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模板18篇)
报告是对某个事件、情况或研究结果等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书面形式。通过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相关的数据、背景信息和结论等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和决策。我认为,我们需要撰写一份报告来准确记录和传达相关信息。在报告的结论部分,要对主要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报告撰写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年,鄂尔多斯市全面推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阿日来嘎查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思路,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
二、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
阿日来嘎查位于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区西北,东邻昂素镇巴音乌珠嘎查,南与昂素镇乌兰浩舒嘎查接壤,西毗昂素镇明盖嘎查,北依上海庙镇什尼乌素嘎查,主要由鄂尔多斯梁地构成。
二、行政区划。
阿日来嘎查下辖x牧业社,居住着112户农牧民,总人口492人,全嘎查总土地面积5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牧场46万亩,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以牧为主农牧并举的嘎查。
三、自然条件状况。
(一)气候。
昂素镇阿日来属典型的干旱荒漠草原,处于中温带内陆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日照长,辐射强,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全年最高气温38℃,年均气温7.1℃,全年日照时数2731小时,0℃的积温3458.8℃,10℃的积温2938.6℃,无霜期130天,最大冻土深度1.7米,年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速23m/s。
(二)地质及水资源情况。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端,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1300―1470米之间,属典型干旱硬梁地貌。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地下水资源呈北部深南部浅,埋深一般在30―80米之间,地下水属于白垩系,孔隙,裂隙水,水质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在部分地区并有微自流的承压水,年均降水量在250mm左右,年蒸发量在2398.2mm左右,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m,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三)矿产资源。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地域辽阔,境内矿产和药材资源丰富,有野生麻黄、甘草等天然药材和国家保护植物藏锦鸡儿,贮藏有天然气、盐、碱、芒硝、丰年虫等矿产。
四、社会经济概况。
近年来,阿日来嘎查在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畜牧业产业优势,围绕镇里提出的“生态立镇、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带领广大农牧民艰苦奋斗,在经济建设上下功夫,开放创新上求实效,增收节支上挖潜力,使全嘎查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06年初,已建成林业基地6万亩,建成配套灌溉机电井16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达0.2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0.15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5万亩,87%的草牧场实行了以草定畜,划区牧轮,13%的草场实行了禁牧,牲畜饲养总量达到2.6万头只,牲畜出栏率达40%,肉,绒,毛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昂素镇阿日来嘎查是一个以畜牧业经济为支柱的纯牧业嘎查,畜牧业经济建设是全嘎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也是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基础。多年来,昂素镇阿日来嘎查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畜矛盾:阿日来的畜牧业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因其属典型干旱硬梁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缺乏,水位深,不具备开发水浇地能力,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进行了大面积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沙化、退化、盐碱化的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已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牲畜出栏基本上集中于一年中的第四季度,和天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自然环境恶劣:近年来,降水量逐年下降,旱情及其它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4、因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户通电率仅为8.3%,乡村道路较差,生产机械化率低,绿化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
三、总体规划和目标。
按照“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至年把阿日来嘎查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新牧区。在阿日来嘎查做到以下几点:实现“集中发展”,即农牧户转移到嘎查所在地,由一家一户的松散生产向规模经营和大市场延伸。“两通”,即实现通路、通电;实施“三改”,即实施改水、改厕、改灶;达到“十化”,即全村环境建设要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农牧业生产达到耕作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牲畜良种化、饲喂配方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建设“五好”,即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经济快速发展的好路子、培养一支带领农牧民快速发家致富的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最终体现“三个明显变化”,即农牧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变化,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明显变化,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明显变化。
四、具体措施和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阿日来嘎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计划于年全面完成。具体措施和步骤如下:
(一)经济快速发展。
1、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阿日来实际,将阿日来嘎查现有的100户农牧户转移动嘎查所在地,集中发展水浇地,解决饲草料缺乏问题,在夏秋季节草牧场适宜时农牧民回其原有的草库伦发展畜牧业,其它时间在嘎查所在地集中开发水浇地,引导各类经营活动由一家一户的松散生产向规模经营和大市场延伸,尝试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北京恒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使专用土豆种植基地形成机制良好的“公司+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成为百事(中国)公司最大、最稳定的供应商。同时,引进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金融机构支持,通过引进和培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的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农牧民增收。
3、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强化特色经济。一是大力推广绒山羊养殖,发展绒产业,着力培育绒山羊养殖基地。二是调整种植结构,坚持“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原则,以服务养殖业为重点,大力种植青贮玉米、优质牧草,在原有亩饲草料基地的基础上新开发水浇地3000亩,使饲草料基地达到5000亩,人均10亩以上;三是加大草牧场建设力度,坚持以种柠条为主,进一步巩固拓展生态建设成果,以项目区内林草地的复种和补播为重点,全面改良草牧场,提高草牧场质量;四是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率和应用率。推广地埋管、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牧户中推广使用大型移动式喷灌。五是依托近年来,经过种草养畜,生态建设等项目实施,培养和造就的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牧民“土专家”,以农牧民自办服务为主,重点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农机、金融、运销等服务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在现有农机服务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机具投放力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成立3个农机服务队,组建农机协会,使农牧民生产机械化率达到100%。
4、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扩大劳务经济。按照市委、政府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农牧民或产业工人,全嘎查从事二、三产业人员占嘎查总劳力的三分之一,农牧民转移出去后决不允许有新的外埠低端劳动力进入;每年至少培训农牧民4次,达到每户至少有2个科学技术明白人。
5、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阿日来庙、国家藏锦鸡儿保护区、包日陶勒盖敖包祭祀及蒙古族饮食、服饰、马文化为基础,以发展民俗饮食文化村为手段,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旅游项目。
6、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嘎查集体的水浇地和草牧场大力发展养殖业,深入实施“双赢”工程,稳步提高嘎查集体经济收入。
(二)基础设施完备。
1、村民安居住宅区。安排在整个规划区中央,共安排住宅100幢,每户占地面积为160平方米,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家家要有两个基地(人工饲料基地、灌溉人工草地)和五配套(暖棚、青贮窖、贮草棚、饲草料加工机具和饲喂槽)。
2,街道主道设计宽9米,其中车道为6米,人行道3米,为“十”字街,并有不同宽度的绿化和停车空间,力求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
3、给排水规划。给水采用自来水,污水采取分片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排放的方式。
4、市政设施规划。为使规划区范围内有一个干净优美的环境,村民住宅区共安排4个厕所和6个垃圾池,垃圾采取每3天定时清运的方式处理。
5、绿化规划。民居院落绿化主要在房前屋后,尽量营造一个绿树掩映的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村落。
6、道路规划。道路规划以敖达线(敖勒召其镇-达布察克镇)为依托,与村民安居住宅区相衔接。道路设计里程18公里,路基8米,沙石造面,主干道实现规范有序,平整通畅,两侧绿化,两侧绿化树种为柠条,杨柴,道路四通八达,通达能力强。
7,电力建设,规划架设10千伏线路24公里,0.4千伏线路12公里,上配电变压器8台。
8、每户安装一套太阳能热水器,满足洗浴和厨房用热水。
9、每户有交通工具和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10、建设嘎查中心广场,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环境优美、安静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三)生活富裕安康。
1、大力开展以清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文明卫生活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逐步解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家禽乱跑”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设生态庭院。
2、积极推广沼气改厕,实行“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造猪牛羊圈);提倡农户用沼气和液化气,逐步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柴草、羊粪等作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热能;农牧民的厕所和牲畜圈舍要统一布局、统一样式,农牧民生活起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3、村民住宅外观整洁,院落干净,室内明亮,户户通照明电,物品存放整齐,厨房、卫生间要统一涂白。统一设计门面和院落,所有农牧户门前均建设花坛、栽植花草和常绿树。
4、农牧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2006年,新建昂素中心卫生院(二层楼房),设立“健康服务热线”和“联诊联治热线”,建立农牧民健康档案,定期为群众检查身体,有病能及时治疗。
5、改造和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嘎查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室、娱乐室、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设置健身器械,购买一定的图书、影像、电脑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嘎查接入宽带。
6、电视信号入户率100%,通迅覆盖率达,100%拓展村民了解信息的渠道,丰富广大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7、报刊、杂志订阅率达100%,每户至少分别订阅一份报纸或一份农牧业方面的杂志。
8、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健身、文化娱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覆盖整个嘎查,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四)倡导文明新风。
修订和实施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村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相关法规,倡导计划生育新风;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五)培养造就新牧民。
一要大力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致富本领。嘎查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10%资金,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推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使45岁以下的村民都掌握1至2项生产致富技术。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二要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牧民素质修养。提高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水平,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组织部门的专项投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村,建立村务公开栏,实行政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有民主理财小组,有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组建治安巡逻、矛盾调处、公共设施维护等服务队伍。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二
xx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xx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xx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各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等方式,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朱陈西南、于泉庄等村依托xx陶瓷产业优势,分别建起建材批发市场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突出三个重点,促进农民增收。突出现代农业建设,把奶牛富民工程和农业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示范工程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龙头工程,加快养殖业发展;突出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再就业能力,几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206国道、新206国道和龙潭商业街为轴线,建成工字形商贸区,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业,膨胀第三产业规模,促进了农民向商人的转变。,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1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xx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xx。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xx。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20多万元,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全方位的电子监控系统,朱张桥沟东村15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200多万元,对建设街、宝泉路西段和罗六路南段三条道路进行了改造,投资30万元对中心小学教学楼进行了扩建,这些实事,深入民心,真正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体现到了群众得实惠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几年来先后有朱张桥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1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xx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1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
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
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三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四
1村内现有175户,近700人。以前的我村,由于地处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原内陆,水资源一直比较匮乏,且土地大多为坡地,坡的倾斜角度较大,常年的耕种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到了春秋季节经常出现扬沙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村民的收入非常单薄,有很多人,还在生活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比较困难,急需帮助。
但通过这次调研,我意识到村里这几年发生了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初具雏形。
具体表现有:
一、修建柏油马路。过去家乡那条通向城镇的是一条黄泥路,每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而且地处黄土高原,沟沟洼洼的地形导致交通极不便利,进而导致村子的封闭落后。村长告诉我,意识到阻碍村子发展的最大障碍后,村委会毅然决然地带领村民修了一条柏油马路通向附近的城镇,这是这条柏油路打开了村民致富的大门,村民有的买了三轮车到外地跑运输,有的到外地做买卖……乡亲们的致富门路一下宽广了起来。
二、新建村级小学、支持教育发展。原来村里小学是四、五孔烂窑洞修建的,年久失修。在学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村长告诉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成长,其中他说的一句话至今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让家乡跨步迈小康,村委会把兴建一所小学列在了首要日程。两年前一座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乡村小学屹立在村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看到了家乡的未来。同时国家的“三免一补”政策给家乡的孩子们送来了福音,根据中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书本费和住宿费,对于家庭贫穷的孩子还补生活费。这为贫困孩子因没钱而上不起学扫清了障碍。
三、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水资源匮乏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靠天吃水的光景从未改变,遇上年头遭旱,全村人最起码的饮水问题都难以解决。去年县水利局专职人员对我村进行了考察,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着眼长远,先在村子里的修了一个坝,待蓄水一年后,用自来水管将其附近的水送到村里的每户人家。当问到村民那一管管自来水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时,村民们脸上那收也收不住的的笑容就是最好的答案。是啊,那一管管清澈的自来水中浸透着村民生活得希望,也意味着靠天吃水的那一页终于成为历史而翻了过去。
四、解决低保户的生活问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出台为村民们帮了不少忙。就低保户而言,他们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和残疾人,过去村里没钱给这些家庭过多的补贴,自从我县在2008年10月1日起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后,我村在2008年10月1日以前达到60周岁的老年人均获得了每人每月100元的养老补贴,其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的补贴是300元;独生子女和双女的老人每年可享有600元的政府补贴;此外,医保也就是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每人每年交纳20元,在生病住院患有大病时,该政策可以帮村民缴纳住院治疗费的70%,最高给付额达到20000元,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这些老人的生活不存在问题,这是社会之福啊!村长告诉我:近年来政府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全国累计用于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农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这次首次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在我国农村养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迈出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的步伐,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愿望。对于残疾人,国家给予的补助是每人每年3500元,这里面包括燃料费(即烤火费)2000元和生活费1500元。
五、植树造林,增强环保意识。由于我村地处干旱地区,风多雨少,植被稀疏,山体裸露,生态脆弱,薄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沙尘暴常年骚扰我村,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的鼓励下,村民的植树意识空前高涨,山坡上的多年裸露的“肉体”再一次穿上了绿色的衣服,村长告诉我去年我村植树3500多株,成活率在93%以上。同时村长还告诉我,科学发展观指导着这次植树造林,针对我县干旱少雨的实际,大力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扩大abt生根粉、保水剂和覆膜栽植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集雨窖、滴灌、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改善工程造林方式和经营措施,有效地克服重植轻管的现象。当问到原来的庄稼地都种了树,以后的村民的生活怎么保证时,村民高兴地告诉我国家每年退耕还林给了不少的的补助。具体数目是每年每亩退耕地补助现金100元,有了这笔钱,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同时减少了农民的耕作风险。
六、拓展产业类型,广开致富渠道。自从被树立为重点村以来,我村在接受投入资金后想方设法拓开村民们的就业渠道。其中培植产业取得尤为突出的成就,推广海红果、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小杂粮等科技种植120亩,推广籽瓜种植150多亩。这些经济植物为村民赚到了活钱。同时,我村还建了制砖机一个,村民在农闲时就在那里打工赚钱,厂长告诉我: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建筑物不断推陈出新,用砖的地方多着哩,所以厂里收益一直不错。
通过此次调研,让我对家乡有了重新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为村民真正的谋到了福祉。同时也认识到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确实下了大决心,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因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历来是我国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古训。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证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是根本,关键在党。中国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绵绵延续2600多年后,在2005年末也寿正终亲。
虽然我说不出来,到目前为止中央到底实施了多少惠农政策,但我知道现在农民的利益正在一步一步得到保障。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农村的发展与改革,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小康社会的实现已为期不远!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市市积极贯彻中央决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新任务。
××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是苏南较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主阵地之一,经过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加快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带动,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加快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城市化为依托,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区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理应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加快推进××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立足××实际,找准××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具体的对策措施。
一、××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区现有行政村63个,其中村居合署3个,社区居委会57个。近年来,全区各级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主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全区乡镇工业完成纳税销售4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3.4%。5个镇完成三产纳税营收222.7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区三产总量的52.9%。实现镇级可用财力6.54亿元,镇级可用财力均超亿元。全区95个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可用财力达2.55亿元,平均268万元,其中村均245万元,社均319万元。引导村级强化经营理念,20全区各村集体新建标准厂房18.5万平方米,累计达39.6万平方米,新增加商业用房5.6万平方米。
(二)集聚集约水平提升。
围绕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确立了以沿山形成区、沿湖组成片的农业集中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成了太湖葡萄沟、唯琼生态农庄等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8万亩,集中率达47.47%,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600亩。通过抓好营造高地吸纳一批,城市拆迁安置一批,进驻标房集中一批,加快提升改造一批,沿湖景观迁出一批,关停并转淘汰一批“六个一批”,加快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步伐,工业集中度达到68%。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地块拍卖改造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撤并小规模村巷相结合,与提升改造保留相结合,2005年共拆迁农民住宅3596户、62.7万平方米,整体撤并自然村45个,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2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
(三)规划导向作用明显。
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乡产业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的新模式等进行全面规划,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集聚发展。确定了我区“211+8”二级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体目标框架,即:两个分区——蠡溪分区和太湖新城分区,一个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一个外围镇——胡埭镇,8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预计到可节约各类用地2000多公顷。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目的,激发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完成企业改革15家,盘活退出公有资产8404万元,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累计成立77家,股东达146113名,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73亿元。可分配收益1715万元,实现个人股分红1058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结合实际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005年共组建10家混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5年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家,其中农业专业协会9家、专业合作社1家。
(五)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保险覆盖率达99.26%,原郊区养老统筹人员城镇医保工作政策调整接轨到位;全区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778户1585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全覆盖;深入开展了“筹千金、助千户”活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镇村教育管理体制,“双高普九”成效显著,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调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达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文体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和“三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圆满结顶,“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区近几年呼应城市化建设发展要求,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区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
一是规划布局比较零乱。
规划是龙头,是建设发展的依据,离开了规划的新农村就不会是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必然导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首先是产业布局零乱,全区原9个镇、开发区、街道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外共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4000多家,缺少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的服务业商贸区、专业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居住布局零乱,全区现有的262.5平方公里区域土地上共有自然村1000多个,“城中村”244个,其中20户以下的小村巷60个,农村住宅分布散乱,配套不完善,环境较差。第三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导向,××的综合发展区规划和区农村规划正在修订完善,次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未做到全覆盖,许多区域和地块的开发功能尚未确定。
二是经济发展参次不齐。
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全区同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财力作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中镇和街道之间、村和社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因素,近郊村大多有资产而缺资源,而远郊村有资源却缺少优质经营性资产,村级收入高的如龙山社区、南桥村、溪南股份合作社等,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低的如马山的嶂青村、耿湾村等年集体收入只有50万左右,人均不足500元。各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有的财力相对不足,如胡埭镇等;有的债务较多,如太湖镇、华庄镇;有的发展不快,如蠡湖街道等。只有加快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集体财力,促进稳定增收,才能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较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农民实际就业率还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提高农村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较为集中,农村的社保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城保的农村覆盖率、农村保障的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等等。
四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新农村应当有新气象,但从当前城乡发展来看,农村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环境、设施配套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农村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城市拆迁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文明素质是体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来看,××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体等各项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同农村对接、向农村拓展,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区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必须通过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促进集约有序发展。
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节约利用资源、集聚集约发展。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深化完善农村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特别要加快完成××综合发展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各项次分区规划、重点控制性详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详规编制。要通过规划的完善和实施,节约土地资源。
二是以都市产业为方向,促进转变增长方式。
依托现有的12个园区和3个老工业团地,大力发展标房楼宇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适销对路的标房楼宇,并着力提高租售率和产出率,实现集聚集约发展。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低耗环保、循环型、知识型的都市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集体和个人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抢滩沿路发展现代商贸,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工业、服务业“两轮驱动”。根据战略农业和过渡农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沿山沿湖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一批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区化、特色化、高效化。
三是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促进财力稳定增长。
引导鼓励镇、村(社区)积极抢抓城市化推进机遇,把农村土地出让金、集体资产转让金、自有资金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土地、房屋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参与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参与建造适销对路的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增加集体优质经营性资产。结合老工业团地改造,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区位优势,抢滩沿路发展商业用房,有条件的要发展楼宇经济。抓住“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等的机遇,优化一批新的空间进行置换开发。全区镇村要通过强化资产经营,均能增加一块能稳定获利的经营性资产,使村级集体财力年均增幅不低于5%。
四是以富民优先为根本,促进完善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挖掘就业载体,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政策配套,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鼓励群众创业致富。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全面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落实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人民的收水平,促进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性、资产性和股份合作收入。通过政策配套和措施到位,到“十一五”末,力争城镇社会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五是以建设管理为重点,促进优化生态环境。
立足于“以建促拆”,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按照城市化推进的要求,今后几年全区的29个安置点至少要新建安置房500万平方米以上,逐步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要加快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味,高标准推进河埒口地区改造,全面建成核心商务区,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扎实开展以拆临拆违、环境卫生等为重点的各项专项整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彻底整治水环境。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每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0.72吨标准煤以内,60%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国家生态区创建全面达标。
六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提升文明素质。
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再新组建一批村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深化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平安××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素质,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星级企业”、“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等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新风,努力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务实进取、邻里友爱、诚信互助、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村、社区文体阵地建设,培育家庭、社区特色文化亮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事关长远,任务艰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克难求进,奋力开拓,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全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六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一、基本现状。
福兴乡位于肇源县最东部,北邻肇州县,东接肇东市,地处“三肇交界”,全乡幅员面积143,911亩,耕地面积97,708亩,辖7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5152户,人口20812人。这里海拔176.3米,没有水、草资源,因此,玉米种植成为了福兴乡群众年复一年的谋生手段。然而,近几年,福兴乡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民生事业持续繁荣。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发展迅速。
全乡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3家,其中: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级二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科学规范的合作组织,为各项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运行保证。
(二)民生事业繁荣。
一是实现“五通”。全乡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二是实现“两室”覆盖。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科技文化活动室。三是实现救助与农合农保同步。全乡享受农村低保户人,建国前老党员1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人,参合率达到95%。四是实现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每个村屯都有绿化美化一条街,通乡公路两侧设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各项环境卫生制度比较健全。五是实现信访安全稳定和谐。乡村主干道技防设施齐全,46个自然屯设有专人掌控舆情,做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同时,不定期开展信访稳定安全排查,连续多年被评为“三无”乡镇和平安乡镇称号。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全乡共有党支部11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7个、教育支部2个、联合支部1个。共有党员442名。其中预备党员15名,占党员总数的3.39%。女党员55名,占党员总数的.12.44%。少数民族党员8名,占党员总数的1.81%。35岁及以下的党员99名,占党员总数的22.40%。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94名,占党员总数的21.27%。各支部党建工作载体形式多样,各项制度健全,党员典型培养类别不单一,学习活动开展效果较好,引领群众创业发展积极性较好,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水平较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创新发展意识薄弱。
在深入调研和座谈讨论中发现,广大群众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发展意识淡化薄弱,没有真正领会各级发展精神,不主动、不积极、不参与,普遍存在等靠思想。认识层面只是停留在建房、修路、信息入户等模式上。
(二)建设资金紧缺。
作为偏远乡镇,没有大口径的经济收入,很难保证新农村建设需求,仅凭中央、省、市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基础建设,更谈不上现代化、科技化、规范化,只能通过上级下拨专项建设资金、帮助扶持物资、协调相关部门、自己筹措等形式,小规模、低标准、试点进行,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虽然福兴乡在农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科学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深,高效、节能、现代的农业设备少,信息化水平偏低,劳动利润小。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运行上,不成规模不连片。
(四)支撑产业发展不均衡。
以棚室为主、养殖为辅、林下特色经济为互补的产业发展不成正比。目前,突出表现为棚室规模较大效益较小;养殖业群体多大户少;林下特色经济进展快见效慢,整体发展比重为3:2:1。
(五)农村社会事业滞后。
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上水平普遍较低。一是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科学水平低,医疗器械落伍。二是教育水平低。由于适龄少年儿童减少,导致中小学校生源急剧下降,各村小学被合并或撤点,而且教学设备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三是科技文化投入少。受乡村两级财政影响,现有村文化活动室器材单一老化,相应图书门类不全,缺乏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四是弱势群体救助力度小。在弱势群体救助上,相关手续太过繁琐,而且救助物资少、范围小,不能及时保障生产生活所需。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七
按照县第十期青干班的计划安排,xx镇调研组一行五人通过走访和座谈等形式对xx镇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20xx年xx镇与b乡、a乡合并后,现有行政区域面积1396.44平方公里,全镇总户数9482户,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农业户数6104户,23880人。全镇辖4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8个镇直单位,22个州县直单位。全镇有耕地面积6397公顷,镇党委辖65个党支部,968名党员(农村党员731名)。全镇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户339个。20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6500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00元,财政收入达到370万元。
xx镇在合并后,区域面积的增多,人口数量的增大,使整个农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经调查表现在:
1、机构庞大,人员众多,对村屯的指导力度加大,但也相应存在人浮于事的不足。新组建的xx镇政府共执行行政编制58名,现有在职人员55人,其中副乡(局)级领导共有人,事业单位各站所共有人员107人。这些人员中行政编制工作人员是按照原乡镇合并的三定方案进行安排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是将原先的各部门按照行业隶属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机构改革。由于合并后,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马来运作,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力量,虽然所辖面积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础工作由于已经完成,虽然对村屯、基层的指导上力量得到了增强,但是由于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于事的现象的存在,忙的人总是在忙,清闲的人总是清闲,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
2、经济发展和村屯建设的互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乡镇合并前,b乡和a乡在整体经济上与xx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却各有长处,如:b乡的养殖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对养殖的认可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地区。a乡的人参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对小沙河以至周围地区的幅射效用已形成。xx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它独特地理优势,长期以来已形成了这个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产品的集散地。这些在合并前都是较为突出的特色。合并后,由于新一届xx镇党委、政x及时调整视角,树立全局观念,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个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既发挥各自的条处,调动其积极性,又注意从全局出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资源和优势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三大主导产业的定位,使整个xx稳步向农业大镇的方向迈进。xx镇党委、政x通过对全镇整体形势的分析,将xx镇总体发展定位为:以药材、畜牧、特色经济三大产业为主,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旅游、商贸、土特产品加工为辅的生态经济强镇。号召全镇人员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一条主线,促进两个转变,实现六个突破,加快一个进程。这样的定位及发展思路,我们认为是完全符合xx实际情况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xx虽然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兴镇的氛围,但由于xx造纸厂及一些企业的陆续下马和破产,导致xx镇的财政税收完全依靠于农业。如何在农业上大做文章,通过农业增效来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这应该是作为乡镇当家人考虑的事情,虽然我们现在是需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是要我们本末倒置,完全抛开农业的基础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号,空谈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xx镇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生态经济强镇,是符合农业乡镇的情况的,作为一个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高,农民对于在土地上耕作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去刮风式的种这种那,不如踏踏实实的种粮食这样安全放心。
4、实现六个突破为镇域经济的增长找准了切入点。
药材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落脚点之一。xx镇在药材业的突破上用建设药材大县的理念来谋划全镇的中药材发展,通过依靠科技提高产品的质量,依靠大户拉动形成群体规模。他们注意到大户的典型带头作用是发展整个药材业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共为大户协商资金达430余万元。这方面xx镇从技术革新着手,发挥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镇推广人参重茬技术,解决人参种植业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由于xx镇附近没有工业污染源,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优良,适于种植道地药材,因此把发展药材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稳步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加值高的药材业的突破可以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畜牧业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落脚点之二。xx镇现有牛24645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8个;猪16942头,50头以上的大户有34户;鹿969头,大户发展5个;蜂5285箱,大户有22户。由此可见,xx镇畜牧业的基础有一定的基础。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x把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一是加快牧业小区建设步伐,计划兴建一个投资100万元,养牛300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牧业小区。培育三道村的暖棚养猪产业,引导他们建立养猪协会,实行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变一家一户的单独养殖为全村一个品种,不同梯次出栏的整村化养殖,尽最大努力提高农民养猪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户、标准户和专业户的培育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户的示范标准得到了提高,邻里效应开始产生。如:王连红有养牛已达到300多头,出栏270头;郑兆梅养猪达到300多头,出栏240头,带动周围9户人家进行生猪养殖。王德清的养鹿已发展到110多头,今年共接待参观达600多人次。正是由于这些标准户和模式户的带动和影响下,xx镇的畜牧业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突破提供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切入点。在xx镇的调查中,我们对“一村一品”的建设颇为赞赏。在现代农业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是站稳脚跟,就得在规模上、科技含量上达到一定的层次,这既利于政x的管理和服务,也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跟踪指导,一家一户的单兵作战在现代农业中是形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认可程度不同,搞全面的统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xx镇党委政x在这方面就坚持了一个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农业,一个村屯或几个条件相似的村屯发展一个适合本村(本地区)的品种,即“一村一品”。这个作法非常符合当前我县农村的形势,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即不搞“大一统”,又避免单而薄的处境,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现在“一村一品”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条村,面积达到300公顷;“瓜果村”有胜利、杨木和德化村三个,种植面积达到120公顷;“蔬菜村”有四合、xx屯、东风村等三个,种植达到80公顷;“葵花村”有山后和东南村二个,种植面积达到200公顷。“养猪村”有三道村,养殖生猪达到3000头;另外,如“苏子村”、“白瓜籽村”、“细辛村”等也都相应地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这些“一村一品”的建设,经过预测计划收入495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长9.8%,可见只有农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农业的增效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才有抵御自然灾害,抗击疾病的能力,否则只依靠一个单一的粮食作物,一旦遇上灾年,摊上疾病就会很容易返贫,给自己和亲人以及社会带来负担。
股份制农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突破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结合点。xx镇党委、政x通过搞活经营机制,放开经营主体,镇机关干部直接与农户联系,发展股份制农业,机关干部共出资354万元,投入到药材业、畜牧业、林业和第三产业上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注入的资金,使农民一些想干没钱的事业得以实现,而且由于机关干部的出资,也相应地增加了机关干部对农业关注程度,对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和中期监控以及后期的销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处,形成了干部与农民经济利益一体化的格局,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劳务输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xx镇党委政x也有了很好的尝试。针对镇里土地相对集中,一些种、养、加工业的大户需要一些季节性用户的现状,引导农民成立劳务市场,鼓励一些土地不多的农户靠为大户打工的形式来增加收入,这样既促进了一些大户的发展,又相应地为小户、散户创造了收入,使镇内资金的流转合理化。
培育市场功能,增强经济调节能力是发展经济的一个着力点。xx镇原为老县城,是这一带经济中心,对平衡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xx镇党委政x从兴办xx“万人大集”着手,打造xx在整个乡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扩大建xx中心市场,整治市场流通环境,使其成为了区域性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使xx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环。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xx镇在发展农业大镇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农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还存在的一些差距,主要有:
1、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一村一品”建设中,许多项目还只是追求面积的数量,而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也忽视了品牌效应,有时还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复等现象。
2、科技含量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农作物、产品及其它轻工产品多是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与原材料生产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3、没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xx镇在实行“三大主导产业”,定位于农业大镇,但是农业产品本身就是初级产品,产品加工性强,xx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各产业之间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形成。如粮食的流通还仅仅停留在农村经纪人的自发性的流通环节,没有在镇办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农业所获的效益不大。
4、缺少高税收的工商企业。今年以来,由于农业税和特产税(除烟叶外)的全面免征,使xx镇的财政收入锐减,这使xx这个靠农业吃饭的乡镇,现在吃饭成了问题,如果能充分挖掘资源,引进一两个高利税的企业,一方面镇财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劳动力的转移也有了途径。
通过几天来在xx镇的调查,我们发现xx镇在做大作强农业大镇的工作上还在很大的潜力可挖,如果一如既往地贯彻好现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业大镇的前景一定会实现的。这里根据我们的调查提几点建议:
1、发挥产粮大镇的优势,严格落实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xx镇地大物丰,粮食产量在全县位居前列,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是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上来。一是狠抓政策宣传。要进一步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两个“一号文件”,通过大张旗鼓宣传政策。使党的惠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做农业税的免征和粮食直补款的发放工作,严格兑现程序,严格阳光操作。三是规范涉农收费,防止负担反弹。坚持把规范涉农收费巩固税改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的重大举措来抓,从源头上控制涉农收费反弹。
由于粮食价格的上调,及中央优惠的粮食政策,成为一个粮食大镇也是xx的发展出路,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户集中,探索新的农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劳务型农民,使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和头脑灵活的农民作为粮食种植业的领头人。在相同的土地是创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板块经济。
据调查现在xx镇农村经济的现状是大而全,品种多,规模相对来讲还是小。许多“一村一品”的项目的建立还是靠村屯支部或一两个带头的影响下形成的,有的也许一两年内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当中xx应发挥管理的职能,组织专家对整个乡镇的土壤、气候、矿产等资源进行规范,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发现板块经济,既要注重粮经结构比例,又要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稳产高产,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镇内资源,盘活镇内资金,培育新的投资主体。
当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后,他们的眼光不是放在效益农业上,而是大部分钱投在房地产、餐饮、零售和娱乐业上,直接在农业的投资规模小,而且投资的人群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在刚脱离土地时,对土地的一种解脱感和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太多,现在应该享受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农村投资主体的单一,许多有钱农户不知道该把钱投向何处,由于意识和眼光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别人已有的例子上寻求答案,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发的零售的;住宅楼盖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楼中楼的;网吧开了一个又一个,纯平的液晶的;人们只是在别人的成功中去寻求思路,而没有去创新,去创造一个独有的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来发展。因此,作为党委、政x应当去培育新的投资主体,把老百姓手中的钱流通起来,引导农民向小型企业(如加工业)进行投资,多建设一些前店后厂式的中小型企业。加工业的建设上不妨在打造xx品牌上下功夫,如xx镇的“干豆腐”口感好,质量优,被许多老安图人所认可,应该把这个品牌打出去,要把质量再提高一个层次使其绿色化,无公害化,用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农民签订大豆的订单,与企业签订销售的订单,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个品牌的发展。多开发一些新的品种,把干豆腐的形式多样化,包装艺术化,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相信这也是一个阳光产业。
4、抓住“东边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设利税大户,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注入活力。
xx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丰富,加之“东边道”铁路的修建更是给xx带来了无比的发展机遇,应当审时度势,应当借这个机会把xx的优势展现出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大公司到xx来安家落户。政x多营造企业发展环境,转变政x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亲商,这样才能为税改后的政x财政收入的保障上开辟财源。
5、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农业行业协会建设。
行业协会建设可以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成型的行业协会,有的虽然制度健全了,但是执行起来的随意性,参加人员的无组织性,使行业协会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x要引导农民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并且依靠这些组织为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产销信息服务,避免企业无序竞争,互相压价,互相内耗。以往的农民产业化过程中,加工业或营销业没有与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一部分加工企业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下了订单,但也很不规范,受经济利益驱动,市场价格高时,农户就把空气农产品卖到市场;市场价格低时,下单企业压价收购或废弃合同。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一种紧密、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现在应当先由政x工作人员担任行业协会主要领导职务,逐步由行业业内人士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两到三年内政x工作人员逐步退出各类行业协会,由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另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加、销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企业的溶化加工、开拓市场的作用。通过以上办法逐步在xx镇形成一个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优良机制。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八
:滴水岩村村民。
访谈、查阅。
20xx年我利用5天时间对我们的家乡滴水岩村近十年来各个方面的变化展开了调查。这对于一直在外上学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同时也是更深层次了解家乡的一次机会。
我的家乡滴水岩村位于水城县东南部,距县城19.8公里,水黄公路横穿一字河、滴水岩村,全村峰峦叠嶂,海拔高度相差较大。滴水岩村辖区内有14个村民组,村中自然条件恶劣,石漠化严重,在道路、饮水、设施方面等都比较落后,14个村民组中,有四个村民组存在饮水困难,由于传统农业落后,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人均收入仅5600元,在村民们眼中,滴水岩村是滥坝镇最贫困的村子。
在2003年以前村中是没有公路的,村民出入村中十分的困难。半夜起来点这一盏煤油灯爬过姑娘山,小屯,梁子上的地方来到老鹰山镇赶集。10多里的路多为山路危险丛丛,半夜从家中出发到老鹰山镇天已大亮。而那人们的经济来源多为赶集所卖粮食和在观音山镇矿上挖矿所得。村中多为高山,耕地少,土地贫瘠,家庭收入很低,人们都很贫穷。
2003年建成通车的水城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穿过水城县猴场、蟠龙、滥坝、阿戛6个偏远贫困乡镇。水黄公路正好滴水岩村村中穿过,这一条家门口的公路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交通顿时方便了许多。六盘水市、县、乡三级政府就着手依托水黄公路,利用交通的优势,加快沿线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打造“水黄新经济带”。目前,水黄沿线经济带已基本建成,滥坝镇所属的辖区多个村的交通,经济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滴水岩村的党员和村干部潜心实践“双带”,使全村的萝卜、大蒜、棒豆、青菜、芫荽等优质蔬菜种植达到500余亩,把村中打造成为蔬菜基地,这使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000元。在范家坝组党员何天林的示范带动下,该组20多户农户已种植了150亩优质桃树。村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帮助10户危房户完成新居建造及搬迁工作,帮助缺少劳动力的特困户进行秋冬种,出资700元为3户“五保户”老人解决了用煤问题,每位党员还根据自身条件向老人们捐赠了衣物、棉被等物品,使贫困党员和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党员和干部还带领村民,完成厕所、猪圈、沼气池一体化改造83口,修复村寨道路1300米,种植行道树300余株,使全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进一步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景象。
扶持弱势群体,借助小额扶贫贷款重点支持“五保户”承包土地等,帮助他们优先发展。扩大畜牧产业规模,在100头基础母牛草区种植工作已完成的基础上,继续管好、利用好上级帮扶的资金,使基础母牛发展到200~300头。利用荒山林地放养本地土鸡,协助村民购买全自动孵化设备。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使西红柿等市场销售好的新品种蔬菜成片种植扩大到1000亩,农户种植牧草达到1000亩以上,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家抓住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力争使人畜饮水工程覆盖到90%以上的农户,农电网改造工程不漏一户,建设沼气池133口,不断扩大全村入户道路的硬化长度,改厕160个、改晒坝168个。“滴水岩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拟建水窖120个,预算投资150余万元,解决2300多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滥坝镇政府在村中建设了qq农场,为城中父母孩子提供种植乐趣,让他们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也推动村中经济发展。滴水岩村正按照“突出城郊区位优势,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思路,朝着“整村推进、合理有序、快速高效”的发展轨道阔步向前。
这些项目的开展,增强了村民增收致富能力。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利于发展的各项举措,使得滴水岩村更加发展,已不再是当初那个贫穷的小村子了。
在进行资料查阅的同时我也像当地的村民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在了解中我知道了村子中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变化。
在人均月收入方面:过去大部分人们基本靠农耕作为全家收入,家庭人口多,所以人均月基本在100元左右,而现在大多数的人中除了老人在家干农活以为,家中小孩较少,年轻人人基本都出门务工,人均收入增加在1000元左右。在服装样式方面:在过去人们只是关注能否遮风避冷,不注重穿着样式,现在则注重于多样精致漂亮样式。
在饮食方面:
过去人们只是能吃饱不饿肚子的粗茶淡饭,一锅素干巴菜煮好就下饭了,连蘸的辣椒水都没有,而现在则是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饮食丰盛多样、注重营养均衡有益于身体健康。
在居住条件方面:
现在的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以前整体上都是茅草屋、瓦房为家,条件差。现在人们都住上了小洋楼,生活舒适而安逸。
在出行工具和运输工具方面:
以前的出行工具主要是步行,靠马车托货、现在村村都通公路,出行都有了车,家中好的有小轿车,面包车,差的也有个摩托车,路上有巴士,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在教育方面:
以前人们对教育不重视,孩子们多被父母带回家种地,特别是女孩想上学很是困难,十七八岁就已经结婚生子了,村中没多少读完初中的。而现在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村中的小孩都送进了学堂,大学生在村中也越来越普遍,但是想要高等教育真正走入每个家庭,还有很大一段路要。
在医疗、养疗等福利等方面:
过去对于医疗、养疗等福利不重视,只是追求吃饱穿暖。国家实行并普及农村医疗保险等福利后,每个家庭的健康都有了很大的保障,不在为了生病住院而苦恼了。
当然在村中的发展有好的地方,但也并随着不好的地方。如:
在较强的现代化思想文化冲击,就业困难,生活压力大,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物价上涨,衣食住行消费高导致生活困难,消费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恶化。年轻人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又成为了村里的又一难题。村中风气和以前相比也有了不同,过去人们相处和谐,亲如家人,勤劳热情、淳朴踏实。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随着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因人们接触事物的复杂化,人们缺少了当初的朴实和真诚,总的来说是增加了见外的冷热情而缺少了真热情。现在有了乡村建设发展,衣食住行更加现代化,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收入增加。人们逐渐能接受社会更多的新鲜事物成为生活习性,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通信方便快捷,手机基本是人手一个,也有的村民认为这三十年以来虽然一切都在前进,但人与人之间的欠缺交流,是最大的变化。还有当地人们在辛勤一天劳作以后缺少一个较大并健全的娱乐场所,供给人们放松。公共设施建设也不健全,不能使村民生活方便。
就这些问题我建议政府在资金合理的情况下先解决公共设施建设问题,也可以适当的让当地民众参与其中来。对于就业问题、空巢老人、小孩问题,则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问题进行考察,从而在大量引进相关企业或者合资,这样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可以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也可以实行相关政策进行管理帮助。当地政府可以多开展一些精神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加人们文化知识,也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冷交流并且增进情谊。对于垃圾问题则希望可以在村中建立垃圾池及垃圾回收站集中回收处理生活垃圾,不让垃圾满山飘。
整理了上述资料后,我知道了家乡的发展是在全方位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断变得繁荣富强起来,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以及人们的业余生活等方面,政府部门也重视经济建设,改善道路,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但现在的我们离成功仍然还有漫长的一段距离,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是风风雨雨,崎岖不堪,我们应该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我们要进行村民自身素质不断发展的同时政府上需不断加强学习,根据因地制宜的方法对村里进行合适的发展改变,同时村里领导要积极的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村民的心声,做到一切发展都不能离开群众去行动。切实落实党的政策和方针,达到村里政策和国家政策一同前进而不落后。
最后,经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我在实践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来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虽然大部分用不到,但是让我们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不足还锻炼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勇气。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次实践也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家乡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这正是此次实践目的所在。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九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本篇文章出自《大学网》由编辑员在线为您整理。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
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l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l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l打工。
l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一
环境是生产力,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营造环境比较优势,才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项目投资,进一步把园区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课题组近期深入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项目单位,就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园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园区建设情况。,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经济开发区梅花园区的基础上,南延建立城南工业项目区,规划控制20km2,其中起步区(核心区)6km2,着力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南部新城”。城南工业项目区在去年征地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新征土地1650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七通一平”。另外,占地31亩、投资3000多万元的生活配套服务区正在加紧拆迁建设之中。
2、园区项目建设情况。目前,梅花园区共入驻项目46个,并全部建成投产;城南项目区已入驻项目31个,引资总额达6.2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涉及机械、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两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404万元、工业增加值2698万元、商贸及工业销售收入73080万元、税收918.65万元、财政收入1569.5万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为项目服务情况。在为入园项目服务过程中,实行重大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四个一、三个帮”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制度。同时,强化服务质量监督,实行入园企业封闭式管理、检查备案制度,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活动,成立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经保办”等,为入园项目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目前我区的园区建设有较快发展,环境秩序总体趋好,绝大多数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较为满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环境不优和园区建设滞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为项目服务的体制不顺。园区功能不全,缺乏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职能,使“一站式”服务无法完全落实,影响了为入园项目提供报批、建设等方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招商部门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其指导、信息服务、企业落地服务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虽有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联席会议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且次数有限,造成实际落实不力。撤市设区后,区级政府职能大大削弱,工作协调难度加大,难为企业一步到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城南镇梅花村、樊通桥村沿西环路外沿200米内及七里岗村一部分的建设规划属市控制,区无权规划建设,严重制约了园区项目供地需求;入园项目从确定投资意向到建成厂房,要经历很多环节,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千万元以上项目的环评、立项、工商登记等还需到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各单位在招商过程中各自为政,有时发生区内几家单位同时与同一投资商洽谈的问题,影响了招商效果。
二是园区规划布局起点较低。由于我区的园区建设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园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划分相应的功能区,入驻项目布局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存在相互污染的隐患,难以适应长远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有钱买地、无钱建设”的现象,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形象。
三是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和单位只关心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优化环境认识不到位,或把口号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得多,“检查监督”得多,服务得少,主动上门服务则少之又少。有的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据部分项目单位反映,现在到有些部门办事,一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跑多趟,甚至还要找到关系人说情才肯办理。有的部门收费项目、标准不公开,相关费用的标准“不确定”。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过分强调管理职能,注重处罚与收费,行为简单粗暴,随意性大。有些部门和单位政令不畅通,很多工作在一些环节难落实,形成严重的“中梗阻”。另外,从事招商的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层次不齐,对外招商缺乏统一口径,有的对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方向、优惠政策,甚至水、电价格及设施建设费用也不完全了解,对投资咨询难以应对自如。
四是各项配套尚未完全到位。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虽安装了部分路灯,但未能实现“亮化”;虽硬化了部分道路、建成了部分厂房,但未设置导向标志;虽实施了部分绿化工程,但有的建成企业门前未能及时绿化;虽能通车,但市内公交未能通达等。二是失地农民保障不够,在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养老保险、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三是缺乏较为全面的投资信息资料,投资者难以迅速获取全区可公开的资源信息(包括矿产、能源、生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人才等)、企业信息(包括各类企业的分布、产品、联系地址等)、投资信息(包括投资类行业的申办手续和程序等)、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四是缺乏一整套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尚需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监管措施。
三、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千辛万苦洽谈的项目难落地,费尽心机引来的企业难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努力打造投资兴业的一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市、区不合理的行政职能分配和行政权力划分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及县级政府职能设置的要求,把该下放的行政职能放到区,如下放园区项目用地审批权等,以形成职能完整、职权合理、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区一级行政体系。围绕加快我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需要,合理界定区招商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责,在开发区管委会内部设立园区建设发展办公室和招商办公室,使调整后的'职责更有利于为园区的发展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把有关部门的职能下放到开发区,或设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办公,赋予相应权力,开通“一站式”全程办事代理制服务,简化审批环节。由区招商办公室负责对各部门各单位外出招商信息建立招商项目库,统一调度,避免重复招商、交叉洽谈,形成对外招商的整体合力。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发展规划。好的园区建设规划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确定园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将园区划分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机械配件、服装纺织、化学工业等功能区。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指标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在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大项目入园、中小企业跟进,引导园区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优化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功能区聚集,培育一批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使之成为相关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三要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要认真抓好招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充电”,使招商工作人员熟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如数家珍地介绍我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现状,讲清地理、区位、交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要实施标准工业园建设工程,建好部分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区、标准厂房区等,出租或出售给入驻企业,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征地成本、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入园企业能够快捷高效地投入生产运营。对进入园区的新办企业,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限时办结制、办事程序公开制、收费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审批“超时默认”制和企业特事特办制度等,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完善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成立建筑建材、机械配件等园区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联系,形成对外竞争合力,促进区内企业之间协作和沟通,并通过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要打造配套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要按照新城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尤其要尽快实现建成企业门前的绿化和亮化,在园区内各主干道旁分别设置交通标识和路标,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档次。要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开通到园区的公交线路,方便入驻企业职工上下班。要切实加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对引进入园企业的同志按照企业到位资金比例兑现奖励,以促进园区的快速壮大。要健全园区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为他们制定类似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举办园区入驻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动他们参加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强化投诉受理机制,制定园区企业保护措施,增设跟踪服务企业监测点,及时解决企业投诉问题,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积极为企业发展生产搞好服务。要完善服务企业质量公开评议制度,在深入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的基础上,聘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进行明察暗访、予以监督,同时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对行政管理、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执法水平等情况进行评议,以促进机关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二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三
叶村村民。
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20xx年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加大教育力度。xx年10月叶村开始建设叶村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叶村小学项目是新农村示范镇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暨民生工程建设项目,xx年年8月正式完工。叶村小学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叶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新项目将学校旧教学楼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增加厨房一间,改建学校大门与围墙,整个项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确保了与古民居的和谐统一,拓宽了学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园里增添了课桌椅、dvd、彩电、电脑等电教设备,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据陈女士介绍,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育基地,还是培训农民的活动场所。平时学生利用先进现代化设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末或晚上叶村村委组织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借用新设备推广蚕桑、茶叶制作技术。建设图书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
5、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叶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工作。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宣传到村,用电话、广播、报纸、宣传栏、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政策,与村民保持紧密联系。聘请山东省高密市的蚕茧专家到村指导,为村民讲解蚕茧饲养技术,提高村民的专业素质。还经常举办相关培训班或讲座,曾举办过“巾帼生态家园”专题培训班,向村民介绍清洁能源使用、节能环保、环境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叶村以健康、和谐、文明、向上为目标,在全村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以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道德”。村委紧抓“四乱”和“三清”工作,切实改善乡村“脏、乱、差”的面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叶村全村推广使用沼气,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广生态家园建设,把叶村建设成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定时开展“乡村文化节”活动,兴“贴时代春联”的时代新风,在村民中营造热情、活泼、时尚的文化氛围。
在三天实习过程中完美参观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递、“中国画里乡村”的宏村以及颇具道教文化的齐云山,这都是徽州特色浓厚的文化遗产。古建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徽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西递镇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指导思想,村委组织和村民齐心协力,叶村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叶村叶从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四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4、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镇和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1、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镇生态园、镇垂钓和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休闲农庄、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第一、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3、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1、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2011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2、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九、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二、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95、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66、36%。
4、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镇村、镇、镇村、镇村、镇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77、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47、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18、9亿元。涌现出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乳业和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级政府授牌,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1、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3、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9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1、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1%、82、77%、85、01%。
2、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28亿元,占年计划的85、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3、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7、8万株,超额完成了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1、66%。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2、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3、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45、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五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贺州市由于天然条件优越,可以生产许多富有特色、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如富川脐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腻,鲜艳饱满;贺州马蹄个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叶清香泌人、口感甚佳。还有信都红瓜子、八步李子、钟山贡柑等无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气,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从生产和发展角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以上问题,使得贺州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场所占份额很小,或是有市无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品牌富农”着手,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殊镇调研材料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文殊镇近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牢固树立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的观念,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规模生产,实现“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使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扩大暖棚圈舍建设规模,年内计划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大力推广良种体系建设,以肉羊胚胎繁育基地为中心,实施扩繁示范和与改良品种,年末力争实现牛羊改良任务头只。上半年畜禽存栏达到29438头只,同比增长8.6%,出栏33185头只,同比增长26.4%。以养殖业为主的“万元院”达到406户。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工作,特别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免疫不留死角。今年我镇春季防疫工作进展顺利,防疫率达到98%,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种植业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经济作物。一是充分发挥制种基地优势,大力引进花卉、番茄、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等名优蔬菜品种,今年全镇蔬菜花卉制种面积达到1779亩。二是正确引导日光温室建设,努力提高种植效益。年内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50亩,目前已落实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为主的“万元室”588.5亩。三是落实订单作物面积9600.7亩。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冯家沟村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业通过一年多的发展,今年初见成效,平均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有效的带动了全镇林果业的发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在巩固去年造林成果的基础上,补栽、新栽造林285亩,4月10日-15日全体机关干部对嘉肃公路两侧树木进行补植补栽,完成造林面积120亩。同时加强造林工程管护,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镇以育苗为主的“万元田”面积达173.6亩。
一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半年全镇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55期,完成培训人数2113人,发放培训资料、宣传单3581份,举办驾驶员培训班2期,完成技能培训56人,首期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班已报名40人,将于6月5日开班。上半年全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1162人,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纯收入1123元。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积极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发展以肉食品加工,蔬菜脱水加工等优质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水泥生产和空心砖制造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利用河口度假村及冯家沟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全镇以农家乐园为主的“万元园”达13亩。三是以双泉开发区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及启动民间投资力度,年内计划完成招商引资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的空心砖项目,建成了6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5月中旬计划试车成功投入生产。同时计划投资500万元的恒丰建材项目,落户在开发区内,已完成立项批复、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手续,计划建成年产新型墙体材料10万平方米、机械加工1500件的建材厂一座。民间资金起动顺利,完成民间投资102万元。四是切实加快流通组织建设。着力支持3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培育扶持2个农产品购销流通公司,实现加工与运销为一体企业的滚动式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与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农家店加盟,改造商业网点8处,全面实现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建设农村经营服务网络。
重点完成六大工程:一是全镇的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对全镇的干、支、毛渠进行改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暖棚圈舍350座,沼气池200户;三是小城镇建设,年内完成镇区供、排水工程规划;四是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计划完成河口村务活动中心建设;五是小康样板村住宅建设抓一个示范村;六是完成文殊镇中心小学至冯家沟村五组4.8公里道路建设工程。为了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效果和总体推进工作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有科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镇党委、政府将严格跟踪落实,项目建设纳入年终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农户思想保守,开拓增收渠道的闯劲不够;二是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急需加强;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我们要审时度势、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努力推动文殊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完成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实施农家“一池三改”工程,抓好日光温室建设和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
二是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应用、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继续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手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促进市场、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有机联系,集信息、储藏、包装、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作好洋葱等农产品的销售。鼓励并组织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双赢基础上与农民签订农业生产订单,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依托双泉经济开发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实现农民收入由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向经营性收入转变。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全面启动体现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业,牵动旅游产业逐步升温,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高新农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推进全镇“两品一游”农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切实可行的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村生产项目,全面发挥各项先进专业技术作用;努力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上开拓创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大进步。
五是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环境。一是要继续作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证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二是要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要加强民政救济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卫生创建、环保创建活动,按照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标准,集中整治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问题,保持村容整洁,改变农村面貌。六是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贯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创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新局面。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为农民讲实话、办实事,努力开创文殊镇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七
提供一篇。
为您提供帮助!
为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更好的推进**镇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金沙村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调研组深入金沙村就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金沙村位于我镇场镇周围,是**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我镇新农村规划集居点之一。该村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450户,现有人口1386人,耕地725亩,是我镇茶叶产业示范村。近年以来,经过该村广大村民的积极努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该村有11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分散,彻底改变该村村容、村貌的任务迫在眉睫,广大村民迫切要求尽快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一)出租土地收回未得到解决。新农村规划的土地现目前已出租给个体户发展产业,但个体户目前不同意解约,双方赔偿事宜未谈妥。
(二)部分村民不同意出让土地,导致整个土地征用进度缓慢。新农村建设采取统拆统建的方式,部分村民要求提高土地出让价该问题现未得到解决,致使整个征用土地赔偿未予以进行,部分村民未领取到土地款,意见很大。
(三)部分村民要求自建房屋。我镇新农村建设实行统拆统建的方式进行,而部分村民要求在自家土地上进行自我修建房屋,这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不符合。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矛盾纠纷调解领导小组,组织金沙村村委会与承包个体户进行解约磋商,根据土地出租。
合同。
相关解约赔偿协定,对于合同解约赔偿问题进行磋商,达成赔偿协定。
二是组织调解小组,对于村民进行劝说,按照指定的价格进行土地出让,并同时准备土地款,对于签订了协议的土地出让户进行先期的赔付,安抚村民,保证稳定。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把我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规划详情进行解释,并把统拆统建的长处告诉准备自建房屋的村民,劝解他们按照规划进行统拆统建。
四是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水平,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坚决扼杀在萌芽阶段,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特大事不出县”的矛盾纠纷调解原则。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篇十八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610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