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战争读后感范文(18篇)
阅读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那么怎样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所读内容,不仅要看到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寓意,抓住作者的核心思想和表达方式。其次,我们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和层次,首先概括出核心观点,然后逐步展开论述,并且要注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使读后感的整体呈现更加流畅自然。同时,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将读后的情感与思考深入融合,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情感的冲击。最后,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眼球。总而言之,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层次清晰、情感真实、语言流畅等多个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份关于读后感的范文集锦,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一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某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二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三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這茖名词会不会从我們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一部分答案,还侑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尙,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茖我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茖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侑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侑战争,只侑两茖野人为一茖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侑的战争都逃不开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侑利益,就没侑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來没侑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侑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藖礞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侑关,人类从來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侑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侑了殖民地,侑了奴隶)。尙天给予人侑限的能力,人却侑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侑了国家侑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没侑逃出這茖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祂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祂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侑国界,没侑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我們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侑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這很正确,认识這点,我們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侑力的把握它。我們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茖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們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們好欺负,你們侑能力征服,那么來吧,我們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你的身尙。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四
同学们,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是幸运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蜜还甜。但是,当我们享受美味的汉堡包,兴高采烈地迎着朝阳上学时;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手捧江苏省免费教科书,聆听老师的教诲时;当我们晚饭后,兴致勃勃地在网络里遨游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我们不能忘记:这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抗日战争中的元帅将军》吧!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山河破碎起英雄。读着文章,我仿佛也跟着来到了一九三七年,9月6日凌晨,黑云翻滚,细雨蒙蒙。在一片开阔的田野,几千士兵正翘首以待。这时,刘伯承元帅站了出来,为了民族的存亡,他誓与华北共存亡,并取得了抗战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百团大战的胜利。
碧血丹心昭千古。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的叶剑英元帅,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一生戎马喧嚣,亮剑总在风雨时。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里枪声最激烈,他就赶到哪里指挥,冲锋在前,毫无惧色。他,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浩然正气荡沙场。叱咤风云的杨靖宇将军,小女儿才降生5天,他就离开亲人奔赴战场,从此一去不复返。他指挥部队转战松江南北,打了许多胜仗,威名远扬……后来他被叛徒出卖,遭敌包围,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这位拖着上千之众在冰天雪地中周旋多日的抗联将领,胃里竟然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英雄壮举,令敌人骇然!连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他是“顽强的人”,“不愧是一个将才”!这是何等的英烈啊!
不该淡忘的先烈们,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弘扬并继承你们的精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浇灌出来的。正如有首歌唱的,“众手浇开幸福花”。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五
用了半个月读完了这本书,读后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经典”。难怪这本书堪与《经济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君主论》、《论法的精神》等书并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蕴涵了大量如何为人处事的智慧。本书不仅对军事工作者和军事迷是难得的好书,对在其他领域的人——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只要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者克劳塞维茨就像同时代的黑格尔等普鲁士思想家一样,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科学、客观、严谨、理性的作风,对战争和政治领域里很多问题做了极透彻的分析,这些分析大都从十分客观中立的立场出发,基本没有个人情感和偏见的成分。他对历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努力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历史的真相,以及该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克劳塞维茨对历史及其结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样,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俾斯麦、列宁、毛泽东、艾森豪威尔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读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期间曾勤奋通读此书,并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从书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持久战、农村保卫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于时间,我只认真地读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后两卷大多涉及18、19世纪欧洲战争中的具体战术细节问题,如山地作战、各兵种比例、要塞防御等,对当今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指导意义,我便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没有细读。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经典语句,其中一些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导和帮助。
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2、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3、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4、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5、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6、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7、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9、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0、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1、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象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12、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
太多了,摘抄不过来了,到此为止吧。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六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中日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今年夏天,我的姑姑去威海出差,参观了甲午海战陈列馆,并买了《甲午海战》这本书送给我。
在阅读中,我感到北洋水师众多爱国将领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祖国海疆的战斗中,他们置生死于度外,拼死奋战,却遭到清政府的.阻拦与刁难,致使清军丧失战争主动权,让日军步步紧逼,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作为一名华夏子孙,当我想到这段历史,心中充满了惋惜与悲愤。历史见证,清政府的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精神是不能忘记的。在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拼死一搏,最后发出命令:“全力以赴,撞沉吉野舰”全船将士全部遇难。
在保卫刘公岛战斗中,虽受黄海大战重创的北洋海军临威不俱,抵挡住了日军七次猛烈进攻,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直至2月12日水师弹尽粮绝。这些铮铮铁骨的中华男儿,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存。115年过去了,“知耻后勇”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有多少圣哲贤士披肝沥胆,奋力开拓,有多少英雄豪杰英勇捐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下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优良品德,将来为祖国贡献力量。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七
《货币战争4》的前几章延续了阴谋论,仿佛美国早已计划好了一切(或计划好了绝大部分),这点我始终不赞成。最后两章则是给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在我看来也颇为幼稚,比如他大力支持“亚元”。不过,宋鸿兵认为应该支持政治体制改革,不知道是否借鉴了张维迎、华生等人的见解,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但纵观全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欧元诞生的讲解。
欧元怎么诞生的?首先是德法自普法战争开始的世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为了永远消除战争隐患,提出“煤钢联盟”,也就是成立一个超主权组织(煤钢联盟),德法共同享有煤炭钢铁产量,并且其他欧洲国家可以自由参加。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举措,按照宋鸿兵的说法,值得我们借鉴。
煤钢联盟之后,又成立了其他几个行业联盟,然后就诞生了欧洲共同体,然后就开始探讨金融的统一。于是欧元就诞生了。欧元的诞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其背景是欧洲高层有一大帮盼望统一的精英,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高层都有。他们经过四五十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1999年推出了欧元。
当然,欧元这几年灰头土脸,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风声鹤唳。对此宋鸿兵根本不提,我不知道为什么。按道理,他写《货币战争4》的时候这些事情早已发生了,所以完全可以对欧元做更为客观的分析。可是他没有。也许他还准备写《货币战争5》?呵呵。
我的第二个重大收获,是他对战后日本、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讲解。尤其是日本。当然,鉴于我已有相当多的了解,我觉得他对中日发展的讲解,似乎还是不够全面。不过能像他这么生动讲述的,尤其是对五六十年代中日经济发展的生动分析,我认为颇为少见。当然,他也是参考了为数不多的几本书写成的。或许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非常值得一看。
第三个收获,是他对格林斯潘的讲解和分析。同样很生动,让我们对美联储操控市场的手段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也多次提到伯南克。不过,他同样刻意回避了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所以综合来看,我认为他肯定会写《货币战争5》,讲金融危机的事情。不过,对于源起美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在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各路高人早已写了很多,我不知道宋鸿兵会怎么写。获悉还是从货币阴谋论的角度?顺便再写写黄金和白银这几年的跌宕起伏?哈哈,反正我是很期待的。
对于宋鸿兵极力倡导的“亚元”,我不抱任何希望。因为中日和德法不一样,中日之间的战争还是太少了,呵呵,而且领土也不接壤。另外,欧元诞生前有“煤钢联盟”,中日之间有什么?况且还有实力不弱的韩国,以及中韩之间另一个国家的问题。总之,亚元根本没有可能产生,人民币只能靠自己。
ok,该收尾了。感谢宋鸿兵给我提供了这么多生动的历史知识!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八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囊中。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置,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军率领日海军联合舰队开进黄海大东沟伺机埋伏。当中国护航舰驶入黄海大东沟时,日舰便开火袭击,于是北洋舰队便纵队排开。实施反击。炮火炸开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时,海水沸腾。硝烟弥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当时中日悬殊太大。中方舰队严重受到日方的'摧残,可中方仍然坚持还击。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静,他下令致远舰向日方舰队开去,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沉,破碎沉没。当随从递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而不接,最后与他的爱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副沉痛的挽联,一代历史的伟绩,一种意志的坚定,一次伟大的战役。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九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繁殖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
初读此书,感觉并没有印象当中的经济学书籍那种枯燥乏味,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小说,推理小说。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简直不可思议,世界怎么会是这样呢?初看似乎讲述的是事实;继续似乎是小说,读到一半似乎是事实;当读到最后感觉是真理;回味反思后让我茫然。《货币战争》中的一段话令我震撼:“众所周知,谁能垄断某种商品的供应,谁就能实现超级利润,而货币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如果谁能垄断一国的货币发行,谁就拥有无法限量的赚取超级利润的手段。”在我的脑海中,简单明了的垄断产生超额利润的事实从未被应用到货币的供求上。在我国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宣传下长大,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人可以垄断货币的发行,国家也不可能剥削人民。但是,书中的事实表明货币在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普通的商品,一种可以控制的商品。尽管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但是从未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认真的考虑过。
从宏观角度来看,《货币战争》这本书让我们知道金融对于现代社会运作的及其重要性。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力量,才会掌握主动权。金融,无论好与坏,至少它现在是存在的,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冲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把金融相关的知识搞明白,才能在现代金融竞争中掌握有利地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个人角度而言,《货币战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黄金黄金作为个人必备资产配置的必要性,根据传统理财理论,个人资产中黄金的合理比例应在10%左右。作为一种资产,就和股票等其它资产一样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目前黄金价位居高不下,此时买入黄金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时机;其次,是否买入黄金还要看个人资产总量大小,如果资金量太小,买入黄金也未必最适合,因为那样并不能达成足够的'财务安全保障目标同时缺又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机会成本相对来说实在太高。综上所述,我想目前可能较稳妥的方法是适当持有一些长期坚挺且有一定低估的其它货币以防止因本国经济过热或其他突发因素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产生。虽然这种可能性较低,但个人理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分散风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要增强自己的理财意识,分散风险,尽量避免货币战争中的流弹。当前经济开始出现萧条,物价上涨,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刻,利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广泛的学习,让思维真正与国际接轨。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一
看完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感觉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兴奋不已,对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所折服。在这里我引用一下,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司长徐林的话:“从货币搏弈的角度,演绎了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并推导与瞻了未来全球格局展示视角挑战了传统货币机制,令人惊而后思。”
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老百姓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货币的贬值会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引起物价飞涨,金融是新世纪对内对外没有硝烟的一场战争。
通过看书与现在改革了解了一常常识作对比,看出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通过货币来控制政权,这样剥削一个国民经济和资源使得更容易。如今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有那些不同?目前,中国的货币金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无法与西方金融寡头直接对抗。中国要想摆脱被动局面,必须逐渐建立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严格把控货币发行权,逐步提高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让中国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是中国最终的出路。当下应坚持各走各的路,加强黄金储备,严格把持货币及金融证券发行权,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积极加强外线作战,收购国外银行资产迅速扩张,在激烈竞争中快速成长。如果海外扩张和扩张受阻,中国也不妨按照对等原则办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运作。看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以前有所不同就是在于,从前国家有银行虽然推动资产通货膨胀来赚取利润,但绝对有来恶意制造通货来血洗人民的财富的企图,我国有强力的国家中央银行作后盾使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
金融资本势力有一个极为长远的计划,它旨在建立一个金融系统来控制世界,一个被少数人控制的,能够主宰政治体和世界经济得体制。历史证明,放贷者会使用货币和发行的控制。货币是否坚挺成为一个国家盛衰交替最早出现的特征。货币是一种商品,而它的不同与其他一切商品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中的一个行业,每个机构,每一个人都许要的商品,对货币的发行的控制是所有垄断的最高形式读了此书以后,使我对货币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作用。整本书都是围绕货币的发行权、金(银)本位等经济领域中的核心问题来展开的。货币发行权的私有化,使得各国民众永远背负起不断激增的国家债务,法定货币的不断贬值。为了让国债数量不断增加,获得更高的利息收入,金融资本家们不惜挑起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
从整体上看,本书有利于中国人民特别是精英阶层了解西方金融的发展历史,提高金融防范意识,唤起爱国主义热情。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二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基于国际金融法老师的推荐。上她的第一堂课时她就极力推荐我们在课后看看这本书。后来,我去学校图书馆借到了这本《货币战争3》,开始每天看这本写满破译世界财富密码、揭秘国际金融骗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网络超百万人气点击的金融届的奇书。
每次看这本书时都感到满腔热血、内心激动,虽然我学的法律,不是金融专业,对书中提及的一些有关金融专业的专业内容看起来比较吃力的,要不断去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但是我还是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愤慨的热情,这也同时感染了我。
看了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其实就是以金融的视角在解读中国的近现代史。讲述“金融高边疆”的起点便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我也随着作者一起翻开了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探究和解密的篇章。
为什么日本军队总是发生‘下克上’?为什么日本政变不断、刺杀成风?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改革刺激了日本,并加速了日本的侵华战争?为什么国民党的法币最终走向崩溃,而共产党的人民币却能横空出世?”
作者说:“这些历史疑问迫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逐渐认识到货币发行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大影响力。而构成和行使货币发行权,则需要一整套体系和架构支撑,这是我在这本书中对货币发行权的一种新的认识,我将这一体系称之为‘金融高边疆’。”我随着作者的思路我渐渐理解了这个体系,深切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特别是他列举的许多例子,包括他提到的当时那个时代现身于“货币战场”的各个名人和各个金融机构。让我更加明白当时国家、列强、洋买办、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清楚了诸如日本在同等时期取得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而我国洋务运动却失败的原因等等。
虽然后来推荐这本书的老师说这本书的某些观点稍微极端了点,但是我觉得那也是作者极力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从另一角度解读了中国近代史的面目,而且激发了我对许多金融知识的兴趣,现在我准备把《货币战争1》和《货币战争2》也看看,并多阅读其他金融类的书籍,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也能提高自己从“货币”的角度看待某些事情的能力。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三
一个民族的活动种类越单调,军事活动在这个民族中越可能占据重要的地位。出现军事天才的机会就越多。
对这本书最初兴趣起源于作者与拿破仑之间的些许微妙联系。作为“军事天才”的拿破仑,他的辉煌他的落魄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因而探索他的事业巨细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小兴趣。说到战争,虽然这本战争论距离我们已有好些年份,但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信息不因时间为转移,只要世界还存在着与当世之时共同的某一属性。
放眼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我们可以明白,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自我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看待战争,研究战争,战争论精心研究了战争中的一切因素,分析对当今战争理论和实践有相当大的指导借鉴作用。
其实,处于自身的局限性,对本书最大的印象就在于本书关于人道主义的否定给予了我巨大的冲击力。善良者希望在炮火中寻得平衡,幻想着类似电影一样可以巧妙的处理大慯之事的幸运办法,然而人道主义赋予我们的善良唯是的道德观念在战争这里往往覆于破灭,战争的实质就是如此残酷。
不造成破坏又使对立方臣服的意志并不能冠冕堂皇的.称之为战争的艺术,这也并不是军事艺术真正的发展方向。纵使此论观之甚美,但其实质是必须克服的错误思想,不能犹豫厌恶残暴这个要素就忽略其艺术本性,客观存在之物,我们需要正视。
另一点论述与之有类似的情结,也确实让我在如此浩瀚的文字中产生了些许共鸣,既为不确定的感情因素。我们的理性告诫我们应该追求斩钉截铁的“是或不是”,我们的情感却驱使我们逗留于“大概”“也许”之间。哲学探索和逻辑推理的道理会将人引入陌生的“冰冷”世界,而侥幸的情感则带人步入偶然的幸运国度。尽管概率不定,但思维的惰性总是让人们偏至于感性的不肯定。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排斥肯定,实际上是对自我规箴的逃避,将事情或事物推至“不确定论”则是为自己找到龟缩的硬壳,世界本为相对,大范围运动中确实存在多方不确定,以巨论小,言其不顺可,言其顺亦可。这就是“不确定论’者的法宝。
一切若都定位未知,那世界则太为混沌了。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四
《战争论》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那读者从中读出了哪些意思?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战争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20xx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队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了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五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了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了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了,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六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着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着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着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着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又是一部哲学着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我最近拜读了宋鸿兵老师所著的《货币战争》。合上书页以后,我不由得感慨经济的发展史之长,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之深阔。
书中可谓是展现了一幅世界最大的阴谋论画卷,读完这本书让我仿若看穿了世界阴谋。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虽然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本就是一场博弈,充满了阴谋,“兵者,诡道也”。但我并不相信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别人蓄意谋划的。
在历史的发展中,对钱的源来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钱是由交易产生的,也有的学者认为钱是由宗教或婚丧嫁娶产生的。而我认为钱是由交易产生的,交易这项经济活动可能比我们人类的文明历史更为悠久,所以对货币的深入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金融。
在书中,宋鸿兵老师认为,货币的职能是经济活动的单位度量衡,换句话说就是,你每付出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最后产出的那个量度需要的高度,就像是千克、米、秒这样恒定的、不会由于时间或者空间而变化的一种单位。
由此便又引出了书中的另一个观点——黄金才是财富的最终代表,应该恢复金本位制。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唯有黄金白银是一直受到大家所认可的,也不会由于时间或者空间的原因而改变其价值。在古时中国便是典型的银本位国家,而西方国家诸多则是金本位国家。马克思就曾经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之所以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能够成为大家都承认的流通货币,便是由于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用于财富窖藏的一种单位,而黄金和白银这种贵金属,是一种几乎永恒不变的载体,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虽然现在这个世界想要恢复成为金本位制体系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现在的美元也一样起到了黄金的作用,虽然不及黄金稳定。美元能够承担起世界储备的这个位置,宋鸿兵老师认为是由于美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也是取得货币霸权的必备条件,而想要发展国家的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唯有社会生产率的上升,才能长期的维持经济的发展。
宋鸿兵老师举例,为什么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放假比内地要高很多,因为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生产率相对较高,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储蓄,而房产就是属于一种财富窖藏的替代品,因为当地的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大家的财富窖藏提高,也就使得周围的地价得到了升值,从而导致了房价的上升。在现在的媒体中有许多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来促使经济的增长,但是真正经济的增长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没有生产率本身的提高,一切的经济增长也就是不切实际的。刺激生产力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出现更多的发明创造,出现更多的供应,当这些更多的商品或服务出现在市场上,便会刺激其他方面的这种相应的生产,这种产品与产品、服务于服务之间的交换,才是消费,只有经济的增长才能促使消费的增长。
所以想要使得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发展社会的生产率,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这也将会成为我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一个学习目标,未来辉煌的经济发展史,不应该由商业巨头们来阴谋策划,而该由我们的努力所谱写。(杨在航)。
巴以战争读后感篇十八
在学习中,我知道了圆明园是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知道了圆明园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观看了《火烧圆明园》后,我又知道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看了圆明园的毁灭,我真有些说不出的感情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
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然而,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现在圆明园已经不是以前辉煌的、灿烂的圆明园了,现在的圆明园是一堆残垣断壁,一堆废墟。当时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那一刻将深深的印在人们的心里。当时清朝政府是腐败无能,花钱如流水。一顿饭都要花掉许多银子,饭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上等布料做的,也要花掉许多钱;大官人吃喝玩乐花掉许多银子。可他们知道,这些供他们吃、喝、玩、乐的银子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银子,他们吃着、穿着、用着老百姓的银子,竟然还心安理得!他们根本就没理老百姓们过的好不好,所以,当时我国只有挨打和受欺负的份儿了。
看到圆明园那悲惨的结局,我更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闭关锁国的后果只要能多多向外学习、交流,就会更加繁荣富强,不会为他人所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