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灵魂经营读后感(通用23篇)
读后感是对书籍中触动我们心灵的部分进行整理和总结。读后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写作,灵活运用各类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书评网站上的读后感总结,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选择读书的方向和方式。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一
初读这本书,我被史铁生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读完这本书,我被史铁生坚强的人格与睿智的'人生所折服。
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用他生命中最精华的思考,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
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铁生的幽默与乐观令我为之震撼,他用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残缺的身体,他用超群的智慧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究竟要怎么活着”,史铁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活就显得必要了;至于该怎么活,就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想去做了。
总之,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万事如意。但是,如果这样,那么人生就失去了挫折、坎坷、企盼、煎熬,那么成功又有什么价值?好运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如此的好运设计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懦夫映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没有不幸,何来幸福?所谓的好运设计就是要过好每一天,一步步走向幸福。
史铁生自从二十一岁时便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一个“狂妄”的青年突然失去了人类进化出的独有的行走能力,但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的生活并没有暗淡。他用一支笔书写着自己残缺的躯体中的完美的灵魂,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他(史铁生)似乎比我们攀登的更高。”
多少人提剑纵马,说诗酒趁年华,可这年华不过是弹指一刹。我们无法预见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甚至苦难,以淡然的眼光看待成功抑或失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坚强、睿智、幸福的过好每一天。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
关于史铁生,对他的初步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仅有的感性认识就是一把轮椅和破败的地坛,再看看书名《灵魂的事》,心想:一位年轻时就腿部残疾的人,是如何用残缺的身躯书写灵魂深处的故事的?带着这样的阅读期待,慢慢地品读《灵魂的事》,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从消极到豁达,从纠结到释然,从绝望到内心重燃希望。他对不幸的正视,对生死的超脱,再到思想的丰满,深深地唤起我们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正视不幸。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这句话点出了好运的真正含义,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看看身边的同事、亲人和朋友,有哪一位的人生是顺风顺水、阳光明媚的?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正如我们观看的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个片段:唐寅和一个穷书生为了争取唯一一个进入相府做长工的名额,俩人真是使尽浑身解数比谁更不幸啊!虽然在影片中,这个情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比较喜剧地表达了唐伯虎为抱得美人归而付出的艰辛,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这世上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反观自己的人生,曾经因为付出努力未得到回报而耿耿于怀,曾经因为被人误解而一时钻牛角尖久久不能释然,曾经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长吁短叹……现在想想,“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觉得当时的自己实在幼稚可笑。想到这,便会突然释怀,觉得一切身外之物皆过眼烟云,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用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天伦之乐和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样的人生,也许平淡,但很快乐。呵呵,这也许是我的初老症状之一吧!看来我是提前进入“知天命”阶段了!
看破生死。
史铁生曾多少次想要寻死,在多少次的心灵抗争中,他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是不可能绕过死的,转世来生还不是要重负这样的逍遥和逍遥的被取消,这样的长寿和长寿的终于要完结吗?那才真可谓是轮回之苦哇!
不过,死终究是令人恐惧的,不恐惧的人甚少,凡是能够豁达的人必是大家。既然死是终究不可逆的,生才显得重要。他在地坛里的各个角落坐着,去和自己烦躁不安的灵魂作对,抗争,在那里他长时间的思考,因为他的身体也不允许他有别的消遣,他排解了死的压力,他发现了写作也许是宿命,直到成就了今天的成就。
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史铁生说,不知死,安知生?史铁生是在长年累月脑子里由死这个字填满的情况下勉强的开始对生的思考的,当他随后走进宗教走进哲学的时候,死已经不成为困扰人的一个问题,生才是问题――是否生,如何生?他认为是――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所以,若要知生必先知死。想起一个同学这么说的,上了大学什么都没学到也学到了生命。这话是基于学校里接二连三的跳楼事件,基于同学的病患做出的感慨,事实正是,人只有在面对死的时候才想起来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看到了生命轻飘飘的说消失就消失的时候,才加倍意识到珍惜生的可贵。
我思故我在。
有许多人也喜欢剖析灵魂议论生死,却远不及史铁生这般深刻,显然,肉体的某种残缺才让精神时刻都在丰富,当对生的前景越来越悲观的时候,停驻下来进行的思考才更接近灵魂,更接近生命的意义。史铁生认为: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呢?的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思想和精神会代代流传下去!
有人说,中国是失去信仰的民族,不再相信因果报应,只信仰金钱和权力,因此,近几年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昧着良心做黑心棉、毒胶囊、问题奶粉等。记得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当金钱站起来说话时,所有的真理都沉默了。孔孟思想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流传至今……可见,思想是永恒的!但愿我们这群无钱无权的老师们还能坚守内心的底线,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未来接班人。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三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名叫“一心二用”,这个游戏可有趣了。
这个游戏规则很简单,玩这个游戏的人必须一只手画正方形,另一只手画圆形,但前提是同时开始,这个规则可把同学都难倒了。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谁先举手?”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你,谁也没敢举手。就在大家迟疑不决的时候,朱涛同学举了一下手,可当他看见其他同学都没有举手时,又把手放下了。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终于张家成同学鼓足勇气举起了手,于是老师就请他到讲台上去展示。只见张家成同学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双手各拿一支白板笔,按照游戏规则用左手画了一个圆,用右手画了一个正方形,画完后他迅速地把笔盖盖好,神情自若地走下了讲台。老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的画,同学们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他画的圆形都变成方的了;有的.说他画的不是圆和方形,简直像个怪物。接下来第二个上场的是朱涛同学,他红着脸面带微笑地走上了讲台,拔掉笔盖就开始画图形,在画画的中间还稍稍停顿了一下才把图形画好。他慢慢地往自己位子走去,时不时还回头看看自己的“杰作”。我们看着他画的图形,禁不住哄堂大笑。张家成同学边笑边说:“这圆像波浪线,根本就不是圆,而正方形好像被人吃掉一半。”我们都赞同张家成的话。
这堂课我上的非常开心,同时也明白了“一心不能二用”的这个道理: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可不能三心二意的。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四
今天下午开家长会。这次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家长会终于开完了,妈妈的脸色乌云密布,没有跟我说话。我紧跟在妈妈的后面,大气都不敢出,走路都把脚步放得轻得跟猫似的。走到半路,我们看见一家蛋糕店,妈妈对我说:“你爸出差不在家,我们今晚在蛋糕店吃怎样?”我点头表示同意。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蛋糕店的招牌灯却烘托出一片醒目的温馨。我进了店门,眼前顿时一亮,货架上造型各异的蛋糕映入我的眼帘:乖巧可爱的兔子、憨态可掬的刺猬;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和令人垂涎三尺的大芒果……看着这些做工精美、形态逼真的蛋糕,我的唾液腺开始活动。妈妈买了几份肉肠面包,然后找了两个挨着蛋糕制作间的位子坐下。这两个座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透过一块明亮的大玻璃,我们可以观赏到蛋糕制作的全过程。我一边吃东西一边隔着窗口看蛋糕师制作蛋糕。只见他把一个蛋糕坯子放在特制的盘上,然后左手右手削削。不一会,粗糙的蛋糕坯子便像是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干净规整的蛋糕底座。新一道工序开始了。面包师把一大块雪白的奶油涂在蛋糕上,然后动盘,手里的刀子飞快地舞动,就像传说中的“小李飞刀”。多余的蛋糕很快就被削掉,眼间黄色的蛋糕底座就穿上了一层均匀的奶油外衣。再接下来是制作图案和镶嵌花边。这会儿,蛋糕师更是精雕细凿、一丝不苟,一笔一笔描刻着图案,好像手中的不是一个蛋糕,而是一件珍贵艺术品。最后蛋糕师用纸包住奶油潇洒地在蛋糕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生日快乐。蛋糕制作完毕,几朵“出水芙蓉”呈现在我们眼前。蛋糕师的脸上有了自豪的神情,我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五
在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中,用现在的话说,两位先哲的位置绝对是c位。柏拉图一只手拿着他著名的《蒂迈欧篇》、一只手指向天空,他推崇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认为心灵可以升华,是一种精神体验;而他的旁边,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着《伦理学》,另一只手则掌心朝下,他要告诉世人,现世的秩序和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的。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构成了西方哲思的两大源头,也是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开始。
今天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亚氏《论灵魂》的复习与思考。
《论灵魂》的汉文译者绪言中,先是把亚氏理论的衍变及本书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不要忽视,这个很重要。一般认为,作为弟子学生,一脉承袭老师的观点,是常理所在。然,我们从拉斐尔画中表现的俩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手势,就看出亚氏与老师柏拉图观点的背道而驰。万事皆有因。亚氏的父亲是宫廷御医,加之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使得亚氏从小就受到科学行为的熏陶。即便后来从学医转去柏拉图学院,即便所有学生都听不下去柏拉图讲课、唯一留下来听课的就是亚氏,即便柏拉图称亚氏为“学园之灵”,亚氏还是在接受过生物学和实证科学的影响下,开创了自己的哲学领域。我觉得,如果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很多论证不需要通过肉身,只靠大脑去思考就行的话,那亚氏对灵魂的论证,则运用到了所有的感官,当灵魂触碰到末梢神经的那一刹那,就是灵感乍现、哲思泉涌的时刻。
和上一篇阅读的《裴多篇》不同,《裴》采取的是对话方式,而《论灵魂》则分3卷论述:第1卷,亚氏梳理和辨析了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氏论述了灵魂的定义,探究“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最终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在最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也是《论灵魂》的精华所在。
还有一件事,就是虽然我们是看的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但是文章的基础架构还是西方的,得学会能“设身处地”,去习惯这些“繁琐的”论证方法,才能阅读的进去,或许还能啃出滋味儿。
412b10―我们已撰成了“何谓灵魂?”的一个通用(普通)定义:这是凭形式为之表现的本体(实是)。412b25―我们必须理解,所说那个潜在地具有生活功能的物身,只应是现正寓有灵魂(生命)保持着灵魂的,不可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生命)的物身;种籽与果实就是这样的潜在地活着的物身。413a―躯体相应的具有生活的潜能,但恰如瞳子与视功能之合而成眼,灵魂与身体合成一个活动物。于是,这可就明白了,“灵魂与躯体是不可分离的”。
对上面这段论述,我肯定的说深信不疑。前一篇读后感,我提到晚年的莫奈几近失明,却仍创作了睡莲等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看似好像眼睛已经失去了作用,仿佛是灵魂在指引。但,瞳子有如照相机,拍照留存在记忆的档案库里,视功能则是可以加工、区分、提取的打印机。我们睁开眼睛好像可以看见很多景象,但若让你现在马上闭上眼睛细想一下,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我想,你说不出来太多,除非你经过刻意的训练。莫奈正是如此,倘若没有几十年的绘画积淀,没有他在花园里那么多年仔细观察睡莲的每时每刻,他所有当时的视觉、感知都已经牢牢的深锁在大脑中,所以才能在想要作画的时候,不需要眼睛也可以绘画创作。我想这就是灵与肉的联系。
有了前一段文字的铺垫,现在,再去理解“质料-形式”“潜能-现实”可能要容易些许了。还是围绕灵魂的定义,其中提到“实是”,亚氏认识,412a5――实是有三分义:
(1)物质(材料)(简称质料)由己而言,物质不是一“这个”;
(2)形式或形状,事物恰正由以得其怎是(个性)而成为“这个”(某物);
(3)前两者的合成。质料是潜能,而形式为实现或现实。可是,现实须在两个涵义义上来应用,譬如,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的。
比如,斧。斧的质料,可能木头或铁,但是我们不能把木头或铁叫做斧,它并非“这个”;斧有斧的形式,我们之所以把斧叫做斧,是因为这件事物拥有“斧的形式”,形式附带着它的功用与价值,由于它事物才被称为“这个”;斧作为存在的事物,必然是质料和形式的合成。质料作为潜能的存在,如木头,它可以形成斧,可以形成椅子,也可以形成房屋等等,形式是实现或现实。
“可是”后面,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字面意思我们很好理解。但是我们在这里还需要了解一点的是,西方有神的存在,所以,在谁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理解层面,不同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亚氏,就不认为知识来源于神,在他的《论灵魂》中就取消了神的维度,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对宇宙和整个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灵魂不能脱离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nice,我也是无神论者,这里只是从科学维度去考量,与信仰无关。
关于“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体。他将灵魂所属的范围由人推广到全部生命,认为灵魂是生命的“形式”,灵魂也就是生命的实现。415b10――灵魂是有生命物体(生物)之因与原(第一原理)。灵魂通有一切生物诸原因中的`三因。灵魂作为生命的实现(功能),首先,是不可以脱离“质料”的,起码是必须通过“质料”(肉身)才能实现的方面是不可以脱离“质料”;其次,是具有主动性的,甚至是绝对主动性。木斧头在被制作之前,在没拥有斧头的“形式”之前,只是木头和铁罢了;第三层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把握生命的功能来把握灵魂。
而有生命的躯体,具有各个部分,又是怎么实现其功能的呢?基于亚氏长年的科学实证性,也就有了长期的对各类事物的观察,因此,他把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怎么实现生命的躯体的,一一做了详尽的论述,这些构成了躯体形成的灵魂。另一部分,我们的思考思辨,则是形成、或知识实现的灵魂。灵魂还使生命体具有四种能力: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及运动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作用于有生命的躯体,才是有生命的躯体存在的真正原因。
我也在想,无论是五官对身体产生的作用,还是思辨能力,我觉得,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不知道敏感度与思辨的强弱关联度到底是多少,也不能确定四种能力共同的合作作用之比例,但是它们相互之间肯定是有影响的。
思维跳转回东方,我们都敬佩苏轼,现在仔细想想,自古都说东坡先生儒释道三通,如果说灵魂是独立存在的,那他的思想岂不就纷乱烦扰了吗!我觉得就是灵与肉的结合。所有他经历的贬职、降级、外调、入狱,他都用四肢和五官在体验,他很敏感,他的寒食帖,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他书法上淋漓尽致的体现,那是他在黄州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对自己人性思考后才产生的笔触。而这种体验与思想的结合,非热爱生活人士之不能掌握,越是如此,越能充分的发挥生命之功能,去展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即灵魂。
我感动于“406b10――凡凭其自性而成善的,就必不于任何它物为善。凡为自己所求取的善,验之于任何它物,不必就是善”。细细品来,平日里,我们经常要求的许多事物,很多是为了其它的目的而去求取,为了需要在世界上活着,做好工作,更有甚者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去求权敛财。却很少有真正为了自己而求取的一个善物。这一由己之善,既不由于任何从属的目的,大概就是世界之“至善”吧!我想,亚里士多德,也是如苏轼一般的人,他们毕生勤求的,就是这个“至善”。
愿我们都能积极的生、热情的活,用生命去体验精神上能带给自己的力量,那时,内心的强大才可能“至善”到更多,由心而生的喜悦,才会更长久!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六
读了周国平的《灵魂只能独行》,很是喜欢,这里做了一点摘抄,共赏。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的付出和享受。但我同样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我们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视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的,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中,人的创造力以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回应。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个的脚印。于是你知道,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也在这途中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单。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映。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我们也不能(无权)提出这种要求。
相爱的人们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七
做有灵魂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真、善、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莘莘学子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容教师,其中的身正即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德行,一身正气,这是为师的首要素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多元思想的碰撞,教师尤其要具有浩然之气,这样,教师才能在知行统一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实现教育的真,从育人的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魂,扎牢自己的根,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正气,压邪气,淳师风,扬师德,依法执教,真正担负起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的重任。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是取决于些。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个只教眼前书而不广泛阅读的教师是不可思议的。勤奋地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进而也会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八
一本好书不仅能带给人们快乐,还能带给人心灵的宁静。熊磊,一位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的儿童文学作者,在他的笔下,有一个真实与幻想的世界。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一个主角都有着自己的个性。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始终有着自己的目标,它们的心,容得下成功,也容得下失败。美丽的文字,美好的遐想,把我引进那个温暖的世界。让我和书中的那些仿佛鲜活的生命一起欢笑,一起体验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带给了我思考,让我明白幸福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与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人生要多为别人奉献,只要你坦诚相对别人,别人一定会和你真诚相对。
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不仅能带给我快乐,还能引导我的思索。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九
稻盛和夫作为我非常推崇的日本企业家,敬天爱人的《活法》《干法》以及修炼到极致的企业家精神时常让我自惭形秽,与西方企业家的张扬和洒脱不同,责任感和心力经营力透纸背,是个人修炼的极致。古森重隆是同样是路林教授课上提到的人物,作为带领富士胶片二次崛起的领袖,相对于胶片行业没落的柯达,不得不慨叹东方经营智慧带来的震撼。
日本企业自广场协议以来,在经历中国崛起挑战的过程中时不时给人日薄西山的没落感,但从《创造知识的企业》和《灵魂经营》中时常能感觉到日本企业家对企业本质,对伟大产品的创新以及用心经营的竞争力,也许是环境,机遇给予了我们超越的机会,但从企业经营,产品创新,组织文化,竞争力营造的角度而言,仍有不少值得学习与借鉴。
虽然日本已经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中做出了改变,古森重隆也进行过两次规模性的裁员,但古森重隆20岁进入富士胶片,终身服务公司的经历作为普遍存在,也令人感慨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价值,在国内互联网领域目前不到3年的普遍任职过程中尤其值得深思。
而提出的五体经营术,整合人的生命认知感官抓住事实与本质,头脑看透本质制定战略,心胸共情,肚量勇气与决断,坚持,表情深化涵养磨练人格,口舌积极沟通,手腕磨练技术和技能,腰腿行动效率,典型的东方式经营智慧与感悟。而see,think,plan,do,see,相对于pdca强调了感知,思考,决断的重要性。
古森重隆和富士胶片的成功经营哲学不是通常西方领导力与管理的范畴,更多的是经过长达20年追求极致精进形成的的敏锐,洞察和融入到血液里的判断力,以及义无反顾不成功便成仁的决断力和勇气。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其中的管理价值和基于分析,科学,共同努力的现代科学带来的经营价值,也未必认可意念带来成功,但是古森重隆失败宁死的那句话给我的震撼依然无可复加,脑海中映像的竟是神风敢死队誓死如归冲向美军航母的决绝,强调战斗意识的日本企业家,在这个方面着实值得尊敬,而中国企业家未免对经营挫折带来的挑战,在这方面确实值得警醒,勇气和决心能否经得起挑战和考研。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
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作为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交流,让家人住在一幢空空如也的200平米的房子里,没有人陪着吃饭,没有人陪着说话,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使没有200平米的房子,一家人能围着桌子吃晚饭,聊聊工作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那种温暖和快乐又岂是前者可以比拟的?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
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一
老家回来,感觉有点不太适应这里生活了,慢慢过渡吧。
窗外夏雨淋漓,随手拿起史铁生先生的《灵魂的事》,翻了篇文章,躺在沙发伴着雨声细读。
一直记得先生在《命若琴弦》里隐喻的道理,故此当我看到先生讲:“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时,突然之间,明白了先生几乎在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里,都在强调着的人生诉求,那就是:“人生,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使过程精彩的人,死亡也变成了一个精彩的过程。”
想年轻时,我们从事太过看重结果对人生的意义,于是总喜欢与事情过不去,与人过不去,遇事心里常常想着一定要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我必须如何如何,才能让那些观望的人如何如何?此刻回望,却发现世事自然流淌最好,所谓的如何其实纯属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如先生所说:“当你看懂了目的的虚无时,你才能把绝境送上绝境,这样痛苦也是一种享受,生命便以美的形式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一直喜欢先生的东西,现在读来每篇文章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想自己年少时,读不懂先生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随着年岁和心智的增长,才真正明白了先生的内心。就如听懂乐曲一般,你必须首先训练出一双音乐的耳朵,才能感觉到贝多芬钢琴曲里所蕴含的澎湃之情。心境成熟后,才能读懂那些心境成熟之人的内心世界,人世间的相懂并没那么容易。
夏雨仍在淋漓,一抹难掩的笑意荡漾在唇角,是啊,那些生命的种种,我们如果都能当过程来欣赏,人生哪有诸多不如意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就该是:面对一切神灵鬼怪我们都该说句:谢谢你们给我的好运!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二
阅历和经历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社会阴暗面越多,想法也就越多。当你对不良现象产生长时间的无奈时,你期待的想法就会在现实面前死亡。很多年前,我对社会也有与田新、逄志尧一样的美好憧憬,但现实把我慢慢地从幻想中一步步推向了麻木,那时我说,社会出了毛病。从此,我就坚持着自己追求的方向,过起“两耳不闻窗外事”,“小灶灯前自煮茶”的清静日脚。
旅程给我带来的本就是一本普通的书,可它却象橄榄枝上浸满能洗涤灵魂的圣水,洒向了这个社会,洒向了生活在这大地上的人们,并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呼唤着人们勇敢地直面现实、面对人生。
我不会写也不能吹,可我会“看”。
如果说,他乡燃起一盏灯,点亮黑夜追梦人,是作者著书的初衷的话,我从此愿做那个点灯的人,把尘封已久的阳光释放出来!把旅程中彷徨后的微笑带给更多的人!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三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着标题,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好奇心使我静下心来,静静品读。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毕淑敏在自己的旅途中一点一滴的体会到的人生道理,她用清新幽默自然的笔调,在我面前诉说着一段段异国情怀所带来的感悟,我仿佛和她一起去了一次温暖的环球旅行。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心得感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可以在旅行中学习知识,用行走来强大内心,寻找遇见未知的自己。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的梦想目标就像是终点,我们很努力的朝着终点前进,一路上翻山越岭、穿荆刺棘、坚持不懈,只为了到终点,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沿途美丽的`风光,忽略我们自身努力奋斗坚持的过程,所以说,旅途也不仅仅是靠行走大江南北学习知识,也需要用心去体会、感受沿途的所见所闻,因为到不到的了终点已经不重要了,至少我们奋斗过了,在经历一次次挫折之后,我们也能变得更强大。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终要去尝试奋斗一场历尽磨难的奋斗历程。有时候,去尝试,就是一辈子,书里有一句话“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这句话,或许明白了要懂得珍惜时间。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离开的真的很快。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任意挥霍,可当它一次又一次一去不复返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孤独,会觉得时间带走了我们身边所有的所拥有的东西,而到那时候,我们才会去思索时间真正的意义,当但我们已经明白了的时候,我们会去惋惜做错的事、会去心疼浪费的时光、会去后悔没有好好努力,但是已经晚了,时光依旧一去不复返了。这本书教会我很多,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会迎来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四
今天在下午茶阅读时间里读的书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本来读过之初觉得实在道不同难以接受,但仔细思考过之后,却又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被大家之言照见了自己浅薄的见识。毕竟只是因为观念不同,便无法置身客观角度去看待不同的见解,有些过于不成熟的情绪化了。
但说回来,一时片刻的我恐怕也暂时不会继续阅读这本书了,至少在我能更客观平静的对待它之前。接着来说说我对周先生提到的,比较受他肯定的一些理念的不同看法。
周先生以史铁生作例,说到关于智慧是天分,而并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经历造就。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智慧从来与境遇无关,你需要学习知识,接收信息,但智慧无从习得。智慧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去激发出来,让它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显现。
不过周先生关于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我便不太认同了。周先生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肉体只是先天的由神制定的对于人的限制。由此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灵魂、智慧与信仰的探讨。
可惜对于怀有一个开放而又包容的信仰的我来说,我在真正的找寻到自己的信仰之后,反而认识到灵魂虽然确实很重要,但肉体也绝不意味着禁锢、束缚,或者说是来自神的“限制”。恰恰相反,肉体乃是灵魂的凭依,是我们的灵魂得以与这世间产生联系的桥梁,是我们可以在这个现实当中通过种种经历获得体验、认知自我的最大倚仗。
或许有不少人会说肉体是灵魂的牵绊乃至负累,肉体遭遇的苦难可以拖垮一个最坚强的人的灵魂。但事实上,灵魂或许可以在肉体上反映伤害,可伤害是无法通过肉体去折磨灵魂的.。所有能够真正伤害到灵魂的折磨必是来自同样无形的存在,那或者是自己对于自身的厌弃,或是来自旁人的评判,或是来自社会的所有人为创造的所谓规则。它们没有一样是拥有实体可以直接通过摧残我们的肉体来伤害我们的灵魂的,可在一些人身上、一些环境当中,它们却是威力巨大的。
在我看到的不过40页的随笔当中,我还看到了周先生用了不少段落去描述的关于“素食主义的伦理”。这也是我一直都不太能接受和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的身边就有这样受所谓的不杀生的素食主义的影响,而全然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的去进行食素实践的人。
所以说到底,许多事情若只是全然出乎于自身,从利己或者是利人(指代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去看,那么自然只能得出我们想要看到的结论,可若跳脱出去,就会发现这种结论是多么的狭隘。
正如我一直较为推崇的观念所言——当我知道的越多,我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不记出处,但与君共勉。
希望我们都能让自身的智慧显现出来。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五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魂伴侣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灵魂伴侣,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字眼。也从没有奢望过,冥冥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个人,她会在灵魂上默默把我陪伴,她能包容我的一切优点缺点,不计较我的容貌和地位,没有理由,毫无条件,无怨无悔地关心我,帮助我,爱护我,于我灵魂息息相牵,只为欣赏我的独特与唯一。我微微一笑,觉得有点玄幻,有点天方夜谭。
有一点都是实情。亲人们一般会关心我的生活,工作,健康,温饱,心情,但极少会触及灵魂方面。夫妻之爱也大多是肌肤之亲,生活上的互相帮扶关心,恩爱夫妻老来也只是为做个伴,很少会走进灵魂深处。更何况夫妻爱好大多会各不相同,正如我爱看书写诗,而她爱k歌,玩个麻将乐此不疲。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转一转,而她只喜欢呆在家里一般,一次次,把我的旅游梦阻拦。
如今我已到了五十知天命之年,我已看惯了春花秋月,淡泊了名利钱权,把人生的经历都视为过眼云烟。如今,我在生命的轨道上,平静地、波澜不惊地漫步向前。任四季的风,吹散我的头发;任岁月的`风雨,打湿我的衣服,我都不为所动,淡然一笑。
我已过了做梦的年龄。但并不是说心中不再有梦,不再有幻想,只是更多的把视角由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我只愿偏安一隅,寻一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幽静处,捧一卷书,执半盏茶,静静地度过人生剩下的美好光阴。趁腿脚还算灵便,头脑还不太迟钝,到处行一行,走一走,把胸怀寄情于山水,把山水溶解于我的诗篇,把诗篇置于枕边,抚慰我的梦境,不求成名成家,只求百年之后,儿孙们在我的坟前诵读我的诗篇,抑或一页页撕下来,焚化为一缕轻烟,化为黑色的蝴蝶翩翩,呵呵,那就是对我最好的祭奠。
我不知道,前世我是否修行圆满,今生能否遇到我灵魂的伴侣。只因我的独特,我的唯一,大部分都是半生心酸,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存在,我不舍得她为我做出那么多牺牲,心甘情愿地为我付出,把我陪伴。我已经习惯了这份孤独,我习惯了一个人在黑暗中默默踯躅向前,把心灵的话语寄托于自己才懂的诗篇。我只知道,爱是给予,不是索取。这是我今生信奉的格言。我不愿后半生再有情债,再有遗憾和不安。如果真的有缘,有那么一天,一个人在我的生命里真的出现,那我也会将角色转换,把我的爱及生命,加倍奉还!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六
人生的道路是那么宽广、那么明亮。可总有许多人喜欢滥竽充数,遇到事情总是喜欢逃避;也许当看完《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后,你会看清自己的灵魂。
一个吹竽的人在演奏时,辨清是那么放松,那么愉快。而南郭先生却低着头,鼓着他那空虚的腮帮,那颤抖的手指总是按不住竽眼,他的心里很慌张,这,就是滥竽充数。
如今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有许多人明明不会还要去装懂,去滥竽充数!也许,你也很害怕会被抛弃;你会害怕一个人孤零零地躲在某个角落哭泣;你更害怕快乐的时光会从此停止。那不正如慌张逃走的南郭先生吗?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会在行家里,总有一天会暴露,会显出原形。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七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观后感,()听后感,没有读后感了。这也代表我的生活啊: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酒逢知己千杯少,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史铁生散文思想意境的深邃与语言表达的明朗、他肌体的疾病与灵魂的崇高,使我为之敬佩。在《灵魂的事》里,史铁生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中,史铁生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一个身体的残者却是生命的强者。他在轮椅上呆了30多年,30多年,半辈子最曼妙最潇洒的年华在冰冷的轮椅上桎梏,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也予人以光明。他心中的光明就是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感恩。在《好运设计》中,作家写道:不妨在背运之时,遥想一下自己的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因为作家灵魂的厚度,作品的语言便拥有了力度。史铁生对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怎么不给我们以感染、启迪与震撼!
对生命的乐观与喜悦,是智者的境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但人可以追求思想上的圆满。所以史铁生在书的后记里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有些书,有些文字,当你观看的时候,无论你身处闹市,还是嚣乡,你周围会突然的变得刹那平静而安然的。你的肉身与灵魂、你所有的情绪将在这些清澈透明的文字面前无处遁形,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与处境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你因此陡然变得清醒,你的肉身与你的灵魂相视而立,旁若无人,你的肉身热爱你的灵魂,你的灵魂订制你的肉身,四周空旷,内心孤独,生命宁静致远。史铁生的文字恰好有这种力度与厚度,《灵魂的事》,向我们昭示生命的秘密,书中每一段文字似乎都散发着他的精神体温,乐观又温情。我喜欢玉,因为玉暖身。而史铁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一块玉。
雨果曾说,人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会黯然神伤。我想,当史铁生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威胁时,也会脆弱也会忧伤,不过,这种忧伤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又活过来“,妻子在一边”泪水涟涟“。众生孱弱的身体,也许要经过苦难才有可能最终拥有自由的灵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超越个体肉身的苦痛,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一下子就抵达精神的普遍处境:精神苦难,乃至,生存缝隙中的少许精神慰藉。在这个疾病丛生的生存年代里,也许,与灵魂靠得最近的人,才会与神、与信仰距离最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很有名的人曾为文学是该给人心以安慰还是给人心以打击争论不休。我想,这其实是真正的文学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尽管我们正渐渐将它们忘却。
在《灵魂的事》中,史铁生为自己设计了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悲喜交织的他,书写出灵魂的重量与厚度,营造出幸福的心灵感受,给人心以慰藉与震撼。
正是有这一”乐观的倚仗“,史铁生才有”不知死,安知生“之叹。每个人生而有缺陷有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世界给予他的个性都是残缺不堪的,但由于医学、法律、道德伦理、文化风俗等因素的介入与干预,健康与疾病被严格区分,不同的身体被区分被隔离被放逐,瘟疫般的神经质到处生长,处于强势的人们总在设法不断为自己的同类设置屏障,不断制造”愚人船“。在史铁生的思考视线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如果人类完满了,人类也就结束了。所以,上帝不可能只单单给你爱,你得同时接受苦难,连爱本身也是求助,爱是软弱,它常常陷入艰难窘境。同样的,也不可能让你长生不老,永远不走向死亡。
”这才是人类惟一的救助。“我一向认为,优秀的作家,不该只在黑暗的极端徒步中不断涉险,还该看重黑暗中沿途的救赎,一种更深远的悲悯、同情与宽厚。正如罗曼罗兰说的对爱情的渴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劳苦大众最慈悲的怜悯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不是什么光明的尾巴,也不是追索意义的终极意义,而是文学应该有勇气赋予人性尊严,并尊重爱的尊严与权利。”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是消费主义盛行年代里,少有的文学清醒者。他那些源于苦难体验的清澈文字,那些充满爱的关怀的文字,将照亮并拯救我们日益阴郁沉沦的心灵。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八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我总觉得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阶层,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有人说用身体的残缺来领悟生命太过残忍,而同时身受者肯定不再达观不再明媚,但史铁生不一样,他虽然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谁说我没有死过,在我出生之前,太阳,已经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重来义。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九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
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回应。
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个的脚印。于是你知道,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也在这途中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单。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的付出和享受。但我同样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绝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我们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交往和独处原是人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视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而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人的天性是不愿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寂寞的,长期的孤独和寂寞往往是被迫的。然而,正是在被迫中,人的创造力以外地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十
本书共分为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十一个主题。其内容是以毕淑敏老师个人对以上十一个主题的观点为要。在每一个主题里,他都深刻地阐述了自己在面对各种社会大标题时的个人经验与内在感受。
她的言语钻进我的耳朵、沁入我的心灵,使人读了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安详的野外,让人身心放松。她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长者的气息,仿佛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分享她的经历与感受,如同一股股透着神奇力量的泉涌,直入心扉,能够让人从喧嚣中找回自我,为那些迷途的人明方向,给予那些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人温暖的火种。
在本书中毕淑敏老师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表达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内心世界以及自己身为一个医生、作家、心理治疗师等的职责与感触。
她有时从内心世界出发,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好似不再是我们心中让人敬仰的那个人,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她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她又以自己处理这些状况时的行为、想法、经验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毕淑敏老师在书中写到,"苦的力量远比甜的力量要强大的多。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太多的人,喜欢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让难过的情绪,放大了生活中的苦,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甜,用感恩的心努力生活,努力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生活中处处都是幸福,如果眼睛看不到,那么,就用心去感受。
其实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带着人们向死亡之境跌落,但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快乐、悲伤学会转化,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么,才可能成功。
想象现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闭着眼睛嗅着清朗的空气,细细思考,感知生活;当你睁开眼时,一定会觉得茫茫夜空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幸福又是多么的简单,简单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足以让你开心良久。
人生的某些时候就要学会放下。毕淑敏老师说"回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如果回忆是幸福,那就好比一罐子泡泡糖;如果回忆是苦闷,就是嚼了金鸡纳树皮。"我们常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时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请我们有意识的将这些回忆重新拾起,只看到反面的把正面也翻过来瞅一瞅,搞错了的重新恢复原状,赋予它们不同的解释意义,直到伤口真正愈合"。其实,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关键看你把它溶解在一个多大的容器中。
《星光下的灵魂》已然成为指向光明的又一只坚定的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觅得阳光。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十一
在图书馆转悠时,《营销灵魂》一书吸引了我。原因有两:一是它与我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密切相关,二是“让销售业绩与人生价值完美结合这一全新理念”让我为之震撼。这二者能完美结合对于每一位营销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于是,我将它借出图书馆,仔细研读了一番。我感觉比较好并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如果你是听到“销售”这个词的时候,血液就会加速运行的人或是听到“销售”一词时,变得镇定冷静下来的人,那么着本书是为你而写。本书通过针对你的特殊情况将销售灵魂这一方法加以个性化,从而为你提供循序渐进的逐步指引,同时还能够令你从中得到灵感鼓舞和重生。
第一部分,销售灵魂:为什么能够产生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部分为你概述了销售灵魂这一方法,以及令这一方法富有力量的六个步骤,利用这一方法使你获得的益处,以及如何处理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进退两难的情况。
第二部分,六个步骤:让销售灵魂为你所掌握。这一部分对于六个步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时配以各种练习,从而使每一个步骤都能适合于你的特殊情况,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令其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掌控的力量:成为自身成功的源泉。这部分介绍了如何打造你的个人销售目标为他人提供支持并且获得支持,让销售将你塑造成为你一直希望成为的人,以及建立一个有志同道合的销售人员所组成的协同增效团体。
前面对这本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看本书时应该为本书中介绍的练习准备一个专门的记录本或一个读书笔记本。如果不喜欢用本子记录,也可采用小卡片的形式。你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那么你收到的成效也就会越大。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十二
读《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有些日子了,但看看页数只读了十分之一。周老师的书仿佛是浓缩精华版,只写给有“缘”人,嘻嘻,开个玩笑,浓缩版是真的,每每看几页就需要消化两天,我说的有“缘”,是指有缘的时间里,比如一个平静的下午,一个早饭过后,只有在心无旁骛时才能体无法那种一件事被看透,心有戚戚焉的快感。每每觉得书中所写之事均系平时所思所虑,却偏偏领悟有限,总像被隔在一层窗户纸之外,不得爽快,不得透澈。看书中文字如同清泉流过心灵,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后的痛快之感。世界在眼前变清晰,可谓那句“不困过去,不畏将来”的大智慧,也许是书中所言之“信仰”。
这些年来,看过圣经,拜过佛,读过儒家经典,研究过道家简史,也曾站在科学的角度思考过人生终级关怀的问题。于是草草的知道,一切宗教皆归于哲学范畴,灵魂需要皈依需要慰藉。而终于自己还是孤魂野鬼,无法成为任何一门宗教的信徒,也无法在哲学中找到归藉,所有的思考,只给了我更深的迷惘。在这些年的迷思中一句佛语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困惑就离解脱不远了。于是我孤独地行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而我的光明,就在这书里!
摘:——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摘:——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摘:——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当我读完这些的时候,我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按书中所讲,我已然是个有信仰的人,不再是孤魂野鬼,不再孤独的在黑暗中独行。我的妈妈是个很有生活哲学的人,虽然她并不知道何为哲学,小时候离家读书,我给妈妈说我觉得孤独,我觉得不合群,那时候妈妈告诉我她也不合群,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好,她还说在我孤独的时候想想她,她也和我一样的孤独着。那时候我知道世上有两个人是孤独的。再后来,我看哲学类的书,书上说,不管你的生活如何丰富,内心的孤独感无人可以代替。那时候我隐隐的觉得也许并非只有两个人孤独。关于孤独,应该就是我对哲学最早的思考吧。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十三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是杨红樱写的【笑猫日记——一头灵魂出窍的猪】。
她用了拟人的手法记叙了一只会笑的猫(皮笑肉不笑)的身世,这只猫叫笑猫,和老老鼠是朋友,在这集里,他们两个主要是要到山下城市的公馆去救一只叫黑旋风的“多功能”猪。他曾在地震中救了十几头猪。
这本书的好词好句和写作方法有很多,可供我们参考。还写出来了老老鼠为了朋友,冒死引开保安让朋友逃脱,自己受伤的故事,我明白了为了朋友,自己做一切事都是值得的,所以我们不要嫌弃朋友。
有一次,同桌的钢笔找不到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他的钢笔同桌激动的说了声:“谢谢!”瞬间,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头,让我知道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这本书很精彩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我很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