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感谢信是表达对他人帮助或关怀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摘录,希望能给您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踱来踱去:慢步行走。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画精彩语句,体会人物感受。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平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二、归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三、小结。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四、作业。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四
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这显出他还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从这起,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上好这最后一课。对于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最后一课》练习》。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略。
一、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给小说主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人。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这篇小说。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三、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有共同点: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又有不同点: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对事物理解往往不同。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恰如其分。
四、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平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
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七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班班通。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八
年级。
初二。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继续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1、重点语句的含义;。
2、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简析几个句子的含义。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1—16)。
1、指名朗读第二层,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2、随文指点讨论“又柔和又严肃”、“我的孩子们”包含的感情,理解韩麦尔先生话的意思。
“严肃”——————包含对亡国的悲痛。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3、讨论文章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万分难过”:
(1)对敌人的恨;。
(2)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
(3)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教学步骤。
“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段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有什么作用?————————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被引发出来。
4、理解“最使我吃惊的',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一句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镇上那些人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方式“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为被剥夺了学习法语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祖国。这一举动,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真挚的爱国热情。
5、归纳分析第二层。
明确: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禁教法语,这是对法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猛醒,激发了他学习法语的热情。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17—23)。
1、指名朗读这一层,注意体会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九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板书:
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二、品读感悟。
1、指导品读嘎羧告别场景:
(联系插图,神态、动作等。)。
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
师:是呀,人们是如此舍不得,在这庞大的送行队伍中,有?有?有?(老人、小孩、妇女。)。
师:老人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小孩会对战象说些什么?妇女会对战象说些什么?
师:而人们的一举一动中更是饱含着依依不舍。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还可能会怎么做?
生答。
师小结:泪眼蒙胧中,26年前的那场战斗仿佛又浮现在人们眼前,透过嘎羧,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战象,更多的已经失去的亲人!人们伤心欲绝,泣不成声。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此时,它想干什么?想看什么?为什么一圈又一圈地走?
生答。
师引读: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是的,这一切让嘎羧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师: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2、合作研读凭吊战场:
过渡:当他走了整整一夜,来到打洛江畔,又在做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来研读凭吊战场一段。
自读凭吊战场,边读边交流,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
生交流研读。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班通。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四
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讨论: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五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课文《金色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教学任务: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的: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初步尝试用诗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一课时
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课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
根据诗歌意境,确立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根据语境的关系,确立诗句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成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4、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嗔怪中透露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三、漫谈阅读感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教学设计: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1.练习二,三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山东省诸城市吕标初中李境圣。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十八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
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
(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
四、再读课文,追忆谭老师。
救援人员—————。
获救的学生————。
一位老师—————。
学生的眼中————。
(你的心目中————)。
过渡:是的,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接读课文最后两段)。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
六、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灾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七、作业。
继续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或者你身边的英雄人物,相互交流,召开英雄故事演讲会。
八、结束语。
让我们凝聚每份爱,共建美好家园,祈祷平安四川,平安中国!让我们在《凝聚每份爱》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乐)。
九、板书。
| |。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英爱和责任精。
雄神。
不千。
死秋。
教学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