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专业16篇)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智慧。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思路。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一课时 。
1、列式计算 。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联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流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联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1)xx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多媒体课件一套。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1、例6教学。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一课时 。
1、列式计算 。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五
吴兴区学校(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整理和复习(一)第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写法。
2.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重点:熟练解答求一个数是(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应用题以及百分比应用题。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下面表格。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小数0.16。
分数。
百分数24.5%0.9%。
2.只列式,不计算。
(1)40占50的几分之几?(2)50是40的百分之几?
(3)5比8少百分之几?(4)8比5多百分之几?
二、知识梳理。
1.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百分数写法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甲数是200,乙数是150。
(1)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2)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3)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4)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算式:_____________,把________看作单位“1”。
三、深化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其中合格率是95%,这里的95%表示什么?
2.一条水渠已修的比未修的长25%,这里的25%表示什么?未修的比已修的短百。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分之几?
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
板书。
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p104第1、2、3题。
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六
(至上学期)。
六年级数学学科教师:高春枝。
学习。
内容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学习。
目
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难。
点及。
突破。
措施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课前。
准备。
导学案设计个性化设计。
预
习
学
案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
3、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
主
乐
学
合
作
交
流1、小组合作学习例1。
(1)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2)在小组内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3)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列式、计算。
2500×=1000(平方米)。
2、结合计算结果,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3、(1)巩固练习:“做一做”,独立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2)练习四第2题:先找出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3)练习四第3题:先找到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小结: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检
测
反
馈
课
外
拓
展作业:练习四第4、7、8、9题。
教
学
反
思
审核人: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
=460/115。
=4分钟。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九
吴兴区学校(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
单元(章)主题百分数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利息第9课时/共9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及设置依据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新课。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题,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方法:
按照书上的利率,如果李奶奶的1000元钱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3)两年后取款,李奶奶能得到93.6元利息吗?为什么?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1000×4.68%×2=93.6(元)1000×4.68%×2=93.6(元)。
93.6-93.6×5%=88.92(元)93.6×(1-5%)=88.92(元)。
比较两种方法?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取回多少元?
5.练习。
1、完成二十三的第6题,学生读题后,提问:贝贝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利率是多少?存期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100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9题。
三、小结: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
设计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000×4.68%×2=93.6(元)1000×4.68%×2=93.6(元)。
93.6-93.6×5%=88.92(元)93.6×(1-5%)=88.92(元)。
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作业布置或设计自学103页什么是成数?说说自己对成数的了解。课后反思:
教后整体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二、 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5、自主解决问题。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
数学6制4上打样_页面_087。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四、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一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在游戏中引入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二
创设生活情景,是在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朱喆老师就是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习的知识——相遇问题;而姚闻亚老师更是设计了一个同学们天天都耳闻目见的一段录像场面——凤二小大门口来往行人车辆的运行导入本节课;郭同春老师就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校名:凤一小、三中、师范附小这几个熟悉的地方来设计了一个相遇问题的线段图引入,这些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这几节课的三位老师教学都体现出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相遇问题在以前的教材中就是一个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老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在这里三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的去研究和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很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学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三节课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学生自行解决的,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进行启发和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几位老师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由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过渡很自然。对于例题的学习,他们也都让学生自己来操作,互相来讨论,并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自己探究出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然后列出算式,是想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当中可能会碰到的几种不同场面,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演例题的解题过程时,又一次巧妙的设计利用课件配合学生的讲解思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课件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位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对教材作了处理,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几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试一试”、“练一练”、“考考你”、“智力陷阱”等,改变了原来的一题一题的题海战术,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一样的题型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第一单元。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页的第l一3题,练习八的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连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的: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运算顺序,提高列综。
合算式的能力;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现在来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问,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1)在整数四则运算中,计算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2)计算含有括号的式题时,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小括号里面既含有加减法、又含有乘除法的式题,运算顺序是什么?(小括号里面,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计算练习。
(1)做教科书第32页第l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认真审题。接着,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八的第1、2题。
第l题,让学生独立填空、列出综合算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选左面一组的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二、整理和复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
1.简要地整理已学知识。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计算,然后说一说。
自己是怎样想的。接着,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
(1)在列综合算式之前,先要弄清什么?(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注意:如要先算加、减法,应加小括号,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
(3)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注意什么?(要检验一下所列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
2.做练习八的第3题。
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再检验一下是否符合题意。
第(2)、(3)题,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整理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1.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3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让学生改编应用题。
教师:把上面的题目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然后集体订正改编的题目。再让学生用一种解法分步解答。
让学生独立检验自己的解答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做练习八的第4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四年级数学教案——《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练习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进行检验的良。
好习惯。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
二、新课。
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
教师同样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所列的算式和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教师:怎么知道我们解答的对不对呢2这就需要对解答的过程进行检验。怎样检验呢?
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是不是正确。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上面这道题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列的算式是什么等。每解决一个问题看一看与前面解答的是否一样,直到全部解答完。
教师让学生翻开书第11页,自己解答题目:四年级有43名学生,2个学期共用练习本344本,平均每人每学期用多少本7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检验。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这题要求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这题要求的是新增加5台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多用电的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且检验。检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检验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带着集体进行检验。
2.做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且进行检验。
3.做练习三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教师提问:怎样把上面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多少千克?之后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选做练习三的第11*、12*题。
这两题是选做题,教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做,教师个别辅导。
第11*题,可启发学生想:根据“每组人数相等。”这个条件联系前面的已知条件,就可以确定是把180个同学平均分成了9组(5+4组),每一组的人数是180÷(5+4)=20(个)。要求第一批去了多少个同学,就是求5个组是多少人,即20×5=100(个)。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180÷(5+4)×5=100(个)。
第12*题,可启发学生想:要想求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知道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已知4台碾米机3小时碾米4860千克,求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这是我们刚学过的连除应用题,我们会解答。求出1台碾米机1小时碾米400千克后,再加算一步乘以8,就可算出1台碾米机8小时碾米3200千克。所以,这一题的解法是:4800÷4÷3×8=3200(千克)或者4800÷3÷4×8=3200(千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平平淡淡。
也许教师平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安排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不计算)。
3、两人同时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时后两人共同录完。请问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德州市实验小学刘丽。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篇十六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本节课时,首先创设了“淘气、笑笑同时从家里出发,路途相遇“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题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要先想办法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由于学生已有列程的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的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
再次,小组合作交流,在交流时,主要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是通过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的,要让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相遇时两人行驶的全部路程是多少”从而分析得出“笑笑走的路程+淘气走的路程=840”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最后,要和学生梳理如何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要根据题意找等量关系,第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三解方程,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部分学生找等量关系有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