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由来小学生范文(20篇)
这次的事情真的需要一个好的总结来梳理一下。写总结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可视化形式,以增加可读性。勤奋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但同时我们也要懂得适度的休息和放松。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一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运用测量日影的办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又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了清明节。
不少地区又把清明节成为寒食节、祭祀节。其实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有的说是前两天),只是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做一个节日。
寒食节的由来,取义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遇晋献公的追杀,逼迫流亡国外。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吃尽了苦头。
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饿。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此时,介之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当重耳得知肉的来历,不禁留下了眼泪。
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唯独忘了介之推。很多人为介之推鸣不平,然而介之推却不申辩,背着老娘隐居深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便派人四处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带隐居,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戒之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到介之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发现介之推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便下令厚葬介之推,并将此山易名为介山。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节扫墓习俗流传下来,成为我国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风俗节日。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二
其余在七月举行的祭典还有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及七月十四的秋禊。两者的特徵都和两性相会有关。禊,如同祓除,是在水边举行的洗涤身心的仪式。但祓禊举行的场所往往也成为男女相会的所在。七夕更是明显地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七月举行的活动都以沟通为方式(不管是世代或两性的沟通),目的在求取更美好的新生活。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三
稀里糊涂成“鬼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四
说起中元节(鬼节)的由来,自古以来就有两个说法,而这两种说法都源自佛教。
第一种说法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是,相传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孩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是真,哪种说法是假。不过既然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我们只要照着规矩去做一些应节的事情就好啦!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五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在立夏这个时候,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称为“春尽日”。
在周代,逐渐形成在季节转换时祭祀神明之后,身为一国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亲日主持祭祀大礼,《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
立夏吃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斗蛋。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一类是在户外进行,悬秤于大树,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由妇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嘻哈打趣,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
立夏天气变化。
气象学上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当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意为春季开始,当温度高于22℃时则意味着夏季的开始。立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
中国南北幅员辽阔,因此南北两地的天气变化各不相同,南北的气温差异也比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凉爽,南方稍微炎热些。
从气温上分析,“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如西宁当地昼夜温差都在20℃左右,最高气温也未冲到20℃,西宁离“夏天”还有些远。真正的夏天还早着呢。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摄氏度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此际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六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七
这一天是鬼节,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我将不被许可走出家门。这个决定让我十分沮丧。听老一辈人说“这一天啊!许多鬼魂要被放出来,去看望自己的亲人,所以不能让小孩子撞见喽。”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从未谋面的就离我而去的爷爷。我想爷爷会不会在这天来看望我?我感到期待。
这天家中要数奶奶最忙了。搭起个祭坛,便摆上些酒、肉、水果等。在烧上香、蜡烛走上前拜几下。就等天发黑。
夜穿上黑衣,便拥有了几分神秘。天上的星星比以往的还要少,月亮看上去若隐若现、躲躲藏藏。街上没有一个人凉风不断的吹来虽然是夏天但是还是让人发冷。只有几个人蹲在自家门前烧纸钱。奶奶也要到楼下去烧纸钱,我不能出门只好趴在窗头静静的看着,奶奶在纸钱上写下爷爷的名字。我好奇的问:“为什么要写上爷爷的名字呢?”妈妈笑了笑:“怕爷爷收不到钱,就被其他的鬼抢走,所以要写下爷爷的名字。”
“哦”。我对妈妈的回答半信半疑,街上好冷清连猫也躲开了,这个节日大概是让人们去怀念自己死去的家人,能让我们的家人有一种安息的意思吧。
纸钱一张一张的烧了起来化做了浓烟。满载着奶奶、我、爸妈,饱含着对爷爷深深的思念。希望爷爷能在天堂上过的幸福。火烧的越来越凶,成为了灰。“爷爷能收到吗?”我天真的问。妈妈沉思了一小会“一定能”。烧完奶奶恋恋不舍的上了楼,街道更安静了。
说来也巧,奶奶上来,家中无意发现了一只不速之客一只绿色的小虫子,我正要上前打死它的时候。奶奶却阻止了我:“这个可是爷爷的化身啊”。我疑惑了。奶奶却笑眯眯的说:“传说死去的人在鬼节因思念亲人化身做小虫子飞到自己亲人家中去看望他们。以知道亲友的平安”。“那怎么说这是爷爷的化身呀!”我大吃一惊。奶奶用树枝挑起了小虫,飞吧,飞走吧。那小虫似乎在留念什么,依依不舍的飞走了。
不同的日子,不同的节日。虽然不是喜庆的、快乐的。但是我们也要过完每一天。每一天也会让我们意味深长,就比如说:鬼节,鬼节是让我想起死去的.死者,让我们怀念不以这个节日让我想念,爷爷虽然我从没有见过爷爷,可是在鬼节却让我知道爷爷以前曾有存在过,疼爱过我。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八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经常坑害百姓。有一年春节夕又来坑害百姓了!一位老人请出了灶炉神,让他去请一位神仙来除掉“夕”这只怪兽。灶炉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报了“夕”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年”到了人间找到了“夕”,经过一番恶斗,年终于战胜了“夕”。“年”高兴的对村里的人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们每年的一月一日只要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色的对联……就可以驱赶像夕这种怪兽了。”村里的人们高兴的异口同声说:“太好了”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
今天放假了,是因为明天就是元旦。元旦的来历是什么呢?下午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由我来告诉大家吧: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在古时候称为元日,据说“元旦”最初的称呼起自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而后来的夏、商、周、秦、汉各个朝代对元旦的规定各不相同。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哦!原来每个节日都有来历,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了解节日的来历。
又一年过去了,又是一个元旦节,大家知道元旦的由来?
从前,在一个风景如画,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里,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和一群从外地来的人。奇怪的是这里的小动物都和人一样有感情,但都不会掉泪。大家生活的其乐融融。
有一户人家养着一只狗和一只猫,狗叫元元,猫叫旦旦。元元的胆子特别大,连狼也畏它三分;而旦旦却胆子很小,见了一个稍大些的老鼠就抱头“鼠”窜。它们两个原本应该是“冤家”却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元元和旦旦一起在山坡上玩耍,正当它们玩到兴头上时,
却被一只狼给盯上了,而它们却毫无察觉。这条狼在草丛里虎视眈眈的看着它们,口水只落三千尺,看起来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但转念一想:我认识那只狗,一只狼肯定打不过它,还是叫些兄弟吧!想罢便离开了。不一会儿就叫了一大群狼,全是被元元打伤过的,准备报仇。
狼一冲出来就被元元察觉到了,对旦旦大喊:“旦旦,快跑,狼来了!去叫村庄里的人来帮忙!”旦旦一听到元元说的话腿立刻就软了,元元挺身而出,挡在旦旦前面与狼搏斗起来。元元虽然厉害,但由于寡不敌众被扑倒在地。旦旦不知哪来的勇气,把压在元元身上的狼撞倒在地。然后冲下山坡,去叫村里的人帮忙。
等“救兵”来到时,元元已经死了。旦旦见此,流下了眼泪。从此不吃不喝,不久就去陪元元了。人们见此,不由感叹:“我们人类有时会为一些利益而放弃友谊,而它们却把友谊放在了第一位!”
那天正好是一月一日,人们为了纪念它们,把那天定为了元旦。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一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饮食中的健康寓意。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三、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二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中秋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之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被看着是团圆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不要忘了,让真情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一个问候祝福团圆之夜,明月高悬。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们的游子,更是以月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夜今白,月是故乡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现在中秋节这一天,全国人民还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合家团圆呢!来了。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巧遇到了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第二天,蓬蒙趁后羿出门打猎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没办法只好吞下不死药升天了。百姓们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料,祈求平安。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三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四
一天早晨,雪雪刚到学校,班长对她说:“雪雪,老师说她今天早晨有点事,让我们抄第五课课文。”于是,雪雪就打开课文抄了起来。忽然,雪雪发现自己粗心大意写成了第四课,你一定会猜想雪雪一定会用橡皮把它擦掉吧?我告诉你,其实雪雪只是用笔尖碰了一下纸面,这此错字就消失的无影无综了。这种纸叫作“点击修改纸”,它的内部有一层极细的“触摸光学修改网”,它只需要你轻轻的点击一下纸面,它就可以感应到你哪儿错了,就会帮助你在0。1钞之内清理的干干净净,就是用彩笔、毛笔、蜡笔、中性笔等各种笔写或画错了,它也可以帮你除污去尘。
还有一种叫“营养纸”,这种纸是只要你写完了就可以把它吃掉,也许你会担心笔油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其实你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因为这种纸的内部含有一种叫作“净化毒素纤维”的东西,有毒的笔油通过这种纸的净化以后,不但没毒,而且还是极好的补品哩!另外,在你吃下去的时候它还会释放出有营养的`水果味,以避免有些营养的味道难闻你吃不下去。
另外一种纸叫作“医疗纸”,就算你写字时脸贴在本子上,它照样可以让你不近视,并且也可以预防你不得其它眼病,使眼睛――我们心灵的窗户永远健健康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纸的内部含有“医疗预防网”啊!
有人想,如果纸会治病那该多好,其实这种纸已经跨入我们的时代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吸毒纸”,因为它的内部含有“吸毒因素”,所以这种纸就会利用我们写字的时间把我们体内的毒素吸的一干二净,因为病都是毒素而引起的,所以有了它,我们从今往后就不怕生病了。
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美好的幻想一定会终成现实。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五
——题记。
龙是神通广大的,因为它可以呼风唤雨,为百姓造福,所以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龙。
在一本书中,我了解到:在很久以前,住在深海的龙王有一天巡海归来,一下子觉得腰间像是有枚钻子刺一样痛,没一会儿就头晕眼花起来,龙王实在撑不住了,痛得在床上打起滚来。他心想:再这样痛下去也不是办法,万一要了我的命呢?还是去凡间看看吧!于是龙王摇身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再说郎中见一个老爷爷按着腰,痛得满脸发青,虚汗淋漓地走进来,就劝众人让老人家先看。龙王也不客气,一屁股坐下来就伸出手。郎中摸了一下脉门,吓了一跳,心想:我看了很多病人,怎么这人的脉象与常人不同?于是他起身招呼这老人走进里面的房间,郎中要他说出真实的'身份,不说实话很难诊病,再这样拖下去,可能会大祸临头。龙王一听心想还是看病要紧,就如实说出自己是龙王,在巡海时,一下子觉得腰间有钻骨的刺痛,回到龙宫后,更是疼得难受,叫遍龙医看也没见奏效,这才来到凡间求郎中诊断。郎中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告诉老龙王:你去海边现身才能确诊。说来也奇怪龙王变身后,病一下就好了。郎中要走,龙王把他扯住,让他在岸边稍等,不一会儿,带着他的龙子龙婆,端着珍宝,向郎中拜谢,郎中不要,说:只要您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就是谢礼了。老龙王说:好,开春时,人们只要仿我身子扎个纸龙,敲锣打鼓叫我来,即可保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那后,每到春节,人们都扎纸龙,敲锣打鼓舞龙灯,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那舞纸龙的习俗也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六
立,建始也;夏,假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根据民俗专家们的说法,立夏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同时专家们指出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立夏”出现最早也是源自于古代的祭礼,在周朝的时候,人们对神明的祭祀不再是每日在固定的时刻进行,而是将祭祀的时间变为季节变换的时候,譬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在立夏这个时候,春天结束,夏天开始,所以,有的地方又把“立夏”称为“春尽日”。
在周代,逐渐形成在季节转换时祭祀神明之后,身为一国之主的周天子是需要亲日主持祭祀大礼,《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
在季节上,立夏其实也是夏季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暴雨、雷雨天气会增加很多,万物进入一个蓬勃生长的季节。在农村,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立夏当日的天气情况来预测夏季的整体天气趋势,譬如:“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今天成都正在下着小雨,看来今年夏季成都平原想必是会风调雨顺的了。
既然人们这么重视“立夏”,那自然也有很多“立夏”的习俗流传下来,当然,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是各种各样。
立夏吃什么。
1、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2、立夏蛋。
长江以南汉族风俗。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3、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阳传统的小吃,属于立夏节食品。此小吃是耒阳饮食一绝。耒阳人历来重视农桑活动,对二十四个节气特别敏感。每个节气将临,人们总爱通过一些祭祀形式个应节食品,直观、形象地互相提醒不忘农事,不误农时,从美食中享生活的乐趣。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时节,农作辛苦,各家各户就熬制立夏粥,以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立夏粥是用大米作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丝、干笋、香椿、猪杂、红枣、豌豆、豆芽、鸡蛋等十几种佐料熬制而成。起锅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邻里之间,互相赠送,一来展示自己的手艺,二来融洽感情。遗憾的是,立夏粥只有立夏时节才能吃到。要是耒阳人能够把这道美味发扬光大,在每个节气都做,甚至变成酒店的常用美食,一定大受欢迎的。
4、乌米饭。
乌米饭原为中国民间节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乌饭节。民间传说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吃到饭,想办法用南烛叶捣汁染米,煮成乌饭送去,饿鬼们不敢吃那乌饭。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老百姓年年吃乌饭,纪念目连这位孝子。《本草新编》记载:南烛叶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
5、麦蚕。
青麦团即青麦蚕,通东话中称为冷稹,属于沙地人家(今江苏省海门市及启东市)传统的小吃。如今,这种小吃不多见,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旧时。农家普遍生活困苦,每到“神仙难过”的二三月间.家里的粮食差不多已吃光了,于是便把田里的青麦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麦籽,吹去麦壳,然后下锅炒熟起锅。再次弄净麦壳(因为麦壳一次去不净)。下锅炒熟后,趁热用石磨将麦粒磨成细细的麦条儿。因其形似幼蚕,沙地人便称之为麦蚕。
6、脚骨笋。
立夏时节,宁波人最喜欢吃脚骨笋,这种细长的野竹笋,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征。宁波人叫“脚骨笋”,奉化人叫母笋,是一种野生山笋,味道特别好。
传说立夏的时候吃,可以像竹笋一样日日生长,宁波有一句老话说的,“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
7、七家粥。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8、七家茶。
杭州旧俗,立夏日烹新茶餽亲戚邻居,称七家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七
立夏,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当天,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当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东南方向,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立夏分为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从这三候的描述中我们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蛙类动物一般活动在有水的地方,尤以水稻田旁、池塘边较为多见。蛙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可在稻禾下乘凉,抬头还可以吞食飞行于田间的昆虫,食饱后蛙鼓鸣叫,和着树上昆虫、鸟雀的奏鸣;田间湿润的土地上还时有蚯蚓爬过,野草中已见到野生的王瓜长大成熟,可以采摘食用了。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就是长的季节,大地上的动植物都进入了旺盛生长期,全国各地区气温大幅度提高,雨水也明显增多了,南方的早稻已经分蘖,油菜已经结子,将要成熟了。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也正在扬花灌浆。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已相继出苗。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立夏三朝遍地锄”,这时锄地既可给土地松土防止水分蒸发,又可以锄掉田中杂草,因此有农谚说“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立夏种棉花,有柴没疙瘩”,这时已过了种棉的季节。正值棉花小苗期,这时应查苗、补苗、中耕定苗,并要注意及时浇水灌溉。对于小麦这种主要粮食作物,此时应特别注意田间管理,尤其是注意防止“麦秀寒”的发生。从种植上可以“立夏前后种地瓜”“立夏种稻点芝麻”,因为“到了立夏乱种田”—这时节种植了农作物都会生长,应及时播种宜种农作物。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古人认为,立夏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为农事繁忙的季节,故此时节又被称做“三夏”。这时草木繁茂,生长旺盛,夏令季节病较多,往往有身倦肢软、食少微热的现象,有时还会暑热伤气。这种情况往往是因劳动强度大、气温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应该注意调整饮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时一间,适时补充水分,保证睡眠,适应夏天“长养”的要求,保护身心健康。
《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诗人在诗中对西湖美景作了由衷的赞美和全面评价,为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写了立夏时节小池塘美丽的风光。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枝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蜒,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小池风物图。本诗用笔清新活泼,语言平易、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立夏》。
[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集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拢署尚微。
日料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这首诗意境清新,构思精巧。描写了初夏天渐转热,大自然与人所发生变化的景象。
1、可爱的立夏来了,轻柔的风儿给人带来一丝丝温暖的感觉,七色的彩虹飘在天空中,那云彩可真是五彩斑斓。
2、初夏的雨是很温柔的,它仿佛是把自己全身的营养都在投入给大自然。看,荷花池里的荷花在经历过一场雨的滋润后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含苞待放,亭亭玉立的把自己闭月羞花的美貌展现给我们。碧绿的荷叶上点缀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像钻石般格外耀眼,这时的荷花现得婀渃多姿,特别迷人。
3、刚还是晴空万里,一下子便乌云滚滚,只见天空中一道闪电穿过,便是轰轰的雷声了,声音令人感到刺骨。
5、夏日最美的是日落。西方那蓝色的天空,仿佛被一个技术高超的粉刷匠给粉刷成了金黄色,那颜色越来越浅,越来越浅,直至无影无踪,这个情景的确艳色缤纷。
6、夏日的雷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乌云被风一吹,便四处散开,雨过天晴,太阳又占领了天空,放出耀眼的光茫。碧蓝的天空,披挂着七色的彩红,花儿扭动着身姿,更娇艳了,树叶受到了滋润,变得更加翠绿。
7、立夏的中午,小朋友来到公园,他们看到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小青蛙蹬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水珠趟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睁开透明的翅膀。
8、立夏的夜晚,我来到田野旁,田野正在举行祎场精彩的诗歌会,蟋蟀蛐蛐青蛙知了在尽情的歌唱,鸟儿萤火虫稻穗在用心的朗诵,精彩极了!
9、夏风是顽皮的。我走到树伯伯身旁,发现他生气地怒吼。哦!原来风打坏了他的树叶,气得他浑身发抖。这会儿,风又跑到哪儿去了呢?瞧!花儿被她打得低头哭泣,草儿也被她挠痒痒,笑得弯下了腰。
10、蓝蓝的天空悬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像怕被太阳烤化了,都躲着无影无踪。蝉儿在一边无辜的叫着“热啊,热啊”,哦,立夏来了。
11、立夏的晚上,太阳太劳累了,又钻回了云朵被窝去睡觉了,星星和月亮,养足了精神,出现在了天空,发出动人的光芒,蟋蟀和没有睡觉的青蛙知了,在草丛里池塘里大树上唱着歌。
12、立夏的荷花已经开放了。碧绿的荷叶缝中,一枝枝荷花挺出水面,婷婷玉立。瞧,那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洁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真美呀!微风吹水面泛起了波纹,荷花也翩翩起舞,好似一位淑女娇滴滴地站在那里。一片片花瓣,仿佛是这位淑女的裙子;那一个个黄色的花蕊,仿佛是这位淑女的脸蛋。
13、到了夜晚,才稍微有了一丝凉风。星星也一颗颗的冒了出来,一颗,两颗,三颗……我趴在窗户边抬头仰望星空,只见天空像平静的海面,湛蓝静谧。月亮就像玉盘,它周围的星星就像镶嵌在天空中的宝石,闪烁着光芒,就像顽皮的孩子在眨眼睛。
14、我喜欢雨,喜欢粗犷好放的夏雨,看着窗外将天地交织在一起的雨,使人浮想联翩。想起生活的恬趣,想起犹如战场之上的气概。雨日观雨,实是有一种别样的情趣。
15、温柔恬静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离开了,可爱而率真的夏姑娘坐着春季的末班车来到大地,向世间万物宣告“:立夏,就要来临了!”我走进了六月,一个童话般热闹美丽的世界,走吧,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立夏来到的声音。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八
立夏,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当天,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当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东南方向,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立夏分为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从这三候的描述中我们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蛙类动物一般活动在有水的地方,尤以水稻田旁、池塘边较为多见。蛙既可食用水中的小生物,又可在稻禾下乘凉,抬头还可以吞食飞行于田间的昆虫,食饱后蛙鼓鸣叫,和着树上昆虫、鸟雀的奏鸣;田间湿润的土地上还时有蚯蚓爬过,野草中已见到野生的王瓜长大成熟,可以采摘食用了。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么夏就是长的季节,大地上的动植物都进入了旺盛生长期,全国各地区气温大幅度提高,雨水也明显增多了,南方的早稻已经分蘖,油菜已经结子,将要成熟了。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也正在扬花灌浆。春播作物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已相继出苗。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间管理日益繁忙。“立夏三朝遍地锄”,这时锄地既可给土地松土防止水分蒸发,又可以锄掉田中杂草,因此有农谚说“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
“立夏种棉花,有柴没疙瘩”,这时已过了种棉的季节。正值棉花小苗期,这时应查苗、补苗、中耕定苗,并要注意及时浇水灌溉。对于小麦这种主要粮食作物,此时应特别注意田间管理,尤其是注意防止“麦秀寒”的发生。从种植上可以“立夏前后种地瓜”“立夏种稻点芝麻”,因为“到了立夏乱种田”—这时节种植了农作物都会生长,应及时播种宜种农作物。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并用柳枝穿果叠作小儿食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
古人认为,立夏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为农事繁忙的季节,故此时节又被称做“三夏”。这时草木繁茂,生长旺盛,夏令季节病较多,往往有身倦肢软、食少微热的现象,有时还会暑热伤气。这种情况往往是因劳动强度大、气温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应该注意调整饮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劳动时一间,适时补充水分,保证睡眠,适应夏天“长养”的要求,保护身心健康。
立夏的几种风俗:
一、斗蛋。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二、饮食中的健康寓意。
相传,立夏这天的饮食,必吃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吃竹笋拄腿,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吃豌豆拄眼,带壳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这些说法,目的都是出于祈求身、心、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
三、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
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以德服人,孟获是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看望蜀主一次。因嘱吒之日,正好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每年立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晋武帝灭蜀掳走阿斗后,孟获依然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并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也就不敢欺侮阿斗。这样,阿斗的日子得以过得清静安乐。
从这一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清静安乐”生活的向往,因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就借此习俗,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十九
1、培养幼儿口头表述能力,通过幻灯片,能独立完整的将造纸过程的大意概述出来。
2、让幼儿了解纸的由来,学会利用纸,包括废物利用和循环利用。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剪刀、双面胶,造纸过程图、蔡伦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想请你们来猜一猜,小耳朵听好了。“四四方方,又白又薄,既能写字,又能画画。”
幼儿:纸。
二、引导幼儿了解纸的用途。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纸有什么用途吗?在平时,我们怎样用纸的呢?
幼儿:纸可以写字,画画,折纸等。
师:原来纸是这么有用的东西,那么,你们知道纸是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商店里买来的、工人叔叔造出来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就知道了。(出示造纸过程图及蔡伦图片,教师边看图边讲述)。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纸是从哪里来的吗?是由谁造出来的呢?(小朋友概述,老师点评。)。
四、讨论:怎样节约用纸。
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五、分组进行操作活动。
师:我们一起收集了很多不同的纸,现在先来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纸呢?
教师介绍各种各样的纸。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也说了很多节约用纸的方法,那请你们利用这些纸来玩一玩、做一做吧!
六.点评。
有的小朋友用废纸折出了许多漂亮的东西,装饰了我们的活动室。有的小朋友用剪刀将废纸剪出了美丽的花,将废纸变废为宝。希望小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要节约珍惜每一份资源。
【活动反思】。
纸是小朋友最常见的学习用具,也是最不起眼、最容易浪费的。为了让孩子们珍惜和爱护纸,这次活动的`作用相当的大,孩子们在活动中观看了有关浪费的资料和数据,在他们心里有了一定的准备,然后发散他们的思维:“怎样珍惜我们的纸?”孩子们的答案固然千奇百怪,但是他们都动了脑筋,投入了其中,想了不少的办法,当然也有不少的好点了,再让他们把点子运用实际,动手操作,作品不一,也十分的有新意,看着孩子的“精心设计”,老师笑了,孩子们也笑了。
小百科:纸,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片状物。纸是书写、印刷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包装、卫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纸、复写纸、卫生纸、面纸等等。纤维无规则交叉排列的纸发明源于中国。
纸的由来小学生篇二十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