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的教案(专业16篇)
编写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它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教案编写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图形,并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说出图形
教学难点:说出图形特点
1、 在周围环境中布置色彩鲜艳的几何图形。
2、在场地上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可容纳全班幼儿)。
开始部分:手指操稳定幼儿情绪
1、引导幼儿在室内找。如正方形的玻璃窗、圆形的钟面、三角形的搁架等。
2、启发幼儿在自己身上找。如圆圆的扣子,衣服上的几何形图案,放在口袋里的正方形的小手绢等。
3、启发幼儿动脑想一想,说一说在日常生活总还有那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
4、鼓励幼儿在活动区找一找。
结束部分:游戏《找朋友》
幼儿在场地上自由地边拍手跳边念《找朋友》的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找到谁,谁就是我的好朋友。”念完后,老师接着说:“找图形,圆形是你的好朋友。”然后小朋友就赶快跳到圆形里面。游戏反复进行。老师可以分别说找正方形或三角形,幼儿跳到相应的图形里。
活动延伸:请幼儿用火柴棒、细电线拼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为此我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让幼儿运用视觉、运动觉等来感知它们的特点,使幼儿对这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较为深入,并得以巩固。 活动目标 使幼儿初步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培养幼儿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巩固复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学会运用不同的几何图形进行拼搭组合出好看的图案。
3、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力、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各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大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环节。
师: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图形图形变变变。
请小朋友把认识的图形用美美的声音告诉老师。(依次出示图形,巩固孩子对图形的认知)。
二、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真棒!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图形国王说想邀请我们去他的王国里面玩!我们一起出发吧!
三、出示图画。(有不同图形组成的。)。
1、哇!图形王国好漂亮啊!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由不同的图形组成的!
2、谁知道小鸡是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再随机提问另一个图案是有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组成的?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出这么多漂亮的图案,可以用大小不一样的组合,还可以用不同的形状的组合,真有趣。
四、运用图形拼图案。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用这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宝宝来拼出漂亮的图案呢?
1、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形宝宝,谁可以用这些图形宝宝拼出一个漂亮的图行。请一名幼儿上黑板拼出不一样的图案。
2、小朋友真厉害!谁还可以用这些图形拼出不一样的`图案!再请一名幼儿拼出不一样的图案。
3、小朋友真的太聪明了,国王说再考考我们,用这些图形拼出一个xxx,谁会呢?再请1~2名幼儿上来操作。
4、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原来同一组图形还可以拼出不同方法的图案。真是太棒了!
五、幼儿操作环节。
2、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欣赏评价,看看谁拼出的图案最好看!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三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1、小兔手偶一个、魔术袋一个。
2、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3、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图形)。
1、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森林里,小兔的房子被大风吹倒了,我们一起帮它造一座房子吧。
2、帮小兔造房子,复习几何图形。
引导幼儿从魔术袋里摸出不同图形,并用摸出的几何图形给小兔造房子,复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3 、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送建房子的材料,进一步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森林里其他小动物的房子也被大风刮倒了,让我们也来帮他们选一些建房子的材料吧。”
自由选择不同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分类,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游戏:为动物朋友修路。
利用不同的几何图形进行对应练习,让幼儿能够不受图形颜色,形状、大小的影响,正确进行区分。
5、走一走林间的小路,结束活动。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四
1、复习已学过的几何图形,让孩子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
2、是孩子能够不受颜色、大小等条件的影响,分清几何图形。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梯形卡片若干。
2、(人均一套几何图形)及时贴图形一套。
1、复习几何图形。
(1)图形的特征。
(2)让幼儿找一找教室里那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找图形(分给幼儿人均一套)老师说出图形的名称,让幼儿拿出图形的名称。
3、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2)师幼集体游戏。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几何图形,小朋友上课都很认真,活动也很积极,特别是林兴政小朋友表现最好(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发小红花)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自己家中的那些物品什么图形,回来后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五
1、通过触摸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幼儿回答)。
老师:今天呀,老师带了一位可爱的宝宝跟小朋友们做朋友,现在老师就把它请出来吧!
(老师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老师:小朋友们请看,这个宝宝可爱吗?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图形宝宝吧!
老师:这些图形宝宝是一样的吗?
老师:对了,他们的形状不一样;这个是圆形,就像大大的月饼一样的形状,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个图形宝宝的名字来——圆形。
老师:这个是正方形,就像我们会玩的玩具魔方一样,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个图形宝宝的名字来——正方形。
老师:这个是三角形形,它有三个尖尖的角,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个图形宝宝的名字来——三角形。
老师:那小朋友们仔细的看一看,这是什么呀?(出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成的的画)。
老师:这幅画里小朋友们你们能找出都是用什么形状组成的呢?
(幼儿回答)。
老师:对啦,我们今天这位图形宝宝呀是由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宝宝告诉老师它很喜欢小朋友们,所以它带了许多礼物给小朋友们,我们去看看是什么礼物吧!
(老师出示各种图形的片片)。
(幼儿回答)。
老师:刚刚小朋友们回答的都很棒,现在老师要把礼物发给小朋友啦!小朋友们仔细的摸一摸自己的片片礼物,等下老师想要请小朋友们告诉老师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状,发言之前要干什么呀?对啦,要先举手,看哪个小朋友把手举的很端正,老师就叫他来回答。
(老师点名让几个小朋友回答)。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根据活动目标,教师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圆溜溜;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四角一样大: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2、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
1、变魔术现在齐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大班综合活动《图形宝宝》的设计思路是:大班幼儿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对几何图形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活动是尝试将领域与艺术领域相结合。活动以图形娃娃过生日为主线,通过听听、看看、找找、剪剪、拼拼、讲讲等不同途径,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并掌握有关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满足幼儿探索发现、尝试创作的欲望,符合大班的年龄特点。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八
年龄小的宝宝很少有时间概念,因此当学习过程中出现时间概念时,教起来常常十分困难。教他们识时钟也同样困难。但是通过整合视觉想象、身体形象和身体动作,让他们置身于时间环境之中,时间对于宝宝来说,便变成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概念。
先让宝宝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时钟。让他们向头顶上方伸展双臂,模仿时针做圆周运动。叫他们把双臂放在不同位置,并告诉你这是几点。你也许会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时间,却表达不出来。
如果你发现宝宝没有时间概念,可以在开始时让宝宝双臂高举过头,直接放在12点的位置,接着把双臂放在1点、2点等位置。如果能拆开一个真的时钟,拨动指针,让他们对时钟的运行模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对许多宝宝就更有益。如果你用自己的身体做样板,务必使自己与宝宝面对同一方向。
教完整钟点后,你要对宝宝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估,看一看再教什么更容易,是几点半和几点几刻,还是几点几分?无论你决定先教什么,都要让宝宝用双臂演示时针和分针的不同位置。当“指针”到达半钟点时,可以让他们交换左、右臂,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难做和别扭。重要的是使宝宝既能睁着眼睛做,掌握一定的规律后,又能闭着眼睛演示时钟。
一旦宝宝能用身体动作演示不同时间,就要让他学会在纸上标出时间。许多宝宝会觉得困难,这些宝宝需要一个精细动作活动做过渡。让宝宝用纸盘做钟面,用木条、纸板或冰棒棍做指针,一根针长,一根针短。对于那些听觉学习宝宝,报出不同时间,让他们把“时针”和“分针”放到正确位置。对于视觉学习宝宝,则在黑板上写出时间,让他们把“指针”拨到相应位置。当宝宝完成了这项任务后,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学习过程中,宝宝的身体参与得越多,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快。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九
1、知识与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
一、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二、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一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重点)。
2、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
3、体验帮助他人的体验劳动成功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精神准备:活动前已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了解这几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户外场地:地上画有三角形等图形。用硬纸板铺一条弯弯的大路(挖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简单布置场景兔妈妈的家,另一老师戴头饰扮兔妈妈,准备不同形状的小粘贴。幼儿每人胸前都戴上图形。《小汽车》音乐。
一、游戏引发活动兴趣。
1、师:今天兔妈妈请我们去做客,可是她家太远了,我们得开车去,路上小司机们要小心哦,别撞车。
2、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向兔妈妈家。
3、途经各图形处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在大路的处停下,师:哎呀路坏了,怎么办啊?(鼓励幼儿想办法——铺路)。
二、帮兔妈妈修路。
1、引导幼儿观察路面:“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请你找出和坑一样形状的图形来”。
2、提出铺路的要求: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图形来修路了,小朋友在铺路时要看清楚坑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把它修补好。
3、幼儿开始修路,师巡回观察指导:“你用哪个图形修补路面的”;“你用的图形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坑有没有修补好,怎么会这样的啊?”(提示幼儿注意图形的大小不同)“你真棒,这么快修补好了路,还没修好,能去帮助他吗”
4、共同欣赏修好的路,引导幼儿说说用什么样的图形来修补路面的(如:我用形来修路的或我用形来修路的),复习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去兔妈妈家做客。
1、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在修好的路上开汽车到兔妈妈家,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有礼貌地敲门:咚咚咚,我可以进来吗?兔妈妈出示圆形说:“和我一样的图形宝宝请进来!”幼儿按要求进入。依次进行。“正方形宝宝请进来”“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宝宝请进来”。
3、向兔妈妈问好。兔妈妈出个难题:请小朋友把散放在家里的图形分类收拾好。
4、老师拿出小粘贴说:“兔妈妈说谢谢你们帮它把家收拾好了,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你们!”启发幼儿向兔妈妈致谢。然后去跟在座的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粘贴,说对了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贴在衣服上。
5、和兔妈妈道别,随音乐开车回家。
延伸活动:
回教室拼摆添画图形。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因此,我决定采取游戏的形式检验幼儿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点。于是,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到兔妈妈家作客,以开车经过的路坏掉为主线,引领幼儿观察思考:“路面”(纸壳铺成)上坑坑洼洼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从而产生铺路的愿望,幼儿纷纷寻找相应的图形进行补拼,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启发幼儿说出:“我补上了xx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然后给予表扬,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
最后,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设置了“奖励小粘贴”的环节,幼儿的兴趣浓厚,将活动气氛推向了。他们拿到粘贴纷纷着旁边的客人老师讲述手中“小奖品”的特征。“我的小粘贴是三角形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大方的表现,流利的表达,令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二、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
一、情景导入 “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四
要求:
1、先让宝宝认识图形,然后把图形从嵌板中拿出来,一一进行镶嵌练习。
2、宝宝掌握得非常好的时候。他可以一次把图形镶嵌到里面。
教具:
1、画有火车图形图画纸(包括: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2、这四种单独的图形。
3、安全剪刀。
要求:
1、让宝宝把每一种单独的图形涂上颜色,涂好后用剪刀剪下来,把剪下的图形贴到小火车上。
2、引导宝宝寻找其他的形状涂上颜色。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五
在自主性绘画教学中,绝大多数中班的幼儿都能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圆环、多边形等十余种几何图形,但是对三维体却比较陌生。实际上,儿童所接触的事物中,绝大部分是三维的立体物,于是,我们特别设置了对幼儿进行几何体的教学活动。
几何体对于孩子来说很抽象,如果直接让他们记忆几何体的名称比较困难,也容易混淆。于是,我们先制作大量的几何体模型,如球体、半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三棱柱、六棱柱、圆台等,这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经常接触到的比较规则的几何体,但幼儿很少予以注意。目的是教孩子们掌握几何体的名称,并利用这些模型发现日常用品的三维特征。
几何体毕竟是抽象的,学过以后很容易混淆和遗忘,所以,我们将几何体分成不同类别系列以帮助幼儿学习和记忆。如,与圆有关的三维体有球体、半球体、椭球体和卵球体;柱类的三维体有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六棱柱……多棱柱,依此类推。这样一来,幼儿的兴趣大增,并主动运用自己掌握的数概念进行数字类推,能说出许多柱体、锥体,既节省了幼儿的智力,又教会了幼儿按类和数的关系学习和记忆几何体。
根据幼儿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注意引导幼儿把学习几何体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教室、家里和户外寻找发现相应的三维物品,并要求他们与所学的几何体对号,孩子们对这一环节非常感兴趣。
我们采取游戏、手工和绘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式,使他们能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形式进行学习,在学学、玩玩、做做中认识并掌握几何体,使看起来抽象而又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我们运用木制的教具让小朋友触摸、滚动、转动,增加感性认识。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到面包房进行厨艺比赛,让他们塑造不同形体的面团;用胶泥塑造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积木”,大家边做边说出名称,相互比较,在游戏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我们通过实物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幼儿区分形和体。比如,学习正方体时,先复习幼儿已掌握的正方形,然后出示正方体,每人一块,让他们数——数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等他们发现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后,再每人发一个正方形的卡片,请他们找出这两样东西的异同,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就有小朋友回答说:“正方形是扁的,这个(正方体)是凸起来的。”还有的说:“它有六个面,都和正方形一样。”为帮助幼儿观察,我们把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不同颜色,也有时标记上不同的数字或图案,或者准备一个用纸粘成并能够展开的正方体,让幼儿能更直观感受它的特征。
抓住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变化的特点。我们利用形体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采用变化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和记忆几何体。比如学习半球体时,我们把一个泥塑的球从中切成两半,幼儿很快就发现切下来的是半个球,这时候老师就告诉他们正确的名称。同样,把正方体拉长成了长方体,圆锥体、三棱锥切掉顶部,分别变成了圆台、三棱台,把球体两头捏长一点就成了椭球体。
学习几何体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幼儿认知现实中的各种物体,因此,通过物体的形状概念来认识和记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利用教具和玩具(特别是积木)要求幼儿正确说出是哪种类型的几何体。带孩子们去秋游时,公园的凉亭和小朋友手中的食物成了他们比赛的最好材料。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本领:“老师,老师,凉亭的凳子是长方体的。”“凉亭的柱子是圆柱体的。”“我的面包是半球体的。”“我有圆锥体的珍珠糖盒。”
经过几何体教学,幼儿对几何体的认识能力明显提高了。我们也总结了—些规律,幼儿认识几何体由易到难的大致顺序为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其后是三棱柱、三棱锥、椭球体、环体、圆台、四棱台,各种多面体的难度比较大;形和体容易混淆,多数情况下会以图形名称称呼与之有关联的几何体。
对幼儿进行几何体教学要从他们的思维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特别要利用儿童所熟悉的实物,让幼儿亲手触摸、制作,组织有指导的观察辨认活动。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对比法也必不可少。
图形与几何的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一、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二、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