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读后感(热门16篇)
读后感是我们从书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审视自己的思考和评价是否充分、客观和有力。在下面是一系列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一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本以为可能因为作业太多等方面的原因而与女儿一起读书的时间会减少,没想到李老师个性强调亲子阅读,作为家长我感到个性欣慰。
女儿上小学前,就问我小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我告诉她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多事情要自己做,不能再依靠父母和老师了,而且以为我们家长就应比女儿上幼儿园要简单一些,很多事情在学校有教师教孩子就足够了,但亲子阅读,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女儿的教育需要我们家长与学校共同来完成。亲子阅读,更加融洽了我们家长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女儿上幼儿园时,回家我们家长也会抽时间陪她玩包括主角扮演的游戏,但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女儿自己编的,而在与女儿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停下来模拟故事中人物来表演,与女儿讨论各类人物的行为正确与否,增加了与女儿互动交流的机会,我们家长与女儿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了。
当然,作为家长,我们认为亲子阅读最为重要的是为女儿养成了每一天读书的好习惯,并且从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例如昨日,我与女儿一起阅读了一篇《小黄花的'言与行》,我就告诉女儿遇到困难时就应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并针对她平时的类似行为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女儿很乐意地理解了,我感到这比单纯的说教甚至大声斥责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我们感觉亲子阅读不仅仅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潜力,增长了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家长从亲子阅读中体味到教育子女的快乐、职责,以及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我们真诚地期望也十分乐意与李老师一起将亲子阅读一向进行下去。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二
通过课下阅读《美学四讲》这本书籍,我对美以及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和艺术杂谈这四方面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见。
在《美学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squo;意识形态squo;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点儿偏理论,在今后继续学习美学课程中,我要将设计和美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入地体验美学的所在意义。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三
当今时代,孤陋寡闻的教师已无法胜任教师的角色,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多年来,对知识的渴望始终是如饥似渴。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爆炸,课堂上自己经常感觉力不从心,每每借助于所读之书将课堂控制的游刃有余之时,那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笔墨难尽的。
近日我读吴立岗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较通俗的语言对教学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它讲述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到新课程改革发展,更全面地阐述新课程下的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教学评价,还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设计。书中深奥的理论,都能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用字尽量通俗,句子尽量简单,行文却不乏可读性,使老师看得懂,喜欢读,用得上。即使是平时比较少接触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的老师,也不会对文章感到害怕或厌烦。阅读本书,使我如沐春风,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水平,学到思想方法,又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使我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能满腔热忱,又保持理性,沿着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
如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中,识写分开,给很多教师带来困惑,识的不用写的,写的不一定是现学的,觉得很别扭。其实,识写分开是我国传统识字写字教学的宝贵经验。书中讲到在我国唐代就开始有写字教材了,当时识字教材用《千字文》和《急就篇》,而写字则从“上大人孔乙己”开始。新课改下,生字编排的特点是识写分离,多认少写。识写分开的好处是:对于识字而言,可以不受写字牵累,保持较快的速度,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对于写字而言,可以更加突现写字规律,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笔画写起,打好写字基本功。看到在这儿,感触颇深,作为低段小学语文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写字质量。又如作文教学章节中对于低段写话教学,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是习作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矗《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写话降低了难度,强调小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个性化情感体验。本书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所以写话练习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写话时应具有一种多-维与开放的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唤醒学生心中倾吐的需求,张扬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还提出要给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提供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文的条件,以此点亮学生心灵的繁星。给我们的教学有了可操作性的策略,让自己深受启发,使自己在教学工作学会抓住每一个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契机……悉心揣摩,积极践行。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佣,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佣”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读书去采集。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小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脓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雨果则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须,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饮料。”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一些带图画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故视、寓言故视、成语故视。中年级比较喜欢读一些短小的科普类图书,如历史故视、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及等。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思辩性较强的文章,像名人成长录、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级所选的书也应有所不同。
培养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很关键的,古人云: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所以我们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同学们自己把好书推荐给大家共同欣赏。另外,老师还坚持陪同学生一起读书,交流心得,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定期举行读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读书竞赛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学生读书的内驱力,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知识能够孕育知识,智慧能够点燃智慧。教师只有先点燃自己熊熊的智慧之火,才能点燃学生的一个个火把,从而让真、善、美薪尽火传。的确,有时候我们与谁同行,比要去哪里更重要!这是我学习的最大的收获。小学语文教学无止境,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的教学实践,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受益匪浅。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四
老师跟我们说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书是个神奇的东西,有时候它还能带着我们穿越时空,进入他人的世界,体验自己无法经历的生活。
暑假,我看了高尔基写的一本书——《童年》。看着这本书,我好像进入了高尔基的童年世界。仿佛我就站在他的身边,看着他成长。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寄住在姥爷家里。姥爷家充满了斗争,经常吵架,没有温暖。我从高尔基的眼里,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姥爷和姥姥。姥爷信仰的上帝永远是威严、可畏、高高在上的,让人觉得害怕,难以接近。他喜怒无常,性格古怪,经常打骂人,还特别的自私,可怜的高尔基常常被姥爷打。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高尔基的姥爷。看到高尔基被打,真希望天神赐予我力量,好让我进入书里,在他被教训的时候解救他。而高尔基的姥姥信仰的上帝却很温柔、慈祥、亲切,一点儿也不可怕。她勤劳善良、充满爱心,非常疼爱和保护高尔基,我感觉到她一定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我很喜欢高尔基的姥姥。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她就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给高尔基灰暗的童年生活带来一丝光亮,留给他那么多珍贵美好的回忆。有这样的姥姥,高尔基真幸福。
最后说到高尔基,他坚强、懂事、真诚、善良、可爱、很爱读书,乐于助人。好多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是一个美丽的人。他就是我心中的向日葵,永远温暖向阳。我要向高尔基看齐,我知道我不可能成为高尔基,但是我可以成为一个更美好的我。做一个爱读书,真诚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五
咱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学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小学阶段,很多孩子甚至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老师教起来也感到力不从心。我一直有个疑惑,外国的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外国的小学生又是怎样学习的呢?自从我读了《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之间的差距。这本书的作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吴教授给了我们一双看世界的眼睛,看看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则能更好地知道我们的教学得失。
中国的语文教学,历来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开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学中识字、听说、写作都是围绕着阅读开展,在阅读中识字;通过阅读学习写作,即读写结合:结合阅读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等。在听说读写四项任务中,阅读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我们语文教材主要是阅读教材,听话、说话、写话没有独立的教材。
第三,阅读课时占绝对优势,超过70%。
我曾在别的教授讲座上听到或杂志上看到国外的阅读教学,似乎都是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在教室里或到图书馆、阅览室里自主阅读,不少人也大肆宣扬,似乎西方经济发展迅速、学生创造力强就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他们的那种阅读课,是指使用分编型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在扎扎实实训练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之外,他们的阅读课的确有声有色,的确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为主。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是他们阅读课中方法论思想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掌握了规律,掌握了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而分编型教材使用国家的这种思想在阅读课中体现得非常具体、鲜明。比如美国阅读教学中的小型课,就是很鲜明的例子。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解读文章,而是交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如一年级的课题《怎样理解不认识的词语》,五年级的课题《如何解决阅读中的疑问》,都是着眼于阅读策略的教学。学生学到的这些策略性知识,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经常用到。
看看外国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确立、教材的编写,如美国的阅读教学不仅给出了达成的目标,而且非常具体地给出了每学年学生阅读进步的测量方法和时间,还非常具体地举出了检测目标达成的具体表现,再对比我们自己的教材、课程、目标,最比觉得缺陷越多,我们的阅读课完全是取决于每个老师自己对教材的了解程度,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普通老师所能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那就只能改变自己。现代语言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是儿童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获得的。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几乎所有的阅读技巧、策略都是自己在长期的阅读中摸索出来的,既不成体系,也不见得完全科学,很多时候阅读方法甚至还很原始。所以我们应主动积极地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课中,教学目标要单一,从学生的疑问入手组织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我们在讲读课文环节中教学目标就能够集中,教师无需再去考虑如何结合讲读安排、听说写作和语文知识教学等内容,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使得阅读教学的复杂程度大为降低。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操作相对简单,还避免了什么都得管,结果什么都管不过来的尴尬局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们在吴教授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这本书的思想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跳出庐山,遍览群山,方能更好地领略庐山的景致。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六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故事叙述有声有色。
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一本书。书里的人物有: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阴险狡诈的.周瑜……在这些人物里面,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没错!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聪明过人。可周瑜嫉妒心很重,心胸狭窄,处处想设险井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足计多某,是个顾全大局的人。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鞠躬尽瘁。他孔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以为这种人就应相貌非凡,书中描绘的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从文中人物的事迹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做人要像诸葛亮一样宽宏大度,不要像周瑜小肚鸡肠;做事情应像诸葛亮全面思考,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像马谡那样,只会纸上谈兵;正义要向张飞那样有胆量,不要像夏侯杰那样肝胆俱碎。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七
书还没有读完,写不下多少读后感,对于书的内容更多则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全然不懂。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用微博记下一些东西,现在整理出来,主要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基本是资料的抄写。我也不想作多修改增删,原生态的吧。
读完《美学四讲》第一讲《美学》。其实我读不懂,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人类本体论……诸多哲学、美学概念,还有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容格,维根特斯坦……那么多的我不懂充斥眼前,容想一想则更是让我思维混乱了。记得一句,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对是否有伦理美学存疑,我也想了下。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不是什么科学,对美的争论就是个语词问题,这个观点更有意思。
第二讲《美》。李泽厚认为研究美学,美的根源在于美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美的历程里也有这个名词,感觉有些不同)。李泽厚认为美是自由的形式,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自由与自由的形式(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似懂非懂。只能抄句子。
李泽厚的美学观与朱光潜的似乎不一样,我读过点朱光潜,印象不深,记得似乎大学里教授给我们的美的定义就是朱光潜的,大约他比较大众化吧。朱光潜对美的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指状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李泽厚也说自己用非科学的语言论述观点,哲学言语有些就如呓语,在我,真的好难,整页似乎来回地正反地论证着观点,我被绕进去却出不来。还是充斥着各种概念术语,毕竟我不是学哲学的,情有可原吧,读下已然不错。又见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两概念,如我能读通李泽厚的美学,大约能做一有深度的论文了。
李泽厚讲社会美和自然美,认为美的根源,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讲求自由和自由的形式,靠的是人类的物质实践,其中有一个历史尺度问题。即如自然美,因为人,所以历史演进,美才能成为美。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八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已陪我走过4年教学生涯,四年时间我拜读了48本《小学语文教学》,每一期的杂志紧跟时代变革,聚焦教育核心理念,深度剖析教材,呈现各个专家教育教学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内化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践行,借鉴书中的理论,结合个人教学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开始阅读、爱上阅读。
通过引导对比阅读,提升语用能力。例如: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我带领学生展个开对比探究阅读,所选择的对比文本就是《日月潭》和《葡萄沟》并设计提问,希望可以触动学生的的对比思维。“这三篇文章都是生针对自然景观而进行的描写,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异同,你能够发现这些异同吗?”之后学生便在问题的引导下,分别立足于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特点等不同的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发现其中的不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在想象画面中感悟体验,读出词语的“新鲜感”,从联系实际生活开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高阶思维。
提升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以活动为支架。我们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在设计活动时紧扣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例如我在教学《雷雨》时,拍摄了一些生活中下雨的场景,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或一段视频来让学生写话,学生在表达中,流淌的是充满童年的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
巧用文本,让小练笔落在实处。低年级的词语模仿为练笔的主要内容,中年级练笔的着力点在段落训练上。高年级练笔指向感受语言特点和布局谋篇。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活学活用中深化认知。紧扣画面,洞察古诗美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细读诗歌就会发现诗人对画面的描写与勾勒,鼓励学生运用思维转换的方式,借助景物感知色彩,形成色彩联动之美。
教育在路上,教育在不断的实践中前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值得老师深思与研究突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常这样要求自己:要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学生的学龄学段特点,深度解析教材,精准把握教育教学内容,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争取为家长、学校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九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所著的三部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
在eb怀特的笔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激起你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
《夏洛的网》是一部感人的童话。动物也有生命,动物也有深厚的感情。最令人感动的是:蜘蛛夏洛竟然为了帮助朋友而牺牲了自己。夏洛为了她的朋友而死,威尔伯却只能在寒冷的冬天静静地看守着夏洛的孩子们。夏洛的孩子们、孙女们、重孙女们虽然都很优秀,但没有一个能取代夏洛在威尔伯心中的位置,因为夏洛永远是他最真诚的朋友。观完这部影片的有谁会不羡慕幸运的`威尔伯有个迷人的夏洛,渺小的夏洛有个憨厚可爱的威尔伯呢?威尔伯和夏洛之间的友谊并不是“志同道合”,而是纯粹的“情投意合”,“夏洛越来越喜欢威尔伯这个家伙了”,“威尔伯越来越喜欢夏洛了”,这种喜欢总有理由,没有任何目的。这种单纯至极的友谊,是可以生死相许的。作为一个成年人阅读了这个故事,从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真挚友情中,同样能获取一种力量,得到一份鼓励。爱的力量能温暖人心。
我和儿子一起读了这本书,很不错,在此推荐给大家。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的英雄志士用鲜血换来的结果,血染红岩,才挣得今天的安居乐业。
书页在指间缓缓翻动,那一幕幕令人涌动的画面在脑海中迅速流动:许云峰以超人的意志在敌人的魔掌中两次战胜死神,在与世隔绝的魔窟中用双手挖出一条条越狱的通道留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江姐看到丈夫彭松涛的头颅挂在城楼上时,把刻骨之痛深深埋没在心底,把满腔的悲愤化为革命的动力,她说:“毒性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成刚在狱中受到各种严刑拷打,催眠术,测谎仪,在美国新药诚实注射剂……依然无法动摇其革命信念,他居然还在敌人审讯室里大声朗诵:“我的自白书”。不禁令敌人的惊慌失措。电网、高墙、酷刑、死亡都不能阻止中国共产党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都不能动摇他们崇高的信念。
疾风暴雨,血火硝烟已经散去,我们已进入经济建设的高潮时代,有些人认为《红岩》已经过时,在和平温馨的环境里,应该如何致富营造好自己的小家庭。革命战争史不必再提了,很少有人问津,倘若革命先烈地下有知,他们会怎么想啊!
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能忘记党的革命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失去对革命信念的追求,个人没有一点精神。从蒲志高到陈希同、王宝森、成克杰,都是对党和革命丧失信心,他们私欲膨胀,贪图享乐,追求腐朽生活,他们受到人们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
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繁荣昌盛,人们生活幸福美满,这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来的。他们的事迹永远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万古长存。
掩卷沉思,青少年学生应该牢记党的革命历史,把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广大!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一
自从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知道了,我们要珍惜光明,更要珍惜生命。我们也知道,认识难免一死的,虽然这一天的很远,因为生命的漫长,所以有很多人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当然,你要是很健康,谁都不会想到死,都会终日无所事事。
海伦说,如果我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生活会都没有意义啊!
失明的海伦,能发现这么多东西,而健康的我,却常常忽略生活的美。
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的时间,我会用我的眼睛做什么呢?我没有失明过,不懂得黑暗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我闭上眼睛,在屋子里走。
当我闭上眼睛的第一秒,我的心不知为何突然凉了下来。我感觉世界由明朗一下子变得漆黑,心里就没了数,显得很不安稳。当我准备向前迈一步时,我却发现平常走路现在也变得如此困难,我发觉我不敢迈出一步,因为我害怕自己会摔倒,害怕什么东西会碰到自己。这还算好的,我还可以用耳朵听,但海伦呢?她既看不见,也听不见。那她面临多大困难,我们怎能知道,怎能了解,又怎能体会!
我们既能看到充满阳光的世界,又能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遗憾呢?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想:虽然海伦看不见,听不到,但在她心里也有她自己想象出的世界,那是海伦的世界。我相信她的世界也会充满阳光、充满笑声。海伦的一生,是在黑暗中度过的,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一生。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二
今天我在《意林》上读了一篇文章,篇名叫《忠言逆耳》,作者是家郑渊洁。这篇文章论述了现在许多人,对自己亲近的人,专门挑他们的毛病,还打着“忠言逆耳”的旗号刻薄对待他人,以挑他人的毛病为乐事,打击他人的自信,仿佛不这样,我们的生命就难以延续。
据说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在世界排名靠前,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人节俭的结论,或者说是吝啬。其实,我们最节俭最吝啬的不是金钱,而是赞美别人的话。古人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于是,有许多人听了古人的话,他们专挑别人的毛病,其中包括亲人、朋友、同事,不认识的人。他们以挑别人的毛病为快乐,打击别人的信心,还以为这样做全都是为了他人好。
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人获得成功离不开自信,而人要获得自信,就必须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最美和鼓励。真正的忠言是赞美,鼓励是顶级忠言,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赞美和鼓励是滋养他人自信的灵丹妙药。由于我们不会赞美他人,所以导致我国国民的自信度偏低,一个由缺乏自信的人类构成的民族,很难快速前行。但是还有许多人不赞美自己的同胞,而去大张旗鼓地去赞美一个不和自己想干的外国人。不赞美就都别赞美,如果只赞美外国人,不赞美自己的同胞,外国就越来越发达,我们就越来越落后。
请学会赞美别人,这不需要花钱,从赞美亲人开始。赞美比人就是赞美自己。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三
我看过很多的书,比如:《瞧,这帮坏小子》、《爱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欢《西游记》。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经。
《西游记》这本书有四个主人公,其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很勇敢,每次都敢和妖怪作斗争。他是唐僧的徒弟中最厉害的一个,他会七十二变,并且一个筋斗就能翻十万八千里,他天不怕地不怕,就连玉皇大帝都敢惹,所以玉皇大帝给他了个称号,叫“齐天大圣”。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说起猪八戒,可就比孙悟空差远了,他只会三十六变,还还比较贪吃贪睡,并且怕困难,有时还说谎。但他还是有优点的,他的力气很大,是孙悟空除妖怪的好帮手,所以人们就不厌恶他了。
沙和尚是唐僧三个徒弟中最老实的一个,他忠心耿耿,又十分警觉,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保护师傅的。
师傅唐僧,不会七十二变,力气也没有猪八戒大,没有沙和尚的勤快,可是他不怕千辛万苦,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真经。
读了《西游记》,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是只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坚持自己的目标,取长补短,就必须能够取得成功。我以后也要学习这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争取做好每一件事情。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四
《想变成人的猴子》是杨红樱阿姨写的《笑猫日记》里的一个故事,笑猫是一只可以微笑、讥笑、哈哈大笑、冷笑的猫……他最爱的人是杜真子,最爱的猫是虎皮猫,他和虎皮猫一共生了三只小猫,老大叫胖头,老二叫二丫,老三叫三宝。
笑猫被杜真子的妈妈赶出了家门,住进翠湖公园的一个秘密山洞里。马小跳、张达、唐飞和毛超在放学的路上看见一个耍猴子的人。他们看见了那人就管他叫对对眼,马小跳、杜真子他们齐心协力经过三个回合的战斗,把猴子从对对眼手里救了出来;后来杜真子把猴子抱到自己的表哥——马小跳家。
最后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把猴子送回了它的家——大森林。
读了这本书,正如马小跳说的:“动物园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由!”我知道了每个人都要有自由,要是别人把你抓起来,你开心吗?不要虐待动物,所有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五
在旧中国,我们国家是十分贫穷落后的。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毛爷爷爷爷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震撼了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我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祖国只用了短短60年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在农业、医疗技术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推进上,我国都有了巨大的变化!
遨游太空,一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对浩瀚无边的宇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美好的梦想。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未来几个月里,中国人民还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天宫一号,这个人造卫星可以让人在太空中生活一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技的发展,让我国提升了国际地位。
5.12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救灾和赈灾中,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舍己救人,无私无畏,大爱无疆的伟大光辉。
《我的祖国》这本书使我知道了祖国的强盛,我热爱我的祖国!我愿祖国在新的一年里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阅读书籍读后感篇十六
我阅览过许多关于顽强的故事/书籍等,但唯一能令我泪下的就是《石缝间的生命》了。
石缝间的生命虽然没有玻璃棚中的花草生来茁壮,价格不菲,但他们却能经历风吹雨打却有比雍荣华贵更价值连城的顽强意志和沧桑雄姿。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在红军万里长征时,如果没有战士们的浴血奋斗会有我们幸福的今天吗?烈士的坚强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今天学习生活中坚强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使优秀者更加优秀;使失意者再获机遇;使低差者勇攀高峰。
如果优秀者失去坚强从此跌入深渊;失意者失去坚强则一蹶不振;低差者失去坚强则碌碌无为。所以,我们虽然不能在战场上驰骋,却要在学习中奋笔疾书钻研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