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精选16篇)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体。总结时应避免重复和啰嗦,要言之有物,抓住重点。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学习,大家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一
近年来,流行音乐,尤其是爱情歌曲充耳可闻。我们不能否认流行歌曲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做为一名青年教师,为使下一代接受“美育”熏陶,端正音乐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歌,它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还有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种类,都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如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江苏民歌《茉莉花》等等,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尊心。
二、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欣赏教学中,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怀古》、《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大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在实践中增长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前不久我们李埝乡文化站搞了一个乡土文艺演唱会,在全县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我们学校特地请来其中的几个主要演员给同学们做讲座,并且当场表演了极具民族气息的几个节目,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兴趣小组,每周定期活动,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另外,还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另外,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上的一条灿烂的光辉大道。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二
吉利区第一初级中学,河南洛阳471012。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一、通过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特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有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彝族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的特点和丰富的音乐文化,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如:蒙古族民歌曲调高亢,节奏自由宽广悠扬,声音要求粗犷。藏族民歌活跃热烈、朴实优美,声音要求自然流畅等特点。又如朝鲜族歌曲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鸣”,其我们非常了解的歌曲《桔梗谣》《阿里郎》等,在学习时也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自己体会和总结歌曲特点,慢慢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活动,新的概念和知识技能的形成都是以感知开始的。如果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参加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感受音乐,调动情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生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很少,特别是他们的风土人情、服装服饰等,如果只凭老师的解说就会显得很空洞、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帮助孩子们更真切的感受与理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七年级蒙古族歌曲《牧歌》时播放有关草原风光片段,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白鸟歌唱、毡包犹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让学生了解蒙古人民以放牧为生,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特点,无需更多的语言,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们的心情,引起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
三、演唱与律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少数民族人民都具有能歌善舞的特点,他们的音乐律动感和舞蹈性都很强,而且各有特点,因此我在上课除了学唱之外,也让学生们学一学他们的舞蹈动作,我感觉这样对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特点会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维吾尔歌曲《青春舞曲》就可以让他们带上维吾尔族的小帽敲起手鼓,模仿几个维吾尔族舞蹈的简单动作,学生非常兴奋,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边唱边舞,在这样特定的音乐情景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要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在课堂中传承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我觉得首先自己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同时,结合现在新教材,我们要吃透教材,努力掌握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以“刘三姐”为例,在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探讨了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旨在说明传承广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期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刘三姐。
一、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从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上看,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与民族音乐的实际内容分不开,多半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压抑的情绪较多,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二、“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体现民族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注重体现民族性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彩绸剧目、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原著改编而来,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主要的.故事情节都穿插着广西当地的民歌,注重体现民族性,有民族歌曲的影子,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在每一个细节处都有所体现民族风格,承载着壮族民族歌曲的“传承使命”。
(二)表演形式生活化。
贴近少数民族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表演形式生活化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刘三姐》以“歌曲”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在民众的口头传播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山歌对唱”使表演形式生活化,包括与众乡亲的对歌与三个秀才的对歌,鼓乐声声,山歌悠扬,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不乏生活情趣和生活色彩,表演形式生活化毫无保留地被展现了出来。
(三)民族韵味艺术性。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音乐圣地,“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还表现在民族韵味艺术性方面。广西歌舞剧的里程碑《刘三姐》为代表,对民族歌曲的演绎,独具韵味,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还在于它描写出壮族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为广西歌舞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壮族百姓积极乐观、韵味十足的艺术气息,因此,探索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三、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
(一)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的关键。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如把“刘三姐”民族音乐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在钢琴课程、声乐课程、作曲课程、合唱课程中,增加“刘三姐”民族音乐内容,使“刘三姐”民族音乐以高度的综合性和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
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刘三姐”民族音乐为例,在广西本土歌舞剧的音乐创作社会活动中,直接运用“刘三姐”民歌歌曲进行加工改编,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展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唤醒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基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汲取“刘三姐”民族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从高校教学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积极探索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兰.试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大舞台,2014(03).
[2]贾单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j].戏剧之家,2016(02).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四
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能涉及到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容很少。我国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开设,多受到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影响,导致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合不够。故,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活动中十分必要。
高校其实是培训人才的重要基地,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让高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教育能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要找到适当的切入点,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知识。但由于民间文化组织形式明显带有不确定因素,若在教学活动开设期间单纯的依赖民间文化的组织形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新希望,所以要重视民族传承的重要力量。基于此,可以判定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的传承机构,是十分利于民族文化传播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高校教育的基础。
高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是重要的依托,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从现阶段的`高校教学角度探寻问题,部分高校将音乐课程设置为基础性的教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也是精心挑选的教材,其实这是十分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加之,全球化发展已经涉及到世界上的多个领域内,为能在国际舞台上一显身手,就应该充分显现出我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容。音乐文化一直被看成是高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所以能与民族音乐进行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高校师资队伍,不但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也能为课程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能从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角度探寻问题,就能解答出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遭遇到的问题和疑虑。因此,为让高校音乐教学能与传统的音乐传承更好的契合在一起,就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科研队伍。高校要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多与兄弟院校交流互动,了解到当前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并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更好的进行民间音乐的传承。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能死守一套,不进行更新。其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通过革新的教学模式,保留先进内容,剔除落后文化,所以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时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先给学生选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流行民歌元素,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给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民歌如《走西口》、《小河淌水》等,给学生多播放几个版本,让学生对比进行欣赏,最终选择自己喜爱的版本,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注意到龚丽娜的《走西口》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能真挚的将留念亲人的情感凸现出来,给人以感同身受之感,学生通过欣赏民歌音乐作品也开始重新审视龚丽娜这名歌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她,并看到她将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巧妙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独有效果。使用该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开发性特征,其实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先吸收先进的文化,然后在先进文化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创新,从而让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推行下去,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使用上述教学方法,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内。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完美融合。
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开设期间,为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创新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音乐和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从音乐的技术层面考虑问题,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较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体会到演绎的技巧,这将更好的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第二,教师为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系统性的认知,就要将传统音乐分类,通过分类学生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并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有价值;第三,开展音乐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通过互动教学提问的方式,使用情境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民族音乐展示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音乐和高校的音乐教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对引导学生认知音乐文化规律有着积极影响。
三、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内凝结着中国五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也是能集中体现我国音乐问题的关键点,能彰显出中华音乐文化的实质内涵,这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指导。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统机构,应该吸收民族音乐优势,弥补传统教学不足,所以两者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基于此,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最终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五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六
摘要:笔者在下文中探讨了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困境,并阐述民族音乐的独到韵味以及教学价值,从民族音乐的规整、教科书的编纂以及推介、音乐课的师资力量构建、教学形式的推陈出新等层面,阐述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继承;发扬;探讨。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元素,也是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瑰宝。全球的不同国度的音乐文化,无不在本国与他国的交互融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我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音乐能够映射民族文化鲜明特征,并且其在民族文化中所起到的传承作用也极为明显;其就像是在古老的中华沃土上诞生的艺术奇迹。悠远的中华文化、璀璨夺目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形式,不仅让我国公民陶醉,更让世界为之瞩目。然而由于各方因素,其中的问题亦不少。
我国民族音乐是非遗项目,因其独到的感染力在全球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节节攀升。“民族音乐的汪洋”、“歌曲与舞蹈之乡”、“音乐文化的奇迹”等等饱含溢美之词的称呼是对中华民族音乐的高度精粹。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学不管是在课程设立抑或教学形式方面,大部分都借鉴西方音乐教学的模式以及形式,在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以及配器等理论的传授过程中,剽窃国外音乐理念的情况居多,而忽略了对本国民族音乐的挖掘以及应用。从中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情况来讲,大部分学生对国外艺术了如指掌,而对本国民族艺术文化却知之不祥甚至根本没有去了解的想法。在如今的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这对我国古老文明的冲击是剧烈的;特别是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来说更是如此。一部分人甚至指出:中国未来的音乐之路会与国外音乐发展之路重合,自此刻意贬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误导我国高校大学音乐教学,这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并不公平。而阅览中国高校音乐教程的教学提纲,国外乐理所占的比重极大,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其中却屈指可数,虽然一部分高校在课程布置方面添加了《民族音乐》教程,然而本国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在其中仅仅是一笔带过,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意义不大。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无法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是一种异象,有逐渐脱离主流的态势,这应引发我国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上佳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热烈的情感诉求,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有极大的助益。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通常能够显示出巨大的思想价值,高校传授民族音乐的乐理,对学生来说,不但能够增广见闻,也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民族音乐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貌与精气神。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诞生、成长以及成熟,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情况的真实记载。高校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领悟,提升其民族自尊心,让其以本国音乐为荣是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七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依托,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学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音乐设置成基础性的教学课程,而使用的音乐教材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同时,全球化已经涉及到更多的领域,要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音乐文化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的基础,与其进行完美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完美融合。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打破一贯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音乐教学与文化传承进行完美的结合。首先,就音乐技术层面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熟悉了解该作品所使用的演绎技巧,加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其次,教师可以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最后,在进行音乐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专门的音乐作品进行授课,借助互动性提问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机的融合,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发展规律。
(二)树立正确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不是死守旧的一套,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事实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将先进的内容保留下来,将落后的文化剔除。因而在开展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就等同于在吸收其他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有力教学队伍。
一批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学课堂质量的保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从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在教学课堂发挥指引作用,能够解答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因此,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相结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对此,高校应担定期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教学素养,构建出有力的教学队伍,更好的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华五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集中和体现,全面诠释出中华音乐的实质性内涵,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联系十分密切,高校是进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显得很有必要。对此,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了,采取先进性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路径才能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八
多元文化的兴起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成为目前世界的新潮流,高校的音乐教育也逐渐引进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民族音乐的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加强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的价值。
(一)情感体验价值。
音乐是除了文字之外另外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人们都会用民族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当今的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不能被忽视,学校应重视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了解民族音乐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得中华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文化传承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积淀和浓缩,民族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家每个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被流传下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积累,它结合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色,并且融合到了传统文化中去。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民族音乐引入到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而且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交往价值。
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高校的音乐教育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之后,有利于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底蕴,在民族音乐互相交流的同时,各个民族可以对彼此的音乐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彼此借鉴,互补完善,同时这也有利于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了解。在这种交流和了解之下,更加促进我国各个民族的团结,和平共处,彼此友爱,从而整个国家得到共同发展。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主次分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有利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融入。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改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之后,不是一层不变的接纳,而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墨守成规,在确保传统文化的内涵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二)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更好的进入到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体会到中华民族音乐的价值和要表达的情感,其次,音乐是一种表达内心思想的途径,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对一切美的事物的欣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有利于学生综合私自的提高。最后,民族音乐是我国的历史产物,继承并且发展是新时代人们的责任和义务。把传承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音乐的继承。
(三)有效地统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的国际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事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多元文化要求人们全方位的考虑到如何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让学生可以用综合性思维对民族音乐做出评价,建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如果民族音乐可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民族音乐就得以极大的发展,结合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与音乐教育是离不开的。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民族音乐得以更广阔的传播,对于外来音乐文化,在鉴赏的同时要注意民族音乐的继承。除此之外,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手段是勇于创新,因此,外来音乐就使很好的创新来源。要加强对外来音乐的鉴赏的理解能力,利用其中的某些元素让民族音乐得到创新,从而使民族音乐有新的文化内涵,为民族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支撑。
(五)构建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
在音乐教育教学时,要确保民族音乐的教课有足够的课时,除此之外,还要兼顾外来音乐的课程教学,做到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安排不同的音乐教学课程,根据学生所要具备的音乐能力,安排音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而培养音乐专业知识能力强、音乐应用能力强的人才。经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培训,使学生构建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结构。在开设的课程中,要加入外来音乐、戏曲、民族音乐等多元化的授课内容,将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建立到音乐教育中。
三、总结。
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到传承和发展,这样不仅能创新高校音乐教育,还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勒茅珠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发展[j],音乐大观,,(07):16.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九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教授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教授文化的过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不可分离,两者相辅相成。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背景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真正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国家文化的情境,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为学生日后的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习俗文化和自然概况等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它寓予人的思想之中,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来说,价值观念最初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随后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逐渐树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时代等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念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比如,美国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终生为之奋斗,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整个社会提倡平等竞争、推崇强者,认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是个人状况的象征,肯定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碰到“americandream”时才不会仅仅从字面上将其解释为“美国梦”,而能够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即一种广为接受的信仰,认为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是美国人的立国精神,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人平等、拼搏向上的精神。美国人对于个人成功的崇拜也将他们引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因此,“individualism”一词会被中国的学生误认为贬义的“个人主义”,却不知其指的是美国人的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费。大人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mayicomein?”他们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为荣,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亦如朋友般随意、平和等。
2.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文化,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在习俗文化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与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如节日习俗、称谓习俗、问候习俗、称赞习俗、致谢(歉)习俗、色彩习俗、饮食习俗、禁忌习俗等;与非言语交际有关的习俗,即体态语,主要指身体、面部、头部的动作或身体某部分的姿势等非言语交际中的礼节习惯。
事实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通过具体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对隐私极为重视,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问候习俗中。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了吗?”“你到哪儿去啊?”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人们并不真想知道别人是否吃过饭,也不真想知道别人去哪里。如果我们把这些直译为“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作为与外国人打招呼的用语,就会产生误解。前者外国人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吃饭,后者他会误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人事务,让他很反感,他会认为“it´snoneofyourbusiness”。
中西方人对待颜色的不同态度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英语中的“red”除了红色之外,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是“引人生气的事”,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表示亏损、负债。而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是幸福临门的色彩,年轻人结婚时要穿大红的衣服以示吉祥如意。而西方人的婚纱则是纯净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3.自然概况。
这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状况等,下面试举一例。从生存环境来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中国人则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还有许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如“misstheboat”(错过机会)、“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fishintheair”(缘木求鱼)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自然概况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只有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对比法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只有通过不断地比较文化差异,才能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增强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东方人习惯以握手、鞠躬来表示友好,西方人更倾向于拥抱与接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不同国家表现也有所不同。在英国,人们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美国,人们比较随意,当然同性朋友交往时很少保持亲近距离,更不会手拉手、肩并肩,否则会被视做同性恋。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子女,朋友之间,距离越近,越显得亲热。
其次,教师可在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的电影、录像、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日常生活场景,如餐馆服务员与顾客的对话、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的对答、打电话时的用语及各种场合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谈话者的语调、音调、谈话风格、表情动作、着装等,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教学论文)加深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和习惯。教师还可利用当今信息来源广泛的便利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直观再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做好跨文化的对比教学。多媒体教学比黑板教学在简介地理概况时更能发挥其独特作用,一目了然地展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欣赏外国文化的能力。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学唱英语歌曲,特别是传统的歌曲.举办英语晚会,多同外国人接触,切身体会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直观地感受外国的文化。
第三,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文化现象,反复进行练习。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内容,必然包含着一个语言项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提供情境,提出目标,要求学生编对话或写短文,使学生更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可以解决中国学生学英语开口难的问题。同时,也应要求学生按英国人的习惯来说话写文章,进行交际,而尽量不用汉语思维。还可组织学生运用英语讨论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讨论的题目不宜太难,且应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讨论的题目及有关知识有所了解,可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也可由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有备而来,有话可说。
第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对手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了解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靠间接地大量阅读有关的材料。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这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阅读报纸、杂志是了解当前英美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成熟、全面。广泛阅读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异国文化,帮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另一民族所崇尚的价值和信仰,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当然,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要有实用性和阶段性。所谓实用性是指中学英语教学的对象不是英语专业学生,不需要专门学习语言学或文化史,而是需要学习最现代的日常生活英语。所谓阶段性,是指初中英语文化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能对初学者大讲文体、修辞等深层文化,而应首先教会说话。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态度,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了解异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歌曲、短诗、衣食住行等,并对其产生兴趣。
三、结语。
正是由于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20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周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规定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基础外语教学目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初级教育所使用的教材,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采用的方法,都应围绕“文化”二字做文章。也就是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吸收有关的文化知识背景,在学习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85.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
摘要: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高校音乐教学还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求知欲望,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新的发展时期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学生音乐相关的知识,还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感受能力,然后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让其可以更为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陈旧,并没有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积极探索新时期提升高校音乐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音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更好地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然而,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单一,缺乏新鲜感,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固定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开展高校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完善音乐教学模式,用创新的音乐去教育学生,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可以在一种寓教于乐的状态下,有效感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富有主体性的学生,让其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而在音乐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认识美,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心灵美,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下,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且开始积极发展音乐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往往并没有发挥出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仍然更多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学生往往是为了学习音乐知识而学习,教师则是单一地按照教材的规定规规矩矩地讲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忽略了音乐教育的初衷,而也正是在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综合教育始终无法有效开展,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进而造成了人们对高校音乐教学价值的认识偏差,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产生了误解。这不但降低了高校音乐的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好的教学模式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加高效,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能力。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需要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只有拥有了好的想象力,学生和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从而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想象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校音乐教学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往往无法有效发挥其教育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采用了大包大揽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错误的引导下产生了错误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非常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反感的心态,而在教师简单机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效理解音乐知识,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教育资源较为稀缺。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由于我国长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在培养相关人才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提升其他教学科目上。具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存在一定的资金问题,为了节省投资,学校往往忽略了聘请音乐专家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人力资源的漏洞,学生们无法学习到真正专业的音乐教育,此外,当前在岗的部分音乐教师的从业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亟待提高,据相关调查发现,各个高校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的学术研究来讲,对于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甚至绝大多数的高校尚且没有对音乐教育研究的先例,而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无法有效开展,进而造成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了一定阻碍。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们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有效发挥出音乐教学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提升:
(一)积极应用培养创思维能力的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音乐来说,其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音乐中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和创作音乐等环节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这种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讲授相关的知识外,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鼓励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让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创新性意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好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来说,培养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是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增加教师数量,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教师,有效充实音乐教师队伍,从而保证音乐教育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发散思维。其次,要有效提升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的事物,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更好地驾驭知识。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其要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平台,让教师有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灵活把控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竞争机制,有效应用于教师队伍之中。这样就能够增加教师的职业危机感,让其主动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掌握与音乐教学相关的知识和动态,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此外,还要有效稳定教师队伍。通过有效的考核和评定手段,给予教师合理的待遇和福利,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学生也会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可以说,音乐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育无可代替的。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积极研究高校音乐教育的规律,积极应用音乐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一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二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扎根于中华民族音乐,真正凸显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民族音乐教育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我们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为例,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为:绿色家园、西南情韵、瑰丽的电声、歌剧世界、花蝶、婆娑舞姿,既介绍了汉族音乐,又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既涉及民歌,又介绍了各种乐器;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系统的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
(二)民族音乐的经典性。
教材中不但介绍了诸如《茉莉花》《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等经典民族音乐作品,还收集京剧、越剧等各具特色的经典唱段,如《智取威虎山》《朝阳沟好地方》等,也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如《红色娘子军》选曲,等等。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样,音乐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民族音乐由于民族、地区、体裁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随着外来文化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断代和灭绝的危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仍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自然缺少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且有些中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笔者认为,要解决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首先,每个中学学校和教师应当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多接触民族音乐作品,学校多举办一些民族音乐的演唱、演奏比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应承担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功能。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音乐作品的背景、内涵、审美观念,挖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民族尊严、审美心理等。
(三)创新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初中民族音乐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应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予以创新。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奏两个不同的歌词版本,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并比较广东、河北等地区的《茉莉花》版本,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二胡、笛子、钢琴、琵琶等不同乐器的演奏。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是了解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当对民族音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精神、情操和素养。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三
摘要: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我国直至才正式提出研究核心素养这一议题。核心素养不是某一学科的素养,而是一项关于人的综合素养。音乐学科教育比其它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因为它也是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展开研究,再次呼唤教育界对音乐教育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核心素养;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上下都对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更加的重视,这是因为音乐教育对现代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作用太大了,要想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任务,我们只有狠抓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一、浅述核心素养内涵。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国刚刚开始起步,在参考了大量的世界各地先进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这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的相关核心素养理论给我过很大的启示。这个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上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流传于社会各界。素质教育大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应试教育重视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走入社会有竞争优势。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认为应“德才兼备”。
二、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
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讨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未来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了引领的作用。我们知道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的培养价值是非常好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情感的历练受音乐教育影响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启智开发真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内外教育与心理学界大家都比较认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就要多学习多锻炼比如:通过教师编创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学习、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地感受、学习、创新、求知音乐的潜移默化的独特魅力这样健全孩子们的美好身心陶冶孩子们健康的情操完善孩子们的优秀人格都会大有裨益。孩子们通过学习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学会一些音乐艺术技能发展多元的文化思维开阔艺术视野继而在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基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oecd的核心素养与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谐统一性。
众所周知,健全的人、成功的生活是oecd的'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这种素养是人们要面向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经济技术高度发达、新知识蓬勃发展的未来的社会的素养。oecd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这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样。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听觉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音乐艺术为媒介,是美育教育的的组成部分,同事音乐教育也是和美术教育一样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属于美育的范畴。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核心就是音乐时间和音乐创造能力。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力、表现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来自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课堂开展、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看听学唱、创新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和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创造了艺术”音乐能力的获得必须要在实践中,实践出真知。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歌唱能力、识谱能力、创新能力、乐理掌握能力都要好好的培养,让孩子们能视谱歌唱、能看懂音乐常识、能演奏简单乐器、能够分析简单的谱例,能较好地创作创新,能用合适的形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应具备音乐知识经验积累,应熟悉掌握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
(三)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启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想表现传达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有时候我们会产生共鸣。有些音乐催人奋进、有些音乐宣泄我们的情绪、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动力,使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受到影响。我们在学校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让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用健康的音乐作品去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创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中小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期”,应该加强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在中央不断加快推动现代教育的前提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和其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注重其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性能力和人文情怀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04.
[2]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四
在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时候,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秉持着多元的认知理念和思维,为将来投身于学期教育事业奠定基础。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革音乐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事实。文章就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对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讨论。
一、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当中的,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思想传播的重要实施者,所以做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一定程度上对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的时代教育环境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2.保护和传承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音乐的形式和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音乐形式已经濒临失传。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多种文化属性的音乐学习,对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音乐文化的集成和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融合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学会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眼光审视我国的学前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模式依然沿袭着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让我国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展现出一种时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并且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能够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音乐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要加入到教育行业中,所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所以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将理论实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促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统一的能力。其次,在音乐教育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在学前教育工作中顺利展开教育实施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充分的展示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中要巧妙的将中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在其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中,对儿童的价值观、民族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3.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不仅有中国的音乐,还包含了多元丰富的西方优秀音乐。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应该适当融入多元价值的国外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宏观价值理念和多元化的音乐认知。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无国界,自由的精神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并且教育观念是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音乐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根据先进的时代音乐知识体系纠正落后观念,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行为的及时更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出西方经典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4.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具有专业知识架构和专业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注重对音乐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只有师资队伍的壮大,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学习到高水准的音乐教育。高校应该以学生未来投身教育事业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的学前教育环境中,参与实习;让学生的音乐教育知识在实际学前教育环境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揣摩出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风格,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承担着启蒙儿童认知和健康性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优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国的传统音乐,吸收和借鉴国际上的优秀音乐文化,通过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指引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游怡.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大众文艺,2015(23)。
[2]薛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探索[j].黄河之声,2016(09).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五
因此,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精华并不断予以创新改造,切实地将思政教育合理性内容灌输其中,这样思政教育实效性才算发挥完全,才能令广大受教育主体人文素质获得更高层次地提升。
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功能开发、良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探索创造等措施内容,加以系统化探讨论证,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数量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
一、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内涵机理论述。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校园文化主张以校园作为核心空间,使得校园内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交互式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状态,为后期多元化办学活动长期布置交接,奠定基础,实质上就是特殊样式的校园精神和文化交流氛围。
相比之下,微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偏重于高校学生一系列课余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主要在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指导下进行,当中自然地融合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要素,一时间令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将他们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同步予以改善。
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透过社会汲取整合合理数量的先进化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对单位学生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影响,长此以往,令他们后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都能够主动迎合新时代思政品德规范性要求。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篇十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的发展,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及社会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声音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能力及文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探究音乐教育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影响,提出了有利于新时期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影响意义的几点教育意见:
音乐通过不同的旋律及词曲创造出一种无形的形象,并借此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根据《论语》记载,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韶月演奏就感受到了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善意,甚至被这音乐所倾倒,竟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知,自古音乐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音乐又如何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1.1音乐能陶冶情操。音乐是灵魂的展现,具有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的多。”它既能让创作者抒发情感,感悟生命;又能使倾听者愉悦感官,震撼心灵。可以说它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传递、美好的享受过程。优秀的音乐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楚汉相争之时,一首楚音成为促使项羽兵败的重要因素。在法国大革命中,一首《马赛曲》也成为了打败普奥联军的重要力量。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当时激励着无数战士奋勇杀敌的重要曲目。这些都是音乐促使人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案例,其实音乐也可以给人到来平静和谐,使人凌乱的心情得到放松。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摇篮曲》,还有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等都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放松,缓解心理压力。
1.2音乐可以宣泄感情。因为音乐是一种以感觉器官感染人心的重要方式,是最直接的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使音乐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使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为音乐是超越知识经验障碍的,优秀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直至灵魂深处,让人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所以,可以说音乐是精神的源泉,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深邃含义能够让中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切实体会到音乐作品的感情和已经,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性格转型的关键时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及生活,形成一种开朗、乐观的性格。
1.3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中学生智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会为学生安排歌曲演唱、器乐演奏及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仅愉悦学生的听觉,还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活跃学生全身各器官。这样,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也可以起到提升学生记忆力的作用。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的左右大脑中,左大脑主要用于理性思考与计算,负责阅读、数学运算及推理、书写及语言表达等,右大脑主要用于感情与艺术表达,属于潜意识大脑,负责音乐、空间知觉及美术艺术等。
根据现代素质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工作应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了解学生身心需求,改革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创造性、灵活性的将教材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
2.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关于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让孩子学会些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中主要强调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己,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所以,音乐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合理安排与学生实际需求相一致的学习内容,以使他们达到身心和谐。
2.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更好的生存与认知社会。知识固然重要,能力更是不容忽视。音乐教育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此外,现代教育理念下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音乐教育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人格塑造要求。
2.3实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传统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与享受音乐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知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在音乐中体验快乐,享受音乐所到来的美好。因此,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同等重要,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现实能力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大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和身心和谐的人。综上所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因此,本文在梳理了音乐教育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音乐教育为实现这种积极影响所应做到的一些要求,望能够为音乐教育更好的发挥其愉悦中学生身心发展优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旭.音乐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吴雅芳.音乐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