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六单元范文(17篇)
环境保护是我们时代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守护地球家园而努力。总结可以通过列举事实、数据或例子来支持观点。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实例,希望能对大家提供写作思路。
语文第六单元篇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诗中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能默写一、三首古诗。
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观察、大胆想象的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弄懂每个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启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学图片、词语卡片。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想象独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独坐敬山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1、出示自学提示:
(1)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3)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1) 齐读全诗。
(2) 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尽:没有了。完了。孤云:孤单的云。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的意思:后两句意思怎么说才通顺呢?
一群群的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山亭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写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齐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摘抄在摘抄本上。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要求我们和学上一首诗一样,借助注释,利用字典,自己理解古诗内容,并在议论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范读全诗。
2、指名读全诗。
3、指导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 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 诗句没有注释的还可以理解。
(3) 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4) 提出疑难。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靠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因为作者此时身在异乡,不免会引起一种思乡之愁。
野旷: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图片。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想之情油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丝慰籍。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呢。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停顿,表达情感。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古诗。哪位同学会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三首古诗。(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1、解释提问。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的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句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清代诗人慎行。浙江海宁人。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看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1、指名朗读。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试着讲解字词句的意思。
1、教师朗读诗句,出示图片。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出“散作满天星”的情景。)
3、启发想象。
(1)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做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 朗读全诗。
4、教师小结。
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象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山亭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宿建德江
日暮 愁
野旷 天低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月近人
舟夜书所见
渔灯——一点萤 美妙
风簇浪——满和星 神奇
语文第六单元篇二
本着“不但要教,还要教会”的原则继续狂奔,开始落实课堂书面笔记的检查。一年级要求跟着指令走,到三年级确实应该开始培养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了。再加上这个班写字的速度慢,所以要把上课时写字的量与质都抓上来,对“画风”懒散的班级,真不能让他们闲着,就得一个一个抽起来问问题,一个一个巡查看笔记,终于做到尾巴上的同学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已经花了两个课时了。教写字的时候提前区别了“楚”和“定”,重点指导了“孤”和“帆”,另外花了几分钟一起练了练不同的字里横折弯钩的写法。“抹”和“未”的书写也是需要强调的,但是讲讲都会,一写就废,学生还是要多练习、多区分,才能写好字里的长短横。半包围的字写起来是个难点,我也还没摸索出来怎么能把这样的字教好。听课的时候学到老师教三点水时出示扇子的图片,教小朋友根据扇形来写三点水,这个办法很不错。我以前教小朋友把三点水写成一个三角形,没有扇子这么直观,以后可以改一改,见贤思齐嘛。那么半包围的字可以像什么呢?我苦思冥想,还没想到,慢慢想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
从这一课开始教先概括后具体,教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从中找到关键句。第二段有个小陷阱,同学们下意识以为这段话只写了海水的五光十色,却忽略了后面几句写的是原因。由此来教先理解每句话意思对概括段意的重要性。
因为给了大量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孩子来说句子的意思,所以朗读的时间被压缩了,原本准备让孩子背一背第四自然段,积累一下里面的句子,但想到课堂上读得不够,背起来有难度,会增加负担,还是算了。
“贵”字虽然重点教了,但错的人还是很多。另一个错的比较多的是“厚”,以后再教到这一课要提前讲一讲。
小练笔是有难度的,先帮扶着带着用一句话写清楚一幅图,指导写法,再分别说了另外三幅图,然后调整句子的顺序,要求从海面写到海底,最后再加上一句总起句,连起来成为一个段落。像这样完成一个句子群的说与写,花了很多时间,但课堂上全部完成了,写得又快又好的和能够帮助后进生说完整写完整的都给了奖励。
唐太宗《帝范》里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顾为其下。”以高标准去提出要求,至少能保证中等的成效,所以还是要敢于提要求,想办法鼓励孩子去够上,去做到,去追求成就感。
之前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关联词的掌握还不够,所以在这一单元里落实了“……是因为”“不仅……而且……”“既……又……”这几个关联词的用法。
《海滨小城》。
这一课偷懒,照搬了王成老师的设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老师这棵大榕树真可靠啊,哈哈。这一课继续练习先读文,再理解句子意思,再找出关键句,最后概括段意的思维模式。生字重点指导了“载、滨、靠”的笔顺。最近描红本的质量有所下滑,于是又开始用红笔打样,提出更高的书写要求,订正后的描红本看起来规整多了。
从这个单元开始,把默词语改成默板书,一是这个单元的课文文本特性就是条理清晰,板书就包括了课文内容和重点词语,二是天天默词,学生有点倦怠,换个新鲜的形式,找一点新鲜的成就感。学生说,开学的时候根本想不到现在还能默出板书来,现在可以完整地一边默一边梳理课文内容,小朋友很自豪,说觉得自己很牛呢。真可爱!
当然,要求和方法也是要先教的。翻开本子就默,那一定惨不忍睹。首先要记,记了回家要读,结合课文内容来一边读一边说,能把板书中的词串成句子说。说完一遍了,就是把课文复习过一遍了,这时再默,默完自己对照,检查错字,及时补漏,一切自助。实在差的,默不出也没关系,再抄一遍回顾回顾,也能起到复习效果。
这一课没有写话,但要赏析两个重点长句,练习册最后一题除了摘抄,还要求学生写了写为什么好的理由,一样是先读练习册上小女孩说的话,然后照样子说清楚“写得好”的理由。答题完整规范的习惯,就是要在每天日积月累的小练习中逐步夯实的。
学生说:“老师,你写错了,是石凳上坐满了人,怎么是石凳下呢,应该是树下!”
我说:“你说得对,是我错了。”
所以特地记录一下这个小错误。
《美丽的小兴安岭》。
第二句和学生一起说,让学生听写;
第三句学生说,说完自己写。写得又快又好的,帮助写不出来的,说不出来的就先听别人怎么说的,再自己复述一遍,然后再照着说的来写。
这一课中难写的字有“酸”,容易写错的是“袋、线、脆”,很难写好看的是“密密层层”和“严严实实”。“库”的笔顺漏教了,下次写到时再补吧。
写家乡最美的季节分了两天两个小任务,第一步是先写清楚因果关系,选择合适的当季景物,这和前面看图写句段的要求又有不同,这一次的写话涉及到了选材。第二步是打磨词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一段话写完整。像之前朱新亚老师在观察单元所做的一样,一个有难度的大任务可以拆解成两个小任务,有梯度地去完成,小朋友不容易觉得恐惧抵触,之后遇到生活中的难事,也能养成拆解步骤的思维习惯。
这一单元教了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帮助我们读懂文章,从语文园地的“车站的人可真多”开始教用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这里只写一段话,所以图画得小,到这一单元的习作《这儿真美》,图就要画得大了,老师也从全画逐渐过渡到画一半,剩下的分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写的内容去补足。写作之前先画这样一张图,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想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写的时候就忘记了”和写作不按顺序、没有条理的问题也可以有些许改善。
-----------------------。
其他:
花了一个课时对上个单元的习作进行了讲评,还是和单元内容结合起来,继续教先概括后具体。
《海滨小城》里句子中的顿号和句号在指导朗读时教了,放在作文评讲课里复习,又设计了两道加标点题,想要再次告诉孩子:语文课本也是很好的作文书。最近重看了贾志敏老师的书,贾老师非常重视作文的改和誊,句子要多改,还要写得干净漂亮,连标点也不能错。见贤思齐!
语文第六单元篇三
提示:同学们,我们有太多的人要感谢。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和朋友……你最想感谢谁呢?请选择一、两件事情表达你内心的感谢。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250字。
2、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语文第六单元篇四
掌握就身边生活发表议论,写成议论文的方法。
(二)训练方法。
1.就身边的某一人、事、言谈,全班展开议论或辩论。
2.介绍“一事一议”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将口头的议论整理成书面的议论文。
(三)调练时数。
1课时。
(四)训练过程。
1.导入:关心生活,干预生活的文章才能有实际价值,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一句话谈自己的想法,观点,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的文章的写法。
2.要求学生推举出一句熟悉的流行语,如:“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选择大家都关注的一句,在全班展开议论、辩论,各抒己见。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要能言之成理,有理有据。
第一,拟题。题目一定要与材料有关,如“小议……”,读“……的启示”。
第二,提出问题,即提出观点。生要对材料内容给予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关键词一定要放在显要的位置突出来。观点要正确,不宜太长。
第三,分析问题,这是议论文最重要的部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使人信服。
这部分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一种结构是:可以是几个并列的事实论据,也可以是几个并列的理论论据,还可以将事实与理论论据结合起来写。总之,通过广征博引,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另一种结构是:先从事物的表象说起,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深挖思想根源,确立正确的观点,还有一种结构是:围绕正确的观点,列举正反不同的论据,通过对比分析,论证观点。
第四,结尾部分,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如“总之”“综前所述”等笔调较庄重的词语;二是点明题旨,尤其是有些从具体事例或具体材料起笔的议论文,到结尾才正面点明题旨,令人豁然开朗;三是采用提出希望、展示前景,以激励读者,增强信心,鼓舞斗志,使人觉得备感亲切的效果。
4.自命题,选择材料,进行习作练习。
语文第六单元篇五
理解,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互相信任的基石,架设起人与人之间的桥,就会通往爱的彼岸,就会变得相互尊重,相互宽容。
那天的晚上,我准备和妈妈一起做桥,我们最初打算用牙签和棉签做,可是试了一番后,发现这个办法根本就不可行,先不说材料的.过于普通,就连胶都沾不上,无奈的我只好在大黑天的时候出去依着我妈的提议买了几包一次性筷子和强力胶。
回到家后,说干就干,我们先把一次性筷子连在一起,搭成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的底座,并用小皮筋以及毛线缠起来。中间再放上两根长筷子,这样大部分就好了,最麻烦的就是最后一步了,我们要往中间放棉签,可是上面的胶很黏手,面积也很大,刚粘上去一个棉签,一不小心就会黏住手并顺手把其他的也带了下来,就这样连续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气馁,可是还是忍不住向旁边的妈妈发起了牢骚,妈妈也有些把持不住了,皱起了眉头,眼睛里散发出不悦的光彩。
我只能叹了一口气,放平心态,继续投入做桥之中。不知过了许久,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们的桥终于做完了,乍一看,还有一点像奈何桥,毫无光彩靓丽之处,非常的普通,但我越看越觉得与众不同,这是我与妈妈共同用努力搭建起来的,只属于我们之间的桥,即使它再其貌不扬,我也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别的可以代替。
这次的活动,让我明白了,人们的生活中不仅需要连接彼岸的大桥,更需要连接心灵的桥,其实有些事情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我们还未上前,还没有坚持到底,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搭建起更多的心桥!
语文第六单元篇六
在小学时,常听中学生这样说:中学生活是单调、枯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和学习打交道。小学生总是说:中学生活一定是很神秘的。不,大家都说错了,它既不是单调、枯燥的,也不是神秘的,中学生活是快乐、紧张、幸福的。在小学时,我们遇到事就去找老师,可现在我们长大了,有些事我们可以自己解决了。曾记得,刚开学时,为了一道数学题和同桌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桌子中间马上出现了楚河汉界。当冷静下来时,细细想想,觉得那不过是一道题的两种解法。
楚河汉界不用和谈,便自行消失了。也曾记得,考试前,大家玩命开夜车,谁都在想:噢,为了“马拉松”的最后冲刺,为了那个未知的成绩,再咬咬牙。考试犹如战争,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当胜利者拿到成绩单时,他几乎不顾及时间、地点,忘记了平时的劳累,忘记了身边的一切,欢呼,雀跃;当失败者拿到成绩单时,他一定痛苦,沮丧,无地自容。同样地付出了辛劳,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收获?是继续努力还是退却?此时,一个坚定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桅杆有了破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止不前。
在学校这个小而平静的港湾,咱们互相帮助,携手前进吧。上课的铃声引来了满面笑容的老师。老师讲着课,依旧带着不同寻常的微笑,可以看出她很兴奋。课讲完了,科学在此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偶然的现象,到必然的'结果;从一般的结论,到理论的升华,建立在平时细心观察和巩固的基础知识上。我觉得中学的生活都是些零星的小事构成的。如果每件小事是一滴清水的话,那千千万万件小事汇在一起就是小溪,这小溪永远唱着歌,迎来一个个快乐、紧张、幸福的明天。这样的生活真有趣,我喜欢这样的活。
语文第六单元篇七
1、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的水。
4、一词多义。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绝巘: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xx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
精要笔记: 。
一、解释下列词语: 。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词坛豪放派代表人物。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门。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曰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3、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1、作者对潮水的描写 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
(1)写“形“的句子是 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 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 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湖心亭看雪》。
文学常识:张岱明末清初 号陶庵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曰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二、译句。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1、(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语文第六单元篇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第27课 岳阳楼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滕 谪守 浩浩汤汤 淫雨霏霏 。
樯 催岸 芷汀兰 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增其旧制 制:规模。
(2)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状:胜景,好景色。
(3)横无际涯 横:广远。
(4)南极潇湘 极:尽。
(5)连月不开 开:放晴。
6)浊浪排空 排:冲向。
(7)薄暮冥冥 薄:迫近。
(8)春和景明 景:日光。
(9)波澜不惊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10)把酒临风 把:持、执。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12)或异二者之为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 为:(以上)两种心情。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具通俱 解释为全,皆 。
(2)属于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解释为嘱咐。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不少于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百废俱兴:各种荒废了的事都兴办起来了。
气象万千:形容景物或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宠辱偕忘:得意和失意的事全忘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指的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文中所写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7)范仲淹借写《岳阳楼记》之机,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浙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9)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第三、四段。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第28课 醉翁亭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滁州 壑 琅琊 潺 暝 伛偻。
山肴 野蔌 弈 觥 阴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翼然临于泉上 临:靠近。
(3)太守自谓 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5)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6)佳木秀而繁阴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7)山肴野蔌 蔌:菜蔬。
(8)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
(9)树林阴翳 翳:遮盖。 。
10)太守谓谁 谓:为,是。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至少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往来不绝: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前呼后应: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原文填空。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本文借醉翁亭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文中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课文中描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的一段文字。
若夫日出而林霏出,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第29课 满井游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飞沙走砾 脱笼之鹄 靧面 鬣 茗 蹇。
汗出浃背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堕事 恶能无纪。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冻风时作 作:起。
(2)偕数友出东直 偕:一起。
(3)波色乍明 乍:初、始。
(4)柔梢披风 披:开、分散。
(5)泉而茗者 茗:茶,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
(6)呷浪之鳞 鳞:代鱼。
(7)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8)恶能无纪 恶能:怎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堤岸两边是高高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已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旷辽阔,人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一般。
(2)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见。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满井游记》的作者是袁宏道,明朝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第30课诗五首。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海掣。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结庐在人境 结:建造、构筑。(2)问君何能尔 尔:这样。
(3)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4)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高。
(5)秋天漠漠向昏黑 向:渐近。(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遮盖,掩护。俱:都。
(7)将军角弓不得控 控:拉开。(8)风掣红旗冻不翻 掣:拉,扯。
(9)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指吟诗。(10)落红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8)《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9)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起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而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饮酒》、《己亥杂诗》两首诗歌。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在,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
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语文第六单元篇九
转眼就是二十三世纪了,我一下飞船就飞速赶往母校——北星小学。
来到学校一看,哟,门上有几个不容易察觉的监视器,门是自动的,假如监视器发现有陌生的、不怀好意的人要进学校,它就会立刻发信号给自动门,自动门就会关闭并发出警报。教学楼都是用彩色的玻璃砖砌成的,它很结实,十二级地震都不怕。那玻璃砖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教室里每一个桌子上都有一只录音笔,老师是智能仿真机器人,身上有一个屏幕,可以边讲课边在屏幕上打字。
学校有两栋教学楼,操场建造在一栋教学楼的上面,那里光线充足还不占面积。另一栋教学楼楼顶则是一片草地、还有秋千、蹦床、单双杠、游泳池等设施。学校的电梯飞快,进入电梯,几秒内就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地上这么热闹,当然地下也不会闲着:地下是宽阔明亮的大厅,大厅四周有老师、学生宿舍,宿舍里面舒适空气清新、四季如春。这里还有电子书最多的图书馆,进入图书馆,只须你坐在椅子上,点击桌上的触摸屏就能看见你想要看的任何书,而且不会伤害眼睛。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
一晃23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20xx年了。在这20年内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事物都有极大的变化,就比如说:学校。接下来就让我就为你们介绍一下20xx年的学校吧。
走进学校,首先就可以看见一片树林。树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在这里散步,乘凉。在树林中有一条用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树林深处。沿着小路走下去,你会看见一池清泉,这座泉水的名字叫“知泉”。那它为什么叫知泉呢?原来是因为,考试前学生会感到压力。所以,每次考试前,学生们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到这里来复习。虽然并不一定会让学生考的好,但是至少可以增加一些自信。在喷泉的'中央是一本很大的石书,在石书的中心有一个小孔,小孔不停的喷水出来就形成了喷泉。
知泉后面就是教学楼了,教学楼分为两栋,一个是教学用的,一个是实践用的。20xx年的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的课本变成了平板电脑,而铅笔盒里的铅笔、钢笔、自动笔……变成了一支光能笔。什么又是光能笔呢?光能笔就是利用光能写字的笔,写在纸上留下的是金黄色的光芒,这种笔写下的字用普通橡皮擦是擦不掉的。必须用一种叫“光能回收器”的小型机器才能办到。
怎么样?未来的学校令你很向往吧!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一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下面是2005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2006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查阅2006年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题。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 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 练习过程。
(一)完成教材第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导成教材第131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题。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
(3)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二
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伟大、最原始、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记得前两周我感冒了。吃了一天药,我的病情一点没有好转。我感到连走路的劲都没有了,爸爸妈妈见我这样可着急了。第二天,爸爸一大早不到7点就去儿童医院挂号,妈妈领着我在医院排队、抽血、缴费??医院里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带着孩子看病的父母。
一直折腾到下午三点,我终于挂上了吊针。第二天是星期天,妈妈按照医生的交代让我在家里吃药。本以为星期一我可以上学了,可星期一早上我的小腿却疼得没办法走路,更别说下楼了。再次去了医院,看了两个医生终于确诊原来我得了一种连妈妈以前也没听过的舶肌炎”。于是,爸爸一直背着我,妈妈来回不停地排队??我连续一周一直在医院检查、输液。为了让我的腿少受力,爸爸的'背累弯了,妈妈的腿跑痛了,我毕竟已经快70斤重了呀!我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却又享受着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想,这就是爱吧!我希望这种爱永远不要消失。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呵护与温暖,谢谢你们给了我悉心的照顾,谢谢你们给了我幸福的生活。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三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
3、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
4、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2、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教学措施)。
课时安排。
《小石潭记》2课时,《岳阳楼记》2课时,《醉翁亭记》2课时,
《满井游记》1课时,《诗五首》2课时,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
检测及讲评3课时,合计:14课时。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四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人是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统计2课时。
制作贺卡1课时。
:课本第99—100页的例题1。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给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给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吗?中国有多少人吗?我们本省有多少人吗?请看(课件)这是1985年—2000年某地区城乡人口的数量,先把它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2.观察后提问:这张统计表记载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3.教师:请大家根据这张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中的单式色统计图。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根据这两个种下单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信息,我们能否把它们合并在一个统计图表中表现出来。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出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这是种下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情况。)。
汇报:单式条形统计图记载则是一个方面的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不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因为复式统计图记载的是两个内容,为了区分这两个内容,我们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如表示城镇,表示乡村,这个和就叫图例。
3.分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哪一年城镇人数最多?那一年最少?
(2)哪一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一年最少?
(3)哪一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一年最少?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个问题主要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该地区今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随着经济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人口总数逐年上升,……,此时可对学生进行人口方面的教育。)。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01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让他们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这个问题可延续到课外来完成。
2.完成课本第102页练习十九的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然后回答课后的问题。
3.完成课本第103页练习十九的2题。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模拟超市的经历,对下个月的进货做一个计划。
4.完成课本第103页练习十九的3题。
这一道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5.完成课本第104页练习十九的4题。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根据男女寿命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四、作业。
:课本第105页的例题2。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多媒体课件。
一、对比。
我国1997、1999年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如下表。
年份。
国家。
省级。
市级。
县级。
1997年。
124。
392。
84。
326。
1999年。
155。
402。
138。
449。
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图:
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图:
提问:根据一张统计表,画出了两张统计图,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这个条形统计图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刚才通过两种复式统计图比较,我们知道横向复式统计图与纵向复式统计图只是形式上不同,在其他方面都是相同。如果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统计图表示较为方便。
2.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例如:两个停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轿车停放的数量较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其他停车场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这就体现了一个统计学思想。
3.完成课本第106页的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1985年甲、乙两个地区降水量个是多少?2000年呢?
(3)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有没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可通过学生之间的脚列,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07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教师要结合习题对学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完成课本第107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发现的信息。
(2)根据同班同学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合作完成一张横向统计图。
3.完成课本第108页练习二十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4.完成课本第108页练习二十的第4题。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5.完成课本第109页练习二十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6.完成课本第109页练习二十的第6题。
本题主要向学生介绍一种新的复式统计图很多丰富的形式,在鼓励学生从报纸、书籍、网络找出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作业。
:课本第110—111页。
1.通过阅读材料和进行调查,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的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发现问题。
1.用多媒体课件出现教材中提供阅读资料。
2.课前预先布置学生份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并根据本小组的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
要求学生在课前制作的统计表展示给大家看。
二、分析问题。
1.根据大家制作的本小组首贺卡的统计结果,估计一下全班,全年以及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2.全校学生以及家庭去年一共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棵大树?
3.看了这个数字,你相对大家说些什么?
(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4.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
(可引导学生从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发面考虑。)。
三、解决问题——节约用纸,拯救森林。
分小组制定出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具体措施。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1)(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教师:你看到什么?想说什么?
2)(出示大括号)教师:让我们认识一位新的数学好朋友。
教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教师:他叫大于号,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3)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吗?
4)解决问题:
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5)反馈:
教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5+2=7?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农民伯伯正忙摘葵花)。
1)看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比较有什么不同?你能说出图意吗?
2)学生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教师:你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课中操。
四、课件出示石榴树、蝴蝶图。
教师:你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五、练习可适当调配。
数学书p51:13、14看图说话,先说出算式后写算式。
一、总结: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七、作业本。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第五课时: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教学主题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的数量是多少?
1)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2)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3)教师小结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
2、出示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1)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2)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3)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教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4)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8和9。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1、p59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2、8和9的写法。
1)教师示范: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要先写圆再竖。
2)学生练写8和9。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本。
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六课时:8和9的组成。
【教学内容】8和9的组成(p55、p6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1、请你拿出学具(8根小棒),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出几种?
2、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3、汇报,说一说你分出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分更好?
4、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5、提问: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1、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师出示课件演示9的分成。
3、学生在书上填空。
4、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做游戏。
2、猜数。
3、拍巴掌。
4、p55做一做。
5、p603456。
6、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7、课堂作业。
反思: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第七课时: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8和9的加减法(p56p57页)。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并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看图列式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提问:还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要求写出加法和减法算式)。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和理由?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巩固练习。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3、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4、课堂作业。
5、总结:今天,你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
四、作业本。
第八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左图有5只猴,右图有2只猴,分步出示。)。
1)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只数?
2)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
3)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2、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1)学生说图意。
2)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3)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1、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2、编题并列算式。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3、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作业本。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六
时光如流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转眼间,六年的学习生活快要画上了句号,这也就说明,我们马上就要离开学习六年的母校,去迎接美好的未来了,现在看起来,一切依旧美丽如初。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我们校园的小天井那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花儿朵朵绽放,五颜六色,仿佛在比美似的。果子结在树上,就像一个个小灯笼。
我转过身子,跨着大步来到操场,篮球场在跑道外,显得十分宽阔,篮球场有两个,靠近西边是体育馆,那里是我们打乒乓球的地方,这些可是同学们打篮球和游戏的场所哦!
在喧噪的城市中,这里有大自然返璞归真的一面。顺着石子路我来到了校园风景区——森林公园,这里住着许多小鸟,每天清晨可以听到它们那嘹亮悦耳的歌声,水面上微波荡漾,不时还会看见水中的小红鱼游来游去。其中,我最喜欢秋天的森林公园了,因为一片金黄,银杏树上枯黄的树叶,在风伯伯地抚摸下,一片又一片的树叶落了下来,它们在空中优雅地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飞落下来,落在了树旁草坪上,为大地贡献养料。地上落满了树叶,踩在上面软绵绵的,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真想往地上一躺,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舒服地睡上一觉。
我走上了阶梯,来到了教学楼。教学楼下课有同学们嬉戏打闹的声音,上课有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这就是给同学们快乐和知识的地方!
漫步在校园中,感受着这座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不知道你们校园是不是这样。
语文第六单元篇十七
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题。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年9月人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