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有理数的论文(专业15篇)
不断学习新知识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备条件。总结自己的演讲和表达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自信地展示自己,提升沟通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写作示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领会写好总结的要领。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一
网络营销将是未来网络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本文选择了网络营销中几个主要的概念进行介绍,但愿读者能从这些概念中对于网络营销有1个总体的认识。
网络营销。
市场营销作为1门学科,阅历了以出产为导向的营销观念、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观念、推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5个阶段。最近几年来跟着互联网的普及,使患上市场营销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扭转,从而对于市场营销策略以及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营销(cybermarketing)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讯技术以及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1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市场营销并无根本的区分,它们都要实现其营销的目标,行将潜伏的交流转化为现实的交流。网络如斯快速地发展主要缘由是它能给个体以及组织增添价值,不能增添价值的网络无论是对于个体仍是组织都是毫无心义的。
网络市场调研。
网络市场调研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是它的互动性,这类互动不但表现在消费者对于现有产品的发表意见以及建议,更表现在消费者对于尚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的介入,这类介入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洞察市场的潜伏需求;2是网络调研的及时性,1方面调研信息传递到用户的速度加快,另外一方面用户向调研者的信息传递速度也加快了;3是网络调研的便捷性以及经济性,在整个调查进程中,调研者还可以对于问卷进行及时修改以及补充,而被调查者只要有1台计算机、1个modem、1部电话就能够快速利便地反馈其意见。同时,对于于反馈的数据,调查者也能够快速便捷地进行收拾以及分析,由于反馈的数据可以直接构成数据库。
四c与网络整合营销。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是由迈卡锡教授提出的四p组合,即产品、价格、渠道以及增进。这类理论的.动身点是企业的利润,而未将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的利润平等首要的地位上来。而网络的互动性使患上顾客能够真正介入整个营销进程,而且其介入的主动性以及选择的主动性都患上到加强。这就抉择了网络营销首先请求把顾客整合到整个营销进程中来,从他们的需求动身开始整个营销进程。据此,以舒尔兹教授为首的1批营销学者提出了四c的市场营销理论,即消费者的需乞降愿望、本钱、便利以及沟通。因而,网络营销的模式是从消费的需求动身,营销决策(四p)是在知足四c的请求的条件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终究实现的是消费者需求的知足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在这类新营销模式之下,企业以及客户之间的瓜葛变患上无比紧密,乃至牢不可破,这就构成了“1对于1”的营销瓜葛,这类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动身点及企业以及客户不绝交互的特色。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二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应是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和生活交际语用能力增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经典篇章的阅读学习,引导学生在积累字词、感受语言表达、体会篇章结构的基础上获得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分析鉴赏水平,获得和呈现思想与情感。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而形成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阅读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在普遍采用的情景式教学、问题探讨式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等都可以说是阅读式教学策略的演变。在阅读教学中,以生为本,让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鼓励他们提出阅读发现和思考;接下来我们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与概括,对抽象而富有含义的句段进行评析,对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进行探讨。以上就是阅读式教学的开展程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讲授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思考、训练中走向探究、合作和自主学习。另外,阅读式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使得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真正融合成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个整体,促成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生成。我们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采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在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并提高自我调控的方式和能力,从而展示自我,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二、高中语文阅读式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新课程理念提出阅读要个性化,而个性化阅读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离不开他们的阅读情感。
1.导学先行,让学生学会质疑预习。
阅读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能在课堂的再次阅读中发现问题,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的前提是课前有阅读的体验,从而有准备地来上课。如在学习杨绛的作品《老王》之前,学生要先预习,至少要知道该专题“底层的光辉”的含义,明白该课文中的底层人物是谁。这样他们在阅读中就会留意并思考“老王”的光辉在何处,“我”对“老王”和“老王”对“我”都各做了哪些事情,情感上是否对等。只有如此,课堂上的阅读式教学的开展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获得分析与鉴赏能力的提升。
2.分析学情,推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方面获得提升而开展的,是要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点,采取包括阅读式教学在内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有收获和提升。如在《我与地坛》一课的'学习中,史铁生笔下的三处景物描写非常的经典而富有深意。学生往往“意会”却不能“言传”,因而景物描写的分析方法则是教学重点。以第二处景物描写为例:我们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学生大多是谈不好,或者不会谈的。我们运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再读该段,将内容进行切分,如把“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这句话抽出来分析。教师提问:“该描写好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去指导学生从语言、手法、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自主阅读的开展过程中、在合作探究的推进中,学生可以分析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动词“停”使用得形象、生动的特点,能感受此处的小生命“蜂儿”是富有生命力的。当然,我们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多角度分析。如此一来,该处描写的其他精彩的句子,学生也就会分析了,也能在对小生命的活力的分析中感知作者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当然,我们也允许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个性阅读,如学生在词句中读出生命要多姿多彩,我们也应该肯定。另外,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情感来阅读,让阅读丰盈而充满个性的光彩。如在《可以预约的雪》的阅读式教学中,我们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我们都遇到过怎样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是怎样感悟人生的。当然,我们的阅读式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内化的能力,将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运用到写作中去,实现读写能力双提升。总之,素质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和确立快速高效及量质并举的阅读理念,在阅读教学和阅读训练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个性阅读能力,并熟练掌握阅读方法,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三
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及自身状况,笔者总结出我国工业设计创新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没有及时转变经营理念。
产品同质化是由传统的低成本、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盈利模式造成的。一些中小企业受自身实力的局限,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有依附名牌的心理,为追求少投入、多产出,紧随知名品牌产品之后。这样就造成了产品的商标、造型、色彩、功能与知名品牌的雷同,但在质量及价格上却有天壤之别。
2.设计缺乏原创性。
其一,同类产品在材料v、色彩、造型及功能等设计上缺少原创设计,大同小异,没有创新。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依靠“拿来主义”。目前,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缺少原创性的设计。其二,价格的恶性竞争使一些原创性设计缺乏深思熟虑。
3.设计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其一,设计维权制度不完善,影响设计师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工业设计的作用已无须赘言,一些设计独特的产品必然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流行,许多企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开发新产品时,往往会在产品造型设计上下足工夫,并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设计的成果进行保护。但一旦产品畅销,就会有大批仿冒产品出现,发生侵权行为。由于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经历维权行动之后,许多企业即便打赢了官司,却也付出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缺乏足够的执法力度,企业及专利人进行产品设计创新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其二,产品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无法同步进行。从国家一份最新的统计资料来看,在国内所有企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是万分之三,但没有申请专利的企业就占了99%,没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占60%,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很多厂家无暇顾及或者忽略了自主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主要运行的是oem的经济模式;我国的专利制度还不尽完善,一直以来企业与个人维权艰难;我国仅仅对产品的整体设计进行专利保护,却不保护局部设计。因此,企业必须全力以赴进行产品外观设计,如果忽视专利保护的差异性,诉讼难判、侵权不断的情况将会发生。
二、促进工业设计创新的对策。
1.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外观设计。
现在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消费特征,一些针对用户的深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及个性化设计备受青睐。在《情感化设计》中,美国享誉盛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了产品的创新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反思水平、行为和本能,又要注重使产品富有个性,美观适用。在计算机技术远不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美国苹果公司开发出imac电脑,根据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在产品外观上做进一步的改良。imac电脑凭借富有个性又前卫新颖的造型而一炮打响,提升了苹果公司产品的品牌形象和附加值。
2.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拥有量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趋势,而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外观设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外观设计知识产权申请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但从产品外观设计总体水平看,我国还远不及日本和欧美等发达的国家。所以提高产品外观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技道并重”,培养有创造力的设计精英。
在设计人才培养问题上,一些人提出了要重技术而轻文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重道轻技”。事实上,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道”和“技”两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要“技道并重”。
4.由自由创新向引导创新转变。
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工业设计的发展基础一直相对薄弱,必须依靠政府大力引导和大力支持,才能进一步发展。企业通过识别市场的潜在需求,促进产业的自由发展,进一步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行开发,对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世界发展的重大趋势就是从规模增长转向创新增长,开辟工业设计的创新之路是势在必行的。企业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克服一切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并积极寻求一切途径拓宽工业设计发展的道路,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当前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四
论文关键词:世界多极化“亚盟”概念区域性合作和平与发展。
论文摘要: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使国际社会感到担忧和不安。世界需要多极化,因为只有多极化才能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像欧洲国家一样,亚洲国家也一定能以新思维和向前看的态度处理所谓的“文化裂痕”,进而启动统一进程,最终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的多极化世界的一极。
一、概述。
目前,研究和关注亚洲未来政治与经济问题的机构与学者不乏其人,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诺贝尔奖得主曼德尔多次发表谈话并预测,在未来的里,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可能会成为现实,世界最终将出现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同时,欧洲的许多大学(如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雷登索大学、英国的牛律大学)里,也有一些人在研究和探索一个未来统一的亚洲的可能性,希望会出现一个“亚盟”与欧盟、美国一起构成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国内外学术界也有人对亚洲统一持怀疑态度,认为亚洲与欧洲存在太大的差异,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国的经济实力也存在较大悬殊,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布局分散,“亚盟”的出现几乎不可能。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认为,亚洲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裂痕”将难以逾越,甚至预言“”将在亚洲区域内爆发。
因此,研究未来“亚盟”,倡导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紧密型社会、经济合作,不仅具有学术前瞻性,而且对于修复和消除所谓的“文化裂痕”、维护亚洲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亚盟”
前苏联阵营崩溃之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充当着国际警察的角色。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失去了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法国总统希拉克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在这个世界里如果只有一个主宰力量是危险的匕这种危险明确地表现在美国推行其国家战‘略的时候相当傲慢,甚至有时对其欧洲盟国也不管不顾。一个鲜明的事例就是其近年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及曾经用巡航导弹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和处理科索沃问题的做法0美国的这种强权政治违反了民主的基本价值,因为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在国际法面前都应平等。但是,目前美国一意孤行使用不公正力量和手段加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单边主义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甚至其盟国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忧虑和不满。
事实证明,世界确实需要多极化,因为只有多极化才能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为例,欧盟在努力与美国抗衡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亚盟”的出现。从另一角度讲,“亚盟”的出现同样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一个多极化的、有多个警察的世界里,美国遭遇的风险也自然会大大减少。实际上,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相适应的先进的文明、文化和科学的政策策略,即使具有强大的具有威慑力的导弹防御系统也难以使美国固若金汤。“亚盟”的概念必将对未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来自欧盟的启示。
1945年,当欧洲还处于一片废墟中时,欧洲国家开始酝酿区域性合作,以新思维和向前看的态度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和争议。4月16日,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聚集在希腊首都雅典就10个新成员国人盟举行签字仪式。这是欧盟历史上第五次扩大成员国,也是扩大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进展,为欧盟实现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梦想奠定了基础。扩大后的欧盟从目前的巧个成员国增加到了25个,人口增加20%,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5%,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目前,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场。目前的欧盟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独立的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区域性政治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亚盟”的概念意义重大。中国一贯反对霸权主义并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对促进亚洲的区域性合作负有重要责任,因此有义务在筹建未来的“亚盟”方面有所贡献,以发挥一个亚洲大国应有的作用。未来的“亚盟”如果变为现实,必将为亚洲的和平、稳定与安全、促进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为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与德国在欧洲的地位相似。在统一进程中,德国积极消除了其他欧洲国家对其可能重新崛起成为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的恐惧心理,而成为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吸取德国的经验,中国正在尽力消除其它亚洲国家对中国日渐强大的疑虑和复杂心态,以一个大国的胸怀和宽容处理好中印问题、中日问题以及与其它周边国家的利益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近几年来所奉行的“韬光养晦”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做法非常有助于起到这样的作用。
欧洲统一的经验表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才是推动欧洲统一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加人欧盟并没有牺牲成员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一旦不能够满足成员国的国家利益,欧盟将会分崩离析。区域性合作就是要为区域内国家的利益服务;区域性经济技术合作的目的在于要使相关国家增加受益。显然,未来的“亚盟”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中国需要和亚洲国家一道才可能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强有力的一极,以有效地抵制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经济学家预测,在20年内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这种预测也许有些过于乐观。但是,20年内,中国与东盟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综合实力超过美国是可能的。
联合国的第八条款是专门为鼓励区域性社会经济合作而设立的。而且联合国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escap)负责协调亚太地区国与国之间的社会经济合作事宜。
与欧盟相比,亚洲各国、地区之间的社会与经济合作显得比较松散,也缺乏相应的组织形式,在某些国家间存在着世人所知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议。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增长,亚洲各国(地区)加强区域社会经济合作以维护本地区经济利益的要求日益迫切,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纵观世界形势,冷战体制结束后,亚洲政治局势的趋于稳定,为亚洲各国、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合作创造了前提。在经济合作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加强是亚洲各国(地区)加强经济合作的外部因素;亚洲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推动经济合作的坚实基础;亚洲各国(地区)间已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成为促进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加强经济合作的保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80年代为7%,90年代大体保持在7.5%一8%左右。这样的发展速度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五
谷金楼乡党支部-----耿战国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提高解放思想的自觉性,用恒心、下功夫,终身不懈;要求我们树立新的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确立一种敢想敢干、善于创业的气度,一种公道正派、破旧立新的勇气,一种自我加压、持之以恒的韧劲,一种艰苦创业、埋头苦干的精神;要求我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破旧、勇于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主动,在观念的更新中实现工作上的新突破,最终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全面发展。
解放思想,只有真正触及实际问题,才能增强解放思想的勇气、创新的勇气,才能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才能增强超前谋划意识。具体来说,要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六个字”上。
法,是否真正促进了工作。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端正学风,虚心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全面加强个人修养,从而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解放思想要体现一个“思”字。“境由心造,事在人为”。人的思想潜力是无限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学而不思,只会照抄照搬,唯论是从,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只会跟着别人走,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只有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思考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在学习中思考,在工作中检验、比较,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问题、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更好地驾驭工作,立足实际解决问题。要通过思考及时地清理头脑中不合适宜的思想垃圾,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把促进工作作为衡量解放思想的标尺,坚持做到一切结合实际、一切围绕提高、一切体现成效,才能强化责任意识,深谋远虑,深刻认识到自已的责任,不图名利得失、不计荣辱宠疏,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工作。要确立这样的理念:珍视自己的岗位就是尊重自己。因为无所用心、懒散怠惰,就抓不住机遇。
解放思想要体现一个“干”字。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勤勉不息的奋斗上。“干”能够最直接地反映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是干好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光想不干,光说不做,什么事也做不成。因此,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要想干事,会干事。要拿出信心、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落实,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去推进,力争每一项工作都取得最理想的结果和效果。在干的过程中更要解放思想,要把干事创业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遇到难题不推、不躲、不绕,勇于面对现实,勤奋工作,善于出主意、想办法,以开拓的勇气去克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解放思想要体现一个“闯”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更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开拓开放,闯出新路,必须打破常规,从实际出发,敢于闯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敢于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要增强敢冒风险的勇气,勇于承担责任,必须不断突破条条框框本本的束缚,不断创立新的观念及体制、模式,尤其是必须破除“官本位”思想,坚决克服事事求稳求安、时时患得患失、处处畏首畏尾的消极心态。当然,“闯”不是头脑发热,蛮干、乱干,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全面统筹,探索创新,要把握好“闯”的分寸和尺度,防止不计后果,“闯”得离奇。只要凡事出于公心,选准方向,不遗余力地“闯”,即使在“闯”的过程中一时遭受挫折,组织也会宽容,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也会理解。何况,吃一堑,长一智,有了挫折和失败,可以让我们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更加理性、更加有把握地去闯。解放思想要体现一个“快”字。发展快慢,攸关事业成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稍有松懈就要停滞不前,甚至很快掉队落伍。所以,树立一种忧患意识、紧迫意识是必要的,但是同时更要强化效率意识。工作拖沓、效率低下是干事创业的“绊脚石”,更是浪费生命的一种表现。要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清差距,奋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大力提倡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安排好每一天、做好每一周、用好每一月、干好每一年,真正实现干工作又快又好。要避免把精力用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导致形式上的东西多,管用的东西少,做事倍功半的“赔本生意”。特别要避免遇事缺乏大局观念,只从部门、局部和个人利益出发,容易办、有利可图的事抢着去办,困难多、无利可图的事就拖延不管等情况。
解放思想要体现一个“变”字。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在于在已有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变化,如果只是老生常谈,仍然没有变化,就算不上解放思想。按有些人的思维观念,只要照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去干就行了,工作踏踏实实,过得去,过得来,没有大的差错就算尽职尽责了,要那么多的探索干什么呢?但是,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也必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差距,同样需要我们不断破除存在的思想和工作障碍。有的人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缺乏“变”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势必丧失发展机遇,无法赢得挑战。只有在自身的观念意识、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人员素质、工作作风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以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才能做到真正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要使“变化”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深入学习调研、良好的精神状态、踏实肯干的作风、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群众利益的成效等方面,善于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目光短浅、惧怕畏难、贪图虚名、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等不良思想障碍中摆脱出来,特别要扭转说得多、做得少,抓而不紧、抓而不实的作风。只有这样,我们干工作才会有热情、有动力、有勇气、有信心,才会把原来不愿干、不敢干、怕麻烦、干不好、干不彻底的事干好。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六
电大学生写论文是一个较难的教学环节,什么叫论文,怎样写论文,本题着重进行了讨论。
“集中实践性学习”是电大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大学员的必修课之一,共10个学分。在电大各专业必修课中是学分最高的一门课,这足以显现其在电大各专业必修课中是学分最高的一门课,这足以显现其在电大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集中实践性学习”特别注重引导电大学员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从而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研究和处理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整个学习过程操作性很强。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既可以考核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能让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展示个人的能力,更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根据专业特点,在各种“集中实践性学习”科目中,电大有80%的学员按要求参加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究其原因:一是所学专业限制,没有其它选择;二是写论文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符合成人业余学习的实际;三是不需要多人合作,方式简便。四是写论文能体现学员自主学习的成果,有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有些电大学员对“集中实践性学习”的真正意图认识还比较粗浅,为学分而学习的情况比较普遍。参加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的学员,最初对完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专业论文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尽管指导教师在学员写作之前,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辅导,但来听课的学员不是很重视,有的学员坐在那儿只听不动笔;有个别的则刚听了个开间,手机一响,就匆匆离去。总之,大多数学员觉得没什么可准备的,不就是写几千字,顶多熬几个夜,就能搞定,所以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按常理,撰写几千字的毕业论文,前期准备工作很多,也很重要,单是案头工作就得花相当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当论文的主题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搜集、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对一些典型的资料和重点数据,还要作摘抄。然后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其真实性和有效性。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汇集自己通过实地调查或在长期实践中获取的一手资料,这是最能体现自己观点和水平的材料,其真实性和可信度高,也最具有说服力,在文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各种材料备齐后,便可围绕论题中心作进一步地筛选归类和整理,同时写出论文提纲。写论文提纲的好处在于帮助学员理清作文的思路,明确写作的重点,避免偏离主题。这个环节对初学写论文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电大学员写毕业论文,往往省去了前期工作,想一步到位。
结果不但没有走到捷径,反而还浪费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在指导电大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近距离地了解,特别是对成人学习的心态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成人写作的一些习惯及其特点,能有针对性的作出一定的评判。通过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和思考,我对电大学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作了如下的探讨:
1缺乏自信,以为文章总是别人的好电大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读书。所选专业一般都是贴近自己的工作。这对完成毕业论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本身就是写论文的极好素材,其中不泛生动感人的鲜活实例,只要稍加分析整理,就是一篇有特色、有丰富内容的经验性论文。
可是部份电大学员不自信,往往舍近求远,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不相信在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就有写论文的生动、真实的材料;不相信思考分析更具独创性;不相信自己切身的感悟才是最有价值的;不相信自己也可以超越前人、甚至向权威挑战。因此,很多学员写论文初稿是采用“拿来主义”。
网上下载、杂志报刊上转抄、找专家和教授代写、用多篇文章拼凑等等。
2结构散乱,想把什么内容都写尽部份电大学员在平时工作中从事文字方面的写作并不多,语言表达的功底较薄,写几百字的文章还过得去,要驾驭几千字的文章,就有些难度。对“小标题下做大文章”这句话没有真正理解,不能围绕一个主题,把众多的材料有序的组合起来。有的学员误以为把资料抄到一起就成了文章;有的学员的文章前面写一个内容,后面说的又是另外的事,几千字的文章出现多中心,上下文没有联系;有的学员以二个问题,总怕没说明白,把方方面面的材料都用上,真可谓八面出击,包罗万象,到头来还是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绕来绕去让人看不清。思维散乱,缺乏对文章总体结构的把握,逻辑推理差,是电大学员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想把所有内容都写尽,结果是没有一个道理能说透。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七
医学刊物的读者对论文的imrad结构(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anddiscussion)1相当稔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知道每部分的作用。同样,读者也已熟悉结构式摘要,它所含的信息比非结构式摘要多2,3。有些刊物要求特殊论文使用特殊结构,如报告随机试验(randomisedtrials)的论文使用consort结构4。现在我们提议,科学论文的讨论部分也要结构化,因为它经常是论文最薄弱之处,仔细地解释而成为喋喋不休。
老式论文往往缺少新的数据资料(可能包括病例报告),讨论却洋洋洒洒。讨论的作用似乎是让读者相信,作者对数据的阐述及推测的正确。这不是对证据的公正检验。时代变了,人们更重视方法和结果,因为方法愈加复杂,更具科学价值。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许多论文的讨论似乎是在“推销”自已。
lancet主编richardhorton和一些人士曾撰文谈及作者如何在论文的讨论中玩弄辞藻6,7。有些作者的讨论文字拉杂,无小标题;重一般,轻特殊;叙述臃肿,扬长藏拙,结果择要,反复唠叨,夸大发现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导致偏差。不顾收集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陈述主要发现。
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
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
研究的意义:可能的机制和临床医生或决策者的使用前景。
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八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人为什么会贫穷,也许在我们生活当中,不知道有多少的人都过上了贫穷的日子,而不是过上了富裕的日子,那下面我跟你们来讲一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富人和穷人,他们是一对亲兄弟,各自都成了家,哥哥是一个打工的,弟弟是个公司的经理,然而,他哥哥原本家庭条件就很差,可是,他却很勤劳,他的工资一个月只有块都不到,每天早上早早的起床去工地上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照顾自己的女儿,而弟弟呢?家里条件很好,在这个公司里1000元一天,可是,他在公司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也不关心公司的一切事物,还强行索要公务职员的财务,结果被上头发现,被押进拘留所,而且没收个人所有财产,哥哥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连忙赶过去对他弟弟说“我们是亲兄弟虽然哥哥能力比你低,我现在虽然是个打工的,但我一年也能挣到5、6万钱了,我今天给你说说我的'心里话:“你知道吗?因为爸爸妈妈既然给了我们这双手,既然,你在公司当上了经理,就应该用自己勤劳的手去干自己的事业,去获得更大利成,而不是整天不干活去背上自己一身的祸水,不是哥哥在教训你,我一切都是为你好,因为你是我弟弟,我希望你在以后在公司好好的干活,那么就会受到领导的赞赏和提拔。
朋友们:我听了文中这个哥哥和弟弟的故事以后,深深的打动了我,我想:在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打工也好,自己做老板也好,都应该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挣钱,那么,你也会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九
摘要:“情节”是叙事作品的核心,它内在地制约着作品的信度、效度和品质。因而,有必要对教育叙事“情节”做出如下发问:教育叙事“情节”是“真实”抑或“虚构”?是“好莱坞化”抑或“平淡无奇”?是“片段剪辑”抑或“全景呈现”?回答这三个疑问的关键在于辨别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教育叙事与电影叙事之间的不同。可以说,回答教育叙事“情节”三问,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叙事者来说,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规划;对“典型性”事件的选择;“情节”对人物的服从。
关键词:教育叙事;“情节”;写作手法;。
在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科研话语中,教育叙事称得上是过去十年最醒目和流行的研究范式之一,他们在教育叙事中体会到了研究的快乐和自信,寻找到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生活之间可能的结合方式。然而,他们真的懂得科学地进行教育叙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教育叙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该如何处理所获取的素材,从而形成“有情节、有内在线索的故事”,[1]这实质上就是教育叙事中的“情节”问题。在教育叙事领域,“情节”问题似乎是一个显而自明的常识,并没有被专门的分析。果若如此,那这里提出“情节”问题是否“不识时务”?理性的回答必定是建立在审慎分析的基础之上。
其实,在教育叙事领域,“情节”并非尽人皆知的“常识性”知识,而是一个被忽略的、亟待深入研究和开拓的理论话题。一方面,教育叙事研究者并没有对“情节”这一重要理论话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教育叙事者在叙事写作中无“情节”意识,对教育叙事“情节”应是“虚构”抑或“真实”、当“好莱坞化”还是“平淡无奇”、是“片段剪辑”还是“全景呈现”等问题语焉不详,甚至是走向了错误的“错误”的“情节”观。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叙事作品的品质。这便提醒我们,需要对教育叙事中的“情节”作专门的探讨。有鉴于此,笔者遂不揣浅陋,率尔操觚,拟提出三个有关教育叙事“情节”的发问,试图明晰教育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出现的“情节”混乱现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的三点策略。
一、教育叙事“情节”:“真实”抑或“虚构”?
其实,存在这种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对于何谓文学叙事、何谓教育叙事缺乏明辨,两者对于“虚构”与“真实”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学叙事对人物、故事的要求在于艺术上、逻辑上的合理性,而非事实上的真实性,它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7]文学叙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叙事“情节”上具有虚构与假定成分,二是运用艺术手法加工和呈现叙事“情节”。所以,文学叙事不强调真实性,虚构是文学叙事的主要特征。
因此,为追求教育叙事效应而进行文学杜撰与“情节”虚构,事实上违背了叙事最根本的方法论精神。教育叙事不能脱离真实的教育生活,其与文学创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教育叙事需直面真实的教育经验,才能展现教育中的真实场景和问题,进而才能有助于解决教育问题、为他者借鉴,并促进教育专业成长。而文学叙事则是“源于生活”的再虚构,其并非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更不是意欲解决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育叙事“情节”:“好莱坞化”抑或“平淡无奇”?
叙事“情节”的“好莱坞化”是康纳利和克莱迪宁共同提出的一个叙事概念,意指教育叙事研究者为了追求叙事文本的良好效果,刻意在“情节”选取上模仿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传统,即引入一种“情节”选择的叙事标准:“情节”可以纳入到“常态秩序―秩序遭受破坏―恢复原状”的叙事结构中,所选取的情节能够保证叙事的精彩和结局的“水到渠成”与“圆满”。[9]与之相反,“平淡无奇”的“情节”则是指教育日常生活中那些冲突不够剧烈、不够激动人心的教育事件。在教育叙事中,两类不同的“情节”具有不同的叙事价值,不可厚此薄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语文老师写的教学反思来做案例分析。
课题提问中的“喧嚣”与“冷场”
那是一次让我难忘的语文课。上课内容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其中的字句十分传神的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唯美。我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把学生们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之中。朗诵之后我提醒学生们,分析“景”需要和“情”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接着,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够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这个课堂提问部分,我的设想是:有学生会积极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把《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做全面交代,特别是要引出作者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内心苦闷彷徨”的心情。出乎我的意料,没有学生呼应我,于是我只得自己把写作背景讲了出来。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老师描写了自己在课堂提问中所遭遇的“冷场”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教育“情节”,显得不怎么精彩。如果在“好莱坞情节”背景下,它的可读性值得怀疑。正因如此,有研究者提出:“好的故事总是显示或暗示了某种冲突。冲突越宏大、深刻、不可调和,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可读、动听、迷人、感人。冲突越微小、越容易解决或缓解,与这种冲突相关的故事就越不值得阅读、不值得思考、不值得回味。能够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这是教育叙事的基本精神,也是教育叙事的基本难题。”[10]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再看这位老师的反思日记中的另一段:。
课题提问中的“喧嚣”与“冷场”
……。
后来,我进行了反思。其实,任何老师的提问都可能面临两种情况―――很多人回应或者少部分人,甚至没有一个学生回应。因此,我不应该预设我的提问就会有很多人呼应。与此同时,“没有人回应”其实更加值得反思,这说明我的课堂存在某种“问题”。问题是指引老师反思的起点,也是日常教学生活平淡之处的另类“精彩”。
从这位老师的反思日记中不难看出,不是每个人的教育生活都如“好莱坞情节”一般,“过日子”的平淡状态反而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教育生活逻辑。而教育叙事研究要做的,就是在每一个有似平淡无奇的教育事件之后反思并发现其蕴含的教育实践智慧。具体来说,教育叙事“情节”具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情节”都具有叙事功能。不可否认,突发性的事件、曲折的经历,教育冲突或者是**,这会让教育叙事更加具有可读性。但是教育叙事“情节”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平常”,是日常教育生活的展现。比如,夏d尊和叶圣陶先生共同完成了《文心》一书,就是专讲“写”和“读”的书,其中没有跌宕的“情节”,而是在波澜不惊、娓娓道来之间完成了文学教育过程。再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名著《儿童的秘密》,这是作者在不断观察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写成的,情节上并不刻意追求冲突与起伏。还如,威利斯的《学做工》,呈现了一幅工人阶级子弟建构亚文化并导致阶级再生产的故事。故事“情节”背后所蕴含的主体波澜起伏,但“情节”的展开却是“平淡无奇”地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三、教育叙事“情节”:“片段剪辑”抑或“全景呈现”?
文学、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片段剪辑,是指确定作品主题以后,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若干典型的“情节”(包括人物、时间和空间等要素)组合成作品的方法。这里的“情节”可以是剪辑的片段,也可以是全景的呈现;可以是事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将不同的“情节”与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意识、有目的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就形成了符合创作者意图和预期的艺术作品。运用“片段剪辑”还是“全景呈现”来处理叙事“情节”,会带来不一样的叙事效果。为了直观体现片段剪辑及其叙事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安徒生童话《灰姑娘》的两个不同剪辑叙事版本做一分析:。
《灰姑娘》剪辑版本一。
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叫辛德瑞拉,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女孩的父亲给她娶了一个继母,继母还带来两个姐姐。但是,继母和姐姐根本就不疼爱她。有一次,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这时,有一位老婆婆出现了,帮助她摇身一变成为高贵的千金小姐,并将老鼠变成马夫,南瓜变成马车,又变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双水晶鞋给灰姑娘穿上。“哇!好漂亮呀!”灰姑娘不由得大叫一声。王子一看到她便被她迷住了,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灰姑娘不得已离开了。王子找不到辛德瑞拉,于是派大臣至全国探访,最后大臣找到了灰姑娘。于是,王子便向灰姑娘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两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灰姑娘》剪辑版本二。
辛德瑞拉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孩,但她有一位恶毒的继母与两位心地不好的姐姐。她整日干着家里最脏最累的活,有时候她干完活就坐在壁炉旁的灰堆上,或者干脆就躺在炉灰里睡觉,所以被恶毒的姐姐叫做“灰姑娘”。有一次,城里的王子举行舞会,邀请全城的女孩出席,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收到了请帖。舞会当天,灰姑娘仍然要打扫房间。其实,她和其他女孩一样也想去参加舞会。但是,她这身打扮怎么能够进入王宫呢?这时,有一位老婆婆帮助了她。在舞会上,王子邀她共舞。欢乐的时光过得很快,眼看就要午夜十二时了,灰姑娘不得已要马上离开,在仓皇间留下了一只水晶鞋。但是,王子最后找到了灰姑娘,并向她求婚,灰姑娘也答应了。继母和两个姐姐非常害怕灰姑娘会惩罚她们,可是,心地善良的灰姑娘仍像家人般对待她们。
大致相同的故事梗概,一样的故事结局,但是两个剪辑版本却有不一样的'叙事主题和价值预设:版本一的主题词是灰姑娘的“漂亮”,版本二是灰姑娘的“勤劳、善良”。“给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隐含着成人的童年想像和教育理想”,[12]运用剪辑手法来重新编写文本是成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结合历史与时代背景,以及对《灰姑娘》不同版本“情节”的分析,叙事学家认为通过“情节”剪辑方式达成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效果,反映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剪辑版本一《灰姑娘》被社会学家批评是在刻意“宣扬以貌取人的观念”,所有的叙事都围绕女性的“漂亮”来展开。剪辑版本二则反映了对儿童进行道德教化的意图,社会学家认为《灰姑娘》的故事通过对“勤劳”、“善良”等情节的强化,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即在任何嘲讽、刁难和欺凌之下,都要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地活着,即使极度艰难困苦只要心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保持善良与积极的心态,最终是会获得幸福生活的。”不管是有意抑或无意,《灰姑娘》的改编版为我们反思叙事过程中的“情节”剪辑提供了某种参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判断,文学、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片段剪辑是主观性、目的性与价值性十分强的艺术创作手法。但是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价值中立”是最基本的要求,研究者不能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而随意的剪辑“情节”。康纳利、克莱丁宁、康莉和弗莱试图通过“僵化故事”(hardenedstories)和“全知的叙事者”(theall-knowingnarrator)两个概念工具来分析教育叙事研究中的片段剪辑行为及其危害。康纳利发现,当将一个故事被多次转述和剪裁之后,“故事已经被她切掉了越来越多的情境化的细节,逐渐流失了对故事中的人最有力的意义,变成了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变为满足自己的意图:通过故事来说明、解释、强调或论证什么。”[12]以弗莱的措辞来说,就是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活生生的经验的情境,以某种权力决裂了那些时间的限制,变为修辞的工具,变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为了论说的目的而使用的便携式,故事由此僵化。”[12]所谓全知的叙事者,是指研究者试图通过某种技术与技巧,控制情节与故事走向的意图。
其实,如果我们承认叙事情节的片段剪辑会过滤掉一些“事实的真相”的话,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处在一种道德风险之中,因为研究者最终所呈现的是经过选择和裁剪的“事实连结”,教育叙事沦为一个故事“编织”的过程。[15]因此,片段剪辑提醒我们,在教育叙事中应该把握实事求是的原则,尽量全面还原当时的情景,减少片面的“情节”剪辑,为读者接近故事的全貌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真实性为基础,以还原故事全貌为叙事框架,灵活地运用叙事技巧为教育叙事研究服务,这就是情节“全景呈现”的基本要求。教育叙事中“情节”的“全景呈现”最为直接的手段就是“深描”。“深描”具有两重内涵:第一层是指全面、细致的描述,即对“情节”的生动、细腻与真实的再现,它使叙事文本与“情节”之间达到相互融合状态;第二层是指基于深描而“其义自现”的过程,它是叙事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即教育叙事研究意义世界的诞生。
四、如何构建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
我们回到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提出教育叙事“情节”问题是否“不识时务”?分析后,我们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应该说,提出教育叙事中的“情节”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通过对教育叙事“情节”的发问和分析,不仅揭示了“情节”之于作品的重要性,教育叙事的故事并非随意安排,不同的言说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需要叙事者审慎考量。而且追溯了国内教育叙事作品中“情节”混乱的根源是不明晰教育叙事与文学叙事、教育叙事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区别。
当然,熟悉“情节”演变历史脉络的学者一定会知道,本文对教育叙事作品进行的分析其实有着非常明显的对于国内叙事研究现状的不满和对于优秀教育叙事作品的追求。不管是强调对真实性的强调、对平淡无奇的追求,还是对叙事作品全景呈现的要求均是。既然如此,叙事者该如何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基于以上所分析的“情节”的本质内涵和教育叙事的特性出发,我们认为在教育叙事过程中,建构科学的“情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整体性”的规划。教育叙事中的“情节”并非碎片化,更不是随意为之,而是需要体现一种“整体性”。也就是说,“情节”的存在意味着教育叙事者必须围绕着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展开叙事。故事中可以存在偶然性和非理性,但这一定不能影响对“整体性”的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学叙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文学叙事中的“情节”可虚构,偶然性的发生可随意安排,但教育叙事是基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或场景,叙事行为发生在活动之后。故而,在建构“情节”过程中首要的是追求“整体性”,在叙事之前需要进行“整体性”规划。其次,对“典型性”事件的选择。教育叙事“情节”是对教育活动中故事或事件的安排,教育活动本身没有目的性,是叙事者为表达某种目的,而使得“情节”安排过程中必然会对某些“典型性”事件或故事的关注。抑或简单地说,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要求“整体性”规划之后适当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情进行叙事。最后,“情节”对人物的服从。“情节”是事件的安排,一般认为,人物应该服从“情节”的发展。但在教育叙事中,人物是核心要素,不是因为教育叙事的对象是学生或老师,而是因为叙事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故而,教育叙事“情节”应该服务于人物(教师或学生),而不是相反。
以上三点策略是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不同的教育叙事“情节”建构中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也会因为教育叙事者的目的、内容和思想偏好而展现出不同的“情节”形态。因而,这里围绕教育叙事“情节”所提出的“三问”以及建构科学的教育叙事“情节”的三点建议,并非为教育叙事写作提供唯一标准,更多的是提出一种根本性的反思和提醒,希望后续的教育叙事者不再那么简单地进行教育叙事作品的创作活动。正如有学者指出,“其实并不存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只有社会科学的运动,即各种范式的潮起潮落,交互更替”,[16]本文对教育叙事“情节”的研究也许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环,抑或说是教育叙事“情节”后续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2][3][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5.
[4]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5]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33.
[9]clandininandliveinquiry:experienceandstoryinqualitativeresearch[m].sanfrancisco:jossey-basspublishers..
[12][13][14]彭彩霞.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危险”及应然“理性”[j].教育学报,,(3):9-15.
[16]成伯清.社会学的修辞[j].社会学研究,,(5):59.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为0.99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0.67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0.0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4.21%[]。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快、规模大,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更突出。20xx年10月29日,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我国推行近四十年的计划生育一孩政策正式宣告终结。但是,在我国计划生育一孩政策执行过程中,在农村已经形成了独生子女家庭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早期响应国家号召、并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妇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已经逐步进入老年生活阶段。据统计,我国农村在1973年以后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家庭、夫妻年满60岁及以上的父母到20xx年已达到211万人,预计20xx年将超过2400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1.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重庆市x镇a村独生子女母亲已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家庭(不含双女户)进行了实证调查,收到有效调查问卷共计165份。根据调查结果,从他们的经济来源与支出、健康医疗保障、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老担忧等方面进行分析,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主要存在以下养老问题:
1.1经济收入偏低,政策关怀不够。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60岁以上父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养老保险金、国家计划生育奖扶金和自己劳动收入。首先,各级财政投入不够。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且计划生育奖扶政策从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没有调整过发放标准。各级财政支持与投入依然偏少,养老保障水平与计划生育奖扶标准依然偏低。其次,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存在漏洞。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奖扶政策规定“必须年满60周岁的父母”才能享受相关待遇,但这样不少60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母亲距离享受待遇存在较长的“真空期”,在她们最需要帮助时却不能享受到政策的关怀。对于自己劳动收入,当年龄更大些或身体出现疾病后也就不能再参加劳动,自己劳动收入将消失,根本不能承担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的开支。
1.2医疗难问题突出,病有所医难实现。
在調查中发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常年患有慢性疾病的占62.1%以上,42%的老人是多病缠身。现在农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农村就医条件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虽然都参加了农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内地农村交通不发达,加上年老行动不便,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年老父母医疗难问题突出。并且老年人发病具有突发性、多病并存特点,受到就医条件的制约,独居或与配偶居住的老人会因为抢救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丧失生命。“小病扛,大病拖”,已成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的一种潜意识。昂贵的医疗费开支可以使他们因病致贫返贫,特别是农村失独家庭,最大的难题就是养老就医,并且还面临正常看病治疗无人办理住院手续和手术后无人照料和护理等问题。
1.3独生子女的流动以及存活风险加剧农村独生子女老年家庭的“空巢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独生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离开家乡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附近城镇务工、求学或定居。迫于工作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年老的父母,使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空巢家庭”,这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农村独生子女伤亡家庭的空巢老人,生活更加困难,养老更难保障。
1.4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源于子女的照料与陪伴比例低。
由于农村“空巢家庭”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农村独生子女在主观上有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缺乏照料老年父母的条件和能力。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大部分处于低龄老人时期,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或相互照顾,等到了中龄和高龄后,生活不能自理或丧偶,当日常生活照料、长期护理与精神慰藉成为紧迫的需求时,将更加凸显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弱势性。而农村独生子女供养能力有限,加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对赡养老人的态度和观念也产生了潜在的变化。
1.5养老模式单一、社会关怀不够。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主要以家庭养老模为主,社区、社会养老缺乏支持。但随着农村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及“空巢率”的不断升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功能已被弱化。农村养老机构不健全,乡镇的敬老院主要是为农村“五保户”服务,缺乏专门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服务的社区、公益服务业和社会养老机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1.6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美德宣传力度不够,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现在在农村有极少数子女亲情观念淡薄、法律意识薄弱,对年老父母不尽赡养责任,致使部分老年人养老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晚景凄凉。
1.7精神文化生活不丰富比较单调。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在农闲时间,主要是赶场、看电视和串门聊天、打麻将或打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比较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村社区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活动场所活动器具少、无人管理、没有定期对村民开放。
综上所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最典型特点是孩子的唯一性和单传性,是家庭老年父母供养的唯一依靠,导致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养老风险的分散功能被逐渐弱化,独生子女的外流、生命存活风险与赡养风险都会导致养老风险的发生。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比较大的社会保障问题之一。
2.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对我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应尊重这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历史贡献,关注和重视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养老问题,完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险政策。
2.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独生子女家庭父母。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养老观念,充分认识养老不只是农村獨生子女家庭自己内部的问题,而是应该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现有政策与法规。其次,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转变养老观念,增强自我养老的意识。减少对子女的过多期望,要在精神上、思想和行动上相信自己,增强自己的养老能力和养***惯。
2.2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和农村计划生育奖扶金标准,增加财政投入。
国家相关部门应考虑实际情况,提高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计划生育奖扶金、养老保险待遇和计划生育养老补贴标准,不能低于农村低保户标准。对于家庭确实困难的低收入、子女又不在身边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政府应给予政策倾斜,优先纳入农村低保户享受范围。对于确有住房困难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应优先纳入农村d级危房改造对象。建议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母亲年满50周岁就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和农村计划生育奖扶待遇。
2.3改善农村就医条件,适当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着力解决农民医疗问题难、有病就医难,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各级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民迫切期盼的大事。改善现有农村基础医疗设施条件,规范农村药品价格,加快对镇、村卫生所加速改进,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卫生所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综合服务水平。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农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时,应考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情况,降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医疗费用,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并扩大报销范围。
2.4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探索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和社会机构养老为支撑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以供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拥有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选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政府牵线发动社会力量、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业,成立农村社会养老爱心机构,鼓励社会兴办农村养老院,形成政府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集资的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机制,切实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2.5发展农业产业经济,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让外出务工子女回归,减少“空巢”老人家庭。
合理解决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的养老问题,首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经济,让农村村民就业创业机会增加。政府制定农村创新创业扶助政策和惠农措施,助力农民自主创业。经济收入提高,实现农村村民离土不离乡,使更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可以和子女共同生活,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空巢”老人现象会逐渐减少,经济和物质上能够得到支助,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实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能安享晚年。
2.6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自古就有“父母尚不敬,何以敬天下”的名言警句,孝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个评价人们道德素养的尺度。各级政府部门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各种尊老、敬老、助老、爱老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不断强化尊老敬老意识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建议在全国推行河南省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待政策。修订后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后,生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
2.7提倡移风易俗、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倡移风易俗、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农村村民破除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通过树立婚事新办、丧礼从简等典型,运用各种宣传媒介,来引导村民改变传统观念,自觉自愿地形成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2]河南省卫计委网站http:///contents/159/。
[3]李建民.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及其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xx.(3)。
[4]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人口研究.20xx.(2)。
[5]原新.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人口研究.20xx.(5)。
[6]丁志红.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人口研究.20xx.(4)。
[7]风笑天.四二一:概念内涵、问题实质与社会影响,[j].社会科学.20xx.(11)。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幼儿教育旨在保护幼儿创新力,使其各项潜能得到诱发性引导。根据现代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内涵观察,应该从这个角度形成一种以“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通过主观能力性的培养逐渐养成自主性的行为、习惯,喜爱学习、快乐学习,在兴趣基础上养成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的开放型性格雏形,同时需要使幼儿教育完成对幼儿的因势利导,在差异中培养与训导,克服传统模式中的“同一化”教育,提高差异化教学水平等。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主性;意识;习惯。
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主客体统一”理念,其内容主要是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作用与功能性。根据这种理念的启示我国在现代教育战略设置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指向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幼儿教育为例,要求在保护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智力、情感、行动等各项能力得到因势利导与拓展。以下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1设置诱发环境营建培养氛围。
根据洛克的“白板理论”可知,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同一张白板,需要将所有的知识图案描绘上去;但这个过程的实践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客观的导引作用,用俗话来讲即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因而从这个白板理论的角度切入实践针对幼儿教育中培养自主性意识与习惯的教学目标,需要幼儿园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营建起一个能够诱发学生兴趣、引起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比如,在图案的设计、色彩选择方面应该选取较多的卡通人物,尽可能以“故事墙”、卡通造型雕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感兴趣的大环境。
在课堂教学环境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经典性的动画故事,为学生装扮教室,尽可能与学生一起完成布置,提高教室环境与学生兴趣的关联。同时,应该增加植物方面的布置,使幼儿的学习环境中有绿色、有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并通过花卉、绿植形态等使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中的“生态”。
2增加实践增进行为自主。
自主性教学并不是使学生获得全权的任性,它的本质在于令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如培养上厕所的主动意识、单独进行学习活动的倾向、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的`意愿等。幼儿教育中并不是进行知识教育,而是反过来使学生各种天性得到保护、疏导、合理引导。所以,通过“规训”方法(传统的严厉教育)如“手背后、人端坐”之类硬性指标式的训练很难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各项目标之实现。
因此,需要在幼儿教育中尽可能按照其好动的特征、爱说话的特征、好奇心强的特征,为其匹配设置多样化的活动教学。如,游戏教学就可以合理疏导幼儿天生的活跃性,使其生命力得到对应性的引导,在玩游戏中获得跑、走、对话、歌唱、合作、参与等各项基础性的社交能力与多种可融入群体的综合素质。再如,可以利用手工制作、绘画,以及在课堂中实践互动教学法使幼儿能够将手、脑、足各种身体行为主体得到较多的活动、应用;使心智的培养与行为的活动逐渐趋向于统一,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在意识层面与行动层面形成一种自主性的良好习惯。
3以激励促进自主性意识与习惯培养。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引入了激励评价法,并且在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激励机制。比如,在幼儿教育中就通过一些话语激励、荣誉激励、物品激励为其提供表现力方面的进一步刺激。但从实践观察效果并没有达到“深入幼儿之心”的目的。家长与幼儿之间容易形成“表扬”这种传统、单一化的固定看法。
因而在激励促进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地植入情感教学,关心儿童在自主性参与中的感受、喜欢程度、接受度等;同时,教师应该制定与激励相匹配的评估考核表,对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表现因素进行评估,如参与的积极性、活跃程度、掌握技能的时间性等,建立起针对学生自主能力、主观行动意愿方面的评估体系;然后,按照差异化教学法,从幼儿的个性、学习过程的快慢程度等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达到因势利导、因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对应引导的目标。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在其自身的天性之内获得合理引导。
另一方面,需要克服传统理念中的性格内向与外向之间的划分,应该正确引入开放型性格,避免评价中的结果评价、成绩评价;而要通过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实施全面评估,使其长项得到突显,对于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归纳起来就是穆勒在其自我述说中所讲的“将弯的调直、将多余的枝节剪除、将好的幼芽进行培养”。
4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幼儿迈向漫长教育的入口,因而重要性非常突出。为了做好幼儿教育,为其未来打下较好的基础,需要从现代教育中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出发,认真分析中国幼儿的生长环境、兴趣倾向、教育经验积累程度,然后从可取度的角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从多个层面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机会;同时,结合现代教育中培养自主性过程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激励方法推动对学生自主性意识与习惯的培养水平;促进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各项潜在的可塑造性得到诱发与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进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往往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理想效果。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充分认识讨论法教学、掌握讨论法教学的实际操作技巧,提高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效果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工作实际,尝试从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具体操作过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传统的中小学进行的应试教育要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与时俱进的教育形势,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课程改革,于是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我们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学习小组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讨论法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高中历史学科当中使用讨论法教学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运用讨论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讨论法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历史课堂上的某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并为提出这些问题做好情境铺垫;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有一个主题,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他们可能对新的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要做好课堂小结,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探究。
(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学生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有理有据,与历史知识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样讨论法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发表自己的观点。
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的结论不能是教师强加的,也不应该是历史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讨论不一定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即使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也应该是学生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不是教师诱导的结果。
(四)互相讨论和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指学生之间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倾听、互相解释和争辩,获得思想上的碰撞,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的能力,一举多得。
二、讨论法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上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备课时除了要备课程标准、备历史教材之外,还应该备学生。教师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讨论问题,要注意到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不是教材中已有的现成的观点或者结论,如果是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的层次性,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某一问题的思考上,但不能妨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实践证明,热烈的讨论过程能够延长这些历史知识在头脑中的保存时间,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可一开始还不能适应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究的兴趣,只要学生中有好的想法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讨论中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做好引导的工作,不要每次都急于公布答案,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总之,整个讨论过程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了学生,讨论法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新观点,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暗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讨论法教学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用更有条理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得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师也不要急于反驳,可以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总之,讨论法教学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极好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不管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都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周萍.走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分组讨论法的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7).
[2]武栋玲.浅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8).
[3]陈彤.历史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宁夏教育,2012(6).
[4]陈永梅.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教育建设,2012(11).
[5]徐景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2(9).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三
时光如梭,如歌。硕士研巧生的愉快学习生活即将进入尾声,但是在校的点点滴滴、丝丝缕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每一幕都让我记忆犹新。回望身后的经历,心中感到踏实、开心,当我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那一刻,禁不住感到一身轻松,感慨万千。本课题研究以及学位论文的每一步是在我的导师周成超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进行的。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我指导论文的撰写,言传身教,不仅令我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树立了远大的科研理想,使我终身受益。对周老师的感谢无以言表,我将谨记于心!我还要感谢本届一起撰写论文的同学们,尤其是山大校友群中的同学们,虽然只是网上交流,我们未曾谋面,可正是由于来自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解决一个一个的疑惑,感谢你们!在我学习和实践期间,我的同事和护士长李红梅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撰写论文期间,由于我是在职学生,工作跟学习总有冲突的时候,是同事帮我顶班,才能让我腾出时间专心研读。在此,由衷的感谢我的同事和护士长!还要感谢父母、公婆、爱人在我研读期间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孜孜不倦的鼓励,感谢你们总是无私的奉献,感谢你们为我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感谢一直以来你们对我的理解、支持与关心!最后,我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精力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老师,感谢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妨害公务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罪名,是为了确保国家公务的正常执行而设立的。本文拟就妨害公务罪中的有争议的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探讨,希望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妨碍刑法处罚。
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有序的社会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则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门中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管理职能来实现。为此,国家在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积极履行职责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刑法手段,来预防和惩治各种非法干扰、妨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一、刑法第277条的罪名问题。
(一)从现行刑法典各条文的比较来看。
《刑法》第157条第2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行私罪和本法第277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可见,立法者对该条并没有概括出妨害公务罪这一罪名,而是将第1款独立规定为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据此可以推知,对随后3款立法者的本意也是独立定罪。因此,第二种观点将该条4款概括为妨害公务罪一罪违背了立法者意图。
(二)从新旧刑法典比较来看。
妨害公务罪这一罪名来源于旧刑法第157条的规定。当时该罪的含义是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法条将该罪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并列规定,且仅用一条,条下未分款。而新刑法第277条对旧刑法第157条作了较大修改,分别不同的人员共用了4款对阻碍行为加以规定,并且对阻碍不同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要求也规定不同,有的要求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有的不要求;有的要求造成严重后果,有的不要求。可见,新刑法该条犯罪的构成条件与旧刑法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从前述也可得知该条4款罪名目的的构成要件也互不相同。
二、关于“依法执行职务”的认定。
(一)判断公务执行者是否有权执行该项公务。
根据行政法上“越权无效”的原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只有在其职权范围内执行了该项公务,其行为才能认为是合法的,如果超越职权范围去实施越权行为,则其行为不再具有合法性。从公务活动的特点看,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判断执行者是否有权执行该项公务:首先,看该公务行为是否在该人员抽象的(一般的)权限之内。即从该人员所担任职务的最广泛意义上分析该项职务是否具有包括执行这种公务的权限。如工商部门的抽象职务权限就包括核发营业执照、参与市场管理等内容,但不能从事税收、交通管理等公务活动。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税收活动,就不能认为是合法的公务活动,其次,还应看执行者是否存在实施该公务行为的具体职务权限。如果该人员从抽象权限看具有从事某类公务活动的职权,但并没有被具体授权执行该项公务活动的,就不能认为其执行行为是合法的。
(二)判断执行公务活动的形式是否合法。
理论上对于执行公务的形式的合法性是否影响执行公务的合法性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决定执行职务合法性的关键在于其所执行的职务行为内容是否合法,即只要执行职务的行为是属于公务员抽象的权限之内,并且具备执行职务所必需的一般形式,就可认为是具备合法性;即使执行职务时违反了法令,只要这种违法不影响职务行为的有效性,也就不影响合法性的成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内容和形式都必须合法,才能认为执行公务合法。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是:首先,《刑法》第277条规定的是“依法执行职务”,这里的“依法”自然应理解为内容和形式都合乎法律规定,如果仅仅是内容合法,而执行形式不合法,那就很难说是“依法”执行职务。其次,在我国法律传统中,“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一直存在,而在这种倾向的背后,则隐藏着对国家权力的放任和对公民权利的藐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应当看到,这种价值取向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如果将妨害公务罪中的“依法执行职务”只理解为内容合法,即无异于使国家为保护公民权利而规定的各项程序法成为一纸空文,无异于默许公务人员无视程序法的规定滥权的行为,这样的话,不仅公民的人权会被践踏,国家法律的尊严也会荡然无存,而这种局面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不能将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视为合法行为。
综上,我们认为,执行公务活动形式的合法性应是判断公务活动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实践中,判断形式的合法性应考查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看执行者是否按规定向被执行者表明自己的特定身份,以证明自己具有执行该项公务活动的资格。其次是看执行者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要求展开自己的活动。目前,通过几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律对比较重要的公务活动执行,都有具体的程序要求。执法者必须按这些法定程序进行公务活动,否则便是违法。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版.
[2]梁华仁,裴广川主编.新刑法通论.红旗出版社.19版.
[3]鲜铁可.论妨害公务罪.中国法学.(6).
[4]侯国云,白岫云.新刑法疑难问题解析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年版.
[5]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版.
讨论有理数的论文篇十五
学习课程架构缺乏活力,很长时间以来,高中化学科目的教学都是以必修的形式出现,并没有能够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潜能,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兴趣小,学习的动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在现行的体制下一切的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这一衡量标准来实施的,但是这严重违背了教学的初衷,那如何完善整个化学教学体系,使化学这门课程能够来源于生活和服务于生活,这将是我们以后需要研究的重点方向。
目前的高中化学科目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科学实验领域,高中化学科目的教学体现出了严重的空谈性,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但是我们现在的化学科目的教学都是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其过程非常繁琐,微观的环境也是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只能是强化记忆。随着30新一轮高*改革的推进,学生具有选择高考科目的权力,探索高中教学文理不分科。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是远远不能适应这一大的趋势的,所以怎样把化学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针对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
1.对学科目的教学结构做出相应调整。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化学科目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当调整,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课时减少和增加,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化学课程的灵活程度。现在化学科目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课本的纯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知识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以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迫在眉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等部分强化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加不同化学模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化学的`规律,让化学的学习不成其负担。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化学人才的最好基地,可见实践在高中化学中其中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奇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让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自重发展的空间,这正是与最新的高*改革相适宜的。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出发选择重点学习某个重点的模块进行学习。化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这种兴趣可以保持下去,对学生学习的方向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某些领域的研究。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启迪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为以后在大学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向和方法。
三、总结。
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比如在煤气泄漏之后应该用什么样的肥皂水进行检查,能不能运用化学还原知识进行解释。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在于高考而是要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实际,创设适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学有所用。让枯燥的学习转向积极的探索性学习,提高化学教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