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说课稿(模板14篇)
执行力是指有效地规划和实施任务,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启示。
虞美人说课稿篇一
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本节教学主要围绕桑娜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第8自然段时,多数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引导,可以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抓主了五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加以补充,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议:张老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要鼓励学生不仅要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更要用各自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
虞美人说课稿篇二
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一)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凉的情感。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小楼又东风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
往事知多少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
感慨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虞美人说课稿篇三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课文通过写穷人虽然很穷,但有一颗善良的心,侧面反映出穷人在精神上很富有。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里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课件演示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1、情景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先引入穷人的世界,感受穷人,播放视频《穷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中出现《穷人》。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听课文,
明确:(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明确穷人是谁?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感悟桑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感悟渔夫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掻掻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
在教学中用到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让学生学会用运。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预设:听完歌,学生结合实际谈想法。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穷人。
贫穷富有。
设计意图: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
总之,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虞美人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虞美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学习前人的闪光点;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体悟本词的内容、情感,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标要求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一)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学生普遍表现出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欣赏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2,诵读教学法。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讨论,分析探究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
(一)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导入。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内容是: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诵读。
1、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 、学生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在分析作品上总体采用了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学生讨论后作答,鼓励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忧伤凄凉的情感。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板书设计。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春花秋月何时了(设问)小楼又东风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往事知多少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感慨几多愁---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阅和下节课对这首词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虞美人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字正音。
2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研习探讨:“愁”的具体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对“春花秋月”的吟咏歌唱,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但论起悲凉深沉,则莫过于李煜。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月”在古诗词中的涵义是什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国”指什么?——已亡之国。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故国”——旧地。
3“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在阑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小结。
解说一: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相承,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解说二: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愁”的内容: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五、朗读全词,体悟情感。
1再次听读。
2总结: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悲情。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u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u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u鉴赏内容(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
七、迁移训练。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就这首词的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首词写于降宋以后。
无言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八、板书。
虞美人。
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亡国之恨(自我悲情)。
又东风不堪回首愁。
应犹在朱颜改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虞美人说课稿篇六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3、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歌曲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四、说学法。
(一)导入新课听一听(3)。
(二)诵读吟唱读一读,唱一唱(9分)。
4、播放flash歌曲,大家学唱,然后请一名唱歌好的同学演唱。
(吟唱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高中生大多喜欢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唱歌带动背诵,寓教于乐)。
(三)书法展示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知人论世说一说。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李煜,老师补充,并出示李煜小档案。
(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环节,而用个人档案的形式介绍李煜,新颖易于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五)置身诗境想一想。
亡国之君李煜外貌、衣着、神态表情如何呢?
(六)问题探究议一议。
1、请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抓住诗眼,整体把握)。
2、春花秋月是美景,李煜为什么要追问“何时了”?
点拨:从李煜的身份变化入手,由君王变成了阶下囚,美景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一年一度的春花如期开放,一岁又一岁的高悬碧空的明月,只不过意味着他囚徒生活的无限延续罢了明月依旧,美景写哀情可见李煜因被囚禁,失去自由而愁(板书)(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由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情感)。
3、词中两次提到月亮意象,用意何在?
月亮——思念李煜用月亮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眷恋。
4、往事指什么?
5、只是朱颜改,改字好在哪里?
改,改变的意思改变的不只是朱颜,还有一国之君的地位,由尊容显贵到忍辱蒙羞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恋故国的繁华热闹,慨叹现处境的无限悲凉(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设问比喻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绵绵不绝愁之深、多、长。
7、宋太宗听到这首词后大怒,赐了毒酒,结束了李煜年轻的生命那些词句触怒了宋太宗?
1何时了2故国3朱颜改。
(体会词中李煜的愁之深,恨之深)。
(七)布置作业。
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虞美人》这首词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2、熟练诵读,准确默写《虞美人》。
六、说板书。
虞美人。
李煜。
身份:君王————阶下囚。
意象:月美景反衬哀情。
情感:愁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设计意图突出诗眼愁,突出李煜身份的变化,这是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环节板书醒目,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诗歌主旨这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强调难点。
虞美人说课稿篇七
《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本文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文章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本文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或者再简缩一点。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够具体了吗?哈哈)。
3、情感目标:体会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得到人文启迪。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人物。
2、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通过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问题教学法、对话问答启发法、诵读教学法。
(二)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我选择第二课时为我的说课内容,还要说明课时安排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穷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正当桑娜等夫心切之时,她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完整的导语可否不出现在说课稿中?)。
(设计依据:描述画面,带入情境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感情,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二)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以下5个问题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
1、第二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参考:写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结果内心忐忑不安,担心丈夫不同意。)(说可时不必念出来)(下同)。
我将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引到第二大段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找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点名提问学生,然后师生集体纠正、总结,老师概况板书(桑娜:非……不可,忐忑不安,揍我一顿也好)。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六个省略号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思想感情,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师引导:据其家庭情况她有能力帮助西蒙抚养孩子吗?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的人。)。
运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第三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参考:写渔夫回来听说邻居西蒙死了,主动要求妻子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分别找出描写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同时提出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会变得严肃、忧虑?“熬”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集体解疑,老师板书(渔夫:忧虑、得……报过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及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从而体会、归纳渔夫的人物特点,最后师生集体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
(依据: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很好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4、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主人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从而体会文章情感,让学生从朴实的语句中感受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依据:把朗读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感悟后品读,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另外,把朗读的方法教与学生,“授之以渔”,也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三)总结。
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再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八、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渔夫和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
虞美人说课稿篇八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理解各种写法的基础上,练习续写。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建议:
在给学生留续写的任务时,不能直接给一个大的方向去写,应该给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给的内容去写,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虞美人说课稿篇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选自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穷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归纳、教学过程和教学心得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首先是教学分析,《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学生情况方面,本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我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独立阅读上,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欣赏故事的认知,提高总结归纳、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能力,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用心感悟人物的心灵美。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理念。教学重点则定位在感悟人物的高贵品格方面,教学难点则是赏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人教版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因此,在具体讲习时,我用到了这样几种教学方法:
开放式探究、启发式引导、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美好心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这点是语言和文字无法描摹的。
二检查预习本环节采用词语小擂台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如:搁板魁梧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掌握,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而完成认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走进穷人故事。学生通过预习、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而实现了“长文短教”。
接着进入第四个环节,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欣赏人物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总结归纳文中的穷人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发现人之情,品味人之美。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稍作点拨,再以图片呈现总结,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最后再融入学生形式多样的有感情的诵读,至此,这节课的重点品味人物的高贵品格可以说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下面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描写手法。首先观赏《穷人》的课文flash情景朗读视频,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美好心灵的同时,探讨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来解决。这样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至此紧扣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进一步引申探讨,文章写到桑娜和渔夫收养孩子后,便戛然而止,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一个个未知的疑问牵动着学生绷紧的心弦。学生至此对人物的感悟达到高潮,进入当堂写作训练:展开想象,续写穷人。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它凝聚了学生整堂课的聆听、思索和感悟,也是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强化。
而课后作业,则对整堂课起到了一个巩固作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最后,我的教学心得是:感受穷人生活的艰难、凄惨,即一个“穷”字,生活上的贫穷。品味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坚强,即一个“富”字,精神上的富有。从聆听歌曲到欣赏故事,从观赏课文情景朗读视频到品读人物,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共鸣,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尚义县大营盘中心小学:康慧敏。
一、说教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课文通过写穷人虽然很穷,但有一颗善良的心,侧面反映出穷人在精神上很富有。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里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课件演示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
1、情景教学法。
2、以读代讲法。
3、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先引入穷人的世界,感受穷人,播放视频《穷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中出现《穷人》。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听课文,
明确:(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明确穷人是谁?体现在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感悟桑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感悟渔夫娜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掻掻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感悟穷人的美好心灵。
出示课件: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
在教学中用到了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让学生学会用运。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预设:听完歌,学生结合实际谈想法。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穷人。
贫穷富有。
设计意图: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本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做到了简洁明了点明文章的中心,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
总之,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宝山中心小学刘绍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尔夫.托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2)教学目标在深入钻研课本,了解单元的训练目标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激趣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直接、整体的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有所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书,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以此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我主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课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关键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四)情感朗读、加深体会。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拓展:“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设计板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城关二小黄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穷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高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此外,还通过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但我们农村学生对穷人的生活背景没有形象的了解及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桑娜与渔夫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211”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核心项目解读——拓展延伸三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穷人》的作者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我借托尔斯泰的名言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并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合理想像西蒙的境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从“不幸”着手,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穷人的穷,为深入穷人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二、核心项目解读。
通过品读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体会穷人虽穷却很温暖的家庭;虽穷但很善良的品质;虽穷但很高尚的灵魂。
1:是啊,这两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不幸的物质生活的挣扎中,穷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走进桑娜的家。(课件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2:读读这段,画出你喜欢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对啊,我们细细地品味语句,我们会发现文字能传递很多信息。你会怎样读这段?
4:读读这段,再看看课文题目,这段环境描写印证了题目里的哪个字?
5:与屋外的又黑又冷相比,屋内的情景有些不同。(课件出示: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谁来读这几句话?怎么读?
过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一起走进穷人的精神世界。(课件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8: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个段落,并划记最能体现桑娜内心感受的词语。
9:你知道忐忑不安的意思吗?
10: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13:是的,读读这段,再看看课题,桑娜是一个穷人。她担心渔夫不同意,渔夫知道西蒙去世的消息后,他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
14:从这段语言描写里,你觉得渔夫都想到些什么?
15:与桑娜的愿挨“揍”同样感人的字是这一段里的哪个字?
感受语言的魅力沐浴人性的光辉——小学语文十一册《穷人》说课。
汨罗市黄柏镇中心学校周颖。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教学内容分析《穷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读者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托尔斯泰用充满魅力的语言,使善良的主人公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是一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美文。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他们也具备一些学习能力,能自学生字、词语,能预习课文,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正在学习怎样参与小组讨论,怎样与他人合作。所以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通过抓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她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一)教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涉及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自学指导法、读写结合法。
(二)学法:学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
后第二题,找寻相关的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语文课程所独有的特点,本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创设情境,奠定基调;2、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3、揣摩心理,感受桑娜高尚的品德;4、理解对话,感受渔夫高尚的品德;5、品读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6、想象写话,唱响心灵的赞歌。
一)情境导入,奠定基调。
穷人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些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为了让学生披情入文,上课伊始,我将出示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和资料,把学生带到那个黑色的年代,带到那又黑又冷的海边,带到那间渔家小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
二)了解环境,感受穷人的生活。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后,教师用课件出示,集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主人公命运是那样的悲惨,即使是在这样寒冷又遇上大风暴的天气,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也要出去打渔。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依然那样勤劳,能干。屋子里条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让人觉得舒适,妻子热爱丈夫,家里充满着浓浓的亲情,让人觉得温暖。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当时的环境,带着对穷人的同情和赞美走进文本。特级教师钱正权也曾说过:“阅读教学最要紧的是引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会晤。”
三)揣摩心理,感受桑娜的高尚品德。
桑娜抱回孩子后,心理忐忑不安,一头是深夜未归,生死未卜的丈夫,一头是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天性的善良使她把天平倾向了两个孤儿,她毫不犹豫的抱回了孩子。但是贫穷的生活让她不能不面对现实,所以她的心理异常复杂,各种各样的思绪一齐涌上心头。让不谙世事的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心理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下列方法:
1、熟读桑娜的想法,了解她都有哪些想法。
2、完成填空练习,了解桑娜为什么有这些复杂的想法。习题是这样的:
桑娜想,如果不把两个孩子抱来(),如果把两个孩子抱回来,(),
她宁可(),也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练习时,我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多两个孩子,会给桑娜自己,给渔夫,给他们这个家带来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孩子的高尚品德。
3、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她的担忧,(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读出她的害怕(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读出她的迷茫(我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读出她的自责和坚定(他会揍我的,谁叫我自作自受呢,嗯揍我一顿也好)。我相信,有前面的练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来。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出,“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读出感情来了,学生自然就懂了。
四)理解对话,感受渔夫的高尚品德。
渔夫回来后,他会怎样对待收养孩子这件事呢?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对话内容。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专家指出,小组合作不是一个空洞的的词语,老师要从2人合作开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多人合作。这里,我将指导学生3人合作,朗读课文。
1、边读边议。在分角色读对话前,我将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谈一谈怎样读出感情。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渔夫深夜归来,恶劣的天气使他觉得有点后怕,没有捕到鱼,网被撕破了,还差点丢了命,他的心情会怎样?他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说话?桑娜心中忐忑不安,她又会怎么开口?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他才能正确评价、欣赏别人的朗读。
虞美人说课稿篇十
明确考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为此,要真正读懂议论文,解答好议论文的问题,就有必要对议论文知识有个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单项训练,整体综合。因此把整个议论文复习分为三个课时完成(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结构、语言、生活)。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议论文阅读的基础,寻找、归纳论点最重要,所以我以论点这一知识点为切入口,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征等一般常识。
2、掌握论点的位置、引入方法、表述要点等知识。
3、能运用论点知识来阅读议论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议论文论点的知识快速寻找、论点的引入方法;论点的表述。
教学难点:
论点的概括性表述。
(1)议论文阅读内容多,容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作业纸相结合的方法。
(2)讲连结合。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通过布置预习,整体感知文体知识。从查找论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通过“兵教兵、兵帮兵”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小组交流,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情(课前背景音乐、提醒学生坐姿、学生回答问题音量)ppt1。
2、揭题(教师导入语引出课题)ppt2。
(二)、检查预习作业,整体复习感知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基本定义:ppt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者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分析事理,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学生交换预习作业一,互查、指名两生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ppt4。
2、5。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ppt6。
4、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ppt7。
5、议论文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而又鲜明。ppt8。
(三)、明确教学目标:
2、揭示教学目标:(略)ppt10。
(四)、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由预习作业《珍惜有限期限》引出找论点。
2、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与看法ppt11。
3、类型:中心论点、分论点,如《理想的阶梯》ppt12。
4、论点位置:ppt14(指名一生回答,其余面对的面说出其它位置)。
(1)标题直接提出。
(2)放在文章开头。
(3)放在文章中间。
(4)放在文章结尾。
(5)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要读者概括。
5、论点的引入ppt13。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如比喻、对比等。
6、了解考试中常见题型:ppt15。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者中心论点。
7、论点要求:正确、鲜明ppt22。
8、论点表述:ppt23。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3)应该具有概括性(反问句、比喻句原则上不作为论点)。
(五)、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2、教师巡回检查、对部分作业当堂批阅。(引入方法、表述要点强调)。
3、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4、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强调方法ppt17---21。
(六)、当堂巩固:《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七)、课后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作业。
2、划出《珍惜弱点》、《一根牙签能走多远》、《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求速成》、《成功也会成为包袱》中的论据,为下一复习专题“论据、论证方法”做准备。
七、结。
这节议论文阅读复习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的辅助,我认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通过训练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的知识点方法,形成了能力。教学中体现了把议论文文体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同要提高的能力相融合这一特点。通过上这节课,我感受到要上好复习课,教师课前研究课标与考纲,认真备课是必备条件,还课堂给学生是关键。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虞美人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彭德怀印象》。
一、分析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三章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通讯。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新闻与传记方面的要求是: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彭德怀印象》一文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一篇人物报道。中国共产党以及她领导下的军队,在当时并不为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所知。对这些读者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很神秘甚至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斯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来到中国陕北的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可以说其新闻性是非常显著的。
二、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学习阅读通讯的方法并能撰写通讯。
2、理解主要内容,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是通讯的写法。教学的难点是学会概括归纳文中的典型事例并分析人物性格。
三、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新闻并不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以及高中必修教学中都安排过新闻的内容。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根据通讯的体裁特点阅读,获取信息,还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讯,实现师生互动。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适当合理地进行概括。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人格魅力。
讲读本文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读法,合作探究法,循序渐进法,逐步积累法,问题启发法,搜集资料法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朗读训练,语汇积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引入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从理论上了解了通讯的特征,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这节课我们以人物通讯《彭德怀印象》为例来熟悉通讯的特征,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二、知识复检。
1.字音辨识。
2.字形巩固。
三、简介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彭德怀。
四、介绍通讯文体,
1、人物通讯的概念及特点,人物通讯的两个方面,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的几种类型,
2.人物通讯读什么?此项内容为贯穿全文教学的线索。
(1)读“结构”,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层次。
(2)读人物个性,能够分析初人物的个性。
(3)读写法,能够找到文章的精彩之处。
(4)新闻性,能找到文章的新闻价值,了解它报道的重大意义.
五、探究文本。
结合如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
2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彭德怀的,并说说彭德怀的性格特征。
3本文运用了哪些文学类文本的写作方法。
4师生共同感悟其新闻性。
六、课堂小结。
七、写作实践。
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则人物通讯,字数不少于400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虞美人说课稿篇十二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第五单元是以“精神家园”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人的本性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弱点的思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朗读2、品读3、讨论点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九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况且课文浅显易懂,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易于理解。本文很长、脉络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读然后复述课文,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拔启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朗读、品读、讨论点拨、质疑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于法,复述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小说教学,读尤为重要。
对字词的积累,我采用检查预习的办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如何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通读基础上,自主复述课后,让学生划出表现人物个性的重点词句语句,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可而止加以点拔,只把获得结论的方法途径指导给学生,促其自求,促其自得,从中悟出规律方法,以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从多角度理解主题的目的。
一课时。
1、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提出出疑问。
1、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源、网络下载、自制。
2、使用目的:体现新课改理念,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在施教时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自主疏通——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欣赏有关的图片。(蝴蝶、红彬、秋草)。
2、说一说你的精神家园中的情感元素(亲情,友情,正义……)。
设计说明:放幻灯生命图片,直观,印象深,引出新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出示学习目标。
4、作者及作品简介。(导航塔)。
1、学生自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
3、口述课文内容。
1、圈点批注人物描写的语句。
2、提问质疑。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交流,老师可略作归纳。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3、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此环节的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关注社会、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1、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3)学习勾画、积累关键性词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感受文本。
2、合作的广泛性与交流的充分性。
由于本节课重、难点都需要通过活动这一载体加以解决和巩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此搭建了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和别人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虞美人说课稿篇十三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虞美人说课稿篇十四
1、地位:本节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及管理实例。这些内容既是对前一节学生形成信息资源标准思想的实践,又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为后续数据库管理思想作下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当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信息资源分类管理办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分类和掌握数字化资源、管理工具的使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合理选择工具管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信息资源,体验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活动中所涉及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
3、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和标准化思想的理解,能独立地选择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4、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将个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对象:高一学生在前面六章的学习实践中已积淀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处理等基本技能,也掌握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方法,但在学习及生活中,对生成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放随意性较大,尤其在管理时还缺少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对信息化资源管理的需求,只是管理意识较淡薄。
3、时间:45分钟。
1、教法:根据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即化解难点,突出重点,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分层教学。
(3)演示法教学即通过教师的现场操作讲解,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源分类管理方法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法。
(1)动手实践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独立思考、实践操作;
(2)讨论法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3)自主探究法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信息分类整理的思想;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2分钟。
升入高中以来,与初中最大的不同:一是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出计划安排,二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进行非常详细的科学评估,学校对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表现是如何管理的?(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繁杂的不同种类的信息如何管理?为下面的学习任务的开展埋下伏笔)。
2、分析问题明确任务时间:3分钟。
针对上述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个人数字信息资源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这节课,我们将主要研究三类个人信息的管理办法。(出示任务,呼应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逐步实施。
任务一:整理自己的学习文件夹-----资源管理器。
要求:将学习文件至少进行两种不同形式的分类(如按课时分类、按作业主题分类、按作业保存类型分类)。
时间:6分钟。
学习指导:利用课前提供的自学指导自主实践。
应用的技能是:文件及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粘贴、重命名等基本操作。
此处的可能问题是:学生对文件分类还存在着疑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要求:选择自己掌握最好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时间:15分钟。
学习指导:教师建议同学们应用execl进行统计,如有问题可参阅自学指导,此时教师也根据学生选择该项工具的多少及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统一指导。
应用技能:execl的数据的统计、汇总及分类等,是这个环节中的难点,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演示指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计算器和手工统计办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课堂中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任务三:分类整理自己机器上收藏夹内的网站。
要求:对照教材,结合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动手实践,熟悉收藏夹管理网站的基本方法。将自己收藏的网址按照一定的主题分类。
时间:5分钟。
学习技巧:在收藏夹下进行文件夹的创建,然后进行移动、和文件夹的改名等操作。
目的:通过三个任务的分解,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抓手,即给学生了目标,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4、上传作品总结方法。
时间:8分钟。
要求:让学生将三类作业抓图后上传到教师机。
老师从每组中任选两个同学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同学对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突出管理的技能、二是关注学生使用的方法,三是关注学生将个人信息整理后的效果)。
通过评价总结出管理的目的和每一种管理方法的特点:教师画出一个框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
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及自己在本节课发展的状况。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总结帮助学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延伸拓展走进生活时间:6分钟。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管理个人数字信息的三种方法,他们都是以文件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称之为文件管理方式。如果全校每位学生的信息我们都需要进行处理,应用这些方法还能有效地解决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数据管理方式呢?下一节课的学习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目的:与前面情境呼应,让情境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生活中,掌上电脑已日益成为人们常用的个人信息管理工具,学生对掌上电脑是否了解和熟悉?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与学生共同交流。另外,本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已基本做好,放在班上的博客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并留下给其他同学鼓励的话,看一看我是怎样管理班级博客的?下学期,我将博客的管理权限交给学生。
目的: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根据学生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处理,起到灵活使用教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