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范文(15篇)
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这些总结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总结的写作技巧。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客户期望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和供应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要求。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改变模式,以提高竞争能力获得生存和发展,供应链管理(scm)模式就应运而生。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已经和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企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实践证明,成功地运用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法宝。国际知名企业如通用汽车、沃尔玛特、松下公司等都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受益,国内著名企业海尔、tcl等也都开始尝试运用供应链管理来提升竞争力。
1、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和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产品创新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已无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特定的绩效,管理的重心转为以核心竞争力为焦点的企业规模缩减化,同时把非核心竞争力的部分通过外部委托的形式来取得相应的资源。正因为如此,构筑从供应商开始所有相关企业有效链接的网络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维系现有的市场份额,并取得长足的发展,供应链的建立,主要供应商、生产商、流通业者和顾客等经济主体之间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
2、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如何链接的问题,而供应链中每一个企业的边界的确定是研究和确定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链接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企业可以被看成是一组核心竞争力和支持核心竞争力的补充性资产的整合。企业的边界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路径依赖、技术机会、环境选择和企业的补充性资产中的地位等因素来理解。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每一个企业的边界,然后使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在合理确定的边界的基础上衔接起来。而这几个因素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的边界问题就是企业经营范围的问题。企业边界和范围的确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企业的经营范围过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企业经营范围过大,企业中的某些业务可能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所以说,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可以证明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供应链管理本身就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构成要素。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它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将非关键业务转由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完成,充分发挥各相关企业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的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企业往往有很多供应厂家,为了满足某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就必须对所有这些供应厂家的生产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所掌握的、对其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的技术,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1、内部供应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各自取长补短,整合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这就要求成员企业在竞争中要具备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整合。
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组成的供需网络。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用户需求和高质量的预测信息驱动整个企业供应链的运作,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内部供应链的管理问题说到底就是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的问题。我国最早推行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是青岛海尔集团。海尔通过实施内部供应链管理促进了产品适销率、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三提高”,实现了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零距离的“三零经营”目标。
大企业是由许多内部企业组成的,这些内部企业之间相互发生着交易,他们同时也与本企业之外的客户进行着交易,于是产生了内部市场。内部企业和内部市场的存在导致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出现。通过实施内部市场化把各利益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有效的整合资源,抢占相当的市场份额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出发点是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最终客户的价值。而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最根本的目的是加强相关流程间的供求关系,企业内部各相关流程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企业内部供应链上经济实体的关系——内部供应链。
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整合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都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内部的流程之间的供应与需求的关系越来越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似。供应链是供应链中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具体讲,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将核心竞争力与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整合在一起;而企业是企业内部的各项流程的能力的整合。各项流程对企业整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贡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分别都有特殊的贡献,就是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达到对相关流程的需求及其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控制和减少各流程的经营成本的目的,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
内部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实际上是企业内部流程之间的协调与整合的问题,协调与整合的内容是各流程为企业所贡献的内部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2、外部供应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外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对整个链条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其目标就是将客户所需的正确产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这些活动的总成本最小,实现高的客户满意度。著名的物流专家martinchristopher认为‘在竞争日益加速的今天,市场的竞争不是企业层次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追求整个链条收益最大化,这种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改变了过去企业间‘各自为政’、‘互为对手’的格局,建立了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行为,可以降低交易风险,实现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共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供应链之间网络体系的搭建,信息被快速、准确的传递,有利于企业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通过供应链,与其它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中,形成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业务交由联盟企业完成,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补。供应链各成员建立了信息系统,信息代替了库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建立在‘按需生产’的基础上,大大降低供应链各企业持有的库存,节约资金占用。据统计,世界级的供应链管理在分销渠道中的库存水平要比同行业不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对手低50%。
外部供应链管理中要特别注重战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外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整合;通过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使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相匹配。
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完成的。内外供应链的整合,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外部供应商;另一方面要根据所处的外部供应链的情况,对企业内部供应链进行调整。在对内外供应链整合时要分别对内外供应链进行评价,明确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的状况。在对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评价的基础上,本着与产品特点相适应、核心竞争力互补和消除供应链中的瓶颈企业的原则来选择外部供应链。但有时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所限,对于特定企业而言,供应链的重新选择和转换的实现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根本无法做到。此时,企业就只有通过调整内部供应链来适应所在的整条供应链的要求。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二
内容摘要:企业能力理论作为企业内生论的一部分,一直被看作产业定位理论的并行理论,管理学界多是进行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二者的联系,讨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于防御产业内部竞争力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m?e?rter根据多年来对不同产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在具有潜在高利润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培养企业的异质性要比选择产业更为重要,由此诞生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能力理论是优势内生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以及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了新的角度。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三
一、中国企业竞争策略的回顾:
80年代末期,大批国企与私企的出现,中国市场上的各类产品的供应力量空前强大,随着人们被压抑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出现了内需不足的状况,许多企业的产品都出现了库存状态,企业的组织架构里出现了供销科,有了专职的销售人员,究其行为不过是推销行为。
90年代初期,由于各种快速消费品(如食品、饮料、保健品)、日化、家电等产业的外资加盟导致出现了各种生活资料品类及品种及其丰富,出现了初步竞争状态,由于外资企业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的鞭策,尤其是一保健品、日化、食品、饮料行业的企业开始引进以以4ps为主的企业营销策略,当时只有国内较少一部分企业采取。
左右中国企业经历了的风雨洗礼,一大批企业辉煌空前!在辉煌过后,一批企业到下了!成了中国企业经营革命史上的第一批先烈,现存的中型以上的企业都基本实行了现代营销管理体制进行企业运作,企业基本以营销为中心进行日常运作,以市场为中心进行战略规划,部分大型企业在经营运作的技术方面已经能够和国际知名企业相提并论!
古人云:商场如战场!中国国内所有商品自20世纪末已全部进入供大于求的状态,有的类别商品供求比例严重失蘅,几乎所有类别的商品全部出现竞争对手,随着wto的到来,在这高度信息化的时空里,中国企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此刻,没有优势就无法与“敌人”进行抗衡,更谈不上获胜!相对竞争优势的策略方法,是避免竞争者也会跟着去做同样的事情,,否则,您只有比他们作的更好、更快,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整体实力、运作方法的之间竞争,何况扬长避短自古乃是经营之道!竞争优势的构筑早已是企业维系生存、占领市场、实施全球战略的必走之路!
2、竞争优势的策略分析方法:1、评估竞争差异2、差异分析3、找寻持续优势。
3、相对竞争优势的策略类型:。
相对竞争优势策略说明成功关键因素取胜要确认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把公司资源集中投入可以取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项目,例:资讯产业的关键因素在于高素质人才的取得。开辟新市场和发展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和发展新产品都是一种创新的活动,两种行动动都需要全力开发竞争者未触及到的市场领域。成本优势策略主要考虑:1规模经济2、学习效果3、产能利用率4、供应商的配合度,5、中间商的配合度6、垂直整合成度7、技术革新能力8、厂址。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在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客户对商品所持的不同价值,如产品品质、功能、外观、声誉、包装、公司形象、销售人员素质等,都是造成差异取得竞争优势的思考因素。
四、如何提高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
1、在企业构筑竞争优势时须具备什么能力?分别为识别竞争对手的能力、调研竞争对手的能力、联合竞争对手的能力、防御竞争对手的能力、抗衡竞争对手的能力、压制竞争对手的能力、消灭竞争对手的能力。
2、构筑企业的竞争优势从整体步骤上须要三步:一是构筑竞争优势的企划;二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决策;三是构筑竞争优势的执行。所以企业在构筑竞争优势时需要具备较强的企划力、决策力与执行力,三力的最佳结合是确保企业竞争优势成功构筑的唯一保证,中国企业由于相对缺乏必要的经验与能力,很多企业在这三力方面都比较弱!能否提高企业的企业企划力、决策力、执行力乃是成功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性问题。
3、对外借助外脑:一是与专业咨询策划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请其参与企业的运作与发展战略制定,请其对本企业内部各级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工作培训与培养,籍以弥补企业的决策力、企划力、执行力的不足;二是聘请有识之士加盟企业,分别使其加入各级部门,亦可弥补企业三力的不足力的不足。
4、对内加强革新与人才管理:经常检讨企业的行为,有计划的进行经营管理体制的革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不断的进行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储备,作好人才的留用工作,以求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四
在兵战中,如何运用智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孙子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核心问题,在孙子看来,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并不是要求指挥员在军事上“百战百胜”,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指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即认为不经过兵战而能使敌国、敌军完全地屈服于我,这是兵战全胜的上策。《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以兵战消灭赵国后,听取赵国谋士李左车之计,以谋伐燕。李左车对他分析说:你连克魏、代、赵三国,将士十分疲劳,若再以疲劳之兵攻燕,燕国凭险而守,恐于将军不利。不若挟灭赵之威,陈兵于燕国边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再派一名能言善辩之人,对燕王晓之以利害。燕王在韩信重兵压境的情况下,见到他的书信后,即表示同意归降。这样,韩信未费一兵一卒,只凭一纸书信,就顺利地降服了燕国。事实证明,“以谋伐燕”是灭燕的最佳战略选择。孙子根据兵战的直接对立程度和费用效益比值大小的状况,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之策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意谓用兵之上策是以谋伐敌,即以智谋而不以兵战迫使敌人屈服。所以把“伐谋”称为上策,一则“伐谋”是一种非直接对抗性竞争战略,有可能采用非进攻性谋略取胜,二则不花多大费用即可达到全胜目的。
根据以上四种竞争战略模式的分析,孙子做出结论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在他看来,善用兵者,是不以“伐兵”、“攻城”胜敌,而以“伐谋”、“伐交”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万不得已而攻城,亦不必采取硬攻的办法。即使以武力灭人之国亦不可旷日持久,应当速战速决。这样,就可以通过全争达到全胜的目的。故张预说:“不战则士不伤,不攻则力不屈,不久则财不费,以完全立胜于天下,故无顿兵血刃之害,而有国富民强之利,斯良将计攻之术也。”根据以上分析,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主要包括战略选择目标、战略选择标准和战略选择方式三部分。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种竞争战略方式选择上,孙子是以“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为战略选择准则的。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灵活地交替使用这四种竞争战略方式,以争取全胜。一般说来,军争为利,则采取主动出击战略;军事为危,则采取被动反击战略。只有善于选择与运用孙子竞争战略选择模式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兵战与商战的人。
二、“上兵伐谋”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
“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兵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家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效益,即把耗费尽可能降到最低,效益尽可能提到最高。在企业经营中,一定要考虑所需代价,只计获取不计耗费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所谓企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力争获取最高利润;二是社会效益,即办企业必须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把提高企业利润与提高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五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梳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并且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并由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优势就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过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对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塑造,也需要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巩固,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步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总而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资源能力息息相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式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否则光靠一个因素是无法形成的。而这企业最为关键的要素并且得到业界认可的就是人才因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需要抓住这一要点。
采矿工程企业的`所处行业属于资源行业,其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企业的资源禀赋、企业运作、技术能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成果。
1.1企业资源禀赋。
企业的资源禀赋是指企业在初始阶段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之所以将资源禀赋摆在第一位乃是因为采矿企业是资源的主要生命线,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因此资源数量的多寡决定着企业生存是否能够持续。企业资源的数量多,则企业未来发展基础就牢固,企业资源数量少,则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企业资源的质量则能够使得企业发展更加优越,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推手。企业资源品位高,则企业未来资源价格就高,获得的回报就更好,也更加有利于企业从市场上延伸自己的业务。
1.2企业经营运作。
企业经营运作能力则包括了企业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企业计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运作,也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就是来源于此,这也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黑箱,是企业取得成果的关键。企业的营销能力是指企业能够针对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卖点,从而有效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考虑企业的产品特点,采矿企业不能一味在产品上光顾着采矿而忽略企业的营销。事实上,企业的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远比资源本身来得重要。采矿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包装,将自身打造成为符合社会责任、公众期许的企业,将自身的贡献如实展现出来,从而吸引企业的的市场。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则是采矿企业业务衍生的关键能力。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建立采矿企业上的资源生态链,要占据价值链的顶端,主导价值链的发展。企业生态链的建立就是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事实上,采矿企业如果能够建立从资源勘探到开采再到贸易等产业上的一条龙服务则有利于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神华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神华集团建立了采矿、运输到港口贸易等一系列资源链条,在国际煤价下行的基础上,还能盈利主要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运作能力。企业计划能力是指企业对计划生产的控制能力,即采矿企业要对未来的生产计划做出前瞻性安排,合理调度生产量,控制生产成本。企业计划能力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生产节奏,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对能力,因此企业计划生产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否则生产过多则会导致较大亏损,企业已无法消化多余产品。而生产过少则会导致企业无法按时交互产品,导致企业市场损失。
1.3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则是企业的另外一项核心能力,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支付成本越小,则企业的生产利润越大。而且技术越成熟,生产越稳定和安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采矿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需要企业的大量投入,因此企业在保持稳定持续投入的前提下,还需要就企业的技术引进保持一定开支,从而获得企业技术更新。当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人才的管理,企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矿企业人才的投入和培养,需要高端工程机械人才的研发,从而方能够使得技术更加使用,企业技术牢固发展。
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在人才梯度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计划生产能力等方面。
2.1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2强化采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采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2.3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采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目前,国外一些大的采矿企业或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红梅.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xx.。
[2]李卫军.信息化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xx.。
[3]曹敏杰.中小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4]翟文华.沈阳市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xx.。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六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发电市场由垄断性行为向竞争性行业结构过渡,发电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面临激烈竞争,发电企业如何在未来市场环境下获取持续的,不断加强的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及发电企业经营管理层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发电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肉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未来优质,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持续性,整合性,动态性等特点。
2.1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基础竞争力的管理,很多企业都有“两低一高”的现象,基础管理差,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
2.2资源竞争分析。通过资源竞争分析,明确企业有哪些有价值的资源可以用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如果有,具体应该怎样应用。
2.3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能够让企业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平时要留意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掌握对手的.动态。
2.4市场竞争分析。对市场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如果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危机。
2.5无差异竞争。所谓无差异竞争是指企业在其他方面都不重视,只强调一项,那就是价格,也就是打价格战。
2.6差异化竞争。差异化竞争与无差异竞争相反,是指企业不依靠价格战,而是另辟途径,出奇招取胜。
2.7标杆竞争。所谓标杆竞争是找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竞争对手,在超越竞争对手的时候设立标杆,每次跳过一个标杆,再设新的标杆,这样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2.8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3.1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在客观上的演变过程是必然的,面对这种客观上不可逆转的过程,企业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其主观方面努力,而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核心竞争力意识是主观努力的重要方面。
3.2建立良好的企业制度。(1)组织结构分析。发电企业应该建立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优化产权结构,同时,要根据效能,效益,效率的原则,建立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除此之外,发电企业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变革组织,使企业组织结构保持柔性和适应性,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2)从企业流程再造来看。发电企业为了适应厂分离带来的竞争,需要进行企业内部的组织改造,需要改变过分强调制约的管理方法,适当采用授权管理方法,需要寻找和构建符合发电企业特点的“erp”。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对发电企业的各项流程进行整理和优化是必须的。
3.3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1)确立人力资源的总体目标。发电企业应建立以下人力资源目标,即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扰优秀人才为重点,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人才这四个环节,着力建设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三支队伍。(2)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只有结合人才的特点,项目的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对人才进行合理安排,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发电企业应该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导向,建立组织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才应该有一套科学的人才机制,根据发电企业的实际,本文建议发电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从实行激励导向式的薪策略,推行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实施岗位轮换计划,建立良好的人才晋升渠道等方面入手构建符合本身情况的人才激励机制。
3.4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企业最终要在市场上打败竞争对手,还要有正确的竞争策略,对发电企业来说,在市场上取得优势关键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严格控制成本。发电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首先应该严格控制发电各个环节的成本。从工程造价管理,到运行成本,燃料成本,检修费用,筹资成本,人员工资,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率,同时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率,其次,通过加强技术管理,降低成本,技术管理包括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2)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在如今的电力市场格局下,对发电企业来说,电力明显属于买方市场,如何争取多的上网电量,如何拓展销售渠道是发电企业开始关心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出有效的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主要是要保证电力产品的质量,供电可靠性,价格竞争策略,是指在资源,技术水平,外部环境一定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它是形成独立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没有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就不可能持续,在分析发电企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为发电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发电企业不断自身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壮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七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一)企业文化审计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
总结。
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在审计实践中,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还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要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审计,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为审计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诊断、构建及培育提供参考。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九
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xx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强调两个字:整合。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被整合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整合及时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被整合的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是被整合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
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务正在推动着企业竞争由有形向无形转化,竞争模式变得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这两个相反的方向都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路径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和分销商改变供货方的交易成本,分销商改变供货方可能面临更换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壁垒,构成对新竞争者进入的壁垒。总之,电力企业改制以后,电力这一能源大户的内部竞争更加激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迫切要求。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xx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努力充实技术力量,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加强交流,不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紧跟信息技术前进步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含量,才能确保信息建设始终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与电力事业发展相适应。
2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增强信息工作的责任感,以务实的作风致力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推动电力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整体概念,不是买几台电脑,组建局域网,建几个网站而已,而是以“好用、实用、用好”为原则,不盲目追求技术的“新”、“奇”、“高”,从企业实际出发,考虑企业现有基础情况和现实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观念、人员、组织、基础管理等是否能够适应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要求,尤其是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方式变革的信息化过程,应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规划好包括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全面系统如何建设,建设适时、适度。
3创建和健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队伍的同时落实机构的建制,以技术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技术的应用。
4在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中将技术管理和具体的技术实践作有机结合。由于受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影响,不能简单的把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如果长期不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而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就无法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时候会被外界的it公司或专家所左右,不能为我们企业信息化作“量体裁衣”式的配置、发展和管理。
5为老百姓提供周到的服务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开通呼叫热线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热线服务,得到用电信息、电路报修、资费查询等服务,极大改变电话拥挤、服务不周到的局面。为了更加方便和主动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电业局单位还可在谋划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改变过去“被动”服务的状况,直接告知被停电的企业或者单位,在网上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整个互动过程的监督工作。在服务终端建立好crm体系,而在生产和调度环节实现自动化控制及erp管理,把信息化建设贯穿到整个用电过程中。以便各电力企业内部,行业主管部门,还是广大的`老百姓,都将依靠信息化这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用电。
三电力信息化有利于企业控制安全运行。
电力信息化可对电力系统运行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和处理、在线安全监视和安全分析等,可以使系统处于最优的正常运行状态,同时,确定各项预防性控制措施,以便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提高处理能力,当电力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进入紧急状态后,则依靠紧急控制来迅速处理.这时的安全运行控制措施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和各种稳定控制装置的正确、快速、准确动作;通过紧急控制将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和事故后状态。当系统处于事故后状态时,可反馈信息,通过控制手段,使其重新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强调两个字:整合。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市场、不是企业家,而是被整合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能够整合及时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但是被整合的技术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是被整合的核心技能。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
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大竞争领域。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激烈。电子商务正在推动着企业竞争由有形向无形转化,竞争模式变得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这两个相反的方向都具有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效果。一方面,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路径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和分销商改变供货方的交易成本,分销商改变供货方可能面临更换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的壁垒,构成对新竞争者进入的壁垒。总之,电力企业改制以后,电力这一能源大户的内部竞争更加激烈,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迫切要求。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一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寒冬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粗浅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注重发展质量,放缓发展速度,支持创新启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特征。随着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供给侧结构调整、转方式、去产能,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给钢铁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更加激烈,行业进入“寒冬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关税保护期限的结束,国外大量企业和产品将零关税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要积极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如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更佳的服务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创造力、低成本生产的诀窍等。主要有以下特征:1.效益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能给企业客户带来特殊价值和社会效益。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特种组织和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本企业文化和人文因素。3.渐进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企业在某一领域长期探素、总结、积累、提高的结果。4.系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可体现为主体要素,但无论这一主体要素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单独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当时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有关,但随着以上因素的改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也要随之改变,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得到广泛应用。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企业,如:具有中国高铁名牌的中铁,具备电子行业核心技术的华为、联想,具有国内外家电名牌产品系列的海尔、美的。在钢铁行业,有以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宝钢,有靠创造、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先进管理法,而成为全国学习榜样的邯郸钢铁公司等。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有些企业的先进地位发生了改变,但他们无疑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部分钢铁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方式陈旧,产品战略定位不准,参与市场竞争处在单一领域,没有形成综合、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发展转型中显得力不从心,参加wto关税保护期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更是不敢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因此,尽快转变国内企业家经营理念,加速培育和提升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点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各种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找准本企业的优势要素,并在其中确定主要优势要素,围绕主要优势要素的培育与提升,做好其他相关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以主要优势要素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优势要素的复合体,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拿安阳钢铁股份公司来说,相对国内部分钢铁企业而言,我们的优势是装备大型化和工艺现代化,它是产品创新,更新换代的基础条件,利用这一优势,自20xx年开始,公司制定了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精品安钢”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先进科研装备、科研手段、研发能力为支撑,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产销研一体化”以及“产研用一体化”三个平台的自主创新新模式。明确了以这一模式为主要要素,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高端精品比例,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要求,进行了科技创新体制、用人机制、分配办法、生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保证了产品创新这一主要优势要素的充分发挥。实现了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由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高端精细产品比例均已达到60%以上。产品涵盖了出口板、管线钢、桥梁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多个系列。经过三年努力,度过了钢铁行业的严冬期,20xx年上半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8126万元。提升了以产品创新为表现形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宝钢早已走过的成功之路。
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要以产品创新为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通过产品创新,开发目前我国进口量较大的高端品种产量,占领我国钢材进口市场份额,缓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经济效益。围绕产品创新这一主要优势要素,要做好相关各项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确保主要优势要素的充分发挥,确保产品创新从研到产、由产到销全过程的实现。1.注重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研究,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企业高层要成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建立企业信息中心,时刻掌握世界及国内钢铁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国家钢铁发展政策,研究本企业产品开发战略,做到超前、准确,生产、储备结合,始终保持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优势。2.创建产品创新开发机制,为产品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产品创新是高科技而艰苦的劳动,实现产品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平台。企业要通过创建产品创新开发机制,为产品创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安钢推行的“产学研一体化”“产销研一体化”以及“产研用一体化”的产品开发机制,打通了研发、学校、生产、用户之间的通道,为产品研发提供了市场一手资料,提高了研发效率。在此基础上推行课题承包制,先后制订出台《安钢集团课题承包制管理办法》,明确了课题成果的奖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促进了产品创新工作的开展。3.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产品开发创新需要科技人才,新产品生产需要岗位操作人才,产品走向市场,实现销售,需要营销人才。只有在各个环节发挥人才的主观作用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企业要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企业环境,制定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积极性的管理制度,推行绩效考核,按业绩差异分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起科技人才、岗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三类人才的积极性。在产品创新中打破三类人才的专业界限,联合组成产品攻关集体,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提高产品创新效率。4.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生产流程,为生产出优质、高端精品创造条件。高端精品生产需要严密的企业管理和精细的生产管理做保证,以严密的企业管理,保证生产原料的各项理化指标达标;以精细的生产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以及性能的优质、稳定。以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保证企业内部各优势要素的充分发挥,达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5.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培育企业全民创新文化意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规范,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基础,安阳钢铁公司提倡的“鼎新”文化,其内涵就是创新,倡导“大众创新、人人创新”的企业文化,发扬“鼎新”文化,营造创新光荣,人人尊重创新,崇拜创新,支持创新的企业氛围,对于促进产品创新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二
[摘要]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造就这种独特的产品价格与性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现代企业要积极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培植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兴盛之道。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
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化,人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我国加入wto以来,面对国外企业强劲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现状,我国企业寻求长期生存与发展之路尤为紧迫。面对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思想打造我国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去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企业入住本国,这些企业所带来的全球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方法与体制的革新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强林立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关键点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拥有五个特点,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可延展性。一个企业要想培育自身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从内部培养和外部获取两方面入手。内部培养这一块主要的就是要不断对企业内部职能各个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评价和整合,从而明确企业的竞争地位,进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在生产和产品设计研发决策中提供相关的参考。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快速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迅速的整合相关资源,进而完成组织既定战略目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累积性资源和学识,特别是那些灵活运用、整合这些资源的独特能力。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之基就是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首先,它具有异质性,它组织内独一无二,有别于其它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和认定,如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刷新理念,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优先,中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物美价廉等。而核心竞争力还表现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内的独有性,它是其他行业、企业所买不到、偷不来、带不走的有形或无形的企业财富。
其次,它具有不易识别性。它可能是有形的,可度量的,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通常核心竞争力比较容易从企业外部得到评价,常用的一种做法,称为“对标”,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管理方式与先进的企业进行对比,通过一堆堆的数据分析,以帮助企业找出差距,精确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选定的一系列对比分析指标可以是公司规模、持续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抗风险能力等方面。
另外,它具有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着的过程,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企业有一定的全方位积累之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其新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涉及规模效益、产品差异化水平、产业多元化及企业兼并等方面,它是一系列要素的综合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具有高附加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增加产品价格,增加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扩大客户利润,实现“双赢”局面。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关键要点是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等的创造过程,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源泉之所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将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创新是通过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来争夺客户,通过价值上巨大的扩展来作为支配市场意图的起点,通过确立全新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的一种策略手段,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方法。管理创新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协调和开发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强化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组织创新是要使组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利用各种技术,在内部结构调整,体制建设,对外的有关发展战略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竞争策略上及时调整,确保企业的最终利益能得到保障。而这四种创新,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企业保持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方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拥有识别相关企业资源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获取到对自己发展有利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梳理、整合,又可以最终形成企业的一种能力,当能力和资源相互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该企业一种独特,别人无法模拟,对方也无可替代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后,可以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制定相关的战略目标的时候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另外一个方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在对外战略对位分析以及采取行动上提供参考,还能帮助企业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目前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21世纪,现代企业竞争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打造比较优势,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总之,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是靠产品的价格、质量,也不是靠多么英明的个体领导,而是靠企业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上去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然可以占据一席有利之位。作为企业管理者,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分析形势、完善自身建设,才能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突围而出。对于我们学经济管理的人来说,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为打造我国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的长久稳健发展多做贡献。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四
宏观层面上,我国的文化产业相比国外还处在幼稚产业期,面临发展条件不成熟和发展模式不确定的局面,面对各地一哄而上争相建立大而全文化产业集群的现象,国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政府主导文化产业集群的建立进行严格审批,避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群的重复建立。同时,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集群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已建立的文化产业集群应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提高集群创新能力上,努力寻找自身独特的集群核心竞争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贪大和模仿,培养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增加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不可复制性,才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对应活跃的知识要素层,集群一定要摒除僵化的组织体制,建立具有活力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制度要素层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能力。
总体来说,如果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遵循培养活跃的创新能力,辅以灵活的组织形式,配合成熟的社会资本网络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发展形式,那么文化产业集群最终会实现良性发展并且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鲁开垠.增长的新空间——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3.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二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
产业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论文篇十五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于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笔者根据已有的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文化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将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业集群在其长期成长过程中,依托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以自身特有的结构、价值观、文化等性质为基础,沿着特定的方向产生并演化,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创新性、独特性、延展性、学习积累性等特征的互补性、整合性知识体系。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创新能力、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延展性以及不可分离性。
对于核心竞争力而言,持续创新能力是在继承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核心竞争力。按照熊彼特的思想,组织通过创新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从而破坏现有市场状态,构建一系列新的竞争优势,将其整合为基于组织整体发展的持续核心竞争力。在变化的环境中,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没有停顿,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个循环使得文化组织能够深刻地洞察和领悟其所处环境的混杂变动,持续、灵敏地把握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连续地整合环境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持续的自我创造和再创造,从而为文化组织创造整体的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价值性是指文化产业集群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群内个人、文化企业和有关机构所看重的价值,即某个个体之所以选择落户集群内是因为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价值。
难以模仿性是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最显著特点。每一个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举例来说,尽管其他电视媒体能够模仿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以及《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品牌栏目,但却无法模仿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湖南广电文化产业集群能够屡创收视率最高,而其它同类型节目却无法有所突破。
延展性是指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一旦核心竞争力形成,群内的企业就可以通过品牌优势及以组织学习的方式共享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不可分离性指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群内众多文化企业、相关机构、社会资源等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是在集群的发展中逐渐培育起来的,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也就形成了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