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热门21篇)
在读后感中,我使自己与主人公进行了心灵的共鸣,体验到了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流畅,同时展现个人的思考和文化素养。以下是一些读者对科幻作品的读后感,他们从未来科技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遐想。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一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二
买到《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月,一直没有闲暇的时间再从书柜里拿出来,如果不是在书柜里找另外一本书,躺在角落里的它不知道还要再躺多久。泛黄的书皮上印着几个烫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个性的草书书写而成,显得苍劲有力。随便翻了翻,里边的内容,古典中透露着着几丝禅境,说理与智慧中透露着哲学与生命的光辉。
目光和身心荡漾其中,犹如一个荡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夫,拨云见雾,顿时内心敞亮许多。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反思和细细的品味。拿出来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书的作者引用德国哲学大师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的思想较为精辟,所谓三变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首先应该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骆驼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誉,一直被认为刻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意味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经受社会、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练。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打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淬炼只会让我们的身体,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比方讨厌学习,我们却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学习,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我们每个人像骆驼一样,按照生命既定的轨迹一级级艰难的攀爬。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像一条蛇一样在蜕变,或者像一只蝴蝶一样在破茧中挣扎,其实这种难受,折磨,无奈,和痛苦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积蓄。
默默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化成牛、马、甚至是羊,但有一种人最终会变成狮子。狮子与骆驼最大的差别是,骆驼总是按照别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这些实施者会是父母老师,他们要我们怎样,我们就的怎样,我们常常无法反驳,这常常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而一旦变成狮子,很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摆在面前,要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常常是走对了,就会信心百倍的继续下去。一旦出现选择上的错误,很多糟糕麻烦的结果要自己承受,同时也就失去寻找借口和抱怨别人的权利。
比方说,考上大学后选择上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上班后选择什么样的恋人,创业后选择什么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其实每一步都充满艰险,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负责,选择错了必须自己承受。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因为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借口。
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具有了攻击性,一种是我们拥有了“全能型”自恋。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会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放厥词“顺我者倡,逆我者亡。这时候,一旦那种野性释放出来,要么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毁灭世界。如果这种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会产生无法估计的价值或者意义。
另一种“全能型”自恋,就会觉得自己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甚至觉得是世界围绕自己在转动。有一部电视剧《笑傲江湖》,里边就有两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东方不败”,自恃武艺高强,要统治整个江湖,或者扫平天下英雄,最终都落个自我毁灭的下场。
但“全能型”自恋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是一种人性的释放,或者天分的迸发,像乔布斯,像埃隆马斯克,像马云马化腾。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全能型自恋,才有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做事方式。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如果自己冒然闯入一条车道,看见对面开来的车辆,而只有自己一辆车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驶,一定会怀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们那些天才,他们会以为所有的车都在逆行,而唯独他们自己正确。
而要从狮子达到婴儿的阶段,就意味着一个“完美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很小的时候,还在襁褓里整天沉睡对的时候,父母其实已经怀着无限的遐想,给我们设定了许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将来当个科学家、歌唱家、军官、教授。他们会把他们未完成的许多东西,以另一种形式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希望我们超越他们,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想。
要从一只强悍凶猛的狮子,变成一个拥有全新开始,全新生命,全新梦想的人真的很难。特别是当狮子拥有一定的权威,拥有一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财富时,难免会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觉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并不存在的浮华世界拖着前行。
婴儿,恰恰是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重新开始一段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的未来。婴儿本身就象征着未来,或者是活在未来的代名词。甚至财富,甚至富贵,甚至权利最终成为身后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后竟然从零开始学习识字,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也是一脸从容单纯的笑,那一刻,死对于他,也许是另外一种开始。
所以从骆驼变成狮子,从狮子最后变成婴儿,是心灵回归原点的宁静,当然不是终点,它只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一种新的开始。
对生活有特别体验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因为患有先天的心脏病,从小就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他对生命有过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从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问题对人生进行了三种界限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出现时,常常才是一个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也才算真正的从脆弱到成熟的过程。
所谓的身体界限,往往是在我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离婚、衰老,意外的横祸。那几年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常常会想到死亡,那种巨大的恐惧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生命之火奄奄一息。当一位朋友车祸去世后,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种无力的挫败感,深深的折磨过我。
只有生命到了临界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金钱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健康,和生命。集体和工作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方家人和亲情。生命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比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当这些都想明白的时候,有时会有想哭的感觉。原来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没有一次为自己活过。结婚后为孩子为家人活着,在单位为企业为社会活着,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终也还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活着。什么时候,我们为自己活过一次?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痛痛快快潇潇洒洒活上一次。
所谓的心理界线,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当成外界的真实反馈,当成别人的真实感受。很多时候,因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热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对别人感受,关注,或者赞美当成真相,我们也会因为得不到,没有被认可而觉得难过、失落和痛苦。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聪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庞辱不惊、坐怀不乱、闻过则喜。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吃甜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喜欢那些苦涩的真实。学英语的时候,有两句英文鸡汤读后很是充血“challengesarenotthreatening-theyareopportunitiestoacquirenewesdon'tmeanyouarestupid-theyarefullofinformationthatcanhelpyoutolearn.(挑战不是威胁,挑战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错误不是代表你愚蠢,错误充满帮助你成长的信息。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为我们首先没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垒,情绪上的冲动,失控,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自己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残缺不全。打破这种心理壁垒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当成一种额外的赠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努力。
而所谓灵魂界限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它往往会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而他并不快乐。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荣格提出的九级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就已经脱离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低层次追求,而开始向往那些看似缥缈虚无,却有着伟大意义的人生。比方乐善好施,比方回归自然,比方释放自由,他们总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东西长久的留下。
我们常常所说的精神领袖,其实就是我们渴望通过他们的指引,能打开那道灵魂的大门。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密码,笑来老师也说过,钥匙一定不再锁孔里,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有时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场景,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发现那些打开灵魂大门的钥匙。
马丁.路德有一天他在《圣经》中读到一句话:“我相信罪过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顿悟。相同的经文以前读过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没有顿悟,那一天,在那个时刻,在那样的场景里,就能豁然开朗。就像好多次听笑来老师说: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只当随口说说并没有当真。当自己像另外一种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无法相信的事情时,才相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间接的改变一些人的思想来改变外在的真实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实来自我们自身局限的认识,局限的视角,局限的疆界,以及并不成熟的认知和体验。其实除了井口,井里还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钥匙就在我们心里。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三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四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五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
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健康生活。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当然还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六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七
周六聚完餐回到宿舍,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开始看《哲学与人生》那本书,这也是毛概老师推荐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的书,听说这本书还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傅先生在自序中说到:“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这本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是太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精辟呢,我们只能虚心请教,虚心学习。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八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九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培养思考习惯,大家对此会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不会思考?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发生事情时往往凭本能的感觉作出反映,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要掌握整体观点,这点大家不会反对。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就更为圆融。我们平时和别人打交道时,不喜欢听到反面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当中,许多年轻人喜欢有个性,不喜欢说话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人生许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再次,要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给公众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为普通人,也有我们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点的一面,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实际上,
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一
史玉柱之所以人生成功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第二、无人能敌的营销意识。第三、重执行和结果的管理方式。
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只做一件事情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史玉柱东山再起这20年,就只做,了两个产品,脑白金和征途。真是专注到了极致,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之道无他,专注,专注,在专注,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那么自然就可以比那些分散精力的'人走的更远。
对于新时代国家政策给予多项优惠的大学生创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人,不在机遇中横空出世,就会再错过机会中沉没或者被淘汰。创业,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已经走在路上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每一步只要走的坚实、人生终将会精彩。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二
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是啊,我们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轨迹,一个过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结果呢?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际,或许未到地面就已销声匿迹,但那刹那间的美丽就能够震撼一颗心,就能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爆炸,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归结为一点,那么一点外是否存在空间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出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让我们想着如此多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多美好。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生态度吧。可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承载理想的个体,又将何去何从?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经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哲学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闪现出哲学,让哲学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三
人生就像比赛,胜出的人可以“观战”,其余的人只能继续在这场比赛当中努力。毫无意外,李嘉诚就是那个先于我们胜出的人。通过《李嘉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一起学习胜出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人生这场赛事上能够胜出。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位及其成功的典范任务,他创造了白手起家的神话,一个年轻人,赤手空拳,毫无背景,就是凭着一股干劲,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创造了自己的事业王国。并且在短短的十年内成为了亚洲首富。对我们这些正在努力的年轻一代,李嘉诚无疑是我们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李嘉诚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梦想和高远的理想,有的人会成功,有的人却失败。差别就在于如何让成功能够更上一层楼,如何在失败中反思自我,在逆境中转败为胜。”不了解李嘉诚的人,只看到了他的财富,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入的了解的,李嘉诚在商海的几十年沉浮中,积累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精神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只是教你如何获得财富,我觉得你就错了。财富只是人通过努力得来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像李嘉诚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李嘉诚曾经说过:“百年之后,我不想带走什么,但我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他想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只有李嘉诚自己知道。但是如果我是李嘉诚,那么我想留下的就是我这一生的阅历,经验以及正能量。李嘉诚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你要知道你想做什么,达成什么效果,才能想办法去开始做些什么。其实,志向就是人生的一个精神寄托,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支持你不放弃,走下去的原动力就是你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通往我们成功的路上,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那么我们一定要吃苦,还要会吃苦。老人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一份成功的来之不易,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磨难。这个世界上,凡是能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吃苦的人。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吃苦,更不能改拒绝吃苦。吃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磨难,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升。
为了梦想,为了成功,一定要拼!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更加完美的过程。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遇到过困境,也会遇到机遇,成功者克服困境,抓住机遇。失败者放弃机会,错失机遇。亚洲首富李嘉诚也成就碰到过很多问题,我想之所以他能成功,不是他有多强,有多好运。而是当他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和我们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所以他成功了。
有这样一件事情,李嘉诚还在开塑料花厂的时候,有位欧洲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的企业,想大量收购,可这时刚好李的企业资金发生了问题,所以那位批发商在和李做生意之前附带一个条件,那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担保。李嘉诚在找不到担保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去开发新产品,结果他通宵赶出了9款样品。第二天连忙去和那个批发商交涉,他用自信而执着的口气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批发商微笑的说:”我早已找好一个担保人了,那个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此次生意的成功更使长江公司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事件当中,也许很多人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而放弃了这样的合作机会。而李嘉诚偏偏不认命,他抓住了客户的心理,给出了一个很好了结论:“我的信誉和能力就是最好的担保人”。这么有想法,肯努力的年轻人,我相信任何人都会给他一个机会的。
李嘉诚的勤奋好学,深深触动了我。人家工作8小时,李嘉诚就工作16小时,赚到钱就买书来学习,不懂的东西就一个劲地探究。李嘉诚曾做过茶楼跑堂,钟表小工,也做过推销员。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
李嘉诚的经历堪称传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与他的勤奋,责任感和诚信是分不开的。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阶段,虽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可见勤奋在每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关键所在。
虽然李嘉诚勤奋,好学,但是在他商海的几十年,我们也应该看到他良好的心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任何事情随时发生,面对福祸的时候,一定要泰然自若。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苦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的事业免去了很多人为的障碍!正视自己,正视困难,这样才能在逆境中转危为安。
李嘉诚先生十分喜欢打高尔夫球,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打高尔夫球?他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就像打高尔夫一样,如果第一杆打的不好,在打第二杆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持镇定,做好计划,一杆的好坏虽然对结果有影响,但并不决定结果。人生亦是如此,有高有低,身处逆境的时候,更要学会思考和应对。
从李嘉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
不要抱怨你的生活有多么的辛苦,不断地适应环境,才能征服环境!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四
读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生活如影随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过程。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
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
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
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
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
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
“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五
暑假拜读了中国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六
关于人生哲学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而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下人生哲学读后感,大家都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生就像比赛,胜出的人可以“观战”,其余的人只能继续在这场比赛当中努力。毫无意外,李嘉诚就是那个先于我们胜出的人。通过《李嘉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一起学习胜出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人生这场赛事上能够胜出。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位及其成功的典范任务,他创造了白手起家的神话,一个年轻人,赤手空拳,毫无背景,就是凭着一股干劲,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创造了自己的事业王国。并且在短短的十年内成为了亚洲首富。对我们这些正在努力的年轻一代,李嘉诚无疑是我们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李嘉诚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梦想和高远的理想,有的人会成功,有的人却失败。差别就在于如何让成功能够更上一层楼,如何在失败中反思自我,在逆境中转败为胜。”不了解李嘉诚的人,只看到了他的财富,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入的了解的,李嘉诚在商海的几十年沉浮中,积累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精神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只是教你如何获得财富,我觉得你就错了。财富只是人通过努力得来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像李嘉诚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李嘉诚曾经说过:“百年之后,我不想带走什么,但我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他想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只有李嘉诚自己知道。但是如果我是李嘉诚,那么我想留下的就是我这一生的阅历,经验以及正能量。李嘉诚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你要知道你想做什么,达成什么效果,才能想办法去开始做些什么。其实,志向就是人生的一个精神寄托,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支持你不放弃,走下去的原动力就是你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通往我们成功的路上,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那么我们一定要吃苦,还要会吃苦。老人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一份成功的来之不易,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磨难。这个世界上,凡是能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吃苦的人。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吃苦,更不能改拒绝吃苦。吃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磨难,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升。
为了梦想,为了成功,一定要拼!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更加完美的过程。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遇到过困境,也会遇到机遇,成功者克服困境,抓住机遇。失败者放弃机会,错失机遇。亚洲首富李嘉诚也成就碰到过很多问题,我想之所以他能成功,不是他有多强,有多好运。而是当他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和我们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所以他成功了。
有这样一件事情,李嘉诚还在开塑料花厂的时候,有位欧洲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的企业,想大量收购,可这时刚好李的企业资金发生了问题,所以那位批发商在和李做生意之前附带一个条件,那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担保。李嘉诚在找不到担保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去开发新产品,结果他通宵赶出了9款样品。第二天连忙去和那个批发商交涉,他用自信而执着的口气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批发商微笑的说:”我早已找好一个担保人了,那个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此次生意的成功更使长江公司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事件当中,也许很多人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而放弃了这样的合作机会。而李嘉诚偏偏不认命,他抓住了客户的心理,给出了一个很好了结论:“我的信誉和能力就是最好的担保人”。这么有想法,肯努力的年轻人,我相信任何人都会给他一个机会的。
李嘉诚的勤奋好学,深深触动了我。人家工作8小时,李嘉诚就工作16小时,赚到钱就买书来学习,不懂的东西就一个劲地探究。李嘉诚曾做过茶楼跑堂,钟表小工,也做过推销员。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
李嘉诚的经历堪称传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与他的勤奋,责任感和诚信。
是分不开的。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阶段,虽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可见勤奋在每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关键所在。
虽然李嘉诚勤奋,好学,但是在他商海的几十年,我们也应该看到他良好的心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任何事情随时发生,面对福祸的时候,一定要泰然自若。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苦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的事业免去了很多人为的障碍!正视自己,正视困难,这样才能在逆境中转危为安。
李嘉诚先生十分喜欢打高尔夫球,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打高尔夫球?他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就像打高尔夫一样,如果第一杆打的不好,在打第二杆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持镇定,做好计划,一杆的好坏虽然对结果有影响,但并不决定结果。人生亦是如此,有高有低,身处逆境的时候,更要学会思考和应对。
从李嘉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
不要抱怨你的生活有多么的辛苦,不断地适应环境,才能征服环境!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七
下面是一下吧整理的关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
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
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
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
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
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
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
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
制度也是一样。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
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
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
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
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
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
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
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
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
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
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
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
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
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
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
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
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
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
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
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
“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
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
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
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
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
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
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
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
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
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
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
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
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
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
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
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
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
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
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八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拿到这本书后,我开始细细品读,并进一步了解马云本人。
马云,大家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被全球赞誉,被认为最后可能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他身形瘦小,长相奇特,高考两次落榜,考进大学后,却不安于现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脑,了解了互联网,便毅然辞职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网页。他是一个电脑盲,却缔造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神话。
50载人生沉浮,20年创业精髓,马云首度直面过往,直抒心路。《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结合马云的传奇经历,首次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成就事业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全书文笔诚恳真挚,朴实无华,寥寥数语就让你豁然开朗,直达成功的本质。书中涵盖马云的经营哲学、领导哲学、管理哲学、战略哲学、生活哲学等12个方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恍如与马云倾心面谈。翻开《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这本书,体悟马云的成功之道;反复阅读,吸收马云的人生智慧。
那么马云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们又能在马云身上学到什么呢?通过自己的粗浅阅读总结了以下几条学习心得。
一、学会先做人,再做事。
马云最大的财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马云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为个人的得失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对一些人情世故上的小事斤斤计较。当初他决定从北京回杭州创业时,身边的10几个朋友考虑了不到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这18个人至今追随着他。马云坦言,自己从来都对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他说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一点!
其次,是马云的远见和胆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定位,天下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让阿里巴巴为全球商人打开财富之门。阿里巴巴的腾飞是因为卓越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机遇与智慧的完美结合。第三是马云做事的态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危机意识,激励着阿里人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总之,真实马云既平凡又伟大,祝福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学人生我还在阅读中,一点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学习他的精髓,不断进步。
二、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马云认为做工作,干事业,应当选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做起来才会热情高涨,有效率。阿里巴巴的宗旨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轻松的工作环境,更能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教师,虽然职业已经确定,无法改变。但我们仍然在日常工作之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看看书,学习一些电脑技能等。我从加入书社之后,就喜欢上了看书,并且写写读书心得和体会。慢慢地,自己的心境就开朗了,而且,工作压力大时,或者烦恼时,只要看看书,就会平静下来。现在,写通讯报道也成为了我的兴趣。虽然,有时语言水平不好,但只要自己喜欢,愿意去做,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滴水恩情当涌泉相报。
马云之所以成功,不仅靠的是他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还有那些曾经给予马云支持的人。假如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帮助,仅凭自己的力量,阿里巴巴不可能一路成长起来。在今日辉煌的背后,曾经也有困难和风浪。当淘宝网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时,众多中小网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恩情,马云没有忘记。为了支持让他“起死回生”的中小网站,诞生了阿里妈妈。阿里妈妈创建的是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中小网站因此获利。“记得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这是马云一生坚持的座右铭,也是铸成他今日成就的品格之一。
四、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在理想面前,马云抱着无畏的精神,创办了中国网页。虽然当时无人支持,但他还是四处借债,加上压箱底的积蓄,用2万多块钱,创办起了这个网站。网站创办以后,马云就开始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站,说服那些企业心甘情愿付钱把资料放到他的网站上去。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马云所讲的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所以,马云张嘴推销自己的网站时,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他的一言一行就像天方夜谭,大家觉得这个小个子太不靠谱了,简直是满嘴跑火车。忆起当年的岁月,马云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马云先从朋友开始劝说起,因为多年的信任基础,一些朋友也就真的将自己的企业资料放在了马云的网页上。当然,这其中历经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管怎样,马云一步步将业务做起来了。终于,在成功发布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网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到了1997年年底的时候,中国网页的营业额做到了700万元,马云的互联网之旅就此越走越畅通了。
五、学会放手,把机会留给别人。
“如果交给别人,你的时间多出来,别人机会也多了,全留在这儿全废在你手上。”马云如是说。马云曾通过内部邮件方式,向外界传递了将于5月10日从阿里巴巴集团ceo卸任一事,并随后宣布任命陆兆禧为新一任阿里集团ceo.对于新老更迭,马云表示,自己没有离别,而是相信其他人可以做的更好,因此给予别人机会去犯错,去尝试。而自己也由此获得另一番天地和人生。
马云是一个高调的英雄,在我眼里。以前我总是很好奇他为什么如此之高调,如此愿意吸引众人的眼球。现在渐渐明白,他的用意。因为马云是一个拥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世界,是为帮助千千万万的人实现就业,是为创造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我觉得马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他总是带给我们那么多无法想象的东西。
马云,一个能力和外貌相反的人,一个,我心目中的偶像!
仅仅是个小人物。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马云,商业巨贾,当看见简介时,整整两页纸的荣誉头衔,不得不惊叹“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凯歌,已无敌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退下戎装,随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仅仅是个小人物。就是两页纸写个简历,半天后依旧空空如也的那种。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风气,医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不管外面多么麻烦,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马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人物。须记住“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现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气,这个病号催,那个家属嚷,有的起哄,更甚者动手……如果还没有撑船的度量,那么下一个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么久了,还为这种事生气,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
小人物,更当如此。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马云说:“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失败,不是停滞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战自我,下定决心,在该出手时就铁了心去做,你可能会面对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种境地,只要你还有勇气,那就是成功的资本。小人物当如此,坚持。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要像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别小看奇迹。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瑞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会指日可待。”马云这样说。
人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怀疑自己可以改变自身,不断进取,但是怀疑信念,则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执着。所以,不要在犹豫,不要再迷茫,朝着伟大的南丁格尔,起航。小人物,终究也要出海远航。就像路飞一样,“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小人物也要会生活。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却总咬不到,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总抓不住幸福,妈妈笑笑说只要你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跟着你。
“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能够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够大步前行,拥有明天的美好。”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马云,如是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你要记住,你仅仅是个小人物,要学习,要成长,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就离成功不远了。将过去和羁绊全部丢弃,不要吝惜那为了梦想流下的泪水。要记住,自己仅仅是个小人物,为了生活,努力吧。“永远不羡慕别人的好运,如果你赶在死刑台上露出笑容,幸运的闪电也会落在你的头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稳稳生活,踏踏实实工作,朝着自己的方向,迎接胜利的曙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愿此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十九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过程。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
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
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
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
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
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
“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勉励,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二十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胡适谈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篇二十一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马云,商业巨贾,当看见简介时,整整两页纸的荣誉头衔,不得不惊叹"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凯歌,已无敌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退下戎装,随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仅仅是个小人物。就是两页纸写个简历,半天后依旧空空如也的那种。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风气,医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不管外面多么麻烦,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马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人物。须记住"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现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气,这个病号催,那个家属嚷,有的起哄,更甚者动手……如果还没有撑船的度量,那么下一个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么久了,还为这种事生气,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
小人物,更当如此。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马云说:"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失败,不是停滞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战自我,下定决心,在该出手时就铁了心去做,你可能会面对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种境地,只要你还有勇气,那就是成功的资本。小人物当如此,坚持。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要像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别小看奇迹。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瑞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会指日可待。"马云这样说。
人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怀疑自己可以改变自身,不断进取,但是怀疑信念,则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执着。所以,不要在犹豫,不要再迷茫,朝着伟大的南丁格尔,起航。小人物,终究也要出海远航。就像路飞一样,"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小人物也要会生活。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却总咬不到,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总抓不住幸福,妈妈笑笑说只要你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跟着你。
"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能够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够大步前行,拥有明天的美好。"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马云,如是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你要记住,你仅仅是个小人物,要学习,要成长,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就离成功不远了。将过去和羁绊全部丢弃,不要吝惜那为了梦想流下的泪水。要记住,自己仅仅是个小人物,为了生活,努力吧。"永远不羡慕别人的好运,如果你赶在死刑台上露出笑容,幸运的闪电也会落在你的头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稳稳生活,踏踏实实工作,朝着自己的方向,迎接胜利的曙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愿此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