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精选21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内容、作者观点或主题思想进行个人感悟与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最近我读了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不禁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对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准确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读后感样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一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二
一篇《答顾东桥书》断断续续看了近半个月,中间还夹杂着重温了下《万历十五年》。忽然有个念头冒出来:《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啊!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够。想得太多了,想着一开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觉得困难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
这项工作本来属于我比较了解的,且一直关注,却行动迟缓,缺乏实际行动。近期牛刀小试,便有效果反馈。哎,惭愧惭愧,早干嘛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我还是把知与行,分作了两样,总想着完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再进行行动,却没认识到,知与行本是一体。只有在行动中摸索成长,才能完善认知,只有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指导行动。
看来,《传习录》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在“知”与“行”中逐渐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来,隐约感觉有一股动力,这股动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认知自己的心性,这股动力督促我即刻行动,投入实践,我想,这股动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这股力量是《传习录》给我的,也许从这个层面看,称《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也不为过。
我能够越发感受到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区别了,虽然心学与禅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认知为主体,以修行者的领悟为成长之路,但,心学与佛释有着本质区别,心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修习落于最细微的实践行动之处,而穷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间的大道天理。
也许,心学与禅宗的终极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辈凡俗,常常为佛家的一些慧心顿悟的细枝末节而蒙蔽。与此相比,心学的研习,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对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嘿嘿,终极励志书!!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我也有这样的问题,看书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办?我还是单单的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就说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看书?我个人把知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的知识。像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公式都属于对的。但这些对的知识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没有帮助我们去解决任何的问题。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看不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成对的知识去看了,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结合,就没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还停留在储备上。
师父说过,和他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新的思维方式,应该抛弃旧有的模式,创造一个新的系统。如果我们跟师父一边学,一边沿用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耽误师父时间,耽误自己时间。
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指的也是用心读,如果你不用心读,就是读一千遍也没有用。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先从修心开始。心在了,才有意识,有意识才能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费时间。没有融会贯通的知识,即使是对的知识,对你来讲也没任何用。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三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四
与佛教的超越轮回、道家的长生久视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关注现世的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如日中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事实是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开始,直到北宋理学兴起前,实际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个时期。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以至于这期间发生三武一宗灭佛。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扛起捍卫道统大旗的是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写得着实精彩,但应对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将佛教归为异端,说不过就打,正谓是快刀斩乱麻。
继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对《易经》的重新诠释,并将原来闲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论重新整合,通过重塑儒家,让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对手段的确高明很多,通过借鉴学习佛老的优点,同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风,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
只是走到南宋这里,新儒家在路线上发生分野,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阳明先生走的是陆九渊路线,但自身理论要完备得多。心学和理学的异同,则在《大学》的诠释上体现地比较明显。
近期也重读了下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相信大家对“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耳熟能详,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学。但仔细看心学根子上还是理学,《传习录》中很多议题都来自这本书,因此推荐大家也读读。
心学和理学,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发现居然还能这么玩。而且我相信,阳明先生是一个真正获得精神自由的人。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五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因药发病。’”
这段话之所以拿来分享,因为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那么“潇洒”,往往越是“懂事”的人,越会对自己曾经犯下的某个错误耿耿于怀。我有一位女同学,曾经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有一次同学聚会,被大家拉着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结果糊里糊涂第二天送儿子参加演出比赛的事给耽误了,孩子因为迟到,比赛结果有失水准。事后她后悔不已,总觉得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刻亏欠了孩子,于是就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直到后来她发现孩子因此养成了偷钱的毛病才后悔不迭。真的是一个错误套着另一个错误。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六
以前看《爱和自由》(也是孙瑞雪的书),就很受震撼和启发。从那本书中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并非小树不修剪枝桠就会长歪,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是决定你的精神会长成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有足够的阳光雨露——爱、和足够的成长空间——自由,精神胚胎就会长成她本来的样子,最美好的样子。如果有外力的强加,反而是“病梅馆记”——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长》和上一本书是一脉相承的理念,但是这本书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完整指的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我们只有认识到成长的真正内涵,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才可以给儿童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是讲述的成长规律的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本成人认识自己幼年成长过程中障碍的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体的自由:
人在小时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体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儿童掌握对身体的使用,这个过程是生命力的释放,对儿童自由行动的禁锢就是对ta生命力的禁锢,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锁。
情绪的自由:
情绪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深处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己修复、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
我们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诉他一样。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是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释放情绪,调节内在。
儿童内在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情绪像河流一样在生命中流过,流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儿童不会躲避、不会评判,但儿童会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不断受到家长的指责,会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之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地下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会不时出来作怪。
儿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紧张和被动中,想的不敢说;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碍就会出现。一个人想了,说了,做了,三位一体,就会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离开,分裂就存在了。内在充满了挣扎、抗争和纠葛。就此在人的内在世界,被分裂出来了三中需求:想的、说的、做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扬镳,自我就会向四面八方出击。这种状况使我们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他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绪”,“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沉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做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的我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他在一起,把他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
感觉的自由:
生命的感觉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础。我感觉了,我才能发现。感觉帮助儿童发现着外在的世界,也帮助儿童发现在内在的世界。发现了,儿童才能产生下一步的探索与创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与认知。
卢梭告诉我们: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而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们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是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会导致身、心、意的分离。
用感觉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觉不断充实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备,这是儿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准许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觉来认识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就不会再把住在这个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伟大的人、权威的人视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们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们产生连接,产生感觉和共鸣;我们会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们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类共性的成长历程和梦想——我们就从成年后荏苒具有的儿童对成人的虚幻中走了出来。
真正了解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看了这本书,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试图去了解她无厘头的语言背后内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时给予帮助,在她不需要我时安静陪伴。知道爱,也学着怎样“给予爱”。
对于我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她的存在,学着去看到她背后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渐释然了。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七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涛,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感觉就来自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人在五种感官之外的感觉,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称之为“生命感觉”。
一位5岁的小男孩a在排队盛饭时和另一位5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位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位说:“是你的错。”
小男孩a说:“你没看到事情的经过,怎么判断是我错了呢?”
小女孩说:“我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但我有感觉啊!”
小男孩说:“我先站着排队,看见饭还没有端来,我就出去玩了一小会儿,结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让他走,他不走,是谁的错。”
小女孩肯定的说:“就是你的错。”
小男孩说:“为什么?”
小女孩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错了。”
小男孩说:“那好吧,我们找老师去。”
整个过程让人很惊讶,小女孩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分析、思考、组织、整理表达出来,但凭她的感觉:他错了。如果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离开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个地方玩一小会儿,还占有之前的位置,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时待在两个空间里。你也不能身体离开了,但意识还占着排队的位置。小女孩这个明确的判断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她内心的感觉,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感觉,正常的儿童,当没有受到理性的打扰时,他们的心灵会非常的敏锐,他们能够感知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书中有一个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天,学校安排训练,李老师看见8岁的毛毛拿着一瓶红茶走了进来,问道:“你能帮我去买一瓶茉莉蜜茶吗?”毛毛欣然答应,又问其他两位老师要什么,贺老师和王老师肯定的说要茉莉花茶,当毛毛转身要走的时候,李老师急忙说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说到:“你太没个性了,别人要什么,你就要什么。”李老师无语了。毛毛走了两步又回头说:“你不能因为他们职位高,就服从他们吧。”
李老师很惊讶,然后开始察觉自己,察觉到自己平时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时间长了,造成了无意间放弃自己的意愿,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说了出来,而且一语中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我们不但知道儿童拥有基本的感觉,拥有知觉,我们还清楚所有的人都拥有直觉,这是认知之外的一种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来源。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成长感觉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都不太在意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或是习惯地在意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请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感觉”让它伴随孩子成长,这种“生命的感觉”呼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调整自己,这种生命的感觉能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生命的感觉会让我们捕捉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八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九
《完整的成长》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的。这本书给我们阐述了如何让幼儿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家里正好有两个上幼儿园的宝宝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确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儿的方法,书里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解如何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在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自己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平时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书里提到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宝宝是如何慢慢唤醒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的,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总是过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儿童对身体最早的探索、开发和创造,人体所蕴含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比如孩子在两个多月时总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妈妈总感觉很不卫生,制止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发现认识和使用手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就让他去啃,孩子稍大点我们怕他磕着碰着总是禁止他们最很多事情,这都是对孩子的禁锢,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就是儿童的第一自由,这对一个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人是情绪体,我们儿童尊重儿童就要尊重儿童的情绪并陪伴孩子情绪的成长,很多孩子在不高兴大哭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焦虑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为,其实当孩子哭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把这种情绪很好的流淌出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的闯入的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书中)。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在和自己孩子沟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许多不错的方法,如果家里有0到6岁的宝妈建议读读这本书,个人感觉真的很不错。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对商业信函的“完整”要求。
简历的内容要完整突出。
关于对商业信函的“完整”要求。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一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二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三
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女中学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祖国献身的热情,带着善良纯真的心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华彩乐章。
我无数次吟颂,无数次咏叹,只因青春无价,岁月无言。
如今已不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力壮大的新时代。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我们挑灯夜战,勤奋苦读。我们游岳坟,了解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我们观韶山,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我们游三峡,欣赏祖国的壮丽山川;我们泛舟于西湖,领略西湖的美好光景。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让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我们让集体活动别出心裁,我们把玩与学劳逸结合,我们用心与爱互帮互助。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份独到的快乐,而青春本来就是一种无言的获得。
青春是呼唤友谊的先锋。最珍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会视自己的学生如儿女,真诚的益友是你学习生活中的姐妹弟兄,他们是你前进旅途中的铺路石,奋力冲刺的催化剂。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塑造一个热情而沉稳的友谊氛围,于你是一种互补、一种冶炼、一种酝酿、一种升华。像书中所描绘的一般,团结、善良、纯真的友谊和无私的精神,就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令人沁透心脾。感谢青春让我们萍水相逢,感谢友谊让我们共同进步。
在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都确定的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
是的,如今的我们与她们一样,为了自己充满神气魅力的大学梦,为了自己未来的日子潇洒芬芳,为了昨日的期待与明日的憧憬,我们不甘寂寞,我们不知疲倦,用超人的代价,有泪水与汗水,用理性的思索,用澎湃的热情去凝固和铸就。绚烂的岁月,火红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一种不服输不自傲的清高,最后更是一种学会审视自我灵魂的成熟。如梦的青春,贵在青春!就让我们一同高喊“青春万岁”,共同放飞青春!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四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五
《完整的成长》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儿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儿园 网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
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成人,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六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七
在暑假,我看了一本书,《金蟒蛇》。
原来买它的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动物,爱看动物小说,而《金蟒蛇》这个书名给了我很多联想。这本书主要写了一只黑豹和一条金花蟒之间发生的故事。它们间的故事有时让人感动,有时却让人气愤。
幼豹和金花蟒都是哀牢山野生动物救护站里的一员。一个偶然的机会,金花(金花蟒的名字)无意间到了阿黑(黑豹的名字)的铁笼中,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相聚,它俩非但没有打架,反而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追逐嘻戏,玩得不亦乐乎。可救护站沈站长回来时发现金花在阿黑笼中,怕它们俩打起来,便把金花抱回笼中,并把两个铁笼之间的通路封死了。金花没办法,只能天天竖起身子,望着阿黑。读到这儿,激动的泪水已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心想:才相处一天的时间它们就建立起这么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能经得起考验吗?我们好同学之间也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闹小矛盾呢?更何况它们是小动物呢!事实证明它们之间的友情的确是牢不可破!沈站长没办法,只好把金花挪到了距离阿黑很远的笼子。本来以为它们互相看不到对方,距离会冲淡它们之间的友情。出乎我们意料,情况更糟了,它们竟然用绝食来抗议管理员拆散它们,金花连平时最爱吃的荷兰鼠都不看一眼,一直盯着阿黑铁笼的方向看,阿黑也一样。后来经饲养员倩倩的苦苦劝说,沈站长才同意把它们并笼饲养。
它们一见到对方,便欢呼雀跃起来,胃口大开。有一次倩倩投进了一只大公鸡,公鸡跳到铁丝网上,阿黑为了把公鸡捉下来给金花吃,不小心把自己的脚弄伤了,金花似乎知道它为自己受了伤,用蛇独特的疗伤方法,为阿黑治疗。它们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
也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美餐一顿,这对阿黑来说简直是太爽了;
也许……。为了防止第二窝小蛇宝宝被阿黑吃掉,最后,金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竟然与阿黑同归于尽了。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蛇虽然是冷血动物,却有着很强的母爱,也有为自己的后代能生存下去不惜以命相搏的一腔热血!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所以,我们不能打破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动物之间的生存游戏规则,否则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事实证明:阿黑和金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八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这是要强调明确的一个观念。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儿童需要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长为完整的人。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长被打断,精神成长停滞。心理的治疗便把阻压到潜意识的成长提升到意识层面,进一步打通梳理获得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开感觉到通道,用心觉察也会幸运的再次启动成长。
读《完整的成长》之前,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我会获得对教育的一些经验,更多可能是对儿童教育的一些具体理念和方法。读完此书我发现我的收获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对自身成长的一个对比和反思,打开了些感觉和觉察的通道,以抽离的状态看自己的情绪变化,看自己对待事件的状态,观察自己,感知自己。让感觉流动,使成长中被阻碍地情绪感知和宣泄流动起来。
因着我对自己成长的觉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让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充分的感知,给他足够时间与空间,让他自己创造自己,完整的成长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成长的核心,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儿童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不到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趋于社会的压力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过早的剥夺孩子感知的权力,强迫孩子认知。像是现在国家一再要求不得让孩子过早写字,可是很多幼儿园还是迫于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巧妙地躲过检查,违规的教授孩子读写,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育人,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因着高考的压力,部分家长也是配合这样的行为。而内在成长被剥夺,孩子的精神成长受阻,后期会出现种种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明所以家长一筹莫展,却又寻不到根源。
一个小学各项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一直忙于在各个兴趣班中穿梭,没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疯狂的玩,作业拖着不完成。家长想尽了方法都不奏效,强迫她坐在作业前也是愣神的。这个女孩子极有可能是感觉成长被剥夺,被家长强迫进入了认知阶段,主动成长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9个月的小外甥,一听到手机铃声响,一看到别人拿手机,他就开始咿呀哇啦大声叫,小妹说他是在模仿别人打电话。并没有人教他,他还不会说话,看着也听不懂大人说的话。可是他就是学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婴儿的学习力,确切的说是感知力。
6岁女孩林林按照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认真排练,3岁的东东也跟着跳,但是他无法按照顺序做出规范的动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东东做不到,林林气的大哭,说是东东弟弟破坏了排练表演,东东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脸茫然。林林内心你的秩序被破坏所以很难过,而东东还无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动。哭过之后,林林去到另一个房间继续跳,而东东开启了自嗨模式,乱跳一气。林林认识到东东弟弟无法按照要求做出动作,她原谅了弟弟并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扰的方法。林林和东东都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成长,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在学习着如何和谐相处。
《完整的成长》为我解开了很多儿童行为的谜底,也让我认识到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更确定了应该让儿童在感知中学习,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过早的进行抽象认知,阻碍儿童感觉的流动,让儿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觉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长动力。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十九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己,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二十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孙瑞雪老师的《完整成长》第四节《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孙瑞雪老师说:“从一岁多开始,每一个孩子都会对音乐,色彩,绘画有极高敏感度。”在这个对精神天然向往并敏感的年龄,我们为孩子提供了哪些可供选择的精神产品?我们自身的生命是否也在警觉地,充分地成长着?我们是否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同步享受着精神的滋养?到底什么样的生活叫精神生活呢?精神生活不是来自于课堂,也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生活。
儿童天生就是精神贵族!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宝宝刚出生半个来月时,他会无端地哭闹,拍也不行,晃也不行,可当你放起了轻缓的音乐,宝宝慢慢就安静了,小眼睛不停地在搜索,好像找到了精神寄托,情绪得以平复。当宝宝再大一点时,只要一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就会跟着旋律扭扭小屁股,无论多糟糕的心情,只要有音乐,她就会很开心,因为音乐成为了孩子的精神食粮,它正在享受着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精神生活。所以音乐教育和音乐享受越早给予孩子,音乐就越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会滋养孩子一生的习惯。
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也该入园了,早晨起床是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情,光凭语言叫喊,在短时间里,宝宝是无法从甜睡中清醒过来的。这时我们可以放一些美妙的音乐,既让孩子享受了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又能使孩子加快速度,妈妈这时可以边做家务边和孩子交流,比如,可以跟孩子商量:“和妈妈比赛好吗?当这段音乐结束时,看是你先穿好衣服呢,还是妈妈先折好被子?”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妈妈可以放慢脚步,尽量给宝宝足够的时间让他参与其中,体验穿衣服,折被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会很利索的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与孩子共享精神生活,即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到了下午的某一个时间,我们的宝贝或许需要15至30分钟的时间去看看动画片,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的这一需求,让孩子去享受动画片中美妙的情景,美妙的对话以及美妙的音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画面很难去实现,只能在动漫中让宝宝去感知,去享受,这也是精神生活。
晚上我们陪着孩子一起躺在床上,拉开柔和的灯,放着轻松舒缓的乐曲,使宝宝的精神更加的放松。这时我们可以给孩子读最简单的小故事,如鸟宝宝都回到了巢里,妈妈守着他们要睡觉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回来了,兔妈妈抱着他,兔宝宝很快的就睡着了等等,这样适合幼儿的小故事,给孩子带来的爱是满足的,温馨的。
走廊用中华传统节日和24节气水墨画来装饰,让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每个孩子心里扎根。教室里的每件物品也都是出自好的设计与品质,像家的感觉,让人一走进来就能感觉到轻松和谐。入园,用餐,离园等环节更是用世界名曲过渡,这种高品质的音乐作品,可以久久存储在我们孩子内心,精神感觉可以被久久回味,久而久之,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美的熏陶,审美观念,审美能力,欣赏品味都会得到明显提升,这就是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那么家长又如何陪伴孩子过精神生活呢?我认为并非停留于看一场精彩的电影,欣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还可以一起去享受自然,感受四季变迁,感受花的美,叶的绿,泥土的芬芳,空气的新鲜,也可以在夜深人静时,来一次深入的沟通,畅所欲言,大到宇宙万物,生何来死何去,小到蚂蚁运食,蚯蚓钻土;甚至可以一起为庆祝交到一位新朋友而做一顿超级美味大餐。与儿童共享精神其实很简单,带着孩子一起听音乐,一起游戏,一起看动画片,一起欢笑,一起睡觉,甚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以是一次精神的滋养。
我们需要过精神生活,因为那就是真善美的生活,是爱的生活,我也常常这样设想或是有这样的期待,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阅读的习惯,希望我的孩子和我畅所欲言,希望我的孩子过上精神生活,可是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否在有意识地过着精神生活?就如在等车时你可以选择拜读一本书,也可以选择刷手机玩游戏,我始终相信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要求,而是和我们一起认真地生活。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篇二十一
这次,我谨遵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好的。”因此,改变往日读书之风格,不仅变换了作者,还从童话故事改为动物小说,这可是动物大王沈石溪的“领地”。
一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题目《狼国女王》,一看就知道是写关于“狼”的故事。而“狼”这种动物原本在我心中的印象是残忍的,带给我只有无尽得排斥和恐惧,可今天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鸣叫紫葡萄的母狼在夫君“狼王”死后,临危受命,登上了王位,成为狼王史上第一位女狼王。伺候,她带领帕雅丁狼群出生入死,经历了各种磨难、坎坷,每当捕猎食物时,都要首当其冲、身先士卒地向猎物攻击,它用自己的毕生心血造就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女王传奇,挥毫了一部雄浑博大感人肺腑的母爱篇章。
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沈石溪不愧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呀!书中的描写方法应有尽有,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着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成语的用法了。因为书中讲的是“狼”,作者就把“人无完人”改为“狼无完狼”此类例子还有数不胜数。
读完之后,名叫紫葡萄的这只母狼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伟大的母爱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再凶残的“狼”也有其爱心的一面,让我对“狼”这动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我看了一本叫《狼国女王》的书,因为我奇怪,狼国怎么可能由女王呢?而且这本书讲的故事都令人心惊胆战,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一般狼群的大王是雄狼,但是《狼国女王》里的狼群可不一样,一只叫紫葡萄的母狼幸运的和一只雄狼盔盔结了婚,后来盔盔当上了大王,统治着狼群。不幸的是,它被老虎咬死了。从此紫葡萄当上了女王。
我觉得紫葡萄特别勇敢,她觉得作为女王,一定要让大家支持。所以爬上悬崖,追逐着一只雄鹿,再跟着它跳下悬崖,不怕雪崩打到她(那是是在冬天),直到把那只鹿杀死。
紫葡萄还是一匹很有智慧的母狼。当捕杀猎物时,她会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尽力把猎物捕捉成功,尽量让大家“大饱口福”。
盔盔的祖母朵朵菊会动脑筋,也很为人着想,当盔盔死了之后,他们的孩子也被饿死了,紫葡萄日夜守着父女的尸体,防止被乌鸦吃了。朵朵菊看到紫葡萄这样的悲惨遭遇来帮忙一起守护。朵朵菊把紫葡萄推向女王的座椅,并让大家一致赞同。
有顺从的当然也有顽固的,歪歪脖和斜斜眼就是这样的狼。当朵朵菊推荐紫葡萄当狼王时,斜斜眼经过一番斗争后才同意的,可是歪歪脖狠了心也不同意,甚至退出了这个狼群,独自远走高飞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敢,坚强,即使有困难也一定向前进;智慧,会动脑筋也是做一名首领的必备条件,绝不能当像歪歪脖那样顽固的人。
今天,我读了由我喜爱的作家沈石溪写的《狼国女王》的动物故事。
紫葡萄对同伴很关爱,雌狼羊踢踢生病了,她把自己的那份雪兔给了羊踢踢;
对自己的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肚里即使没有反哺的肉糜还用血和口水混成的食物勉强喂自己的孩子。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了解到了紫葡萄很能团结狼群,是一个称职的好狼王,我长大了有本领了当了企业家,一定要团结大家一起创业。紫葡萄很爱自己的同伴,有了成果总是要分享,如果我长大工作了也要关爱同事,获得了成功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之,女狼王紫葡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通过对《狼国女王》的学习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得到不少的启示。
这个假期,我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国女王》,我很感动。
她与恶虎对持,只为守护种族的血脉……这是丛林母爱之绝唱,更是狼国女王的传奇。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更是能改变人生航向的伟大力量。
我十分欣赏狼王的做法,这种常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在生活中打着灯笼也难找哇。人是有缺陷,但你要根据自己的处境而不断改变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才能够被人认可,正如那站在顶峰的狼王。我们要知道,没有东西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的攀登,直到成功。大家都知道tfboys是内地知名的男子组合,但想要当歌手也是不容易的,他们经常要锻炼身体,甚至为了跳好舞需要把腿拉筋到120°,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达到目的。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由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狼国女王》,讲了生活在日曲卡雪山的帕雅丁狼群狼王盔盔意外虎口遇难,狼群出现权力真空,老母狼朵朵菊让母狼紫葡萄任狼王。紫葡萄当狼王时,有时受到挑衅,有时因为情感至上而决策错误,导致伤亡……一年多后,它们遇见了当年杀死盔盔的老虎,紫葡萄下令攻击,结果损失惨重,这时,同样受到恶虎之害的宛莫沙狼群也来帮忙,最终战胜了老虎。后来,原是死敌的两群狼合并成了一群,大家都拥戴紫葡萄当狼王。
我觉得,让母狼当狼王就等于尝试一种新事物或改变现有的局势,有好处也有坏处。母狼虽然会因为情感至上而决策错误,但是也会因为母性的力量而化敌为友,和平地解决流血战争。从腼腆转向开朗,可能会因为说错话而尴尬,受到嘲笑,但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与支持,还能提高自己。如果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坏人想要改邪归正,一开始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怀疑和嘲讽,但是如果他能够坚持下来,慢慢地就会让大家的思想改变,不再认为他十恶不赦。如果反之,那么他一辈子都会扮演着不受欢迎的恶人角色。
我由此想到了自己。我有时明明想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害怕说错而不能够站起身来告诉大家,因此错失良机,回过头来就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了。我想要变得大胆一点,改变我目前的态度,一开始肯定会很困难,但一旦成功了,我的各个方面都会比现在好得多。
在我的印像中,狼是一种凶猛,可怕的动物,但读了沈石溪写的这本书后,我却否认了我的观点。
有一只母狼叫作紫葡萄,在雪花纷飞的冬天,既寒冷,又饥饿。几只小狼崽饿的直叫唤,狼王盔盔到处找食物都一无所获。就在这时它们发现了一只老虎正吃着一块香喷喷的肉,就这样它们和老虎搏斗着,狼王盔盔却不幸被咬死了。从此以后紫葡萄失去了依靠。艰难的捕捉到了一只小鹿让自己和五只小狼崽活了下来。
狼群里最年长的朵朵菊说要让紫葡萄当狼王,臣民们都瞧不起她,但还是认了她做了狼王。紫葡萄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一次次拿自己当赌码。有一次一只公狼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潭,是紫葡萄用自己的尾巴冒着生命危险救活了公狼。看到这里我觉的紫葡萄是一位称职的女狼王。为了自己的臣民她竟然可以不顾生命去救那只公狼。
当翻完了最后一页,我不禁感叹到:紫葡萄可真令人佩服,她的责任心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类,同时她还让我们看到了母子之爱,臣民之爱,让我们看到了狼的本性也有善良得一面。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沈石溪写的《狼国女王》,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合上《狼国女王》,我心中满是感慨。
看到这,我不禁为紫葡萄呐喊,为了自己的臣民,她竟然可以去冒险捕捉牛群中的小牛犊,去满是泥潭的危险地带捕杀野猪,紫葡萄有非常强的责任心,也许这是人们还比不上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女王也可以这么厉害!这只母狼凭借着母性的力量当上了一个出色的女王。
放假以后,我读了几本非常有趣的书。这些树的名字分别是:《狼国女王》《蜻蜓眼》《喝狼奶长大的羊》和《草房子》。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母狼,振兴整个狼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狼群的狼王,一般都是公狼,而这个狼群里的狼王,却是一只母狼,那是因为,她的丈夫狼王,在恶劣的环境下被老虎给撕碎了。因为老王没有继承人,所以就在狼群里面举行一次选举仪式,而出乎意料的是老狼王的母亲朵朵菊却举荐紫葡萄来当上新任狼王。虽然没有人看好紫葡萄,但是她还是顺利的当上了狼王。
从那个时候开始,紫葡萄就带领狼群四处捕猎。还带领狼群与另一个狼群战斗,最后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另一个狼群的狼王,竟然让紫葡萄来统一这两个狼群。紫葡萄最后成为了真正的狼国女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能力有多大,不管你机会有多少,只要抓住机会,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在大自然中昆虫是以雌性为王,但在哺乳动物中都是以雄性为王,但这本书写的是:一只母狼当狼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狼王盔盔为了种族的存亡与一只孟加拉虎搏斗。可是它低估了老虎的实力被老虎咬死。就在狼群即将崩溃的情况下紫葡萄挺身而出跳下悬崖捕杀了一只梅花鹿。后来紫葡萄被老母狼朵朵菊推上王位,成为了新一届的狼王。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一次捕猎中大公狼黑三为了它不被野猪咬伤而不幸陷进沼泽,其他的狼看着危机四伏的沼泽心中害怕,萌生退意,不敢去救黑三。狼王紫葡萄却坚持要救黑三。
紫葡萄用它的尾巴使劲全身力气将黑三拔出沼泽。我想:世界上没有狼王会用自己的尾巴去拯救一只陷进沼泽的大公狼,但紫葡萄做了,并成功救起了大公狼黑三,紫葡萄太了不起了。在我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卑鄙与邪恶的动物,在这只母狼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同伴陷入绝境的时候每人都要舍己为人,舍己救人,母狼紫葡萄虽然是一只狼,但她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我们学习。
狼王紫葡萄作为一只母狼,更是一头战狼。它带领狼群冲进耗牛群捕杀小牛,展现出它的勇猛与坚持。它用它的智慧与魄力带领着帕雅丁狼群遇度过一次又一次危机,我被它深深折服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故事中,狼都被塑造成一个反面的角色,邪恶节残、无恶不作。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负面的反派角色,以欺负人来取乐,可沈石溪笔下的狼国女王紫葡萄,能让你重识狼的面貌。狼,其实是一种柔与钢相结合的高情商动物。
一次虎口夺食,使狼王盔盔不幸葬身虎口,老母狼朵朵菊荒唐决策,使母狼紫葡萄面临生死关头,艰难选举后,驱逐了大公狼歪歪脖这个叛徒,她出任帕雅丁狼群首任女狼王。这使狼群的命运从此改写。
有过团结和友爱:联合宛漠沙狼群,与断牙血瘤虎展开生死博斗。紫葡萄凭借出色的胆识、毅力、智慧和仁慈,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狼国女王传奇!
读完书,我有所思考:无论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女狼王,但是雌性也不是好欺负的,有时,女性娇小柔弱的身材会迷惑你的眼睛,让你觉得她们十分弱小,不堪一击。可是你错了,母性可以繁衍后代,哺育生命,还掌握着强大的选择权和裁决权,她们可以用自己的魄力,将雄性变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