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五的母亲教案(优质13篇)
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请大家阅读这些教案范例,融会贯通,从中挖掘出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启示。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一
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重点)。
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1.组内听写词语。(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
(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
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意图:通过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段意合并法的学习方法,通过点拨,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跳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画出关于老舍的具体事例,再用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意思,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学:默读课文,勾画事例,批注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
迁移运用:(根据课堂时间自由调控,可课下完成)。
默读《养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意图:《我的母亲》作为例中学,训练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为实践悟,进一步体验段意合并法的用法,最后以《养花》作为迁移用,巩固用段意合并法概括内容。)。
阅读与母爱有关的诗文《游子吟》、《诗经》(节选)、《圣洁的母爱》。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二
三月份教肓局开展了“推门听课月”活动,在我校掀起了一阵阵热潮。我执教的胡适《我的母亲》教罢后颇多感受。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在这段时间里我冷静的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思想碎片,将整个教学流程重新加以分析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
《我的母亲》是一篇传统的阅读讲读课文。编者择选此文,有其深远的用意。这篇现代散文不仅彰显了文本性,更主要的凸显了人文性。文中胡适的母亲不仅对胡适的人生道路有广袤的影响,学生学罢此文同样地受到很大的感染。
我教此文时,考虑到胡适写此文时40岁,是一位中年人对自己童年,青少年时代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而学生学这篇作品正是少年时,他(她)们对自己母亲的很多行为都不愉理解。而作品中展现了一位母亲如何相扶教子,言传身教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来说,更多的是表露了“我”对母亲的是一种感激,怀念,敬爱的情感。而今,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要他(她)真正地去体会30年代人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确有些困难。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或者说搞花架子。将课文讲清楚或明白算是一堂优质课,我不以为然。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下面是我在讲授此文时自己对教学的一些浅薄的设想及反思。
设想:
1.新课标回归课本,展望现实。
2.淡化课内浅层性阅读教学。
3.重点落实在文本教育和人文性。
4.展示课堂上的综合性教学。
流程:
片断一:口语交际设计。
在平时的课文导入时,往往总是教师一言堂,这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教子成功的作品,我结合当前社会现实,90后未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的模仿性,叛逆性强及不懂感恩,追求享受等特点。在上课前设计了与母爱相关的口语交际。这种讲法很受学生的喜爱,欢迎。它极富挑战性,课堂上学生表现十分积极。设计的题目如下:
1.举两至三例与母爱相关的俗语,谚语。
2.谈古时与母爱相关的传说。(短语)。
3.体现母爱相关的古诗。
4.说说自己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简洁)。
反思: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掌握了考点信息。只是知识点容量过大,占据了些许时间,导入的时间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又紧密相关。
片断二:赏析课文,分析母亲性格设计。
因为这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现代课文,字词句,修辞上基本没有任何障碍。在学生熟读全文后,我直接分析课文围绕母亲记叙了哪几件事情,分别又体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表现由为突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母亲的性格特点都是由学生完成,我在其旁点拨。讲至此,文本性已突显。为了彰显人文性,我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在这个片断里讲析。其实一位真正懂得教育的人都知道,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作为语文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同样的重要。这篇习作,前面我已说明是一篇成功教子的范文,而今的母亲也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自己都不懂得感恩,何以教子?学生学完后(现在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个性),在内心深处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触动,无形之中有了一把尺子。浅意识里已经将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与胡适的母亲作比较,只是这一点不细心的教师是不易发现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信誓旦旦下定决心要仿效胡适的母亲。结合诸多因素,在分析完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自然过渡到片断三。
反思:这个环节的讲析,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花的时间不是很长。课下调查时,发现学生掌握层次不一。这一点是课堂上辅导的疏忽。日后有待注意。
片断三:课文拓展延伸设计。
这个环节拓展设计了三个题目:1.请你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2.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说说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3.常听大家的母亲反映,孩子上网成为时尚,可不让上吧,又与自己对着干。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母亲应如何劝说?作为孩子又应如何做?学生任选其一相互讨论后作答。课堂上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家对第三个问题十分的感兴趣,都愿回答第三个问题。整节课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学生都不愿下课。都争着要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这是以前的公开课没有的现象。这也是我在教学设想中个人的一点新的教学理念,回归课本的同时,别忘了现实。
反思:这种做法,看似跑题万里。但结合历年来的黄冈中考试题来看,它却更好的反映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学生不仅学了知识,也掌握了考题,同时也有了辩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以上的设想,片断,反思,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摸索阶段,写此文一方面是展示个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新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希望和同行们一起探讨时下“新课标语文”到底如何教好呢?同时也期望更多的网友参与提出宝贵的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三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
4、师生点评,对于能够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并有所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四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三、总结。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
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五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周星期三)。
第一课时。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
明确: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研讨与练习一。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六
一、真挚、深沉的母爱。
二、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
三、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一、导入:
法国大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亲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时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了《我的母亲》,再现母亲那慈爱的动人形象。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识记字词。
2、结合课后第一题,课文写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表现母亲的爱子情深。
(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引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段。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人影憧憧()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娓娓动听()。
万籁俱寂()。
2、对第一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重在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对第二个片段涌流的泪珠,重在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对第三个片段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精读这一片段,重在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引导学生懂得写人之心态,要善于写出心灵中复杂矛盾的一面。
对第四个片段劳碌的身影,重在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以及我的歉疚和激动之情。
(三)、体会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
本文的句式一般较长,多用修饰,注重描摹,强腻刻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并作出分析。
如“我自己咆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母亲前用坐在旁边缝纫着的限定,哭着前用唏唏嘘的泪如泉涌修饰,声音前用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修饰,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结构严密。这句话如果改成短句,似乎可说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母亲也哭着,她坐在旁边,唏唏嘘嘘嘘,泪如泉涌……声音呜呜咽咽,断断续续,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意思虽没有增多或减少,但似不能表明唏唏嘘嘘,泪如泉涌与哭着等的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描写的细腻程度上似有了一定的差别。
细腻描写的语言中有着真挚、深沉的感情。例如:“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句话所揭示的内容,这句话所流露的感情,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依附于男子,几乎无独立身份可言这一现象的深沉的谴责、控诉之情,也似乎包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感叹号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
(四)强化训练:
1、在横线上,填进恰当的成语。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交妇含冤的美好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睢着,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七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八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作文。
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九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作文。
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十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母亲形象。
(2)学习作者通过截取母亲生活中最典型经历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启发诱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一、导入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本文是写血浓于水的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饱蘸深情,写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板书:母爱无言润物无声
――《我的母亲》邹韬奋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1)扫除字词障碍,
(2)抓关键词句,
(3)通过联想与想象作批注。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出你动情的.理由。
四、写法总结,点拨升华
1.感情真挚
2.截取法
3.细节描写
4.叙议结合
5.语言特色
五、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截取自己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片断写一篇文章。
2.与朱自清的《背影》比较阅读,看有哪些异同。
3.如果你觉得过去母亲给你留的印象不深刻,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认真观察活动的细节,细心体会,写一篇文章。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了以上说的那些句子,这些句子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了母亲伟大的性格,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出示投影)
勤俭诚实 做事认真 (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 (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 不怕吃亏 (第11自然段)
软而硬 善良坚强 (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十二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如果…如果…”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穈、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性格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胡适五的母亲教案篇十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言语材料组合而成的,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语文课的味道在于"细读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碰撞情感的火花。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中"九年的家乡教育"部分,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文章重点写了母亲对胡适的言教和身教,整堂课立足这一点,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词来感受和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教育和影响。因为母亲这种的教子方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胡适的心理,从而理解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
(一)导入:作者照片、简介。
学生谈对胡适的印象、感觉。
教师引出课文:许多名人、伟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与作者对话。
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二)与文本对话。
从4、13两段中的"训练"和"影响"分别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两部分内容:5—7段、8—12段。
1、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而富有性格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谈到"我能够理解胡适母亲教子方法,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胡适的期望和慈爱";也可能谈到"如果我母亲也这样教育我,我一定受不了,胡适怎么会忍受得了呢";还可能谈到"母亲每天唠叨,我会嫌她烦,不理她"等等,一些因为学生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性格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寻胡适的心理,在讨论和品读关键词句中感受母亲对胡适的教之严中深藏着爱之慈,深藏着母亲对胡适的期望。也正因为母亲这种独特的"做人训练",使胡适一步步朝着"完全的'人"发展。
2、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胡适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找到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的所见、所感:母亲如何对待我的败子大哥,如何对待我的两个极难相处的嫂子,又是如何面对浪人五叔。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宽容、仁慈、温和的性格;同时学生也找到体现胡适当时的心理的句子,如第8段中"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第9段中"我渐渐明白…"、第10段中"我总听见前堂…我开了房门…"从中深入体会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对胡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3、引入材料:梁实秋谈胡适、彭红《好人胡适》,具体感受母亲对胡适极大极深的影响。
引入材料:胡适的《奔丧到家》和《先母行述》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四)朗读最后一段结束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