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博物馆范文(18篇)
激发创造力,丰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一
世界上如果还有真要滑活下去的人们,就该敢说,敢笑,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这是鲁迅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句话。下文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参观鲁迅博物馆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鲁迅博物馆是中国人民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现为司局级公益性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局,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假如你喜欢在都市中漫游,却忽略了光顾博物馆,你的损失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假如你喜欢到书海中遨游,内心深处肯定有过很多感动和追忆,会与“鲁迅”这个名字紧密相联。
那么,不妨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到鲁迅博物馆寻觅先生的足迹,你收获的将是意想不到的丰饶。
坐落在阜城门内的鲁迅博物馆,是一个闹中取静的传统园林式庭院,绿草如茵,佳木葱茏。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伫立在风中,长长的围巾似乎翩然起舞,触动着你的思绪翻飞。他侧目凝视着东南方——那是故乡浙江绍兴的方向。他的脸部线条呈现出一贯的硬朗,双眉微蹙,好像直到今天也一刻没有停止过思索。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参观了鲁迅先生的生平。走进展厅的一层,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经典名句被镶刻在墙壁上。《阿q正传》、《呐喊》、《狂人。
日记。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从未读过先生的书,我似懂非懂地看着……展厅的二层按照先生生活的足迹一一做了介绍:南京、上海、日本、厦门、北京……我知道了先生的童年、知道了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知道了先生用他犀利的笔对封建旧思想、旧传统的抨击。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在他病逝后,灵柩上覆盖着一面上海民众敬献的白色旗帜,沈钧儒先生题写“民族魂”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王旭。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二
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王旭。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三
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温州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艺术品展厅。在展厅里各个年代各种造型的艺术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有一只造型独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只什么桶呀?一只圆圆的桶上有一个长长的把,这个把的造型是一只鹅头,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为它代表着鹅的翅膀和尾巴,整个桶看起来就像一只浮在水面、回头展望的鹅,使我想起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爸爸告诉我说:这种桶是温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鹅头桶,是古人用来装洗衣服的,因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里的,人们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里,然后用手挎着鹅头桶提回家,这样既轻松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聪明,我也要好好读书,假如我也发明一些东西放到博物馆,让将来的观看,那该多好啊!
・二、蝴蝶盘。
・三、活字印刷。
在展厅里,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烧制的活字印刷字盘,在爸爸的.讲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发展史。
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要印书,先在一块磨平了的蜡石上将文章刻上去,然后一张纸一张纸地拓印出来,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来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这样很费时,而且无法再版。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人们觉得方便多了,毕升把一个个字刻在特制的泥块上。然后烧硬要排版时,就按文章将这些字排在一个特制的字盘里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来以后还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们发明了机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还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实也没多大进步,现在可好了,采用电脑激光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质量也越来越好,不知道将来的印刷还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收稿时间:2006-2-1821:21:20。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四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今天爸爸带我参观了位于阜成门内北街的鲁迅博物馆,关于鲁迅,我可是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知道他是很久以前的人,是谁都知道的名人,但是跟很多歌星明星不一样,鲁迅好像永远是名人,爷爷说他小时候就知道鲁迅,现在我这么小也知道他,我和爷爷都熟悉的名人还真不是很多。
要说我熟悉鲁迅,好像也不是,知道他的文章很有名,看过几篇,似乎不是很懂,不光内容不懂,连句子好像也和现在的不一样,要是我这么写句子,老师肯定会判为病句,学过日文的爸爸说,那是因为鲁迅去过日本,好多文字受日文的影响。那他到底为什么那么大名鼎鼎,而且经久不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鲁迅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很多的.资料、照片、手稿,都是介绍鲁迅写的文章和参加过的活动,内容我虽然看不懂,但是我可以看出来,鲁迅当年的文章很受欢迎(要是放在现在开一个博客,肯定会招来很多粉丝关注),好多人请他去讲学、演讲,他去世时好多人自发地给他送葬,可见其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至于他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给力,除了犀利的文笔,更主要是其敏锐的洞察和深邃的内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似乎发现鲁迅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去过好多地方!博物馆里详细介绍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绍兴、南京、仙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鲁迅在很多地方留下了足迹,而且不是短暂旅游,都是在当地学习、生活、讲学、结交当地名流,见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思想就活跃,写的文章就吸引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我今后也要尽量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结交各类人士,有机会还可以到国外去看看,这样我也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写出让人叫绝的文章。
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坐落在阜城门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现为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鲁迅有关的物品,包括他在绍兴童年时期房屋的模型。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予中国革命事业以巨大的鼓舞。鲁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五
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六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鲁迅博物馆,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也没有引人注目的红墙,却有无数人慕名而来。
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大门,左侧有一灰墙小院,门旁刻着“鲁迅故居”几个苍劲的大字。迈进那窄窄的门,便看到了两棵枣树,这两棵枣树是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在微风吹拂下枣树摇曳着,似乎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那铮铮铁骨。枣树前面有一排房子,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厅兼藏书室。西房是厨房,北方有三间屋,正中间的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人称“老虎尾巴”,而鲁迅先生叫它“绿林书屋”。左侧是鲁迅夫人朱安的卧室,右侧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看到了屋内的摆设,朴素的桌子,古老的油灯,老式的长衫、布鞋,一切都是那样的简单。看着看着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直到妈妈叫我方才回过神来。走出小院来到了纪念大厅。这里展示着鲁迅先生生前写的日记、手稿、书籍……鲁迅生前收集的古代画像,墓志等石刻。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鲁迅先生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他曾用自己的笔锋深深的刺向敌人的心脏,对劳动人民进步的青年则给与自己真诚的爱心,鲁迅先生想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光芒,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希望。展览馆里平铺着曾盖在鲁迅先生遗体上的绸缎,雪白的绸缎上写着“民族魂”这个字。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对鲁迅先生更加的尊敬了,被他的爱国之心深深的感动了。做为中国人,我们也有像鲁迅先生一样更加爱自己的国家。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七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八
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是一条幽静的小巷。小巷深处,有一处普通的大院,那是鲁迅博物馆。
走过鲁迅博物馆,左侧有一灰墙小院,门旁镶刻着“鲁迅故居”几个苍劲的字。迈过那窄窄的门槛,只见两株丁香树正在摇拽着枝条,好像在殷情地邀人入内。这两棵丁香树是鲁迅亲手栽的,眼下已是初冬,叶已落尽,但还傲然屹立,不禁使人想起鲁迅那铮铮铁骨。紧靠南边院墙的一排房,是鲁迅的会客兼书室。西房是厨房,北房有三间屋子,正中间是鲁迅工作室兼卧室,鲁迅叫它“绿林书屋”。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细细地看房中的陈设。古朴的桌椅和油灯,老式的长衫和布鞋,一切那样朴素。看着看着,我眼前仿佛出现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的面容,消瘦得让人担心,但精神却很好,没有一点荒唐的样子。胡须很显眼,像是浓墨写的隶字“一”一样。这是《一面》中的鲁迅先生,睹物思人,我的感情仿佛也被带到久远的年代;。
走出院门,我来到了纪念大厅,这里陈列着鲁迅先生的照片,书籍和文稿,这是鲁迅平凡有伟大的缩影。鲁迅像一座烛台,用自己思想的光在黑暗中燃起一片光明,引导千千万万个中国人走向希望。
纪念大厅正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展柜,里面平铺着曾有盖在鲁迅遗体上的绸缎,雪白的绸缎上,写着三个苍劲的毛笔字:“民族魂。”这可谓是对鲁迅一生最简明,深刻的总结。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九
今天,我参加党的活动-----参观鲁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勇气,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从绍兴到南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鲁迅——他伟大的精神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已己......,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和热爱,"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甚至生活在现在这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鲁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所有人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古人、中国的领袖,反思当代中国、当今社会、反思自己,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
寒假,我和妈妈来到了鲁迅博物馆。它坐落在阜城门内,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现为鲁迅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鲁迅有关的物品,包括他在绍兴童年时期房屋的模型。
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生。其中有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也有与我们熟悉的作品密切相关的文物。如《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
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留给中外革命人士以刻骨铭心的记忆,给予中国革命事业以巨大的鼓舞。鲁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一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我们班级由家委组织集体到华侨博物馆参观。因为这几天正处于梅雨季,所以当天天公依然不做美,下起了雨。尽管如此,这还是不能阻挡我们的热情。由于老爸是组织者之一,所以当天我们提前了半个小时到博物馆门口。等我们到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多同学和家长已经到了。集合点名完毕,一个博物馆内部员工阿姨给我们先介绍了注意事项,并且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问卷。进入博物馆后,我们有些同学边听介绍边填写问卷,也有些同学只顾着看雕像,不顾问卷(呵呵,我就是其中之一)。最后,我们来到了青铜,瓷器馆,我老爸把答案交给我的时候,我才惭愧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同学一起在门口合影留恋。后面我们几家约在一起到张琳欣妈妈推荐的'软件园二期的四季酒家吃饭,有赖奕如家,陈凌晗家,张琳欣家,肖裕凯家,高原家和杜泽新家。吃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桌,大家都狼吞虎咽,感觉吃得比平常都多,原因可能是和同学在一起特别开心。旁边的一桌是家长大人,他们谈了很多教育和班级的事情,也有说有笑。不过我们还是玩我们的。
最后,我们很开心地回了各自的家。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二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三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三种,有兽面纹、凤鸟纹和龙纹等。参观完了青铜器展后,我又参观了雕塑展、书法展等展览,想:展览馆里的'物品可是我国古代的博大精深,艺术和智慧的结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奋劳动是离不开的。来自:作文大全博物馆既把我国古代的文物收集起来,展示给现代观众们看,让现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们青少年对于古代文物产生的兴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我今天觉得收获很大。因为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敬佩古代的劳动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样的的青铜器和雕塑陶瓷,又见识到了绚丽多彩的绘画和书法,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还要再去博物馆,学习更多的知识!预备(7)班韩晟41号上海市黄浦区民办立达中学《我参观上海博物馆》这篇优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请注明出处。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四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位于鲁迅博物馆院内的鲁迅故居(原为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先生1923年12月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北京鲁迅博物馆正是在这个鲁迅故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936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中,提出建立各种纪念设施。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鲁迅博物馆的是郭沫若,他在1945年10月19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我建议》一文中说:“我建议:应该设立鲁迅博物馆。凡是关于鲁迅的资料,他的生活历史,日常生活状态,读的书,著的书,原稿,译稿,笔记,日记,书简,照片,等等;还有关于他的研究,无论本国的或外国的;都专门蒐集起来,分门别类地陈列。让研究鲁迅者,让景仰鲁迅者的人民大众得以瞻仰。这博物馆可建立于上海,北平,广州。资料可以分别陈列,不能分割的可用照片。……”当天,又有胡乔木、何其芳、戈宝权、司徒慧敏等11人写信给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表示赞同,但在国民党统治下,此建议未能实现。1947年6月,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故,当鲁迅故居面临国民党劫收的危难之时,王冶秋、徐盈、刘清扬、吴立恒等人通过北平地方法院以“查封”的方式,将这座故居保护下来。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王冶秋等同志立即派人查看鲁迅故居,并开始了恢复故居原貌的工作。9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安排矫庸、李育华两位同志负责看管鲁迅故居,并在许广平的指导下,依照鲁迅生前居住的情况进行了布置。10月19日——解放后第一年的鲁迅逝世纪念日,故居开放一天,接待各界观众参观、瞻仰。
1950年3月,许广平将鲁迅故居及故居内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鲁迅故居;6月,文化部文物局派人将故居内文物清点完毕并报文化部。11月6日,文物局从上海鲁迅故居将鲁迅迅藏书装41箱运往北京,在北京鲁迅故居存放。文化部文物局接管鲁迅故居后,在保持故居原样的基础上,对故居进行了测绘和修缮,并于9月初竣工;10月19日鲁迅逝世14周年纪念日,首都文化界举行隆重纪念会,鲁迅故居开放供群众参观。此后每年10月开放一次,时间在1个月左右(1954年以后,每周开放2至3天),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6年博物馆建成。
1951年初,王冶秋同志打报告请毛泽东主席为鲁迅故居题名,毛主席在报告上批:请郭老写。后来,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
1954年初,文化部决定在鲁迅故居东侧筹建鲁迅博物馆。1955年9月,文化部召开会议审定建馆设计方案;12月,开始施工。1956年10月19日新馆建成及鲁迅生平展陈列正式对外开放。
1958年底,鲁迅博物馆改归北京市领导。不久又下放归西城区领导。
1961年8月,鲁迅博物馆重新归北京市文化局领导。
1976年元旦起,鲁迅博物馆回归国务院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直接领导。
1978年,在鲁迅诞辰100周年前夕,鲁迅博物馆开始第2次扩建,1981年8月竣工,修改后的鲁迅生平展9月开放。
1979年8月21日,鲁迅故居被北京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3月14日,叶剑英同志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题写馆名。
1993年5月24日,鲁迅博物馆新展厅工程破土动工,至1994年9月竣工。1995年11月,新展厅基本陈列《鲁迅生平展览》开始布陈,199月布陈完毕。该展览荣获全国“19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3月,鲁迅生平展进行改陈招标、论证工作。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五
今天,是大年初一,爸爸妈妈带我。
来到了博物馆,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图,我仔细看了看,原来是一幅描述乡村风景的图,只见上面一个渔夫站在船头,拉着渔网,仿佛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鱼打捞上来。又见一个妇人坐在自家家门口手里拿着针,正做着针线活,脸上还不时有着笑意,仿佛想到了儿女。(.)我来到了指示牌前,看了看,于是准备往下一楼去参观(这只是二楼)。
来到了一楼,只见玻璃陈列窗里摆着一件件动物标本:只见那只狼,张着它锋利的爪子,眼神异常的凶狠,仿佛正要去扑食猎物一般;那只金钱豹,正在跳跃、奔跑着,身上的毛都往后倾斜,仿佛一个活物,正在奔跑。最有趣的就是“馒头蟹”了,身体圆溜溜的,身前的两只大钳子并不锋利,跟身体结合起来,就像一个馒头,怪不得称它为“馒头蟹”呢!
走着走着,玻璃窗里又出现了清代、明代的瓷器,一个个瓷器异常的精美,这让我对古人的工艺不由得钦佩起来。
因为越王勾践的子孙们又带着人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瑞安……。
今天让我受益匪浅,幸好我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出来溜达溜达,不然也就不会见识到这么多事物了。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六
暑期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让我受益匪浅的活动。这次参观,我感受颇深。与以往的参观活动有些不同,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文化的学习之旅。我们的营地被安排在位于运河畔的刀剪剑博物馆。每天,我们在这里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气息,学习与交流。
走进这大大的博物馆,到处充满了历史与文化,“刀剑的历史”、“刀剑与生活”、“刀剑的文化”、“刀剑制造”、“刀剑欣赏”、“剪刀的起源及演变“等参观内容,都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各样的刀、剪、剑,通过那些有趣的图画知道它们有很多种类型,远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剑,以及铸剑的流程,更能体会到铸剑背后的故事。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时不时地发出了一声声惊叹:如,在剪刀锻造车间,工人叔叔们在认真地打造剪刀,原来制作一把小小的剪刀,竟然需要几十多道工序,需要这么多人付出自己的劳动,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剪刀的形状、大小也是千奇百怪,除了我们日常用到的手工剪刀、厨房里奶奶用的剪刀、裁缝阿姨用的剪刀外,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剪刀。
参观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真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古代劳动人民用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去发明、去创造。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学到的本领,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七
清晨,爸爸告诉我,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地从床上跳起来,草草吃了点饭,急急忙忙和爸爸上路了。一路上,我像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向爸爸问东问西,想象着博物馆可能是个什么样子的地方。
首先,看到的是蝴蝶展,各种各样的蝴蝶,有几千多种,好漂亮啊!
然后,向里面走去,看到了民国时期的人们生活的样子,还有古代人民使用的器具、装饰品,有玉器,有青铜,有铁器,还有许多我不认识的东西。对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如果有朋友想要去看看,我一定要提醒大家,在参观抗日战争展览的时候,有个被砍断的一只胳膊,可是把我吓着了,你们要当心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二楼,二楼有许多家具。爸爸说那些家具都好精致,现在的家具都不会像以前的那样,完全不依靠钉子,螺丝做成,让我仔细看看。我可不相信,盯着一个家具转过来转过去仔细地找着钉子。还真没有发现!
我和爸爸又看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到烟台博物馆去参观,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因此,我建议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参观鲁迅博物馆篇十八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是建国后最旱树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旧居旁兴修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20周年留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是四合院式的'仿古建造,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思维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摆设”,这是一座精致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货色房各一间,始终坚持着当年先生寓居时的样子容貌,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辨为鲁迅的母亲跟朱安夫人的住室,旁边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有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摆设非常俭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行“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