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精选19篇)
报告可以是针对特定问题或主题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要明确报告的目标和读者群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包括科学研究报告、市场调研报告、项目经验总结报告等等。希望这些范文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帮助您写出一份优秀的报告。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一
各位代表:
2007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各项部署,求真务实,扎实苦干,积极推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1204.3亿元,完成预算110.3%,比上年增长30.1%。其中:上划中央收入492亿元,增长23.9%;地方财政收入712.3亿元,增长34.8%。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41.4亿元,上年结余84.9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938.6亿元。全市财政支出839.3亿元,完成预算89.4%,比上年增长28.3%,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165亿元,增长48.6%;一般支出674.3亿元,增长24.2%。支出预算结余99.3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90亿元,主要是建设类项目资金和中央专项补助等资金;预算纯结余9.3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573.6亿元,完成预算112.2%,比上年增长30.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17.1亿元,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356.5亿元,增长33.8%。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12.3亿元,上年结余54.2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42.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480.3亿元。市级财政支出426.8亿元,完成预算88.9%,增长25.9%,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111.4亿元,增长33.8%;一般支出315.4亿元,增长23.3%。支出预算结余53.5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52.6亿元,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专项资金;预算纯结余0.9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地方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50.1亿元,包括土地出让金、养路费等专项资金超收40.1亿元,按规定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市级一般性财力比年初预算增加10亿元,其中用于20项民心工程4.5亿元,新农村建设3.5亿元,社会保障1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0.5亿元,文化专项0.5亿元。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239.4亿元,完成预算106.1%,比上年增长27.4%。财政支出118亿元,完成预算99.2%,比上年增长28.2%。支出预算结余0.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0.2亿元,预算纯结余0.7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财税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源税源结构逐步改善。
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强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断健全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全年财政收入突破1200亿元,增幅达到30.1%,是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带动区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有9个区超过30亿元,其中3个区突破50亿元。财源税源结构改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比重迅速提高,反映企业效益水平的所得税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增收不断涌现新的亮点。
(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综合效能,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支持滨海国际机场引进航空公司基地和增加航班、支持天津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支持滨海新区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等财税政策,推进空港、海港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增强新区载体和辐射功能。制定实施支持总部经济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引进总部机构和专业人才,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工行金融租赁公司、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摩托罗拉财务公司、渣打银行服务外包基地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努力提升新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
设立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土地等资源,积极吸引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区建设。支持新区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以及滨海新区金融服务设施。实施财税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百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天碱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新区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技术改造支出63.3亿元,增长44.9%。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对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钢管、现代医药等105个工业技改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进品牌带动战略,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企业给予资助。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制定实施74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20个现代服务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制定优秀民营企业财政激励政策,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努力增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科技支出22.2亿元,增长26.8%。积极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和条件平台建设,建成2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广泛吸引创投资本和金融资金,开展科技保险试点,重点支持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电动汽车等44个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壮大新兴科技产业,软件、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增加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电机组、电动汽车公交示范运营等节能示范工程,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努力构筑科技人才优势。
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支出320.2亿元,增长33.5%。全面实施20项民心工程,重点支持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入市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金阜桥、光华桥等5座桥梁,拓宽改造一批沿河道路,新建新型公交场站30座,更新改造公交车2440辆,抓紧实施地铁二、三、九号线建设,市区快速路累计通车190公里。新建咸阳路等3座再生水厂和青光垃圾焚烧厂,改造东郊污水处理厂,更新地下管网1300公里,累计综合整修旧楼区2620万平方米,完成老住宅供热补建175万平方米,新建绿地2056万平方米,启动京津塘、津滨等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7亿元,增长2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完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调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标准,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3万人。帮助213户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妥善安置职工11.5万人。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启动实施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出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补助办法,健全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全市农民参合率达到89.2%。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试点,对经济困难的精神疾病患者实行日常免费服药、门诊住院保障和医疗救助。进一步提高城镇低保、优抚救济和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制定实施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财政补助办法,及时对城市低保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食堂给予肉价上涨专项补贴,对城市公交、出租车司机等行业和群体给予成品油调价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社会保障住房建设,累计为7万户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逐步扩大廉租房受益范围。新建扩建国办养老机构,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适当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补助。
(五)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支出109.1亿元,增长24.3%。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行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累计建成56所示范性高中校、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级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全面升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扶持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职业教育33所示范校和38个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基本完成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和工业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健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向全市21万名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文体传媒支出16亿元,增长21.1%。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投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西花厅复原工程竣工,天津图书馆和体育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进展顺利,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建设和文庙大修工程正式启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投入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分中心全部建成,5家市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成功承办女足世界杯。支持优秀作品创作,增加文艺演出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支出33亿元,增长39%。加快卫生资源调整,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建成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职业病防治院、中医药研究院改造工程等进展顺利,114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六)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支出26.8亿元,增长35.7%。全面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基本建成5个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新增设施化农业8万亩,新建709项农业水源工程。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实施能繁母猪饲养及保险财政补助。完成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10万人次,扶持1万户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供水管网入户工程,完成1000公里乡村公路改造、1352个无路灯村亮化、144个文明生态村建设等任务。
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里,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财政工作呈现新的面貌。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扩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75.8亿元增加到1204.3亿元,年均递增26.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7.5%提高到24%;财政支出由300.1亿元增加到839.3亿元,年均递增22.8%,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二是财政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成效显著。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健全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财政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制定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金融服务业、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四是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完善市对区县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新增财力逐步向区县倾斜,初步形成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五是财政管理不断规范。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政府债务、公共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财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规模不够大,留用财力相对较少,收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财政体制和增收节支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非税收入所占比例较高,对单一行业依赖性较大,财政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税收征管存在薄弱环节,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纳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不足,铺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7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天津考察工作,明确要求天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要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
2008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要求的关键一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和市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培育财源税源,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保证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等公共领域支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积极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预算安排的政策要点是:
——大力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完善新区财税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支持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区开发,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辐射功能,努力形成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积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财税政策的调控和杠杆作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建立财政“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增收节支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体系。
调整完善财政政策,积极培植财源税源,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健全以效益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安排预算,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市场化筹资融资能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运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划中央收入59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4.8亿元,其中一般收入648.1亿元,基金收入206.7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27亿元,上年结余99.3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1081.1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219.2亿元,增长32.8%;一般支出预算861.9亿元,增长23.9%。
全市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136.9亿元,增长25.5%;科学技术27.5亿元,增长24%;文化体育与传媒21.1亿元,增长32.5%;医疗卫生42.4亿元,增长28.5%;农林水利34.9亿元,增长30.3%;社会保障和就业96.8亿元,增长21.5%;环境保护7.6亿元,增长31.5%;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433.8亿元,增长32.4%;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85.4亿元,增长35%;行政事业单位经费149.6亿元,增长18.3%。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扣除上划中央收入26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3.5亿元,其中一般收入279.2亿元,基金收入134.3亿元。加上预计的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07.1亿元,上年结余53.5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47.9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526.2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38.8亿元,增长24.6%;一般支出预算387.4亿元,增长22.8%。
市级支出预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划分:教育47.3亿元,增长25.5%;科学技术20.2亿元,增长23.5%;文化体育与传媒12亿元,增长23.5%;医疗卫生15亿元,增长29%;农林水利21.3亿元,增长30.8%;社会保障和就业72.7亿元,增长22.8%;环境保护4.3亿元,增长24.5%;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229.3亿元,增长29.5%;支持工商金融企业发展25.9亿元,增长25.8%;行政事业单位经费68.2亿元,增长16.1%。
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289.6亿元,财政支出预算14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调整税收政策等因素,预算收入增幅较高。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九届三次全会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用创新的精神培植新优势,积极深化财税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财税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实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认真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积极执行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74项财税优惠政策,将金融保险等行业税收由市级固定收入调整为市与区县共享收入,进一步调动区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积极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扶持企业上市融资和直接融资,帮助困难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降低八个行业中小企业税收负担,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起征点。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类收费罚款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市与区县事权范围,合理划分收入归属,不断增强区县财政实力。完善财政增收激励机制,加大对困难区县补助力度,促进区县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财政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形成各区县、各部门共同促进财政增收的机制。全面实施税收属地化征管,实行国税、地税联合办理纳税登记制度,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完善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征管体系,努力实现应收尽收。深化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强化财政投资科学决策和程序管理,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更好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以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新区在金融、土地等领域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新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的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区域内各项建设性资金,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建立各类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加快东疆保税港区、临港工业区、滨海高新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努力改善新区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不断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功能。
紧密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营造与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同等的政策环境,推进新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财税政策,加快推进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推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加快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
(三)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搭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落实企业科技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设备加速折旧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技投融资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性资金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两个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整合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30条意见,积极推进海河两岸等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设施,支持金融总部机构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积极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意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善融资条件,扩大贷款担保规模,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公共资源,健全市场运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建设资金总体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加快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推进以“两港两路”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和天津站综合交通枢纽改扩建工程,支持环保公交车辆和出租车更新,搞好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设施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和永定新河治理,以协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载体功能。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落实再次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政策,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救济标准,保障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
实施扩大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区域开发就业岗位,加大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和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财税政策,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鼓励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五)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加快推进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积极支持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大学软件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政府补偿机制,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和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救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文庙大修、天津图书馆改造、滨湖剧院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支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奥运争光计划,支持办好奥运会足球赛事。加大公共安全支出,增加行政执法部门经费补助,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天津建设。
(六)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切实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的20条意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开办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新能源入户工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各位代表,天津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根据市委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按照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二
2010。
年预算。
(草案)报告。
各位代表:
受嘉定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
2010。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为便于各位代表审议,除本报告外,还提供了《嘉定区。
2010。
年预算(草案)》、《嘉定区。
2010。
年部门支出预算汇总表》。
一、
年,在中共嘉定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中央和本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全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
一
)2009。
年全区财政收支执行。
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
679752。
万元,比上年增长。
17.0%。
完成调整预算的。
101.8%。
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
311639。
万元,加上镇级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000。
万元,合计收入。
994391。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
951996。
万元,比上年增长。
7.4%。
完成调整预算的。
98.1%。
区镇两级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6200。
万元,全区财政收支结余。
6195。
万元。
(
二
)2009。
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
年,区本级财政收入。
24886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9.1%。
完成调整预算的。
111.2%。
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
311639。
万元,减去区财政与街镇财政的结算支出。
85486。
万元,合计收入。
475015。
万元。区本级财政支出。
441314。
万元,比上年增长。
9.8。
%,完成调整预算的。
99.4%。
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0000。
万元,区本级财政收支结余。
3701。
万元。
年,街道财政收入。
27394。
万元,比上年减少。
6.9%。
加上街道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
10677。
万元,合计收入。
38071。
万元。街道财政支出。
38284。
万元,比上年减少。
3.7。
%。街道财政收支相抵支大于收。
213。
万元(动用历年结余)。
年,镇级财政收入。
40349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4%。
加上镇财政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
74809。
万元,加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3000。
万元,合计收入。
481305。
万元。镇级财政支出。
472398。
万元,比上年增长。
6.2。
%。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6200。
万元,镇级财政收支结余。
2707。
万元。
(
三
)2009。
年预算执行主要情况。
1
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10。
13.6%。
和
20.4%。
建筑业受投资需求旺盛的影响,收入增势强劲,同比增长。
38.8%。
占二产地方收入增量的五成;房地产、商务服务等行业收入拉动明显同比增长。
30.8%。
占三产地方收入的。
63.9%。
占比上升。
5.1。
0.9%。
下半年达到。
20.3%。
全年增长。
9.6%。
房地产业在宏观基本面和政策效应的作用下,收入快速回升,同比增长。
37.1%。
增幅上升。
14.3。
个百分点,实现全区。
50.3。
%的增量收入。
2
财政支出聚焦重点,支出结构日趋优化。
年,财政支出坚持以优化支出结构为重点,统筹兼顾,有促有控,聚焦财力,重点保障以下支出。
(1)。
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区本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38134。
万元,同比增长。
16.3。
%。一是落实各项就业政策,针对。
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政府引导,安排。
6703。
万元保障万人就业和千百人就业项目的经费需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安排就业专项资金。
342。
134。
万元,鼓励自谋职业和大学生就业;落实困难企业职工岗位补贴。
157。
万元,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安排。
19754。
万元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统筹养老金和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安排。
668。
万元对困难群体实施专项医疗救助、
2060。
1123。
万元用于发放生活补贴和节日补助;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
1848。
万元,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覆盖面。三是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安排。
1183。
万元,对。
815。
张新增养老床位、
8
家养老机构、
8
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
12。
家助餐服务点进行财政补贴,落实。
25。
2005。
名老人享受政府补贴。
(2)。
支持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区本级科教文卫支出。
140908。
万元,同比增长。
9.2。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全面保障教育经费需求。区本级教育支出。
91314。
34837。
万元,其中卫生事业费支出。
26112。
万元,同比增长。
14.9。
6970。
万元,同比增长。
12.9。
7787。
万元,重点落实产学研联动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引导资金,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设立科技园区扶持专项资金,积极扶持科技园区的发展;推进人才工程建设,落实优秀人才租房补贴,支持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区本级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科学技术支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3)。
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区本级建设性支出和环境保护支出。
76882。
万元。一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2000。
万元资金重点支持嘉定新城、轨道交通。
11。
23316。
万元,用于道路贷款贴息,城市公用附加安排资金。
2000。
万元,用于博乐路架空线路的入地改造;支持公路道路养护,安排资金。
12224。
2000。
万元,新增。
50。
辆公交车辆,新辟和调整公交线路。
32。
2500。
万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能级提升。
(4)。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
区本级安排财政支农资金。
18424。
万元,其中按法定增长口径安排的农业支出。
11545。
万元,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达到法定增长要求,政府性基金安排支出。
6879。
万元。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安排村宅改造资金。
2500。
万元,用于。
9
个镇。
14。
个行政村、
2072。
户村宅改造;安排。
1600。
万元继续用于经济薄弱村路桥改造。二是进一步支持农业生产,安排稳粮资金。
1323。
880。
1253。
万元用于设施菜田、设施粮田的建设,投入。
342。
3527。
万元,同时,对土地流转农民增加粮田补贴和养老补贴。
1672。
万元,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落实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财政扶持,区本级安排。
1323。
万元资金,对。
23。
个经济薄弱村继续实行财政转移支付。
此外,落实中央和市有关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安排。
4000。
万元资金用于个人住房转让财政补贴。落实专项资金。
987。
万元,对本区重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进行财政专项补贴。安排对口支援建设资金。
5810。
万元,上解市财政统一用于汶川地震灾区项目建设。
3
财政管理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
完善财政体制。
一是启动本区乡财县管工作,制定了《嘉定区乡财县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
4
个实施细则,
12。
个街镇完成了财政资金专户的清理,
3
2010。
年区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区镇财力结算范围,同时,制定了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财政转移支付办法。三是强化街镇财政扶持资金管理,提出了规范街镇财政扶持资金管理的意见,从预算管理、专户设置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强化对扶持资金的管理。
(2)。
深化财政管理。
5
家预算单位中开展试点工作。三是完成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按照政府采购监管与执行相分离的要求,将政府采购中心移交区机管局管理,初步形成“决策—管理—执行”三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四是推进财政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加强财政监督。
一是制定了本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二是加强政府投融资监管,制定了区级政府投融资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融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财政性资金项目网络监管平台,对政府重点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四是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按照中央和市统一部署,在全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组织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各位代表,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有力监督下,经过全区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年财政预算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增收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加大财源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确保公共财政的持续保障能力。二是资金需求压力与资金沉淀现象矛盾较大,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需求很旺,但是还有一些项目由于前期工作不够充分,导致预算不能有效执行,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三是财政资金在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控制行政成本和勤俭节约干事业的意识亟待增强。以上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
2010。
年预算。
2010。
完善财税体制,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建设,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规范预算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0。
年预算。
(
一
)2010。
年全区地方财政收支预算。
2010。
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
747727。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
%,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
278568。
万元和街道上年结转收入。
58。
万元,合计收入。
1026353。
万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1026353。
万元,比上年增长。
7.8%。
全区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
二
)2010。
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
2010。
年,区本级财政收入预算。
2504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0.7%。
加上市财政与本区的结算收入。
278568。
万元,减去区财政与街镇财政的结算支出。
71429。
万元,合计收入。
457628。
万元。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4576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3.7%。
区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10。
年,街道财政收入预算。
26694。
万元,比上年减少。
2.6%。
加上街道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
10057。
万元和上年结转收入。
58。
万元,合计收入。
36809。
万元。街道财政支出。
36809。
元,比上年减少。
3.9。
%。街道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10。
年,镇级财政收入预算。
470544。
万元,比上年增长。
16.6%。
加上镇财政与区财政的结算收入。
61372。
万元,合计收入。
531916。
万元。镇级财政支出预算。
53191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6%。
镇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由于各镇的预算批准时间与本区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
2010。
年本区总预算中的镇级预算由区财政汇总各镇财政上报的财政收支预测代编。
需要说明的是,从。
2010。
年起,本区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县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报送区人代会的预算草案范围,即:在原来报送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基础上,增加报送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并相应调整原地方财政收支口径;部门预算审议范围扩大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和街道。
(
三
)2010。
年区本级预算草案主要考虑。
第一,关于。
2010。
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
2010。
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比上年增长。
10.0。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目前宏观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企业效益逐步回升,经济增长态势可能还会延续。但由于国内企业企稳回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推动,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好转,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可能进行调整,政策拉动效应将逐步减弱。
二是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经济自主性增长动力尚待恢复。
三是。
2010。
年财政收入增长带来较大压力。
第二,关于。
2010。
年区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根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所能提供的财力,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2010。
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
1026353。
万元,比上年增长。
7.8%。
其中区本级支出预算。
457628。
万元,比上年增长。
3.7%。
财政支出重点保障以下方面:
一是重点保障民生改善。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农民增收。
二是重点保障城市建设。
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聚焦一个核心、延伸两翼”为重点,加大嘉定新城、国际汽车城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推进瑞金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支持嘉定老城区改造,加快西门老街保护性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继续落实世博经费,支持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保障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设施、城市交通路网的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支持和推动节能减排,加快淘汰劣势企业,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是重点保障经济发展。
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地区总部、文化信息产业、张江分园区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产业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积极落实一系列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政策,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第三,关于。
2010。
年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安排情况。
目前,本区政府性基金共。
8
5
3
项政府性基金为市级补助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征收并入地方国库专账核算,支出按国家规定的用途安排,结余资金结转以后年度滚动使用。
2010。
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
1315950。
万元,市财政补助收入。
9025。
万元,合计收入。
1324975。
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
1304281。
20694。
万元。年度收支实际执行情况和决算将按规定程序报区人大审议。
三、全面完成。
2010。
年预算任务。
根据。
2010。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全年目标圆满完成。
加强调研分析,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中把握收入增减的趋势,掌握本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增强征管工作的超前性和针对性。加强税收管理,梳理完善纳税企业基础资料,严把重点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强化税收服务,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服务,提高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知晓度,解决税收征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严格依法治税,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坚决打击偷、骗税行为,加强对政府非税收入执收执罚部门的执法监督,确保依法收缴和应收尽收,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继续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三农”、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法定支出增长要求,重点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支持公共卫生综合改革,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民补贴的支持力度,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嘉定新城、国际汽车城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支持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公交枢纽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公交线网,方便市民出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对总部经济、文化信息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节能减排,推进本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强化支出管理,提升财政科学理财水平。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基本支出的分类管理,推进项目预算定额管理;加强绩效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协同理财的作用;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动态基础数据库,夯实部门预算编制基础,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公务消费的透明度。全面实施乡财县管工作,完善各项配套实施细则,促进街镇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索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针对当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预算编制不够细化,以及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开展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调研,研究制定国库单一账户改革方案,并选择部分预算单位先行试点。
四、严格财政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规范运作。
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加强财政部门、纪律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的协调配合,扩大财政性资金项目网络监管范围,把监督机制融入到财政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财政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加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力度,依法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管采分离”改革后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配合,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探索建立政府采购网络监管机制,确保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有序。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从体制上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收支行为,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和私设“小金库”乱发滥发钱物问题的产生。继续清理和规范财政列收列支,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的财税环境。
各位代表:
2010。
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也是完成“十一五”目标的最后一年,我们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立足地方实际,抓住发展机遇,奋发进取,扎实工作,确保财政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三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00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24,712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增收21,012万元;上划中央及省五税收入(上划中央四税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划省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3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增收3,710万元,基金收入完成3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6%,增收2,770万元。
2013年财政全口径支出完成398,000万元,同比增长14.4%,增支50,0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增支32,524万元;基金支出完成67,000万元。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厉行节约,狠抓增收节支,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任务。
一、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财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9.9%,同比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
2013年政策性减收持续,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起征点提高,对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影响持续。再就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组织财政收入困难很大,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地税及财政部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深入研究财税形势,及时落实征管措施,充分挖掘潜在财源,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二、优化支出结构,服务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2013年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9条规定”和哈尔滨市“10项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一心一意惠民生,尽心竭力谋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求,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弱势群体和三农领域倾斜。一是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投入65,00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通过“一卡通”直接下达拨付各项强农惠农补贴28,2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投入53,800万元;再就业资金投入2,798万元;城乡低保投入13,991万元;医疗保险投入7,05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15,760万元,参合率达到100%。落实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拨付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6,404万元,新建亚臣中学及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5,900万元,使广大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加大城乡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改观。完成了市区内政法路、新生路、北环路等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城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及供、排水管网改造;完成了金山公园二期、城乡天网工程、路灯安装、铺装步道板、既有楼体改造和城市绿化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五常城市环境和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铁通路沿线村屯的铁栅栏的补课升级;改造农村泥草房4,083户、危房2,389户、发放廉租房补贴3,650户;建设五常、拉林、山河四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三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勤俭节约。我们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实现了公用行政经费压缩控制目标。
三、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作用,以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不动摇,进一步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支撑的原则,推进牛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壮大税源基础。继续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纳税大户实行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注重密切联系渠道,争项目争资金取得新突破。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下,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建设及转移支付资金,2013向上争取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补助资金280,000万元(其中专项补助185,000万元,结算补助95,000万元),比上年增45,000万元。一方面减少了我市财政面临的收支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保稳定、保增长、保运转,更好地创造了社会和谐。
五、注重体制保障,财政各项改革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使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完整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采购资金效益。四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推进财政绩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注重加强正确引导,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
年初以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己任,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执行力、操作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有效展现了财政部门和干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突破历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需大量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府历史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预算(草案)安排。
201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4年我市预算编制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源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18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24,0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0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13,500万元。
按照可用财力,财政公共支出预算安排180,000万元(不含专项和基金支出)。
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入机制,放大政策效应,支持推进牛家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及时兑现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优质资产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促进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二、强化税收征管理,促进财政增收。
紧紧围绕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按照应收尽收、从实从快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充分挖掘征收潜力,加强各类收入征管,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各征收部门目标责任,及时分解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努力保证目标增幅;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税源监控,加快主体税种征收进度,努力保证收入均衡入库;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切实做到“抓大、管小、堵漏、拓新”,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努力保证财政收入质量。
三、坚持厉行节约,促进收支平衡。
一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二要大力控减一般性支出,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车运行费、接待费、会议费、出国(境)费要继续实行零增长。三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调一般、保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大部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2014年我市地方津贴每人月增312元,地方津补贴每人年均18,000元,达到省要求津补贴发放标准最上限,人员工资标准在哈尔滨市所属县居首位。
四、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规范管理。
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预算绩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规划、调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采取收支并举、查管并重的方法,突出专项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切实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五、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为国聚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服务周到、廉洁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方针,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争创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主动服务市域经济的能力,积极谋划全局,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全面完成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加快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0134万元,占预算128.9%,同比增长20.8%。其中:上划收入完成34003万元,占预算131.3%,同比增长25.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131万元,占预算126.7%,同比增长16.5%。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6930万元,占调整预算98.0%,同比增长36.5%。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6131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71326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275367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1560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379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5831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专项补助收入11201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29580万元;上解省支出4041万元,包括:固定上解3165万元,所得税未达基数上解124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61万元,其他上解491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6232万元,财力合计313689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306930万元、调出资金10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359万元后,当年净结余297万元。
此外,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0064万元,占预算239.3%,同比增长53.0%;基金支出完成12951万元,同比下降27.1%。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10064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1125万元,调入资金103万元,上年结转3843万元,财力合计15135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2951万元后,基金结余2184万元。
市直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388万元,占预算139.9%,同比增长34.8%。其中:上划收入完成12163万元,占预算135.1%,同比增长36.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25万元,占预算146.1%,同比增长33.0%。2006年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0408万元,占调整预算100%,同比增长36.5%。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市直一般预算收入10225万元,加省结算补助49242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50884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4943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7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790万元,专项补助收入24895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391万元;上解省支出1642万元,包括:固定上解1363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34万元,其他上解45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1091万元,财力合计60558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60408万元、调出资金9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7万元后,当年净结余30万元。
此外,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完成4472万元,占预算158.0%,同比增长40.4%;基金支出完成5194万元,同比下降34.1%。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4472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235万元,调入资金93万元,上年结转1032万元,财力合计5832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5194万元后,基金结余638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部署,坚持依法理财,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财政收入实现突破。
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收1.2亿元,突破7亿元。其中,市直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在时间上,全市、市直分别提前两个月、三个月完成了一般预算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既有经济发展、政策、市场等方面原因,也是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财税部门开展税源清查,建立税源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定期分析重点税源变化情况,强化了税源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其他征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征管程序和方法,严格票据管理,完善“三单合一”缴款方式,提高了征管水平,增加了可用财力。
(二)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进一步完善财政统发工资管理,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其中市直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财政匹配比例提高到5%,职工住宅供热费补贴标准平均提高了2.7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就业补助资金均实现100%发放;对城镇低保人员发放了取暖费补贴,体现了国家对城镇困难人群的关怀。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37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280万元,筹集资金6160万元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4个。投入资金15370万元,支持了城市绿化、海南路、双拥大街、步行街、中央街立面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争取省专项资金12857万元,保障了教育、科技、政法、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支出,保障了扑火、救灾等应急支出。
(三)财源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归集整理相关资料,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项目档案。牢固树立“围绕项目抓财源、围绕财源抓经济”理念,筛选上报项目,建立起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组织项目实施。通过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净化执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等工作措施,改善了投资软环境。通过加大工业园区、贸易加工区和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口岸和城市功能,改善了投资硬环境。重点推进了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二期、对俄进出口加工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关鸟河水泥厂、40万吨“矿泉城”、1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大黑河岛自由贸易广场项目破土动工。
(四)向上争取效果良好。
各有关部门积极寻求上级政策和我市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全市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28.8亿元,为历年之最。争取省财力补助资金86193万元,确保了全市职工工资足额发放,提高了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争取社会保障资金36355万元,保证了最低生活补贴、就业补助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争取农业、教育、公共卫生、政法等专项资金6944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争取大项目前期费、进出口加工区、城市经营、开行城市信用贷款资金15500万元,有力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企业破产费用和破产补助专项资金25877万元,推动了企业改制。
(五)财政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启动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成了预算数据转换、软件系统调整等相关工作;细化了部门预算编制,加强了项目预算管理。二是制定了《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安装调试了新的预算执行系统,为全面推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做好了充分准备。三是扩大了工程项目采购范围,规范了工作流程,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净化了采购市场。全市实现政府集中采购额14665万元,节约率14.4%。四是推进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合人事部门进行了公务员实名登记、工资标准测算等工作,落实了财政补助资金。五是积极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六)财政监管全面加强。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内部层级监督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提高了财政干部遵纪守法、严格执法的自觉性;加大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规范了会计行为;采取多种手段规范资产交易管理,加强对改制、破产企业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组织开展了支农、社保、教育等专项检查,对违纪问题做出了纠正和处理,维护了财经秩序。
虽然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税收贡献率不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由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远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致使地方财力缺口逐年增大,对上依赖程度逐年提高。三是由于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债务风险相应增加。四是市县区之间工作推进不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财政工作的努力空间和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二、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全市财政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国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我省整合财政管理、财源建设、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两国一城”发展战略,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取得重大进展,都为我市财政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预算执行看,仍然存在一些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如国家对“三北地区”的供热企业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及我市偿还国债转贷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债务,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这些减收增支因素,需要通过增收节支和向上争取解决。
基于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2007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市四次党代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入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小康黑河、和谐黑河提供财政支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7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73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0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1%。此外,全市基金收入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以上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指导性计划,最终预算以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汇总为准。
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202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88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2%。此外,市直基金收入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主要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支出。
根据《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全市和市直一般预算收支以及基金预算安排都是平衡的。同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使用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了2007年预算收支报表,一并向市人大报告。
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57265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1514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0716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1237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064万元);上解省支出3165万元,调出资金100万元,财力合计1905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905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2007年市直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2853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697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94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4357万元);上解省支出2963万元,调出资金90万元,财力合计288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288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三、确保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进财源建设,增强区域财政经济实力。
按照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市县财源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省对县及开发区的税收返还、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招商引资奖励、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培植壮大县级财源,增强县域财政经济实力。二是围绕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和打造“两国一城”战略决策,依托优势产业,本着“高起点储备,滚动式管理,分梯次推进”的原则,抓好项目管理和储备工作,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三是牢固树立“三个意识”(科学理财意识,投入产出意识,财政绩效意识),转变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巩固现有财源基础上,大力培植新兴财源、后续财源,特别是支柱财源。重点支持矿产能源、外贸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我市地缘和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财政优势。
(二)努力向上争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财政经济政策,紧密结合市情,以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寻求争取上级支持的有效途径和切入点,实现向上争取新突破,努力提高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争取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争取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口岸设施改造和黑河港扩建,改善通道功能;争取大项目前期费,推进油气换装管道、对俄木材加工基地、对俄输变电、煤矸石电厂、多宝山矿区等项目建设;利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治理沙金过采区等扶持政策,争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资金,重点发展水电、风电、坑口电站和俄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资金,加快黑河中学建设及职业教育发展。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保障、粮食、旅游、防火、城区改造等专项资金。
(三)坚持机制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厉打击偷逃骗税和随意减免税行为,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依托“金税工程”等先进科技平台,实行以票治税,对主体税种和骨干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小税小户进行逐户摸底,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通过机制、手段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三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四)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与机构编制“双控”机制,全面推行财政供养人员实名制管理,控制人员和经费过快增长;健全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认真落实财政扶持和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继续增加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能力;设立招商引资、大项目费、安全生产、畜牧业发展、场县共建、中高考奖励等专项资金,保障各项工作推进经费。
(五)完善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各项财税改革。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铺垫,逐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能够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类收支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等配套制度,确保新旧收支科目顺利衔接。三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办法,逐步对部门预算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和跟踪问效。四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改革,全面实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观念,推行财政统发工资指纹识别系统,清理财政供养人员,解决“吃空饷”问题。五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严格执行《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抓好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规范采购行为。六是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贯穿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
(六)推行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财务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硬化预算约束,研究建立贯穿于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全过程的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探索编制政府债务预算,设立偿债准备金,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注重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全面启动和推进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工程,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和发扬“团结友爱、崇尚文明、廉洁从政、奋发进取”的财政精神,营造“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思路创新、实干兴业”的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政绩观,创建让人民满意的财政机关。
各位代表,2007年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深入推进依法理财,努力建设法治财政,为加快推进小康黑河、和谐黑河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五
各位代表:
经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全市收入预算为1447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6895万元,三税上划收入为6608万元,所得税上划收入为969万元。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40582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部门拨给我市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一般预算专项资金15520万元,并增加了一般预算转移支付、缓解县乡困难财力补助、规范津补贴托低补助和困难县财力补助等结算项目与额度,这些资金纳入当年预算后,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调整为69027万元。
2007年,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00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52%,同比增长30.47%。按收入级次划分: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5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4.05%,同比增长37.71%;三税上划收入完成68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3.4%,同比增长14.78%;所得税上划收入完成162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67.39%,同比增长86.06%。按征管部门划分:国税部门完成5386万元,同比增长12.89%;地税部门完成9473万元,同比增长33.57%;财政及非税收入征管部门完成2149万元,同比增长83.21%。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5104万元,营业税5966万元,企业所得税1445万元,个人所得税1258万元,契税431万元,非税收入1715万元。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027万元,同比增长39.97%,其中地方财力支出完成53507万元,同比增长43.94%。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968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846万元;教育支出1329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74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5525万元;环境保护支出104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50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0152万元;公路交通支出2932万元;工业商业及金融事务支出1539万元。
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财政收支预算二十五度平衡,当年结余37万元。
2007年,基金收入完成664万元,加省专项865万元后,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518万元,基金预算收支平衡,当年结余11万元。
过去的一年,是财政经济快速腾飞、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依法民主监督下,市政府通过强化宏观调控、撬动财税杠杆、积极上争资金、挖掘内在潜力,推动了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圆满完成了市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立足政策引导,突出资金投向,财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把握财源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做大“蛋糕”增强后劲,围绕重点财源项目,政策资金扶持同步。注入资金501万元,支持奶业发展扩张,健全畜牧防疫体系,并促成天野牧业等四家养殖园区申请世行贷款403万美元,拉动了全市奶业发展进程。注入资金966万元建设工业园区,拉动了筑巢引凤效应。注入资金240万元支持相关部门招商引资,拉动了项目和资金落地。注入资金500万元成立锦兴投资担保公司,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拉动了财政信用机制的建立。运用信用担保和投资等经济手段,为东方热电、富华起重、金正油脂等7家企业9个项目争取财政贴息和担保贷款1065万元,确保了企业降成本增效益。运用亚行贷款、国债专项和农业开发等资金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富龙风电一期与华富风电二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运营,促进了我市财政经济良性发展。
(二)立足保收促增,突出统筹协调,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把握财税协调的最佳结合点,有机协作,综合治税,围绕保存量挖增量,财政收入大幅攀升。妥善建立税收经费激励机制,坚持贯彻财税银企协调机制,有效落实税源普查机制,全面推行房地产税收征管一体化机制,从而有效地堵塞了征管漏洞,实现了应收尽收。并通过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实现了财政对非税收入的综合管理,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与2001年相较,财政全口径收入翻了一番,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财力总规模翻了两番。
(三)立足情感牵动,突出上争方略,财政实力跃升新层次。
把握现行体制的最佳着眼点,精于算帐,勤于争取,围绕国家和省财政政策导向与财政资金投向,铺好感情路,搭好争取桥,上争成效明显。全年共向上争取各项财力补助资金39890万元,同比增加1355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转移支付6496万元、缓解县乡困难财力补助5718万元、规范津补贴托低补助2170万元、困难县财力与决算批复补助606万元。会同相关部门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5520万元,同比增加3379万元。争资额度历史空前,功在当年,利在长远。财政保障能力的显著增强,有力地缓解了我市财政困难状况和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事业进步,并为今后全市财政经济发展留足了缓冲空间。
(四)立足关注民生,突出和谐构建,财政保障增添新内涵。
把握社会民生的最佳关节点,心系百姓,提高福祉,围绕“有保有压有增”的理财思路,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福祉和公共事业投入。全年发放惠农补贴16418万元,向城乡低保人群发放生活补助和取暖补助1743万元,投入资金866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安排资金1598万元用于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争取资金332万元用于减轻城乡运输者燃油提价压力,拨付资金466万元用于兑现1997年道路集资款。在保付工资并先行调增职工工资的同时,预留资金2413万元用于财政全额供养人员的调资补助及取暖补贴,并兑现了全市干部职工的奖励工资。在偿还以前年度世行贷款等各类欠省债务585万元的同时,投入资金5453万元用于村村通公路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3212万元用于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市政建设;投入资金3794万元落实了免杂费、贫困生助学等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巩固了集中办学成果;投入资金469万元支持了抗旱救灾工作。大力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通过金豆节、咱村也有文艺人、群众秧歌比赛等文体活动宣扬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纵观全年,财政预算内实现了消化历史陈账、当年无新的欠账,全面促进了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五)立足宏观调控,突出改革创新,财政体制融入新机制。
把握财政改革的最佳兴奋点,通力配合,全面推进,围绕重点改革工作,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加大各项改革力度。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启动社保平台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低保人员管理,建立“听证会”动态管理制度;扩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范围,参合人数突破21万。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制定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首批五家试点单位已正式上线运行。推进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征义务教育学生各项学杂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纳入本级统一管理。推进了农村社会综合改革。完善集中办学相关设施,实施五保户集中供养,健全农村低保、特困人群救助体系,初步启动化解“普九”债务工作。推进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财政调控手段,合理配置政府资源,明晰资金分配去向。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并实现档案化管理;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和资产统管工作,理顺“非转经”行为。
(六)立足科学理财,突出依法行政,财政监督彰显新理念。
把握财政监管的最佳制衡点,发挥职能,有效制约,围绕理财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管理质量。规范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完善“镇财镇用市监管”和“村财民理镇代管”机制,定向跟踪理财行为,规避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了财政供养人口管理。采用指纹识别系统,信息化实时监控,清理财政吃空饷人员206人。规范了会计单位建账监管。对全市200多个单位建账情况进行监管,杜绝“两本账”和“账外账”等现象。规范了非税收入监管。严格票据领销,防范坐收坐支,实现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规范了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行双向监管负责制,决算评审向预算评审前移,加强项目实施全程监控,全年共评审工程项目279个,审减额为2601万元,审减率为15%。规范了账户监管。建立账户设立审批制和定期清查制,杜绝了多头设户、难以监控的问题。规范了重点领域监管。对义务教育专项、农业开发、行政性收费、农村和农场税费改革等重点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收缴入库违纪资金28万元,及时纠正调账329万元。
2007年的政府财政工作成效卓著,但现存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财政项目与资金管理尚不到位,财力浪费问题仍显突出;政策性增支压力过大,财政收支矛盾仍显突出;预算约束乏力,执行中追加不断仍显突出;一些部门和单位支出管理随意,财经违纪问题仍显突出。上述问题必须弓i起高度关注,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二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科学配置政府资源财力,积极支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百姓福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财政收入实现“双过亿”,为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按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如下:
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为20006万元,同比增长17.6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0063万元,同比增长17.65%。收入预算的主要项目是:增值税6000万元,营业税7100万元,企业所得税1663万元,个人所得税1448万元。
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4745万元,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25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100万元,教育支出1280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896万元,医疗卫生支出416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037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167万元。
基金收入预算安排528万元,加上年结余儿万元,当年基金支出预算安排539万元。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三、为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而努力。
为圆满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财政部门要努力构建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借此继续开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从根本上实现吃饭型财政向多元型财政的转变。
(一)恪守科学发展原则,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发展型财政。
从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角度出发,夯实收入基础,规划财源项目、促进财政增收。结合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糖业、奶业等优势工业项目,拉动市域经济快速增长。结合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做好项目争取工作,以优势项目争资金,以政策扶持促发展。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财源企业上项目,求发展、增效益。结合财政政策性担保,为企业创新融资环境,解决企业融资瓶颈;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利用好开行贷款,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港口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恪守挖潜增收原则,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着力建设保障型财政。
从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的角度出发,完善征管措施、挖掘增收潜力、积极上争资金。统筹实施协调配合机制,建立税收稳定增长和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确保应收尽收。统筹实施税收激励政策,量化支出指标、挂钩税务经费,确保挖潜增收。统筹实施一体化征管,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完整的房产交易台帐,从源头上控制税源流失。统筹实施科学化调控,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规范和清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努力增加非税收入规模,确保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同时,进一步密切与上级财政部门的关系,加大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多增财力,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恪守厉行节约原则,加大支出调整力度,着力建设绩效型财政。
从优化结构、注重和谐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有保有节,有促有控。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压缩弹性支出。牢固树立严格资金管理的理念,建立财政支出事前报告审批制,防止无序支出,杜绝随意追加,根除买冤枉单的积弊。牢固树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理念,科学合理花钱,提升用财水平,力求小钱办大事,避免资金浪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政资金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市政建设等公益事业倾斜。
(四)恪守以人为本原则,加大普惠百姓力度,着力建设民生型财政。
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角度出发,突出公共财政、加大资金注入、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密切关注“三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妥善解决企业职工欠资问题,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均衡低保人群利益;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加速城市公共卫生资源整合,推动乡镇卫生院建设,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开展。积极支持“千千万万民生改善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水平,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求取实效,建立城镇廉租房、城乡居民大病救助、扶贫救灾专项资金投入制度,逐步解决城乡困难百姓住房难、看病难、吃饭难的问题。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经营城市,支持道路改造,提高亮化程度,美化市容环境。积极支持科技、文体、广播事业进步。科学规划,激励发展,活跃文化氛围,丰富百姓生活,突出文化富铺建设。
(五)恪守完善体制的原则,加大财政改革力度,着力建设协调型财政。
从深化改革,求取效益的角度出发,顺应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继续推进财政改革。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抓住全省试点机遇,搞好保障体系平台建设,界定社保人群,科学管理,节减支出。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模式,加强财政支出监管,防止串项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充分利用化解“普九”债务契机,摸清底数、核实债务,遏制新欠。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等预算制度,逐步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规范资产出售、运营,实现效益最大化;健全国有参股企业派驻监事会制度,严格收益监管,防止资产滚动流失;整合市直单位资产,合理调剂,优化配置,力求保值增值。
(六)恪守依法理财的原则,加大财政监管力度,着力建设法制型财政。
从科学施管,规范理财的角度出发,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更新监督观念,突出监管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监管。推进会计继续教育,提高理财能力,强化建账审批,规范财经秩序。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监管。严格工程预决算管理,严密施工变更审批程序,严肃财政和审计双重审查纪律,多环节防控资金流失。加强绩效评价监管。实施绩效评价监督,梳理支出情况,检验支出效益,确保支出效能。加强重点支出监管。对涉农资金、教育专项等重点资金要定向跟踪、适时监控、防止截留、杜绝挪用,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政预算工作,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接受人大监督,听取政协意见,转变作风昂然奋进、提高能力卓越精进、开拓创新决然突进,为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中心城市、迎接建县百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六
各位代表:
2012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认真执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报告的决议,实现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确保了财政收支平衡。
(一)财政收入完成情况。
3、财政总收入完成150564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基金收入与上级各项补助收入之和)。
(二)财政支出完成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22945万元,同比增长21%;。
2、上解支出完成1530万元;
3、财政总支出完成15056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
(三)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年县本级基金收入完成13163万元,完成预算的220.8%;
2、上级补助基金收入12926万元。
3、全年基金总支出完成26089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100%。
二、2012年财政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三大工程、五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引导作用,努力挖掘增收潜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稳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组织收入、对上争取双轮驱动,财政收支再攀新高。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税务采取科技治税等手段,确保了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3088万元和2919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4%和28.2%。为弥补自身财力不足,实施对上争取奖励办法,增强了全县各部门争取资金的主动性,全年争取上级补助收入63661万元,比去年增加18581万元,增幅41.2%,有力支撑了全县经济发展。
(二)财政引导支撑作用越加凸显,重点项目建设得到保障。
加强与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合作,为10户企业协调财政担保贷款3500万元;积极与省开发银行沟通联系,协调5000万元政策性贷款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冠强led、天地药业、大昌肉鸡等项目顺利推进;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为企业争取财政贴息、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2852万元,助推企业提档升级。
(三)财政公共属性获得充分发挥,民生支出全面落实。
以年初承诺的“10件实事”为投入重点,统筹调度,科学安排,全年投入民生方面的资金占总支出的24.14%。一是投入4000万元建设鸡讷路支线、拓宽森林公园旅游专线32公里。二是安排财政担保基金20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妇女提供贴息贷款1133万元。三是投入170万元启动高龄老人补贴工作。四是投入756万元新建会发镇幼儿园和县特殊教育学校。五是投入660万元新建120急救指挥中心;统筹安排资金,启动中医院移址新建工程。六是公职人员人均月工资上调280元。七是一次性投入匹配资金375万元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八是争取资金4000万元配建经济适用房120套、廉租房80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困难家庭住房1809栋。九是投资450万元解决15个屯的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十是安排资金290万元提高乡村两级经费标准。
(四)各项机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
一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撤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用于财政性资金支付的实有资金账户。二是建立财政投融资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共评审项目11个,审减率达到16.4%,节约财政资金403万元。三是完善财政同步监督机制,对财政资金从预算、执行到使用结果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四是政府采购得到新加强,通过规模和集中采购,节约资金219万元,节约率16%。五是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使其逐步进入了规范化轨道,启动了公务卡制度改革,实现了公务消费公开透明。
过去的一年,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税源型项目,规模纳税企业较少;二是争取资金单兵作战,部门之间协作力度不大;三是财政刚性支出过快,项目资金投入较为分散;四是个别单位财经纪律意识淡薄,执行财务制度随意性较大。
2013年财政工作将按照县十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要求,以“三大工程、五大战略”为主线,构建“对上争取、科学投入、融资保障”三项机制,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建设现代中等城市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财政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50413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实现34162万元,分别增长17%。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加快形成财政增长的内动力。
重点扶持开发区建设,发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用,跟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政府承诺的招商政策,按照企业缴纳的税费额度,以奖励方式补偿企业建设;跟踪国家财政政策,为企业争取贷款贴息、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扶持资金;包装硅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优势项目,力争纳入省市财源项目库,争取上级财政扶持。
(二)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作用,推动“新战略”加快实施。
按照“三大工程”和“五大战略”要求,努力发挥财政职能,集中优势财力,捆绑同类资金,确保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顺利实施。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推进道路、“三供两治”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重点产业投入,围绕硅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三大产业,特别是肉鸡养殖、食用菌园区、水稻园区等进行重点投入;三是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围绕县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重点安排资金。
(三)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保障各项建设资金需求。
一是完善对上争取机制。科学确定指标,对达标的给予重奖,对未达标的进行严罚,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合力对上争取资金的良好态势。二是建立科学投入机制。改变以往的现金直投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放贷、周转扶持等方式,鼓励产业和项目发展,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建立融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重点加强与省市财政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建立担保分公司,为我县提供规模贷款;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沟通协调,做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平台,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贷款;鼓励县内商业银行放低对地方放贷门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加快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促进财政工作科学规范运转。
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要效率,推进财政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制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评审机制,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增加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财政收支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高效廉洁使用。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七
(书面)。
黑龙江省财政厅。
(2008年1月23日)。
各位代表:
2007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
据快报统计,2007年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1009.6亿元,自然口径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14.5%。其中,上划收入430.4亿元,增长7.1%。地方财政收入579.2亿元,增长20.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40.2亿元,增长13.9%;基金预算收入139亿元,增长49.6%。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325.6亿元,增长2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87.3亿元,增长22.6%;基金预算支出138.3亿元,增长43.8%。
省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373亿元,下降0.6%。其中,上划收入204.6亿元,下降6.7%。地方财政收入168.4亿元,增长7.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37.2亿元,增长5.7%;基金预算收入31.2亿元,增长18.3%。地方财政支出405.8亿元,增长1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76.6亿元,增长16.9%;基金预算支出29.2亿元,增长5.9%。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省地方财政收支加减同中央结算后,当年结余5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5.2亿元(省本级3.3亿元,市县级1.9亿元);基金预算收支滚存结余45.2亿元(省本级14.3亿元,市县级30.9亿元)。
2007年全省预算执行呈现以下突出特点: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呈稳定协调发展态势。一是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1.9个百分点,完成了年初既定增长目标。二是两个比重有所提高。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4.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6.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非油收入增长较快。全省来自于大庆原油的税收收入下降8.4%,非油税收收入增长19.8%,表明地方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收入规模上新台阶。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省和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也分别突破400亿元和3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收53.7亿元和46.2亿元。县级财政总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上划收入,下同)141.5亿元,增收26.6亿元,增长23.1%。其中,亿元以上县(市)41个,比2006年增加7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2%。绥芬河市收入突破10亿元,肇东市、阿城区、肇源县和安达市收入超过7亿元,肇州县、双城市、杜蒙县和海林市收入超过5亿元。
――财力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全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国家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财力水平稳步提高。全省财政供养人口人均财力水平达到5.3万元,比2006年提高1万元。其中,市(地)本级人均财力5.9万元,提高1.1万元;县(市)级人均财力3.5万元,提高9000元。
――财政调控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2007年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512.7亿元,比上年增加114.6亿元。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261.1亿元,增加61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197.4亿元,增加46.6亿元;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54.2亿元,增加7亿元。二是财税激励政策有效落实,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兑现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和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招商引资奖励等项激励政策,增加县级财力9.8亿元;兑现县域经济发展人才和金融机构奖励资金5000万元。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各类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扶持了87个财源建设项目,4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利用财政间歇资金9.6亿元,支持市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3亿元,推进了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等20个装备工业和10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支出保障较为有力。
一是规范津补贴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安排资金12.4亿元,兑现了省直在哈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政策;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2.5亿元,对市县提高津贴补贴标准给予补助。二是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财政年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117元和54元;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补助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实施了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三是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省教育、科技、农业支出分别完成199.8亿元、17.5亿元和106亿元,分别增长25.5%、38.7%和31.5%,均高于全省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
2007年全省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多,收入规模排位后移;市(地)本级收入增速虽然有所加快,但仍低于县级;一些地方发展的意识不强;部分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着违反财经纪律和花钱不够节俭、铺张浪费的问题。对上述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进一步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和法制建设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情况。
2008年,全省财政既面临着促进增收的有利条件,也存在着减收增支的巨大压力。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发展速度,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近年新上的生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调整车船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政策翘尾,改革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制度,将对全省财政收入增长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对金融、房地产、证券、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企业等产生较大影响。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调减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大庆油田原油减产和进项税增加,也将对财政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加大民生投入和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偿还到期政府性债务等,将给各级财政带来较大支出压力。
基于对上述形势的分析,根据2008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省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节能减排、基层政权建设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省及省本级预算安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积极稳妥。财政收入的安排同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既要打满打足,又要稳妥可靠。二是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打赤字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三是有保有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减少并逐步取消对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投入,增加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清理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倾斜。同时,坚持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安排613.9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0.4%(下同)。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4.9亿元,增长14%;基金预算收入139亿元,与上年持平。地方财政支出安排1072.9亿元,增长18.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36.2亿元,增长13.5%;基金预算支出136.7亿元,增长74.2%。
2008年,省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59.8亿元,增长3.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增长4.1%;基金预算收入31.2亿元,与上年持平。省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安排232亿元,增长4.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04.5亿元(总预备费安排2亿元),增长4.5%;基金预算支出27.5亿元,增长4.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省和省本级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总的看,2008年省本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预算平衡难度较大。一方面财力增长有限。受原油产量递减、油田进项税增加以及所得税税率下调等政策影响,省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比2007年减收8.6亿元,虽然中央补助有所增加,但财力仅增加7.4亿元。另一方面支出居高不下。仅基本支出就增加10.2亿元,需通过新增财力和调整支出结构来消化。一是盘活存量。对不符合公共财政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专项资金,彻底取消、适当压缩或调整支出方向;对性质接近、用途交叉的专项资金,按照支出重点予以整合。二是优化增量。新增财力和整合资金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增加安排提高省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资金、城市和农村低保财政补助资金、部分优抚对象和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补贴以及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保障标准;安排国家要求匹配的解决困难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资金、尼尔基水库超概算我省负担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低收入群众廉租房补贴资金、省编教科书免费资金、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民生支出。
三、完成全年预算任务的保证措施。
做好2008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收入分配职能。
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突出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基层、困难群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倾斜。完善省对下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调动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市县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完善市对所辖区的财政体制,将市、区财力差异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之内;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财政管理方式,促进实现县、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村财民理乡代管”的办法,增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改革完善财政分配方式。采取因素法、公式法或以奖代补方法分配专项资金,提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二)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培植壮大财源。
进一步推进财源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源建设工作思路。筹集资金重点推进100个财源大项目、100个重点财源项目,发挥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大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开发区对投资的吸引力。适当整合招商引资奖励政策,调整奖励范围、奖励条件和奖励标准,促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采取高科技风险担保、政策性担保、贷款贴息、支持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促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制定实施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安排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3亿元,并将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国家重大项目前期费重点向新型工业化倾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加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投入,加快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松花江流域重点污染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采取补助与贴息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和旅游、外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三)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增加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业科技、农机合作社、优质粮食产业带、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主辅换位的要求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促进畜牧业发展。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惠农政策,完善扶持生猪、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安排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资金1.8亿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奖励资金7.5亿元,加快农村发展公益事业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和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采取财政贴息、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和措施,引导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促进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扩大补助范围;从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安排资金2.8亿元,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就医条件;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合作共建;省级博物馆、纪念馆和科学技术馆逐步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设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文物保护,提高文化软实力;支持筹备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促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我省林业、煤炭、石油等资源型地区的支持,促进资源型城市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维修更新,促进提高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基层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标准,加强政法机关能力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五)强化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降低零就业家庭比率,促进实现业有所就。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政策,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实现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50%的市县,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和参合农民报销比例,促进实现病有所医。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财政月人均补差标准,将农村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增加大病统筹为主的城乡医疗救助投入,促进实现贫有所济。努力解决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问题,探索建立确保工资按时发放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劳有所得。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和农村节能省地型农房建设,给予农村贫困农户泥草危房改造补助,促进实现住有所居。
(六)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全面完成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模式转轨工作;省直50%预算单位纳入公务卡消费改革试点范围,市县启动试点工作;省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收缴范围,市县级全面启动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增强采购预算的约束力;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开展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检查,规范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对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实行优先和强制采购政策评审标准。强化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继续开展市县财政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七)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规范省本级项目预算编制管理,扩大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修缮预算编制试点和人大审议项目资金分配范围。扩大市县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2008年市县部门预算编制单位不少于80%。合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备标准,为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奠定基础。加强对市县预算编制的指导审查,提高市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行政、事业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过快增长;加强公务车辆管理,严格控制超编制、超标准购买小汽车;加强会议费管理,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加强接待费管理,严格控制接待范围和标准;加强差旅费管理,规范支出行为,禁止转嫁差旅费负担;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加强网络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经费管理,实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避免重复浪费;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八)推进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深入实施《黑龙江省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规范财政行为;积极做好《黑龙江省机关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经营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调研论证和修改完善工作,加快财政立法进程;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保障财政行政行为的规范性。建立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形成专职监督机构和各业务机构共同监督的格局;加强财税政策执行、税收征管质量、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同时,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财政工作的公众参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实现我省政府性债务的良性循环。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黑龙江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八
各位代表:
一、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努力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
2009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25,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83,823万元,为预算的110.77%,增长24.08%。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14,18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86,978万元,为预算的118.05%,增长14.92%。
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6,35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36,635万元,为预算的110.41%,增长23.67%。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5,96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25,300万元,为预算的114.94%,增长21.33%。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1,781万元(其中,市本级41万元,鸡东县58万元,密山市1,122万元,虎林市560万元)。
2009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逆势而上实现收入快速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增收节支的巨大压力,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拉动经济、狠抓增收取得明显成效,危机之年保预算得以圆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的110.77%,同比增长24.08%。
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农林水、卫生、科学、社保、城乡社区支出分别增长14.34%、27.53%、23.01%、39.5%和21.91%。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
2009年,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力保收入增长,厉行节约确保重点支出,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
(一)突出“保预算”主题,全力以赴应收尽收。
下大力气推进税收监控。积极强化对市级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对企业应缴、已缴、欠税、入库级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掌握税收信息。加强欠款回收工作力度,落实欠税回收任务,实行欠税回收周报和通报制度,严堵税收漏洞。深入推进煤矿税费一体化监控系统,做法获得省财政厅全省推广。
创新机制强化非税监管。细化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规范缴费行为,将185个执收单位、906个项目纳入市级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积极推进征管单位台帐和费源库建设,有序推进非税收入监管规范化、科学化,被确定为全省非税收入直缴改革试点地市。狠抓契税挖潜增收,加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网络建设,严格审批制度,加强税款征收缴库。
努力建设收入长效机制。坚持收入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进一步细化组织收入工作的各项流程,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制度办法和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强化抓收入长效机制和重点会战机制,确保了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入库。
(二)突出“保增长”主题,积极拉动经济增长。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紧紧抓住中央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新增投资6.4亿元,注入我市4批198个项目,结合地方投入,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自主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家电、汽车下乡补贴资金,全市销售家电汽车产品4.9万台,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取得积极成果。
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发展。投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9392万元,担保贷款6790万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剥离企业办社会,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投入5649万元,支持企业安全生产和调整优化煤矿产能。投入园区建设、口岸建设等资金1229万元,强化了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结构性减税,鼓励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后劲。
积极增强政府融资功能。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银行资金1.6亿元,为西南部新区开发向农发行融资4.2亿元,为棚户区改造争取省开行5亿元及担保融资1.6亿元,多方筹措机场建设资金0.98亿元,保障了西南新区、棚户区、民用机场等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专项担保机构无偿补助资金和省专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强化了担保功能。
(三)突出“保民生”主题,积极倾向民生投入。
加大投入助推三农发展。通过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95亿元,投入产粮大县奖励和粮食收购价、良种补贴等资金1.53亿元,稳定了粮食生产。投入农村公路、饮水、沼气、卫生、新农村等项建设资金3.08亿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等项建设资金7046万元,支持了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发展。化解农村债务2131万元,促进了农村发展和稳定。
普惠居民增加群众收入。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86亿元,发放第三轮津补贴1.79亿元,拨付城乡低保资金2.2亿元,拨付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和扶贫资金3452万元,发放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4508万元,拨付优抚、军转干部等生活补助3393万元,面向各个阶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内需消费能力。拨付出租车、公交、农村客运燃油补贴、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价调基金等6984万元,安排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中小学、农村五保户取暖补助9206万元,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药费等2.71亿元,安排残疾人就业、住房等支出674万元,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困难学生教科书费4932万元,安排低保家庭学生及农村寄宿生、通勤生补助、奖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等2919万元,投入1.27亿元改善城乡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投入3692万元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入3880万元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标准,投入4120万元解决机关事业医疗保险,投入2483万元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3511万元构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防控、抑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投入2105万元支持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和谐建设。投入3.46亿元安排煤矿和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投入1.51亿元支持道路、桥梁、供水、供热等城建设施和维护,投入2784万元用于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投入4959万元解决破产矿基础设施改造,投入6231万元支持科技、文化、体育和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切实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投入1.34亿元支持采煤沉陷治理、退耕还林和森林保护。投入3559万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投入5358万元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保排污治理,大力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突出“谋绩效”主题,深化细化财政管理。
坚持突出绩效目标导向。制定出台了《鸡西市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将绩效目标列入部门预算,以明确量化的预期产出结果引导预算安排,进一步将支出绩效的监控和管理向财政支出前端延伸。在支出审核中,对绩效目标不明确、偏离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项目予以限制和压缩。
坚持强化绩效事中监控。对照绩效目标,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中分别建立拨款控制点。全面推广零余额管理模式下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完成公务卡管理系统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采购人行为,土地整理、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房屋修缮、装饰以及市政工程纳入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范围,节约率达到10.1%。坚持“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审批”,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投资评审,综合审减率20%。
坚持深化绩效财政建设。总结我市“五财”、“三链”为核心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建设实践,被《中国财经报》推荐为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交流经验,为促进全国公共财政改革作出贡献。
2009年,预算执行经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立市项目不多,这些瓶颈性制约条件并未根本改观,2010年预算安排与执行的形势仍很严峻。收入方面,国家出台个人所得税、房地产业等一揽子减税政策、金融危机压力影响尚未消除,加大了收入工作难度。支出方面,煤矿下放学校教师工资缺口、工伤残待遇、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民生需求,加大了支出压力。
二、2010年全市预算草案。
根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财政收支形势分析,201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巩固经济回升结果,切实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以绩效化和精细化为手段,推进“财政绩效升级年”的各项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发展实力和财源发展后劲,强化民生保障力度和财税管理水平,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健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确定2010年预算编制原则为:一是坚持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纵深推进收入监控和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切实压缩欠税。二是坚持助推经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资金和融资手段,努力启动城乡内需,持续推动我市经济回升向好。三是坚持优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和后续财源结构;更加注重保障重点和压缩一般,努力优化支出结构和优化管财手段。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市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1,493万元,增长15.05%(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486,960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2,72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7.2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388,595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7,228万元,增长15.07%(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362,99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2,075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3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231,370万元)。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上述预算收支安排,当年预算收支是平衡的。但一些不可预见的增支因素仍需依靠全市各级政府在预算超收中消化解决。
三、建设精细管理的绩效财政,确保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结帐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这些都对财政预算执行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必须争分夺秒、抢抓机遇,统筹兼顾、攻坚克难,强化绩效目标对收入和支出的约束作用,发挥精细管理对实现绩效目标的支撑功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拓展财政职能,全面达成各项财政税收目标任务。
(一)深入涵养培育财源,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一是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为大项目筹资融资。
紧紧抓住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机遇,整合对上争取,更多地为我市46个5000元以上大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支持金融业发展,做大做强信用担保,整合资产注入融资平台,不断扩大筹融资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是多措并举大力支持园区财源载体建设。
紧紧围绕“四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五大园区”的信息、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投资、对上争取和融资扶持,促进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载体。
三是加大投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紧紧围绕“集中打造优势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投入重点,全力以赴支持招商引资、统筹资金来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支持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任务目标,增强项目预算与政策引导保障力度,加快对上争取和商业融资工作步伐,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支持西南新区、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西山森林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突出公共财政投入支持重点。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社会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积极调整本级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扶持领域。
三是建立财政保民生投入体系。
把对民生的谋划与保障摆放到财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逐步完善民生滚动预算,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分类排队,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办法,逐年安排解决我市的各项民生需要。优先解决那些群众最迫切、办了最满意、大家都叫好的热点民生问题,积极逐步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切的焦点民生问题,对上争取加创新办法,想方设法解决那些难解决的难点民生问题。
(三)深入推进精细管理,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一是强化抓收入保盘子长效机制。
不断深挖聚财潜力,统筹谋划,按月推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巩固税收监控例会制度,逐项完善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征管与监控办法,探索完善纳税信息审核与约束、稽查全程化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小煤矿安全与产量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收入通报制度,加大企业欠税回收责任制落实力度。
二是优化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和机制。
改革完善重点非税收入项目征管模式,整合征收职能,按照征收对象、计费基数建立统一征收机制,在基建项目、煤炭领域实行“一体化征收”。推行费源库管理制度,实现源头控管、透明征管。开展重点项目专项清欠工作。理清代征部门、征收部门的关系,建立征收质量考核机制。探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收入管理,对非自然资源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管理,实现应收尽收。
(四)深化绩效财政建设,全面强化财政管理。
一是健全绩效化预算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逐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将预算单位自有收入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起项目预算安排从备选库筛选进入项目库审定的一条龙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绩效目标引导预算安排、绩效评价影响预算安排的新型管理机制,进一步压缩政府支出中的低效支出。
二是深化绩效化支出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集中采购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搭接配套的财政资金流程化监管体系。加强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工程招投标管理,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集中支付对对施工企业营业税及教育税附加、城维税等税金的催缴、代缴工作,加强对“三农”、教育、科技、社保重点投资项目的评审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推进绩效化财政监督管理。
加快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逐步建立起更为科学精细的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分析预测水平。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检查,加大重点项目的监督,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自觉规范财政权力运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2010年预算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全面建设“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序、用财有为、管财有法”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为全面完成预算任务、推动“开放富裕、文明和谐”鸡西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九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依法民主监督之下,市政府顶住内外环境压力,克服减收增支因素影响,通过强征管、精理财、挖潜力、争资金等有效手段,财政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效果良好,圆满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收入完成47,989万元,同比增长20.7%,增收8,233万元。主要项目是:增值税2,219万元、营业税14,762万元、企业所得税5,449万元、个人所得税1,597万元、土地使用税1,167万元、契税4,188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3,131万元、罚没收入4,482万元。公共财政支出完成262,391万元,同比增长25.9%,主要项目是:一般公共服务16,500万元、公共安全8,653万元、教育52,56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1,321万元、医疗卫生20,341万元、节能环保3,164万元、农林水事务69,519万元、交通运输11,334万元、住房保障8,259万元、粮油物资储备事务18,026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财政预算第三十个平衡年,当年结余76万元。
(一)抓政策机遇,力促项目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以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效益彰显。安排资金16,472万元用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园区内福合村整体征迁,形成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格局。支持企业强劲有力。投入资金9,416万元,大力支持华豆集团、锦稻加工、粮都酒业、家世界等重点企业发展。融资杠杆稳步运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扶助自主创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100万元。
(二)促增收节支,创新理财手段,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以强化财政收支管理为核心,全面提升财政运行质量。多措并举抓收入。建立税源监控体系,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克服增、营、个税起征点调高等政策减收及建安和房开业萧条带来的环境减收影响,税收收入完成70,974万元,同比增长14.5%;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建立征收激励机制,非税收入完成9,275万元,同比增长56.8%。科学合理保支出。科学调整结构,合理安排支出,坚持“有保有压、统筹兼顾”的理财原则,严格控制一般支出,科学压缩弹性支出,从严审核专项支出,细致核定非税支出。通过争取专项资金、预借结算资金等方式,保障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重上争资金,体现资源优势,拓宽财政保障范围。
以内引外联、争取资金为核心,全面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充分利用产业园建设、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等各种优势,通过明确目标、把握方向、齐心协力、合力共争等方式,实现争取资金额度和范围上新的突破。今年我市公共预算财力突破12亿大关,完成123,804万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争取各项上级财力补助62,173万元,同比增长18.7%。会同相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突破13亿大关,完成138,663万元,同比增长35.1%。
(四)惠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彰显财政公共效益。
以普惠民生、促进和谐为核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推进长安漂伐万亩玉米示范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村屯、道路和沟渠绿化工程,实施幸福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增粮行动、万亩大地块等基础项目建设,大力支持水稻育秧大棚及催芽车间建设,完成26个村屯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富宏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兑现粮食、良种等惠民补贴46,380万元。全力保障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保障校园安全体系和学前教育工程建设,教育支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15%的要求。稳步提升民生福祉。积极扶持就业创业,新增就业7550人。新农保参保率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以上,提高城乡低保、五保户等补助标准。加大保障安居工程投入,发放廉租房补贴368万元,配建廉租房203套,完成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对20万平方米旧楼进行节能保温改造。构建宜居环境城市。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供热、供气、污水整治、道路绿化等专项规划,启动锦绣大街西段、城市西出口、通江路等街路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环卫体制改革、交通整治和市容管理,城市环境秩序进一步规范。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支持“三下乡”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富锦杯”国际机器人舞蹈大赛及cbo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全力保障公共安全。着力创建平安富锦,深入开展系列严打整治行动及“打击黄赌毒”、夜间大巡控等治安专项行动,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好转。
(五)精机制创新,增强改革活力,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以健全管理机制为核心,全力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细化了城市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审核和资金社会化发放等管理办法,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为8,979人次城市参保居民医疗待遇支出1,382万元,为10.49万人次患病农民医疗支出5,754万元,提高我市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细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规范资金支付方式。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安排资金2,664万元用于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票据电子化改革。全面实施票据电子化管理,促进非税收入征管。
(六)强科学监管,推进精细管理,提升财政管理绩效。
以规范施管、提升绩效为核心,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同步监督。通过完善制度、拓展项目、全局联动等手段,对全市164户预算单位和32个重点项目进行同步监督,构建层层监督的管理模式。有序开展绩效评价。对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等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加强财政评审。完成各类财政投资评审项目69个,审减率达到25%,节约了财政资金。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保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后续财源还未完全形成,财源建设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收入结构中的一次性因素较大,收入质量仍需进一步改善;财政保障的范围、规模越来越大,支出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为此,我们应立足市情、科学理财,着力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二、2013年财政工作安排。
2013年是我市为挺进全省十强县(市)夯实基础、蓄积能量、开创局面的关键之年,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全力推进财源项目建设,努力开展增收节支,全面拓宽保障领域,继续提高民生福祉,推进市域经济科学、协调、快速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3年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38,054万元,同比增长18%(剔除建三江管局的可比口径计算),按照上述收入预算安排和已确定的省对县转移支付项目,当年支出预算安排为174,768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13年财政收支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13年预算而努力奋斗。
2013年,在建三江财税体制调整、房地产业萧条、刚性支出累积等不利局面下,财政工作将在逆境中昂首阔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确保预算目标顺利完成。
(一)立足资源优势,抓实项目建设,促进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要把支持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一是依托产业园优势吸引外埠财源。高起点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园专项规划,完成13.3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园区服务功能。二是依托农业优势壮大产业财源。加大水稻智能催芽车间的建设力度,组建水田农机合作社,扶持稻米生产企业发展。鼓励生猪、肉鸡等畜产品规模化养殖,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三是依托项目优势扶持新增财源。围绕壮大物流、新能源等产业,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支持项目发展。四是依托湿地优势拓展旅游财源。完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整合精品线路,丰富旅游内涵。五是依托口岸优势开拓外贸财源。加快东平港国际物流园建设,建成口岸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支持各类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
(二)立足开源节流,发挥调控效应,促进收支结构全面优化。
要把提高财政经济运行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与支出的均衡保障。深挖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收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税源发展变化趋势,克服建三江财税体制调整带来的减收压力,确保税收稳定增长。加大监管与稽查力度,实施统一同步征管,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入库。规范支出管理。继续实行“保压结合”的理财思路,努力压缩弹性支出,切实减少临时性预算追加,确保“三公”经费预算零增长,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三)立足争取资金,拓宽发展渠道,促进财政保障能力增强。
要把了解上级资金政策动态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上争资金范围和额度的最大化。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加大对国省财政政策的分析力度,及时掌握资金分配动向和扶持重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长期联系机制,展示我市发展形象,反映我市实际问题,力争更多专项资金争取到位。
(四)立足普惠民生,构建和谐财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均衡。
要把均衡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确保将“十二件实事”落到实处。支持农业发展。抓好幸福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增粮行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教育综合发展。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校园安全建设,推进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动城市设施建设。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大环卫保洁机械投入力度,构建宜居城市。保障民生福祉。提高干部职工津贴补贴水平,支持扩大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创业就业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推介活动,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拉动文化体育发展。支持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完善文化馆、博物馆功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推进公共安全建设。巩固平安城创建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市民安全感。
(五)立足创新发展,突出改革效应,促进财政管理日趋完善。
要把完善财政机制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实现健全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社保平台建设与整合,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弱势群体帮扶与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群众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健全部门预算制度,规范政府采购制度,建立会计人员再教育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进公务卡改革,确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快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公办医疗机构、乡村诊所基本药物制度,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促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六)立足科学监督,突出精细管理,促进财政绩效全面提升。
要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财政支出精细化管理。健全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同步监督,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的跟踪监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监督检查。推进绩效评价。扩大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积极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细化评审监管。严把工程预、决算审核关、建筑材料价格审核关、施工设计变更审核关,力求工程评审质量与效益最大化。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处置、整合方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利用。
各位代表,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把握机遇谋发展,创新思维出实绩,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早日挺进“全省十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
一、推进绩效财政建设,科学理财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创新财政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按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集中财力办大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建立了有利于公共财政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推行市直行政单位收支脱钩管理模式,规范单位定额分类和支出定额体系,强化单位收入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促进财政资金供给水平均等化;规范部门预算、专项资金预算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市级国库集中支付17.6亿元,占比达86.4%。全面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强化对交通建设、城建拆迁等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强化工程投资源头控制,通过调查询价、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计价依据和严格审核制度,确保财政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政府投资项目评审98个,涉及报审金额15.4亿元,核减金额1.4亿元,核减率9.1%。积极开展综合和专项检查,组织对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一步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公有资产使用、评估、处置等管理制度,实现了公有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的要求,,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民生建设等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支持农村新七件实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财政支出预算的安排和适度负债需统筹兼顾。综合分析明年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影响财政收支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xx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
建议20xx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一)收入计划。
20xx年财政总收入预算建议为46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61200万元,增长15.1%。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193500万元,增加33300万元,增长20.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72500万元,增加12949万元,增长21.7%;地方固定工商税和其他财政收入113700万元,增加11351万元,增长11.1%;基金预算收入87300万元,增加3600万元,增长4.3%。
20xx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建议为190200万元,比上年增加24815万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171400万元,增长17%;非税收入18800万元,下降0.5%。按种类划分:
1、增值税(25%部分)47500万元,增加8284万元,增长21.1%。
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40%部分)29000万元,增加5180万元,增长21.7%。
3、地方固定工商税89000万元,增加14751万元,增长19.9%。
4、耕地占用税、契税5900万元,减少3299万元,下降35.9%,其中耕地占用税900万元,契税5000万元。
5、专项收入6880万元,增加650万元,增长10.4%。
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192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5.9%。
(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290万元,增加4151万元,增长10.3%。
2、国防支出1020万元,增加37万元,增长3.8%。
3、公共安全支出20400万元,增加1941万元,增长10.5%。
4、教育支出64770万元,增加7912万元,增长13.9%。
5、科技支出5360万元,增加617万元,增长13.0%。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7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27.6%,剔除上年广电双入户工程一次性支出931万元,实际际增长10.1%。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370万元,增加1658万元,增长11.3%。
8、医疗卫生支出11300万元,增加1194万元,增长11.8%。
9、环境保护支出3070万元,增加361万元,增长13.3%。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100万元,增加68万元,增长0.8%。
11、农林水事务支出20750万元,增加4100万元,增长24.6%。
12、交通运输支出210万元,增加21万元,增长11.1%。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425万元,增加573万元,增长11.8%。
14、其他支出3565万元,增加536万元,增长17.7%。其中总预备费500万元。
15、基金预算支出86976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0000万元,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2094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7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5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0878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800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400万元,农业发展和育林基金支出502万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25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80万元,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400万元。
各位代表,20xx年,财政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减收增支压力,实现全年财政预算目标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为圆满完成年各项财政预算任务、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一
各位代表:
我受苏仙区五里牌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年我镇财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人大监督、镇政协的关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为中心,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克服了一系列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给财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干部津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实现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为我镇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6年我镇的财政预算总收入1560万元,财政总支出1556万元,年终执行情况:财政总收入完成1572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比上年增收113万元;财政总支出15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支11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主要财政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入615万元,完成任务的105%。
1、国税收入(全口径)365万元,完成任务的106%。
2、地税收入(全口径)250万元,完成任务的104%,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424万元。
(三)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33万元。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0.25万元。
2.国防支出20.5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5.36万元。
4.教育支出12.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22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98.3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82.25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30.42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85.6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65.47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16.98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5.1万元。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但执行的结果比预计的好,全镇财政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各位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一年来的财政工作,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财源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我镇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全镇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财源基础更加稳固。为了承接粤港澳产业梯度转移及打造郴州市卫星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想,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了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无商不旺的思想观念。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积极发动全民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吸引广大客商来五里牌投资。
2、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民众福祉。
我们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努力保障了涉及民生、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保证干部职工的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继续加大了城镇建设投入,推进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搞好跟踪问效。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建设等,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大了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配合区委工作队搞好资金筹积工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财力保障,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之风,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公共财政普惠“三农”
坚持把财政支农惠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一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年全镇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960.5万元,其中:耕地地力补贴518.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2万元,生态效益林补贴23.7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补贴1.6万元,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扶助25.7万元,计划生育特别扶助15.2万元,城市低保50.5万元,农村低保185万元,五保32.7万元,医疗救助7.7万元,临时救助4.2万元。所有补贴都是通过“一卡通”发到农民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让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二是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大力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增强致富的能力。
4、坚持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一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财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更加重视财政监督,财政运行进一步规范。着力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重点支出专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更加重视跟踪问效,支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了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跟踪问效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我镇财政“节支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财政教育培训、信息调研宣传、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面完成财政工作任务作出了应有的成绩。
总体上看,过去的一年是我镇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年,是财政收支结构明显优化、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的一年,是财政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高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人大代表的支持和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位代表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减收因素多,对财政收入影响大,主体财源不足,财源后劲有待增强。二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出压力有待缓解,重点保障水平偏低,支出结构有待优化。三是财政管理不够精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财政仍较困难,负债太重,财政风险有所显观,政府债务有待化解等等。我们将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妥善解决。
2017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注重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使财政实力明显壮大,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7年我镇财政预算总收入165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94万元,增长6%,财政预算总支出162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69万元,增长1%,收支两抵,略有结余。
一、主要收入。
(一)一般预算收入640万元,占预算的39%。
1、国税收入360万元。
2、地税收入280万元。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445万元,占预算的27%。
(三)上级补助收入568万元,占预算的34%。
二、主要支出项目。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9万元(其中人大经费5万)。
2.国防支出2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6万元(其中普法经费2万元,禁毒经费3万元,防范防控经费3万元,重点地区整治经费4万元,综治干部培训经费3万元,群防群治经费4万元,打击地下六合彩及禁赌经费3万元,安全创建经费5万元,人民调解经费2万元,反邪教经费2万元,司法行政经费2万元,表彰见义勇为经费1万元,安置帮教经费2万元)。
4.教育支出1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5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102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5万元(其中区级示范村15万)。
8.节能环保支出35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95万元(其中:规范农村建房支出72万元,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支出118万元,查违拆违支出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88万元(其中扶贫工作经费5万)。
11.交通运输支出16.5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6万元。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好2017年的财政工作,确保预算圆满完成,对深化改革、壮大财力、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一)突出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
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开放带动、工业强镇、旅游活镇、民营富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不断壮大财源,增强财政实力,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着力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有效推进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帮强扶优,以大带小,引导和扶持其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和规模,加快提高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以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支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二是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五里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满足我镇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把完成收入目标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加强与税务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二)突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稳定和完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发放力度,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四是突出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我们始终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突出强化财政监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管理效益。一要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重点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二要加强绩效管理。要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支出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三要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努力扩大社会知情权,注重通过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改进财政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四要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理财”模式。
(四)突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努力加强效能建设。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以提高能力、转变作风、和谐发展为重点的效能建设。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逐步理顺分配渠道,推动财政和谐发展。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三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发扬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环境,激发工作动力,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财政工作宗旨,努力以财政文化提升财政形象,以财政形象展现财政文化。
各位代表,2017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五里牌镇财政工作新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二
2014。
年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
2014。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区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上水平、拓优势、强实力、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和保障发展能力,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全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全区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192。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0%。
增长。
25.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72.6。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2.5%。
增长。
28.2%。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2.6。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3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8.6。
亿元,本年实得财力。
123.2。
亿元,增长。
25.6%。
区级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23。
亿元,完成预算的。
111.8%。
增长。
27.9%。
区实得财力与本年度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2000。
万元。
过去的一年,我区财政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持续上升。财政支出运行平稳,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完善增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收入任务,分解细化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并对收入任务、收入进度进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实行税收征缴与收入分配密切挂钩,调动“两区四园”、各镇街及征管部门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健全财政增收机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财税综合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和总部经济到我区注册经营、就地纳税,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财政增收格局。三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全面掌握重点纳税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准确预测税收走势,增强税收征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严格依法治税,完善现代化征管体系,健全源泉控缴机制,深入开展税收稽查,堵塞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发挥财政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6。
个,争取专项资金。
2580。
8600。
万元,惠及企业。
950。
家。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
632。
万元,切实做到应补尽补,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拨付资金。
4.3。
1101。
万元。及时做好农村低保、五保对象。
5842。
万元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拨付资金。
3774。
万元,用于。
18。
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资金。
3100。
万元,为全区优抚对象。
4887。
人发放补助资金。为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
7750。
万元。支出。
1.27。
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补助。安排资金。
1.3。
亿元,为。
65.9。
万人投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拨付。
2364。
万元,为。
4419。
位示范镇老人发放养老生活金。拨付。
2525。
万元,用于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补充医疗保险。投入城市维护支出。
1.5。
亿元,用于城区道路维修、绿化养管、垃圾处理、给排水设施,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区载体功能。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投资。
2.8。
1.25。
亿元。
补贴面积。
135。
万亩。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村的保险补贴政策,全年支付保险补贴。
2100。
70。
4293。
2270。
万元,用于土地治理、产业化及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加强林业建设,投入。
1977。
万元,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通道绿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投融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42。
亿元。累计支出。
32.6。
亿元,保证了路网工程、“两馆”建设、民营经济服务中心、行政中心和示范镇建设等一系列区级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建立银企定期对接机制。组织银企对接会为示范园区、镇街产业功能区提供融资服务,为。
43。
户企业落实融资。
6.43。
亿元。完善科技金融超市,满足区内企业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企业融资模式。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推进村镇银行加快发展。
我区村镇银行顺利开业。
运行良好。年末存贷款规模达到。
20。
亿元,切实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
完善融资担保措施,加大企业融资担保帮扶力度,与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
10。
家银行达成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今年共为。
153。
户企业、
20.9。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累计为。
326。
户企业、
36.7。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加强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笔落实还款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649。
项,总预算金额。
107.7。
亿元,核减金额。
37.5。
亿元,核减率为。
34.8%。
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涵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等。
220。
项,总预算金额。
45。
亿元,实现合同金额。
26。
亿元,节约资金。
19。
亿元,资金节支率达。
42%。
总的看,
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虽然实现大幅度增长,但可支配财力不足,财政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偿还政府性债务支出规模较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镇街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街财政困难;税收征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资金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服务水平。
二、
2014。
年预算草案。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
2014。
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开放发展、建设美丽武清,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财税工作质量。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保障能力,为全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及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4。
年财政预算草案是: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240。
亿元,增长。
2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90。
亿元,增长。
25%。
以上。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0.8。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4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6.8。
亿元,区预算可得财力为。
149.6。
亿元,增长。
21.4%。
2014。
年安排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49。
亿元,增长。
21.1%。
区预算可得财力与预算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6000。
万元。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分析把握经济形势,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多措并举抓收入,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年度收入任务,层层分解指标,强化执行考核监督。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狠抓财源建设,继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强化对市区级大项目、楼宇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两区四园”、镇街产业功能区的扶持力度,培植后续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加强对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分析,增强未雨绸缪意识,密切关注税源和税收结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强化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征管手段,堵塞漏洞,实现应收尽收。
(二)严控支出、优化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年初批准的支出预算,对预算中已经确定的支出项目,要控制支出规模,确保不突破预算。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更多的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积极打造阳光财政。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研究制定二级预算单位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推行二级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稳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增强国有资本的质量效益和控制力。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控指标,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加强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管理,提高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严格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四)强化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
ipo。
新三板交易所等资本市场迈进。
(五)坚持统筹兼顾,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投资。
1.2。
亿元,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安排教育专项资金。
4.1。
亿元,用于。
6
3.85。
亿元,用于智·惠武清建设、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机场搬迁工程。安排文化专项资金。
0.5。
18。
95%。
以上,新增基本养老保障。
1
万人。
各位代表:
2014。
年的财税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全区财税干部职工决心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工作韧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加快建设美丽武清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三
一、推进绩效财政建设,科学理财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创新财政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按照“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集中财力办大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建立了有利于公共财政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型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推行市直行政单位收支脱钩管理模式,规范单位定额分类和支出定额体系,强化单位收入目标责任考核力度,合理调整支出结构,促进财政资金供给水平均等化;规范部门预算、专项资金预算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预算审批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市级国库集中支付17.6亿元,占比达86.4%。全面开展政府采购专项检查,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强化对交通建设、城建拆迁等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加强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强化工程投资源头控制,通过调查询价、分析比较确定合理的计价依据和严格审核制度,确保财政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xx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评审98个,涉及报审金额15.4亿元,核减金额1.4亿元,核减率9.1%。积极开展综合和专项检查,组织对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进一步增强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公有资产使用、评估、处置等管理制度,实现了公有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的要求,20xx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民生建设等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支持农村新七件实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财政支出预算的安排和适度负债需统筹兼顾。综合分析明年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影响财政收支变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xx年财政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
建议20xx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一)收入计划。
20xx年财政总收入预算建议为467000万元,比上年增加61200万元,增长15.1%。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193500万元,增加33300万元,增长20.8%;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72500万元,增加12949万元,增长21.7%;地方固定工商税和其他财政收入113700万元,增加11351万元,增长11.1%;基金预算收入87300万元,增加3600万元,增长4.3%。
20xx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建议为190200万元,比上年增加24815万元,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171400万元,增长17%;非税收入18800万元,下降0.5%。按种类划分:
1、增值税(25%部分)47500万元,增加8284万元,增长21.1%。
2、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40%部分)29000万元,增加5180万元,增长21.7%。
3、地方固定工商税89000万元,增加14751万元,增长19.9%。
4、耕地占用税、契税5900万元,减少3299万元,下降35.9%,其中耕地占用税900万元,契税5000万元。
5、专项收入6880万元,增加650万元,增长10.4%。
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1192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5.9%。
(二)支出安排。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290万元,增加4151万元,增长10.3%。
2、国防支出1020万元,增加37万元,增长3.8%。
3、公共安全支出20400万元,增加1941万元,增长10.5%。
4、教育支出64770万元,增加7912万元,增长13.9%。
5、科技支出5360万元,增加617万元,增长13.0%。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970万元,减少751万元,下降27.6%,剔除上年广电双入户工程一次性支出931万元,实际际增长10.1%。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370万元,增加1658万元,增长11.3%。
8、医疗卫生支出11300万元,增加1194万元,增长11.8%。
9、环境保护支出3070万元,增加361万元,增长13.3%。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100万元,增加68万元,增长0.8%。
11、农林水事务支出20750万元,增加4100万元,增长24.6%。
12、交通运输支出210万元,增加21万元,增长11.1%。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425万元,增加573万元,增长11.8%。
14、其他支出3565万元,增加536万元,增长17.7%。其中总预备费500万元。
15、基金预算支出86976万元,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0000万元,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2094万元,文化事业建设费支出7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5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30878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800万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1400万元,农业发展和育林基金支出502万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250万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支出80万元,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400万元。
各位代表,20xx年,财政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减收增支压力,实现全年财政预算目标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为圆满完成20xx年各项财政预算任务、建设幸福美好新通州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四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举行代表团全体会议,审查财政预算报告。纵观今年这份“国家大账本”,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减税降费”。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份报告。
民进中央:
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预算报告提出,继启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之后,20将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思路与民进中央日前提交的一份提案不谋而合。
记者在日前全国政协召开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了解到,这份题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呼吁,应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调查发现,贫困村多为集体经济空壳村,低收入人群大多集中在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或零收入的村里。”民进中央提案指出,从地方实践发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做好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长效机制,既可以较好地解决各级政府与贫困人口个体进行有效衔接的“中间层”问题,又能有效提升扶贫资金的投入精准性和使用实效性。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说,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里就能留住人,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就近就业问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村集体富裕了,各项福利可以搞得更好,基层党组织也就更有战斗力、组织力。
不过,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着薄弱村量大面广等困难。提案指出,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贫困村退出的标准之一,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法定地位缺失、中央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明确要求、多数村集体资产已分完,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资源等原因,导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难度极大。
民进中央建议,首先,中央应适时出台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文件,在财政部有关文件和部分省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村级集体经济的地位、功能,提出扶持和发展措施。另外,中央财政可考虑安排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集体经济薄弱村财政补助制度。同时,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
其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如对没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给予扶贫经费专项补贴,以保障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行,以及更好承担扶贫攻坚任务等。
最后,整合涉农信息,用大数据和农业科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技术保障。如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涉农信息平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对主要农产品的种养规模、产销信息进行实时联网和分析,发布市场动态和风险预警等。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
财政扶贫资金贡献巨大。
预算报告指出,进一步加大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投入力度,切实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产业、教育、健康扶贫支持力度。对此,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深有感触:“我所在的乡镇,过去几年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前所未有。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村里的公路加宽了,水渠修通了,幼儿园和村镇卫生院也都建起来了。”
“特别是实施易地搬迁后,农户从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水的地方搬进了集镇、街道,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向平华告诉记者,比如在龙潭河镇金坪片区,20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共120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6万元的补贴,投入非常大。
“财政在产业扶贫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扶持稻田种植、养殖大户、红薯种植大户,贷款财政进行贴息。”在向平华看来,最好的精准扶贫就是产业扶贫。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让农民从根本上实现增收。向平华向记者介绍了他的思路:立足长远狠抓当前,为老百姓抓住两个“存折”。一是抓产业建设的“定期存折”;二是搞种菜、养殖等多种经营,随时产生效益的“活期存折”。
向平华在今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山区发展红薯产业助推农户脱贫增收的建议”中,就提出可以对不同地域的不同产业进行精准扶持。
慈利县是武陵山片区71个扶贫县之一,在向平华看来,在武陵山片区,政府应该加大红薯产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对没完全脱贫的地区给予政策性、财政性的倾斜,形成规模促进产业化运作。“比如农户每种植一亩红薯可提高300元补贴,同时通过奖补激励措施,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扩大红薯产业规模。”向平华说。
预算报告指出,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861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30.3%,用于支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安排农业、教育、社保、医疗等领域用于扶贫的资金。
“这些扶贫资金将为更多的贫困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向平华总结说。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
为社保政策点赞。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均将提高30元,分别达到每人每年450元和180元;国家养老保险依旧按时足额发放等都说明了在经济调整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依然保持了应有的保障水平、保障能力和保障范围,维护了社保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值得点赞。
“民生是执政之要”,这一理念在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草案)中体现得特别充分。孙洁表示,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在保障范围上有了重大突破,今后需要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继续努力,比如,尽快建立社会保险的精算制度,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应有的保障功能、提升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确保社会保障的可持续运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蓝逢辉:
营改增降税效果将持续释放。
“后营改增时期,随着制度完善、抵扣链条完整、市场规范,减税效果将持续释放,总体税负有望继续下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副会长蓝逢辉向记者表示。
蓝逢辉说,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通过调研上海、深圳、四川三地年营改增实施情况发现,上述三地减税额分别达700多亿元、300多亿元和190多亿元。分行业看,建筑业平均税负下降3%、房地产业下降7%、金融业下降13%、生活服务业下降26%。整体税负由2015年营业税的3.9%下降到2016年增值税的2.6%,降低了1.3个百分点。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全面下降,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一般纳税人税负呈下降趋势。
在调研中,蓝逢辉还发现了营改增改革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一是区域税负差异,北、上、广、深创新企业多,服务业发达,受益最大;二是行业税负差异,生活服务业减税幅度最大;三是同业企业税负差异,上下游规范企业抵扣充分、受益较大。
谈到营改增过程中,企业税负存在差异的原因,蓝逢辉表示,主要原因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抵扣链条存在不同的缺陷。我国小企业多、个体工商户数量大,票据规范程度不一,规范企业难以从不规范的.供应方取得合法抵扣票据。另外,与营改增相适应的增值税税制建设还需加强,要进一步简化税率、优化税制。
蓝逢辉对预算报告提出的“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深表赞同,他还就适当扩大营改增进项抵扣范围、改进税务服务、优化发票管理制度、配置专业社会服务资源等提出了建议。
“增值税是链条税,税负高低与抵扣是否充分以及产业链、经济周期、市场供求、税制改革、涉税服务等相关。营改增改革整体目标效果还未完全呈现,优势发挥需要时间。我们相信,随着全面实施营改增及财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呈现给全国企业的一定是科学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蓝逢辉表示。
减税“获得感”与企业管理息息相关。
两会期间,降低企业税负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也有多位企业界人士直言,减税的“获得感”是与企业自身管理息息相关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在经济界小组会上说,去年增值税改革总体上减税5700多亿元,不过有企业感觉不是那么明显,不是国家不给抵扣,而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太差,拿不出发票。
“过去大干快上时顾不上基础管理,现在回过头来企业要认真对待了,所有的进项都要有真正的发票了。”傅成玉说,减税降费要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这要有一个过程,企业自身管理也有一个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宋兰也在小组会上就这一问题表示,营改增不是简单的一个税变成另一个税,还要求企业在管理、结构、专项化程度上同步提高。有些企业觉得不降反增,可能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有关。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企业对政策的熟悉度不高,政策运营不熟练。另一方面,增值税是一个链条,有周期,税负减低有滞后性。同时,随着税务部门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堵住了一些征管漏洞,也让一些企业感到了压力。”宋兰说。
实际上,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也谈到了减税效果与企业自身管理相关联的情况。毕马威中国税务合伙人沈瑛华告诉记者,结合协助企业做营改增落地实施项目情况看,餐饮业、银行和酒店业等行业,税负是有一定下降的。
“比如目前典型的生活服务业,销项税率是6%,如果拿票率高,进项税率采购货物17%、采购农产品13%和房租11%,等等,进项税率高于销项税率,税负是有一定的下降,这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是相关的。”沈瑛华说,增值税的税负反映在销项减进项,进项要靠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扣,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拿不到进项票的情况越来越少,拿票率也在提高。
京东集团副总裁蔡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仓储、配送、研发、广告以及金融等全部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京东配送、仓储等业务以前有重复纳税情况,现在改成增值税后就相当于减税了。”
在蔡磊看来,营改增给企业带来一定红利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提高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营改增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红利,但同时对企业的发票管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认证等一系列财税管理实践提出挑战,企业应全面提高自身的财税管理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税收现代化。”蔡磊说。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五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组织收入,重点保障工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有序推进财税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2016年,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935万元,同比上年完成108373万元,增收7562万元,增长7%。其中:
财政系统预计完成27474万元,比上年完成37493万元减收10019万元,下降26.72%。
全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8694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061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19700万元(含置换债券)、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上年结转353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550763万元。
2016年,预计全市财政总支出5144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046万元(比上年382659万元增长7.42%),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997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62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07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2万元,增长8.71%。
2、国防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增加41万元,增长9.67%。
3、公共安全支出148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9万元,增长11.19%。
4、教育支出62817万元,比上年增加4430万元,增长7.57%。
5、科学技术支出197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33.7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43万元,比上年增加2827万元,增长51.25%。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2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6万元,增长6%。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358万元,比上年增加1233万元,增长2.56%。
9、节能环保支出92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04万元,增长26.02%。
10、城乡社区支出20529万元,比上年增加4708万元,增长29.66%。
11、农林水支出648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增长0.05%。
12、交通运输支出113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39万元,增长18.18%。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112万元,比上年增加350万元,增长3.25%。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7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长2.1%。
15、商业服务业支出2492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2.5%。
16、住房保障支出3430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2.19%。
17、其他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减少14万元,下降8.28%。
18、国土海洋气象支出3688万元,比上年增加558万元,增长17.82%。
19、金融支出24万元,与上年持平。
20、债务付息支出1043万元,比上年增加418万元,增长66.88%。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530万元,上级对本级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9068万元,上年结余11415万元,收入合计4万元,比上年完成63178万元,减少211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附加3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6万元、其他收入374万元。
2016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900万元,比上年支出49777万元,减少17877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5617万元、农林水支出8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2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7万元、其他支出247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2132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65252万元,利息收入494万元,财政补贴收入86373万元,转移收入13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816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45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0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561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7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8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73174万元。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8607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741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23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122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488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8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2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85800万元。
2016年末滚存结余6265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5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674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04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16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33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00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40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465万元。
(五)围绕预算执行所做的主要工作。
1、着力加强财源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大会战”。投入资金20.62亿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园区新建道路4千米,建成标准厂房14.3万平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新引进湖南闽商服饰集团等74个服装产业项目进驻园区,项目总投资38亿元。园区新建成项目19个,创利税2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投入22亿元,加强船舶产业园建设,船舶产业全年创税3000万元。争取芦笋品牌开发项目资金13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加强沅江芦笋品牌推介,发展芦笋加工企业24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争取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900万元。三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麻纺、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申报企业技术创新改造项目23个,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432.23万元。认真清理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收费清单之外无收费。组建“助保贷”,实施“三帮”(帮大、帮特、帮群),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投入1637万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公路桥维修改造步伐。投资3.27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在草尾、阳罗洲等5个镇19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争取旱改水建设项目指标4.2万亩,引入社会投资1.8亿元。争取洞庭湖区沟渠疏浚补助43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
2、切实强化财税征管。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划块分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二是着力开展税收协控联管。切实强化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加强财税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税收、税负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全年通过税收协控联管入库税收2345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9.1%。三是大力实施税收清查。对全市各大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税源调查,重点调度10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税收,掌控了全市税源动态和税源实际情况。同时组织清查小组对房地产、芦笋、砂石、船舶等十几个行业开展税收清查行动,清理税收6000万元。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着力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以票控收”、“以票促收”的源头控管作用。全年完成非税收入5亿元,其中纳入一般预算收入管理2.75亿元。
3、重点保障民生支出。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全市全年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28.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8.5%。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惠民补贴35项117批次25232万元。切实加大教育发展投入力度,按标准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0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43万元、民办学校学杂费补助400万元、普高和中职学校助学金397.7万元、中职学校在校生免学费资金531.5万元、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资金99.3万元,拨付资金5000万元,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以及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学校各类工程建设。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53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个。拨付彩票公益金1211万元,支持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乡村少年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27亿元,改造棚户区26万平米、建设公租房195套5400平米、发放租赁补贴1360户。拨付移民后扶资金2154.7万元,确保全市3.6万移民享受后扶政策。投入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328万元,建设项目135个。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4、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制改革。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目标,首先,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三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做到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其次,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再次,稳步推进了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工作。三是着力盘活财政存量。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同时对上年结转资金进行清理,调整用途使用2418万元(其中市本级1668万元,2年以上的上级结转项目资金750万元),弥补2016年预算资金缺口。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规模控制、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积极争取置换债券,稳步推进债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争取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0700万元,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争取置换债券9.9亿元,用于偿还经省核定清理甄别结果内的政府存量债务。五是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公开征集ppp咨询服务机构,搭建ppp服务平台,选定28个可向社会推介ppp模式建设项目,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ppp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达24866.59万元。六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将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自行评价范围,财政部门选取部分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先后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等十余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了重点的绩效评价。七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切实落实农业“三项补贴”,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平稳过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2300万元,惠及农户132068户。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贷款900多万元。八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今年市国土局“旱改水”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金额达2.5亿。九是大力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今年在琼湖和胭脂湖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明年在所有镇全面推进。十是扎实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现已完成全市公务用车摸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将于年底前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总的来说,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效果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大,税收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运行风险较高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面对,着力解决。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会民生四大建设;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沅江“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21732万元,比2016年完成115935万元增加5797万元,增长5%。
2017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2616万元(地方部分),加上级补助收入87075万元,减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4270万元,市本级预算可用财力161726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61726万元,同比2016年143009万元增长13.08%。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征收部门分解安排如下:
(1)国税系统收入预算48000万元,比上年预算42900万元增长11.88%。
(2)地税系统收入预算46258万元,比上年预算50000万元下降7.48%。
(3)财政系统收入预算27474万元,比上年预算23035万元增长19.27%。
2、市本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018万元;。
(2)国防支出34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11290万元;。
(4)教育支出44972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452万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09万元;。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085万元;。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674万元;。
(9)节能环保支出3199万元;。
(10)城乡社区支出15425万元;。
(11)农林水支出16507万元;。
(12)交通运输支出2656万元;。
(13)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236万元;。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83万元;。
(15)商业服务业支出1335万元;。
(16)住房保障支出4063万元;。
(17)国土海洋气象支出1926万元;。
(18)地方一般债务付息45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30万元。其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0万元,散装水泥及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0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其他收入70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21130万元,主要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1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等740万元,上解上级20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16419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6744万元,利息收入59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69065万元,转移收入15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53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1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023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3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93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由省财政统一编制,并统一下达每年各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数和征缴任务数,各县市区不另行编制预算,所以本次预算数不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数据。)。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10950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80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31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816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9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5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本年结余691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460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3047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953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823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96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339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645万元。
说明:由于我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较小,为进一步统筹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我市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管理。
三、2017年财政工作重点。
为顺利实施2017年财政预算,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
一是支持园区发展壮大。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园区承载项目、吸纳投资、增加税收的作用。二是着力开展招商引资。立足工业园区“三个百亿”产业园建设,努力在引进优质企业、高效企业入园工作上做文章。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市级领导分到各重点企业蹲点,及时帮助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加强“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二)突出抓好财税征管。
一是做实收入。根据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科学研判经济税收形势,科学制定组织收入预案,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创新征税方式,提高征税效率,坚持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切实加大税收协控联管工作力度。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充分调动各涉税部门协同治税的积极性,促进协税护税工作,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对内,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办事,规范税收执法,防范执法风险;对外,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实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个体大户的专项检查,清查补税。
(三)突出抓好支出保障。
突出“两保一促”的原则,保运转、保政策性民生支出、促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实事的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财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面貌。
(四)突出抓好财政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改革面覆盖到全市所有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努力打造“高效、规范、公开、透明”的乡镇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新模式。二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落实《预算法》,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办法,完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进一步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该公开的全部公开,不留余地,不留死角。三是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努力挖掘深度,提升内涵,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重点抓好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使用工作,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整合资金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发展领域。
(五)突出抓好财政监管。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重点对主要经济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拨付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改,堵塞漏洞,确保干部和财政资金双安全。二是强化专项资金全程监管。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现“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三是强化乡镇财政监督。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大检查,确保检查范围和内容全覆盖,重点检查涉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和基金监管。突出“以票管收、以票控收”,提升非税收缴业务水平,规范非税收入执收执罚行为。严格基金账户、基金票据和基金余额管理,严格各类基金的预、决算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五是强化政府债务监管。完善动态监管分析机制,着力摸清存量债务和新增置换债券家底,同时严格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将债务规模压缩在可控范围内,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举措,全面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为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六
玉林市建材市场,原名玉林建材家具市场,由玉林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于一九九五年五月投资兴建,并负责管理。市场是集建筑材料、摩托车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市场,是玉林市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市场位于玉林市一环北路中段(一环北路307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北能便捷通达广州、湛江、茂名、海南、北海和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梧州等地,进入市区乘坐15路公交车可直接到达。
经调查,建材市场目前铺面利用率达99%以上,销售量基本能满足玉林附城地区的居民需要,但由于其面积有限,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扩展空间,进一步发展潜力有限。
二、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全面调查了解发现建材市场在建设和管理中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发展定位不够高,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玉林有着悠久的商贸历史和较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而建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其发展战略定位不是很高。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建材经销商虽能够归行入市,但是经营方式仍停留在摊位式经营,商品以低、劣居多;二是市场销售覆盖面不广,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多销在本地,及周边一些县城,知名度低,辐射范围不广,销售量有限,影响力低下。
(二)政策法规配套跟不上,进一步发展受阻。表现为:一是行政引导不力,造致了市场分散。当前玉林市区内还有很多建筑材料店铺未能归行入市。如公园路上的建筑涂料店和其它各种装修材料店,工业品市场附近的管材店和灯饰店,清宁路上的铝合金(不锈钢)窗(门)店等等。市场的分散既不利于市场的管理,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市场品位的提升。二是征费政策过紧,各种征费过高。行内业主普遍反映,本市场与广东的佛山、东莞、顺德、珠海、湛江、茂名以及区内百色、钦州等地的同类市场相比,同类征费偏高,这无疑会打击业主的投资信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市场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门店(货位)面积大小不一,不合适。业主普遍反映是小户不够用,大户用不完。二是钢材货位场地没有硬化,场地沆洼不平,积水疏排不畅,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三是无地磅设施。四是仓储设施不配套,仓库容量远不能满足业主的需要。五是缺乏对装运队的有效管理。六是生活设施不配套。
(四)地理位置已不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市场建成之初,其地理位置尚属城郊。随着二环路的建成以及城区的扩展,目前市场已进入市区之中。承载建材商品的重(大)型货运车辆将不再适宜进出市区内的市场,在市区内设置建材市场,一方面对其自身发展是一个限制,另一方面影响到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到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三、建议。
根据当前建材行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组结合调查到的情况认为必须重新建设我市建材市场,这是因为:
1、鉴于当前二环路的建成、城区的扩展,现在的建材市场已进入了市区之中,承载建材货物的重(大)型车辆将不能再在市区内自由进出市场以及现有的建材市场离铁路和公路交通要道太远,运输不方便。
2、现有建材场建设的不规范、不集中,仓储保管、生活办公设施不配套,远不能满足业主的需求。
3、经营户在市场内切割瓷砖和切割铁制管材时的噪声污染和尘粉污染超标,严重影响了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目前现有的建材市场销售状况已饱和,规模小、档次低,周边缺乏发展空间,已不适应当前城市建设速猛发展的需求。
因此现有的建材市场已不宜再继续留在闹市区中,必须重新选址,整体搬迁。
(一)建设新的建材市场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1、市场定位。新建市场应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要求,建设成为玉林城区范围内唯一的综合性建材经营地,成为专门、集中、门类广泛、品种齐全、管理统一、服务优质的专业市场,成为凭借玉林传统的区位优势,充分展现岭南商贸都会魅力,有品位、上档次、有影响力的专业建材市场;进一步建设成为两广及中南地区以建筑材料为主,集展示、交易、信息、仓储、服务为一体的建材贸易集散中心。
2、新建市场选址。建议选择设置在二环路北流路口至秀水收费站之间路段的北侧或在苗园路石子岭附近。主要是因为建材产品多属体重量大产品,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而该地段铁路和公路运输交通方便,空地较多,便于建设和使用,同时也可拉动该地段的经济繁荣和劳动就业。此外,新建市场近邻的新体育馆,对今后组织开展商品会展活动也相当有利。
3、建设规模。新建材市场占地15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5万平方米,仓库面积3万平方米,营业门店设计为二层,上面为办公室、住房,下层为经营门店,仓库设计为单层。新市场经营门店为1500个,年销售额为5亿元人民币,产品主要销往桂南及粤西地区。
4、新建市场投资。新市场预计总投资4500万元,其中置地费用约1100万元,建筑费用约3400万元,建设资金可由市场服务中心独立投资兴建,也可通过招商引资,实行股分制进行经营。
5、市场的管理和经营。市场的管理既可保持原有模式,继续由市场服务部负责,或是实行股份制,由股东董事会负责实施经营管理。经营方式采取先进的敞开式、超市式经营,里面经营商品齐全,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实现一站式采购,提供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
(二)建设新的建材市场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七
各位代表: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预算任务,实现了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再升位目标,财政支出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8747万元,执行中,市财政局汇总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91318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672万元,占预算的117.91%,比上年增加17522万元,同比增长27.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位居全省第七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098万元,占预算的99.10%;非税收入完成34574万元,占预算的196.94%。全市上划两税收入完成90941万元,比上年增加15613万元,增长20.73%。
在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报告的全市2005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64000万元。区县人大批准预算后,市财政局汇总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179170万元。执行中发生了以下几项变动:一是省给予我市一般性转移支付、国债项目等专项拨款及结算补助等增加134673万元;二是各级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16354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2354万元。以上几项共需调增支出预算153381万元,全市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332551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1584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3.70%,比上年增加64176万元,增长25.94%。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6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调入资金2354万元,上年结余6063万元,收入总计为333657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311584万元,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0967万元后,2005年当年结余4019万元用于消化历年赤字,全市累计赤字683万元。
2005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24543万元,上年结余4513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2154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31210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23935万元后,结余72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46134万元,比上年减少1391万元,下降2.93%。全市预算外资金支出39933万元,比上年增加998万元,增长2.56%。当年末全市预算外资金结余3883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下面着重报告2005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6830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72万元,占预算的120.48%,同比增长28.56%。其中,税收性收入完成28183万元,占预算的101.85%;非税收入完成16189万元,占预算的176.74%。市级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增值税完成5268万元,占预算的78.39%;营业税完成9255万元,占预算的105.21%;企业所得税完成2938万元,占预算的95.54%;个人所得税完成1883万元,占预算的110.18%;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4129万元,占预算的110.99%;罚没收入完成1093万元,占预算的136.63%;行政性收费收入完成6513万元,占预算的83.07%。
市四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39830万元。2006年1月,市财政局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变动为88181万元,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省专项拨款补助、结算补助及区、市、县、自治县上解等增加39436万元;二是动用超收相应增加安排支出7542万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1373万元。根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0468万元,占变动预算的91.25%,同比增长28.19%。各主要支出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基本建设支出完成3212万元,占预算的49.3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729万元,占预算的60.30%;科技三项费用完成818万元,占预算的100%;农业支出完成1701万元,占预算的99.42%;教育支出完成4448万元,占预算的98.93%;科学支出完成689万元,占预算的100%;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888万元,占预算的99.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完成23533万元,占预算的94.32%;行政管理费完成8991万元,占预算的100%;公检法支出完成11598万元,占预算的99.66%。总体来说,全年市级支出预算执行较好。
2005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执行的初步平衡情况是: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72万元,加上上划两税返还收入27886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10066万元,出口退税基数返还收入192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7695万元,区县上解收入2319万元,调入资金1373万元,上年结余4798万元,收入总计为270430万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80468万元,全市上解省支出1789万元,补助区县支出180026万元,以及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7713万元,市级财政当年结余308万元,市级累计结余434万元。
2005年市级基金收入完成5040万元,上年结余764万元,省补助基金收入373万元,基金收入总计为6177万元。减去当年基金支出4002万元后,结余2175万元,将按规定转入2006年继续安排使用。
2005年,由于将区县车辆通行费收入等纳入市级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入16980万元,比上年增加4016万元,增长30.98%。市级预算外资金支出12082万元,比上年增加4069万元,增长50.78%。当年市级预算外资金收支相抵,结余2449万元。
以上数据均按年终快报初步汇总,待决算草案编制完后,数据还可能有变化,再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二、关于过去五年财政工作总结和2005年的财政工作。
过去的五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积极服务某跨越式发展全局,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跃上新台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在全省各市州的排位由的第九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五年内上升了两位。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77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6?10%。二是全面推进财政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市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决定》要求,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财政改革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财政支出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全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良好机遇,争取国债资金6.07亿元,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优先保障工资发放,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和工资直发等改革措施,彻底解决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问题;加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3.87亿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3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8.66亿元,确保了6.3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2万户低保对象和9.4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法定支出也按要求予以了支持,促进了全市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财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依法理财、依法治税、依法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五是积极发挥市带县功能,促进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对县分税制财政体制,打破了企业的级次界限,调动了区县增收的积极性;争取、落实了对三个民族区县的财税优惠政策,调整了对民族区县的财政体制,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积极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五年来,共落实区县转移支付资金20.82亿元。同时,市财政还通过加强资金调度,支持区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财政收支规模迅猛增长的五年,是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五年,是财政保障水平大为提高的五年,是财政监管不断强化的五年。
2005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市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财政系统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理财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新贡献。
(一)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确保了财政收入预算的完成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
2005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钢材、水泥、铁合金、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对以基础产业为骨干的我市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给全市财政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在调控中把握好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要求,迎难而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一是继续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制,将财政收入任务纳入市委对各区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并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激励机制,调动了各区县和征收部门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确保了全市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二是加强了收入督导,确保再升位目标的实现。为确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再升位目标的实现,针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们及时组织四个督导组,深入区县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收入进度,指导帮助区县提高认识,查找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增收,为实现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税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全市财政收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政府多次组织财税部门研究协调,及时解决了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全市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确保了税收性收入稳定增长。各级税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手段,初步实现了税收网络化管理,对服务行业营业税实行了有奖发票管理办法,加强了税收稽查,堵塞了收入漏洞,为全市财政收入再升位做出了突出贡献。五是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加强了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非税收入的征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收入的及时入库;加大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快了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其它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进度,对闲置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加强了国有土地经营收益的收缴入库工作,保证了各类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确保了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争取国债资金1.45亿元、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各类补助资金2.5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刺激内需、拉动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市共争取和安排技改财政贴息和项目补助资金956万元、工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促进我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和对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市企业出口创汇和发展壮大。积极创新服务机制,发挥担保公司担保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山”的要求,积极筹集财政性资金8787万元,支持打造“中国第一山”的有关交通建设和环境改造项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财政支农工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预算安排上,全市各级政府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对农业的投入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共投入各种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4500多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市级专门安排粮食生产专项经费350万元,支持优质粮食生产和科技示范工程。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向上争取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扶贫新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了全市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争取和安排农村医疗卫生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争取和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028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落实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的财政保障措施,继续开展“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1070万元,用于民族区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同时还积极帮助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两基”攻坚工作,争取和安排专项资金1350万元,保障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顺利通过“两基”验收。认真落实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财税政策。认真执行有关停征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和少数民族区县农牧业税全部停征的政策,并落实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4800多万元,既维持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政策,将粮食直补资金1840多万元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民手中,增加了农民收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集财政性资金6400多万元,用于解决各种政府工程欠款和历史遗留的农民拆迁补偿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争取和安排劳务开发培训经费270万元,培训农民工22万人次。开始着手研究失地无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在开展有关准备工作。
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2005年,各级财政部门把维护社会稳定,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妥善解决困难群体生产生活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当年全市实际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574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85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5062万元,拨付职工安置和稳定支出7774万元,保证了全市7000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名失业人员、7.38万名城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向上争取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资金2125万元,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市级安排再就业资金553万元,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代缴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担保发放小额贷款600多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发挥市带县功能,支持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积极向上反映我市区县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多渠道落实转移支付资金5.88亿元,保障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对民族区县和贫困县经济发展给予关心和支持,为三个少数民族区县和财政困难县井研县、五通桥区落实和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30亿元,促进了民族地区和困难区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了对困难区县的资金调度,为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另外,各级财政部门还切实把工资发放和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实行工资直接支付,充分保障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精神,千方百计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交通建设项目,改善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确保了本届政府最后一年全市财政收支平衡。
(三)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全面深化财政改革。
2005年,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各项财政改革。一是全面推进了县级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省委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2005年起,对县级公安、法院、检察、司法等政法部门的经费实行财政保障,为政法部门履行工作职责,有效打击各种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初步实现了政法部门满意、党委政府满意和人民群众满意。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部门的公用经费系数进行了调整,以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完善了项目编制程序,统一了项目支出类别和标准,细化了项目具体支出,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重点对区县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开展督促检查,进一步扩大集中支付范围,全年全市实现直接支付17.13亿元,授权支付13.66亿元。四是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2005年,全市政府采购金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01%,节约资金254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0.85%。五是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体制改革,加大了办公用房调配力度,推行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试点工作。
(四)切实加强了财政监管,财经秩序开始好转。
开展了财政资金的专项检查,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对国债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查出的各种问题按规定进行了纠正。同时,加强了财政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管,财经秩序得到整顿。针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管理有所弱化的现象,市级开展了对二级单位的财务大检查,检查出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隐匿截留财政收入等违纪违规行为金额达795万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和纠正。按照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加大了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年超额完成了当年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任务。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建立了财政性基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实行三级审核,评审质量得到提高。2005年,完成评审项目263个,评审金额6.05亿元,审减金额0.67亿元,审减率11%。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川信乐办、某信托的关闭清算和某大厦的资产处置工作,既保证了国有资产不被侵占和流失,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总体上看,尽管去年我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再升位目标,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财政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虽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支出压力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财政支出特别是维护稳定支出压力巨大。近年来,由于我市企业破产转制、经营城市拆迁安置,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重,各级财政用于稳定方面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三是财政负债仍然沉重,财政风险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释放。四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财政资金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五是财经秩序仍未根本好转,一些部门和单位逃避财政监管,转移收支,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并多次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财政工作中认真研究,并不断加以解决。
三、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的通知》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今后五年的经济工作和2006年全市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市2006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关于我市财政工作的各项方针和指示,按照“五个统筹”和中央关于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加强收入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收入激励机制,保持财政收入的增长势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为民理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财政资金高效运转;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从严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效预防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结合我市2006年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的初步安排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拟安排为10660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12%。加上预计省对我市的税收返还收入、省各项补助收入,减去应上解省的支出,全市2006年可用财力为210070万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210070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9.50%。全市算总帐,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以上全市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待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完成并经同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将汇总情况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市级财政预算草案。
下面着重报告2006年市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根据财政收入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总要求,2006年市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拟安排为40620万元,同口径比预算基数增加4353万元,增长12%。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增值税6006万元,增长14.02%;
――营业税10600万元,增长14.54%;
――企业所得税3410万元,增长16.06%;
――个人所得税2150万元,增长14.17%;
――城市维护建设税4710万元,增长14.06%;
――行政性收费收入5612万元,同口径增长1.65%。
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620万元,加上省补助全市收入、区县上解收入,减去全市上解省支出、补助区县支出后,2006年市级可用财力为46936万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市级的实际情况,2006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为46936万元,比2005年支出预算基数42820万元增加4116万元,增长9.61%。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一般预算支出安排的主要项目是:
――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增长17.50%;
――农业支出1893万元,增长11.03%;
――林业支出428万元,增长10.88%;
――水利和气象支出700万元,增长11.11%;
――文体广播事业费2531万元,增长10.81%;
――教育支出4936万元,增长10.18%;
――医疗卫生支出2514万元,增长10.02%;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910万元,增长10.44%;
――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210万元,增长10.50%;
――行政管理费6780万元,增长10.06%;
――公检法司支出9563万元,增长10.64%;
――总预备费500万元。
2006年市级基金预算收入拟安排为8683万元,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8683万元。
以上市级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同时,将市法院、市计委、市农业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等五个部门2006年的部门预算草案提请审议,为加强和完善市级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四、关于2006年的财政工作。
今后五年,是新一届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五年。在未来五年中,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全市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为各部门经费保障工作服务,为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要紧紧围绕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财政工作,按照市委确定的未来五年工作重点,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支出结构,为市委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要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财政系统的执行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各项法律法规得到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做到政令畅通。
未来五年,我市财政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抓好收入征管,确保全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障重点支出,提高我市经济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财政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强化财政监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财政经济环境。
2006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级财政部门要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改革创新,服务全局,不断提高财政系统理财能力,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促进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发展、促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健的财政政策,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协助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合理使用好技改贴息资金、项目补助资金、工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用于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完善国有土地经营收支计划,严格实行国有土地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现政府对土地收益的统一安排使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经营城市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认真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我市公路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改善我市交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积极支持建设“中国第一山”工作,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服务农村的力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今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政策和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补贴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区县和困难区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搞好对区县的资金调度,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级经济实力。
在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使经济增长成果在财政收入上得到充分体现,确保财政收入保持相应的增长势头。要继续对财政收入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强化各区县和市级征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各级税务部门要不断完善征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确保税收性收入的快速增长。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研究非税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非税收入的持续增长。认真组织实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国有土地经营预算,加大国有资产的经营力度和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二)调结构、保重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财政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供财政资金保证。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好支出预算。要进一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研究和制定实行“一费制”收费后造成教育经费不足的配套保障措施,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不断提高对教育的保障水平。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安排好科技三项费、科普经费,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要求,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加快我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重点增加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防治和妇幼保健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健康安全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抓好峨眉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要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将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
要继续安排好社会稳定资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要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多渠道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加大“两金”征缴力度,增加预算安排,搞好资金调度,及时拨付资金。三是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生活,抓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失业人员救济金的发放工作,安排好涉及社会稳定的各项资金,为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不断提高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要探索建立失地无业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关心失地无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各级政府工程欠款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抓难点,求实效,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县财政体制,理顺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增收节支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区县的积极性,促进市县共同发展。二是要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针对长期以来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重支出、轻管理的问题,加强对支出的追踪问效,探索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在教育和政法部门的项目支出上尝试进行绩效评价考核,2006年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行,以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的效率。三是要完善部门预算,规范项目预算管理办法,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逐步将各部门的预算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简化支付流程,扩大支付范围。五是要深化县级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研究区县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法保障资金及时到位,同时督促政法部门依法行政。六是要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支管理,继续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统管工作,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
(四)抓监管、重查处,全面整顿财经秩序。
要针对当前财务和国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切实加强财政国资监管,彻底改变“重支出、轻监管”的状况,认真查处各类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整顿我市的财经秩序。要立足收入抓监管,开展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继续抓好财政收入入库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混级混库、私设小金库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从今年起将大佛景区和峨眉山景区门票收入全面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要立足支出抓监管,加强对财政大额资金使用的管理,搞好大额资金使用的监督,推进财政支出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加强对社保资金、国债资金、农业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类挤占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抓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重点加强对二级单位的财务检查,进一步扩大财务检查范围,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各类腐败行为的发生;继续加大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力度,基本完成市级到期财政周转金回收处置工作;搞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努力使财政性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并不断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和效率。要立足改革抓监管,不断提高财政改革的执行力,对各单位、各部门执行财政改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各类不执行财政改革政策、逃避财政监管的行为。围绕国资工作抓监管,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重视财政性资金投入项目形成的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努力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政府举债的监管和控制,严格执行政府举债审批制度,从严控制新增负债,对历史性政府负债要认真研究,落实还款来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消化,有效化解财政风险。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预算法》,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对财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增强财政的民主决策水平。同时,要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加强对查处问题的整改,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强内部审计,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内部检查,防患于未然。
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财政经济发展目标和全面完成2006年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财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财政工作中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阳光”理财,提高理财水平,为建立透明、廉洁和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八
各位代表:
我受苏仙区五里牌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16年我镇财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人大监督、镇政协的关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为中心,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克服了一系列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给财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干部津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实现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为我镇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6年我镇的财政预算总收入1560万元,财政总支出1556万元,年终执行情况:财政总收入完成1572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比上年增收113万元;财政总支出15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支11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主要财政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入615万元,完成任务的105%。
1、国税收入(全口径)365万元,完成任务的106%。
2、地税收入(全口径)250万元,完成任务的104%,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424万元。
(三)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33万元。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0.25万元。
2.国防支出20.5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5.36万元。
4.教育支出12.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22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98.3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82.25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30.42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85.6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65.47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16.98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5.1万元。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但执行的结果比预计的好,全镇财政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各位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一年来的财政工作,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财源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我镇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全镇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财源基础更加稳固。为了承接粤港澳产业梯度转移及打造郴州市卫星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想,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了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无商不旺的思想观念。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积极发动全民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吸引广大客商来五里牌投资。
2、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民众福祉。
我们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努力保障了涉及民生、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保证干部职工的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继续加大了城镇建设投入,推进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搞好跟踪问效。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建设等,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大了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配合区委工作队搞好资金筹积工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财力保障,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之风,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公共财政普惠“三农”
坚持把财政支农惠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一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年全镇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960.5万元,其中:耕地地力补贴518.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2万元,生态效益林补贴23.7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补贴1.6万元,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扶助25.7万元,计划生育特别扶助15.2万元,城市低保50.5万元,农村低保185万元,五保32.7万元,医疗救助7.7万元,临时救助4.2万元。所有补贴都是通过“一卡通”发到农民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让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二是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大力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增强致富的能力。
4、坚持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一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财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更加重视财政监督,财政运行进一步规范。着力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重点支出专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更加重视跟踪问效,支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了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跟踪问效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我镇财政“节支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财政教育培训、信息调研宣传、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面完成财政工作任务作出了应有的成绩。
总体上看,过去的一年是我镇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年,是财政收支结构明显优化、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的一年,是财政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高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人大代表的支持和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位代表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减收因素多,对财政收入影响大,主体财源不足,财源后劲有待增强。二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出压力有待缓解,重点保障水平偏低,支出结构有待优化。三是财政管理不够精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财政仍较困难,负债太重,财政风险有所显观,政府债务有待化解等等。我们将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妥善解决。
2017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注重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使财政实力明显壮大,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7年我镇财政预算总收入165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94万元,增长6%,财政预算总支出162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69万元,增长1%,收支两抵,略有结余。
一、主要收入。
(一)一般预算收入640万元,占预算的39%。
1、国税收入360万元。
2、地税收入280万元。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445万元,占预算的27%。
(三)上级补助收入568万元,占预算的34%。
二、主要支出项目。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9万元(其中人大经费5万)。
2.国防支出2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6万元(其中普法经费2万元,禁毒经费3万元,防范防控经费3万元,重点地区整治经费4万元,综治干部培训经费3万元,群防群治经费4万元,打击地下六合彩及禁赌经费3万元,安全创建经费5万元,人民调解经费2万元,反邪教经费2万元,司法行政经费2万元,表彰见义勇为经费1万元,安置帮教经费2万元)。
4.教育支出1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5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102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5万元(其中区级示范村15万)。
8.节能环保支出35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95万元(其中:规范农村建房支出72万元,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支出118万元,查违拆违支出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88万元(其中扶贫工作经费5万)。
11.交通运输支出16.5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6万元。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好2017年的财政工作,确保预算圆满完成,对深化改革、壮大财力、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一)突出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
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开放带动、工业强镇、旅游活镇、民营富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不断壮大财源,增强财政实力,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着力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有效推进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帮强扶优,以大带小,引导和扶持其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和规模,加快提高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以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支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二是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五里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满足我镇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把完成收入目标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加强与税务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二)突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稳定和完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发放力度,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四是突出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我们始终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突出强化财政监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管理效益。一要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重点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二要加强绩效管理。要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支出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三要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努力扩大社会知情权,注重通过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改进财政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四要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理财”模式。
(四)突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努力加强效能建设。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以提高能力、转变作风、和谐发展为重点的效能建设。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逐步理顺分配渠道,推动财政和谐发展。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三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发扬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环境,激发工作动力,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财政工作宗旨,努力以财政文化提升财政形象,以财政形象展现财政文化。
各位代表,2017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五里牌镇财政工作新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九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襄阳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竞进提质、又好又快”的工作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财政领域趋势性变化,全面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为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财政运行稳中有进,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201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税收收入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非税收入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79.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512.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
六县(市)及襄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税收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非税收入66.4亿元,比上年增长59.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342.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9.5%。
市区(市本级、襄城区、樊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税收收入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非税收入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17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5.6%。
201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67.25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7亿元,为预算的99.3%;转移性收入148.55亿元,为预算的101.2%。
税收收入完成67.4亿元,为预算的95.9%。其中:增值税9.7亿元,为预算的100.6%,主要是“营改增”试点稳步推进,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长高于预期。同时,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在天籁、英菲尼迪、楼兰等乘用车整体拉动下提供税收稳定增长;营业税13.5亿元,为预算的101.3%,主要是来自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带动营业税好于预期;企业所得税5.1亿元,为预算的80.8%,主要是受企业效益下滑的影响,导致企业所得税收入低于预期;个人所得税1.4亿元,为预算的105.3%,主要是上半年证券市场行情较好,限售股减持相对增加;城建税6.8亿元,为预算的101.1%,主要是消费税在卷烟税收政策调整和风神公司汽车产能提升的拉动下,实现稳定增长,拉动附征的城建税收超预期;其他税收30.9亿元,为预算的96.7%。
非税收入完成51.3亿元,为预算的104.3%。主要是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将原来在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以及按政策将地方教育费附加、残疾人保障金、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11项基金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相应增加收入。
转移性收入完成情况:
转移性收入148.55亿元,为预算的101.2%。
201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为267.2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3亿元,为预算的100%;转移性支出129.9亿元,为预算的100.7%。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项目是:
(1)农林水支出2.7亿元。主要用于启动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南渠、大吕沟润城景观工程;支持畜牧业重大疫病监测及防治、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防汛抗旱工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巩固粮食过百亿斤成果等。
(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补贴、特殊困难群体救助、退役安置、社会福利等专项经费;落实促进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等。
(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6亿元。主要用于推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中心医院东津院区建设;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资金;保障急救体系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管等经费;落实食品药品、专业检测装备购置经费及监督管理经费;对符合独生子女政策的退休人员发放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费等。
(4)教育支出13.5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纲要提出的重点改革发展项目经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安排实训平台建设资金、学科建设项目资金以及襄阳技师学院整体迁建资金;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创办综合性大学;提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免学费和普通高中资助费地方配套资金;支持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等。
(5)科学技术支出3.2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华为华中区云计算中心、科技馆建设;建立科技金融基金;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隆中人才计划;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落实专利、精品名品奖励资金;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各类公共文化活动、文化惠民项目、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文化精品创作;落实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资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保障竞技体育训练及参赛经费、落实运动员后备队伍建设经费;促进传媒和旅游产业发展等。
(7)节能环保支出2.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实施城镇污水污泥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安排污水污泥及生活垃圾处置政府补贴经费;支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推进空气质量检测站建设工作等。
(8)交通运输支出5.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汉十高铁建设、刘集机场改扩建、316和207国道改扩建等工程;落实石油价格改革对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等补贴和公路养护等。
(9)公共安全支出5.6亿元。主要用于公安、司法等政法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办案等经费支出,落实公安装备购置、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技术手段提升、电子警察建设维护以及开展户籍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