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物教案(精选19篇)
教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和教育的需求。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
血管生物教案篇一
“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我市实施一年多以来,经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逐渐被全体师生所理解、认可、接受、施用和创新。“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效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我市今年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六模块教学模式中不仅倡导学生积极进行自学质疑,而且要求小组间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揭示出自学中所出现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小组间共同去探究,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搜集学生合作学习中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进行精讲点拨;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矫正反馈。本人认为,在六模块的教学中,交流展示模块的构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交流展示,可以让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自学成果,让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而且还能暴露出学生在自学质疑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为下一步师生的互动探究、教师的精简点拨提供素材。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对这一模块进行构建,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
交流展示模块要求学生交流展示在自学质疑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交流可先小组交流展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展示的面。展示个人的自学成果和自学的疑点后,对于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解决掉,然后归纳总结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和疑点进行全班交流。所以在六模块课堂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习小组进行划分,让每个学习小组都能交流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让小组内每位学生在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在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有助于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进一步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用多种形式划分:小组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
类型不同,小组的成员也会不断进行调整,这样能使全班同学都有成为自己合作伙伴的机会,使小组的合作内涵更广,使学生随时愿意与同学合作。
二、引导学生有效地交流和展示。
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和展示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教师要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解释、质疑、评价、补充,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了交流的实效。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结果呈现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那么,此时的教师到底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在课后应用知识时,学生就能迅速正确地提取所需信息,真正体现了交流展示的有效性。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进行交流展示,表达出自己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
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少年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他看作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或以盛气凌人的态度把自己对于需要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的标准强加给他们。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一个简单的问题而不知道答案,或者有些神奇和怪诞的想法。对于课堂上所出现的一切问题教师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让学生大胆去交流展示。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要从理解和探究的角度给予解决,千万不能大声呵斥或直截了当地指出不对,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展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当运用教学机智,启发诱导,立即设计出相对应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正规,最终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误区的所在。
血管生物教案篇二
教学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学习爱劳动的好品质。
2、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内容绘画,体验听音画画的乐趣。
3、启发幼儿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准备:
1、已有画公鸡打鸣、喜鹊造房子、小鸟梳妆、蜜蜂采蜜的经验。
2、录音机、《劳动最光荣》的歌曲磁带。
3、绘画材料: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1、听歌曲《劳动最光荣》。
师:小朋友,在刚才这首歌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歌曲里有哪些小动物?
2、再次听歌曲《劳动最光荣》。
师:歌曲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公鸡打鸣、喜鹊造新房、蜜蜂采蜜)。
师:引导幼儿用一个词来表示它们做的事(劳动)。
3、引导幼儿听歌曲画画。
交代听歌曲画画的要求,要求幼儿画出小动物们劳动的场景。
引导幼儿设计合理的画面。
4、幼儿展示作品,相互欣赏。
5、活动评价,小结。
告诉幼儿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教育幼儿要学习小动物们爱劳动的好品质,懂得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血管生物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2、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和生活习惯的'关系。
3、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重点:
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学习难点:
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
自学内容:
(一)、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课前提前布置调查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可访问家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也可上网查询。
调查时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心血管疾病在哪个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你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有哪些认识?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的健康有影响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探究活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
1、方法步骤。
(1)制作装片。
(2)观察、记录正常情况下水蚤的心率。
(3)滴加5%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4)滴加10%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5)滴加15%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6)滴加20%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想一想,实验中只选取一只水蚤实验,还是选取多只实验?如何处理数据?
2、实施计划:按照上述方法做实验,实验过程要仔细,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3、结果记录:(1)实验记录。
实验环境水蚤每分钟心跳次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正常情况。
5%的酒精。
10%的酒精。
15%的酒精。
20%的酒精。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表达交流。
(1)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响?
(2)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3)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酗酒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阅读课文62→63页的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
2、对青少年来说,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课堂检测:
2、保持心血管健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我的收获:
血管生物教案篇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惊鹊﹑鸣蝉﹑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血管生物教案篇五
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
3.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一)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
1.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2.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二)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三)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
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
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血管生物教案篇六
一、试卷内容分析:
本套试卷面向大多数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使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大多数能及格。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和生物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适当考查学生的生物能力。试题设计和以往生物试题相比稳中有变,在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1.生物试题量:包括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非选择题6个小题(共计50分)。
2.生物题型:选择题,连线题,识图作答题,资料分析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
二、试题特点:
试卷重视了对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科素质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对生物试卷的总体评价是:立足基础,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试题设计新颖独特,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程改革,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主干核心知识:
本试卷突出了对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较好地发挥了的命题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如对《循环系统》的考查,围绕心脏结构,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再如对《泌尿系统》的考查,突出了对“尿的形成”核心知识的考查,识图作答题第27题,第29题分别是对这两方面的检测。
2.注重实验基本技能:
本试卷中涉及实验的命题占到了很大比重,主要考查了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如第五大题,实验探究题;就是专门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本试卷中的试题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如考查眼的结构知识时,特意设置主观题要求学生写出两条用眼卫生的建议。如第31题第(4)小题,要求学生举例生活周围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例子。还有在考查泌尿系统的知识时,问到如果尿检中发现了红细胞和大量蛋白质,肾脏中可能病变的部位。等等。这些都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应用广泛,它是农、林、牧、副、渔、医等应用科学的基础。
4.强化图形表格识读:
本试卷注重对生物学图形、表格的识别和解读,占分比重大。第27题对循环系统的识别作答,第28题对眼球结构图的识别作答,第29题是对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的比较数据的作答。识图作答题在生物学知识的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试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测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三、经典题分析:
如选择题第2题:人生命的起点是()。
a,婴儿诞生b,精子成熟c,卵细胞成熟d,精卵结合。
解析:很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易错选a,但是按照生物科学上的人生命的起点应该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
第15题:人呼吸时,呼出的气体成分是()。
a,氧气含量比吸进时少b,全部是二氧化碳。
c,氧气多于二氧化碳d,不含氮气。
解析:正确答案是a,只是d选项要注意,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第27题的第(4)小题心脏结构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是体循环的起点。还有注射的青霉素,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四、教学建议:
1.重视生物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概念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如“动脉血”与“静脉血”、“动脉”与“静脉”。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识图题在生物学知识的考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试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测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所以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夯实生物实验基本技能。
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为他们学好生物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
(2)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实验器材。
(3)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血管生物教案篇七
1、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并讨论和生活习惯的关系。
3、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
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常见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
(一)、调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课前提前布置调查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可访问家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也可上网查询。
调查时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心血管疾病在哪个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你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有哪些认识?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的健康有影响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探究活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
1、方法步骤。
(1)制作装片。
(2)观察、记录正常情况下水蚤的心率。
(3)滴加5%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4)滴加10%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5)滴加15%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6)滴加20%的酒精,观察记录水蚤的心率。
(7)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想一想,实验中只选取一只水蚤实验,还是选取多只实验?如何处理数据?
2、实施计划:按照上述方法做实验,实验过程要仔细,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3、结果记录:(1)实验记录。
实验环境水蚤每分钟心跳次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正常情况。
5%的酒精。
10%的酒精。
15%的酒精。
20%的酒精。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表达交流。
(1)酒精对水蚤的心率有什么影响?
(2)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3)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认为酗酒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阅读课文62→63页的1→3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
2、对青少年来说,预防心血管疾病应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课堂检测: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2、保持心血管健康,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我的收获:
血管生物教案篇八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必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挂图、幻灯或录像带,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
3、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
1、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
2、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
3、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三、动脉。
1、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
2、展示动脉横切面图。
3、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
四、静脉。
1、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2、展示静脉横切面图。
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五、毛细血管。
1、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
2、提出两个问题:
(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
1、观看动画。
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六、三种血管的比较。
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
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七、练习。
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
血管生物教案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一,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么读好这句?(舒缓)2、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读得更美?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
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惊鹊鸣蝉说丰年七八个。
两三点旧时茅店社林忽见)。
有不懂的词意思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话的意思。(出示句子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3组:诗人与农民、青蛙之间、诗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
从刚才的表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诗人,看到了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汉滴禾下土,农民丰收之不容易啊,想到这,诗人又忍不住大声呤道:请女生读。
看,诗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字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很(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时,与诗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愿意吗?(出示图)。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一
(1)知道固氮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物固氮过程。
(2)识记生物固氮的意义。
(3)了解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氮元素。在活细胞内,氮是所有氨基酸、核酸(dna和rna)及其他许多重要分子的主要成分,大部分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仅能利用氮的某种形式的化合物。形成这些化合物的过程统称为“固氮”,这时氮与其他元素结合,被“固定”在含氮的化合物中。某些豆科植物含氮元素较丰富,氮素如何获得?(根瘤中的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固定”供给植物。)。
如果小麦、水稻也能固氮,将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
每年,大气中被固定下来的氮,大都是由微生物“固定”的,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成为生物体内所需要的含氮有机物。
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生物可完成生物固氮?生物固氮如何完成?
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分子态氮还原为氨的过。
1.什么是共生固氮微生物?以根瘤菌为例研究:
(1)了解根瘤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某些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且具一定专一性的关系以及根瘤菌的代谢类型。
(2)根瘤的形成及作用。
(3)共生固氮微生物概念。
2.什么是自生固氮微生物?
(1)自生固氮菌的形态特点。
(2)实例:圆褐固氮菌。
介绍其生活环境,分析其代谢类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固氮微生物可在常温常压下完成“固氮”有关反应?(酶的作用)固氮酶:由固氮基因编码控制。固氮过程简介。
2.练习题:(略)。
氮元素是生命所必需的。分子态氮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丰富,约占79%(v/v),但绝大多数生物无法直接利用。只有当游离氮被“固定”成为含氮化合物后,才能被这些生物吸收利用,氮成为活细胞的一部分并进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氮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概念和特点)。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涉及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些过程大多是由微生物调节的。
1.大气中的氮气可通过三条途径被“固定”。
2.生物群落中的氮素传递是以有机氮形式通过生物的同化作用实现的。
3.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如尿素等)、残落物中的有机氮是通过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转变成为植物再度利用的形式。
4.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氨则返回到大气中。
1.比较分析工业固氮与生物固氮过程。
区别:工业固氮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对大气产生严重污染;生物固氮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完成,对大气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分析原因:氮气分子中的氮—氮三键是很强的,要将此三键拆开并转化为氨,需要相当大的能量。因此,化学固氮必须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使h2与n2反应。工业固氮需高温(500℃)和高压(20000—30000kpa)条件,而生物固氮在固氮酶作用下消耗生物自身能量,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大大节约了能源,对环境无污染。
3.据科学家估算,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占地球上固氮总量的90%左右。可见,生物固氮在地球的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意义。
1.20世纪初以来,全球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氮素化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农作物依赖于施用氮素化肥所获得的增产实际上是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现代化农业中,生物固氮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
2.土壤获得氮素消耗和补充的途径。
3.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拌种、绿肥。
4.人类自从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固氮现象以来,对生物固氮研究己有一百多年之久,我国对生物的共生固氮现象也进行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探索性研究。围绕着培育新的固氮植物,通过生物技术改造固氮微生物和现有的农作物,使新的固氮菌与新的农作物更容易形成共生固氮关系。可以肯定,生物固氮工程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扩大生物间共生固氮范围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转移到非豆科植物中的研究已呈现出希望之光。随着生物固氮研究地不断深入,将逐步实现禾本科农作物与固氮微生物共生结瘤固氮的美好愿望。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二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和作用。
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2、计划免疫的意义。
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的概念。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个性展示。
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
3、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4、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1)为什么患过水痘的人能抵抗水痘病毒的再次侵袭?
(2)患过水痘的同学对腮腺炎有同样的.抵抗力吗?
(3)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
练习达标1、凡是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
a病原体b病毒c抗原d病菌。
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红细胞b淋巴细胞c吞噬细胞d血小板。
3、烧伤病人常用自身皮肤进行植皮治疗,不植入外来皮肤是因为。
a、神经血管不易接通b、外来皮肤相当于抗原。
c、外来皮肤含菌量大d、会产生免疫反应。
4、将他人的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一般不宜成活,这种免疫属于免疫。从现代免疫的概念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拓展提升根据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究牲口炭疽病的实验,回答:
(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这一现象属于免疫,其原理是。
(2)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的是毒性较弱的炭疽病病原体,它进入羊体作为起作用,使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
(3)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作业设计a、什么是计划免疫?
b、你打过预防针吗?举三个例子。
c、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哪两大部分?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三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四
导入:那么,心脏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教师可对照挂图进行讲解心搏的过程。
心脏的搏动——心肌收缩,推动着血液向前流动。具体过程:
当心房收缩时,由于内压力升高,其内的血液由左心房流至左心室,由右心房流至右心室。当心室收缩时,其内部压力升高,使房室间的房室瓣关闭,因此封闭了房室之间的通道,阻止血液倒流。于是,受到挤压的血液只能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当心室收缩终了而又开始舒张时,由于心室扩大,内部压力降低,使主动脉和肺动脉内的血液回流,导致动脉基部的动脉瓣关闭,阻止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倒流,当心房收缩完毕而开始舒张时,其内部压力降低,使静脉内的血液分别由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同时,肺静脉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由此可见,心脏在每一次搏动中借心室的'收缩把血液送到动脉内,同时借心房的舒张而将血液自静脉引回,故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枢纽。
过渡:用什么来衡量心脏的工作潜力的高低?我们用心率和心输出量来衡量每个人心脏功能的状况。
板书:(三)心率。
1、概念——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有条件的学校可让个学生用听诊器测出自己的心率。
实验:我们的心率。
方法步骤:
(1).学生四人一组,用听诊器分别测出每个人的心率,并记录数值。
(2).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心率,男性平均心率,女性平均心率。进行比较。
教师指出: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不同。如:出生婴儿一般120—130次/分,三岁以内一般大于100次/分,总的讲,女性心率快于男性,缺乏锻炼的人快于经常锻炼的人,同一个人,在安静、睡眠时的心率比运动、激动紧张时的心率慢。
2、心率的正常值:(板书)。
成年人心率的平均值:75次/分,
正常变动范围:60--100次/分。
如果心率60次,心动过缓(运动员除外)。
100次,心动过速。
经常锻炼的人,心率较慢。
板书:(四)。心输出量。
1、概念—心脏收缩时,向动脉射出血量的多少。它是衡量心脏功能的标志。
正常左右心室输出量相等,只计其一,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一般60—80毫升。心脏每分钟的输出量叫每分输出量。
让学生指出心输出量的计算方法:
2、每分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
学生计算并回答:每分输出量=70×75=5250毫升。
讨论:影响心输出量的可能因素,并初步分析原因。
回答:体育锻炼、运动、激动等。
板书:(五)心脏的锻炼和保健。
通过探索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剧烈运动时心率的变化的实验来讲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五
1、说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讨论,说明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提高分析对比能力。
3、体会生物多样性,提高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区分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之前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代表生物呢?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代表生物有青蛙、蟾蜍、蝾螈等)。
播放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提问:两栖动物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仍然没有脱离水环境的限制,那么图中的这些动物是否和两栖动物一样呢?带着问题,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蜥蜴的特征。
播放蜥蜴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蜥蜴的活动有哪些特点?
教师注意引导观察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转动;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
教师继续提问:这些特点对于它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拿出准备好的蛇皮让学生亲自感受。
(头部灵活、爬行速度快更容易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角质化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生殖。
让学生亲自观察蜥蜴卵模型,并拨开卵壳,观察视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蜥蜴在体内受精,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壳很坚硬,可以保护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继续追问:它与青蛙的生殖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对比进行有效区分。
(青蛙在水中受精,并将卵产在水中,幼体在水中生活;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真正的`适应了陆地生活。)。
教师补充蜥蜴能在陆地上生活还有肺的作用,要比青蛙的肺更发达,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将青蛙和蜥蜴的区别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进行总结,小组代表进行展示。
3、爬行动物的特征。
教师分发多种爬行动物的资料卡(龟、鳖、蛇、鳄等),请学生仔细阅读,并同桌两人共同总结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总结补充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
(三)巩固提高。
教师呈现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爬行动物。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思考人类与爬行动物的关系。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六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2课时。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七
1、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知道人工呼吸和肺活量。
2、说明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解释肺通气的原理和过程。
1、通过观察人体呼吸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结合归纳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掌握人工呼吸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学会测定胸围差。
4、通过将呼吸频率及胸围差测定结果量化、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各小组通过课后测量的胸围差报告,做一个小报告并讨论锻炼身体增加胸围差的日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1、通过肺的结构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测定胸围差和学习肺活量的知识,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知识体系图解
本课的.重点是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以及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呼吸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学习呼吸的全过程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学观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既是基础知识的难点,又是培养能力的难点。该原理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来理解,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讲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利用挂图结合模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观察猪肺或其他动物的肺(看实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哺乳动物肺的永久切片,使学生对肺和肺泡的结构有感性认识。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的授课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制教具,在课上演示、交流,使学生对呼吸运动与肋骨和膈的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运动,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演示有关人体呼吸运动的动画型电脑软件,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此外,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呼吸的频率,可安排学生实习活动:测试平静时与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来获得知识,同时也加强对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为什么每分钟吹气的次数为16~18次的理解。人工呼吸让学生在课上练习,提高学生的救护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作好测定肺活量和胸围差的实验。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血管生物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
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4.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5.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
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