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汇总18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梳理,对未来的规划。总结的语言要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来选择恰当的语气和用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总结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一
造性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程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根据情境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又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之所以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为激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在兴趣培养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所以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
5、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老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顺学而导,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比如在理解“挎”一词时,让学生表演各种“挎书包”的动作,由此又引出“挎篮子”“提水”等动作,拓展了学生对“挎”字含意的体验。从而使字词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而是生动具体、可感可触、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三、要讲究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没有实际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我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偶然回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的评价则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四、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才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二
造就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成功应对日期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在培养有思想、有见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作用。这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那种只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甚至于扼杀学生创造力性的痼疾。因此,政治教师必须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确立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权威,要尊重真理,服从事实,以理服人。允许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的'争论,即使是一引起偏激的或错误的观点,也要挖掘其中的正确对的、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说的个性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引用一些长期流行的名言、俗语、警句或其他材料来说明某一观点、原理的正确性,同时起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的作用。但由于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势,一些名言警句好像已成定论、不可逾越。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契机,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在学生分析一个命题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以后,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对传统观点不要有绝对肯定的意识,可作一些新思考,从不同角度和视角去审视。这样,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再组织学生去评价,以至得出新的认识。
例如,在学到“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这一哲学原理时,有学生就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我抓住这一成语,启示学生:人真的能胜天吗?对此,学生展开了讨论经。有学生提出,目有,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水平面上升等问题,以至于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正是人类自身盲目开采资源、乱砍滥伐、无节制地排放“三废”,过分夸大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造成的,结果不仅未胜天,反而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这不正说明人不能胜天吗?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钻研精神及其回答的正确性。接着设问:还有从其角度说明的吗?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人类从屈服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人定胜天,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否则,就走向反面。有的说,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背离,就不能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也有学生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说明,“人定胜天”取决于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我接着又问,为什么不能对“人定胜天”的命题绝对化呢?由此自然地得出“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这一科学结论。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的训练提供广阔的空间。
怀疑和不受权威结论的束缚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具备的特点之一。创新思维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不被已有结论所束缚;二是不相信答案的唯一性;三是不屈用于专家学者的权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推断的依据是否严谨,是否还可以完善,倡导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
例如,在学习物质运动的规律性这一原理进,师生一起例举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固有规律之后,有学生提出,马克思主义提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就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但从世界史上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并未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轨迹运行。比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未经过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更是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也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这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有误呢?针对这一疑惑,我肯定了它的怀疑精神。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关生活经验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一人类社会基本规律作出“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可见,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递进中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外部表现形式,而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匠。中国是在国内具有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国外有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条件下,通过人民革命的胜利,跨过了完整的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我国少数民族的跨越式发展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美国的特殊性是由其欧洲移民将资本主义制度引入的,故没有“童年期”。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开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就无从谈起。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性,摒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汇演灌教学方式,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和讨论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提供一个概念或原理让学生认知,非典且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与材料,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进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某种社会角色,让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践,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上述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致力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三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向中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们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四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习中的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也格外投入。学生只有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才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教师应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产生疑问。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1.抓住“文眼”。“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揣摩人物内心。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此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揣摩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出可能出现的原因。
3.填补空白。有些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遐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
三、让学生懂得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有的指向于课文的表达形式和写作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带有品味性、鉴赏性。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师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质疑后,对一目了然的问题,不妨抽生互答;重点问题可以分组采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等。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在合作中愉快、轻松地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五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我教学一直尝试的做法是: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发果美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将物理学好,为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是,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常借用诗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同样做了创新指导的偿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磨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的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即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我总是设法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大气压强》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与同学们一起动手,设计了气压瓶,三人一组,带上自制气压瓶,登山观察,当观察到气压瓶中液柱明显变化时,同学们惊奇地叫起来,“哇,好奇特”。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维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选和整理和修正,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1=1/n*f2=1/n(g物+g动)并让学生明确:
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
加之点拨,让学生借用数学这一规律,推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s=n*v*h等一类问题。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本节中有关滑轮、滑轮组的问答作图。作为与计算的一系列相关的所谓难题,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答题、作图、解题中倍感轻松,无障碍。
三、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俱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再将“电生磁”的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再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出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同学们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可见,平时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清华实验学校短暂的三年中,我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也初步尝到新课改的甜头。因为这种做法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我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普遍得到学生的欢迎。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而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争取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六
初中学生还处于刚接触物理学科的阶段,对于物理的学习方式还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教师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当然,教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物理方面得到更加有效的进步。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4]刘莉.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七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就包含了民主、平等、和谐,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更快地参与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诱剂,它能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添加无限的动力。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呢?首先,要先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积极地引导学生尝试着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这样就能逐渐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推导等腰梯形面积公式时,有学生提出能否将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计算面积。在推导扇形的面积公式时,除了用圆心角来计算,有学生提出能否用弧长和半径来计算。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问,教师应加以鼓励,因为能提出相关问题,说明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所以无论是否正确,教师都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问。久而久之,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便能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然而,在启发学生创新学思维时,也要注意一些小细节。有专家指出,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思考与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在学习方面对学生的缺点加以宽容和理解并及时指出,也要再生活方面多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使自己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背公式定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很可能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改变死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所学章节的内容,不断更新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才不会感觉枯燥乏味。比如,我们可采用激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启发、猜想、提问、解惑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兴趣置身于学习的乐园,还可以在与学生互动环节里做到经验共享。实践证明,这样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想象力,特别是小学生,极富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知识的进化更离不开想象力,它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多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能够帮助他们突破思想的枷锁,发挥出真正的创造力。曾经有学者做过调查,老师在课堂上画下一棵树,然后再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依样画瓢,所画的树与黑板上的差别不大。而老师如果把黑板上画的树擦掉,让学生画大树时,结果就迥然不同了。所有学生画的树都是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固有思维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而当我们把这个障碍拿开时,学生的思维才会被完全打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突破传统的`束缚,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出创新意识。
4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并且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多动脑、动手。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讲解习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动手操作,最后由教师指出易错点。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数学的奥妙以及做题的喜悦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若不断以开放的思想教学,转变观念,开发学生潜能,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便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化的课程,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体验这个思考的过程。在不断的引导中,学生就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方法,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八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领域的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当然也囊括了我们的教育事业。自国家颁布新课改以来,对老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本文着重论述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并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学校教育中如何改革自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如经正确引导,创新精神会像他们的年龄一样,喷涌而出。作为学校教育,要做到:
1.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原来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创造力的指标。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广开思路;引导学生考虑问题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统筹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学校教育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空间,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没有任何负担的发表自己哪怕不成熟的有创意的看法和建议。
2.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着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做一个“拿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品德高尚的人。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21世纪的体育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和全面发展观”,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在班级授课小组协助学习中获益,突出小组协助学习的价值意义。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
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
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学生可以从实践过程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以适应新型社会的需求。
4.改革教育方式
班级授课中的小组协助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和学生更好的“学”,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挥。可以更好的调控课堂氛围,利于教学课堂有序进行,以及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深入等。虽然这种教学形式仍然是学生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竞争,但从一定程度上讲,会让学生认为这种竞争已经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
5.改革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泥于一种形式。
(2)制定科学化和相对灵活的成绩评定方法。在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后,对于成绩评定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一般来说,应采用统一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法,对于那些灵活性较大而不易用统一标准衡量的考试方式可以采用集体评定的方法,由两个及以上的任课教师进行评定,最终取加权平均成绩。也可以根据考试形式的不同特点予以创新。使我们培养学生个性化及创新能力得以长久地坚持下去。
二.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主观意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认识了解自我。让每个大学生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样他们才能有意识的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的需要来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向、思维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从心里懂得,在宇宙万物中,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思维一贯式,没有创新精神是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只有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创新精神,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让学生做一道不是很难的数学题,很多学生都踊跃举手,该老师随便叫了几个学生,都答对了。但是当该老师问有没有同学可以用其他方法解答的时候,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没有同学举手了。看着这个尴尬局面,我的心却陷入了沉思。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理念。俗话说得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有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能力,才会鼓励学生创新,带领学生创新,甚至潜意识地影响学生。否则,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知道要去创新呢?或者当学生有新的想法的时候还怪罪于学生呢!爱因斯坦的遭遇难道不是一个例子吗?稍微不注意,学生的某种创新的火焰就要被我们熄灭了。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创新理念既是一个关键,又是一个首要条件。
始陈述他的相对论的时候,人们都觉得他是在胡说八道。然而,他们所见到的一般人都见到过,他们所发现的一般人却没有发现。如果他们不是好奇,又哪来的.奇思怪想呢?如果没有这些奇思怪想,又哪来的发明呢?所以, 老师不要对学生的一些奇思怪想感到惊奇和诧异,而且要鼓励他们去尝试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让他们敢于去想。在给学生保留差异空间的同时,我们就保护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再次,创新需要慎密的思维。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可以创新了吗?不是。创新并不是胡思乱想,没有逻辑。难道说让1加1等于2之外的所有数字都是创新吗?不一定,那必须要有一个精确的逻辑推理,最起码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告诉我们,敢想或者想到了,不一定就能产生创新成果。可见,如果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创新还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要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他们打开自己的眼界,开放自己的思维局限。只有拥有了创新思维,学生们才能有创新的成果。
最后,创建具有创新氛围的班集体。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只有少数人或个别同学有创新意识,而整个班集体都死气沉沉的,那么这少数人或个别同学的创新意识也会逐渐的退去,甚至消失。就像在一个班集体中,只有一两个同学热爱学习,他们早自习的时候都在背英语单词或者背课文,而其他同学都没有在学习。时间长了,这热爱学习的同学也跟着玩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不用说,是班级的氛围在影响他们。反之,当我们整个班级都活跃着创新氛围的时候,那些以前被我们认为不太聪明的学生也会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和能力,甚至让我们大吃一惊。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不要忘了班级整体创新氛围的形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是口头上叫着让学生去创新,不是靠命令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充分起到领导者和带头的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和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与大脑的兴奋度,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思维,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激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表现出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其个性与创新才能充分展现,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不要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调动与体验,而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发挥音乐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更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营造愉悦的氛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学生身心放松,此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身体各机能都处于相对的亢奋状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音乐来渲染氛围,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引发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与其他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其信息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更能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之中,带给学生全立位的感官刺激,让学生耳眼口脑并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思维更活跃,可以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既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究,同时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取更为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这正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基础。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传统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高考为指挥棒所展开的,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递给学生,认为学生只是记住教师所讲的就可以了。这样只能将学生塑造成接收知识的容器,只会机械地应付应试教育下的考试。现代地理教学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更加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成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中形成地理思维能力。1。适时指导。虽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随着学习的入,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教师的直接指正,而是适时的指导、必要的启发,这样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探究才能成功,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2。必要激励。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学生的探究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探究的漫漫长路中,他们需要来自于外部的不断鼓舞与激励,此时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引领者。在学生信心不足,面对挫折失落时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激励,让学生重拾信心,重塑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探究的过程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生活即地理,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学好地理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这样更能从让学生生活中来提取地理素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利用所学来解释生产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更中利于学生信息的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1。观察。观察是思维的开始,地理现象复杂多变,并不是直接地附属于生活,而是需要学生展开认真的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来发现与提取地理素材,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调查本地区的水土资源、环境、气候、地形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取地理信息,积累丰富的思维表象。2。分析。分析是思维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等,通过分析来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样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让学生分析“秘鲁渔场的形成”。这样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就不会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运用知识来分析与解决现象与问题,这样更能深入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3。讨论。讨论是思维运用的形式。教师要设计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如城市的合理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举措等,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实践调查,多方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就此来展开积极的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样更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针对教材观点、教师观点勇于挑战,敢于质疑,要勇敢地将自己的疑惑与不同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才能透过地理现象表面发现其本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针对这些质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学生所学到的才不仅仅是基本的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思维,是基于自身思考基础上的正确认识,这更加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以新观念新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主展开自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放而愉悦的氛围中去发现,去探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政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政治教学方法,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恰当运用政治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政治教学;创新思维;目标;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政治教学一直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被看成是储存知识的机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每况愈下。改变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已经刻不容缓。
1、合理定位教师角色,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政治课堂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此时的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使学生坚信我能成功的基本信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积极思维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甚至对教师说“不”。常此以往,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就肯定会敢说自己所思所想,思维放开了,潜能就容易得到充分的挖掘。诚然,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可能“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容得下学生的不同意见。
毋庸讳言,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不喜欢所谓另类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太听话,爱提问题,喜欢质疑,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都有自己的主张。对此,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讽刺、挖苦,甚至刁难、打击等做法,必然会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思考,力争把政治课堂变成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爱提问,有明显个性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打击,而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否则,学生一旦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就会受到抑制。
2、创设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政治课中创设和谐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产生思维碰撞,思路开拓之效果。无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方法众多。
1、科学设置教学问题,要求学生多方思考。
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教学中,恰当地给他们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中,我们可以提问: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立即调动起来。同时,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教师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多面性。例如:在分析有些材料时,可要求学生多从哲学、经济、政治几个角度着眼进行;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自由地驰骋。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促使学生活用知识。
学科教学中,通过精选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层次的思维活动。同样,政治教学中,练习是消化、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政治练习题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规律,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本领。练习形式也要进行不断的变化,确保练习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探求所设计练习的最优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防止思维定势,即完成练习时,不要死盯着一处入手,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完成练习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练习中,教师要努力通过材料的设置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程度。同时,练习要有阶梯性,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进行重复练习,而应步步加深有所提高。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科学探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毛献文。建构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课评价平台。政治课教学,2004。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2。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一
正确的思维是人们为追求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使物体的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为了使这种反映客观地表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因为它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我教学一直尝试的做法是: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发果美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将物理学好,为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是,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1][2][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三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主动寻求全新方法解决某一问题独特性的能力,不受定式思维和从众心理的限制,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均是一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对于成人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无法充分做到理解。创新思维能力则能够帮助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自主的发现知识并进一步学习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看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思维的环境,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灵活思维,如何创新。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鼓励广开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仅仅提高数学成绩,更能够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34):157.。
[2]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成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学生的写作视野本应更加广阔,写作的内容应更加丰富,而现实却截然相反,大多小学生的习作仍然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一潭死水,枯燥无味的文章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极具鲜活色彩的佳作呢?那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而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的问题。
一。在指导中创新。
小学生作文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同样需要大人的帮助,如何快速的把学生送入习作创新的快车道,一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写作新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积累,并模仿尝试把这些发现和积累运用自己的习作中,久而久之,创新的思维有了,创新的能力也随之而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每次习作训练可先从一方面入手加以引导,然后逐渐的扩大,最后加以整合,一篇全新的文章诞生了。例如:从第九册语文教学中,《地平线》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学到题目的创新,从《我爱大海》中,既能学到结构的创新,又能学到立意与表达的创新……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有意的加以渗透,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创新作文的诞生便指日可待了。
二。在评价中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同样需要在习作评价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及时的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评价,这样会唤起学生们无穷的写作热情。教学经历告诉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小到学生哪怕是使用了一个好的词语和一个生动的句子,大到立意、表达、结构……都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发现和鼓励,那么他们的习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习作的方向感就明确,长此以往,学生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得以尽情的释放,个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过长时间的坚持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们的作文中留下的到处是创新的足迹。
三。在循序渐进中创新。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太高兴了!我恨不得一下飞到学校。”一个“飞”字传神的把开学时那种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真实的流露出来,这就是创新。又如:我的另一个学生在描写校园的景色时写到:“校园周边是高大、浓密的柳树,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时刻保卫着校园,柔软的柳枝好似少女飘逸的长发,随风摇曳。”一段真实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一下子看到校园环境是那么清新、那么美,这也是创新……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一点一滴的引导去发现,小到字、词、句,大到段、篇、章,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写出创新文章不再是难事了。
总之,创新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的去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妙笔生辉。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践行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又依赖于人才的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需要从小培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进而为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提供环境基础。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并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发挥主动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质疑、求异、解答。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活跃思维,拓宽思路,进行发散思考,进而形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1]。
比如,在讲解课文《爱之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座位,对自己喜欢的同学表达出友爱之情。可以用语言表达:谢谢你帮助我,我喜欢你的笑容,你是最善良的人等等;还可以用行动表达:同学之间相互拥抱,握手,击掌等等。学生将发自内心喜欢这种温馨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活跃思维,发展创新精神。
二、挖掘创造性因素,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教材编写人员在语文教材中精简了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知识,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大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全面地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讲解课文《赤壁之战》时,教师挖掘赤壁之战中的创新因素:曹操的八十万大军输给了刘备与孙权的三万联军,是为什么呢?学生联系前后文找到答案。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曹操不轻敌、不多疑,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教师可以将此作为一个作文作业,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成一篇小文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自主地发展创新精神,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
比如,在讲解课文《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将安塞腰鼓带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触摸、敲鼓等形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悟到安塞腰鼓响声的气壮山河,摄人心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与情感共鸣,诱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熟知的事物中,通过重新组合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学习的新方法或者新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解课文《世界多美呀》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小鸡在孵化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一下“你所认识的小鸡是什么样的”以及“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然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生活实际与课文联系起来,以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从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引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知识框架的构建、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的源泉。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自己具备创新精神,再以自身的创新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更多的创新方法,养成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时时将创新意识放在教学首位,并以创新精神为教学指导思想,改变教学观念,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创新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六
小学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素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必要的。
一、为小学生设置自由创作的情境。
必须注重让学生写情境作文,写有真情实感的事情,而不是去营造空中楼阁。学生要写出有创新的作文,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写作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要让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境下去完成作文。当然,宽松的环境还表现在学生心理的调节上,如果学生对某次作文具有抗拒性,与其强迫完成,不如干脆让他不写。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成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写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只有让学生敢说真话,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的宣泄、真情的流露、价值的体现,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试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连讲真话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还能指望他有什么创新,就更别说能为社会有所作为了。然而导致学生不敢讲真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教师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写作文,文字最好朴素一些。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癖生冷的字词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但是,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拓展作文空间。
四、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教学中,要求改革命题形式,创设想象空间,摆脱思维定势。通过想象,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今天的生活,也能展望美好的明天;既能看到现实的自我,又能设计出未来的自我。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就应该算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试想没有古人“飞天”的梦想,就不会有今天载人飞船的升空。只要学生能够动脑子、善于思考,他们的创造思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就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这种思维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爱迪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见想象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五、扩大信息交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信息的交流基本是单向的,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信息交流基本上呈封闭状态,作文的内容、形式单一,思想呆板。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主动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培养创造能力。另外,还要打通学生已有信息与现有信息的交流通道,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为研究新材料、解决新问题服务,而且创造性地思维活动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作文的内容、形式、思想自然也今非昔比,这也是作文培养创造能力的另外一种体现。
六、还应该在逆向思维中培养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大家都知道固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如果再用老眼光看问题,可能会有失偏颇,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未免不可尝试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大胆去怀疑,甚至去寻找相反的一面。比如,人们总习惯于用批评的眼光对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犊”,但今天看来,初生牛犊的那种大胆去闯、执着拼搏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仅如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训练学生改变叙述角度,培养学生创新力。在变化视角的训练中,学生就被引诱到非正常思维的天地里去,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力、思维逆转性都得到锻炼。我们还可以在“童话”思维中,在作文选题中,在选材立意中培养创新能力,在作文评改中激发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发挥它的优势,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贯穿始终。根据作文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贯穿作文教学中。这样,使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使这门“创造性素质教学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小学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文贵于新”,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七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目的。本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反思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尝试探索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旨在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改革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小学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本文将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探究缺失原因,探索培养途径。
首先,新课改体现在教材上,就是要打破以往全国统一的数学教科书,允许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鼓励学校研发适应“校本课程”的“校本教材”,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但目前现状是,教材版本太多,教材特点各有侧重,“校本教材”研发不足,很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看重“双基”目标的落实,忽视数学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倡导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见证者和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校园里的“园丁”。但是,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小学,受制于大班制教学及升学考试的压力,“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作为主角的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缺乏启发性的教学理念,无法给学生提供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面对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环节着手调整,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呈现和实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可以说,课程内容体现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因此,课程首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的未来就在于青少年。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成才的需要,小学数数学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革新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呈现方式。
(二)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活动的概括,“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和见证;“学”体现在学生的自觉与主动。因此,石中英先生指出,“教”与“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这种“引起”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孕育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目前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理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就是当务之急。
对教师来讲,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打破重视“技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以习题训练为途径,重视学生数学技法与技巧的训练,忽视数学教育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法训练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以机械重复为根本,以达到熟能生巧的自动化程度为目标,这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革新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就应意识到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价值,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理念只有被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将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启发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三、结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标更是倡导数学应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应该发挥其“思维体操”的作用,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里,数学教育应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评价机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篇十八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的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由此产生无限的热情。因此,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正在形成的某种智力与能力的契机来培养。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和谐、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当学生处于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便大加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
三、重视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应试教育过分强知知识的“结果”,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却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得出结论。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思考的:“第一次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任何一等马比都是输,还不如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削弱了齐威王的力量,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定能赢。”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_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帮田忌取胜?同学们摆摆试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只有孙膑的办法是最科学的,再次肯定了孙膑的足智多谋。通过以上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四、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教师往往偏爱于求同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势,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词语搭配的训练,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如“说”可搭配成“说明、说唱、说理、众说、说服”等不同结构的词,帮学生积累词汇。在给文章分段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语言的表达也尽量采取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也应多角度地展开。如:看图听故事说话—一《聪明的公鸡》,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再让学生学着说话后,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公鸡,你还有什么办法把这只狐狸吓跑呢?”学生听后,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讨论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多层次的。有的说:“我的后面还有猎狗呢!狐狸一听,吓跑了。”还有的说:“你看,我的嘴上还有老虎的毛呢!狐狸一听,吓得撒腿就跑。”有一个学生想得更有趣,他说:“我刚吃了一只狐狸,肚子还饿得很呢!狐狸听了,抱着脑袋逃跑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教师提出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见解和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而想象力是创新的潜力空间,它为创新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前景,没有想象力,墨守成规,也不可能有重要的创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