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过桥的教案(实用18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指导教学的书面计划。教案中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小编整理了一些编写教案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思路,供大家参考修正。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一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情境活动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二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三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四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五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六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参与性学习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七
1.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勇敢、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和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
活动准备。
1.音乐: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二、介绍活动器材。
教师提问幼儿: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出各种用途。)。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平衡木做各种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种玩法,并及时请幼儿示范有创意的玩法。
四、带领幼儿进行各种钻爬游戏。
1.爬过”地道。
平衡木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平衡木下爬过。
2.爬过“暗道”
将平衡木并拢,从平衡木下爬过。
3.开“火车”
将平衡木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平衡木上迂回走过。
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平衡木、两个并排的平衡木、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
平衡木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5.将两个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
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6.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
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7.将三个平衡木排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平衡木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
8.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
五、活动结束。
1.教师对幼儿的表现作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2.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做放松操。
快乐游戏课后反思。
上周,园名师组调研我们大班教研组,半日的调研,细致的剖析,全面的观察,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执教了一堂健康活动《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动时孩子的收放,但我这次还是下定决心来尝试。因为我对《一棒接一棒》这个活动内容认真分析后,觉得挺有意思,孩子们应该喜欢,应该能吸引他们。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学本领、练本领来激发他们,树立信心,接着以检查本领学得如何来进行小棒操。孩子们都以非常认真、投入的表情与动作向我汇报:老师,看我的.本领学得多棒!
接着,我宣布本领练得非常不错,可以先进行几个方式的传棒游戏。传棒游戏一——前后传棒;传棒游戏二——左右传棒;传棒游戏三——上下传棒。游戏中,我比较注重孩子们游戏规则的养成与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萌发。把掌声送给获胜队的同时也不忘给其他队加油树信心。
最后,进行的是传棒接力赛。要求孩子们穿过小树林,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水沟,把棒传给下一个小朋友,以此类推,看那一队胜利。比赛前清点人数是比赛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两队相同的人数是比赛的前提,在孩子们的公正下,发现黄队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办呢?最后一致认同,让李老师参加黄队的比赛。其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懂了,会了,发展了,快乐了。
这种健康游戏活动我很喜欢,相信孩子们也是。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八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九
1、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一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三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自由落体演示仪及附件,计算器。
2.硬币(一元)两枚,薄纸袋(恰好可装下硬币),抽气机,牛顿管。
3.投影仪、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43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四
教
学
策
略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第一节什么是力(l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二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l)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嫩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一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岁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五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六
第一节什么是力(l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二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l)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嫩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 、 2 。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一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岁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七
教学要求:
1.通读课文,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其他小动物仿照课文段落结构说一段话,并且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本领的。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拼音,读同课文,认读生字。
2.利用多方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全文,启发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森林里举行了动物运动会,看!都来了哪些动物啊?(小猫、小猴、小鹰……)。
2.有这么多小选手!经过激烈的比赛,小猴、小鸭、小鹰分别夺得了爬树、游泳、飞翔三个项目的冠军,你佩服它们吗?(佩服)。
3.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练就这一身好本领的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
4.老师手势,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的时候把生字多读几次。
2.先读完的小朋友老师奖励你们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读生字宝宝。
3.让我们请小朋友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读生字。
(自自字自己)。
4.老师现在提高要求,把生字的拼音盖住,我们再来看看小组学得怎么样?小火车开起来!(生:一开开到我这来!)教师出示盖住拼音的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会认生字也会读课文了,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
2.请小朋友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呀?:
3.生读完,教师指名反馈,板书。
小猴。
小鸭。
小鹰。
师:那么你能用恳求的语气来读读小猴说的话吗?
那么谁能读读第一自然段,把小猴的缺乏自信和妈妈鼓励的语气读出来。
5.指名反馈,学生感情朗读,教师板书。
爬树。
游泳。
飞翔。
6.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
8.生回答,教师问:你是从书中什么地方知道的,请你读听一听。(教师相机板书)。
学会爬树。
学会游泳。
学会飞翔。
9.对呀,小猴、小鸭、小鹰学会爬树、游泳、飞翔,你知道为什么它们能够学会这些生活的本领的吗?师:这都是与妈妈的鼓励,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10.让我们在来读读这课文,感受妈妈们对宝宝们的爱。(齐读课文)。
四.课文扩展。
1.老师黑板上面还有许多的小动物,你能按照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个小故事吗?出示模版。(生利用模版给黑板上的小动物编故事)。
2.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自己会干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同桌间说一说。
3.教师指名起来说,并启发教育学生:
对啊,我们从小学要学会独立。
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长大以后才能象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拥有好本领。
4.师:最后让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五.指导教学会写的生字。
教师板书:
小猴学会爬树。
小鸭学会游泳。
小鹰学会飞翔。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八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