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的一种综合性评述。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使阅读不再单纯成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读书之后,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将内心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以分享给他人或记录下来给自己。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节的反思,对主题思想的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作者的理解和评价。总之,通过读后感,我们不仅能从中汲取到养分,也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让阅读更加有味道。怎样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是每位读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通过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中的内涵。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一
从医院回家,桌上是那本新拆封的书《步履不停》。
写在书前的那句话我很喜欢:步履不停,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来不及对崇拜的哥哥,对因为救人而离世的哥哥说一句“再见”;
来不及对母亲,对一直活在哥哥童年记忆里的母亲,说一句“爱你”;
以及对过去四十多年的自己,对当下失业的自己,对茫然的未来,说一句“加油”。
人生短暂,我们总有些来不及。书中的人物,有太多来不及说出口的话,来不及表达的情感,在每个类似相同的昨日到来时,如论当时拥有了怎样强烈的'情感,都被湮灭。
电影《失孤》曾帅说:原来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掉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
这样的心情,正是书中的“我”的感受,贯彻在书中的每一一个字里行间,默默跟随我们阅读的萦绕在心间。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二
人生,步履不停,我们都一直在前进,可是紧赶慢赶,总有那么几件事来不及……这本书读完,就好像只是经历了一天半而已,但其中的插叙丰富了整个故事,不由得让我反思起来,到了三四十岁的年龄,我们就只能不知所措的面对父母的衰老,听起来真的很让人心痛。
龙应台先生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三
整部影片看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竟然是良多的父亲恭平。作为一名开业医生,他为这个职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他也一直牵挂着诊所的事务,并始终希望能够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而作为一个父亲,他显然是不幸的。继承了父业的大儿子却在15年前意外去世,二儿子良多心里有的始终是绘画修复工作。强烈的落空感让这个老人少言寡语,即使说话也常带嘲讽意味。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差点为这个老人落泪:他当了一辈子医生,看着邻居老太被推上救护车,即使非常想尽己所能助一臂之力,最后却因救护人员的一句“退后一点”而怏怏离开。这一刻,他想必应该是极失落的吧,那似乎意味着他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进行他所钟爱的事业。而送别场景更是让我看到了这个寡言父亲背后对儿子如山的爱。在原地目送完儿子一家离开后,一直默不作声的父亲只是说一句:“他们新年会来的。”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感情,有期盼,有安慰,更多的是坚定。
导演是枝裕和说:“我想要写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故事……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因为大家人生当中并不会常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件,但是日常生活却很有趣不是吗?这次的电影,我想要描写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欢笑和残酷。”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四
说到是枝裕和,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人性细碎的温暖,不声不响,却动人心脾。在《步履不停》中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从对一个团聚日子的回忆里,将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以及主人公对亲人满溢的愧疚和自始至终充满矛盾的情感全盘托出。
四十岁才刚找到结婚对象工作也十分不顺的良多,因为一直活在死去的大哥的阴影下无法正视自己的人生。无法接受长子死亡事实的父母在很多年里都无知地给予了良多存在缺失和差别对待的爱。丧子之痛仿佛是一座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海中矗立着的昏昏欲坠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暖光,而一家人的后半生都伴随着这种其实并不能指引他们靠岸的光,在大海里沉浮、迷失。
母亲直白热烈的丧子之痛,父亲死板严肃的人生教条,姐姐自私且没心没肺的生活,以至于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以祭奠死去的哥哥为主题,都让良多对回归家庭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慌和逃避,自身的无能为力就像暴晒在阳光下渐渐聚焦的放大镜,灼伤了自己也焚毁了周身的事物。他脆弱局促的生活,在恍惚间使我意识到,这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救命稻草,人人都是各自的浮萍。
自然有昏晓节气,人有生老病死。好比天上缱绻的云、交互的日月之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万事万物都在以肉眼不可预测的速度间瞬息万变。我很厌恶人们自以为是的把时间分割成时、分、秒这样的时间点,把冗长的一条生命线残忍的划分为三三两两的片段,这些片段对于时间本身来讲尽是些无关痛痒的瞬间,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能在不经意间融合到其记忆中,而后镌刻成永恒。
有些人总是将重要的感情麻痹,但真实的情感向来掷地无声,是一针医好遗忘的特效药,书中结尾处主人公良多在去往为母亲上坟的路上,看到黄纹蝴蝶时说的那一句话,道出了子女在面对双亲离世后的无尽的心酸和释然。“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良多的回忆是细腻真实的,正是这些始终在脑海里铮铮作响的往事铸成了良多的自责与懊悔。再也凑不齐人数的全家福,希望得到认可却满是失望的矛盾,父母双亲的猝然离世子欲孝顺而亲不待的悲剧,毫无喘息余地扑面而来的未知人生。
人们总是这样,只有在经历大悲大痛后才能倏尔惊醒,在接受真正的别离时突然发现,哭泣原来并不是此时唯一适用的表情。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之轮,有的人笑着,却像是哭了。
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在是枝裕和的笔下栩栩如生。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像一张张交错繁杂的网,沾满了往来的风尘,包裹起来却是一个完整的家。
家人之间由于各自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很多东西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作为家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即使存在差异却仍能在相互包容相互温暖下,一路步履不停的相互扶持着走完各自寂寥又短暂的人生长路。
“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那些由平淡乏味琐碎的小事所组成的,才是真正的人生啊。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每个人都只能向前,无法后退,所以生老病死便成了人之常情,人们对于亲近的人的改变大多冷漠,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能在刹那间惊觉父母变老的事实。然后那些内心深处的冰山开始坍塌,碎裂的冰块在阳光下融化成涓涓细流。
亲情是一种血脉的烙印,但最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爱。亲情,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传承,从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即使先来的人要先走,后来的人也会紧随其后。
我想,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即使,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可我依然是格外笨拙却全心全意的爱着你。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五
《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人间三部曲”中我最后看的一本。比起《小偷家族》和《比海更深》,这一本没有那么多的纠葛,这里最大的纠葛可能就是大哥十五年前救下的那个男孩。
“我”带着妻子孩子到乡下祭拜因救人而去世的大哥。作者把所有的回忆和细枝末节的东西叠加到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它浓缩了父母辈的感触,关于爱与时间,关于回忆,关于教育。
两百多页,一口气看完后记住了两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小孩很难照着父母的期待成长的。”从小就不被看好的“我”,在三十岁以前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四十岁娶了一个二婚的带着儿子的女人作为妻子。“我”好像一直活在大哥留下来的阴影当中,活在父母的期待当中,裹足不前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替“我”做出所有决定。
其实在书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关心很隐晦——母亲说话总是尖酸刻薄,父亲似乎对一切都是漠不关心。但是想起第二句话——“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似乎又能明白这样一种父母的感情。
去海边散步时,接母亲的救护车离开时,他的身影总是那么孤独,甚至有些无助。故事中的场景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它们好像就是我们的故事,家长里短,纠结的情感,兄弟姐妹间的比较,难于启齿的爱以及生活的角落里的,淡淡的忧伤。
像“我”一样,我们总不会料想到某一次平常的见面会是最后一次团聚。中国人的情结里永远有一句很悲的话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你总是相信她会变成天上一颗远远望着你,守护你的星子。却总不能提前醒悟到,现在不去拥抱,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
你懂得时间它针脚一般的步履不停,但实际上总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裹足不前。
来不及了,才哭着说“爱你”。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六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会觉得这种类型的写作很平淡,把生活中的一件事以及观点看法一一叙述开来,曾经读《人间失格》,《我是猫》都有这样的感受。
那是平凡的生活,普通人的感受,就像一个人一直用一种令人昏睡的语调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而故事本身同样平淡无奇。可是当你真正透过文字,看完整本书,却又觉得回味悠长。那些作者书写的普通人的感受,是那样的真实。面对“威严绝对”的父亲总感觉无话可说,相处的时候会感到心累和尴尬,却又有那么些瞬间很心疼那个已经年老逞强的父亲。
哥哥的永远是母亲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十五年过去了,她也还总是回忆起那天一切的细节,不断深挖,想着哥哥每一个举动的意义。我想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妈妈赋予了它,期望了它,就像把路旁的蝴蝶看作是哥哥的化身一样。而“我”对于这一切感觉尴尬又不适,毕竟不是母亲,最后“我”也真正成为了父母,慢慢的,”我”也开始变成了母亲,那些自己明明曾经很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再一次的循环上演,在失去之后才开始理解,可是就像作者所说的,总有些事情来不及,失去了就是失去了。
亲情散落在那些家庭琐事,父母子女关系之中,闪着点点微光,却又被那些压迫的生活所埋没,让人很难看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七
和良多一样,小时候的自己对父母充满了崇拜。上小学时,父亲对我而言就是万能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学业上遇到的重重难关,还是生活中产生的古怪问题,父亲都能为我解决。修电器,干农活,答疑解惑,上下学接送我和弟弟,也能很快和我们打成一片。听爸爸讲他过去的光辉实际,也是白听不厌,同时也享受着父亲以我为荣的快乐。童年的回忆里,妈妈则是扮演着严母的身份,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拿着一捆竹棍,不听话就抽我,经常能被打出血,皮开肉绽。是真打啊,去年和室友聊童年的时候,兴起时翻自己的旧伤还能窥见过去被家暴的“阴影”。
等到长大一点后,父亲的眼界在“见多识广”的我们眼里变得短浅且狭隘。曾经父亲津津乐道的光辉事迹在我们眼里也成了吹嘘,再加上母亲曾经对我们的家暴,导致之后我看到母亲都会蒙上一层恐惧的情绪,而弟弟也是直接和父母杠上了,拳脚相对。在外人眼里乖巧内向的孩子将浑身的刺都对准了家人,猜测,怀疑,否定,隔阂,冲突,再加一点点的温馨,构成了整个家庭的全部基调,敏感且脆弱,谁都不肯妥协,终于两败俱伤。也曾一度想要逃离,逃离生我育我的父母,逃离这个生长了十多年的城市,越远越好。
直到后来,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靠在父亲的背上时,父亲头上的白发晃得刺眼,曾经能给人挡住风霜的背似乎也随着时间而逐渐弯曲。而妈妈也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染发,以此来掩盖她那成簇生长的白发。谁都不服老,可谁都会老。
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父亲还是爱津津乐道他的过去,母亲还是如过往一般尖酸刻薄,只是再没提过她的竹鞭。从前的父母霸道固执,不可理喻,现在依然固执且不可理喻,但似乎也能开始理解。没有真正经历失去过亲人,但也曾做过多次亲人逝世的梦,每次醒来都是泪湿枕头。也曾在梦里哭出声,醒时父母关切的眼神告诉我,还来得及,还未失去。
还未失去,可从未珍惜,或者说正如良多“顺着眼前的状况随波逐流,事后却反悔不已…”在外求学,却几乎从不给父母打电话,每次父母打电话给我,询问我在何处,絮絮叨叨地想让我的未来往他们期待的方向,这时候就会嫌他们唠叨。回到家中,也是更多地将自己封锁在房间,关闭亲人沟通的渠道。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但似乎从未真正进行交心。父母觉得我们还是孩子,所有决定都是不成熟,我们笑他们或许迂腐,不懂变通,囿于“短浅”的眼界。互相不理解,或者说互相不愿妥协,固执地监守自己的阵地,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一个和良多家庭非常相像的相处模式。有欺骗,有猜疑,有抱怨,有冲突,累,也时常充斥着负面情绪,而更多的是温馨。而温馨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关怀躲藏在欺骗和冲突背后,害怕对方担心,害怕对方误入歧途,也会有恨铁不成钢。
有时候会想要向父母表达爱,但有些亲密的话,对最亲近的人似乎总是说不出口。人生路上,步履不停。至少现在还来得及。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八
作者:栗栗子。故事不错,叙事手法不错,但觉得整本书有点抑郁的氛围,看着挺心酸的。可能是我们家忘事也快,即使前一天吵架吵得很严重,隔天也能和好如初;即使父母比较疼爱某个孩子,兄弟姐妹那一秒会觉得爱有区别,但下一秒也没放在心上。所以对我来说,我记忆当中的家庭,虽然充满着争吵,但也有许多太平存在,即使每个人都有过错,但因为是家人,所以也原谅了所有。
我读这一本书,每次读到家人祥和、温馨的片段,总觉得故事要走向好的方向了,比如跟父亲的谈话正常点了,但要么次子突然发脾气,要么父亲突然发脾气,导致整个故事变得那么心酸,好像所有人都不原谅对方、也不被原谅一样。
或许此书便是为了表达步履不停,已经造成的遗憾始终无法弥补吧。但我心中仍然对家庭的包容与爱怀有无限期待。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九
很喜欢这种温情的文字,又特别害怕看,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之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八个字,小学时就学到过,却从来没能理解它的意思。转眼间,成了24岁的大姑娘,总感觉自己还是原来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又觉得自己饱经沧桑。看这本书时,我总会想起父亲,要是他还在,那该有多好。
父亲留给我的记忆,是小时候他在外打工,妈妈带我打电话给他要糖吃,是我上高中时他一月一次大晚上的接从县城回家的我,是他在家门口颓废的坐在小椅子上孤独的背影,是他在医院检查鼻子时痛苦得泪流满面的面孔,是他在床上疼痛难忍的打转转又不停地喊我名字,是他在我高考期间凌晨发消息安慰我说他睡眠很好,不要担心,是他微张着嘴呼出的`口臭气味,是他在我赶回之后手掌的温度渐渐褪去......
呵……我为什么要在大晚上的写这些,五六年了,一直无法释怀,逝去的人并没有消失,他们的面孔反而更加清晰与深刻。要是我是漫画家,我一定会把父亲的记忆全部画出来。
书中的母亲思念着逝去的儿子,而我想念我逝去的爸爸。
人生总有一些来不及,这些遗憾,会跟随我们一辈子,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生命总是在不停的更换交替着,未来等我有了孩子,我也会有新的羁绊与牵挂。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么,就先做好还来得及的事情吧,比如,温柔待妈妈,常给妈妈打电话,多回去陪陪她。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
读书以后,时常隔半年才回家两周短暂见面。记得两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赶上在家过生日,妈妈特地叫了一大家子人去酒店。那一年很奇妙,就我一个孩子放假回家了,突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我不安又装乖起来。饭后,妈妈又要带我去棋牌室,听阿姨们夸我,她再谦虚说“哪里好”的样子。我有时候很喜欢妈妈这样简单的小心思,也喜欢和妈妈走在一起,别人说“哎呀,你还有这么高的女儿”,妈妈笑得样子。
和家人都很久不见,很奇妙。在学校会尽量一周一次的频率打电话,有时候看到群里消息没必要不会主动回复,就会收到私信问你在忙吗?我的性格不太会寒暄,我或许也知道家人会惦念,但不知道怎么表达亲切。我会看到父母的白发,意识到他们老了,但是我还没长大,懊悔又难过。我避免看到这些真实,所以我总是拒绝去深思,去听他们说生活。
读书太像象牙塔了,我躲在里面心安理得,但知道现实往往充斥着太多不安与烦琐。可是因为我理直气壮做个孩子,所以不管父母老了,这让我偶尔有些歉疚,但还是没有行动。
我知道我爱我的家人,也知道岁月步履不停,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光亮,所以不知道如何坚毅坦承去听岁月的叮咛,一同抵御流淌的时光。我总希望大家自己好,这样就心安理得了。不行啊,还是要主动去爱,去分享。好像错过了彼此的时光,都会小心地不知道如何靠近和分享。如果我愿意清醒就好啦,不等我的话,就期望我快点跑起来啊。
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一
没多长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还有电影也要去看的。知道是枝裕和是从邦妮那里了解的,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无人知晓》,觉得情节很细腻,感情很丰富。最近微信读书上架了《步履不停》就赶忙来看,也没有失望。一家人啊,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觉得烦啊什么的,吵吵闹闹,然而一旦有人不在了,总是一种缺憾,在父母眼中,不管你多大,都是孩子,也只有在父母跟前你才能撒娇,父母不在了,你再也没有什么依靠了。之前看到一句话“父母在,兄弟姐妹还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你们只是亲戚了”。
现在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和他们嬉戏,不敢想象以后父母不在了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步履不停,一直走向人生的终点。珍惜眼前人吧,相遇即是缘分。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二
不知不觉中理性越来越盖过感性了,最近每天闲暇的时光很多,但却懒得思考,懒得感受。我们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应该就是从亲近的人一个个开始离开我们的时候开始,从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时候吧。
以前听到谁家的谁谁怎么样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去年过年那天突然听到经常来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觉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是同龄人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永远和陪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每次离家上学,爸爸或妈妈,甚至弟弟都会出动来送我到车站,同学们都调侃我说,多大人了,还要爸爸妈妈送,如果换作以前的话,我这么爱面子的人肯定就会勒令爸爸妈妈不要送我了,但开始懂得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多丢人,我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到让爸爸妈妈觉得他们不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天长大,对她们的依赖和崇拜一天天减少,这对他们太残忍了。
坐在图书馆里不知不觉打完这些文字,不知不觉又难过起来,好像一直在辜负父母的期望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三
作者整本书都是在描述着一段和妻子回家探望父母的经历,通过回忆短短的一天里发生的琐碎的小事,表达了自己未能在父母在世时尽到一个孝子的责任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人物形象通过大量对话被刻画地细致入微。平实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更加衬托了真实细腻的感情,很有代入感。
作者对待每个人的态度和感情都不同,而且都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仿佛自己就是这一家人中的一员。
可能我永远无法理解失去心爱的长子是什么滋味,但我一定会像作者一样经历失去父母的悲痛。一想到这里,虽然会很难过,但这就是人生老病死、世世代代的轮回,谁都难以逃脱。
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感情上多关怀一下父母,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孝顺并不简简单单是物质上给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切。
面对父母感情上的不和,做子女的不应该逃避,应该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维系,不能像书中表现得那样麻木。
想必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作者的歉疚可能会少很多。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四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也要步履不停。
看过电影四年后再来回味这本小说,又是一番滋味。如果说电影囿于时长,难以将家庭这个小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和分分离离尽数呈现,那么这本小说则可说是用散文一般轻盈的语言,“肆无忌惮”的将家人间的各种小情绪和家庭里的各种琐碎之事倾泻而出。
《步履不停》中糅合着自我的成长、亲人的逝去、父母的衰老,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艰难的迈步在人生路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真实的令人痛心。回首我的这四年,春风依旧,韶光流逝,我从课堂步入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当初若是听父母的话去做也许就不一样了”还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的很好”之类的感伤,至今也仍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是我对自己逝去光阴的执念。而四年弹指一挥,父母们却已渐入退休,最近不断向我感慨“这人啊,一到50岁,身体就大大不如以前了”。父母们无意间的感叹总会让我陷入阵阵恐慌,这是家人间的羁绊。
在衰老面前,孩子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们的。是啊,尽管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但我们依旧要含泪微笑,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五
最早接触是枝裕和,就是这部同名电影。一贯的胶片风格为故事抹上怀旧的色彩,夏日高温直射下变形的公路,透过层叠的树叶罅隙投下的光斑,老式庭院里玩耍的孩童,细琐中一切都这么温柔,温柔而又克制。
电影或者是书其实只是叙述了40岁的良多带着二婚的妻儿回老家的一天。大概每个非独生子女家庭都会面临父母没法做到对每个孩子都绝对公平这样的问题吧,在三个孩子的传统家庭中,良多是相对受冷落的一个。备受期待的大哥因为救一个落水的孩子牺牲而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更成为良多心中过不去的坎。
活着的人是永远无法跟逝去的人比的。
东方传统家庭的含蓄使得整个家别别扭扭。
等到后知后觉的良多终于明白了父母,谅解了父母,却早已来不及了。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六
看完,竟然泪水模糊了眼。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衰老,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而死亡,更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衰老和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
小说以缓缓的笔调叙述着主人公和父母在一起的两天中的所思、所感、所想,看似作者对父母的不耐烦,却字字句句体现了主人公的后悔和遗憾。
早逝的大哥是藏在母亲心中无法释怀的痛,这种痛,就连作为老二的小良也不能感同身受,因为他不是母亲,他体会不到母亲的痛。而这些痛也只能用“恨”来转稼。我感觉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没有人可以恨的话,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
所以让那个用儿子生命换来生命的人,承受一天的不自在和不安,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母亲为此失去了最爱的儿子。
其实小良是深爱自己的父母的`,文中几次提到答应陪父亲去看一次足球,却没能如父所愿,没有让母亲坐上儿子买的车,这成了父母去世后,主人公后悔不止的原因。
所以趁父母还在,好好陪陪父母,陪他们说说话,散散步,吃吃饭,看看电视,有一句话,不仅对于恋爱中的人适合,对于渐渐老去的父母更是适合,那就是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不要光顾着自己的自由与舒适,不要嫌母亲唠叨,不要嫌父亲越来越孩子气,年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孩子的爱和关心!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七
写家庭,怀念父亲,母亲,回忆童年类似这样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够脱颖而出却不简单。
看到前面的一百来页,觉得就很奇怪,为什么要叫步履不停呢?我相信别人写文章肯定不像我这样随便的吧!越到后面才是越来越明白,原来这就是母亲所喜爱的一首歌里面的一句歌词啊!
当一家人在一起的这一天,母亲翻出了旧日的cd。从歌声中所有人的记忆似乎回到父母亲年轻的时候,母亲去车站等待父亲的过程中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听到看到母亲陶醉的样子,那是不一样的母亲,有着光芒,或许又是一种落寞……无限延长在儿子的心中。
优秀的大儿子为救他人而死去,使父母亲永远不能忘怀,以至于对被儿子救起的人施以心灵的酷刑。
真的是困惑我啊!
人总是在行走,步履不停,停下来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呢?或许死后,我想死应该分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一种是身体上的。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人次是人们对她的遗忘的死亡,第三次是亲人,朋友对她的遗忘的死亡。就先说这么多吧!!
天气好好的早上,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步履不停读后感篇十八
记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这个词,是淘宝一家卖的很好的女装店铺,当时想店主也太文艺了,难怪衣服也会卖的这么好。今天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名啊,抱着读读看的心理,翻开第一页,结果第二第三,一口气地读了下来。
一篇纪念父母题材的小说,跟很多这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写父母的优点,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琐碎小事写父母的缺点,父亲的霸道暴躁母亲的挑剔虚伪,作者也不回避自己对父母的那种厌烦情绪,但字里行间又充满温情,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但也迷恋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点,爱与恨总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时候打电话听着母亲唠叨些没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干涉别人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恼火。但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心疼,总是想去多赚点钱给母亲一个好的安逸不会因为金钱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许这就是肯在骨子里的一种叫亲情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