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实用19篇)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和作者观点的思考和反思,也是对我们自己的成长和思维的提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情节发展,然后结合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对书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的观点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一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二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三
我两个孩子在双语学校读书,孩子课业压力重。无论是精力的分配,还是对两门语言的消化吸收,都是不小的挑战。
要不要花那么多精力学英语?
李显龙,在中国交流访问的时候,即便他中文说的那么好,还是用英文带翻译跟中方沟通,英文才是新加坡对外的正式的官方语言。
语言政策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旅程,英语教育成了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李显龙的父亲李光耀是一个体力好精力旺,极端务实的新加坡政治家,历经英国殖民,日本侵略,马来遗弃……相比这些,他却将双语推广当成一生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
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才能吸纳优秀移民,深信多元主义以及全球主义才是新加坡的解决之道。但,从不摒弃中华文化,不讳言中华文明对华裔占据75%人口的新加坡的影响,他是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用一生人的时间把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带到第一世界。
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我们很清楚,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我们当时是在马来人包围下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来这里建厂,我们的国民必须讲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英语。在学校,这种理念就落实为双语教育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
建立语言基础,为将来未雨绸缪。语言政策即政治政策。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他以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成功打通民族之间的藩篱,将新加坡多民族团结在一个新加坡的国家利益之下,经历了无数的妥协、挫折、反对、磨合,终于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语言实验室内”内,创立了举世无双,全球典范的双语教育体系,并引领新加坡从一个被抛弃的城邦,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人,还是要向远处看。作者:谢晋文。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四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五
8、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木心《文学回忆录》。
9、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木心《文学回忆录》。
10、鉴于大家都忙,且要忙到老。——木心《文学回忆录》。
11、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2、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3、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14、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木心《文学回忆录》。
15、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木心《文学回忆录》。
16、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7、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木心《文学回忆录》。
18、天才降生在哪里,哪里就出艺术。——木心《文学回忆录》。
19、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0、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得多。——木心《文学回忆录》。
21、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木心《文学回忆录》。
22、如果甘于二流三流,就已经居于下流。——木心《文学回忆录》。
23、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木心《文学回忆录》。
24、我是个拙劣的、于心不忍的无神论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25、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26、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木心《文学回忆录》。
27、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是没有记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8、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9、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30、人总是要爱人的,否则是没有希望可言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31、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木心《文学回忆录》。
32、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木心《文学回忆录》。
33、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34、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木心《文学回忆录》。
3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36、古代中国的爱情小说千篇一律,我看了就心烦。——木心《文学回忆录》。
37、奉劝各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木心《文学回忆录》。
38、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针对群体,批评必须对事对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39、我觉得,一切无法自动归类的,都最诚恳的像生命。——木心《文学回忆录》。
40、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1、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空泛。——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4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4、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木心《文学回忆录》。
45、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6、你们这样好,我不能来参加你们的宴会。我来了会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47、卢梭长得很俊,这类人都长得蛮好看,这是他们的本钱。——木心《文学回忆录》。
48、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木心《文学回忆录》。
49、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木心《文学回忆录》。
50、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六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作者简介。
刘竹韵:女,榆社中学高二年级390班学生。酷爱文学、哲学,诗歌迷,丘吉尔铁粉。崇尚冷静、理性、逻辑的表达方式。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七
李光耀生于新加坡,祖籍却是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祖父李沐文年轻时从梅州到新加坡,并定居在此。从而使得李家立居于新加坡的第一代侨民。直到李光耀,则为第四代。
李光耀孩童时期就表现得异于常人的天赋异禀,学习能力超强的他,总是让爷爷和自己的爸爸骄傲不已,也同时令外面的人羡慕李家有这么个天才。
李光耀在12岁时,学习优异,考入了当时顶尖的新加波学校,莱佛士学院。这期间,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赞扬。在动乱时期,李光耀则会与学校的同学讨论当今的时政问题。可见年少的李光耀可见不一般。
在李光耀16岁时,则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剑桥大学。不过可能是造化弄人,使得他的求学之路需要暂缓,而且差点无法享受后面的伟大人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侵犯了新加坡,在抓危险分子时,把李光耀加入了危险名单中。从而被抓走到日本营中,最终庆幸自己的机灵,逃脱了日军,救了自己的命。之后流荡了好一段时间。直到被自己父亲找到。之后躲到了一个安全地方,等待日军投降。最终如他所愿,在世界大战中,日军败给了多国联军,促使日军投降。
每次回想这个时段,李光耀总是感慨自己的生命坎坷。
日军投降后,英国各界才慢慢恢复运行,英国的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新开始招外国学子。而李光耀在家人的帮助下,先到伦敦大学读书,但是由于学业上成绩优秀,不到一年就取得去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
在校期间,自己对时政的见解,让学校的老师和各界学生得到了很大的赞扬以及佩服他的眼光长远独到。
在剑桥读完后,李光耀与同样剑桥法律的柯玉芝晚婚,两人创立法律事务所,专门帮助普通老百姓打官司,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李光耀他们的做法为了之后政治生涯打定了基础。
开事务所期间,李光耀联合自己在剑桥读书的新加坡同学一起探讨如何做什事情才能让新加坡崛起。有这样的决心,李光耀他们总是以救国的态度想事情。经过商讨后,决定成立人民行动党,为的就是给新加坡有个美好的经济未来。
当然,有自己的党派,当然有别的党派做对立面,不过李光耀并不怕对立党派,因为自己深信自己的理念能让新加坡民众相信未来一定能有美好的经济发展()国家。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团队都是是是为人民着想,促使人民行动党击败其他党派,顺利成为了新加坡政府执政党派,而李光耀受到大家的爱戴,顺利成为了新加坡自立邦的总理,时任36岁。
当了总理,李光耀野心更加大,希望当时殖民地英国放弃对新加坡的掌控,让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在一次演讲中,李光耀讲了新加坡成为独立国之后的益处,令英国人深深被李光耀的理论所折服,从而愿意让新加坡独立成为自己自理的独立国。
新加坡几乎所有人都很自豪能独立之国,李光耀功不可没,让几乎所有新加坡人深信李光耀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成立了独立国,李光耀说新加坡的国情就是必须遵守法律,一概平等而论。意思是无论是最高法官还是普通百姓,只要犯法,同等对待。严厉的法律,让新加坡成为最清廉的政府。有了好的政府,百姓才能更好的在这个国家生活。
不单单从法律入手,李光耀的治国方针针对了教育,人才,文明素养,多种族共处,以及国际的友好建邦。
对于教育方面,李光耀深信英语教育能成为新加坡的共同语言,并能促进新加坡经济,人文情怀发展。而且有了更先进的教学,人才一定能得到培养,人文素养也能相对提高。教育好,事情就能环环相扣的发展好起来。
李光耀也支持外国人才到新加坡发展,这样的决策一定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在李光耀的执政里,有点十分推崇的理念就是“家”。有家才有国,对家里人孝顺友爱,日子才会顺意好过。相信不爱家人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一定是不可取。
对于新加坡与他国的关系,李光耀与各国元首会面交流,首先谈的就是各国的利益在于非战争条件下,因为他看到了世界大战让世界处于恐怖之中。同时为中国宣传中国是和平国,最不喜欢看到战争的则是中国。他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一定是个经济能崛起的国家,只要能与中国合作,不仅仅新加坡,还有各国,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
李光耀一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把新加坡治理成一个经济强国。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让所有人赞叹。李光耀让新加坡人民爱戴,让自家人自豪,让领国敬佩。他做到了,使得新加坡成为了最廉洁政府,最严厉法律,城市最干净,人文最有素养的国家。
李光耀的一生,使得每个人敬佩。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八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商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业历史中逐渐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经营谋略,而这些经营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各种商业经营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是决定作战胜败的一大关键,作为一名领兵作战的将领,必须深谙此道。古有云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经营者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能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谋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市贾。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有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为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较好的发展。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白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谋略,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我们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有学到,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则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销。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就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九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比较破旧的书,有些眼熟,仔细一想,是去年见过的书,名字叫《二战回忆录》。我喜出望外,这是我去年非常想看的一本书,它去年是摆在高等书位的,当时它包装精美,不买是不允许看的。看着它那破旧的封面,我不免有些心疼,拿起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先看了珍珠港事件那一篇文章,它充分表现了日本的阴险狡诈。看完了那扁文章,我不禁想到美国大片《珍珠港》里面描绘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的那以幕:一番轰炸后,几名伤员刚被送进医院抢救时,日本飞机又来了,把医院炸得是惨不忍睹。我又翻了翻最后一篇文章《胜利与展望》时,我再一次被震惊了!这里面记载着二战伤亡总数,中国三千五百万人,美国四十万人,苏联二千万人。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有些国家竟然打起用战争捍卫和平不伤害任何无辜的人等可笑口号发动战争!要知道,有战争,就必定会有无辜的人被牵扯进去!想想历史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我们要捍卫和平,让那些战争狂人都死去吧!
但是从这本《二战回忆录》破旧的书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不想回顾战争史,我只能借美国人的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因此不可以随意地在上面涂涂画画,平时的读书笔记都写在上了。
现在想详细地谈一谈这本书。书的篇幅不是很长,而且从开头引用《睡美人》的句子就告诉了读者,这是一种致敬。内容也确实与此相关。
我记得在看《朝圣》时,有一个书评中有这样一句:除了黑塞和马尔克斯,这是另外一个会让我有现实感的虚构故事。简直和我太一致了。在看这本和在看《朝圣》的一开始,都忍不住去查证了一下这是否为真实。
这本书的主题在于老年人对年轻的向往、九十岁与十几岁的两人的爱情。看到有一个书评说马尔克斯想要探讨性和爱能够超越时间。在这本书里,孤独自持的忧郁的老学究,年轻健康的少女,因为是不同的种族,所以能看到和川端康成完全不同的画风,很有趣。这也是马尔克斯一向能够带给读者的,那种自然、粗糙的野性却疯狂的美感。
可是当我看到对学究家里佣人的描写之后,奇怪的感觉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以女性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我觉得一直表现的是一种渴望,而且是自知不可得的渴望;也是一种对年老的复杂情感,想要做点什么最后只能以拉住一根年轻的稻草企图将自己拽出时间和孤独的泥潭。听起来是可以写的很宏大的,也是一种以人与时间对抗,一种无怨的爱。
马尔克斯也确实有这样的野心,而我实际看起来却觉得稍微有些亏欠,我觉得第一是视角问题,年老的学究视角完完全全和我是对立的,第二也在于那种情感的铺垫…学究对于爱和性的情感的描写有一点承托不起他曾经的过往,、生命中的经历。他最后学会爱了吗?我脑子里乱乱的没有什么答案……感觉马尔克斯的主角更适合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我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
最后想聊一下,我对老马是有一些滤镜的,他对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写得太好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都超级好看啊。可是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有太多自己的设想了,当他露出了过多自我的性格,在书里夹含一些些自私的想法时,我假想的“完美”形象就会破碎。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一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二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三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14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四
利弗莫尔开始金融投机做了40多年。
利弗莫尔说:判断趋势是件不容易的事。往往判断出的趋势恰巧和市场的实际趋势相反,趋势是逆人性的。所以,投资者一定要采取试探性的方法建仓,坚决避免一进场就满仓操作,那样亏一次大钱就完了。如果试探性建仓头寸和趋势一致了,后面采取金字塔方式加码。
很多事情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在完全正确的时机开始。我花了很多年才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一点也花了我好几十万美元。
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少见,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说到并能做到的才是罕见。那些不能放手让利润奔跑的投资者是发不起大财的。
利弗莫尔说:“我很早就发现华尔街没有什么新东西,也不可能有什么新东西,因为投机历史就像山岳那么古老。今天在股市发生的一切都在以前发生过,也将在未来不断地再发生。我进场之前就知道我判断正确的时候,我总是会赚到钱。使我犯错的是我没有足够的毅力按计划做,即只有在先满足我入场条件时才入场。对每天都要买卖的人来说,他不可能有足够的理由和知识使他每天的买卖都是理性的。不顾市场情况,每天以感情冲动进进出出,是华尔街很多炒手亏钱的主要原因。他们试图像做其它工作一样,每天都能拿一笔钱回家。世界上没有比亏钱更好的老师。当你学习怎么做才不会亏钱时,你开始学习怎么赚钱了。”
利弗莫尔说:“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股市赌博是不会成功的。”
利弗莫尔说:“大钱不存在于股票的日常小波动,大钱只存在大势之中。因此你需要判定大势的走向。”
利弗莫尔说:“多年的华尔街经验和几百万美元的学费之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我赚到大钱的诀窍不在于我怎么思考,而在于我能安坐不动,坐着不动!明白吗?在股票这行,能够买对了且能安坐不动的人少之又少,我发现这是最难学的。忽略大势,执着于股票的小波动是致命的,没有人能够抓到所有的小波动。这行的秘密就在于牛市时,买进股票,稳如泰山安坐不动,直到你认为牛市接近结束时再脱手(在熊市里做空或持现金不动)。我发现这也是最难学的事。股票交易者只有牢牢把握了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大钱。知道如何交易的人要赚取百万美元较那些不懂交易的人赚几百美元更为容易。”
---在有利位置进场后安坐不动,平心静气,时间验证。
利弗莫尔说:“我在这行学得很慢,因为我只能从错误中学,犯了错,需要时间去明白犯了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明白为什么会犯这个错。”
---从错误中学习,没有捷径。在痛苦中前行。
“一个大走势的起点可能是大户操纵和金融家玩游戏,但大势的持续必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内在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无论谁怎么反对它,反映这内在力量的大走势一定会从头走到尾。”
利弗莫尔说:“从部分获利中,我学到的不亚于失败。学股初期,在牛势中,我总喜欢股票升到一定地步先获利,等待股票向下反调时再入场。但真正的牛市,调整总也等不到。应该赚两万的,我结果只赚到两千。华尔街有个说法:你只要获利就不会变穷。说法不错,但应该赚两万的牛市你只获利两千,你也不会变富。我现在明白,傻瓜也分层次。”
利弗莫尔说:“对错误的分析应该较对胜利的分析更使人得益。但人们总是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将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仍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最简单的是与大盘比较,才可以看到差距。
“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反的时候,你希望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你的小亏最终成为大亏。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同的时候,你恐惧市场明天会转向,你过早离场。希望使你多亏了钱,恐惧使你少赚了钱。然而这希望和恐惧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一位成功的炒手必须时时和人类这根深蒂固的天性搏斗。在希望的时候,他必须恐惧,在恐惧的时候,他必须希望。”
“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才能在这行生存。我从不接受别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任何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能给我较自己的判断更多的利润。”
“我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觉得自己能理智地玩炒股游戏。”
“投机这是艰难且需要恒心的行业。炒手们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很快就从这行消失。”
市场只有一个方向,它既不是空头,也不是多头,而是正确的方向。
在这一行中,一个人必须靠理论和实际。投机客一定不能只是个学生,他必须同时是学生和投机客。要研究,要操作。缺一不可!
一个人犯错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就真冤了。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五
读书的机缘是会有很大影响的,什么境况下恰好碰见了什么书,那是极妙的。
前两天,我正被人气到了,晚上看木心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时不时被逗得噗嗤一下笑出来,实在得意。比如他说:给恶人定性定名,给善人一种快感,看透一个恶人,就超越了这个恶人。
鲁迅的大量讽刺文,对象太具体,今日没有人看了。大的叛逆,要找大的话题。攻击上帝的,是尼采。攻击宇宙的,是老子。他们从来不肯指具体的人、事。
原则:攻大的,不攻小的;攻抽象的,不攻具体的。我也气过、攻击过很多人事,但终于放进抽屉,不发表,不抬举他们——要找大的对象。
音乐不能讽刺任何东西,没有“他妈的进行曲”。弹一曲琴,能把你的仇敌气死吗?音乐是纯粹的,这是它的弱,也是它的崇高。
也巧的是,在我随意翻看过的章节里,私以为他讲中国戏曲小说这些不甚严肃的东西讲得最好,也跟他的言语风格很协调,诸如魏晋风骨和欧洲文学他就讲不生动了。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六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李光耀是谁。连岳在公众号里介绍过几次,但我并没感受到这个人有多厉害,也很快就忘记了名字。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心脏怦怦怦的跳,觉得自己手里的这本书,是本武功秘籍。我的大脑像突然间被开发了,即使都半夜两三点钟,都不能让我的大脑停止思考。我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突然间理解了很多东西。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朗读着看完的,边读边若有所思。同时也看到了连岳很多观点的影子。也越来越在意企业家精神还有务实的概念。我还没有出过国,但是现在,新加坡成了我第一个想去的国家,当然是等疫情结束后再去。
李光耀是谁?新加坡国父,可以说没有李光耀,就没有今天的新加坡。李光耀看问题,一针见血,他能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和规律,他有看见未来的能力。这本书说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表面上跟我们普通人,距离的很远一样。可是,我不仅仅看到这些,李光耀的观点,用于治理国家,但是,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也同样适用。
李光耀说,中国已经有成为世界强国的实力。如果别的国家侵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那么中国只需要禁止外国人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就能实行经济制裁。中国无须动用武力,就能对其他国家产生极强的影响力。因为,经济因素,决定了根本趋势。中国实施民族复兴的主要挑战是,从内部看是文化,语言以及不能吸引,同化他国人才。因为中文很难学,有些外国人在中国待了几年,能说中文口语了,但是他们却很难能掌握阅读中文的能力。所以中国很难留住他国人才,中国的创新能力很难比过美国。汉语给中国吸引同化其他国家的人才增添了巨大的阻碍。这也是为什么李光耀要把英语作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原因。李光耀这么做,是为了向世界开放新加坡,使新加坡能接触并利用那些促进发现,发明与创造力的主要力量,这些力量不仅存在于英语这门语言中,还存在于英语的思维方式中。
这里我看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当初还觉得自己读的英语专业是个软肋,因为觉得所有大学毕业生都会英语,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但是,我现在不这样认为了。毕业后,从事的跨境电商,很多同事的英语不好,也能做我的这份工作。但是要真的做好,是离不开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而我英语专业的,就不怕英文的阅读也敢于找外国人交流。我接触的资料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可惜的是,毕业这几年,其实我的英语一直在退步,因为我总觉得,够用就行。这“够用就行”的思维,真的很害人。怀念大学的时候,天天早上六点朗读背诵英语课文,晚上晚自习图书馆看英语小说的日子。现在,我要重新重视我的英语能力,即使不出国,也要准备托福和gre这些考试,仅仅是为了防止英语退步。让考试给自己一些压力。
美国的主要优势是,美国人对待生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们敢于打破一切,然后进行分析和重新定义。美国经济出类拔萃的根源在于美国人富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和投资者认为风险和失败都是自然的,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当他们失败时,他们能够做到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一切重新开始。每一位成功的美国企业家都尝试过很多次,也失败过很多次,很多人都是反反复复地尝试,直至成功。很多人成功之后继续创办新企业,正是这种精神催生了动力十足的经济。
这里我看到了美国厉害的原因,就是务实的态度,和企业家精神。务实的概念一: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什么能够实现,什么不可能。(可以用这个观点,判断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是不是靠谱的。)务实的概念二:个体的利益是主要的。(正是因为强调个体利益,所以人们工作才会越来越认真。这里要普及一个概念,很多人都喜欢高福利,但是,往往高福利造就的是懒人。以后我自己开公司了,我也不会设置高福利。)务实的概念三:要检验一套政治体制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建立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否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标准,能够在确保人民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所以,以后自己开公司了,我也不会太强调民主。)务实的概念四:务实就是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一:企业家和投资者认为风险和失败都是自然的,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当他们失败时,他们能够做到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一切重新开始。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二:每一位成功的美国企业家都尝试过很多次,也失败过很多次,很多人都是反反复复地尝试,直至成功。很多人成功之后继续创办新企业,正是这种精神催生了动力十足的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三:企业家精神就是,你可以做到任何事情。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四:财富的积累是实现进一步增长所必需的。财富来自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敢于冒险享受(不要过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励那些有才华的,勤勉的人力争上游,不利于激励他们努力提升竞争力。所以,人应该喜欢有竞争的环境。)。
企业家精神是发现新机会并勇于冒险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出能够增加价值的新产品,新流程;良好的管理者必须开拓新市场,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创新与技术的关键是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人才,创新才能成为教育和培训的一部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就是为了促进创新。如何培养企业家呢?需要创造文化背景,崇尚节约,勤奋,孝顺和忠于家庭,最重要的是我们尊重学习和学问。一旦价值观确立下来,这些习惯就会根深蒂固,自我强化。在知识型经济中,要创造财富,人才是最稀有,最宝贵的资源。
这里我看到的是习惯和价值观的力量。我会思考,我如何才能成长?其实,成长就是由一个一个习惯构成的。那就是坚持不懈和脚踏实地。个人发展原则:在你拥有一件事物之前,你必须想拥有它,而想要拥有一件事物,首先就意味着你要有能力发现自己需要什么,其实还意味着你要有能力训练自己,组织自己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所以,就要求你按照优秀的人或者富裕的国家的模式去塑造自己。这不就是笑来老师说的“活在未来”的概念吗?要明白,社会阶层不是固定的,社会阶层是流动的,所以,要相信自己,“我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这本书还说了很多比如,印度的问题,俄罗斯的问题,还有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问题,中国的问题,美国的问题,还有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等等等。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这本书,会启发你思考的。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找李光耀的书来看。还有咱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记,也相当的吸引我。他们都是务实的人,他们也都是企业家,都是我的偶像!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七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每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总会想到北京城南发生的那些事情。主人公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里。在惠安馆里,英子结识了纯真的友谊,她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成了好朋友。在别人眼里,秀贞是疯子,可是英子不这么想,她喜欢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发现秀贞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丢失了孩子,才一蹶不振。秀贞的故事非常凄惨,英子对她很同情,并帮助寻找她的女儿小桂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子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脖子上有一块印记,很像小桂子,就带她去找秀贞,历经磨难,终于母女相认。秀贞带着女儿踏上寻夫之路,却惨死车轮之下。英子得知这一切,非常伤心。后来英子也搬家了,上学后,她在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在她眼中这个年轻人性情随和,也是慈祥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并约定一起去看海。直到有一天警察来把那人抓走,英子才知道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去偷了东西。看着年轻人的背影,英子十分难过。晚上睡觉前英子悄悄地写下“我们看海去”。英子十三岁那年,爸爸因为得了重病去世了,英子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英子,她天真、纯洁、善良。她对待秀贞,对待年轻人,都能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体会他们不为所知的苦。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像英子那样真心待人,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少一份痛苦,多一份快乐吧。成长中往往会有一些挫折,我们要像英子那样,笑着面对,这样才能把困难打倒。
我回忆我小的时候,遇到困难会有些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现在看见英子他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坦然面对,积极向往,我不禁有些惭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那座城里,是我们的童年,有喜怒哀乐,也有酸甜苦辣,童年如流星,一去不复返,我们一定要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八
刚住进胡同的英子,认识了惠安馆的秀贞。在大人的眼里,她成天疯言疯语,是个疯女人,而在小英子眼里,她却是个好玩伴。另一个同英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妞儿也是她结识的好朋友。英子愿意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喜欢秀贞看到她时快乐的样子。英子爱和妞儿一起蹲在西厢房里喂小油鸡,爱看妞儿扭着身子唱戏。她的这两个伙伴都有着凄苦的遭遇。秀贞失去了孩子,妞儿是个孤儿,被养父逼着去唱戏。一个是寻找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英子用她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她俩。可成人的世界当时的小英子又怎会完全懂得,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秀贞和妞儿已经离开了她的生活。
英子带着担忧与困惑进入了另一段生活,她随父母搬入了新家——新帘子胡同。上了小学的英子喜欢学校的生活,喜欢教唱歌跳舞的韩老师。在新的生活中,英子又与一个陌生男子成了朋友,虽然这个大朋友的话她似懂非懂,但在她的眼中,男子是性情随和的老实人,也是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大街上人群兴奋地叫喊着:“贼被捉住了,贼被捉住了。”当得知正是因为自己无意中的话,男子才被警察抓走了时,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她再一次感到了困惑,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这残酷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走入英子的童年,又走出了她的童年,秀贞、妞儿、小偷、还有兰姨娘、宋妈、父亲……经历着快乐、悲伤和困惑的小英子也慢慢地成长着。
细读着英子童年的故事,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怎样,但他们都有着对团聚的向往,对摆脱旧的婚姻制度,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怀揣着希望。
小说的语言是淡雅灵动的。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悲欢离合,却无半点声嘶力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弥漫书中《送别》(李叔同)的那伤感深情的曲调,令人久久回味,不忍合卷。
李光耀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九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xx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xx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