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读后感(优秀17篇)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是阅读过程中的反思和吸收的记录。如何在读后感中给出建议和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探讨书中的思想和情感吧。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一
经周老师推荐,我买了一本《失落的一角》书,买回来我就把它放入我的书柜,三个多星期我都没有碰过它。昨天无意之中发现了,感觉很轻薄的一本书,因是班主任推荐,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吧,谁知道才一打开,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一幅幅简笔画呀!我无法掩饰我的失望,按说周老师不会让我们乱买书的啊?难不成他把我们当成了他四岁的儿子看待了?我随手就合上书,依然夹进了书柜里。
作业写完了,我无趣地翻着书柜里的书,想找本新书看看。“啪”!一本书掉了出来,我好奇地捡起一看,竟然又是《失落的一角》!它还很顽强,似乎我今天不看完它,它就得跟我较上劲儿了呢,切,索性看看也无妨。
十几分钟过去,薄薄的书很快就看完了,可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住了,作者仅用几笔简笔画和一小段的文字描写就构成了这么一本杰出的巨作!故事大致讲了一个缺了一角的小圆片,它因着自己的不圆满,生活就很失落和伤心,于是就决定去寻找自己失落的那一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一角,可它同时明白了道理,轻轻放下角,从容地走了……虽然故事的最后并没有教条地告诉我们小圆片悟出的道理是什么,任凭读者自己想像。我慢慢悟出的就是:完美,并不一定就是说最好,可能会失去些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什么,就像小圆片那样,不缺少什么,可是它却再也不能歌唱了,失去了动人的歌喉。残缺,不一定完美,可能是也是另一种完美,就像小圆片,少一个角,却拥有动人的歌喉,拥有朋友小虫、花儿、蝴蝶、做伴儿,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快乐!这才是生命生活的直谛!因为有目标,生活才能真实和快乐!
乔布斯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或许追求理想完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经历就是收获,收获就是快乐。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二
建议搭配《土摩托看世界》和b站的《背行中亚》一起看,互为补充,当然背行中亚的基调要轻松得多。我这篇笔记也是把知道的东西一锅乱炖,也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本书讲述的故事比游记更深,笔调也较游记沉重得多,但是叙事的流畅度不算太好。由于对所去的国家的背景知识的概括比较少,本书对不了解中亚的读者不太友好。
总体而言,这本书低于我的期望值,对比一下理科男土摩托的科普向游记,以及文科女傅真的间隔年旅行游记,本书更深入历史及当地人的视角固然难得,但作为一部游记好像哪里不对。我能感受到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要命的一点是,书中很多人很多故事不太具有地域及文化的独特性,把他们从各自所属的国家和民族背景抽离开,故事仍然成立。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居然是中国人咸海王,这就有点尴尬了。看完本书以后,最强烈的感受是:多数人都被困在中亚这个角落里各自哀伤,至于他具体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则并不重要。再极端点说,这些人和这些故事,拿到北非古城、西伯利亚小镇、勘察加半岛、阿拉斯加、阿根廷也许一样成立,都是失落之地的失落之人。
扯远了,现在是乱炖时间,回到标题的自问自答:
1.哈萨克斯坦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是中亚五国里面积最大、发展最好的一个。按照土摩托在《土摩托看世界》中的说法,很重要的原因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一直到2019年才辞职)留用了俄罗斯中高级人才,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强调民族独立性而驱赶俄罗斯人。至今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的比例尚有23%左右,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精英人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学术杂志要求乌兹别克语跟英语双语,之前积累的俄语学术资料,很多年轻学者已经看不懂了。
阿斯塔纳(2019改名努尔苏丹,对就是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字)作为最年轻的首都,是城市规划师者、建筑设计师最好的试验场,于是就有了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建筑:像一顶巨大帐篷的购物中心、造型像白杨树托着巨大金蛋的观景塔,让人无力吐槽的山寨版北京西站大楼等等。跟阿斯塔纳比起来,大裤衩那一带的建筑都不算疯狂了。
阿拉木图作是旧的政治中心,拥有180万人口。位于天山脚下的阿拉木图城市绿化非常好,一小时车程内就可以深入天山山脉的森林公园徒步,这点极为吸引人。
塔吉克也用西里尔字母来书写波斯语,都是政治压力打败了文化传统。塔吉克国土面积的93%是山地,可耕地面积很小。另外,与其他国家相对和平的独立过程不同,塔吉克在独立之后发生过内战。位于锡尔河畔的古城苦盏游客并不多,马蜂窝都找不到攻略,而首都杜尚别,绝大多数人应该都不知道这个城市。在本书中,杜尚别最传奇的人物是维克多.布特,是美国通缉名单上仅次于本拉登的军火贩子,真正的战争之王。
3.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位于古代的河中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贯穿大部分国土。它应该是中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等历史名城。
4.吉尔吉斯斯坦也是个山国,号称中亚瑞士。
5.土库曼斯坦最神秘最封闭,因为很难入境。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三
3年前,我跟刘子超在圣彼得堡的咖啡馆有过一次匆匆的偶遇,当晚他就要乘飞机前往阿拉木图。没想到,我却在不经意间,见证了这本书诞生过程中的一个小小节点。
关于中亚的书太少了,在收到《失落的卫星》之前,我书架上唯有一本日文的《乌兹别克滞在记》。它来自塔什干的青年旅舍,当时,我把随身携带的《游荡集》放在书架上,拿走了这本作为交换。
拥有当地生活经验的外国人,可能会比本国人更好地带你了解一个国家。何伟早就用他的中国三部曲教会我们这个事实。有亲身体验固然重要,但好看的旅行读物,除了要拥有发现的眼光,更需要将这种发现经过精心编排、以文学性的面貌记录下来。
从东欧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到东南亚的《沿着季风的方向》,再到中亚的《失落的卫星》,一本不落地读完刘子超的“三部曲”。
充满细节、并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背后必定是事无巨细的笔记和功课。
每次在子超游记中读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时,我都忍不住从一个作者而非读者的角度去代入:“这该记录得多么详细,过后才能完整还原出来啊!”
后来在一篇访谈中,看到子超晒出自己的笔记本照片,密密麻麻的黑色小字,“旅行中随时有发现和想法就记几笔,写作时常常具有唤醒功效。”
在中亚旅行,会俄语占了大便宜,能够帮助你进入深一层的世界。对于旅行写作,是不是读过中文系、受过专业训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会几门语言,多找几个当地人聊天。
让我想起自己在日本旅行觅食时所享受的便利,但终究是不一样的。在日本,你用同一种语言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在自由行并不普遍的斯坦国,你需要用同一种语言来解决迫切的生存问题,同时能让你去到更偏远的地方、旅行版图更为广阔。
只能直观地从红菜汤、手抓饭、馕来感受。这种感受太过扁平,缺失了书中故事的立体感。毕竟作者前前后后花了九年时间,甚至还学了一点乌兹别克语,多次深入中亚各国,才书写出这些关于失落之地的故事。
最令我心生向往的是天山深处的阿尔金-阿拉善,“云影投射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阳光下的卡拉科尔河跳跃着。马群像碎芝麻一样,散落在起伏的山水间。”
这分明不是容易打动我的风景,真正被打动的是这一幕:作者在狂风暴雨中偶遇三个骑马的吉尔吉斯牧民,他坐在一人身后,牧羊犬在侧翼,身后跟着的马群如一支威风凛凛的大军,马背上三个吉尔吉斯牧民则神色自若。
“我在现代社会赖以生存的智慧,在这里毫无用处。”
我脑补起天山暴风雨中骑在马背上的刘子超,和回到小旅馆边喝白兰地边阅读《大博弈》的刘子超,好像同一个人,又仿佛不是。
跟咸海王在蒙古包里同吃白菜乱炖的那个刘子超,和塔什干酒吧里看乌兹别克舞女喝伏特加的刘子超,又是另外一个吧?旅行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因为它不可复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所包含的邂逅、故事、内涵、线索、思考,专属于作者一人。
或许我是那种固执的“反风光主义旅行者”,绝不会为了一张好看的照片前往目的地。对风光再多美轮美奂的描述,无论多么文采飞扬,都抵不过与当地人一场小小谈话来得记忆深刻。
在“世上已无未知之处”的后旅行时代,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旅行文学。作者:叶酱。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四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失落的卫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喜欢读一些真实的故事,随笔游记可能是我的第一选择。轻松的同时还能足不出户的让自己的思想放飞到其他国度,既省钱又省力。
偶然间,在一档每期必看的《圆桌派》节目中得知一本好书,随即收入囊中。
茫然、徘徊、混乱是我开始看本书的直观感受,后来我才知道打开这本书的正确方式——看地图。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光是听到这五个名字就需要分辨一会。这还不算,书中还包含了大量晦涩难读的城市名称,历史人物等。如不是对照地图阅读,我很快就变成一只无头苍蝇,迷失在中亚五国的领土上。不过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本书作者为了能够写此著作而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刘子超(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员)为了能够更透彻地了解这五个神秘国家,自学当地语言并且用九年时间深入中亚旅行,探寻当地人的思想、历史、生活,并通过阅读世界各地为数不多介绍中亚五国的书籍,思维极其缜密地完成了这本随笔旅行笔记。本书作者竭尽所能的把自己看到的细节活灵活现的呈现读者面前,让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看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亚的混乱与彷徨:1937年,斯大林将二十万远东朝俄边境的朝鲜人流放到中亚的一个小镇。至今他们的后代还留守在此,他们长着精致亚洲人的面孔,说着俄语,却身在哈萨克斯坦。你问他们怎样定义自己的国家——“你用什么语言思考,你的祖国就是哪里。”
刘子超在游历过程中并不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流水账似的记录下来,而是通过对事物的'多元化的解析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对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细致描述让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以第一人称视角去感受神秘、虚幻的中亚五国。多方位的描述让我对其中的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以及作者多次提及的亚拉拉特白兰地酒兴趣倍增。这样立体的写作手法也给了经常写游记的我很多创作上的启发。
书中主要就是阐述中亚五国人民在各种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冲突下挣扎、生存、生活的现状,这也正是吸引作者来到中亚的原因。
最后引用本书中一段话:“经历过蒙古入侵、汗国争霸、苏俄重塑以及独立后的混乱与复原,中亚又恢复了长久以来的模样——像一颗卫星,徘徊在不同文明与势力之间,校正着自己的方位。”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五
居家期间,我将刘子超的这本《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行》读了两遍,合上书页,用力凝神,我才得以回到现实世界。窗外正是初秋,燥热的暑气渐渐消散,天空蔚蓝如洗,这座位于亚洲中心的城市,正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城市东北方向的博格达峰清晰可见,它作为一个标志,时刻提醒人们,这是一座被天山孕育滋养的城市。
天山山系是全世界最大的纬向山系,自东向西横跨中国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而新疆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则延伸到了塔吉克斯坦,中亚五国除了神秘的土库曼斯坦,都与新疆相邻。在亚洲大陆腹地这片广袤且降水稀少的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沟通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游牧民族的迁徙,躲避战乱的流亡,或者是战争本身,都使文化,经济在这一区域内产生流动和融合。
我对于中亚国家的了解,仅限于想当然的猜想,这些猜想都和天山、帕米尔高原联系在一起。因为近似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景色、物产的相似,比如雪峰、草场、湖泊、戈壁、沙漠,比如苹果、葡萄、杏子、干果、羊毛、比如拉面、馕、烤肉、抓饭……就如同人们对新疆的刻板印象一样,我也把这些标签贴在了我脑海里的中亚概念上,而且很大概率我一生都不会去验证这些猜想正确与否。
刘子超的书让我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那就是在这块地域上生活着的人们,在历史的回响和潮流的激荡之间,或游刃有余,或迷惘困顿、或奋力一搏的人们……历史的痕迹不断被碾碎、重建或翻新,而人的思想也在被历史碾碎、重建或翻新,与他们对话,便是接近了最真实的历史。
为了彻底的浸入中亚式的文化和生活,他绝大多数的路途,都在拥挤颠簸的小巴(以及快要散架的帕杰罗)上度过,借助这些不那么可靠的交通工具在山路、高原、边境线上飞驰,把自己托付给未知的旅途。他与陌生人的交往限度似乎接近危险边缘,有时候他的身心疲惫到需要停下休养才能继续上路,这一本书的成书,可谓“呕心沥血”,是一本诚意满满的书。
刘子超年龄和我相仿,这个年龄的作者的书一直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外,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否太过狭隘。刘子超本科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就我看来,他的思维缜密,语言驾驭能力极高,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充满不动声色的幽默和克制的情感表达,是一名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六
看了《失落的一角》让我觉得这个圆是多么得会坚持,为了找到失落的一角,它不怕风吹雨打,不怕疼痛,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最终,它找到了那一角,可有得必有失,它虽然得到了完美,但他失去了快乐。最后,它在快乐和完美之间选择了快乐,放弃了那个角。但是他还在坚持找更适合的角,这就表明了它是个有目标的`一个圆。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不求完美,只求更美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已更上一层楼。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七
早晨,陈老师向我们推荐了绘本——《失落的一角》,虽然短短几分钟,我们就欣赏完了这本书,但它却用简单的图画、平淡的文字,让我们在哈哈大笑时,领悟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真谛。
《失落的一角》主要讲有一个圆,它缺了一角,于是,它踏上了寻找那失落的一角的旅途。途中,它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那一个适合它的角。可是,它虽然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却滚得非常快,以至于小虫儿不能与它交谈,蝴蝶不能在它身上栖息,它也不能闻一闻小花的芳香了,更不能和从前一样放声歌唱。它很失望,放弃了这一角,重新变回了原先的它。
看完它,心中泛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这则故事虽短小,线条虽幼稚,画面虽简单,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心。我十分敬佩文中那个“圆”,它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奋斗着,又不失一份快乐。旅途中,有坎坷,有艰辛,有难过,有失望,但“圆”总是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坦然面对,它欢唱着小曲儿,与虫聊天,和花为伴,多么开心,多么快活呀!最终,它通过了上天一次次考验,找到了那失落的一角,它是多么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啊!
但是,“圆”放弃了历尽辛苦找到的那一角,为什么呢?我懂得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其实,人生不一定要十全十美,有一点缺憾、留一点希望总是好的。往往我们在追求成功之时,也尝到了酸甜苦辣等人生百味。不管结果如何,也要勇敢尝试。你看,雄鹰能够搏击长空,翱翔蓝天,是因为它在展翅前就有求索天空之雄心;春笋能够钻出岩壳,茁壮成长,是因为它在黑暗中就有求索光明之壮志。虽然过程中有很多挫折会使人痛苦,但只要学会忍耐,学会奋斗,学会乐观,和《失落的一角》中的“圆”一样,在过程中经历艰辛,经历喜悦,从中获得比结果更重要的历练。
让我们在追求完美之时,寻找过程中的惊喜吧!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八
中亚,一个陌生而神秘地方,经历过蒙古入侵、汗国争霸、苏俄重塑以及独立后的混乱和复原,徘徊在不同文明各个势力之间的世界,不同的文明和族群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迹。
这里有风景秀丽的伊塞克湖、颂湖、阿拉善山谷、努列克水库、盛产汗血宝马的费尔干纳山谷。这里更有着荒凉和隔绝,永远进不去的土库曼斯坦,进行了四百五十六场核试验的库尔恰托夫,距离最近wifi也有一百六十公里的逐渐消退的咸海。
在塞米伊,陀思妥耶夫斯基思考了他日后所有小说想要回答的问题,世间的苦难是不是有它们的意义;在雅什库里湖畔,清军打了平复南疆的决定性战役;在讹答剌,蒙古骑兵开启了整个中亚的噩梦,几乎彻底摧毁了所有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布哈拉、西瓦、苦盏,压垮每一座清真寺,一路打到中东和欧洲;在阿夫罗夏伯的博物馆里,粟特人保留了最鼎盛时期的壁画,捧着丝绸的唐朝人,长发的突厥人,梳辫子的高丽人,万国朝拜,各自繁荣而自豪。
这里甚少美食,环境恶劣,夏天四十度苍蝇遍地飞,冬天零下四十度大雪压垮你。这里有让你哭笑不得的旅馆,只有卫生间马桶边有插头,而那里完美屏蔽了网络信号。这里留有大量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和人物。
这真是我看过最累的一本游记,五个斯坦国、无数陌生的地名、历史知识扑面而来,刘子超用了九年时间完成了这趟旅行,我花了六天看完了这本22万字的书,看的无比认真,因为知道这条路线我几乎不可能涉足。读到了类似村上春树游记里的小幽默,类似胡成游记的晦涩文艺风,还有走遍中国系列的历史感。没有詹宏志游记里让人食指大动的美食,也没有马家辉游记里的随意。
不能出走的日子里,游记圆卧游之梦,尺寸之间观万里清秋。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九
作者用常见于西方作家的幽默笔触将旅行中的大小事娓娓道来,敬佩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同时也深深恐惧与各种人斗智斗勇的情节。
但估计自驾游的话,既不太可能,也会区隔与人的交流机会。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涉猎广泛,如果能再增加些人文历史的介绍就更好了。
整个游历中,那个“我”总是那么波澜不惊、平铺直叙,哪怕是被人仙人跳、被宰,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跟《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一样,主角是哈佛教授符号学专家兰登。故事几乎像电视剧《24小时》一样紧张刺激,兰登要在一天之内破解某些符号挽救好友的生命安全和国家安全。
这个小说延续了此前《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的主题,仍然探讨宗教和科学的问题。看来丹布朗是跟基督教和天主教耗上了,呵呵。不同的是,这次他更加大胆,几乎公开跟所有的宗教叫板。他几乎在告诉读者,所谓的神就是我们人自己的灵魂。我们的大脑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潜能,只不过我们人类还没有掌握释放潜能的钥匙。还援引念力科学(noeticscience)的研究成果佐证这一点。呵呵,估计我们刚刚过世不久的钱老会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在英文版的封底的左下角有一块由16个字母组成的方格(square)如下:
yuoe。
mstd。
iinh。
reky。
利用新书中丢勒的魔方(magicsquare)提供的顺序把这16个字母重新组合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句话yourmindisthekey(不知道怎么翻好,你的智能是钥匙?).这可以说是作者的结论吧。刚才网上查了一下中文译本的封底可惜却没有了这个16字方格。看来译者和出版社没有吃透这本书中最关键的魔方。不过,也不好为难他们,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要想在翻译中保证100%地传达原文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情节设计还不错,依然可以看出丹老头渊博的学识和超出常人的逻辑组织能力,绝非平淡无奇。难能可贵的是他依旧延续了《达芬奇密码》的写作风格,写的虽然是小说,但是小说背后要说的“秘密”,却是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这种调查研究不见得被主流科学家或宗教或社会所接受,但却符合逻辑,经得起基本的逻辑推敲。换言之,他的写作不是天马行空、故弄玄虚,没有把读者当弱智耍。
但是考虑到丹老头花了6年时间研究撰写,再加上《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那超凡脱俗般地精彩纷呈,俺不得不说俺读完这部新书是有些失望的。寥寥的几个破解密码的情节散落在500多页的书里面,显得水分太多,而结尾保护秘密之人刚刚受到了巨大打击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来解密更让人感觉有些荒唐。不过作为消遣打发时间的小说,这本书已经很不错了。浅显易懂的文字、曲折离奇的情节,保证你像电影一样大呼过瘾。为了保护您的好奇心,俺就不作更多的剧透了。
喜欢这本书的筒子们如有疑问欢迎评论探讨本书情节及如何解码。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成握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dd一位著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所有的事情来自于家庭的暴力,中国的老话富不过三代,也体现在了所罗门家族里,彼得所罗门的悲剧在于没有教育好孩子,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但是不管怎么说,所罗门家族的习惯还是好的,在孩子18岁的时候就给一部分财产让孩子继承,这个是中国人应该学习的,即便是他的孩子没有教育好。
整本书的追求,其实树立追求的一直是大家都在面对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高度,用自我的观念来衡量了整个社会,所谓失落的秘符,你说他是圆点环也好,是真正的圣经也好,其实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真善美。佛说,你就是佛。圣经里的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在作者的语言里,已经表达了,其实上帝就是你,合众归一,如果大家都是上帝,而你不把自己当作上帝,那么岂不是你也会对待上帝一样,社会也就和谐了。如果你是上帝,你又该如何对待大众,你只有努力为大家谋福利,这应该是西方一直在遵守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总体上来说,写的还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的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关于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方面,有很多人会关注这一块,以及美国的爱国者法案,其实在我们国家虽然没有这个法案,但是肯定是这样做的。
丹?布朗的小说一向精彩地让人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虽然套路性很强,但我还是心甘情愿地被他忽悠来忽悠去。不过这次没有被完全忽悠到,读到一半时已经猜出来了杀手的身份和埋藏的宝贝,但我还是读完了以便印证自己的猜测。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一
从我记事开始,“完美”一词时常萦绕耳旁。
再大一点儿,渐渐懂事了,我便以“做一个完美的人”为目标不断努力,直到我读到了这本《失落的一角》,让我重新定义“完美”。
故事非常简单:一个圆缺了一个角,它很不开心,于是踏上了寻找它缺失的一角的征程。
途中,它看到了许多它未曾见过的,未曾经历过的事物。寻找的过程,这个缺角的圆找到了许多角,可要么不适合,要不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愿,圆非常失落,可就在它万分沮丧的时候,它见到了最适合它的一角。
这次,它如愿了,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它飞快地旋转,以至于之前所见到的全错过了。但是,它似乎没有注意,可正当它想唱歌时,却发现它唱不出来了,它好像明白了了什么,将那一角放了下来,依旧开心的走了。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许多时候,我都在思考如何使自己变得完美,却没有想过真的能达到“完美”吗?就算真的做到了相对的“完美”,就像那个圆一样,在“完美”的同时,已错过了一些风景。
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有一些小小的缺点,那有何不好呢?这些小小的缺点,有可能成为我独一无二的特点;有可能遇见一些“完美”时无法见到的景观;甚至有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时机,成为我的一个独特的“优点”,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勇于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就像那个缺了角的圆,虽然不完美,可依旧开朗,快乐生活。
直面不完美的自己,这也是“完美”。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二
我本以为我读书的速度不会再快,可当我读完他的新作《失落的秘符》后我才发现,我只用了不到3天时间,43万字,听起来吓人读起来却异常的快,就在不知不觉中。
书读之后,感慨万千。科学与宗教,原本几乎敌对的两股势力,竟然能如此紧密的融合——每个人都是神、造物主,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原来真正的真理竟如此简单——合众为一。
而那些永恒的智慧和信仰,从未曾遗失,他们被埋藏在深处,等待着人类的发现……。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三
四、迈拉可这个人物被作者塑造的过于单一,他为了一个道听途说的传言而坚定信念去践行自己的意志,试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去实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人独自去战斗,作者交代的不够清楚。
综上述,这篇小说没有多大突破,但在情节的设置上却很优秀。善于推理是作者在完成这部小说上的强项。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四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意外受邀,于当晚前往华盛顿美国国会大厦做一个讲座。就在兰登到达的几分钟内,事情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国会大厦里出现了一只人手,三根手指成握拳状,伸直的拇指和食指直指天穹,每根手指上都有具特殊符号学意义的诡异刺青。兰登根据戒指认出这是他最敬爱的导师彼得?所罗门dd一位著名的共济会会员和慈善家的手,也辨识出这个手势与其上的刺青结合在一起是表示邀请的一种古老符号,旨在将受邀者引入一个失落已久的玄妙智慧世界。兰登意识到彼得?所罗门已被人残忍地绑架,他若想救出导师,就必须接受这个神秘的邀请。
所有的事情来自于家庭的暴力,中国的老话富不过三代,也体现在了所罗门家族里,彼得所罗门的悲剧在于没有教育好孩子,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但是不管怎么说,所罗门家族的习惯还是好的,在孩子18岁的时候就给一部分财产让孩子继承,这个是中国人应该学习的,即便是他的孩子没有教育好。
整本书的追求,其实树立追求的一直是大家都在面对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高度,用自我的观念来衡量了整个社会,所谓失落的秘符,你说他是圆点环也好,是真正的圣经也好,其实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真善美。佛说,你就是佛。圣经里的如其在上,如其在下,在作者的语言里,已经表达了,其实上帝就是你,合众归一,如果大家都是上帝,而你不把自己当作上帝,那么岂不是你也会对待上帝一样,社会也就和谐了。如果你是上帝,你又该如何对待大众,你只有努力为大家谋福利,这应该是西方一直在遵守的道德准则。
这本书总体上来说,写的还不错,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了解了西方的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关于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方面,有很多人会关注这一块,以及美国的爱国者法案,其实在我们国家虽然没有这个法案,但是肯定是这样做的。
丹・布朗的小说一向精彩地让人拿起书就舍不得放下。虽然套路性很强,但我还是心甘情愿地被他忽悠来忽悠去。不过这次没有被完全忽悠到,读到一半时已经猜出来了杀手的身份和埋藏的宝贝,但我还是读完了以便印证自己的猜测。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五
沙尔达 奥兹坎的《失落的玫瑰》,是本很打动人心灵的小说。
最近又读了本书,沙尔达 奥兹坎的《失落的玫瑰》,是本很打动人心灵的小说。
你能听见玫瑰说话吗,你能听见它们的歌声吗?如果我说我能听见,有人教过我,你一定会认为我是个疯子!是的,我不能,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能。
我们和这本书的主人公狄安娜一样,不相信人能听见玫瑰的声音,毕竟这太荒唐了!但为什么,狄安娜的姐姐玛利亚可以听见?她是个疯子?不,不是。
她相信玫瑰是可以说话的。
那是她心灵发出的声音,她坚持相信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
也就是说,坚信能够听见,坚持尝试,总有一天,你会听见玫瑰,也就是心灵的声音!
文中泽内普 海涅姆说过一段话:“假设有一座高山......站在山顶眺望,怡人景色,尽收眼底。
你很想去山顶,但山峰看上去遥不可及,你便失去了攀爬的信心。
你放弃了,还说‘我到不了那’。
而实际上,登上顶峰的人,脚步不比你迈得大,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将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不是奇迹,是坚韧。
因为坚韧,所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坚韧,所以21世纪的人们也能听到玫瑰歌唱。”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狄安娜年轻美貌,聪明过人,是人人羡慕的“女神”,但她却因此离真正的自我越来越远,直到母亲临终前说出一个保守多年的秘密:她有一个孪生姐妹。
自此,狄安娜踏上了一条神秘的寻找手足的旅程,也是一趟追寻自我的心灵之旅。
对玫瑰负责,不要让它凋谢
好久没如此痴迷的读一本小说了,《失落的玫瑰》不论从构思,还是翻译的文笔和用词,都给人感觉美好无比,爱不释手。
特别是聆听玫瑰的心语,感觉在阵阵花香中,将人生道理一个一个摆在你面前,温馨的提醒你:你是要过自己想要的人生,还是别人期望中的人生。
《失落的玫瑰》隐喻一个人如何实现心灵的摆渡,这也是一个重要人生课题。
狄安娜的母亲在故事一开始就去世,但她为女儿设计了一条如何找回自我的心灵之路。
小说用一个近乎完美的童话故事,给读者设置了种种悬念,吸引着你一路走来,当读到最后时,你会豁然明朗;这是一次解放自我的'心灵之旅,作者巧妙地构思,将一切都溶于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里,让你在美好中,感悟着那些被你遗忘在角落的一个个自我。
主人公幸运在她有一位睿智的母亲,这是一个有着太多的诱惑,太容易让人迷失的时代,而狄安娜的母亲最厉害之处在于,她知道狄安娜心底里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临终前精心为她设计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帮她完成了成长中的蜕变。
当然这种回归是很痛苦的,相当于杀死一个外在的自己,抛掉嘈杂的世俗重压,救赎自己的心灵,走出那份虚无的牢笼。
看到书名时,好多人以为是一部爱情小说。
是的,在花语里,玫瑰确实是被用来指代爱情的,但本书中的玫瑰和爱情没关系。
书中玫瑰寓意在于倾听心声,当然非要给它加个爱情的象征意义,我认为书中一句:“玫瑰因香气方成其为玫瑰”足可以道清爱情的内涵。
就如书中的那位画家他说:他除去家族的外衣,哈佛的学历,甚至姓名,那才是他自己,所以他一直在画画,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眼睛放着明媚光芒的心灵伴侣,然后一起去看十月雨。
是啊,玫瑰的美不在于花朵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花香,就如玫瑰虽然凋零了,但并不影响它曾经的美丽一般,所以只要花香在,那么玫瑰就不存在真正的凋零,而爱情的内涵也在于此,它的美在于彼此的那份心心相惜,而不在于任何外在的形式美,所以终其一生我们该找的是一个能懂你的心灵伴侣,那些处在焦灼迷茫状态的情人们,就应学会打开那扇玫瑰花园的门,走进玫瑰园里,聆听那些关于玫瑰绽放的幸福之声,轻嗅玫瑰的缕缕芬芳,学会重生!
起初,出看这本书,是觉得这本书封面很干净,看着很舒服。
读完后,却觉得隐隐的迷茫。
故事中的狄安娜从顶尖的法学院毕业,年轻貌美、聪慧过人,是人人称赞的女神。
她永远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但她却并不快乐。
因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但她并没有勇气去追求他想要的人生,她怕身边的人对她失望的眼神。
后来,她从母亲的信中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名能和玫瑰说话的孪生姐姐玛利亚。
于是,她便踏上了寻找亲人的旅程。
她找寻着玛利亚曾经走过的路,感慨着她得坚持,感受的真正玫瑰的芬芳。
最后,她明白了,人生是为自己活的,而不是为了身边人的赞美以及一切虚无的东西。
我只能说,狄安娜是幸福的。
她最后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她不再沉迷在大家的赞美中不敢改变,她不再那么在乎其他人的目光。
她开始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不用朝着他人希望你的路线走下去。
狄安娜是幸福的。
她又一个爱她的妈妈,一个真正了解她的妈妈,一个为了让她醒悟编造了一个这么神奇的心灵之旅的妈妈。
妈妈的爱唤醒了真正的玛利亚,真正有芬芳的玫瑰!
狄安娜是幸福的,因为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不敢付诸实践而已,但是现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又是多么难。
如果不顺应的社会所谓的势,是不是又会灰飞烟没呢?到最后,那还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狄安娜终归是幸福的!那我呢???
我想走的路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样一直下去,结果就是随大众,向大家一样一步一步那样去生活,我可以预见将来的生活会多么一板一眼,说必定我还一板一眼的没有别人好。
但是,确实我也想当初的狄安娜,不敢想,不敢做,不敢释放真正的自我。
怕自己最后孤立无援,无路可走。
但是总是不甘,不希望人生就这样照着走下去了。
但是,时间还早,我还来得及。
只不过,我现在还没法确定我到底适合什么呢??虽然我的生命还早,但是看来确定些什么东西也就是眼前的事情,晚了,我的带路就更难纠正了。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是我在逃避么?我不想承担。
在我的骨子里就有一种拖延的毛病,总是不愿意积极的去做,害怕的事情,越是不想去承担。
这是我还没有长大的征兆么?
多看多查吧!!多多了解!我的玛利亚不会远的。
要开始寻找真正的路了。
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里对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挺有感慨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土耳其的沙尔达·奥兹坎。
这位土耳其的作家协作手法真的很不一样,开始读完的时候,还觉得很迷茫,始终是没有才到最后的结局能是其实没有玛利亚这个人。
你过着自己想要的人生,还是别人期望中的?
这是沙尔达?奥兹坎向所有读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我们或许无法马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你也许像狄安娜一样迷茫。
她从顶尖的法学院毕业,年轻貌美、聪慧过人,是人人称赞的女神。
她永远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但她却并不快乐。
因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但就在她为此苦恼时,她从母亲的信中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名为玛利亚的孪生姐姐。
于是,她便踏上了寻找亲人的旅程。
途中,结识了许多人,而从这些人的身上,她也学到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那便是,忠于自我的人生态度。
什么叫忠于自我?我想在故事中,黄玫瑰对过去的自述可以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它曾与另一朵红玫瑰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小镇上,人们非常喜欢它们,它们生活的十分幸福。
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卖假玫瑰的商人,假玫瑰的颜色要更鲜艳,更美丽,而且没有刺。
人们都跑去购买假玫瑰,而却忽略了身为真玫瑰的它们。
他们为了重新得到人们的喜爱,拼命去模仿假玫瑰。
他们的确又得到了人们的目光,但却失去了他们自己原本的香气。
因为有了香气,玫瑰方能称之为玫瑰。
我想此时,你或许已经对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
没错,在生活中,我们一直在为了他人去忙碌奔波。
我们用青春的代价去获得他人的赞美,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我们真实的梦想,也已经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褪色,最终无可寻觅。
我们完全可以停下这种徒劳的努力,努力回想起我们的愿望。
我们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请找个安静的地方,问问你自己。
因为,你的向往和梦想,从不必向外寻求,因为——它一直在你心中。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六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都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因此,上帝是公平的,慷慨给予的同时也有无情的剥夺。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要懂得满足。《失落的一角》是一篇缺陷与满足的寓言。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这个圆因为缺了一个角,所以不快乐。于是它唱着歌踏上了寻找缺失一角的旅途。在途中经历了严寒酷暑、风吹日晒,但它没有放弃。由于缺了一角,它不能滚得太快,所以也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说话,或者是闻闻花香,又或是和甲虫玩耍。它继续前进,渡过海洋,穿过沼泽、森林,跨过高山,终于找到了一个角,可是这个角不合适。它又踏上旅程,找到过很多角,可都不合适。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合适它的一角,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但是他却滚动得太快,快点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不能让蝴蝶落脚,甚至不能唱歌。于是它停下来,放下那一角,唱着歌往前走。
在社会上,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去寻找,去尝试,天天很忙碌、很累,却不充实。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一角”。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在去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找到自己合适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努力让自己完美,却不开心。在追求的过程中成长,在经历严寒酷暑、悲欢离合、人生百味后,在经历坎坷磨难后变得成熟,得到想要的,这就是人生。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如果他咬得大,你的缺陷就比较多,如果他咬得小,你的缺陷就很少。”今天我就读了一个关于缺陷和满足的故事——《失落的一角》。
这就是《失落的一角》讲述的主要内容。这是一本绘图书,这本书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也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咀嚼的一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的收获是:每个人都想去追求完美,可是每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就像故事中的圆,它一开始虽然失落了一角,但是那时侯的它是快乐的,后来它找到了失落的一角,它的身体没有缺陷了,可是他又失去了很多,它不能唱歌了,不能和小虫子谈心了……总之,他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虽然追求完美的过程是美好的、快乐的,但是结果有时候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美好。人还要懂得知足,每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因为一个人有了一样东西,就必定会失去另一样,所以人一定要懂得知足。这一个道理一定会让我受益一生的!
失落的卫星读后感篇十七
43万6千字的小说,我竟然读了这么久。不可思议呀,看来这就是专业与业余的差距吧!我读那些网络小说,或许50万字100万字也只用不了一天,可是那有质感的文字,哪怕只有区区几万,也让人回味良久。
丹·布朗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基于事实的,反物质、圣杯…那么我是否有理由相信:灵魂真的是有质量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像迈拉克,在极端的物质享受之后,他追求的是精神。从18岁成人那一刻到34岁他死亡的一刹那,他经历了财富和智慧的选择。他从选择财富到选择智慧,他哪怕是死亡了,他也真正的如同上帝一般,他成圣了!他所追求的“真言”,我想,早就存在于心底了吧?就像彼得·所罗门所说,秘密早已公诸于世,只是世人没有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