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孩子读后感(优秀18篇)
读后感概述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参考他人的评价和观点,但要加以判断和自己的思考。以下是对一本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体会。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一
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二
这学期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书刚刚大下来,我就爱不释手,其中一篇《向命运挑战》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字叫霍金的人,他17岁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学,可是在他21岁时命运却捉弄了他,让他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坚强的霍金面对着命运说:“随你便吧,时间剩下两年半,我也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
他与病魔抗挣着,病情越来越严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走路越来越不稳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为了和病魔做斗争,他努力锻炼,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到最后腿的力量都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很艰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了,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在了轮椅,他连手指都不能动了,十个手指,只有两个还能动,又过几年,他说话已经非常的困难了,吐字不清了,说几个字要说很长的时间。过了一年,他得了肺炎,治疗时把气管切开了,从此,他就不能再说话了。
以后,无论是干什么,都是别人和机器帮助他,但是他用思维思考着有关宇宙的知识。霍金终于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一些科学的书籍,发出的书到达1000万册。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三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是由日本东京大学院教育研究科佐藤学教授撰写、华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翻译的。
该书从理论上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值此今年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
本书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组成。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全书微言大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而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同时,也描述了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的充满挑战的心路历程。日本学校富于创意的挑战,是教育研究与哲学思考的丰润的思想宝库,也是启迪我们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创造的一份确凿无疑的实证依据。
本书有声有色而又言简意赅地为“课堂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鲜活经验,堪称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佐藤学教授说:“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确实,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都同样凸现了“东亚型教育”的体质及其病症,同样面临“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危机。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变革倘若离开了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只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是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领域,任何改革的进展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地一蹴而就的。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可以说,《学校的挑战》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
通读全书,让我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学习共同体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是每一个实践二期课改的教师都应该参与的重要活动。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善于组织学生交往、合作、对话。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有多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表演。
布鲁纳曾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最好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说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基础,那么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只有转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真正存在。因此,教师要致力与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搭起舞台。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四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他的新天地,他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他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描写挑战的作文素材。
绕口令的大挑战。
最具挑战的绕口令。
挑战自我极限演讲稿。
网络会计发展及挑战论文。
简论证人出庭的挑战及应对。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五
《孩子 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六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通过读《孩子挑战》这本书又让我学到了很多育儿理念,作为一位老师和一位妈妈共同身份的我,通过阅读书中的案例,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案例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我也有过案例中的妈妈的举动,案例后面的分析和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让我明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怎样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承担责任,尊重规则这则是我们家长的一种挑战!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相信大家也都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来面对孩子的行为做法。在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也不能强迫孩子顺从,而应该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让孩子主动懂得规则进而主动的遵循规则。在鼓励孩子时也要得当,注意语言艺术,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和赞美,否则,孩子会自傲认为自己什么都很棒,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受挫,反而得到负面的影响!鼓励时鼓励孩子的行为本身,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让自己进步。所以在孩子合作和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到孩子!
其次,孩子需要勇气,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判断去衡量孩子的行为,我们可能是习惯了责怪,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有勇气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事物,他们会感觉自己还小,什么都不会也做不好,气馁的心理逐渐严重,就等待着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再尝试进步!书中有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样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我们是孩子的向导,我们不能主宰孩子的一切,我们陪伴不了孩子一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成长的经验,所以我们该放手是就要放手,给孩子一片天空,让孩子去面对!再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们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感到一种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陪孩子成长也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一个修行的过程!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杜绝一切不成熟做法,多学习进而提升自己使自己和孩子都更加完美,更加的自信!给自己充沛的正能量来面对孩子!陪孩子成长自己!加油!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七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八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
精彩,需要教师的等待。
期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想,当一个老师在教学时,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地去呵护这种兴趣,那不管是何种流派的课堂革命,都将所向披靡。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九
(正正妈妈.7.23)。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触不同,收益匪浅。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英语叫做《children:thechallenge》,汉语翻译为《孩子:挑战》。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对此的理解是,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将孩子生下来,就随意的让他长大,遇到问题想当然的按主观判断去解决;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让我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书中对于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状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整本书就仿佛一本红宝书,方法集,非常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的随之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们家平常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在姐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成员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关系也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但这种关系在姐姐读小学之后开始打破。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间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姐作业。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要有家长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妹妹似乎已经从这种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她开始有所行动。每天姐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非常难熬。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闹,姐姐觉得影响她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妹妹发觉妈妈给她的陪伴减少了,于是开始重新寻找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引起妈妈的关注。家庭星座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继续往下看,姐姐妹妹战争开始。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工具运用到我上述的场景中。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书中说:手足之争非常普遍,甚至被认为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的常态。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坚持书中的指导,离开现场,停止对两个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我不免惊叹这本书对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而事实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三十八个工具几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指导,最终达到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通过正面管教课程,通过阅读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一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自知和觉醒,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想再过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的世界将会收获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向命运挑战》讲述了被人们称为“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的成长历程。
霍金17岁时考取了牛津大学,21岁时不幸患了“卢伽雷氏症”,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不久又因患气管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半,但霍金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两年半,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主动向命运挑战,战胜挫折,超越极限。因为“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霍金的体重只有40千克,但他却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征服了世人,登上了科学高峰。尽管霍金常年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维却早已脱离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闯进了几百亿光年的宇宙深处。虽然霍金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动,但他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却风靡全球,每年的发行量达10000万册。
比起身患重病的霍金,我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有着无可估量的优势,但又有谁能比得上霍金呢?又有谁17岁就考上牛津大学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就退缩,还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理由,把责任推给其他人,现在想起来真是羞愧,觉得自己跟霍金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如果我们也可以勇敢地向命运挑战,那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霍金是不幸的,但他凭借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大理的大方书店在洋人街的老房子里,门面不大,里面别有洞天。即便这样的店里,还是有东野圭吾的专柜。东野真是无处不在啊。
把带去大理的书都看完了,我就在大方书店买了东野的这本《挑战》。老实说,东野的推理小说并不太吸引我,看得也不多。但这本书比较特别,这本书是讲东野学习单板滑雪的。书的封底写道:东野人到中年却突然喜欢上了单板滑雪,痴迷到无法自拨。哈,去年冬天,我也喜欢上了单板滑雪。
往年冬天在内蒙古滑雪,用的是双板。可能是每年滑雪间隔时间太长,肌肉关于速度与平衡的记忆不够深,每年的第一划肯定要摔倒。摔了这跤,我的滑雪季就算开始了。
去年冬天,开始学习单板滑雪。单板与双板完全不一样,一开始无从下手。找了一个小坡慢慢往下滑,心里想着技术要领。想归想,摔跤是不可避免的。划单板摔跤比双板要惨烈得多,往往是屁股着地,四脚朝天。摔得最惨的一次,直接来了一个后滚翻,两脚高高地伸展在空中,再沉沉得落下来。那次是自觉能控制平衡了,从一个较陡的坡快速冲下来,转弯刹车不及,就这样重重地摔在了坐着魔毯上行的人们面前。
摔跤不仅屁股疼,还会把裤子弄湿。屁股湿湿的坐车实在不是一种好的感受。后来练习的时候,我就买了一个小乌龟护垫挂在屁股上。自从有了这个护臀神器,就再也不怕摔倒了,摔了就借机坐在雪地上休息一下。
单板滑雪的运动体验比双板要强烈,可能因为单板对身体的平衡要求更高,技术难度更大。难怪东野大叔会喜欢上这个项目。
喜欢归喜欢,但这本书可读性不强,评分也不高,确实写得很一般。看上去不象一本书,更象一个滑雪爱好者的贴子。如果你不是喜欢单板滑雪,应该是不会喜欢这本书的。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当我静下心来阅读这“乏味”的书,因为开头那几页,很多专业术语让我一头雾水。谁知,静下心来细看了几十页后,恍如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教学的大门,原来,我们熟悉的“学习”、“合作”、“学习力”竟然是如此解释的!
我以前只认为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中,听老师,听同学讲,自己动脑筋,获得知识,就是学习。看了《学校的挑战》,我才知道在一个班中,只有中层的同学是在学习。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载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教科书的内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层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来编写的,教师设定的教学也是按照这个程度来组织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展示一种完美的教学效果,在教参给出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的老师还往往会制定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如果真如《学校的挑战》中所说的教学目标的编排初衷,那么课堂上学习的主角是否会发生移位,从原来的“中层”移位到“上层”,而放弃了“中层”和“下层”呢?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看到“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这在几年前新课程刚实施时,是衡量课堂是否有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是否将学生当做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当课改渐渐趋向冷静,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效率似乎并不高,流于形式,开小差的学生比比皆是。
于是很多老师便又果断地放弃这种“浪费时间”的课堂教学方法,看了《学校的挑战》后,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四五个人聚在一起,针对一个问题讨论一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一个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但是我们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学生越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不寻求同学的帮助,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试图凭借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学习的,恰恰是凭借个人努力却反复遭到挫折与失败的学生,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凭这一点可以看出,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引导说来容易,要引导成功,绝非易事。这些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偶尔自己动动脑,而合作学习将彻底颠覆他们的学习态度,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进攻,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也要借助于孩子性格和学习观的转变。
过去,我们习惯于学习好和差的同学混合编排,并且选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来担任组长,负责信息整合汇报等工作。看了《学校的挑战》,我才知道其实学习性的合作,并不需要刻意搭配组员,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组一样选负责人,要让每个成员有“冲刺与挑战”的动力。但是,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适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使用。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一二年级的教学形式转变到三年级开始尝试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难题。
反思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事情。我们有点多管闲事,忙着告诉学生答案,忙着帮助学生纠错。如果我们能换“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也许我们的20%数量会减少,而学生的学习力会有所提高。我们追求的“教育以正态分布曲线为基轴,稍稍向高位推移,缩小分布曲线的幅度”会实现。时间很仓促,我只看了几十页这本书,所以写不出更深更详细的读后感,但是总体感觉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但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实现这种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一线教师的教学观,然后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即使不能将整堂课设计成“合作学习”,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学内容,哪怕只花十分钟,五分钟,也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比较效果。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拿到《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这本书,“宁静”这两字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是“宁静的课题革命”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书读了起来。
书中每讲一种观念都以实际的教学案例来阐述,增强了读者对作者所提观念的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教学案例,是这样说的“这是程式化、喧闹的一堂课。藤田老师穿着一身忍者的戏服,儿童们额头上贴着符咒的封缄,根据预定的规则来回跑动。兴奋的儿童们大声喧哗,沉迷于藤田老师设计的游戏。总之,这是一场乱糟糟的闹剧而已。”根据描述,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堂很有趣的课啊,远超我们现在的传统教学,现在英语课都要求上成活动课,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啊,然而却被作者批评成一场乱糟糟的闹剧,难道作者所说的“安静”仅仅指的是纪律好?这样也太肤浅了吧。带着这种疑问我继续往下看,作者写道“教师们往往追求风风火火的课堂,但儿童们并不追求这种表面活跃的教学。他们所要求的是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这些话解答了我的疑问,但我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什么是“安静沉着、能够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课堂”呢?随着阅读的进行,我也逐渐找到了答案。
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相互倾听”这四个字。现在我们都提倡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这就得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传统的课堂我们都是要求孩子们“认真听”,而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就要反过来,老师要认真听孩子们的发言。而这种发言不只是“好的发言”,而是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要不折不扣的接纳,这是构筑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通常都只关注于把“好的'发言”串联起来,来引出设计好的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确实没有做到关注每个儿童的发言,我将立刻改正这种做法。
不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话,那么对于班里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总是拖延教学进度怎么办?书中一个案例给了我答案。这是一个以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当小林老师鼓励一个不太自信的同学成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表达出来,大家也都听明白了,准备继续下面的教学环节时,一个叫健治的学生突然说他完全不懂。如果是我上课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肯定会说“下课后到办公室我再给你讲。”或者说“下课后问一问其他同学。”但是小林老师却又请了几位同学来解释,直到健治同学完全听懂了为止,而这用了20多分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健治同学找到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彻底弄明白了,而且在后面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时候他居然能提前解答出来。而其他同学也是在一遍一遍地帮健治解释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而且是越说越详细,不断的把知识分解内化。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不懂就问,而且无论是谁,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都是愿意帮助你”的这样一种思想,这对于构筑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多么重要的基础啊!我想,这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即使是不愿意参与学习的同学肯定也会喜欢上的吧。
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之前所理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还不够透彻,执行的也还不够。书中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一线教师挑战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案例,我很有幸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也发现了自己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所以我将会继续阅读一些类似的相关书籍,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以期望能与学生构筑起和谐合作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六
上周末,我怀着敬佩的心情读了《向命运挑战》这本书,文中的霍金令我很敬佩。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是人称“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的故事。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也没有失落,而是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中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的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他被选为最年轻的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
读到这里,我对霍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起。
记得有一次,由于天气的上高下低,我感冒了。那时是个星期天,由于不舒服,我没有学习,整天在家闷闷不乐,当时,我如果有霍金的一半精神,我就会无论在任何困难下,都乐观向上,勇敢的挑战命运,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学习。如果那样,我的成绩一定会很棒。
我们要学习霍金顽强探索、坚持不懈、孜孜不倦、乐观向上、脚踏实地的精神。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七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深深的打动了我。一个被确认只能再活两年的人,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活了几个两年半,这是个多么惊人的奇迹啊!
书中的主人公是霍金,他在小时侯时患上了一种极其严重的绝症,医生说他只能再活多两年半,但是霍金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勇敢地站起来,与病魔做斗争。最后,他病入膏肓,全身都不能动弹,只有两只手指可以动弹。他虽然离宇宙如此的遥远,但他的心却飞出了地球外面,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活了一个有一个春秋,为我们写下了一万多字的书册。
当他们知道了自己的病后,就好像觉得自己快死了,就这样不敢出来和病魔争斗,觉得自己无能。我想:那样的人活着就等于在坐牢,过着悲痛的日子。
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命运?霍金能那么坚强,而其他人却是那么软弱。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敢向命运挑战。
所以,我们只有向命运挑战,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辉煌。
挑战孩子读后感篇十八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