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学设计(优秀18篇)
人生是一部精彩的剧本,总结是我们对其中一段时间进行梳理和回顾的方式。"完美的总结应该包含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收获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面试题和回答范例,供大家参考面试准备。
复习教学设计篇一
1、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点归纳,课件。
一、知识整理。
1、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就对学过的《圆》这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与复习)。
2.出示4个板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环和扇形的认识。
小组内针对自己的板块交流课前整理内容(知识点和典型问题),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知识点:将组员整理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做好分工,准备汇报;
(2)典型问题:与组员交流自己整理的典型问题及解答方法,讨论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互相补充学习。
3、小组依次展示四个板块的整理情况。
汇报流程:
(1)展示本组知识点梳理,征求全班意见;
(2)全班补充。
教师参与交流,适时点拨、总结,完成板书“智慧树”。
二、知识技能小检测。
1、出示检测题(满分100分),独立完成。
2、请学生来说答案并讲解,与全班互动。
3、自己评分、总结,教师统计自测情况。
三、生活中的数学。
1、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学以致用,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2)给圆桌配备一个正方形桌布,给方桌配备一个圆形桌布,桌布至少要多大?
2、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之情。
1、欣赏同学们绘制的圆形图案。
2、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取得的数学成就。
(1)刘徽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他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复习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回顾。
操作要领: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复习探究的迫切愿望。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
二、回归整理,构建网络。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在教学中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练习题要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完善小结,形成体系。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复习教学设计篇三
梁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正确掌握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并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3、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按自已的标准分类。教学重、难点:
1、能熟练的按一定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能安自己的标准分类。教学过程:
一、交待目标。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首先,做几道口算题。(卡片出示)9-3=。
9+3=。
11-7=14+0=。
7+11=17-9=。
6+12=。
15+1=。
8+7=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
今天我们复习第四单元《分类》,通本节课的学习能按一定标准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自己定义标准,进行分类。
二、梳理旧知。
1、我们本单元都学习了哪几课?(整理房间、整理书包)。
2、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把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师小结:按一定标准分类。
(1)指班里四个学生,按男生女生分类。
3、你有几种方法整理书包的?(两种)师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
(1)拿出一把铅笔,让学生自定义进行分类。
三、
巩固练习。
1、分一分。
(1)苹果、茄子、桃子、香蕉、白菜、西红柿。
水果有()。
蔬菜有()。
(2)2+5。
3+4。
6+1。
9-5按算式分()按结果分()。
2、书中55页第2题。(让学生自己来分类,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四、查缺补漏。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时较少,知识点也不是很明显,再结合我班学生在学这单元时掌握较好,所以我在梳理旧知时没有占用很多多时间,而是点到为止。想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点,可是,在做第二小题时,“按算式和结果分类”就出现了问题,学生根本不了解按算式分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我太疏忽了,没有在做题前为学生分析题意,导致学生什么也不会做。再一个,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有不少同学没读懂题,主要原因是平时在这方面没有过多的做练习,学生很生疏。通过这次复习课,我对本班学生又有了新的了解,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提高。
复习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小组内交流.
(3)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线图形。()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复习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单韵母、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2、看拼音拼读音节。
3、拼读练习,看图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正确拼读音节,借助拼音认识汉字。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有关拼音的一些内容就全部学完了。小朋友掌握得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到拼音王国里去看一看。
二、复习声母、韵母的发音。
2、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读。
3、在声母大哥家做了客,我们到韵母妹妹家去好吗?
4、出示韵母卡片,学生读。
三、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认识这些是什么音节?
2、整体认读音节应该怎样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3、抽学生读整体认读音节。
4、学生带调读整体音节,可以组成词语。
四、读一读。
1、聪明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到“词语馆”去,在那里你会认识很多朋友,指导读题:读一读。
2、出示音节,学生拼读。
3、小老师教读。
五、拼一拼,认一认。
1、小朋友们,我们学会了许多拼音知识,就可以自己认字、读动听的儿歌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鼻韵母。鼻韵母在发音上比前面学的内容难,可是每一个小朋友都认真主动地去学习。你们掌握得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比赛,看谁最棒。
二、讲授。
1、读一读。
指名变换顺序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好。练习直呼。
2、拼一拼,读一读。
(1)自己拼读,对照插图检查。
(2)有困难的同学可先看图再拼读。
(3)指名检查,对快又准的学生给予表扬。
重点检查:huangguashancunqunzi(读中体会)。
3、比一比,记一记。
(1)出示卡片读。
anangenenginingunun。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辨形、辨因。
(3)同桌互读,齐读。
4、连一连,再涂色。
(1)出示小黑板:
(1)(2)。
maozihong。
kuzihei。
shoutaolu。
maoyilan。
weibohuang。
xiehong。
(2)拼读音节,拼正确就涂色,看谁涂得最漂亮。
(3)有能力的孩子可以上规定的颜色,完成(1)的任务。
(4)作品欣赏。
5、拼一拼,读一读。
(1)自由拼读,练习直呼。
(2)小组交流,纠正错误。
(3)交流汇报,评价质疑。
(4)指名读字,读词。
九、练习。
摘果子。果子上写的是韵母,让学生将丰收的果子放在筐子里。结合第57页拼音的复习记一记韵母。
第三课时。
一.师导入。
孩子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快快乐乐玩一玩。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快比比谁认识的朋友多。
二、谈话。
拼一拼。
(1)看书,借助拼音拼一拼,尽量不先看图。
(2)说说你都拼出了哪些小动物,把你的好朋友挑出来,介绍给大家。
(3)你还认识哪些小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描述给伙伴听。
(4)师介绍一些珍稀动物,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注重拼音与识字的结合,使学生不仅会拼读,而且会实际应用,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渗透对动物、自然的爱的情感教育。)。
复习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简说:
本次复习有五项内容。一是认读6个单韵母、10个声母。二是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字母。三是看图拼读音节。四是练习拼音,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画正确地连起来。五是认读巩固学过的字词。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3、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4、认识事物,把音节和图正确地连接起来。
5、能认读本单元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6、课中加强文明礼貌用语,做一个有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大家都看到了,这节课,有几位老师来咱们班做客。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你们想给各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吗?那咱们就来比一比,谁的表现最好。
2、这节课,咱们邀请各位老师和我们一起畅游拼音王国吧。
(二)我会读:
1、我们漫步在向往已久的拼音王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粗壮的大树,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秋天到了,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甜的果子,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鸭梨、弯弯的香蕉,还有红通通的大柿子……淘气可爱的拼音宝宝看见了,蹦蹦跳跳地跳到了它们上面,给它们取了名字,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4、一起把这些拼音宝宝送回家。
(三)我会认:
2、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送给你,请你们读读吧。
3、相信这个时候你对它们已经很熟悉了,和它们亲切地打个招呼吧。
4、想和它们做朋友吗?只有能把它写漂亮的人才有资格和它们做真正的好朋友。你行吗?
(四)我会拼。
1、看到同学们这么热情好客,拼音宝宝把他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用拼音卡片随机组合拼读音节)。
2、这些好朋友高高兴兴回家了。我们再去拼音小超市看看吧。出示“读读看看”。
3、同学们拼音学得这么好,小青蛙也来凑热闹,它也想考考大家,你敢接受挑战吗?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该和拼音王国说再见了!
(五)我会连:
1、玩了一天的动物朋友也累了,它们多想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大觉,你能帮他们找到家吗?
2、在书上连一连,把这些动物朋友领回家吧。
(六)我会认:
2、换一个地方,你还认识它们吗?
3、练习用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吧。
4、让他们陪我们一起登高山吧。
复习教学设计篇七
(一)习题1-6。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分母是8的所有真分数(),其中()是最简分数。
2.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分数填人相同的圈中。
3.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和和和和和和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三)思维训练。
1.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最大是几?
3.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复习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做个调查,调查你们在学校的艺术节中擅长的特长表演有那些?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其中你们最擅长的特长表演是那一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数出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来比较……。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我们要知道擅长每种特长表演的人数,第一步就需要我们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师:小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师行间巡视,对方法收集好的小组和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生: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说出“正”字记录的简便之处)。
师:你最擅长哪种特长就按“正”字的书写顺序在那种特长表演下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整理每种特长擅长的人数,再填入统计表中,你们数“正”字笔画的过程,就是我们整理数据的过程。
师:为了能够使擅长每种特长的人数更直观的表示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制作统计图。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条形统计图下板书学生们所擅长的特长的种类。
师:强调0是起点,如果1格表示1人,则数轴上依次应标的数字是1、2、3……。
糟了,喜欢走时装步的人最多有17人,只有9格,不够涂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汇报交流结果(向上添格子、往旁边涂格子、一个格子不表示1个人,而把它表示成两个人刚好用8个半格子……)。
师:假如擅长走时装步的有27人,此时一个格子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3个人)。
3、描述、分析的过程。
师:从黑板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擅长什么的最多?擅长什么的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知道了条形统计图中一个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个人或物,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表示2个或3个甚至更多个人或物。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回答就是我们对统计表描述分析的过程(板书:描述、分析)。
4、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那些地方要用到统计知识?我们统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什么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a)用所学“统计“知识评比本节课学得最棒的大组。
师:请每大组分别派2个代表上台来收集整理本大组的得分(五星加1分,红旗加2分)。
生:按4人学习小组分工完成所发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生:小组汇报交流统计结果,再描述分析统计结果。
师:对得分最多的大组插上红旗,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情感教育,鼓励和作学习。
b)根据同桌的平时表现表,统计同桌应得到的操行分。
师:孩子们你们学到的统计知识用处真大呀!你们能否根据你的同桌每天的表现统计以下他本学期应得的操行分?(五星+1分、红旗+2分、三角形-1分、圆-2分)。
生:同桌两人分工合作。
生:汇报统计结果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
统计。
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种类。
人数。
唱歌。
跳舞。
绘画。
走时装步。
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教学中,我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一步体会了数据的收集来源于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做统计图的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的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个格子表示2个人”这一新知的前沿,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景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数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开展数学操作,在学习与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以一当多”的数学知识。通过评大组得分夺红旗的统计活动,又十分自然的进行了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情感教育,在通过用所学统计知识帮助同学统计本期操行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又运用于实际,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复习教学设计篇九
出示“皮卡丘”这个卡通形象,告诉学生今天“皮卡丘”要和小朋友一起去“拼音王国”里旅游一下,并会带给大家很多拼音小星星。
(教学一开始引出“皮卡丘”这个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调节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复习声母。
1、抢读声母。师出示部分难记的声母,学生认读。
请学生拿出自制的23张声母卡片,按顺序排队,同桌互读互相检查是否排对了,读对了。
2、变魔术。出现半圆和小棒,变出b-d、p-q让学生加以区分,让学生也来变一变魔术。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提醒学生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
(读得好的奖给学生小星星)。
三、复习韵母。
1、复习单韵母。每位学生拿出六张单韵母卡片,自己读一读,全班齐读。
2、同桌合作,把任意两张单韵母组合成复韵母。
3、游戏“排队”,把24个韵母按顺序排队。
4、多种方式读加以巩固。
(声母、韵母复习完后,做一下课间小活动)。
1、出示写有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可以拼读的音节卡片,请学生找一找。
2、游戏“看谁听得准,举得快”。
老师读,学生找卡片;同桌游戏,“皮卡丘”把小星星奖给合作得好的同座两同学。
3、集体练读。
五、复习“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双音节词语。
2、小组合作拼读音节完后,把你会读的词语大声读出来,并带着全班同学读一遍。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
1、复习所有的声母,先认读卡片上的声母,再背一背。
1、导入:是谁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啊?(出示连线图)猜一猜(海豚)。
2、你怎么知道是海豚的啊?学生各抒己见。
3、是的,只要我们把所有的声母按顺序连起来,海豚就出现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在实物投影中校对。
1、导入:你看!海豚正跳着欢快的舞蹈欢迎我们呢!(出示海豚摆出的类似声母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2、小组合作:
(1)导入:海豚用身体摆出声母的形状,你还能用其他的东西摆出声母的形状吗?
(2)小组合作:先商量分工,谁是组长、汇报员、记录员,再开始合作。
(3)各小组汇报。
2、示范:海豚姐姐,你好,欢迎你到我们班来,我想和你交朋友。我是陈老师,我姓陈。我的姓里的声母ch和你身上的ch是一样的,很高兴认识你。
3、小组合作:以小组的形式找自己姓里的声母。轮流说,空下的同学当裁判,说对的奖一颗小红星。教师巡查。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见到了海豚,通过大家的介绍,海豚对我们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它会带我们去哪里,去干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课件。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时,把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进行比较,加强两者计算法则的联系。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部分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时,可先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1题,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可以带着复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进行全面的整理。
2.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例如,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等。
3.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复习“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等活动去辨认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
5.复习“可能性”时,要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复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总复习第9题中要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首先要用组合的知识列出两枚硬币朝上图案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而求出朝上图案相同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除法。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应用运算定律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口算:
(1)120页第1题
填书。
(2)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要小结。
2、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1)4.05×2
1.84×3.7
7.55÷0.25
15.75÷0.63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简便运算
(1)123页第2题
填书,集体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32×1.2510.1×85
2.85×5.2+2.85×5.8-2.853.6÷0.25÷0.4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师:学会小数乘除法,还要学会运用知道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120页第2题
学生审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怎样想的。
2、123页第4题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3、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0.8元,可以买几本?
4、工地上有171吨货物,用载重8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p123页第1、3题,p125页第13、15题。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计算部分的复习(包括口算、笔算、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相关概念的判断。第二课时完成简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复习。
在第一课时,建议笔算选取学生易错的几类题型进行针对性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错误:转化成整数后是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小数乘法。如:1.4乘1.32;整数乘小数,且整数未尾有0的乘法。如:140乘1.3;商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如:89.44÷43。
在第二课时,对于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应适当加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取近似值,即去尾法或进一法教材的练习中没有涉及,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复习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三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习: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习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习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范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4页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四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整理,体验分类整理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整理,课上交流,形成网络。
1。课前,同学们把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你是按什么分的,分成哪几类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整理出一份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小组长做好记录。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全面又条理。
2。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一会儿你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也可以反驳。
(学生汇报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二、唤醒记忆,沟通联系。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我们所学的这些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首先确定“0”和1、—1、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2、—2、、0。3、1、1。7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数轴上,你能发现什么?
(正数0,负数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把数按大小来分,可以分成正数,0和负数,真分数1,假分数或=1)。
2。沟通联系,加深认识。
(1)教师: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呢?(指名学生口答)。
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数将会是怎样的呢?(只问不答)。
请同学们看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看了这则新闻,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数据)。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80%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有多么严重,也同时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的团结和友爱。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
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试着说给你的同位听。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
三.应用提高。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复习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
1.书p115t5(投影出示)。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同学们看,这个同学做的,对吗?
同位互相批改,做错的请改正过来。
2.t6。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不用抄题直接做。
集体订正: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
通过用正负数记录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用正负数记录数据简单,清楚,明了。
3.t7。
同学们看,这是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在这次地震中,它幸免于难,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五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五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表内乘法集中复习,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乘法口诀,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订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复习。
1.“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道小题,着重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本学期所学习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教学中应注意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即可,教师不必总结出条文让学生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具体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只要学生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2.“表内乘法”的复习。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复习: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用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乘法口诀是计算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熟记。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背出全部乘法口诀。对于乘法计算,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另外,对乘法口诀,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机械背诵。
复习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认真看图,说一说图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中描述的事情,要解决题目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后,按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叙述。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米和厘米”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是米和厘米。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教材安排了两道题。第4题是让学生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表示“米”和“厘米”的长度。这种练习对学生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非常重要。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训练测量方法。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可以像教材中要求的“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和“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用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这些长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估计和测量的复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集体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交流估计的方法。对于量线段,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如有的学生从0刻度开始,有的从其他刻度开始),只要学生量的正确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角和直角”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要求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教材先通过数图中角和直角的个数,复习角和直角的概念。然后,通过在图中加一条线段的`活动,把画直角和数直角结合起来复习。
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会在几何中发现角或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另一方面,应尽量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周围实物的面上有什么样的角(对直角要进行判断),使学生经常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观察物体”的复习。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题目。第7题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第8题是画轴对称图形。
复习观察物体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想像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个图。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些其他实际物体,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了。
复习对称图形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六
复习内容:因数和倍数。
复习目标: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求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自主梳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复习难点:辨析和理解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步骤
一、巩固相关概念,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关因数与倍数我们学到了什么?介绍了哪些概念?
板书概念名称,并让学生说出每个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二、巩固练习
1、复习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在2、3、0、91、0.25、1、65和50中,()是自然数,()是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
(2)教材第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将其中的合数分解质因数。
问:质数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自然数(0除外)按因数的个数分为1、质数和合数。
2、复习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互质数。
判断。完成141页第1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补充:(1)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
(2)4.2÷0.6=7,我们说4.2是0.6的倍数。()
说明:“4.2是0.6的7倍”是对的,但几倍与倍数是有区别的。因数和倍数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所以,我们不能说0.6是4.2的因数,4.2是0.6的倍数。
(3)24÷6=4,我们说24是倍数,6是因数。()
(4)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
问: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不同?
(5)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6)如果一个自然数是6的倍数,那么它一事实上是2的倍数。()
小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复习2、3、5的倍数的特征。
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复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完成第141页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总人倍数数是它们的乘积。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时,较小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全课总结(略)
四、作业:
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这与我们教研组以前提出的复习课要进行“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是基本一致的。本节课的流程也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巩固提升”这样三步骤。
一节课下来,通过讨论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是有一些不足。
1.课堂不够开放。
开放的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回忆”、“自我整理”、“质疑问难”、“自我反思”的空间。这与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复习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节课中,学生的自我知识的整理,还可以进一步放手。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只有通过真正的自我整理,学生才会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回忆了知识点之后,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从7、14、21、25、35这列数中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知识储备,灵活主动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还不够。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七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略
复习教学设计篇十八
本节课是立体图形体积的集中整理和复习。教材中的第三个红点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四个红点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再现梳理旧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让学生独立地经历“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
3、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制作鱼缸,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运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小鱼要换新家了,你们能帮它选一选吗?(出示各种鱼缸)。
学生自由选择鱼缸。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复习,所以本课以“为小鱼选择合适的家”为主线,创设了“鱼缸”这一现实情境,将体积的相关知识都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旧知的回顾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达到综合运用,整体提高的目的。
师:看到这个鱼缸,你想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师适时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学生目标明确,直接找到切入点。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梳理。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推导过程,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并把你们发现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交流这四个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观察前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汇报时可以小组选代表汇报,也可以小组四人一起汇报。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汇报推导过程及发现。可以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上来,每人说一种图形。
请学生上台汇报。
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由学生自主回忆知识,教师可以很好的洞察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评论进行奖励。
师:我们来看温馨提示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师:你的眼睛真亮。这些立体图形本身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面。
师:你们和科学家一样聪明。所有棱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今天咱们只是初步了解,进入中学后会具体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习德、巩固、迁移与运用几个阶段,而复习则是后两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三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拓展到所有棱柱体的特点,再由这三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平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2、引导建构。
师:结合学生的整理进行梳理。可以先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进行整理、梳理、归类,就可以将零乱、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串,以后我们再来回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串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3、综合应用,掌握策略。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生产商,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有几种方案?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鱼缸。
(2)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及各自的思考过程。
2、学生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3、小组内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概括出学生经历的“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
4、同学们,通过这道题,你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要勇敢的退,让学生先说话,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三、实际应用,整体提高。
1.开放题。
出示右图: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