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读后感(专业18篇)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个人感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分享自己阅读经历的机会。读后感的撰写对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我想我们可以试试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我们要对书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把握住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其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分析和解读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示出个人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同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流畅,结构层次的合理安排,使读后感既有深度又有条理,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读后感可以是对文学、历史、科普等各种类型的读物写出的,不同类型的读后感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每篇读后感都是作者对所读材料的深入思考和个人感悟的表达,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解。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读后感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到新的思考和观点。这些范文不仅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多思考的一种方式,也是开拓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一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懈可击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黄天泽)。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二
老师说,“文史不分家”。我们既要阅读现代小说、散文,也要知道历史故事。这个暑假,我要读完《秦汉的故事》。
《秦汉的故事》文字、结构通俗易懂,每个重点事件、人物各有突出,每个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令人爱不释手。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第一个皇帝、第一次起义、第一个女人参政……知道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造福百姓的善举,修造长城、焚书坑儒的恶行,秦二世胡亥的血腥统治引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知道了开辟丝绸之路得艰辛、司马迁编写《史记》的故事、佛教传入中国的原因、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经历……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秦汉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增长了许多历史知识,也为今后的阅读、写作积累了一些素材。
今天,我又拿起《秦汉的故事》,还未翻开书本,我仿佛看到气吞山河、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楚霸王项羽;阴险狡诈、足智多谋的吕后;少年得志、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贾谊……在向我走来。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我想了解每个朝代发生的时间。我想印证历史连续剧拍摄的内容是否符合历史……我要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我要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交给周围的人,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兴趣!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三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国读后感。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四
闪电野牛肉、沙葱烤肉腿、醋烧全羊、蘑菇乳肉、麻辣小麦、彩虹白菜……一个个美食的名字听的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是,它们却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厨房帝国》里。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每个夜晚,少女小棠都会做一个同样的梦。在梦里,一只巨大的蟋蟀告诉她:请跟我来。小棠惊奇地发现,这只蟋蟀居然是自己童年最好的伙伴琥珀哥哥。跟随琥珀哥哥,他来到了神秘的厨房帝国,品尝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美味,饱揽了各种见所未见的奇景。琥珀哥哥送给小棠一把刻有时钟的神奇钥匙,使她可以自由往返于人类世界和厨房帝国。在厨房帝国,小棠遇到了女孩珍贵,却发现她身上疑雾重重,琥珀哥哥也不许她跟珍贵接触。小棠决定自己揭开这个秘密,却没想到,巨大的危险正在向她袭来,她很可能再也无法重返人类世界……”
看完这个故事,我真的挺感动的。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看到了她的坚强,看到了她不懈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她的爱心。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无畏,以后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勇敢的面对一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记得微笑,要充满快乐的面对,不可以逃避。让我知道,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献出一点儿爱心,就可以让遇到困难的人绽放笑容,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明亮。
这个美丽而励志的青春幻想故事,讲述了守护、遗忘与成长,弥漫着芬芳的诗意和年少的忧伤,当你跟着小棠走完这一段幻想之旅,热泪将一上眼框。爱笑、爱吃、爱做梦、爱冒险的你,快来享用吧!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五
看小说的人给差评,看小说读历史的朋友会给好评,我这种文盲当然要读历史啦。大秦帝国的每一部都有一些缺点,比如人物刻画的比较极端,历史脉络主要是靠这一时期的几个名人撑起整个一部故事;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对这段历史不太清楚地人来说,读书一定会有思考“人物是否真的这么完美?”“历史上真的是这样?”“长平之战的地理位置真的可以这么打?”“商鞅是否真的`是极心无二虑?”“范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秦武王真的是举鼎而死?”
读者会通过一个个疑问自己去发掘这段历史背后的细节。所以对于看小说以读历史的人,这一系列的书无疑是五星的,耐看的。作者也通过一些情把一些看似不可能,但实际上发生了的事情串联起来,无关历史主线,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品也要鉴,筛出自己所需要的,思考自己所可用的。大秦帝国是部有意思的书。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六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的本质大抵相似,他们只听得到自己愿意听的话,只支持有利于自己的立场。
在李斯还未得到重用的时候他的观点是:“纵览秦史,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这些让秦国不断强大的君王,无一不重用他国贤人助本国大业。如今秦王却颁布逐客令驱他国能人贤士,此举乃迫贤人助他国势力,无异于以兵器献敌国、以谷物施盗之举。”
他国有才华的人只要好用,我们当然要用,要不然不就便宜别人了嘛。
李斯因上书“逐客论”、反对“逐客令”而登上历史舞台。
“传说秦王政曾读其著作《韩非子》,叹道“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秦王政对其钦佩之情。然而,当公子韩非作为韩国使者出使秦国时,李斯却向秦王进言此人入秦必招致灾难,将韩非扣留在秦国甚至不顾同门友人之情,最后竟然逼其自尽。”
从这一段就能看出李斯对权利的渴望和对竞争对手的冷酷无情(连同门都害)。
而当李斯升职到丞相,他开始这样说:“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这和前面的“反逐客令”可不是一个逻辑了,李斯为什么变了,因为这样对他更有利!这体现了李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双标的人。
后来李斯、胡亥、赵高三人暗地策划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三人将落入赵高手中的始皇帝临终前口宣的玺书销毁,重新伪造了立胡亥为太子的遗诏以及赐公子扶苏、将军蒙恬死罪的诏书。
书上说这段也有可能是假的,我个人偏向相信这一段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胡亥真的不是一个适合当皇帝的人,秦始皇如果真的传位给胡亥(一个又毒又蠢的熊孩子),我只能说:活该秦朝灭亡。
这件事奠定的李斯悲剧的基础。最后他在胡亥的偏听偏信下(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三族为父、儿、孙。)。
李斯惨吗?很惨,一个为秦国鞠躬尽瘁的老臣,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确实很惨。但是他的悲剧由来并非无迹可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勾结赵高扶持了胡亥上位,最后被反噬。只能说可怜可叹。
司马迁在《史记》里这样评价李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可以称得上是很受重用了。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凭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最后想对自己说:双标狗不可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就坚持下去,努力前行吧。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七
我很爱看书,暑假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于书海中。妈妈说要给我买套书当做我的生日礼物,让我在品味书香的必读书目中挑选。在众多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银河帝国》。银河帝国?难道是银河里的帝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本书。
《银河帝国》是一套系列书,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及帝国三部曲。我刚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从盖尔多尼克到川陀为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工作开始。由于哈里·谢顿预言了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之后灭亡,他骇人听闻的言论让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忌惮。在审判及谈判后,哈里·谢顿带着他的手下到一颗银河边缘与世隔绝的小星球——端点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写《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就是基地。而基地与各星球间又发生着许多故事。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钦佩。哈里·谢顿,这位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推演未来。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并招来三万名科学家编写百科全书,以端点星为基地,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候伯·马洛是一位商业王侯,他曾经打败了科瑞尔共和国,成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着控制行商的权利,他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还有我最喜欢的塞佛·哈定,他机智又冷静,打败了安那克里昂的温尼斯,统治着四王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们有担当,敢于尝试,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其实《银河帝国》还是挺深奥的,我才拜读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册,其中的奥妙需要我慢慢研读。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八
幸得老师推荐,我才能接触到《大秦帝国》,了解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似乎真的被人们所忽略,我们熟知的“暴秦”给我们评判秦帝国带上了有色眼镜。仅序言中的寥寥几句,便已勾起我对这部小说浓厚的兴趣,使我废寝忘食地品读这部小说,这才有了这读后之感。
我的阅读能力薄弱,耗费了大半个寒假也只是欣赏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实惭愧,但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很多。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以动荡的战国为背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这样的小说情节安排,让我不忍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品味,它们是一个整体,由它们拼凑出大秦帝国的辉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隐隐从中看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子,它们都是历史小说,真实的故事加上作者画龙点睛般的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文学、历史双丰收。相较于《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词的烦恼,使我们品读起来游刃有余、回味无穷。
小说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统治的数十年的时世变迁为主线,给我们剖析了秦由弱变强的涅磐重生的缘起缘由。小说情节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国联盟灭秦,秦国陷入覆灭危机;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变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黄泉。故事中不乏人间真情,两段爱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说富有情感;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邹忌与徐公比美、田榫与晏舛、孙膑围魏救赵等。小说确实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立体的秦国,这与从《资治通鉴》里读到的秦国不近相同,可以说是别样的享受。
从自身而言,读了这小说,我开始对自己将来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说中,商鞅与申不害的对道路的选择;孙膑与庞涓对做人的选择都让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与申不害在选择道路时,认真思考了自身才学的特点,分析了各国的需要,以此确定了自己出仕的国家;孙膑继承先贤孙子的遗训,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欲找寻一个过招施展自己的才华,庞涓为人孤傲,热衷功名,想要出将入相,成为旷世名将,在他达成目的的道路中,变得心狠手辣,这两对宿敌的对决在小说中亦是一大看点。在这个年纪,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离成年仅有一步之遥,很快就要自己担当了,如何规划人生,如何为人处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从大方面说,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确实,每个国家的兴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伴随着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出现与消亡,未曾改变,对今日的社会,这仍然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黄金定律,民众并不是统治者下的劳役,而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一个国家,统治者迷失,这个国家还没亡;民众迷失了,则这个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小说中韩昭侯的例子铁一般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大兵压境,新郑举国捍卫国家尊严,民众护城热情高涨,唯独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胆怯与绝望中……国民撑起一片天,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血液中,想想没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国梦,梦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岂不与当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国如出一辙?国耻昭昭,秦孝公寻大才以求改革,这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又有几分相似。故秦国当年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个指导,我十分敬佩当年毛主席拍案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前者给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后者以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给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接下前人的历史火炬,继续朝着我们的中国梦前进,是我这一辈所有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脆弱引起了我无限的担忧,房价的过快增长,物价过高,使得现在的钱越来越不是钱,金钱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九
故事的开头就让我热血沸腾:秦魏河西大战,秦国节节败退,丢失了国家最重要的屏障———函谷关。此时新君秦孝公即位,他断了自己一根手指,在石头上写下了“国耻”两个血字,誓要收复失地并变法图强。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代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霸道”,并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全权负责变法,他对田制、官制、徭役制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当时最为强大的山东六国,卫鞅被封为商君。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昙花一现。
后来,这部小说又生动地描写了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弃商从政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当然,《大秦帝国》并不是只有这些纯粹的历史剧情,更多的'是为我们展现了那段磅礴历史的百科全书。从卫鞅变法的宗旨内容、白起的战事分析、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到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为我们揭示了这段历史的详细细节,让我感觉这分明是一部十分完善的“历史小说教科书”。
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的写作手法也令人心醉。无论是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还是每个人物心中的一念一想,他都给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后感将一位位当世豪杰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这些尘封许久的历史不再枯燥无味,反而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们为秦国的逐步崛起、强大而兴奋,为山东六国的不断没落、灭亡而惋惜。
《大秦帝国》如此引人入胜,我也花费了将近整个假期去咀嚼消化,细细品味。而作者孙皓晖为写这部书,从43岁到59岁,整整十六年,他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奉献给了这部书。感谢孙皓晖写下了这部宏大的历史巨著,不仅让大秦帝国的文化精神在世人面前得到应有的辉煌展现,而且也让我的阅读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更上了一层楼!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
初认此书以为纯属史记,慢慢品来越发觉得像小说,拾起便不能放下。孝公年方二十便肩挑重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发奋图强,觅一扭转乾坤之大才——卫鞅。明君强臣,历二十年变法,励精图治,将西垂弱秦打造为强国!少时只知商鞅变法,不成想鞅君如此大才!极心无二虑,世间少有!才华智慧旷古罕见!感叹孝公二十便有如此气度、雄才大略、千古明君。回首当今二十郎当后生,多数玩物丧志,不堪大用,虽已二十,然似嗷嗷待哺之婴童!岂是时也势也所能叹!呜呼哀哉!纠纠老奏,共赴国难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星象家、老子、鬼谷子,百家争鸣,尸佼人之初性本恶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辩论,放到今天也不知可否!
书中孝公、玄奇,卫鞅、白雪、荧玉,之爱情忠贞烈女天地合乃敢于君绝何等情操!!有此眷侣能不肺腑夫复何求!看到孝公四十刚过,殚精竭虑,于世长辞,吾胸憋闷,心泪具崩,痛哉,奏公千古高风,天妒英才!!
苦菜烈酒,民风敦厚。苦菜,没成想战国时就有,且烹食方法留传至今,时下家乡苦菜确为一道佳肴!还有咥饭的咥字,至今也时挂嘴边!这就是文化、文明!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明君强臣,扭转乾坤,吞吐八荒。何其壮哉!!
看看今天,东瀛岛国,整日雌黄!蛋丸韩棒,宁做美帝走狗,布萨于我国门!恶哉!!国人要自醒啊,团结励志,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一
熬夜看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商鞅变法。有几点收获:
1、变法的本质在于改制,提升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2、法治与人治之争。
3、任贤还是任资。
变法的本质在改制,也就是重新分蛋糕。弄一套新的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打破世袭,实现让能者上位。
电视剧里面对当时的问题剖析得很好,农民耕种不能吃饱,士兵奋勇杀敌不能封爵,守富裕之地而贫穷,拥悍民而兵弱……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贵族不干活还能享受富贵,平民拼死拼活生存维艰,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各个方面的效率极其低下。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重新制定规则,做到多少就能获得多少“利益”。以此来增加社会效率。
剧中有一段精彩的辩论,是商鞅与秦穆公关于到底使用法治还是人治的辩论。法治,一切按法令来,不约束其心,只约束其行为。人治则考虑各种人情和现实情况做出主观判断,或“公理”决断。
法治的优点是执行要求不高,依法令即可,但缺点也明显,治其行不治其心,有时候会杀好人。
人治则相反,往往重其治心而轻其治行,比较灵活和人性化。但缺点也很明显,人治的前提是执法者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否则让蠢和坏的人来执裁,往往会产生偏颇。各种因素综合很容易出现,“我弱我有理”“死者为大”“按闹分配”等现象。
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在20xx多年前,但人类的本质、本性依然没有改变。无论古代思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总会在一个限度之间徘徊。我以前在画室上班经常和我的上级领导聊天,对一些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我说:特别是民营企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迎合老板。所有导致很多情况下没人干实事,表面风平浪静,一群人各有所图,互相推委与蛇。其根本原因就是:
1,缺乏完善的机制。
招来一群新人,然后塞到个个部门就完事了。也没有一套“军功”系统。例如有些先进的企业设置技术等级岗和管理等级岗,各岗位要求条文化,明确化。晋升系统,奖励系统,薪酬体现系,绩效管理等等一套完整的体制。让一个新人一进来就能明确清楚的知道,我要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我要多久做到哪个岗位等等。让有能力的人,和真正想做事的人看的到希望,有一套标准可以做上去。而不是靠迎合决定命运的老板。
2,人治大于“机治”
民营企业基本是老板一言堂,做得好与不好,有没有效果,都是老板一人说了算。很多时候老板舒服和企业效益最大化并不是一致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搞特权,要特殊也是一个很大的弊病,假如用“机制”取代“人治”,任何一个体系里的人应按规则来,即使老板也是一样。这对于中国人天生喜欢控制和弄权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
3,利益分配问题。
在选人用人方面民营企业有较强灵活性。说说另外一个问题。纵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治国还是治家(企业),既得利益者和基层员工的利益分配问题永远是个难题。既得利益者可以什么都不做还能过得很好,有心有能者死活出不了头,久而久之效率自然低下。举个例子吧,一些企业的领导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多数是“维稳”,甚至很多管理者想一劳永逸,弄套方法出来用到企业倒闭。殊不知万物变化才是根本(此处不赘述)。基层往往有许多有心做事,有心改革的人,但是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两者相权取其轻,对于未知的,不确定性的,已经获得利益的人当然保守最好,因为已是“既得者”,何必冒风险。更何况在很多时候企业增长乏力的时候,更多的改革是重新分配利益。
管理学里面说到,管理的`一大任务就是——效率。这也是管理的根本任务之一。人类进取的动力根源在于广义上的“利益”(注:这里的利益指一切能为个人带来好处的物或事,有形的无形的利),提升效率的根本在于怎么分配这个“利益”,怎么让有效率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赵菱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性一格不一。这本书就是《厨房帝国》。
《厨房帝国》讲了少女小棠跟随自己儿时的玩伴琥珀哥哥来到厨房帝国,用琥珀哥哥送给她的神奇汤勺往返帝国与现实生活之间,并解救男孩珍贵的故事。
玖完《厨房帝国》,我被小棠的勇气深深地折服了。她的勇气不是鲁莽,也不是一味的向前冲,而是那种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勇气和力量。看到小棠这样的勇气,我在佩服的同事,更多的是惭愧:我会像小棠那样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吗?如果换成我,恐怕我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厨房帝国来吧?以前,我和同学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时,我为了免受老师批评,把责任全部推到同学身上,自己逃之夭夭了。还有一次,我和一个好朋友闹翻了,她生病没来上学,找我问作业,我却冷冷的回敬她:“不知道。”
我的心胸是多么狭窄啊!我不仅不能和同学一起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还推卸责任;我在同学有困难时却不帮助她!我连最起码的包容同学都做不到,更别提什么“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了。但是,我也不是完全对同学冷漠无情,比如:当同学向我问作业时,我还是会把择业告诉他;英语班上,有同学应为迟到而错过了听写时,我会主动站出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给他报听写。
但是,我做的还不够好,尽管我会做这些,但一般是在自己的事情做完以后,而小棠为了解救珍贵,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以我还要多多向小棠学习“先天朋友忧而忧,后朋友之乐而乐”的一精一神。
《厨房帝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究,思考的好书,我要把它多读几遍,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希望你把它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三
焚书坑儒,历代都视其为秦王政的暴行,其做法焚毁了大量书籍,摧残了中华文明留下来的成果。在读完《大秦帝国》后,我对这一事件又有了新的见解。
话说秦王灭亡六国,统一华夏后,六国老贵族势力便图谋复辟。秦王在统一天下后招了一些“博古通今”的博士进朝与皇帝共同议事。六国老贵族便勾结了博士,使其直谏秦王终止郡县制,效法夏商周三代,推恩封地以建诸侯。秦王大为震怒,为了宣扬法制,便开始焚书。譬如《诗》《书》等书籍,都要进行焚烧。孔子的后代孔鲋觐见秦王,反遭其一顿臭骂。孔鲋十分慌张,于是逃亡了。焚书之后,秦王的博士宫里又招来了千余名士子。经查点,竟有六百余名儒家士子,其余的全是方士、占气、占星之士!
秦王使卢生、候生去寻找长生不死药,可二人却因为答应了秦王无法完成的任务,便在博士宫鼓动士子逃亡。等二人出城后,博士宫一片混乱。秦王为此十分恼怒,老方士徐福又给嬴政说了卢生为儒生后,秦王便令人彻查博士与卢生之间的关联,致使四百六十余名儒生下狱。
秦王焚毁书籍又让儒生下狱,大多数儒生便逃往了孔里。秦王的军队又进入了孔里,继续焚毁书籍。孔里的儒生们恐招来杀身之祸,便投靠了六国贵族,听王政听后更为愤怒,便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
想想秦王焚书坑儒这件事,不过是阻止六国复僻和宣扬法家的做法。儒生们推举的治国之道,与秦王政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可儒生们推举的道理,却可以使六国贵族复辟,再加上孔鲋等人投靠了老贵族,亲王便坑杀儒生,焚毁了儒书。
孔子的后代孔鲋在秦国被委任高官,可其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逃走。秦王对此事视而不见,但孔鲋却因因害怕投靠了六国贵族,也算是自讨苦吃。秦王在坑杀儒生之后,便发布了诏书。诏书上的话语也十分有道理。秦王任用儒家人士,初给予其高官,可其却生出事端,卷入复辟暗潮。再加上几句儒家话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的话,民众一听就十分讨厌儒家,认为秦王的做法十分正确。一听皇帝诏书,十有八九都喊杀得好。可见语言艺术的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无论自己正确与否,他人都认为是正确的。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见解,你是怎样看待焚书坑儒这件事的?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四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李斯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句台词,背景是他与家族共一千多人即将腰斩,说话的对象是一同行刑的次子。“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大秦的第一丞相竟会沦落至此!李斯临终前的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心里触动不小,不仅仅是因为这位叱咤一生的风云人物晚年如此凄惨,更多是感佩于生死最后,李斯没有怀念过往的丰功伟绩,而是含笑问了儿子这句话。这句临终遗言透露出的辛酸悲凉难以名状,也让人看到了一往无前的治世能臣李斯真的被打趴下了,也看开了,大秦的气数尽了。从这句话的侧面也能看出,李斯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死前不忘用这句话安慰一同赴死的儿子。我想,如果这是一个电影镜头,这句话更多是伴随着李斯回忆年轻时带着孩子在楚国上蔡逐兔的场景而说出的,或是导演采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宿将还山不论兵”,年老的李斯退休后回归故里带着孙儿逐兔,过着悠哉的晚年生活,笑看风云变幻。无论是哪一个场景,我相信都足以打动观众。
李斯这一生的功绩在此不多做赘述,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对他五花八门的各种评价,笔者只说说他这一生背负的两口争议性黑锅。先看看这第一口锅,这口锅是赵高强加的——叛国造反罪,理应赐死。但这口锅无论后人的野史如何编撰,都不能让人信服,他若是造反,在沙丘秦皇驾崩之时就是最好的时机,彼时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苏都远在天边,李斯若刺杀赵高夺取大印借机篡位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没有,而是与赵高合谋走了另一条路。另一口锅则是嬴政甩给他的——韩非之死。如今的史学界对于韩非的死因仍有争议,记得我们的高中历史书上对于韩非的介绍,是说韩非之死是因为李斯嫉贤妒能而遭受其谗害,但《李斯与大秦帝国》是遵循了始皇帝畏惧韩非之才因而杀之这一说法,我个人比较偏向这种说法。韩非出生皇室,是韩国皇子,目睹过皇族内部同室操戈,得天独厚的出生背景加上自身惊世才华让他深谙帝王治世之术,他的论述几乎都是站在君王的视角来看待。对于英明的帝王而言,与一个才华横溢的有识之士初出见面,可能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相见恨晚之感,但韩非把封建帝王之术写得太透彻,让帝王隐讳的治世驭人之法以及某些不可告人的暗黑心貌一览无遗,此种论述一旦流传开去,也会令帝王细思极恐,因而始皇帝借李斯之手杀了韩非,可以说是韩非过人的才华害了他自己。
我之所以认为韩非不是死于谗害,并非出于妄加揣测,而是根据书籍内容的记载进行推测的。一是李斯与韩非早年师从荀子,两人同窗三载,韩非的个性李斯不是不了解,韩非为人孤傲,著书立说是他的志向,而权臣最不畏惧恃才孤傲之人,更不会畏惧专注立说的学者,反而畏惧奸佞宵小之辈,何况韩非入秦犹如人质,李斯只是出于昔日相济之恩和对人才的爱惜才想保住韩非的命。二是韩非是韩国公子,出生韩国皇室,老爹也差点成为韩王,出身皇室的孤傲之人怎么可能侍奉死对头秦皇帝。三是秦皇当时还没统一六国,正是用人之际,且不说秦皇的聪明智慧是难以误听谗言的,就从他因无意中读到韩非的两篇文章就派兵攻打韩国,只为一睹韩非风采的行为,就能看出秦始皇对韩非的敬服可见一斑。四是韩非死后,他所著的论述也就是后世尊称为《韩非子》一书,始皇将其作为帝国建立的`理论依据,没有选择那部“一字千金”的鸿篇巨制《吕氏春秋》,并且让皇子们研习韩非的著述,由此可见,始皇杀他是因为忌惮韩非对帝王思想的刻画太过真实,无奈李斯去求情反而撞在了枪口上,背上了谗害韩非的千古骂名!
看看最终斗败李斯的人为何是赵高,除了年过六十的李斯老糊涂以外,最主要的是赵高对李斯攻心攻到了实处。赵高与李斯有个共同点,都是历尽艰难险阻,受尽多少士人欺凌才爬到高位上,嫪毐吕不韦那类暴发户对李斯担心失去功名地位的内心隐忧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而被世人白眼荼毒更深的赵高太了解不过了,尤其是在皇权新旧交替的千钧之际,只要赵高稍微用言语相激就会让李斯心生疑窦,如史书记载,李斯上钩了。一念之差便成为了千百年来“功也至极,过也至极”的争议性人物,所以在拉李斯上贼船这点上,我深深“佩服”赵高的段位。他是奸臣,他耍阴耍得快准狠,他把一向聪明过人的李斯玩弄于手掌间,李斯何许人也?铲除了吕不韦嫪毐两大派系,辅佐青年秦始皇稳固了政权,一封八百字的《谏逐客书》就让秦始皇收回逐客令,让六国之士慕名而来为大秦所用,舌战秦国宗室救下了郑国,使郑国渠得以顺利完工,成就关中千里沃野,这些都为秦始皇横扫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更不用说天下统一后为巩固中央集权而实施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但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的李斯却栽在了赵高的手中,真是“叹人世,终难定”!
简要说说对赵高这个人的看法,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观念极强的封建时代,个人觉得赵高心理多少有些扭曲变态,他最亢奋的事情就是毁灭再毁灭。行刑李斯的刑场上有家族一千多人,从个人私欲的角度看,浸淫封建宦海大半生的他晚年顾及家族富贵兴衰而着了赵高的道也无可厚非,但赵高行事无所畏惧,在他看来,“忠孝节义”全是废话,篡改遗诏后对李斯的两次要挟都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指鹿为马”的典故至今看来都让人脊背发凉,他要把秦宗室杀尽,将不驯服的人都杀尽,无论你是左丞相还是右丞相,无论你是杀匈奴的大将军还是食万邑的列侯,反正他的尊严和生命早已不足为惜,他仇视整个世界,从奴役所有人中寻求快感,他要把整个秦帝国都踩在他的脚下,可叹英明一世的李斯闯过了千千劫难,却躲不过赵高这一劫!可叹经历了数代帝王几百年艰辛开拓的大秦基业,竟一夕间轰然崩塌!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五
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银河帝国》系列,于今看来,更像是探讨生命形态与社会结构的书。从大的方面而言,在银河系两千五百万个住人行星间曾经存在或可能建成的社会模式,大致有三:
一是以皇帝世袭专制来统御银河,但在书的开篇这旧日帝国就已走向没落衰亡了。
第二是谢顿计划所设立联合帝国,由第一基地创建的市长议会制来引领科技文明,由第二基地微控心灵来确保人类的和平,但在谢顿计划开启五百年后第一基地的自尊心已不容许第二基地的控制与影响,两个基地的冲突不可避免。
第三则是由机器人丹尼尔所创造的盖娅文明,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生命共同体,共享生命的智慧与愉悦,只不过山川大地分享到的意识少一些,而草木虫鱼次之,最高级的分享者与主导者依旧是人类,但彼此和谐共存,达到生态的最大优化。而来自基地的崔维兹依然怀疑和抗拒这种生命共享方式,因为共同体的介入会破坏个体的意志独立与精神自由。
就这样,人类创造机器人,而机器人又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
从小的社会形态讲,仅仅帝都川陀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星也存在不同的社会模式:如麦曲生地区的宗教统治,恪守男尊女卑等级制度以及各种严苛的戒律;达尔则贫富分化并疏离敌视,底层贫民窟野蛮无序;川陀南极的卫荷区历代旁系继承人对帝国皇权的觊觎;而九九派以追求平等为号召,暗中破坏帝国设施和秩序,推动民众的不满情绪,利用民意来谋求私权……这些社会形态的原型,在地球当下历史中都能找到对应。不过和阅读《三体》不同的经验感受,就是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建立在人性自私极恶的基础上,对未来绝望。而在《帝国》中虽然时有危机,却始终对人类发展保有信心;科幻的触须无论如何延展,但核心的价值依然稳健。
只是,这七本书,前三部干练简洁,到第五部和第六部则繁复拖沓,人物情绪也显得无甚必要。大概开始写作的六十年代,只是为自己兴趣而创作,到八十年代应出版社邀约规定字数而作,就难免有应时之虚了。
说到盖娅星系共同体的设想时,初觉不可思议,但细想也未必没有依据。
昨日夜半,看完银河七部。某种意义上,这个暑假,也随之结束了。许久没有这样废寝忘食,虽然不务正业。可是,白日的困意就是浓茶也打发不了了。到底不是年轻时候,夜读金庸古龙二三点,早起一样精神抖擞,岁月不饶人,一戒。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读了很多书,一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来也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将自我沉浸在别人的故事中,让自己没有时间被眼下的种种烦心事扰心。
个人喜好的书有几种,其中包括历史、时空类的科普。这两种总是让人产生人生若蝼蚁之感,宇宙无穷,盈虚有数,个人甚至连尘埃都不若。个人的得失计较在浩浩长史、渺渺宇宙之下又显得多么可笑。
《大秦帝国》买回来已有两年多,虽开始了数次,但一直未能读完,其中最长一次不过读到第三册国命纵横。后来一旦间隔,便每每从新开始。
大秦帝国一共十一册,总计505万字,比四大名著加起来篇幅还要长。其记载了秦国由弱而强,统一六国而又迅速灭亡的故事,大约从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至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公元前207年)为止的约150年的历史。
认真总结前几次未能读完的教训,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事前没有规划,如同长跑不能仅将目标定于终点,还要将远途化为阶段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最后我制定了大约100天的计划,从11月1日起,每天按5万字规划,刚好在2月4日春节前读完,而每天五万字的目标基本上可以不太吃力的在睡前一到两小时完成。即使偶有意外,也可在双休日补齐。其后便是认真记录进度,督促自己,我自认为此次定能拜读完毕。
读的过程中有很多想法,一直想写下来,后来觉得还是要沉淀沉淀,搁置一段时间还能想起来的大约才是真正的收获。
就本书而言,其中很多地方与现有书中记载多有出入,许多地方作者都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让读者觉得历史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性,整体上让历史更有温度。其中很多与我常听到的大有不同,作者之笔定然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意志。
我素来不认为我读到的历史便是真的历史。历史的信度大体会受到两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技术因素与政治需要因素。秦朝历史材料较少,一方面受制于文字载体昂贵,普通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保存文字材料;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得罪了儒家,而从汉武帝开始儒学便成了统治学派,历史的书写是掌握在这些儒家子弟手中的,谁能没有个人恩怨,就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不乏很多掺杂个人情感的评价。在此,倒是希望技术早日成熟,达到能够开挖秦始皇陵的条件,让我们拿到有关秦朝真相的第一手材料,还原真正的历史。
当代正发生的历史,我们尚且看不清,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呢!所以作为一个非专业历史人士来说,仅以看到的内容谈谈体会,虽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想来整体历史大势是没有问题的。细节就让专业人士去考究论证吧。大家权且当看个热闹。
读书的过程也是对我个人疑惑的`梳理过程,以下便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书写。纯属个人见解了,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时期,大约自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期间前249年东周公最后的封地被秦灭)。春秋这个名词来源于孔子的《春秋》,战国则来源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这只是后世的称呼。初中历史只学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皮毛知识,至于为什么会分成两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大体上有几种说法:
1、公元前453—公元前386年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大事:三家分晋,田氏伐齐。这些自立的诸侯得到了周王的承认。
2、公元前481年,因为孔子所作的鲁国史书《春秋》到这一年就没了。
3、公元前476年,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这么说的。
历史是连续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区分才硬生生分了两个阶段,历史的变化总不是突然的,所以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期,而不是某一年突然变化,某一年只可能是产生了某一标志性事件,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
我个人理解其大体是这样的:
1、春秋时期即使周王不再有什么实际权力,但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尊王攘夷等还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当自立的诸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也就说明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失去了名义上的控制,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了。
2、各个诸侯开始了兼并扩土,战争的规模与频率迅速扩大。春秋时期战争还比较讲究(可以看看宋襄公的故事),战争拼的基本就是国力与人力,到了战国时期就开始讲究兵法,“兵者,诡道也”,尔虞我诈开始出现。儒家所谓的“礼崩乐坏”到达顶峰。
3、一个不太可信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但凡可载于史书的大事基本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季是不会有人进行战争的,到了战国冬季作战也逐渐变成常事。冬战的开创者便是白起。
4、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满足不了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需求,需要新的制度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饭吃。这也推动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秦汉帝国读后感篇十八
银河纪元1,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