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力教案(模板16篇)
教案是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方法的多样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
八年级力教案篇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
这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
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
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八年级力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欢乐和奇异。
2、深入体会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岁月,陶渊明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倾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陶渊明已有的认识,再次走进《桃花源记》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找同学大声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三、分别从“美、乐、奇”三个角度赏析全篇文章,学生进入小组讨论pk阶段。
四、小组讨论: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师点拨: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情美。
2、作者写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喜爱、向往)。
五、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教师点拨:(老幼因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而乐)。
2、总结:桃花源人都乐在哪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作者写这些乐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组讨论:
1、桃源“奇”在何处呢?从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同时分析了三个问题。
1)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刘子骥寻桃源是不是画蛇添足?
2、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
3、作者设置这些“奇”暗示什么?(虚构社会)。
七、桃花源是一个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仙境,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批判黑暗社会)。
八、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明确:想法积极,做法消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学生质疑。
十、总结小组成绩,鼓励优秀小组。
十一、结束语:陶渊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八年级力教案篇三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
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形神兼备
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八年级力教案篇四
1.分腿腾跃属于跳跃教材是一项发展学生腿部和上肢爆发力的运动项目,对增强肩臂、腰腹和下肢肌肉及关节韧带的力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它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颇受中学生喜爱,但必须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学生相互保护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
1.八年级学生曾经在七年级学过体操支撑跳跃教材,感觉并不难但跳好不容易。
2.由于学生上下肢力量不足,而且部分同学胆小,心里上易产生畏难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正确引导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动作。
3.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保护帮助。
1.认知与技能:学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理解这是空间感和前庭器官的刺激,80%的同学掌握推手技术、75%的学生能应用此技术、40%的学生能掌握保护与帮助技术。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在练习中相互模仿并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在不断实践----尝试----练习中,在同学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中不断改进技术动作,相互之间沟通、信任、交流。学会保护自我和保护帮助技能,培养安全意识增强责任感。
1.教学重点:快速推手。
2.教学难点:腾跃器械时两腿制动挺身。
体育教学常规-----单人活动-----双人活动-----专项准备活动----教师示范----教师保护----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合作、改进----选优展示---学生细观----技术指导、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补充。
八年级力教案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一)导入:
1、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时间:7分钟)。
2、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学生进行品析。
3、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八年级力教案篇六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
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八年级力教案篇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南山”指的是庐山,不是终南山,这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是起床的意思。“荷”是扛着的意思。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作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这一点我们从“带月荷锄归”这一幅美景中可以感受到。(明确: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这种生活不违背我的意愿。这里诗人的“愿”究竟是什么?(明确: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意愿。)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中满含悲壮。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轻烟直上云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有一轮又红又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声:“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走很久。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二十五岁之前,一直在四川生活,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所作。“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意思是从遥远的蜀地乘船而来,渡过荆门,准备到楚国游览,实现自己的抱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在大荒原上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两句把生活在蜀地的人,初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点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在洞庭湖的东边,长江的西面。“帘旌不动夕阳迟”,(因为无风)楼阁上的帷幔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黄昏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只是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啊。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未老先衰头已白的我,在秋霜的季节里登楼凭吊古人,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悲痛,尽在不言中。
八年级力教案篇八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力教案篇九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悲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的情感。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父母的感激之情转换为孝敬父母实际行动。
1、布置学生搜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听着这首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我们自己的家,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自己又该给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一起思考对家庭的责任。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照片,介绍一下自己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介绍完了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叶回归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拥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师引导、组织活动:说一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故事《她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介绍英雄母亲——卢映雪。
学生总结:父母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教师请学生讲“香九令,能温床”的故事,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应尽的义务。(讲解中教师注意引导)。
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胶片:你会怎样做。
父母要出远门时,我会。
父母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时。
父母生病时。
父母给我们提意见时,我会。
还能做到:
通过活动,学生知道要多理解,关心、体贴他们,尊重父母等等。
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打算怎样做?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行为作业。
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
一、温馨的家庭生活。
二、不忘父母恩养育恩。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二
1.掌握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常见的无性生殖。
2、组织培养的概念。
3、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
几种常见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多媒体素材。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
(回答:是由于生物体具有生殖的特点。)。
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
讲述: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
(大屏幕显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
提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
(回答:略。)。
提问: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
(回答:没有。)。
提问:新个体与母体的关系是什么?
(回答: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
(回答:营养生殖。)。
讲述: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课下各个小组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课上来介绍。)。
(学生介绍:天津市的市花月季花的繁殖主要利用嫁接和扦插的方法,果树的繁殖也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例如:我们吃的甜脆可口的鸭梨、雪花梨等全是嫁接的结果。)。
讲述:通过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
提问:为什么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母本的性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无性生殖的概念入手。)。
(回答: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
讲述: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有的,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当然有的。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提问:什么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回答:略。)。
(大屏幕显示组织培养的流程图及以胡萝卜为例的组培动画过程。)。
讲述: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活动一:找一位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在课堂上亲手在接种箱内操作一下接种这一环节,并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其他同学观看大屏幕,并给他找错误。)。
(活动二:带领大家观察锥形瓶中的植物组织,哪一个被污染了,哪一个没有污染,并让同学思考为什么?)。
(活动三:让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针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过程,向活动小组同学提问题。)。
(不能解答的问题由教师回答。)。
(活动小组的同学结合参观天津市蔬菜研究所的情况,向大家介绍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并给大家讲解脱毒马铃薯种及马铃薯快繁等知识。)。
讲述:从上面活动小组的介绍,我们知道,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不仅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即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即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1997年英国科学家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多莉羊”,这标志着生物新世纪的到来,同时,人们边看到了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
(各小组讨论,然后畅所欲言,从医药、畜牧、医学等各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前景,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讨论了克隆如果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讲述:刚才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
(大屏幕显示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
提问:什么是双受精?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有生殖细胞的产生及结合?
(回答:略。)。
讲述: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确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回答:略。)。
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三
1.学生学会关于假期去旅行的一些常用词汇与句型,并学会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2.通过与学生交流假期去哪里旅行的话题,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学生会用一般过去时态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四
(2)友谊与成长同行。在成长道路上,朋友给与我们很多。朋友伴随我们一起成长。
2、如何获得友谊?
真挚的友谊是用心培育的结果。只要我们抱着真诚的态度与老师、同学交往,我们一定会获得真友谊。敞开心扉,坦诚的与他人交流,真诚的帮助别人,朋友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1、善交益友。
(1)所谓益友,是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益于自己进步的朋友。
(2)善交益友包括乐交诤友。诤友就是能够直言不讳指出我们的缺点、错误或不足,批评和帮助我们的朋友。
(3)如何成为诤友?
一方面要乐于接受同学的批评,另一方面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批评。
(4)善交益友要区别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或“哥们儿义气”。
江湖义气的危害:江湖义气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其结果是助长坏思想、坏行为的产生,最终必然是一害朋友、二害自己、三害集体。
2、远离损友。
(1)损友是指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
和好人交朋友,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好的影响;与坏人交朋友,也会不知不觉受到侵蚀。
(2)要谨慎选择朋友,远离损友。
3、交友的艺术。
(1)对待同学和朋友要心胸宽阔,理解体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不能嫉妒朋友,要欣赏朋友的成功。
1、男孩女孩。
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有各自的乐趣和烦恼,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也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应相互体谅、互相帮助。
2、纯真的友情。
(1)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很平常的事。
(2)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纯真的同学友情,不仅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形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
(3)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遵循“自然”和“适度”的交往原则。
3、青春的心弦。
男女同学相互产生好感和爱慕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可能因此遇到很多麻烦、困惑和苦恼,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五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八年级力教案篇十六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