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模板18篇)
读后感是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法。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一
看书太少,不知道如何去评论一本书的好坏,但是我知道有的书捧在手上就会不舍得放下,有的书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不能有这个去断定一本书的价值,但是一本书如果能够吸引住一个不爱看书的人的眼睛,那么它绝对是有足够的意义去让人好好阅读。《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一本书,无聊了就想着去找一本书看看,好多书没看几眼就放下了,早就听说了这一本书,就去找来看看,然后就被深深的陷入了!都说读书必须与思考联系在一起,没有思考的读书只是在看热闹,我也赞同,思考是对书的再回味,对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看完一本书,我就会催促自己去写点感想,那怕只有一句话。
一场葬礼过后,生活没有改变,只是不适应没有这个人存在的习惯了,小说中重点描写了梁亦清和韩新月的葬礼,在穆斯林庄严的送葬仪式中,仿佛天空都沉寂在悲伤地气氛里,诉说着多少生活的辛酸,命运的无常!走的人自己能把生命看的平淡,可是周围的至亲呢,有谁会能够忍受这一份失去存在的记忆,与你朝夕相处的人就此将你放下,没有尽头的路还需要一个人默默地走下去。
老家也有一些回族,与他们接触也很多,他们严格的遵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一样,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人,在尊重他们的信仰的前提下很好相处,如同汉族和汉族之间的交往一样。让我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有人老去,葬礼办的比汉族要简单,但是却更庄严,没有鞭炮,没有鸣锣,静悄悄的,默默地为死者送行!就好像在静静的听着离去的人最后的话语,这一种庄重值得尊敬。
小说穿插着描写了三代人的生活,读完整个小说感觉是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比较悲惨的,仿佛他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自己如愿以偿的安排,在看似在完美的表面却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深渊,老师傅梁亦清的离去是小说中第一个悲伤的泪点。能猜测到韩自奇,以及梁君壁和梁冰玉会有一段困难艰辛的生活,然而韩自奇三年的卧薪尝胆改变了命运之后,我又错误的以为他的生活会就此一帆风顺。可是他的命运却不能自己做主,历史改变了他的人生路迹,战争摧残了他的事业,折磨了他的理想。尽管生活没有如果,在没有战争的背景下他的人生路也就不会被一直沉浸在痛苦的阴影中。在没有爱情的环境中他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又在不能舍弃婚姻的环境中遇到了爱情而不能自拔。他的一份懦弱或许是来自信仰的鞭策,这一份沉重的信仰让他感到深深的负罪感。然而对于爱情的不舍他又自私的留下了新月,他的掌上明珠,并对她百般的呵护和疼爱,这或许是对失去爱情后空虚的填补!
一场离别可能是不再相见,不能见,见不到,这都是人生的最大惋惜和伤痛。十年的相依为命,能抵过太多的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生活没有再来过,不能继续就只有无奈的舍弃,命运的车轮就只能让他们走到一点,必须分开。狠心的离别便再也不想见,当梁冰玉再次回到老宅,早已经物是人非,几十年的蛰伏,却等待了最凄惨的结果。她的命运是最凄惨的,最无奈的,完全无法自己主宰,环境和身边的人早已经把她限定。
就在韩新月出场后,一切都显得那样优雅自然,漂亮的外表,优秀的成绩,还能遇到一个对她欣赏有加,才华横溢的知己,让两个背景不是特别好的人走到了一起,生活又总是喜欢开玩笑,一场无可奈何的病魔却催生了一场生死不渝的爱情,这个泪点,让人痛的惋惜,痛的遗憾,痛的悲愤。生活如此残酷,我们都该好好享受当下。前几天还沉浸在这场可恨的病魔打破这场爱情的伤感时,听说了一个同学的堂兄患了白血病,正在四处募捐与命运和病魔做着艰苦的斗争。瞬间觉得命运是否早已对你做好安排,你还改变吗?谁都不会知道生活的下一个班车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决定不了,但是身体的健康是我们能够尽力保持的,不畏将来,只有尽力享受今天的幸福。
韩子奇的一生和玉息息相关,当玉吸引住他的眼球时,命运就已经悄悄改变了,停止了去麦加朝圣的艰苦路程,只因为他太爱玉了!即使成为玉王,也因为玉又改变了他的人生路线,一次次的转折,最终也毁于玉。生命的尽头他还在忏悔是因为对信仰的不够忠诚,回忆自己的过去,到麦加不远的地方却没有停下去参拜,还做出了对妻子不忠的事,恐惧自己离去后会下到可怕的地狱,这一刻他在忏悔了,当信仰和钟爱发生冲突时,他自己也是无奈的,有谁能够面面俱全呢!只是遗憾他爱玉的感情表达的也过于成醉了,在他心里,爱就是不离去的守护,直到终老。
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觉得这是一部包含历史,宗教信仰,命运,爱情的史诗般的作品。从我这个年龄阶段来看,小说没有细节描写主人公如何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估计因为这不是一部励志作品,是一般涵盖穆斯林浓浓文化的作品。人生像蒲公英一样,看似自由,却是生不由己,只有大环境下的命运才能够决定它最终归宿的地点。
我不了解玉,同样也没有太多的文学功底,重要的却是学习,文化很重要,读书也能丰富视野,一部作品的震撼是长久的回味。因而不自觉得想起曾近看到的关于玉的古典。“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二
当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仿佛进入个全新的世界,里面讲了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传统风俗。。。。。。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的确,结尾令人结尾惨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令人感慨,令人怜悯,但却阴阳两隔。
这是愚昧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天星跟容桂芳的爱情也没有结局,这难道仅仅是梁君壁的错吗?不,这是整个封建社会遗留的弊端,是封建礼教的思想侵害着没有思想的梁君壁!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
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看到这儿我不禁为新月的悲惨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她对学业是那么充满向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语系。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帮助寝室里英语差的罗秀竹。但她的心脏病把这一切都毁掉了,父亲姑妈的疼爱,哥哥天星的关爱,楚老师的支持,并没有让韩新月,而是积极的于疾病做斗争,可命运就是这样,从不眷恋人,还是让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人留有遗憾的离开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
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三
就在近日,我从图书馆借阅了一本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作家霍达的作品,读过之后,改变了我对中国人骨子里的匠人精神和气质的看法。
故事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宏观地回顾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描绘出血肉丰富、栩栩如生的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物。
提炼第一个词“信仰”,文中说:“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这也就是穆斯林的信仰,使得他们每日五拜,兢兢业业。可这篇悲剧的长篇小说,带给我们的道理是,“当信仰已经无法改变人们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
提炼第二个词“物质”,人如果过分地留恋现实的物质世界,忘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就如同小说里的“玉王”韩子奇一样,生前存宝玉,死后遗无物。他为了玉,抛妻弃子;为了玉,紧守心中苦痛的秘密。最后,他珍藏了一辈子的宝玉,都被红卫兵搜夺了去,什么都没了。
故事以时间双线为逻辑,老一代和上一代为一线,上一代和下一代为一线,于结尾处两线交集,所有的疑惑和事情整体发展过程都清楚了。构思新,表达流畅,感情自然流露,文笔功底深厚。很好的长篇小说,因为悲剧结尾,所以更加深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四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着引读开始的。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考试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胡适在《追忆志摩》一文中说到徐志摩的信仰,他说,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也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灵魂。
爱首先指爱情。罗素在给出我为何而生的三个答案中也把爱情放在了第一位。他说:“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是如此有力,以至使我常常为了体验几个小时的喜悦,而宁愿牺牲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的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而诗人奥登更为直接,“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就会死亡。”爱情,这一诗人赞叹作家描绘的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隐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医院中,《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炽烈的诗句脱口而出:“请让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给你献上我的心灵,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已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新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她痴迷于事业,平生没有第二志愿,北大西语系让她如愿以偿;她憧憬过爱情,在茫茫人海中,她得到了一位肝胆相照的知己。但是,这一切又都过去了。剩下的只是在清醒的状态中等待死亡。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爱情不是同情,更不是感激之情。所以韩子奇和碧玉的结合是痛苦的,更是韩子奇和梁冰玉寻找爱情的最大障碍。虽然他们结婚十年,从没有过吵闹和打骂,但感情却越来越疏远了。疏远也并不苦恼,已经习惯了,麻木了。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也不会离开,一切还会照旧过下去,一直到死,都不会抛弃碧玉。而梁冰玉凭着“一个活着的人,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的信仰闯入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两个人要真正相爱,其容易程度,有时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其艰难程度,有时也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现实永远是现实,梁冰玉艰难的爱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留于读者自己去评定。她告诉人们的是:“我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死而无憾……天地间有一个人理解我,爱着我,我满足了……”如余杰所说:在这片已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
先行者总要承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不知暮年回来的梁冰玉在荒园中连自己女儿的坟墓都找不到时有没有悲哀、后悔。
而对于美的描写,则是全方位的。人物美,心灵美,环境美等等。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名句也不会这样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并不是人间处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需要这样的意境。
还有对玉的栩栩如生地描绘,对博雅宅庭院的绘画,甚至严教授在《让我们不再一起漫游》的朗诵中合眼而去的叙述,无不让人有一种美的震撼。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
如果我们用爱、自由和美来抗拒暴雨、抗拒狂风、抗拒霜刀雪剑,我们就有了必胜的信心。
这本书给人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那种忧伤和压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够平复的,新月的优秀是让人欣慰的,上天赐给她的爱情也是优秀的。书中所编织的三代人之间的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但你却能够感觉的到它是真实又清晰的。
上天给予新月的一切都看似是应该让人嫉妒的,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把无情的病魔附加到了她那柔弱的身体之上,又让人是痛心的,那个好似平静的夜晚却又没能够让新月等到他的所爱,没有能够见到第二天的太阳,看到这里我又是多么的想要大哭一场,命运对待新月又是这样的残酷,以至于我认为这是作者和我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可惜不是…!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五
平静的生活变成向往,喷出的火舌在天空中炸响,玉的不慎碎裂,只在一刹那,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云团被生命染红,让红了洁白的云团。
持续的侵华降临在这里,日月不停,留下伤痕累累的城市在被曙光染红的黎明中包围。无情地推到房屋,留下它们东倒西歪的立在那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六
进入师范读书后,文选老师布置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那时的我是从乡下中学刚考入师范的,中学时代对所谓的文学作品是知之甚少,所以一些文学名著我是非常的陌生。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选读了《穆斯林的葬礼》。
美好的事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这本书也是的,一个那么好的姑娘,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为了她的长辈犯下的错误(如果可以说是错误的话)付出了那么沉重的代价,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就这样没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真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得到,无论是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天星和容桂芳,还有他们的长辈们,韩子奇和他的小姨子(也是他的妻子)梁冰玉,读完以后,被书中的细腻的感情实在感动了,其实我这人本来就有点感情丰富,所以很能够理解作者以及书中的人物的心情,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教义;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凡事不能完美,人格的扭曲还有现实的不如意让人有种既想反抗又没有力气的感觉,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物是韩天星,是条汉子,为了能让自己的妹妹幸福,即使牺牲掉自己都没有怨言,正因为这样,他和容桂芳分开了,但是他的妹妹真的得到幸福了吗?没有!
家里有韩太太这样的家长,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她,她没有什么文化,刚开始的光景也很凄惨,父亲的.惨死,家境的败坏,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可以想象,在梁子奇转头蒲綬昌的门下时,她恨师兄,但是人还是要过嘛,母亲多病,妹妹尚小,谁也想不出那三年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是怎样挑起家里的大梁的,但是她的眼光毕竟不长远,可能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吧,但是她还是能了解师兄的意图,甚至忘情地投入他的怀里要嫁给他。因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要想生存真是太困难了,当然这也不是利用,是亲情,友情还有一点点爱情的交融吧,但是当她丈夫逃亡英伦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想他,战乱的环境下,几乎每个人都在想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存,xx年,仅凭着一点点思念,她把孩子天星带大成人,但是沉重的打击还是不期而至,她最疼爱的小妹竟然取代了她的位置,这个还是她能接受的,唯独不能接受的是小妹还和自己的男人生了个小女孩,当然就是韩新月了,如果家庭的变故还不是最沉重的,那宗教上的自责就更可怕了。
这部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几乎每条每框都是穆斯林们应该牢记的,可是他的丈夫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能容忍,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两个女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是亲姐妹。梁冰玉走了,但是韩子奇的爱情梦并没有破碎,他还有女儿,这是他们爱情结晶的见证,最大的悲剧来源也许就来自于韩子奇坚持将女儿留下来。想一想,假如当初新月被冰玉的带走,在英国找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韩子奇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生命里,玉是最重要的,但是他还想为自己的爱情留下点什么东西,过分的留恋和放不开,然后悲剧就发生了。韩太太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爱子奇,放不开他,更恨他,恨得入骨,平时里总是无休止地找碴,但是当韩子奇摔伤以后,又是那样的关心和心疼,她爱自己的儿子天星,因为天星是新月到这个家来以后的唯一依靠了,她恨妹妹,可是妹妹不在身边,就只好朝着他们的女儿发泄了,一家四口人虽不多,加上姑妈也不过五个,但是关系却复杂的像红楼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嘛,生着的人总是痛苦的,死了的人也不见得能解脱。
如果新月,子奇,君璧,姑妈他们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也许霍达本人也不知道了,最后的结尾还是可以安慰一下的,就好像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一样,如果他死了,全世界的读者也不会答应,这本书里,虽然新月死了,雁潮和桂芳的心都死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天星和彦淑的后代身上看到了希望,就是青萍和结绿兄妹,他们应该能不受先辈们的错误所牵连,过上幸福的生活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七
本书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式交替进行,使到情节有些跌宕起伏。主要是以回教为氛围的家族展开故事情节的,中间透露着许多宗教的色彩。书中描写了梁,韩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韩子奇少小就跟随回教的“传教士”走遍天涯,往圣地而去,路经北京。与梁亦清家族结下渊源,拜师梁亦清学雕刻玉。后梁亦清身亡,家道败落,韩子奇不忘家师收留之恩。重整师傅的产业,并树立了名满京城的名号奇珍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亦和梁亦清的大女儿壁儿结为夫妇,并生下一子,名叫天星。那时日寇侵略中国,北京处于动荡中。爱玉如命的韩子奇为了保存自己收藏多年的奇珍异宝,遂同意英国朋友亨特尔的建议,把玉带到英国避难。而梁亦清的小女儿玉儿也偷偷的跟着韩子奇前往了伦敦,这一去就是十年。他们在伦敦的日子里,正好遇上了德意志侵略战争,英国死伤无数,他们逃过一劫。但他们却在伦敦结为夫妇,并产下一女,名曰韩新月。当战乱结束时,他们思念自己的家乡,就回到了北京的博雅宅。但是矛盾无疑呈现,小姨子跟老公好了,这对久别重逢的妻子壁儿莫大的打击,一家子发生了争吵。玉儿隧离家远渡他国,并留下一封信给两岁的韩新月,需到二十五岁时打开。新月在这个家庭里,一晃过了十五年,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英语系。入学第一天就遇上后面所爱的楚老师。不幸的是,新月在第二学期时,被诊断有严重的心脏病。后辍学在家。楚老师与她产生了感情,一直照顾生病的韩新月,这中间天星和新月同学在壁儿一手的操控中结为了夫妇,天星不擅言辞,但深爱另一个女孩,最终也成为遗憾。修养一年后,壁儿阻止新月和楚老师相好,新月也知道自己的身世,病情一下加重,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楚老师悲痛欲绝。.数年后,玉儿回到北京寻找女儿韩新月,早已躺于冰冷的坟墓里,只见到了天星一家子四个个人,其它的人都已不在人世。
看过了这个家族里人的出生和死亡,发现生命是那么短暂,我们自己当下的生命也只不过是作者笔下的缩略罢了。文学浓缩了生命和生活。生命如此的脆弱,更加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论好坏。读完书,特别是悲剧,他有一种力量。我总会再次感受到许多东西的珍贵,而这些时常在生活中我都没觉悟和感觉到,总是太理所当然了。看到了故事中相爱之人因社会的成规不能终成眷属,他们各自内心的活动,情感又是那样的激烈之时,不禁肃然起敬,恋爱里真挚的情感是可令人佩服的。可是啊,生活中的人们,我们看不到人的内心,看到了只是人的表象,文学直指人心情感,在阅读中得宽慰和共鸣。相爱之人,因身体健康问题,最终阴阳相隔,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试问还有几个人能像楚老师那样还为身患重疾的人不停的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父母干涉爱情,这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情,天星的爱情就是在他母亲的操纵中,最终错失了爱情,甚至横生了许多枝节,成为他内心无言的伤痛。爱情,在不恰当的时刻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玉儿和韩子奇的爱情破坏了婚姻,最终酿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半辈子人都在这悔恨和痛苦里度过,致使骨肉分离,孤独一生。每次都说爱情,但它来的时候谁能看得清呢,谁能握得住呢?而什么才是爱呢?这些问题只能在生活里去感悟和兑现了。
读这本书,可能是悲剧性的吧。总给我生命无常的感觉,可能作者就是有宗教信仰的背景。梁亦清工作中吐血而死,新月年纪轻轻就的心脏病死了,小姨子玉儿和韩子奇好了,韩子奇去伦敦避难战争,却在伦敦也有战争。生命是那样的无法掌控,琢磨不透。有时发现力战的未必能胜,韩新月努力读书,却身患重疾,无缘好前程。韩子奇努力撑起奇珍斋,最终还是鹿死他手。一个家族的历史,起起伏伏,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也是那样的起伏不定,似乎生活总是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想,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发生的,有一种不被自我控制的因素不断的闯进生活,使到生命恒常在不安和动荡中。而人们即使多么努力的维持稳定和秩序总还是被破坏和颠覆。这可能就是生活的特性,看过了他们的生活,使到自己能常常觉悟生活不被控制,乃要尽力做能做的事,享受快乐和意义。
读着这本书,我似乎也能体会作者的心灵,那是一颗善良柔软的心灵。能将读者感动的作者,乃是他先被故事所感动,被剧中人物所感动。缺乏同情和怜悯的心灵是可怕的,只有宽阔的胸怀和爱的心才是有灵性的,所呈现的人物也才是有灵性的,能温暖人心,能慰藉疲惫的人们。有时我看到韩子奇的妻子行为竟是如此恶劣之时,把儿子所爱的恋人用谎言拆散,把店里的老员工无证据的诬陷,致使其离开奇珍斋。..我后来想到了她曾经所承受的不公平和生活的考验,便也不再妄下评判。一个人现在的性格,是过去生活的塑造,在不知真相之前,让自己保留一颗宽阔的心来看世界应该是合适的。
穆斯林也是人,不是宗教的加工品,乃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爱恨情仇的人。我想,看待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应该首先认定他是一个人,他拥有着人所有的特性。而本书的葬礼,把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人物性格,思想碰撞都展现无遗。这个葬礼透出的悲剧,恰恰让读者心灵苏醒,高贵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自由坚定的追求爱情,积极进取的生活,都是应该去珍惜和努力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八
今年第一本让我茶不思饭不想的`作品。
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在大一,一位学长带着这本书。当时看到书名下意识的产生了偏见:这一定是本宗教的书。说不定会像追风筝的人那样让人读着摸不着头脑。所以心里也就打了退堂鼓,这种书都是豆瓣文青吹嘘的,不读也罢。
就这样与这部杰作失之交臂!好在峰回路转,让我再一次有机会能够拜读。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书中以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误解。文化冲突,性别冲突,国家冲突与战争。
第一次葬礼是老梁的去世。他代表的是工匠精神的葬礼。第二次葬礼是姑妈的去世。她是穆斯林勤劳勇敢的象征。第三次葬礼是新月的去世。她象征这个世界的希望同时又裹挟着误解,偏见。
这不是一本宣扬穆斯林教义的书。相反这是一本宣扬世界和而不同的书。读罢此书,你会发现穆斯林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他们中有热忱善良的人世也有阴险狡诈之辈。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并无外貌上的区别。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九
我不喜欢这本书,她太压抑了,让我很难受。
冰玉太自私了,只想自己不想别人,她回国没错,但她口口声声爱姐姐是怎么爱的?姐姐问她置自己于何地,她说你是我姐姐,是韩子奇的妻子,但那是以前了,现在我是他的妻子!她需要亲情时,可以随时去姐姐那取,不需要时就狠狠在姐姐身上戳刀子!诚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那个年代,被丈夫遗弃是怎样的下场啊!她是新女性!新女性就可以自私,不顾别人感受吗?现在说姐姐和姐夫没感情,那以前呢?娶人家的时候不说没感情了,既然娶了就付责任啊!当初结婚没人逼他,他也是有自己目的的啊!懦弱的男人毁了两个女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因而它出此刻太多书单的推荐里。宗教与历史总是有些沉重,甚至让人窒息,“1258年,旭烈兀攻占巴格达。”,因而它以往安静地躺在我的ipad和kindle里。
直到有一天,我最终翻开了它,阅读了它,抛开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仅仅注视书中人物充满吊诡的人生,才又一次领悟,有些人总是轻轻地出此刻我们的生命里,就像是天边一朵云进入了视野,离开的时候却总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
韩子奇,最早出此刻故事中的名字叫“易卜拉欣”,这是一个经名。他刻苦钻研、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直到临死才吐露自己的身世,性格上存在很多反转。仅仅因为去讨一口水喝,他是那样偶然地出此刻梁家的生活里,又仅仅因为打破一只玉碗,他又紧紧镶嵌融合在梁氏姐妹的生命里,直至死亡。
韩新月和楚雁潮,他们的相遇充满了戏剧性,就像是舞台剧一段简便的独白,并没有预示出杯具的结尾。可从此以后,所有的一切便开始急转直下。韩新月在临死之前最想见的人是楚雁潮,楚雁潮在韩新月葬礼十余年之后仍旧动情地拉着《梁祝》。
还有不能忽略的韩天星,他对所有的人都饱含热爱,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品尝生活的苦果。那里面有缺少父爱的童年、因故夭折的求学之路、失去爱人的痛苦、对妹妹的无能为力、还有对平淡生活的理解。他遇上的所有的人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死亡,不仅仅是人类无法躲避的最终归宿和沉重话题,更是作家对人物命运的惯用处理方式。比如余华的小说中多是死亡的盛宴、莫言的小说里又充满杀戮的狂欢。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清理一个人的命运了。因而小说中人物的离去总是伴随着沉重、心碎的、令人唏嘘的死亡。
小说来自于现实的演绎。同小说中一样,一些人的到来总是风轻云淡,让人有可是是生命中普通一天的错觉;同小说中不一样,他们的离开并非仅仅是死亡,还有仅仅是离开。但无论是死亡还是离开,最终的结局都是淡忘——这是人的本能:记住完美,忘记悲伤。在现实中,也许楚雁潮仍会去韩新月的墓地拉《梁祝》,但终究会锁住悲伤。这才是人之常情。从更大的道义上讲,对死者的最大不辜负正是好好地活。
所以,淡忘才是最沉重的离开,沉重到一些人仿佛从来没有出现。
有人说,这本书中感情过渡得不自然,无论是韩子奇和梁冰玉还是韩新月和楚雁潮,他们之间的感情进展的总是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韩子奇和梁冰玉之前没有任何兆头,却在半章之内成了夫妻。在这点上,我认为作家是了解自己作品的缺陷的,正如陈忠实必须明白《白鹿原》中田小娥闹鬼的情节破坏了小说的整体性,在反复修改之后依然决定这样写,那必须是蕴含深意的,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到书的题目时,我的心中便预测了故事的悲惨结局,只是没想到竟如此的催人泪下。令我吃惊的是这位回族作家霍达描写的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穆斯林玉器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一条有韩子奇为主线,讲述了他与玉为伴的一生,另一条则是由韩新月为辅线讲述了她与北大青年教师楚雁潮的凄美的爱情悲剧。从她的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看这本书如同进入一个封闭的世界,百事不侵。
初读之前,我对穆斯林了解甚少,只知道回族不吃猪肉,戴着一顶医务室似的白帽。在读期间,我深深地被霍达女士独具匠心描写的情节所动,甚至我仿佛置身其中。半夜时分,倦意不知不觉的到来,我依然爱不释手,实在看不下去才就此罢休。我感慨穆斯林的文化信仰之高,钦佩穆斯林人民在中国留下足迹的智慧,然而更令我魂牵梦绕的是韩子奇一家的曲折情感和其女韩新月与楚雁潮的艰难的爱情。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闭目遐想,心中出现了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更是命运的长河。
一个青年女作家竟能将人物的形象,感情世界和环境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就如同眼前上演了一幕幕的动景,使我无法为外面世界的事分心,着实值得我敬仰。书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让我意识到韩子奇强大的意志力,在《玉殇》一章中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完成作品时突然猝死,导致家破人亡,韩子奇便怀着师傅的遗愿改投仇人门下,过着艰苦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天吃糠咽菜如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般发奋图强,使自己的双翼一日日丰满,终于他抓住机会脱离并继承了其师衣钵。我结合着自己思考着这是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次磨练,后来他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一举夺下玉王的称号。若不是强大的意志力驱使着他,至今可能还是为他人默默无闻拉梨的小奇子。
现实使他尝过非人人都有过的经历,从而成为人人皆知的玉器大师,谁的人生会平平淡淡?在我看来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并敢于坚持,成功的黎明才会眷顾他昨日夕阳留下的脚步。在《玉游》中韩子奇为躲避二战逃亡欧洲,期间与妻妹生死相依互生情愫,新月的降世打破了北平一家的宁静。法西斯灭亡了,韩子奇回到了久逢重别的北平,新月随着二人来到陌生的家,却受到妈妈(姨母)的冷视和不公平对待。那时的我敏感觉得孩子不应该受到上一辈的恩怨,还好的是韩子奇把新月当成了他余后的全部,哥哥天星十分的爱护妹妹,让妹妹平安快乐的长大成人。在《月落》中,新月的命运一下子从美好跌到了深渊,这让我的心情变得紧张不安起来。新月考到北大,遇见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人,她的班主任雁潮。在二人相处期间,他感受到了这个姑娘心灵的纯洁,为人朴素,善解人意,主要和他的理想相契合,于是默默的关注着她,所谓日久生情,但他将他的情感不如说爱情隐藏在他心里,不敢跨越师生之情之上,知道她生病即将离世之前才吐露心声。我同情她,不,同情这个词是对她的侮辱。
我痛恨天公如此不公,让才华横溢的少女变成病房中的病人任由手术器具去折磨她,不知病魔何时将她带离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我敬佩楚雁潮对她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又埋怨他不能真实的表达他的情感。总之,不管如何,新月的人生后路虽悲凉却又获得了生命尽头的完美,她得到了楚雁潮的爱情,正是短短的,缓缓来迟的.爱情让新月重新点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鼓励。我不想说,新月还是离开了我们。梁君璧深受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遵守汉回不通婚的规定,阻碍着两人真挚的爱情发展,在作者笔下的梁君璧的形象十分深刻,可以说是高贵的泼妇却不失华贵。她和韩子奇是在患难情况下成为夫妻,她绝对不懂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就像火一样,不论是那熊熊燃烧的煤块还是树枝,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芒!她和楚雁潮的爱情不是猎取和占有对方,像信仰一样永不改变永不背叛,他们爱的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现实中的人们很少有这样精致纯洁的爱情,大雁如此,人何以堪。韩子奇和新月的父女之情抒发的精韧至微,撼天动地,最后思念成疾,逝去我认为《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的角度达到了一定完美的程度,甚至现在读完仍然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
我读过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领略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更欣赏霍达的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感到悲伤的同时,又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美。总之,我向这位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有幸读到它,去了解穆斯林的方方面面。(作者:赵云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二
我喜欢读小说,喜欢享受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后的成功感,喜欢品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喜欢去体会里面阐述的一些道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一部曾获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回族的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用平凡的词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恋往返,久不能寐。
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到名满京都、闪耀英伦的中国“玉王”,其人生创业饱含艰辛,终获成功;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至死都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妻子梁君璧以及亲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战争年代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纠隔,最终不能自持,含恨而终。
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她与她的大学教师相爱,是那样的单纯,然而灾难却正在向她悄悄走来。虽然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但养母段然拒绝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却使她的精神生命永远不能苏醒。
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观念毁掉了天星和亲月一双儿女的爱情。新月以随风而去,而天星仍在,看着母亲为他精心布置的婚姻,他又能怎么办?也许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韩新月的大学教师,语言功底很深,着手翻译著作,同韩新月相爱却遭到世俗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阻碍,却依然爱得执着。
我佩服霍达的思维,这部小说结构安排巧妙,让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交错发展,最后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序曲和尾声也前后照应,使整部作品显得缜密严整,浑然一体,可见作家匠心独具。全书语言清丽优美,意味深长,读来如品清茗,回味无穷。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三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涓涓、如细雨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这是《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处,带着凄美,带着哀伤。
幸得这本书是在今年的六月,我的恩师在高考之后馈赠与我的,她美丽、温柔、善良,如春风般微笑着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送给了我,看着书的名字,我不禁将思绪沉浸于那个战争年代里穆斯林的世界。
我畅漾在这本书的世界里,跟随着穆斯林的脚步感受着身为教徒的他生活如此圣洁。在入夜微凉的盛夏雨夜里,我用心的聆听这50万字带来的哀伤,深夜星光璀璨,我存在于月与玉编制的意境里,让双眼去欣赏那奇特的建筑,让内心去沐浴那古老的民风,让左耳去聆听那钟摆撞击时的沉闷声响,让全身去感受这里凄美的一切。此刻我悄悄落笔,生怕打扰了那月光下刚刚合眼的猫头鹰,生怕不小心打碎这夏夜轻盈却也沉重的梦。
在这本独具匠心的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尖端的笔锋向读者展现了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使读者领悟出这50多万字所阐述的内容之深刻,我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故事情节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如山峦般突兀曲折,也如海洋般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笔调下,却能发现故事铺叙的细腻、流畅,亦如山涧的清泉,在落日的余晖下细水长流,让人醉梦其中,流连忘返。
书中最恶劣的背景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初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这片土地上。在亚洲,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这头初醒的雄狮。而在西欧也同样这般,西线、东线炮火连连,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此书上至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间线穿插较长,富有历史感,让读者的大脑格外充实。人物的活动范围甚广,从亚洲到西欧,使全书的人物的感情与真实历史上的时间与大事件融会贯通在一起,让人物更加真实形象更加饱满。我依旧不肯离开,依旧用心感受着穆斯林教徒在残酷的战争中作为生活上的小人物与宗教上的信仰者的血与泪。顿时不禁鼻子一酸,眼泪打湿了这一行行“鲜活”的白纸黑字。
当我合上这本巨著时,不禁的反问自己:“这仅仅是穆斯林的葬礼吗?”不,这更是爱情的葬礼。这一亘古永恒的主题成了贯穿这一故事的线,但作者始终用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手法,让人深深的陷入这文字当中,我的心情便像落叶随风一样随着情节的起伏时起时落。我不禁想谈起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读过他们的感情,我们总认为他们在一起了,但好像又错过了,这段牵人心弦的感情。从师生到盟友再到灵魂密友,我咀嚼着二人的对白,内心如同又一阵风呼啸而过。为之感动着、愤怒着、伤心着。但却又羡慕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也惋惜着他们对爱的茫然。
或许他们真的不懂这份爱与责任,乃至临近生命的尽头还只是那所谓的好感但却也依附着本能的喜好壮大了这份感情的高尚。
不幸的出身,抑郁的成长,痛苦的爱情,悲壮的离开;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违背了时代的必然,但却是这部小说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为之唏嘘的。
当我在这本书里游荡了一圈又一圈,那美丽而温婉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感然伫立,内心的沉重与悲痛令我久久不能释然。却也在这份虚无缥缈的感情里让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想必,这白纸黑字之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书合上了,是我对这部悲剧的默哀,对这伟大的爱情默哀。或许因为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也有了以脆弱的生命去对抗无奈的命运的勇气。最后奏一曲《梁祝》,为这穆斯林的葬礼祭奠——为这爱情的葬礼祭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四
对这本书,其实久仰大名,因为它的大部头没有真正的下决心来看。
最近突然对伊斯兰这个宗教产生了一些兴趣——也许是因为,我的生活中出现了穆斯林,让我发现这个话题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却对其一无所知。比如,活了三十多年了,也自诩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却是最近才知道,原来这世界的三大宗教竟然是同一个源头,打的死去活来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而我那受过更高教育的先生,要昨晚跟他聊起这个话题,才知道耶稣不是上帝!
不免惶惶然起来,想要恶补一下“常识”。但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书毕竟没有这个小说看起来快。结果是先借了科普读物还没有读完,后借的小说却已经读完了。
ok,扯远了。不说那么多闲话啦。
这本书的豆瓣评价挺高,我也打了一个相对高分,可是打完以后却发现评论里面,给极差评的很多。也是,肯花时间来白扯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是非常的爱,要么就是非常的厌恶了。看了别人的评论,我也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这本书我看的很快,因为很想知道悬念的谜底,验证自己的猜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叙事模式是两个时代交错的,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的话,没了悬念,可能就没有那么吸引人。而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是作者构思的,而是参照了真实人物的经历,所以从构思上,也不能显出其能力。
另外一点让人诟病的是它的时代局限,如里面的爱情,单纯的一塌糊涂。新月的纯爱系列在现代社会已经没人相信。而梁小姐打着自由平等权利追求爱情做小三,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观,还不用说违反了其宗教信仰,让人对“新时代、新女性”到底是什么产生质疑。另外,梁小姐和韩先生,有爱吗?不是要共同语言吗?他们俩之间,看不出来有什么共同语言吧。而所谓的爱,又在回国的一两天之间,烟消云散了。真是joke。
但要肯定的是,这仍然是一部好书,鸿篇巨制。但是其价值,不在于剧情(plot),而在其对老北京(地区)、玉器(行业)、回回(人群)、民国(时代)至今等细致生动的描写,是宝贵的历史记录,也是史诗。不要小看记录的作用。文中不是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回回吗。后来听说朱元璋也有是回回的说法,在网上一搜,因为没有官方明确记载这个问题,明朝离咱们感觉并不远吧,但现在竟然也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不清楚的一段公案了。但记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存历史,也可以展现给当代人,让我们了解彼此,才能有沟通的前提。mz、宗教问题,在网上经常引起争论,但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过?而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窥见的机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五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爱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己,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通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面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爱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爱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同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爱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起。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活下去,只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起,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己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可以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己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己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该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爱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只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己。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知道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悲剧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六
北平的一落规整的四合院前,一棵老槐树鼓着朵朵花苞,它在等着;院里的大影壁前,一架藤萝紫霞蒸腾,它在等着;壁影旁的西厢房前,一株海棠嫩红盈树,它在等着;宅门上的“随珠和璧,明月清风”见证着,“博雅”宅里的一代代兴衰荣辱。祥和的北平,玉器行业悄然兴起,先是出来个“玉魔”,后是“玉王”,仿佛命中注定一样,他们都住在“博雅”宅。这宅子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主人的平安,真切地感受过宅里洋溢的幸福,却终也守护不了人们的命运,眼睁睁地看着这宅里的人一个个的离去,束手无策,仿佛也只能暗暗地感叹:这是命。
你是在两岁的时候,在众人惊恐的目光下闯进“博雅”宅的。你哪里知道自己是父母在严重违背穆斯林教规下诞生的,你哪里知道大姨在你的一声“爸爸”的`叫唤下对你产生多大的厌恶,你哪里知道自己竟会模糊了记忆,忘了生母,十八年错把大姨认作妈妈,在冷冷淡淡的母爱下坚强地成长。你是幸运的,因为爸爸和哥哥对你宠爱有加,甚至使你一次次地忘记了对母爱的困惑,你就这样在旁人羡煞的目光下长大了,长成了爸爸心中与玉并重的宝。你如愿考上北大,却不想命运从此和你开起了玩笑。你在一次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这惊人的消息着实让全家崩溃,让楚老师伤心惋惜不已。还记得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吗?楚老师抱着沉重的留声机奔跑来到你的病房,带来了你痴迷的小提琴演奏《梁祝》。
那是一个悠长徐曼的声音,像舒卷的轻纱拂动,像幽咽的泉水流淌,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一曲散尽,楚老师用炽热的诗句向你表白。啊,你就是这样轻轻的触摸到了圣神的爱情;啊,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得到了自己心仪的老师最美好的感情,这爱的力量使你温暖,暖到有勇气赶走冰冷的病魔。你就这样一直在大家美好的谎言中希望着,期待着自己再一次回到那一直为你留着床位的二十七斋,到备斋和楚老师共享翻译的乐趣,从燕园毕业去从事翻译事业。
直到那一天,你无意间翻看了爸爸日夜研究的医书,明白了自己的病情,原来你一直在慢慢地走近死亡。啊,死亡?怎么会呢?你的世界崩塌了,“楚老师,楚老师他在骗我,或许他只是怜悯我才说爱我,或许我不该耽误他的前途……”你胡思乱想中写下段情书,殊不知那对楚老师是怎样的伤害。他看得像头脑被挖空了一样,心快要炸裂开了,踉跄着跑来训斥你,然后自己心疼得要死,反过来安慰你。你怎么可能不折服于他真挚的感情?你怎么可能不感同身受于《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你怎么可能不放手让自己的心永远追随着楚老师,即使这剩下的生命只有一秒。
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了,灭得如此彻底,命运恶神像是缠住了你,不肯放过你,致命的打击袭卷而来,不管你根本承受不住。十八年来的困惑揭开了,那个冷漠的人不是你的妈妈,而是你的大姨。你坚守的城墙终于毁于一旦,你倒下了,永远的倒下了。等不到那个心中一直期盼的人,管不了那老槐树,藤萝,海棠,西厢房里的留声机,巴西木,那张你和妈妈唯一的留影,你抛下一切走了,尽管有无穷的不舍,你必须得走了,命运之神来召唤你了,你能不走吗?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这颗心啊,它得停下来呼吸,爱情也得有歇息的时候。
不!楚雁潮对韩新月的爱绝没有歇息的时候,来生来世还要再轮回!他愿与她一起长眠于拉赫中!爱之神就是这样毁灭了少女对爱情纯洁的心吗?让她刚刚伸出去触摸爱的手这样惊恐地收回吗?命运之神就是这样对待一位朝气的少女吗?让她在憧憬中放弃梦想,向命运低头吗?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每个人的归宿是注定了的,不管未来怎样,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是我们最现实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吧,它或许毁灭了很多,但无疑它创造了更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七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我也已读过两遍,第一遍是在大二的时候,没看几页就被它迷住了,废寝忘食地用了三天时间将其看完,真是一部好书呀,让我第一次接触了穆斯林的生活和伊斯兰教的一些常识,以及有关玉的制作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只有专业的琢玉工匠才能如此精确的描述玉的林林总总,令我不得不惊叹与作者的敬业与专注。第二次读就在今年春节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此次有了更深的感悟,随着故事的发展,人喜吾亦喜,人悲吾亦哀。我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和作者一样流下了不少泪花。
该书描写了一个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虽然表面看来是那么的协调、平静。悲剧是谁造成的?谁都没有错!只能说是造化弄人,命运不济呀!韩子奇是苦的,他有爱却不能爱,整个下半生都生活在妻子梁君壁的很与不饶恕之中;但梁君壁错了吗?不,她亦痛苦,自己的丈夫犯下了本民族不可饶恕的罪恶,却不能痛快的解决,因为一边是自己深爱的丈夫,奇哥哥,一边是自己的亲妹妹,玉儿,更何况他们竟然还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我们能理解,她对新月那复杂的情感,恨并爱着,折磨了丈夫、女儿,也折磨了自己;梁冰玉也是痛苦的,找到了真爱却不能在一起,她背叛了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姐姐,与姐夫产生了感情,生下了女儿,却不能给她母爱,只有痛苦地离开;韩天星是痛苦的,与他真心相爱的恋人,暗地里被他亲爱的母亲拆散了,等到他知道真相时,又能怎样呢?他不能战胜命运的安排,因为他的妻子——那个深爱他的女人,就要为他生产了;韩新月也是痛苦的,她多么想多么想得到母爱呀!却从来不能理解母亲为什么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母亲?还要承受自己亲生父母所留下的苦果。当她遇到了一个与她至死相爱的人——楚雁潮时,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却摆在了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对这种不可能的妥协,作者只能是安排他们天地相隔。
读完这个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同情与无奈之中。真想去质问作者,为什么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却又无法去责怪谁?真是有种窒息的感觉,让人无从去发泄,即便时隔多日,今天提笔写读后感还是无法释怀,真想跑到无人的旷野,去大叫一番,些许会舒服一些!
合上书,心里是满满的悲伤,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破坏给人看,所以悲剧更加令人震撼。的确,《穆斯林的葬礼》就是如此。韩新月,那个才华卓然、聪颖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块真正的玉,莹莹的散发着难以演示的光润,却早早地陨落了。当这个年轻、美好的生命离去的时候,留给她身边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生活往往复杂的多,真与假、短暂与永恒、是与非并不是那么清晰地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呈现在我的面前。新月的妈妈为了儿子的幸福,竟然亲手拆散了儿子与其女友的美好爱情。虽然她为儿子挑中了媳妇——新月的同学,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儿子成亲后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这样的穷尽计谋、舍近取远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生活是不是有另一条更平坦的路可以走呢?新月的爸爸——韩子奇,那个玉石界的传奇人物。他穆斯林的身份不容置疑,他对玉的执着追求无可否认,但是他却完全不是什么穆斯林,令其执著一生的玉器也聚聚散散。人可以成为暂时玉器的主人,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乃至几十年,但是玉文化,那是一条流淌的河,他不语于某个人。楚雁朝、韩新月,这两个可爱的人,他们是师生、恋人,更是知心朋友。楚雁朝知道新月的病情,他不顾世俗的眼光、旧礼法的约束,依然决定付出自己全部的爱,给予爱人短暂的幸福与甜蜜。新月,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顽强地活着,为了亲人爱人努力的与病魔战斗,幸福和甜蜜是短暂的,年轻的生命一闪而过,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
当新月年经的身体被埋入深土,似乎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抽了一下,绝望的气息弥散在人群中,当楚雁朝几十年孜然一身,独自守候着爱人的墓碑,拉动小提琴,琴声如泣如诉,某种欣慰、希望、温暖的温情又重新注入到每个人心中。
或许生活本来就是捉摸不定的;执著一生的东西会在某个瞬间释然;毕生守候的东西会在霎那间放弃;煎熬中等待的东西会成为永久的纪念;痛苦中挣扎的东西会成为真正的美好。
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为背景,讲诉琢玉大师韩子奇与其女儿韩新月两代人纠葛缠绕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读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仅小于题目字号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礼”这几个字又让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壮观的葬礼呢?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每一场葬礼,都是对读者心灵上的一次凌迟。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欣赏它独特的叙述方式,章节交错,从“月梦”“玉魔”“月冷”“玉殇”到最后的“玉魂”“月别”,以月象征纯洁善良的韩新月,以玉影射视玉如命的韩子奇。而层层推进的章节标题更彰显了故事伏笔重重,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你读的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残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浓烈。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最欣赏它在人物方面精细深微的刻画。没有一个角色应当是完美的,你无法用“好人”“坏人”去界定,他们是你边恨得牙痒痒,又边怜惜的鲜活的存在。
韩子奇,在爱与责任的较量下,他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爱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与智慧担当的韩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动过情念,然而当冲出束缚的牢笼,在异国他乡战乱流离的三年,他们却毫无保留地相爱了。也许,爱便是在对的时间与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样呢?爱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战八年,作为韩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却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撑起整个家。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国难当头时每天惧怕着丈夫、妹妹与儿子、自己的死亡熬过八年光阴?而八年后,携“夫”带子回家的梁冰玉却在亲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严,这又是何等的残忍?梁冰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人格独自离去,她是坚强的。韩子奇为着责任留下,幼小的韩新月却从小失了亲娘,受尽“新”娘的冷漠。
韩新月,似一弯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动,涤净了每个人的心田,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枝桠与春天,似天边一弯皎洁明净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与自己老师真诚纯洁的爱,让这本悲剧的书有了明快的乐调。
然而,正因为有乐,才衬得最后的葬礼多么悲伤。她死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陨落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十八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得1991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还被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屏,多年来广受好评。本书全方面介绍了北京穆斯林社区内外的情况,生动表现了近现代穆斯林生活的荣耀与辛酸,具有典型意义。
全书围绕两大主线展开,“玉”与“月”,前者发生在30年代抗战前后,后者则是在60年代初,而各章标题也依次以“月”和“玉”命名,从序曲“月梦”起,经历“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最后回到尾声“月魂”。两条主线看似不相干却又暗中扣合,最后归为一体,十分巧妙。
关于“玉”,起自民国八年(1920)的“奇珍斋”,斋主梁亦清是个精通琢玉的手艺人,专门为古玩商店定做玉器。梁亦清手艺虽好却苦于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君璧、冰玉,手艺没有传人。一天,奇珍斋来了一老一少两个云游的穆斯林,梁亦清把他们请进来休息。交谈中梁亦清才知道老者叫吐罗耶定,小孩这是他收留的孤儿,叫易卜拉欣,他们云游各地,还准备去麦加朝觐。易卜拉欣在奇珍斋迷上了玉,决定留下来做梁亦清的学徒,改名韩子奇。
几年后韩子奇逐渐长大,学到了不少玉器知识,也掌握了师傅的不少手艺,开始帮助师傅雕琢玉器,主持生意。一天,“汇远斋“老板蒲绶昌来找梁亦清,请他做一件《郑和航海图》。梁亦清接下了这个活,经过三年努力,在即将完工之际,梁亦清却心力交瘁,倒在自己制作的玉雕前,玉雕也毁了。蒲绶昌上门来索赔,拿走了奇珍斋许多存货和存料,几乎毁掉了奇珍斋。韩子奇却选择了加入汇远斋做蒲绶昌的徒弟,来完成师傅梁亦清未完成的作品。一年后他完成了《郑和航海图》,也因此结识了英国商人人沙蒙·亨特,从他那里了解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又过了两年,他回到“奇珍斋”,重开门面,做起了玉器买卖,并与师妹梁君璧结婚成家。
十年后,韩子奇已经是名满京华的玉器商人、收藏家,而他的儿子天星也刚刚诞生,一家幸福美满。韩子奇在家中举办了“览玉盛会”,展示收藏的玉器,赢得了“玉王”的美誉。然而日军步步进逼,北平也不再安全,韩子奇不得已带着珍藏的玉器随沙蒙·亨特前往英国避难,小师妹梁冰玉也私自逃出来和他同行。到了英国,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也不能幸免,遭到了轰炸。梁冰玉面对沙蒙·亨特儿子奥利弗的追求,虽然有所动心还是拒绝了,可奥利弗却在之后的一次轰炸中丧生。在那样的环境里,梁冰玉和韩子奇发生了爱情,生下了女儿新月。战后他们回到祖国,奇珍斋已毁,而面对姐姐对自己的责问,梁冰玉选择了离开,留下了女儿新月,让新月改叫梁君璧妈妈。
“月”的故事从1960年开始。韩子奇解放后成了“无产阶级”,当了特种工艺品公司的员工,供养女儿上学,儿子却只上了初中,就去制币厂工作了。韩新月高中毕业要考大学了,她填报了北大西语系,并被录取了。到校第一天,她在校园里遇到了刚毕业的班主任楚雁潮,却把他当作了学生,弄出误会。新月学习很好,英语能力尤为突出,得到了兼任英语老师的楚雁潮的表扬。新学期班上排练英语话剧,安排新月演奥菲利娅,楚雁潮演哈姆雷特。然而当大家都在忙着准备时,新月却突然病倒了,检查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有生命危险。家人和楚老师都尽量向她隐瞒病情,而天星则在妈妈的安排下和新月的高中同学陈淑彦成婚,让新月很高兴,但是她又突然发热晕倒了,这一次病情加重了,学也上不了了。新月参与了楚老师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翻译,两人产生了爱情,楚雁潮希望爱情能给新月与病魔斗争的希望和勇气。但是这份爱情遭到了韩太太的反对,因为楚雁潮不是穆斯林。绝望的新月从爸爸那儿得到了妈妈留下的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然而病魔却最终带走了她的生命。之后,韩家被抄,失去了珍藏的玉的韩子奇去世。
最后在1979年,阔别多年的梁冰玉回来了,而她所能见到的只有天星夫妇和他们的一对儿女,以及新月的墓。
书名是《穆斯林的葬礼》,一共写了四个人的死,详写了两次葬礼,一次是梁亦清的,一次是韩新月的,让我们了解了穆斯林的习俗。葬礼背后是一场悲剧,一场牵扯到两家三代人的悲剧。悲剧的核心便是韩子奇。为了玉他离开了吐罗耶定,放弃了朝圣加入奇珍斋;为了玉他忍辱负重加入汇远斋,以完成宝船重振奇珍斋;为了玉他转作坊为玉器行,收购玉器终成“玉王”;为了玉他抛妻别子远遁他乡,饱受思乡之苦;为了玉他回国后又舍不得离开,最终遭受劫难。归根到底,这些伴随他一生的玉还是会流入他人之手,汇入那条玉的长河,继续流传下去,而他只是玉的暂时拥有者,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为了玉他甚至放弃了大部分伊斯兰教信仰,算不上合格的穆斯林。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是回族人,这才是真正“穆斯林”的葬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