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热门15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指导并规范教学过程的一种计划和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教案的编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需要精心编写一份教案了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教案的编写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案的设计和完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要教授的知识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合理,操作性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编写出一份完美的教案。以下是最近热门的一些教案范文,你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有趣和实用的教学活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一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均匀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呈现洪涝,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二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学习新课)。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p55图3.19,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三
本人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分为2课时。本堂课为本节的第2课时,主要有以下两大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学、讨论、读图、绘图等活动设计,增强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能力,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讨论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2)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3)通过自学、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人从复习巩固知识入手,通过绘图、读图引入新课,从现象开始到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联系生产生活,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增强。
上完这堂课,感觉还是比较成功,学生的表现很好,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其中,最大优点我想就是对学生的“亲和力”,一直以来,本人坚持走近学生,观察学生,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感觉他们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还有就是,对学生装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上完这堂课,也感觉到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的表达,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再锤炼锤炼,更精准一些。其次是练习题的设置方面,可以不仅局限于课本,而是有一些重点题型的分析会更好,比如增加一道“地形雨”的相关课堂练习,那就更完美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五
由于作业前置,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时的预习,并且从作业批改中能够看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再现和学以致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纠正和强调个别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所以,为了避免对教材的单纯性重复,也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速度,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学习内容、明确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堂尝试,首先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绘制学习内容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分享中找到学生内容的联通处和不同处。然后每人分发一套试题,涉及到学习目标的不同落实处,采用边抽查边核对的方式,逐题挑选学生评析,说出答案并按照其他学生要求确定是否说出分析思路,同时以学生抢答举手及正确度进行记录,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的输出应用式重复,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熟悉度,还是案例型针对性应用的体悟;同时竞争氛围中提升专注度,有效提升学生倾听的态度。
总之,展示不是简单地对自学的重复,变成一种即时性的输出,既需要对学习内容的熟练程度,也需要内化中找到解题思路,特别是读图分析题,让学生明确先读题,再读图,既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解题技巧的渗透与过度,从而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一种自然而然的成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六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重点: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等降水量线的阅读要领。
:量杯、投影片。
: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媒体。
导入新课。
[提问]:天气预报里除了气温外,还讲到哪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提问]:降水有哪些形式呢?(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雾等)。
[提问]: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天气预报里划分降水等级的符号有多少种?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如何判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水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提示学生从雨滴下降形状、雨声、积水等判断。)。
[阅读]:让学生看阅读材料“降水量的测量”,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活动]:
l 让学生阅读影响案例,以此做参考,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l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l 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可以了,关键是由此使学生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第2题。
l 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转折]:气温变化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那么降水变化用什么来表示呢?(从降水量柱状图上做直观判读)。
[板书]: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看图判读]:教师给出两幅投影片,让学生比较两图的异同,主要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活动]:第1题。
l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要求后,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
l 补充几例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判读。
[活动]:第2题。
参考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让学生画一幅降水柱状图。
l 本项活动只要求学生从图上读出结论,不需要解释原因。但在学生读出世界“雨极”时,可提醒学生注意,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迎风坡),其降水多是地形雨。
[扩充]:给出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拼合图,引导学生根据图来判读该地的气温和降水规律,为下一节学习“世界的气候”做好铺垫。
雨、雪、冰雹、雾等。
思考回答。
阅读。
住房、交通、农业等。
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
看图比较、回答。
活动、比较。
判读图幅。
画图。
等降水量线图。
读图回答、总结。
读图判断。
量杯。
投影片:降水量柱状图。
投影片:某地的气温、降水量变化图。
全课总结。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七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八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九
由于作业前置,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时的预习,并且从作业批改中能够看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再现和学以致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纠正和强调个别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所以,为了避免对教材的单纯性重复,也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速度,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学习内容、明确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堂尝试,首先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绘制学习内容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分享中找到学生内容的联通处和不同处。然后每人分发一套试题,涉及到学习目标的不同落实处,采用边抽查边核对的方式,逐题挑选学生评析,说出答案并按照其他学生要求确定是否说出分析思路,同时以学生抢答举手及正确度进行记录,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的输出应用式重复,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熟悉度,还是案例型针对性应用的体悟;同时竞争氛围中提升专注度,有效提升学生倾听的态度。
总之,展示不是简单地对自学的重复,变成一种即时性的输出,既需要对学习内容的熟练程度,也需要内化中找到解题思路,特别是读图分析题,让学生明确先读题,再读图,既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解题技巧的渗透与过度,从而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一种自然而然的成熟。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的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毫米。
2、降水分布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多。
3)在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一
本人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分为2课时。本堂课为本节的第2课时,主要有以下两大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学、讨论、读图、绘图等活动设计,增强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能力,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讨论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2)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3)通过自学、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人从复习巩固知识入手,通过绘图、读图引入新课,从现象开始到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联系生产生活,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增强。
上完这堂课,感觉还是比较成功,学生的表现很好,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其中,最大优点我想就是对学生的“亲和力”,一直以来,本人坚持走近学生,观察学生,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感觉他们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还有就是,对学生装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上完这堂课,也感觉到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的表达,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再锤炼锤炼,更精准一些。其次是练习题的设置方面,可以不仅局限于课本,而是有一些重点题型的分析会更好,比如增加一道“地形雨”的相关课堂练习,那就更完美了!
今天听了卓老师一节地理公开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这里谈谈我从卓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上课一开始,卓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制中山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就将本节课和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衔接,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对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我感觉这个设计很巧妙,一举两得。接着,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如中山市的降水情况,引出世界各地降水量分布图,以特殊事例推及全球各地,这种过渡显得很自然。在讲授主要知识点的时侯,还加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课外知识“咸潮”和“雨极”引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不是背出来的,也是有逻辑推理的。整节课上下来,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愉悦,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的枯燥和单纯讲授,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之后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得一节课有收有放,相得益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诏安在一年中什么时候下雨最多呢?(夏天)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 降水与生活。
互动1、什么是降水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明确: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互动2、降雨都一样大小吗?
明确: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互动3、降雨量的多少是如何测量的?读p54阅读材料。(与气温的测量进行比较)。
工具:雨量器量杯。
测量 单位:毫米。
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注:年降水量是指这个地方多年平均降水量。
互动4、不同的降水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呢?引导学生从“不同强度、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降水加以说明。(可结合地理图册p22进行说明)。
例如:xx年强台风所带来的强降水,使不少人房屋倒塌,使一些人失去了财产,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生命。
互动5、完成p54活动1。
小结:结合活动2得出降水过多或过少,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但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有好处的。
我们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但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
我们可以用“降水柱状图”表示。
互动1、指导学生读图3.19,分析a、b两图降水量情况?
明确:a地较均匀;b地差异较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互动2、完成p55活动1,并与3.19图作比较。
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互动3、p55活动2,讲解制图要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课后画一幅图交上来。
结合图3.19和图3.20小结: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不同。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一般可分为全年多雨区、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和常年湿润区(并讲明分布地带)。我们漳州属于夏季多雨区。
一个地方不同季节降水情况各异,世界上各地方年降水量情况也有差异。我们以一个地方“多年”平均降水量情况,来了解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互动1、气温的水平分布可以用等温线图表示。降水的分布可用什么表示呢?
明确: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互动2、指导学生看p56图3.21。提醒学生看图时先看图例,并结合p54活动中的问题边问边总结板书(内容见板书设计)。
互动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是哪里?世界雨极和干极呢?
明确:赤道附近地区、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乞拉朋齐、阿塔卡马沙漠。
三、总结(由学生根据板书总结)。
四、布置作业。
做相应的《填充图册》和《创新优化学习》。
板书设计:
概念:p53。
主要形式降雨。
1、降水 。
工具:雨量器量杯。
测量 单位:毫米。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地区)。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季多雨区(纬度30°—40°大陆东岸)。
分配情况 冬季多雨区(纬度30°—40°大陆西岸)。
全年少雨区(内陆和两极地区)。
常年湿润区(40°n—60°n大陆西岸)。
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规律: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三、降水的分布 赤道附近地区 多。
纬度位置。
两极地区少。
状况 大陆东岸 多。
回归线附近 海陆位置。
大陆西岸 少。
沿海地区 多。
温带 海陆位置。
内陆地区 多 。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三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点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欢迎参考!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的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毫米。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多。
3)在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通过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点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四
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大,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1、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
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强调降水的单位mm,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篇十五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l、800l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