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通用20篇)
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总结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上,不要过于苛求完美。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避免陷入思维定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一
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课始,李老师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胜景,孩子们静静地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朗诵,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学时,李老师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声,将孩子带到了烟雨迷蒙的西湖,领略那披着薄薄轻纱的“少女”,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雨”、“奇”、“晴”、“好”来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让学生随着诗人分别走进了烟雨蒙蒙和水光潋滟的西湖,不管是“雨”还是“晴”,对诗人来说都是那样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了自然美。
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两次的小练笔:
(1)是雨,让西湖的草更;是雨,让西湖的花更……;
(2)阳光明媚,荡舟西湖,我看见湖面;岸边;湖堤的小道上;
这些练习不但能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诗歌反映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将学生完完全全地带入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西湖风景图、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古诗内容和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我用一课时完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交流,教师评定。)。
2.谁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学生回答:苏轼。教师给与肯定、鼓励。)。
引领学生读题,解疑、点拨。
4.师简介作者: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体会作者的情怀,感受一下我国传统文化古诗的魅力,感受古诗语言的精妙、简约之美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找到新知和旧知的支点,达到学习的迁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古诗。
1.要求学生自读古诗,并随文识字,解决字词难题,读通读顺。
(学生读书,教师走进学生相机指导。)。
2.出示课件:古诗文。
(1)指名朗读古诗,训练学生朗读,顺便解决字词难题。
(2).男女生开火车读,小组开火车读,训练朗读,指导朗读。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4).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这样的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朗读,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精读古诗,品读意境美,赏析佳句。
1.指名学生读古诗文,其他同学思考:听懂了什么呢?这句话写了什么意思呢?
(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2.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注释,自行解决诗文大意,先自己说,后和同桌交流,解决疑难。(培养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诗意,教师相机点拨。
4.训练学生熟读成诵(给足2分钟时间),交流背诵训练(达到当堂训练、集体训练)。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概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训练记忆力,又达到集体训练和当堂训练的目的。)。
(四)、美读古诗,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师再度示范读,以有效指导朗读。
(2)、学生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增强读的效果和能力。)。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大文豪、书画家、诗人苏轼,仅仅用了28个汉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这正体现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魅力——简约精妙,同时字里行间里也流露出作者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也可见他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强的。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课堂总结是想让学生更加明白一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明确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给学生内心的震撼,以此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六)、拓展升华,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你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你们学过的语言,恰当地用上一些美词美句,来描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两种不同的美丽景象吧!要让读者一看、听者一听就能明白你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1.学生习作练笔。
2、交流习作,师生评定。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写,让学生明白对于同一种景物的描述,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写法及表达方式,达到同构异想,找到知识的'原点和支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的运用表达和实践能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三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雄奇秀丽的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只用了28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基于对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级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亦、妆”2个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喜爱西湖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1、理解并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学法是:采用听、说、读、品、思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
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一、激趣导入,初识诗人揭课题。
上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现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课件西湖风景视频后,这样说:“孩子们,这就是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诗,似一幅画,历史上无数个文人墨客都喜欢赞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诗人,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喜欢上了西湖,并视西湖为他的第二故乡,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苏轼,然后课件出示苏轼资料。)接着说:“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师板书课题,强调“初、晴”的书写,然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正音,了解诗文大意。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读出诗的味道。”所以,我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示范读,指导认读“潋滟、亦奇、淡妆”;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在汇报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指导,及时评价。在这样层层递进地读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为品诗意做好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悟诗人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1.品读前两行诗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画面,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景象吗?诗人用了哪个词呢?”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潋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接着又启发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然后多层次多角度地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我采用创设情境引读法: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翠色欲滴,亮得耀眼,真好!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有粉有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荡漾中,显得更加娇艳,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丽、熠熠生辉,令人赏心悦目。请美美地读一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让我们带着内心的喜爱,大声地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这样创设的情景中,学生不断地品读,渐入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世界。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丽中时,我话锋一转:“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孩子们闭目冥想,我旁白:“雨水洒在湖面上、洒在周围的山上、洒在荷花和荷叶上,又会怎样呢?”通过一系列铺垫,雨中西湖朦胧、神秘、奇妙的画面浮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体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样令诗人喜爱。带上这样的感受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这对后两句诗文的理解和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品读后两行词句。
我出示《越王勾践》电视剧照中西施作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淡妆”、“浓抹”、以及为什么“总相宜”,因为美女的天然丽姿没有变。然后利用这组对比图片反复诵读“淡妆浓抹总相宜”,突然画面变回西湖阴晴图片,诗句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引导学生明白,诗写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个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着,我又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时候的西子?”让学生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进一步体会“浓妆淡妆”指的是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同时也明白了诗人心中,西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比赛读,从而感受诗人对西湖深深的喜爱,并体会到古代诗词的语言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整首诗。接着,我建议孩子们把后两行诗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积累本上,并指导书写“、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国山河美。
我总结过渡:“描写西湖的古诗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领着诵读。接着布置作业进一步拓展:“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也很多,请你课下收集,读给小伙伴听”。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诗词名句,又能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毕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莲叶无穷碧,
淡妆浓抹总相宜。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习。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习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选择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六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七
今天有幸听了宜都实验小学张翠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猇亭实验小学郭玲老师的《落花生》,受益匪浅。前者重视经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视人性光辉的启迪,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体验情感,两节完全不同的语文课堂却有异曲同工的精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到《登徒子好色赋》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笔,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然后神来一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苏轼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却又不着痕迹。本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三年级的孩子当然不能一下子领悟,所以教师适当取舍,重点品味其意境,培养其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首先,我认为张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内适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较好。
古诗不好教,它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它只有四句话,仿佛谁都能上一下,其实不然,处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涩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经典。作品放在小学、初中、大学都可以学,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深浅得宜。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读,各种读,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读的层次有读正确到读出味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关注略显不足,耐性略显不足,有时学生的朗读或者回答,最后一个字还未发明亮,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去了,这是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八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一课中的第二首古诗,是本单元走遍神州大地的第二站。古诗把西湖比作西施大胆巧妙,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字音,也能使用看图,看注释,反复诵读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要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进而入情入景的朗读还需老师的引领点拨。
目标导航。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3.研读古诗,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导学重点。
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导学难点。
体会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巧妙。
教学方法与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
查阅西湖的相关资料。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学检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杭一带就像天堂一样美好,像天堂一样美好的`杭州有个闻名世界的地方,是哪里呢?由此引出课题。
2.孩子们,去过西湖吗?没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免费游西湖。课件播放西湖风光。
3.孩子们,游了西湖。你想说点什么呢?是啊,西湖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所以9前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请齐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检查预习,初读古诗。
1.孩子们,昨天你们预习了古诗,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了呢,下面请我们的学习伙伴来考考大家。
a.出示“潋滟”领着大家读准词语。
b.读古诗,让大家找出节奏,出示古诗节奏,领着大家读准节奏。
课堂质疑解惑。
三.自读古诗,读懂大意。
自读古诗,用有效的办法读懂大意。
全班交流。
指名读古诗。
四.研读古诗,读透诗意。
出示西湖晴天风光图,让生说说是淡妆还是浓抹?觉得美吗?哪里最美?练习朗读第一行诗。
出示西湖雨天风光,让生说说是淡妆还是浓抹?觉得美吗?哪里最美?练习朗读第二行诗。
你觉得西湖适合淡妆还是浓抹?朗读后两行诗。
课堂检测(反馈)。
五.赛读古诗,读出韵味。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生自主朗读揣摩。
2.指名朗读。
3.评价选出优胜者。
拓展培优。
六.播放视频,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你们入情入景的朗读,老师心中跳出一个强烈的愿望,谁来猜猜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苏轼。
晴好浓抹。
总相宜。
雨奇淡妆。
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美无处不在,不论晨昏,“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我在本课时要学生体会到的东西。著名教师窦桂梅说,语文学习就是感悟,是体验。所以我让生通过诵读,看图片和视频感悟文本。通过自读明大意,通过探究体会西湖的淡妆和浓抹。进而生出对西湖的无限向往。整节课学生的朗读入情入景,自主学习富有成果,探究深入,讨论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时蹦窜,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课改精神。
评论(0)新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作业】《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业设计。
一.我会填。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古诗描绘了西湖_____和______的不同风光。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_,是因为她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诵,默写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九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迁西县第四小学的李心语老师。
同学们,欢迎走进古诗词微课堂。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就是西湖了,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杭州西湖,湖边耸立着望湖楼,沿着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阅风荷。荷花美丽迷人,这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知何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晓更是生机盎然。望着苏堤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为缅怀苏轼,称长堤为苏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目就像诗的眼睛,理解了题目就打开了诗歌的大门。我们看看题目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饮的意思就是饮酒,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起初阳光明媚,后来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着怎样的奇妙景色呢,让我们来一读为快吧!
自读。读古诗要把握诗的节奏才能体会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下面我们就按照画好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吧!再读。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诗的内涵也很美。下面就让我们细细品味诗的内涵。我们先来看诗的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字点名了天气,和题目中的初晴相照应,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潋滟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水光潋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样子,潋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好,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丽极了!晴日里的西湖是这样的阳光明媚,就是这样的西湖让苏轼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这样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迷茫飘渺的样子。雨天的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雾缭绕,是多么神奇美妙啊!所以诗人不禁吟诵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西湖在两种天气下的风姿展现了出来。“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对不同美景的赞叹!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了西湖淡妆的奇妙,诗人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笔下的西湖真美丽啊不只是苏轼,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美妙的诗篇,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吧!这节课的学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
今天有幸听了xx小学张xx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小学郭xx老师的《落花生》,受益匪浅。前者重视经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视人性光辉的启迪,学生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体验情感,两节完全不同的语文课堂却有异曲同工的精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到《登徒子好色赋》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笔,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然后神来一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苏轼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却又不着痕迹。本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三年级的孩子当然不能一下子领悟,所以教师适当取舍,重点品味其意境,培养其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首先,我认为张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内适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较好。
古诗不好教,它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它只有四句话,仿佛谁都能上一下,其实不然,处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涩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经典。作品放在小学、初中、大学都可以学,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深浅得宜。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读,各种读,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读的层次有读正确到读出味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关注略显不足,耐性略显不足,有时学生的朗读或者回答,最后一个字还未发明亮,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去了,这是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
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二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品读古诗词就像品茶的清香,酒的醇厚,让人陶醉其中。《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
第一版块: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美丽的西湖风景,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通过对让学生来介绍苏轼,营造阅读期待。从而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品味诗意。
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接着让学生划分节奏,读出节奏,并让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第三版块:精读诗句,培养情感。
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天和雨中的西湖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所以在课堂的最后我拓展了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西湖不同的美。
领略不同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官,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表达,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胸怀,欣赏诗句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古诗的光彩在学生诵读、感悟、理解、想象中激发出美丽的火花,让学生爱上古典诗词并沉醉其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三
《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园不值》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诗中描写了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到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处,园门外的空地上长满了青苔,主人大概是爱惜这青苔,担心被客人的木屐齿踩坏,所以客人小心地走过青苔,到了柴门前,轻轻地敲了很久,也没有人出来开门。但从那一枝探出墙外的杏花来看,园中此时应是姹紫嫣红、春色满园了。诗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则是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两句则用美女西施的浓妆淡抹来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气,认为它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写夏日西湖的风光,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那碧色连天的荷叶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娇润红艳的荷花,使作者觉得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美丽动人。
教法建议。
1、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来感染学生,引入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根据诗意,自己画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凭借情境,品味诗句。教学不是教师一字一句的释义,而是让学生图诗对照,先说出图上的情景,再借助图画诗的词句。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
3、开拓联想,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反复吟诵,升华诗情。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5、课后拓展,可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一个小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
词语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苍苔:即青苔,地上长的一种绿色的苔藓。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湖:指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空蒙:形容水雾迷茫。
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的打扮。
浓抹:浓艳的打扮。
总相宜:都非常合适,意思是都很和谐。
晓出:早晨走出去。
净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个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经做过直阁秘书的官。
毕竟:到底。
四时: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诗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与天相连接。
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映日:阳光照射。
别样红:红得不同于一般。别样,特别,不一样.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柴扉——柴门毕竟——到底相宜——适宜。
怜——惜宜——适穷——尽。
反义词:
小扣——重敲相宜——不适同——异。
淡——浓关——开。
文章导读。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句写的是作者游园,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作者早晨从净慈寺出来,所看到的西湖两岸的美丽景色。赞叹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风光。
【原文】。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
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注释】。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赏析】。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菏花别样红。
【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相宜:合适。
【赏析】。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茫无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诗句直译。
1.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出墙外来了。
2.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淡妆或浓抹同样都适宜。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难句解析。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看花进不了门,这的确是件扫兴的事,诗人只有望园兴叹。正在流连之时,他忽然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心里一阵惊喜,园里的花开得正盛,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出了墙外。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浓浓春意。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产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总是那么妩媚动人,使人流连忘返。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意思是片片荷花,编织成一望无际的翠绿,直接与碧空相连。朵朵莲花,沐浴着阳光,显出特别的鲜丽艳红。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怜:爱惜。小:轻轻。意思是: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闪动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
文章结构。
《游园不值》: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前两句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后两句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西施来比喻西湖在任何时候都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前两句总写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节;后两句抓住西湖的莲叶和荷花,具体描绘其夏日美景。
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取景角度小——墙角的一枝红杏,但是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用绝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动形象。除此之外,这首诗并不着眼于一处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笔力恢宏,极富艺术感染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写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莲叶和荷花,突出了重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莲叶的多和绿。
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通过朗读诗句,想像作者描写的春天、夏天的美丽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写的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作者想象了满园春色,进而赞美了春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写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赞美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 扣 潋滟 亦 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苏轼)(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西湖美景。
教学设计示例(二)。
12古诗三首。
一、素质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四
《饮》是四年级上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的意境。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古诗教学中,朗读是重头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这一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渐渐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五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习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配乐有感情朗读;
4.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六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插图。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2、师小结。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一年,诗人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西湖。当时的西湖因为当地居民大面积种植荷花,已经快被淤泥填满了。诗人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带领百姓挖淤泥,筑堤坝,才使西湖恢复了以前的面貌。
于是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八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
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作品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十九
后雨:阴雨天的西湖。
“饮”,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原文】。
饮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饮: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淡妆浓抹:或淡雅地妆束,或浓艳地打扮。
【翻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丰富的文学实践,把北宋的诗文革*运动推向前进,使诗、文、词各方面的创作出现了高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二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