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教学设计(模板23篇)
写一份好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工作或学习经历。"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一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理解重点句子。
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播放《草原》电视教材,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组织学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读读课文,
3.指导勾画。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生词。
2.引导理解词语。
3.引发思考,组织讨论。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组织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3.组织交流、整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5、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6、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7、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8、理解词语。
9、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0、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12、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13、完成作业。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二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谈)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分成写景和叙事两部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美)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学生品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1、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课件播放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学生默读课文)。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播放课件)。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抽生读,学生评价)。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学生交流)。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抽生读,学生评价)。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播放课件)。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抽生读,学生评价)。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播放课件)。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板书民族团结)。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学生交流)。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草原。
造就。
景美民族团结人美。
创造。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四
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带着自豪、愉快的感情演唱歌曲,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会演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一些方式参与表现。
唱准七度和八度大跳音程。
cai课件、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小星星、道具(绿彩绸)
一、引情激趣:
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新朋友见面,来,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庆祝一下。(放〈草原赞歌〉进行蒙古舞律动。)
二、初步体验
师: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听着这优美的音乐,跳起这欢乐的舞蹈,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的美丽风景)
师:前几天,老师去了一趟蒙古大草原,把那里一些美丽的风光带了回来,你们想不想看?(想)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放课件《大草原》《牧歌》为背景音乐)
师讲解:蒙古大草原在我国的北部,那里景色非常迷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在那里居住着以放牛、放马、放羊为生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人们特别豪放,喜欢赛马、射箭、摔跤,而且他们个个能歌善舞,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礼节。由于他们放养着许多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和草地,因此他们要经常搬到不同的地方去居住,所以他们住在这样一个个容易装卸的“小房子”里。
提问:谁知道这样的房子叫什么?(蒙古包)你知道的可真多,奖你一颗小星星。
三、学习歌曲
师: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勇敢、勤劳、善良的民族,因为他们都喜欢骑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前面有一群蒙古小朋友在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放范唱,老师带同学们按节奏晃动身体,感受歌曲。
(听歌曲)
师:谁能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骑马、射箭、摔跤。
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
2、老师弹琴范唱
(老师范唱歌曲)
3、闯关
师:你们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想)这可不容易呢,要经过很多考验,你们有信心吗?(有)好,老师决定帮助你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
(!)按节奏说歌词
师:进入第一关,按节奏说歌词。(老师将电子琴调到鼓声)
a生在老师大的鼓声指挥下,模仿老师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三乐句歌词以衬词为主,突出抒发了小朋友愉快、自豪的心情,我们要注意“啊哈、嗬伊”的节奏,把每个字都说清楚。蒙古的小朋友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心情非常舒畅,这样的衬词在蒙古歌曲中经常见到,让我们也共同体会一下吧。
b.学生边说歌词,边跟歌词内容做自己想做的动作。
c. 一二组念歌词, 三四组律动配合。
(2) 演唱旋律
师:进入第二关,演唱旋律。
a.老师范唱
师:先听老师来演唱,同学们用身体表现歌曲。
b.老师弹琴,学生小声用la模唱。
(老师指出学生唱的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七度、八度音程可通过模唱和教师的手势来引导)。
c.老师学生对唱旋律。(师第一乐句,生第二乐句)
( 3 )学生演唱歌曲.
师:进入第四关:自学演唱歌曲。
a.学生随范唱自学歌曲。
(放歌曲,让学生自己跟唱2遍)
b.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老师用稍慢的速度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对唱的不准的音及时纠正)
提问:歌曲哪一句抒发了学生自豪、愉快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b.老师用稍快的速度弹琴。
学生比较哪一种速度更适用。(稍慢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愉快、快乐的心情,稍快的速度表现了小骑手自豪的心情)
(4) 歌曲处理
采用分组唱,一三组唱衬词,二四组唱其他部分;老师唱衬词,学生唱其他部分等,让学生风趣的演唱歌曲。
四、合作、表现
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这首歌呢?(加上动作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脚和手打拍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全班同学分组。
1、布置任务:各小组讨论、编创: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2、分组练习
3、每组选代表上台表现歌曲。(用道具绿彩绸)
4、 集体展示:播放动画,全体同学大胆表现。
五、扩展、延伸
师: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们都成了神气的小骑手了!给自己来点掌声吧!(学生鼓掌)
师:草原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同时,草原儿女创作的音乐也丰富多采,有热烈奔放的,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深沉感人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由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天堂》。
六、总结、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大草原迷人的风光,并体验了草原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以后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的草原歌曲。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生字新词。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学习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4、学习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悟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学习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ppt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旅游,想知道我最向往的是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来猜一猜。(课件)。
师:真聪明,猜对了。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课文,字音读准了吗?(出示课件)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再齐读。
师:生字记得真不错!现在我们在来读课文,要求同桌快速轮读,边读边想: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生:读文,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速度真快。谁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怎样的世界?
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欢腾的世界。(师板书:广阔美丽)(师板书:欢腾)。
三、借助想象,感悟理解。
师:说的对,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吧!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就要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你从哪个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美丽?画完了还可以和同桌讨论。
生:边读边思考边画。
师: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让人佩服。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发现,我们来交流吧!
1、野草。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师:画对了。都谁画了这一句?什么是“满眼绿色”?生:看到的全是绿色的。
师:是啊!往前看是绿色的,往远处看是绿色的,往左边右边看,还是绿色的,草原不光绿还很广阔,那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我也想读一读行吗?师可以范读。谁还想试试?或师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绿色的是什么?生:野草。
师:(板书野草)。这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你从哪句话中能体会到?
生:“上岭上,平原上,深谷里————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2、湖水。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着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景物?生:湖水。
师:板书湖水。写的是什么样的湖水?生:湖水清亮。
师:这么清亮的湖水,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还能映出什么呢?
生:(同桌试试读一读)谁想来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仔细听了,他把这些词突出读了,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词语突出读,就能读出湖水的特点,女同学一起读读,有信心吗?(齐读)。
师:女同学读得棒极了!湖水的清亮为草原增添了美丽,还有哪个句子也写出了美丽?
3野花。生:“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课件)。
师:这句话写的是———野花。(板书野花)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野花有什么特点?
生:草原上的花非常多,花香,花美。
生:他读的流利,有感情。(如果说没有感情,那不怪他,怪我,我没有让他找到感觉。)请同学们看屏幕,欣赏一下草原上的野花。(课件演示)。
师:(指名读)花美了但还不够香,同学们注意如果你能抓住这些词突出读就能读出花的美和香来,谁还想读试试?(齐读)。
4整体感受师:同学们读得真美!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片的花海,似乎还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总写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又具体的描写青青的野草,清亮的湖水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的写作方法叫总分。(板书)。
(二)师:锡林郭勒草原是美丽的,也是欢腾的世界!文中是哪句话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回答。这句话叫过渡句,它就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部分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既总结了上文的美丽,又引出下文的欢腾。同学们刚刚还是静寂的草原,顿时间热闹了,欢腾了,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真洪亮!是谁让草原欢腾的呢?生:动物和小牧民。
师:动物们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想看看草原是怎么欢腾的吗?(课件)。
师:感受到草原的欢腾了吗?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草原上活泼可爱的动物和牧民,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草原的欢腾表现出来吗?自己读读试试?一会老师可要进行采访啊。
师:假如你是在草原上飞翔的雄鹰,你想怎么飞翔?读出你的自由吧。
师:那儿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我来采访一下:小牛,你这么安闲的吃草,心情怎么样?师:那读出你的心情来。
师:小马驹儿,你在干嘛呢?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文中的句子吧!
师:动物们在自由的生活,你这个小牧民在做什么呢?
师:读得真棒!动物和牧民让草原欢腾了,我们这些小游客也让草原再次欢腾起来好吗?有信心吗?(齐读最后一段)放歌曲读课文。(播放歌曲)。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大家对草原的喜爱溢于言表,如果想对草原有更多了解,老师推荐你们读读《草原的早晨》和老舍先生的《草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还可以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视频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看视频,在《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六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又。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七
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1课时。
教学挂图2幅。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利用多媒体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本班学生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的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通过自己投入地诵读,让孩子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课文中作者描述的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借助音乐,以及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美丽的草原图片,学生走进语言文字里了,就如身临其境一般来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着草原的无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产生了自己的读书见解,对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语言美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学生经历了这一读书过程,心中自然产生了诸多感受,再安排配乐吟诵这个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用有声语言再现美,表达美。多媒体的应用,减少了繁琐而徒劳无功的讲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调出图片,只能按照固定顺序出示图片,教学显得不够灵活。
3、反馈时提问的面不够广,优等生,中等生提问次数多,没有照顾到后进生。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九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录音机vcd。
留言卡。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觉得苏州的早晨真是美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草原的早晨指读—领读—教学“原”)
3、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问些什么吗?(草原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的早晨和苏州的早晨有什么不同?……)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1)看图学词
1、这无边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相机出示挂图(草原一眼看不到头)
出示:无边齐读
2、冬去春来,草儿重又长出来了,原本枯黄的草原像铺了一张崭新的绿地毯所以我们说草原铺满了(出示:新绿齐读)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3)出示句子:
1)“啪!啪!”嘹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感叹号表示什么?草原睡着时是静悄悄的,牧人的鞭声叫醒了草原,就像妈妈早晨叫我们起床一样。想想看每天早上妈妈是怎么叫我们起床的?谁能来把它读好?)
2)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指读——哪里停顿——齐读)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56)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
二、检查预习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感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2)积累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
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歌曲,想想这首歌是在歌唱什么?指名反馈,(歌唱美丽的大草原)。
2、大家喜欢草原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3、初读了课文,请你告诉老师,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美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这段描写了草原上的哪几种景物?讨论后回答。
2、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3、出示课件,对照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先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比较句子:蓝天下面,长满了青青的野草。
品句,指名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指名读描写野草的句子,品词品句(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出示课件中相应的画面感受美丽与有趣,再出示句子,男生有感情地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地朗读)。
(3)指名读描写湖水的句子,品词品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学生自由发言(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出示句子,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4)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男女生对读句子后,展开想象:清香单单是花朵的味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5)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4、小结:第二自然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这样美丽迷人的草原,像是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我们大家试着把这段背诵一次。(老师引导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内默读第四自然段,讨论这段中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又描写了哪些物与人?(小组合作学习)。
2、检查反馈,依次出示课件引导认识文中描写的物与人:雄鹰、百灵鸟、牛羊、小马驹、黄羊以及牧民,感受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想想因为什么,才使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1、文中哪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
2、引导发现:哪句话与它前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3、教师总结说明: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起了承接上下的作用,叫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叫过渡段。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使用。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
3、拓展:孩子们,你们来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教师点评,激发学生对草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向往。)。
4、结语:是的,人与动物和谐生活,非常地友好,并且十分的快乐。这么美丽的草原,不仅是草原人的,也是我们的,让我们像小牧民一样放声歌唱,在歌声中结束这次草原之旅。(播放歌曲:我说草原小牧民)。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美丽:野草、湖水、野花。
欢腾:人和动物。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课件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
1、欣赏草原风光,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播放课件)
2、自由读文,把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划下来。(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找出表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句子,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们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同不穴,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按课文原句填空)
2、锡林襄阳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们很自然地就把上下文边起来了。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我们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通顺、流畅。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欢腾。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拿起笔,边听边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2)边听音乐边朗读。(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我们的眼前有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些什么呢?(发散,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xx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体会草原人的热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1、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
2、学习目标都清楚了,有信心达到吗?(生:有!)。
声音真洪亮,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次比赛,首先比谁能理清课文的脉络。
三、比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一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草原,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4分钟开始比赛)。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1)草原的景色美?(2)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
四、比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5分钟)。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心情怎样?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来。
(2)自读课文,思考: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读一读。
(3)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
2、自主完成。
3、汇报,交流。
五、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1、自学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后开始比赛)。
2、比一比,评一评。
六、比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训练)。
1、出示当堂训练习题。(要求:学生不看书,自主完成)。
2、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换互改。
3、收回训练题,进行浏览。针对典型的、易错的题目,进行展示、讲解。
七、教学反思。
景美。
草原?
人更美。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情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教学方法。
1、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悟生情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深。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5、利用讲练的方式,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呢?(风光美、人情美)。
(巩固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品读感悟,重点指导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两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你觉得哪个词把小丘写活了呢?小丘本不会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流字,这是为什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草原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自主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
(二)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加深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老舍先生的感受呢?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句话能调换吗?为什么?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多好啊!那如果它们不会回味,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骏马和大牛人格化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5、课后练习3,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感而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三、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二)汇报交流,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其他的内容。
(三)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句子、词语表现草原的人情美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边说边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体会: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2、他们端上了奶茶奶豆腐,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频频举杯)。
3、理解“会心”包含着什么?
(在这环节中,实现导读与自学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品,读得投入,读得深入,自然就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交流,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实话实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体会、感受都给予鼓励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自信和自身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主人公的自豪感,教师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指的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跟夕阳话别?这是一句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呢?(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颠倒原有的语序。)举一些倒装句的例子:《珍珠鸟》的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话斜阳”强调了什么呢?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句诗句中,当学生理解了这句倒装句倒装的作用时,学生就比较容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脑子中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然后充分表达出来,所有的情感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水到渠成,充分感受到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样?(抒情)。
写事,通过写事,然后怎样?(抒情)。
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蒙汉两族的友谊,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草原怎么样啊?(爱)。
(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的《林海》,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桥梁,做好课内外的衔接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只有广泛、科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景 。
高歌 。
风光美 低吟 蒙汉情深何忍别。
16、草原 迎客 情。
人情美 相见 天涯碧草话斜阳。
款待。
联欢。
事
情景交融 。
借物抒情。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学生边看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7.反馈。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生:我读了以后感受到草原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怎么见得呢?
生:课文中只写了草原到处一片绿色,没写声音,还写道:“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我认为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
师: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老师,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一下好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的感受也很独特,你来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你们读得都不错,老师听了以后,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是碧绿的。
生:我认为还是草原的色彩美。
生: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3)师:哪位同学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读得格外认真,都有很真切的体会,那就让我们用读来把我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吧。(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指名读)。
2.师:我们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我们用的学习方法是“读―思―议―读”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内学习课文2~5自然段,注意在书中作好批注。(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忽然像一阵风吹过……这是主人欢迎远客”。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是那么好客。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好客,而且写得很美,骏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我想他们一定穿得很鲜艳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们都谈得很有见解,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认为语速要读得快些,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写了草原牧民纵马疾驰的场面。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动态描写。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2)师: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愿意汇报你们的感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句话中我体验到了草原的安静。
师:不错,草原为什么会这样安静呢?请大家默读下面的内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人们惊叹“呵!”表示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时很惊喜。
师:很好!谁说说你对“快了,快到了!”这句话的体会呢?
生:我想,人们坐车跑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了河,见到了牛羊,隐隐听到鞭子声,急着要见到草原牧民。
生:“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进了……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我认为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的风俗特点,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这段话也体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师: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我们组认为,最后一段也表达了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这部分还表达了人们愉快地相见,盛情地款待,让主客忘了回家,忘了太阳已经偏西。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设计板书,归纳文章大意和中心。
5.反馈归纳板书设计。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们的感情。
通过阅读想象,展示语言文字蕴涵的丰富形象,进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抓住关键词,理解景物特点;通过品读好语段,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1.课前要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点和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搜集有关描绘草原景色的'图片和赞美草原的曲子。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播放歌曲,引导想象。(出示视频)。
(二)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让学生说体会。
(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导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自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三)同桌互读。
(四)检查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一)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二)引导交流,理清条理。课文主要写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写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写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汉情谊的深。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篇略读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四、精读细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读想象,还原形象。
(设计意图: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进入情境去感受,进而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朗读想象,再现情景。
再次自由朗读,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细读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你认为哪句话最美?在相关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读后交流,相机点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设计意图:联系“天苍苍,野茫茫”对比理解,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课件出示)。
这句话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出示)。
翠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矛盾吗?
轻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配乐朗读,熟读成诵。(课件出示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展示草原图,并配以轻音乐,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读,最后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四、细细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导入:
(二)交流眼前出现的画面:“迎客——会见——款待——联欢”,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画面,谈感受,并借助朗读,再现情境;抓住重点,拓展情境;准确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朗读、感悟,加深体会。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静态和动态描写,体会“蒙汉情深”。
1.课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汉族同胞的画面。
2.设置情境,激发读书兴趣。蒙古包里摆上了热乎乎的奶茶、香喷喷的手抓羊肉……你们想去做客吗?熟读课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狂欢的欢乐气氛。
1.看画面“联欢”。(课件出示)。
2.出示诗句,再次体会含义,加深理解。
3.多媒体出示“碧草斜阳”图,想象“话别”的场面,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
五、拓展延伸,升华内心感受。
假如你是个导游,在前往草原的车上,你怎样向游客介绍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风土人情,让游客对草原产生向往之情。请结合课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写一份解说词。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理解重点句子。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1、草原风光图。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的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通过欣赏《嘎达梅林》等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分类。
2、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与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与蒙古族民歌的内在联系。
3、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穿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感受与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尝试准确并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由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富有蒙古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因此,我觉得学唱之前,需要先初步欣赏、感受一些蒙古族民歌,进而为歌曲学唱及风格体验做好铺垫。
准确、完整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较有难度,因此,歌曲学唱的目标以尝试准确演唱为主。另外,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予以辅助教学,则更能贴切学生实际学情。
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生答:草原的美景;蒙古族民歌……。
(ppt2)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名字叫《牧歌》。歌曲为我们描绘了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正是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吧!
(二)、出示课题:草原放歌(ppt3)。
二、感受与鉴赏。
(一)、音乐常识(略)。
1、蒙古族音乐文化(ppt4)。
2、蒙古族民歌(ppt5)。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蒙古族民歌片断,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ppt6)。
(二)、感受与鉴赏:《辽阔的草原》(略)。
1、欣赏(ppt7)。
2、感受(ppt8)。
(三)、感受与鉴赏:《嘎达梅林》(略)。
1、欣赏(ppt9)。
2、感受(ppt10、11)。
(四)、思考与练习(略)。
1、歌曲比较:(ppt12)。
2、音乐常识:蒙古族民歌分类(ppt13)。
3、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ppt14)。
三: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pt15)。
师:正是因为蒙古族民歌倾注了草原人民浓厚的音乐文化和深厚的音乐情感,许多作曲家都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众多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歌曲介绍:(ppt16、17)。
(二)、歌曲欣赏与感受:
(ppt19)欣赏:
生答:……。
师:歌曲以平稳地中速,深情、赞美的情绪演唱的;歌曲描绘了内蒙古草原富饶、美丽、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三)、歌曲学唱。
师: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乐段来学唱这首歌曲。
1、第一乐段。
(1)、哼唱第一乐段(ppt20)。
生答:……。
(2)、第一乐段分析(ppt2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出现了哪些音?(12356)。
蒙古族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
问题2:歌曲的旋律线呈什么线形?(抛物线)。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波音记号)。
在蒙古族的音乐里,经常会出现诸如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装饰旋律。
(3)、歌曲难点:波音(ppt22)。
请同学们听第一乐句的两种不同唱法,对比哪一种唱法是正确的?
(4)、演唱歌词(ppt23)。
请同学们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时,尝试表现出波音。
2、第二乐段。
(1)、哼唱第二乐段(ppt24)。
生答:……。
(2)、第二乐段分析(ppt25)(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中各乐句的开始是强拍起还是弱拍起?根据旋律线的上升或下降,力度应怎样变化?(在小节中的弱拍起唱,使平稳的旋律增加了流动感。)。
问题2:这段歌曲具有长调民歌的风格还是短调民歌的风格?为什么?(具有长调民歌曲调宽广悠长、腔长字少的特点,并伴有“啊哈嗬”一类的衬字。)。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v”记号,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换气记号)。
(3)、演唱歌词(ppt26)。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尝试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演唱时注意气息的平缓舒展和强弱控制,并处理好换气。
3、完整演唱(ppt27)(教师指挥,运用手势、眼神等提示歌曲的准确表现)。
请同学们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反馈与小结。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ppt28)。
(二)、反馈练习(ppt29)。
请听四首蒙古族民歌的片断,根据其风格特点判断哪些是长调民歌,哪些是短调民歌?
(三)、小结(ppt30)。
结束语(略)。
课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