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尊敬和孝顺他们。在写总结之前,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定总结的重点和要点。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案例中的教训和启示吧。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认识“疲、稞”等生字,会写“倔、顾等生字。
2、融合自读自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难理解的词句。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教学难点:
了解小红军是怎样倔强地拒绝陈赓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课文背景。
1、课件展示几组红军过草地的镜头,学生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的镜头:恶劣的草地环境;红军在艰难的行军;红军陷入沼泽的情景;红军以草根、树皮充饥;茫茫的大草地;疲惫的人和马等。)。
2、看完这一组镜头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3、以“陈赓的回忆”引入课文的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
三、学习课文生字。
1、指导过程。
第二步,读懂词语,用自己的方法读懂文中的词语,交流读懂和没有读懂的词语。
第三步:读准读顺课文,检查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围绕疑点研读课文,深入人物内心世界。1.课件出示研读要求:
(1)品读课文2-10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
2。学生围绕几个研读问题进行品读。(独学、对学、群学)3.汇报交流:
问题一:面对陈赓多次帮助,小红军接受了吗?小红军是怎样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的?
(1)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三次拒绝陈赓帮助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细细品读。
重点体会“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思维拓展:事实是小红军说的那样吗?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描写环境的句子和课件中所展示的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来体会。
问题二:“陈赓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陈赓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他一起走,为什么不肯接受他的青稞面,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不拖累别人。)。
(2)陈赓同志是怎样一步一步明白真相的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陈赓的感受。出示句子:
a.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不平静是说始终不放心。因为一个小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同伴同行,怎么叫人放心呢?)b.“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同志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没能及早救小鬼而深深后悔、自责,十分悲痛。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同志高度的责任感和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的关怀。
(3)理解课题:“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题说小红军“倔强”?
四。总结全文。
这是一位多么勇敢、坚强、机灵的小红军战士啊!他一心为他人着想,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多么令人感到啊!
同学们,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从小红军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与此同时,你又悟出了什么学习方法呢?读课文时,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读出思考,这样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板书:
一心为他人着想。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二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难点一是为什么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陈赓的帮助,二是最后陈赓明白了什么。本教学设计采用两课连上的形式,不分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同行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说明:生字词的学习也是中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应教给方法,强调自主学习。)。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陈赓:骑马同行给青稞面关心战士。
小红军:不在乎等同伴拉拍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笑挺鼓鼓的也不愿拖累别人。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三
《倔强的小红军》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位红军作家----陈靖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他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决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还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也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了人物所蕴含的感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骑上马先走,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10自然段),第二层(11——15自然段)。
本单元课文学习方法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借助上单元“注意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学法来学习本课,并为后两课讲读课文《小兵张嘎夺枪记》、《虎门销烟》和略读课文《“0”的突破》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在老师的点拨下独立学文。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全文大意,给生字正音,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第二课时品读全文,学文明理。
1、我班现有学生47人,是这学期刚招进来的,他们都是来自边远的瑶族村屯,语文基础较差,连最基本的拼音都不会读。因此班上学困生占了一半,老师的指导难度很大,收效甚微。
2、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当时长征过草地的艰苦生活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老师有必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尽力收集有关长征过草地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生活和自然环境。
3、学生阅读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有欠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并受到感染和熏陶。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倔、惫、稞、嘛、膝、捶;要求会写的字有:倔、顾、饥、薄、段、港、狠;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倔强、回顾、忍饥挨饿、一段、香港。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感情。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理解“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小松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唱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松树》,学生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按小松树的成长过程将课文分为四部分。
3小松树在不同的阶段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内容。
4练习复述课文。
三学习生字生词。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2交流学习心得。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复述课文。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
思考:小松树为什么要长高?你能在文中找到表现小松树这种感情的句子吗?
2交流。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3小松树在不同的阶段又看到了什么?它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4指导朗读。
5讨论:小松树在成长,变得越来越高,但小松树有一点没变。是什么呢?
三联系生活,理解中心句。
2齐背古诗《登鹳雀楼》,说说这首诗的哪两句话与小松树明白的道理相似。
3站得高,看得远。你从这个简单的事实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想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四思维拓展。
想象一下,长成森林中最高的小松树望到了什么?
教学总结: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紧扣重难点,上了一节扎实有效的低年级阅读识字教学。
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入手。《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简笔画和贴图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运用故事化、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交流。
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对话中感悟、体验。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表演来感悟、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高多了”、“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使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样想?会说些什么?”以此使文本得到延伸,深化课文主题。
存在的不足:
1、课时安排的容量太大,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不能进行大胆的取舍。生字的教学不够扎实,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学机智有待极高。
2、教师情感投入不足。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朗读、交流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老师本身的情感投入不到位,导致学生读的时候时候情感不到位,影响了读书效果。
3、老师叙述和重复的语言过多,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有待加强。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五
本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简洁的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形象。难点一是为什么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接受陈赓的帮助,二是最后陈赓明白了什么。本教学设计采用两课连上的形式,不分课时。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板书: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七、学习生字。
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说明:生字词的学习也是中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应教给方法,强调自主学习。)。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板书设计。
陈赓:
骑马。
同行。
给青稞面。
关心战士。
小红军:不在乎。
等同伴。
拉
拍
宁愿自己挨饿受苦,笑。
挺
鼓鼓的。
也不愿拖累别人。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聆听乐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乐曲的特点,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想象,结合歌乐曲编创简单动作,能边唱边表演,边听边表演。
教学内容:
一、聆听《挤奶舞》。
二、表演《小松树》。
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
二、听辨出音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小松树》。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并表演《挤奶舞》。
乐品尝美味的食品吧!”
1、生边品尝奶茶边欣赏《挤奶舞》音乐听老师简介。
“这个奶茶呀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是用砖茶熬成紫红色后在加如鲜奶做成的,营养丰富,既解渴用开胃还可提神呢!”
2、表演《挤奶舞》。
“哎,蒙古小骑兵去哪了?哦,原来他看到小朋友这么喜欢吃这些食品他正拿着桶给我们去挤奶了,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拿着桶转一圈,到挤奶场)。
你觉得挤奶该注意什么?”
(1)单膝跪(2)卷袖(3)创编挤奶动作。
师生一起表演“挤奶舞”
四、了解蒙古人民喜爱的活动。
五、课堂小结。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八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去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展示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互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1.给学生介绍背景。
2.抓住四次对话引导学生分析、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3.引导学生体会陈赓当时明白了什么,以及小红军牺牲后,陈赓同志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反思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几点不足:
1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2在课堂上学生多数的时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语言文字,缺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3课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不利于学生亭、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由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感悟,所以文章的人文性、思想性基本是靠老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讲这篇老课文当成一篇初次阅读的新课文去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站在读者、编者、作者、教者,四个不同角度去钻研教材,我重新设计了本课教学。
一、学生经验为起点,丰富学习资源,拉近“生”――“本”对话的距离。
本课内容是真人真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赓同志的亲身经历。但是,它距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远,讲的故事现在看来似乎是难以想象的,难以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果仅仅利用第一课时或第二课时导入的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不会有较深的体会。在课前我利用语文学科活动,引导班上学生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开展班集导读、导视活动。《红旗飘飘》等书籍、电影《长征》、都成了我们学习的资源。这样的教学设计院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了相关的知识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
二、自主质疑为切入点,捕捉学生兴趣点和难点,以学定教。
在以往的备课中,我们常常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给学生。这些问题并非生活中的原始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是教师为了教学而精心“设计”、“加工”出来的,往往脱离学生实际,甚至还会扼杀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相关材料及初读课文之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得问题;随后又引导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并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学生们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问题(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陈赓全明白了什么?)进一步品读课文,合作探究,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教师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捕捉到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更容易做到“以学定教”,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服务。
三、将“三个维度”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整合起来设计问题,以引发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及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体会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在于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如何在突破重点、难点的同时实现三个维度呢?我在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将以上三点进行整合,设计了如下两个大问题:
1.在充分体会到小红军及陈赓同志都极度饥饿、虚弱、疲惫后,我引导学生对“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这句话进行思考:这句话可以换个说法吗?其中“终于”能否舍去?从哪里看出“说服”与“被说服”都是那么不容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了阅读、归纳、讨论、想象。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学生们从陈赓“要求”小红军骑上马,到“命令”小红军骑一段,再到跟小红军“商量”一起走,最后到无可奈何地“付之以行动”,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地给小红军,感悟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怀和爱护;从小红军倔强地拒绝,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干粮多”,感受到小红军对首长的爱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围绕一个“终于”的探究,学生在品读陈赓与小红军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陈赓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一难点也巧妙地解决了。
2.“陈赓为什么感到受骗了,他全明白了什么?”在学生的自主质疑中这一问题比较集中,也很有价值。怎样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我这样设计:在播放红军艰难过草地的电影片段后,请学生们再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思考:陈赓在哪些地方受骗了?他是想到什么才明白的?学生们在默读思考、交流体会之后有了许多令他们激动的发现:草地上艰险难走,炼油吗齐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体力强”?草地上荒无人烟,陈赓掉队了都很难赶上同伴,小红军的年龄这么小,怎么会有在他后面的同伴?长时间行军,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怎么会“干粮多”……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小红军的优秀品质,还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3.课文最后一段写道:“他深情地搂着小红军,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我引导学生体会“深情”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此时学生各有各的'理解,有爱、有恨、有悔……我又引导学生将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朗读结合起来展示,学生们对“深情”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陈赓对小红军的称呼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深情”之中的尊重、敬佩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在新课标颁布的今天,如何用新的理念,对“老”课文的教学重新设计,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就在于“以学定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主观理解,直接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阅读理解,步步“牵”着学生走。我没有设计问题,而是把发现问题的主动去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在对课外有关资料及课文的阅读中获得的体会,有到学生提出不懂得问题(自主质疑),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合作探究)最后辅导学生归纳,提炼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师生互动)。教学流程呈现为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步步逼近关键问题(重、难点),及避免了越俎代跑,又防止了学生的放任自流,这样就为学生的自读自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感情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景、画面来驱动,及入境才能入情。见到生死离别,我们会黯然神伤;见到莺歌燕舞,我们会流连往返。在教学中我为了创设特定的情景,充分利用了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亲历”红军长征艰难的斗争历程(播放《长征》录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置身于陈赓、小红军战士的行列中,同思、同虑、同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学设计把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源于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目的就在于以学定教,以情激情。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九
一、关注个体差异,引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交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伙伴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本真回归,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以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营造互动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重要特征,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书学习,以及学生质疑问难时的互帮互助等,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生在合作中形成互动,在思考中相互接纳,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者转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体悟,满足了“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需要,为他们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时:2课时。
】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小组研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充分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大致罗列出以下问题:(投影片)。
1、为什么称这个小红军为倔强的小红军?从哪些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
2、小红军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一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个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寻找,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问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直接问问老师。
四、组织交流以上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在陈赓同志内心的后悔、自责中表现出的对小红军的关心。
投影句子。课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内容。指名学生抓住小红军的神态动作来感悟他的倔强。
2小红军的倔强和课文中的陈赓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陈赓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强来。
对比投影课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说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不肯骑。
体力强。
不肯走。
等同伴。
不肯吃。
有干粮。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板书。
一心想着别人。
陈赓同志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4学生表情朗读课文11到16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5出示练习题,启发想象,深化认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师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将士都会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寻找收集。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一
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现在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针对课文特点,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通过“骗”字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上三点教学目标,我们是依据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挂图。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依据《新课标》对阅读课的要求,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黑板和卡片明确文章中的四次对话,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借助分角色朗读,人物采访等,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程序(分为八个环节)。
1导入。
2找出“骗”的原因。
3分析“骗”的方法。
4抓“装骗”的破绽。
5体会“骗”的精神。
6分角色朗读。
7人物采访。
8总结。
第一个环节:回顾总结上节课,激趣引入新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是围绕“骗人”展开的。
第二个环节:找出“骗”的原因。
首先提出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找找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巧妙进入课文;然后再提问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由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答案:再引导思考“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找出“骗”的原因,为后面的展开做铺垫]__。
第三个环节:分析“骗”的方法。
第四个环节: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提出问题: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并设疑“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思考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最后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和自责之情。
第五环节:体会“骗“的精神。
第六个环节:分角色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采用找小伙伴读,指名上台读等方式)。
第七个环节:人物采访。
分别采访小红军和陈赓。
第八个环节:总结。
启发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四说板书设计。
总之,本堂课是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通过读,说,思,访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力求做到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整体的,生动的发展。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二
《雷雨》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由梓君朗读。文章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雨”的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有关“雨”的资料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写雨的古诗《春晓》。
生:我一年级时学了《春雨的色彩》。
……。
生:我还会唱春雨的歌呢!
师:那好,你把它唱出来吧!
生:我来给你伴舞。
生唱《春雨沙沙》,二名学生伴舞,在他们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了。
《课文课程规范》”要求教学要注意学科的整合。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语文学科包括的美更加丰富,学生通过音乐、舞蹈、语言等,向人们展示了自身收集的资料,展示了雨的形、声、色,既使人感知学科的知识美,感受学科的文化美,体验学科的个性美,又表达了学科的内在美,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保守分科教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语文走向综合的改革趋势,展望了课程改革的未来。
2、课的收尾:
师播放多媒件课件,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写得美吗?
生:美。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呢?
生:我用画画的方法。
生:我用收集优美词句的方法。
生:我用朗读课文的方法,美美地读读课文。
生:我想把课文背下来。
师:那好,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吧!
课堂上,同学们选择各种不同方式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有几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画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画得相当不错。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将教科书视作固定的、不容变卦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成了忠实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课文内容教完了,课也就结束了。新课程的重要革新,就是强调教师必需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课的结束局部,老师说“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把这美丽的景色留住吧!”这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丰满了课文的主题。此时教师的唤醒,点拨,使学生的心里都充盈着创作的激情,蓄积着表示的欲望,课堂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抒发诗意,享受胜利的乐园!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三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学习兴趣和形成独到见解。
(2)指名朗读课文2、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疲惫”一词,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中去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3)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学生自主发现,“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练读,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红军。当对小红军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小红军的可怜来,在读中升华对小红军的怜惜之情。
我一开始就抓住“倔强”一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表现小红军“倔强”的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了小红军的.倔强。任何人见了小红军的举动都会认为小红军精神好、体力足、干粮多,陈赓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了。体会“终于”一词,从“终于”可以感受到小红军和陈庚相互关心,舍己为人这一高尚品质。
本文的细节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衬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动最深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问。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简笔画出一棵小松树,提问:你们知道松树的哪些特点吗?
二.了解自学情况:
1.小组生字红绿灯(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指名读课文。
3.默读,概括课文大意。
三.质疑问难。
四.指导学习书写生字。
1.观察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师生互动: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小松树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读课文,思考。
三.生自学课文,看看小松树的成长共分为几个阶段,每次成长的动力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四.全班交流。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2.小松树。
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材分析:
器乐曲《挤奶舞》是采用一首欢快的蒙古族民歌写成,2/4拍,羽调式,乐曲描绘了孩子们学做小小挤奶员,愉快忙碌着挤奶的情景。学生边听乐曲边学做挤奶舞。这个舞蹈主要由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硬肩”、“笑肩”和“挤奶”等动作组成。
《小松树》是一首动听的内蒙古民歌。2/4拍,徵调式,复乐段结构。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种类很多,有红松、白松、樟子松、马尾松、落叶松等,其叶子为针形。松木成材好,不易虫蛀,用途广泛。《小松树》这首歌以赞美小松树为题,从拟人的角度,赞美小松树“绿茵茵”,“真漂亮”,“像小兄弟一样”,“幸福的在微笑”,比喻小朋友像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喜爱小松树挺拔、顽强的品格,勇敢地与风沙搏斗的精神。歌曲起伏的旋律优美抒情,歌唱性强,音域不宽,仅有八度,适宜低年级学生演唱。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聆听乐曲感受蒙古族民歌和乐曲的特点,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想象,结合歌乐曲编创简单动作,能边唱边表演,边听边表演。
教学内容:
一、聆听《挤奶舞》。
二、表演《小松树》。
教学重难点:
一、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表演。
二、听辨出音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二、学唱《小松树》。
1、通过听录音的范唱和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2、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3、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4、能正确地演唱时,可合着录音伴奏。
5、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6、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7、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聆听并表演《挤奶舞》。
乐品尝美味的食品吧!”
1、生边品尝奶茶边欣赏《挤奶舞》音乐听老师简介。
“这个奶茶呀是蒙古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是用砖茶熬成紫红色后在加如鲜奶做成的,营养丰富,既解渴用开胃还可提神呢!”
2、表演《挤奶舞》。
“哎,蒙古小骑兵去哪了?哦,原来他看到小朋友这么喜欢吃这些食品他正拿着桶给我们去挤奶了,我们一起去帮帮他吧!(拿着桶转一圈,到挤奶场)。
你觉得挤奶该注意什么?”
(1)单膝跪(2)卷袖(3)创编挤奶动作。
师生一起表演“挤奶舞”
四、了解蒙古人民喜爱的活动。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是个引导者,也是个激励者。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的'教学中,我有过“这个小红军真是可怜啊!”“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小红军的满不在乎!”等激励性形象化的评价,因此调动起来学生的读书愿望。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通过学生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深刻领悟。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疲惫、口吻”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自主读书、感悟,体会小红军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让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解题:什么叫“倔强”?老师简介陈赓。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小红军的,请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生字要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1)问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并正音。
3、老师范读课文,请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
4、默读一遍课文,用笔圈画、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设计说明: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初读要强化,要求要到位,训练要严格,不放过任何一处错误。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是其他教学流程的基础,本环节师生共读了四遍课文。)。
四、解读陈赓――从配角入手。
1、课件出示:“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多读两遍这个句子,你对哪些词语有话要说?
(学生可能会对“终于”、“只好”等比较关注。)。
3、“终于”说明了什么?(陈赓经过很多次的努力。)。
4、我们来看看陈赓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默读3―9节,同桌讨论。
5、汇报:三次想帮小红军,
板书:骑马同行给青稞面。
6、其实陈赓自己的情况也不好,从哪里可以知道?自由读第二节。
指导看图,感受陈赓清瘦虚弱的形象。
小结:陈赓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小红军,这可以看出什么?板书:关心战士。
(设计说明:通过先解读陈赓的形象,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又为学习小红军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对小红军有一种情感上的期待。)。
五、细究小红军――体会“倔强”
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2、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先自己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板书:不在乎、笑、挺。
4、有感情朗读4―6节,体会小红军的内心。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拉、拍、鼓鼓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可以充分一些。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紧扣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感悟,深入小红军的内心世界,学生将会经受一种精神的洗礼。)。
六、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默读11―14节。思考: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全班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5、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红军说些什么呢?
6、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朗读全文。
(设计说明:紧扣“牙印”和“明白”,通过深入讨论和自主发言,师生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憾。)。
七、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读准生字,讨论每个生字的写法。
2、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讨论如何记住每个生字,并独立组两个词。
八、作业。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一下。课后去准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下节课开一个“长征故事会”。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八
本学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我被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连累他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一个人在饥饿万分的情况下,如果别人给你吃的东西,那真是雪中送炭;在万分劳累的时候,如果别人给你马骑,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呀!可是小红军小小年纪他心中却装着别人,他忍受饥寒交迫的煎熬,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需要何等的意志和毅力呀!这种品德是多么的高尚。
现在,我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回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不合口味的菜,我还不吃;有些不好看的衣服我还不穿;遇到一点痛苦和小困难我就哭。我和小红军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呀!
我一定要学习小红军不怕困难,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连累别人的精神。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都要不怕困难,我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做一个为别人着想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教学内容:
《倔强的小红军》、《登山》、《猎人海力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基础训练。
二、教学重点:
1、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使学生受到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细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要求:
1.学习小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倔强、忍饥挨饿、疲惫、满不在乎、浮现、口吻”等词语,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小红军和陈赓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读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介绍时代背景,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
读懂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红军为了北上抗日,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途中翻过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那草地不是我们公园的草地,而是沼泽地,就是许多的泥潭,草长了一人多高,没有任何可吃的,也没有任何地方可住下休息的。而红军的粮食非常缺乏,在草地上粮食几乎就是生命,没有了吃的,就走不出草地,就会饿死在草地上。《倔强的小红军》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漫无边际的草地上。
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他们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路,也有不少则牺牲在途中。《倔强的小红军》,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真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就是小红军。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姓名,但是他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二、(现在老师就来给你们讲述这个故事。)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四、读后谈感受,激发儿童的情绪。
1.读了这篇课文,什么地方使你心情最沉重?(小红军在陈赓将军的马背上停止了呼吸)。
2.小红军因为什么而死?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启发:既然小红军是因为没有粮食,他忍饥挨饿,但他仍然坚持着。到最后他实在支持不下去了,终于停止了呼吸。在生命最后的一刻,他遇到了陈赓将军,陈赓将军有没有关心他,帮助他?下面再进一步读读,边读边想。
2.陈赓将军先是给他马骑,后来给他粮食,他有没有接受?这是为什么?我们下面再细读课文。先把课文段落层次搞清楚。
3.提示: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初步懂得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引起这个故事。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哪儿就是陈赓将军曾经深情谈起的这一件往事。(第二自然段--末尾)。
4.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陈赓将军遇到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接着写了小红军坚决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帮助与照顾。你们看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骑陈赓将军的马;从哪儿到哪儿写不肯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
5.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件往事(第一自然段)。
六、讲读课文。
1.“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情?(已经过去的事)。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深秋的一天。
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人物:陈赓、小红军。
事情:两人都掉队了。
指导:写一件事必须清楚地告诉人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5.这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在草地上行走十分艰难?指名读一读。(荒无人烟、忍饥挨饿、十分疲惫、瘦马、一步一步)。
指导:从“瘦马”的“瘦”也告诉我们,马因为没有吃的,也十分疲惫、瘦弱。“一步一步”说明每走一步都十分吃力。在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突出。
6.指名朗读。
7.轻声齐读。
七、课堂练习。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熟读课文,并按课后提示预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深刻理解小红军说服陈赓骑马先走,以及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的原因。
2.学习小红军为了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老师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轻声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讲读课文。
1.叙述:在这茫茫草地上,不知走了多少天,陈赓将军虽然骑着马,因为马疲惫不堪,他掉队了。陈赓将军此时发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这个小红军什么样儿呢?下面就描写了小红军的样子。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这一段描写,什么地方使你感动?
“不过十一二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是他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参加革命,和大人一样迈上了艰苦的长征路。
从“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告诉我们长征路上又苦又累。“黄黄的小脸”告诉我们小红军又黄又瘦。但从那“一双大眼睛”“鼻子有点儿翘”又觉得小红军非常可爱。
4.当陈赓将军让他上马时,他有没有骑: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时已是小红军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已经支持不住了,他为什么不骑马?从小红军“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而没有骑马。我们可以猜想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眼前是一位比自己年长的老同志,身体也十分瘦弱,我怎么能骑他的马呢!)。
指点:他把眼前这位“老同志”的身体看得比自己生命重要。
5.现在你们想想,他为什么要“摆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满不在乎”就是一点儿也不在乎。事实上这样的艰难,这样的饥饿,这样的疲惫不堪,是一点儿不在乎吗?这里“摆出”告诉我们小红军是为了让陈赓同志放心,相信他行,故意做给他看的。)。
6.下面陈赓将军与小红军的对话,非常感人。一个坚决要他骑,一个坚决不骑,都是为了关心照顾别人,让自己吃苦受累。
(1)同座练习分角色对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读。
(3)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要读得非常亲切,非常恳切。)。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要读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对老同志显得非常关心体贴。)。
7.小红军又是怎么拒绝的?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小红军的倔强?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陈赓将军总有点不放心,想与他一块儿走,好有个照应。这句话“那”,是无可奈何的。“我们就一块儿走吧”显出对小红军的“爱”。)。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是真的等同伴吗?为什么不与陈赓将军一起走呢?(实际上,小红军已经快支持不住了,他已经不可能与陈赓走下去,他知道如果与陈赓一道走,会拖累他的。)。
8.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
男生读陈赓的话,女生读小红军的话。
11.轻声齐读九、十自然段。
(这是一只早已空瘪的干粮袋,原来装进的不是青稞面,不是窝窝头,而是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一块硬梆梆的一点儿肉也没有的骨头。)。
(饥饿折磨着小红军。他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饿呀,他伸出小手在干粮袋里摸出一块牛膝骨,他使劲地咬着,他多么希望能咬下一口呀!但是骨头太硬了,他只得失望地把它重新放进干粮袋里。)。
(他想的是老同志。自己年纪小,饿一点可以忍一忍,可不能饿坏了老同志呀。他已经累成这样。在草地上粮食就是生命,我收下老同志的青稞面,他吃什么!于是产生一个坚定的想法:宁可自己饿死在草地上,也不能饿坏了老同志呀!)。
15.指点:其实这也就是陈赓将军心里全明白的内容。
16.学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被小红军倔强的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让我们把内心的感动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17.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心情老平静不下来”“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指导:那些穷孩子在旧中国没有幸福,连温饱也没有,所以他们参加革命的决心很大,不怕苦不怕死,有一股倔劲儿。所以“一个个”要读得分明,“浮现在眼前”要读得缓慢而深情。)。
“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这些描写陈赓将军为抢救小战士生命的急切的心情,表达了红军首长对战士的强烈的阶级友爱,读时要加快语速,把陈赓将军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当陈赓将军把昏倒的小红军抱上马时,心情十分沉重。这又该怎么读呢?“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读时几乎是一字一字吐出。这时真相大白,是全文的高潮。我们心里恨不得说:多么可爱的小红军,多么倔强的小红军战士!
我们一齐来轻读这一自然段。
文章最后“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这是多么严厉的自我责罚!对小红军的疼爱之情,对自己轻信小红军的话痛恨之心交织在一起。
谁来读读?
18.轻声齐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
19.有表情朗读全文。
(1)指名读。
(2)全班轻读,指名两人分别读“陈赓”与“小红军”的话。
三、总结。
1.练习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概括的各段主要内容说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在红军过草地时,陈赓将军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小红军为了不让陈赓将军挨饿受累,坚持不骑陈赓将军的马,不接受陈赓将军的青稞面,最后累死、饿死在草地上,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指点:这类叙事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先怎样,后怎佯,结果怎样。
四、课堂练习。
1.积累词语、句子,自选好词佳句写下来。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陈赓回顾深情。
回命令明。
愧悔白。
忆外表饥寒交迫神态。
满不在乎。
小红军语言说服。
舍己为人。
动作欺骗。
教学后记:
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篇二十
学教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陈赓同志把他称作《倔强的小红军》。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听录音朗读全文。要求仔细听读,想想录音读的和自己有什么不同的。
四、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反复诵读。
请大家学着录音中的老师再次读课文。然后,选出一段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或最受感动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己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五、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学习本文生字新词。
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展现自己认为读的好的内容,以培养读书兴趣。
简单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段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理解本文的新词意思。指导书写“稞”“忍”两字。
对于学生没有提到的自然段,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可指名朗读,也可让愿意读的同学小组读。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正音。
六、指名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让学生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小结。学习语文重在读,贵在品。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一起来品品课文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小组研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学生充分质疑,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大致罗列出以下问题:(投影片)。
1、为什么称这个小红军为倔强的小红军?从哪些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
2、小红军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面对这样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一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个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寻找,认真思考、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问问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直接问问老师。
四、组织交流以上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和在陈赓同志内心的后悔、自责中表现出的对小红军的关心。
投影句子。课文第四、第六、第八、第十自然段内容。指名学生抓住小红军的神态动作来感悟他的倔强。
2小红军的倔强和课文中的陈赓同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陈赓同志的,也能看出他的倔强来。
对比投影课文第三、第五、第七、第九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2到10自然段。
回答怎么说服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不肯骑体力强。
不肯走等同伴。
不肯吃有干粮。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板书一心想着别人。
陈赓同志有没有意识到这点?
4学生表情朗读课文11到16自然段。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5出示练习题,启发想象,深化认识。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师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在长征途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将士都会把他人放在自己前面。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寻找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