本有大致的掌握,知道文写了什么事,解决文中生字词及难懂的句子。这些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采用默读和自由读的方式去解决,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一下就可以了。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含义。“潜台词”,变动语序的微妙含义等,这是整个阅读能力的核心。所以,在初中阶段,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它伴以“精读细研”的阅读方法进行,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着重做好下面两项工作: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和作用。一篇文章是由许多词语、句子、甚至语段组成,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都做详细的分析,只要抓住关键的就行了。关键词语往往是这一句的中心词,()理解它尤其是它的深层次意思往往就能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孤立地看一个词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去理解,否则同样会出错。
比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句话“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已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智慧、头脑灵活了,而是太笨、太愚蠢了,因为那时他未能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现在表现出一种自责、奥悔之情。再如魏巍的《我的教师》中有一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这里的“狡猾”已不再是我们经常说的诡计多端、老谋深算之意了,而是特指小孩的聪明伶俐了。因此,我们说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单独解释词语。至于关键句,它往往是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段落甚至某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第一句或某一段第一句都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个别文章在最后或某一的最后点一下重点,那么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就是在最后了。平时我们所说的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关键句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了。对难理解的句子,则注意从意义上和语法上做好句子的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分析文章。整体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即是在对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乃至关键语段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培养一般性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是理解课文的需要。学生阅读课文,仅仅懂得了文章里写什么是不够的,只有用正确的观点去评判它说得对不对,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这才算达到了对文章更高层次的理解,完成了对文章理解的全过程,第二是日后阅读鉴赏的需要。
指导学生就一篇文章或阅读材料的内容或语言或写法做出评价或者把两部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当中,首先,要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发现和提出作品中值得肯定和成功的方面或应否定不足的方面。其次,要教学生能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做出证明。在证明中,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再次,在评价中要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可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这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阅读方法诵读的.目的是以声传情,因声求义,探求文字语言的艺术魅力,进入语言所表现的境界,品味其所蕴含的情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不尽。”
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重要,吕淑湘先生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经说过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苏轼的“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明确指出,只有思考和消化书上的知识,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发挥读书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谈学习语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学校里学生阅读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应养成以下几点习惯:一是读书拿笔的习惯,该勾画的勾画,该记录的记录,勤于积累;二是选择好的版本去阅读的习惯;三是分门别类做卡片的习惯;四是随手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只是局限在教科书这一狭小的圈子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是委难保持高昂的热情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需要在兴趣的前提下,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艺术,培养他们终身读书的好习惯,达到营造“书香社会”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六
摘要:现代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语文作为学生一门必修的学科,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老师不只是教学生如何读懂课本,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自己得提高专业水平,为人师表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语文教师如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分析,还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从教学模式上创新。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对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重视应试教育方面的问题而忽视教育的实际作用。语文教学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完成课堂任务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方面。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师不应是采用“一言堂”式教学方法,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的气氛,找到适当的方法进行课程导入,而不是死板地对着课本教学,有效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教师从教学主体方面创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得分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地位。而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上和学生没有互动即使是互动也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得课堂效果较低。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厌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教学主体方面创新。要知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路人,路需要学生自己走。教师要和学生形成一种亲密无隔阂的互动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比如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语文知识,一名学生最近迷上了一款手游《王者荣耀》,里面有刘邦、虞姬、刘备、曹操等这些人物都是有历史典故的,这名爱打游戏的学生对这些人物也是非常的熟悉,老师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导入汉语言文学,分析里面的人物及人物出现的朝代及游戏中出现的虚构人物形象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改变以前的“一言堂”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2.教师从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老师一般会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觉得他们还小思想还不成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感受,造成整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之间零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比如说有一名小学生特别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中进行讲授,在此过程中鼓动学生先查阅工具书或者准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小典故。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知识,老师之后给予肯定和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告别了之前的“一言堂”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肯定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告别以前那种枯燥式的教学方法。3.教学平台上创新在我国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教学平台这个问题,教师也不重视建立这个平台。在新课程改革后,国家提倡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就是让学生拥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感受自己的价值。比如:学校组织一个诗词大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让学生不止是背诵诗词还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二、教师要知道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要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要知道语文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学习语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语文不像理科的一些科目比较死板不是记住公式就能做出来,语文是一门活的艺术,语文涉及写作课通过写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文的试卷上一般都是主观题没有具体的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马路上的广告牌很是吸引人,它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它文字的创新性。可见学好语文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三、总结。
语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可见它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言堂”教学方法整堂课下来几乎和学生没有互动,教学过于枯燥无味不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变得活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而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必要的,学校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3]沈红,王毅.阅读与悦读―――谈中学语文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2).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七
摘要: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思路得到了完善和改进,教师开始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领会到新教育理念的核心,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兴趣的培养,所以实际的语文教学效果改观并不大,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本文首先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水平和能力的策略和思路。
在新课改的落实过程中,初中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教师并没有加强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所以整体的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持续影响下,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和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方式都是围绕着成绩来安排的,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并且限制了学生创新力和主动性的发展,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比较差。所以说,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把创新能力培养当作重点内容对待。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
(二)转变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三)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和成绩好坏是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对此,教师需要持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同时首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利用分组学习和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中,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协助学生解决这些课堂中的难题,让学生在这种合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路。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我心中济南冬天的样子”这个主体,进行自由发挥,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济南冬天的美景,并且说说自己期望中冬天的状态,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选出出色的学生代表在讲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而不是简单的倾听者,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的主题。
(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而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为全面的思考初中语文学习问题。比如在讲解羚羊木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的安排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分析课文的主旨,而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全面的分析文章内容,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的鼓励学生和合理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认可和肯定学生的优秀观点,让学生可以具备信心。如此一来,学生可以产生较强的积极性,并且努力从多个方面和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究,有着良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但是实际的课时比较少。同时,语文是一门适合自学的学科,教师可以打破讲台这个瓶颈,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在听说培养方面,教师需要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让学生有条件和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学生,学生每年都会有多次在讲台上大声演讲和说话的机会,他们在思考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课文的交流和语文探讨,并且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语文思路,积累写作方面的有效素材。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需要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语文知识,而不是凭空的想象,需要引导学生多去图书馆,并且确保每个星期的阅读量,让学生持续的阅读并且做一些阅读笔记,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脑中所想和所思用笔来表达出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八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十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创新的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教学就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句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能力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十
形象思维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基础了。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形象思维与语言关系的特点,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其结果必然影响对文章内容的领会和对文章语言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影响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训练,最终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
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
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四、以文本为蓝本,进行变式训练,悟出文章内涵。
文本的魅力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如何让课本中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改成剧本,把课堂变成剧场。如《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就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由演绎。骄横凶暴、色厉内荏的秦王,正义凛然、据理力争的唐雎,被学生精彩地呈现在课堂上。课本剧深受学生欢迎,舞台背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道具这些戏剧性因素的存在给学生演绎课文、展现才华、体会文本形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不仅能更快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而且能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全新的历史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做到课堂生动、教法灵活、知识丰富,要给学生的思想留下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十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其次,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同时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十二
中学语文的“文道”之争历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中国历来有把语文教学作为“文以载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传统,而最近不少老师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对文本内容过多地拔高分析和条分缕析地讲解,为了应付频繁的月考、抽考、统考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练习和考试,学生挤占了对语文教学内容学习的空间和大部分思考时间,忽视了培养最基本的语文实用能力。在走入社会的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语文能力的应用方面捉襟见肘:普遍存在着汉字书写错别字连篇,讲起话来不是辞不达意,就是啰嗦重复,写起文章来不是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就是空洞无物。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几乎随时随地都要应用到写字、说话、应用文写作等语文实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用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的工具性特点,充分认识并尽快纠正上述偏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和社会效益。教师要结合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选择科学的教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阶段是我们国家九年制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功夫。所以教师既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又要针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上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心理特点,在促进学生独立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扶上马”,并为学生牵蹬引缰,为他们放开思维自主学习“送一程”。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复合的教学基本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行分项集中训练,努力在初中阶段使学生的写字、口语、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语文能力基本过关,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和技能。
如在训练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实用性的原则以硬笔为主。
加强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训练,并为了巩固和复习中华民族的书法精粹,辅之以软笔书法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定时定量练习相结合,可先通过板演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用笔要领,再让学生像古代学生描红学习书法一样,摹写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然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临写基本笔顺、基本结构。在这个练习阶段,要让学生学习小组的互评矫正和教师评价分析相结合,最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独立背帖练习,逐渐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写字训练与课文字词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联系。
二、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的。无论是选用的文言文课文,还是现代白话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文言文毕竟在现实的交流、交际中不再广泛使用,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以现代文为主。以白话文为基本工具的现当代文学使学生在阅读接受起来没有像面对文言文那样的语言障碍,当代文学作品更是和当前的汉语同步,而且所选的课文都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些课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汇,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而且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帮助。教师在讲授现代文时,要注意采取与文言文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上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要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着重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运用,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朱自清在《背影》中运用了一系列的描写“父亲”去买桔子的动词,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并及时地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描写自己或亲人朋友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动作,让语文能力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先要排除学生怕字当头、惧怕当众开口讲话的羞怯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说话的勇气和学习兴趣;然后在口语交际的练习中,对学生进行发音准确、语速、语调得当、中心突出、条理分清、表意准确、文明礼仪等基本功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口语交际训练课上,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指导学生了解准确复述、口头问答竞赛、即席发言、交谈采访、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解说、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基本要求。
三、利用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学生根据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写作结构格式、内容语言的顺序等写作规范,再由易到难地重点进行语文应用规范训练,并让学生贴近现实,联系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同时也要注意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准确、含蓄的精华,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明显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写字训练使学生养成静心、专注、一丝不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说话训练发散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应用文写作训练则增强学生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为社会服务的才干。
试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篇二十三
(海南省临高县红华中学)。
摘要: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也需积极有效地落实实践,真正保证学生高效优秀的成长和进步。依照现代教学基础,积极探讨和分析初中语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方法,真正实现现代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现代初中;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呈现在表面体现在时代节奏感加快、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这种高节奏、高格调的社会发展状况需要现代青年具备高智商、高思维才能在现代社会发展生存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初中语文这一初中内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课堂参与对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落实到现代初中内部,教师就需不断花费心思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获取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未来有用的知识。初中语文作为现代初中教学课程内部一门重要的语言类学科,在学习和考试中占很大比重,需要教育教学者对其真正重视。真正实现现代初中语文培育学生多方面思考、全方位思维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现代学生的高效培养。
一、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和思考。
在过去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讲解课本内容不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较为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有效地应用教学技巧,不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引导和带动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真正参与的实践当中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综合高效教育。
例如,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养成诵读古诗的习惯,“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以初中二年级课文《老王》一课为例,在诵读之后,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参与《老王》一课了解以及掌握的重难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获。上课之时,找一位学生讲解课文出现以及所着文章的作者的背景和主旨等,讲解完课文,找几位学生对课文做主题总结和归纳。再如,《背影》一课,了解父亲与“我”深深的爱之后,鼓励学生参与分析两课的写作手法和方式。如此下来,在各种教学内容的贯穿以及教学技巧的灵活参与和应用下,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基本的培养和提升,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
在许多的初中学校内部,许多教师为了减少工作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状况以及学习产生的问题都拒之门外,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和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在学习参与中激情高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讨论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以及能真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和思维潜力,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思想、沟通想法,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和教学。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分设给学生几个问题:古代用石头、木料、竹子等做成了石拱桥、廊桥等,现代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那么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桥呢?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内容,“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其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思考,做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交流的基础,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三、结合信息应用技术,开阔学生认识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作为现代学校内部参与教学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在语文课堂上予以辅助和指导,能够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知识汲取的实践中,了解丰富多彩的语文文化和知识,实现对学生学习教育的有效落实,真正做到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例如,以初中二年级《奇妙的克隆》一节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等应用的呈现,让学生通过有声画面的呈现有效了解克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前对科学创造的探讨和分析,与此同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和生活,谈谈自身对科学技术创造以及克隆技术的态度和看法,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提升,实现对学生的基本教学和培育。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不断进步和提升,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力度也需真正加大,学生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需要学生自身真正有效地参与,需要教师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两者相互监督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光,万美莉。《氓》创新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32)。
[2]管然荣,赵月华,于晓丽,等。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