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实用20篇)
共鸣是一种情感体验,它可以使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理解彼此的感受。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成为大多数人面临的难题。没有固定的总结范文,但可以参考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模仿。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一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黄色框框内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xx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二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赞美)。
(三)深入研读
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
(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
(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四)拓展延伸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运用了什么手法?
(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精神。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图片,回顾本课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或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同学分享。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三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四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政府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政府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政府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业。
1、设计一枚能够体现班级特色的班徽,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说明班徽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五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六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效果。
3、感受抗日军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方法。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破题。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政府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四、疑点探究。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政府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政府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业。
1、设计一枚能够体现班级特色的班徽,配以相应的解说词,说明班徽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七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两课时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三、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二、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
(四)、布置课外作业。 。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九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一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二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
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三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四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五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六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黄色框框内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xx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七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小结: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伟丈夫。
婆娑——对比——严肃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伟岸正直朴质。
温和靠紧团结。
挺拔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八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名师课篇二十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