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实用20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家可以从这些教案范例中借鉴到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一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二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吗?嗯,有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邻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你们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她的邻居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作者简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送水,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一家尽力帮助老王,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厚道仁慈、知恩必报的美德。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我”老王的交往。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政事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4)老王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他孤苦伶仃,却朴实善良。“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他生活艰难,居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在他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五)小结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三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说明:
本课作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这篇文章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四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何所营:做什么用。
b.翩翩两骑:轻快洒脱的两位骑兵。
c.驱将:赶着走。
d.充炭直:抵充一车炭的价格。
7.本诗描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的深切同情。(2分)。
答案:
6.b。
7.宫市,劳动人民。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五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六
课型:诵读(诵读——鉴赏——诵读)。
重点:1.多种形式诵读文本。
2、分层次有目标诵读,感悟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品鉴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课件:配乐flash。
教学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河流,走进诗歌盛世——唐朝,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唐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1、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知晓大意。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讲给大家听。(师配乐诵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衣裳两骑翩翩口称敕叱白衫儿等)。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进入诗境。
烧炭—运炭---卖炭。
说说看哪几句是写烧炭?哪几句写卖炭?
知道理解(“伐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2)从老人的外貌看你觉得老人烧炭的生活怎样?能用一个字概括吗?(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读读前两句诗来细细体会。
(4)孩子们,看到老人烧炭如此艰辛,我们内心能平静吗?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指名读、集体读。
小结: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2、课件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谁能来读读这两句诗,读懂了吗?(说意思)。
(1)你读的第一句是什么句?(问句)加重语气读。
(2)老人烧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结:是啊,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们,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品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老人卖炭的情景。
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带着这些感受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
你能和大家说一说读出感情时把哪些词重读了吗?
“何”“可怜”“愿”
谁还想读这两句?
(配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学生和老师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诵)。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读了整首诗你的心情又怎样?苦!命运悲惨!封建社会制度太黑暗了!
总结:
孩子们,再一次让我们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开始准备这节课时,我就以平时讲语文课的模式来备课,重点句子的分析指导,体会朗读。一节试讲课下来课堂环节的设计全被推翻了。“这是诵读课,一节课要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组内同仁的指导下,我这才渐渐明白了诵读课应该怎样去讲。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先是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其次在备课时,体现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在这六年来所积累大量的相关唐诗、宋词、古诗文及作者等相关知识做以简单的汇报检查,然后再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极大兴趣,在经过老师的配乐朗读,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层层深入朗读。从作者到诗意,再到其意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与韵味,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真正达到了诵读课的目的。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七
3、领悟作品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品的内蕴
领悟学习作品独特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研讨、总结
幻灯片
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鲁迅作了介绍,我们今天就来再次领略一下鲁迅的博大的胸襟与坚强的斗志。打开课本,翻到第六课。(板书:雪 鲁迅)
二、学习文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解决。(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博识、处子、粘结、粘连、消释、褪尽、凛冽、旋风、旋转、脂粉奁)
下面找一位学生来朗读一下这些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
听录音朗读,看看作者共写了几个地方的雪,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板书: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在《雪》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运用圈点勾划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每个小组任选一至两题。(出示幻灯片)
(1)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2)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
(3)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4)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分析讨论,而后派代表进行发言。
(1)(2)之后:你们能不能把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有关句子朗读一下?
(4)之后:齐读最后两段。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对江南雪与朔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江南的雪是温润的美,但不长久,相比而言,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既欣赏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板书:博大的胸襟 坚强的斗志)
三、品味语言,感悟鲁迅的文章风格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语言确有他的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感受鲁迅语言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4)第四自然段中的“但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所有的文字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过程当中,也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的文风,注意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雪的诗歌,请大家回忆一下,说出几句有关“雪”的诗句。
五、课外练笔
学习了鲁迅的《雪》,我想同学们一定对雪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吧。课余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优美 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 独立不羁、壮美 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八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
1、第一段,“轼”名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车子的各部件,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轼是车前的横木,乘车人可将手俯按在上面,有装饰车子的作用。所以,“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行文几度曲折而后揭出正题:“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呀,我担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饰啊。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自幼父亲就看清了这一特点,劝诫他多加外饰以免遭祸。这正是为他取名“轼”的初心。
2、第二段,“辙”名说。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之车无不循辙而行,但论到车的功用却没有辙的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辙无论功之福,也不遭仆毙之祸。“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说苏辙的性格会免于灾祸。一说“免”同“勉”,勉力、尽力的意思。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他取名“辙”的深意。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并能尽力王事,后位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3、补充介绍: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4、拓展思考: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1。试摹拟作者的口气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乎,吾知免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谈谈作者对两个儿子不同的希望。
“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表的修饰啊!”“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劝诫苏轼多加外饰以免遭祸;劝诫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
2。杨慎说作者“深知二子”,从这篇短文你能看出作者两个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苏轼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九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明确: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卖炭心切。
问:“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一句哪几个字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明确:“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多么不容易啊!
6.朗读第一部分,教师小结:这一节写卖炭翁烧炭、运炭的艰辛。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动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诗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7.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诗人掉转笔锋,故事情节也急转而下。“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通过对他们衣着(“黄衣”“白衫”)的描写,点明来者的身份,原来是宫使和他的爪牙。
问:“偏偏”一词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明确: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
学生回顾卖炭翁又是一副怎样的形象(结合第一节的外貌描写的字句以及再次对照插图)。
这就同蓬头垢面、老态龙钟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写他们的行为,“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问;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明确:动词有“把”、“称”、“叱”、“牵”。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言炭的数量之多,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问:“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明确: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
千余斤的炭换回来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可怕的宫市制度!
8.学生朗读第二部分,从中细加体会。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9.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0.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五及语文作业本第八课练习。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一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八)有感而发:小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九)结束语。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十)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三
课型:诵读(诵读——鉴赏——诵读)。
重点:1.多种形式诵读文本。
2.分层次有目标诵读,感悟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品鉴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课件:配乐flash。
教学流程:
一、白居易作品引入。
这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河流,走进诗歌盛世——唐朝,学习白居易写的一首唐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
1、解题。
齐读诗题,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是写谁吗?你怎么知道他是一位老人呢?(理解“翁”)。
2、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知晓大意。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老师来讲给大家听。(师配乐诵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同桌互读,指名读(流畅、声音洪亮、有节奏)。
正音(衣裳两骑翩翩口称敕叱白衫儿等)。
2)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进入诗境。
烧炭—运炭---卖炭。
说说看哪几句是写烧炭?哪几句写卖炭?
知道理解(“伐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2)从老人的外貌看你觉得老人烧炭的生活怎样?能用一个字概括吗?(累、苦、悲)苦在哪呢?再读读前两句诗来细细体会。
(4)孩子们,看到老人烧炭如此艰辛,我们内心能平静吗?那就带着你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指名读、集体读。
小结: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感受到了老人悲惨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老人寄予无限同情。
2、课件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谁能来读读这两句诗,读懂了吗?(说意思)。
(1)你读的第一句是什么句?(问句)加重语气读。
(2)老人烧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或者吃的和穿的)。
小结:是啊,老人仅仅希望吃饱穿暖,他没有更高的要求。穿着如此单薄的他最盼望的竟是天再冷些!孩子们,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刺骨的寒风吹得他涩涩发抖。
3.下面请同学们轻声品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老人卖炭的情景。
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谁能带着这些感受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
你能和大家说一说读出感情时把哪些词重读了吗?
“何”“可怜”“愿”
谁还想读这两句?
(配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学生和老师共同入情入境的朗诵)。
卖炭翁的炭卖掉了没有,他还有什么悲惨遭遇呢?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完,拿起课本请同学们自读余下的诗句。
故事的结局怎样呢?(老人的炭没有卖出去,被宫使给“换”走了。)实际上就是在抢!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老人辛苦到头一车木炭被抢后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读了整首诗你的心情又怎样?苦!命运悲惨!封建社会制度太黑暗了!
总结:
孩子们,再一次让我们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开始准备这节课时,我就以平时讲语文课的模式来备课,重点句子的分析指导,体会朗读。一节试讲课下来课堂环节的设计全被推翻了。“这是诵读课,一节课要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为主”在组内同仁的指导下,我这才渐渐明白了诵读课应该怎样去讲。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并展开教学的,先是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其次在备课时,体现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特点,把学生在这六年来所积累大量的相关唐诗、宋词、古诗文及作者等相关知识做以简单的汇报检查,然后再导入到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极大兴趣,在经过老师的配乐朗读,学生的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层层深入朗读。从作者到诗意,再到其意境,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古诗文的节奏与韵味,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也真正达到了诵读课的目的。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四
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完成12~13题。(共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答案:
1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的揭露与抨击(1分)。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五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六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七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八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本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是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2.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3.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4.黄衣使者: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5.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6.驱将:驱赶着走。7.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8.直:同“值”,指价格。
诗句大意:
卖炭的老翁,在南山中砍柴烧炭。他满面尘灰、烟火熏黑了面容,两鬓灰白,十指都被染黑。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呢?只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口中的食物。可怜啊,老翁身上的衣裳正单薄,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价钱而希望天能更冷。
夜里下雪,城外积起了一尺深的雪,卖炭翁天刚亮就驾着炭车辗过道道冰辙艰难赶路。牛已十分困乏,人也十分饥饿了,就在市集的南门外面的泥地里歇歇脚。
那两个趾高气扬的骑马而来的人是谁?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手下爪牙。他们手拿文书口里说着“这是皇帝的命令”,便吆喝着赶牛,将炭车掉转方向牵引着往北而去。这一车炭,足有一千多斤,宫使就这样驱赶着拉走了,卖炭老翁心里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宫使将它们系在牛头上充抵炭的价格。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十九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前两首学过的唐诗,先齐声背诵,再提问(出示幻灯片):
第一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第二首诗中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明确:
绝句。
律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2.导入:再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一篇乐府诗体裁的文章是什么?《木兰诗》。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择要写入幻灯片)。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幻灯片显示: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5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问:“一尺雪”说明什么?
明确:雪大,路必难行。
这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卖炭翁的?行动。
问:“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初中语文卖炭翁教案篇二十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小结: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文的教学目标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对诗歌的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掌握得不错,这种以学生理解分析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较浅显的诗文篇目。
不足之处学生们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中,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情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明白现在的美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