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书中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节和主旨,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所读的书籍。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更是读者对书中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读后感可以是情感的宣泄,也可以是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读后感的写作也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和提炼,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读后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之一,通过读书和写读后感的过程,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书中的内容。接下来是一些精彩的读后感实例,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思想和感悟。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一
无可否认,人心管理是一个互相取悦的心理术,本来中国传统上最注重人性管理。历史上流行这样的故事,话说有一个老妈妈,跟她的邻居说,我那个老三在一个将军的部队打仗受了伤,将军亲自跪在地下替他扎伤口,说着,她就哭起来。邻居问她很感动是不是?她说不是的,我的老大原来也是将军部下,一受伤,将军跪在地上替他包扎伤口,他伤好很奋勇地杀敌,他就很快报销了。后来我那个老二又去,又受伤,将军也是这样包扎的,也报销了。现在完了,我最后的老三,看样子也快报销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身为将军,能放下身段跪下为士兵包扎,受伤的士兵及看见的士兵都会为之动容!
所谓人性,他的意思是这样的,从人的心里面去想、思考、观察一种行为。日本三得利啤酒厂副厂长是个上海人,他的爸爸死了,三得利啤酒厂的老总得到消息,就到他家去看他,这个不稀奇啊!鞠躬安慰两句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个老总跟副厂长站在一起,开始对客人鞠躬。另外陆续还有很多的同事来慰问,他俩站在一起,一直鞠躬,一直谢谢,人家还以为老总的爸爸死了。你猜那个副厂长跟我说了句甚么话?他说,我没有想到,你这个老总是这样来的,所以我这辈子大概要死在三得利了。这就叫做人性,在人性面上激化你。原来日本三得利有个习惯,部属任何家里面如果有丧事,去的时候不要光是鞠躬,还要跟他们的家属站在一起,对外人行礼,表示我们是一家人。这种就叫做人性。
晓人性,根据人性来管理,会化解许多不必要的劳资矛盾,从而令员工心平气和、积极快乐地完成工作;而企业在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更有效益。雇主和员工在这种互相取悦人性管理中,创造了双赢局面。但愿澳门业,辛卯年会出现雇员和雇主互相取悦、薪金同乐的良好现象。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二
1、对最高形式的美来说,温柔的、高贵的性情无疑是最不可缺的,他可以令最平凡的面孔焕发光彩。
2、如果你的脑海中时时拥有美好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那么无论你到任何一个角落,你都会给人留下优美和谐的印象,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长相是多么的普通或者你的身体有什么缺陷。
莎士比亚说过:“上帝给了你一张面孔,而你自己却另造了一张。”我们的心灵可以随意地制造美丽或丑陋。精神上的美胜过单纯的形体美。
二、学会调试自己。
一个处于永恒和谐之中的心灵平静的人是不。
可能有任何灾难的,他也不可能恐惧灾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处于上帝那双充满爱意的大手的庇护下,因此,什么也伤害不到他。
许多人之所以过着一种忧郁、贫乏的生活,其原因之一便是他们不能从那些使自己精神失调、恼怒、痛苦和担忧的事情中超脱出来,因而他们无法使自己的精神获得和谐。
三、发掘自己的长处,善于比较。
1、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2、全才是没有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既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一己之短,比人之长。
3、所谓“境由心造”,如果你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善于比较,你就会常常生活在一种愉快惬意之中。
四、将逆境变成一种祝福。
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你应该算算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五、坦对失意与悲伤。
“天意”与“命运”也许经常不是称心如意地完全符合我们的希望。但是,他背后所代表的真意与仁慈,只有我们在虔敬恭谨的谦卑下才能真正品味出它的芳香。
六、不要重复老路。
1、如果我们不是常常追求进步,保持如年轻人般敏锐的头脑,那么不仅我们自己的工作会受到阻碍,我们整个人变得平庸。
2、不断地超越自我,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够催人进步。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三
儿童的生活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非常清楚地表现出了人类为未来做准备的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玩耍。
我们不能把游戏看成是家长或教育工作者随便想出来的东西,而应当把他们看成是教育的辅助工具,看成是激发儿童勇气、想象力和生存本领的手段。
在每一种游戏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儿童为将来所做的准备。一名儿童玩游戏是采用的方式对游戏的选择和重视程度。都表明了他的态度及它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他与玩伴之间的关联方式,他对玩伴究竟是怀有敌意还是非常友好,尤其是他是不是有想当统治者的心理倾向,也会在游戏当中表露无遗。
因此,在观察儿童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看出儿童的整个人生态度来。
玩耍,对于每个儿童来说都极其重要。
游戏是一种集体训练,可以让儿童满足并实现其自身的社会感。
那些逃避游戏与玩耍的儿童都不太适应人生。这些儿童会乐于不参加所有的游戏。要是强迫他们去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话,他们往往也会破坏其他孩子的兴致。自负,缺乏自信,以及因此而导致的那种害怕自己表现糟糕的心态,就是儿童出现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通过观察一名儿童玩耍的情况,我们就能够非常肯定的判断出优势目标也是玩耍中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因素,它会在儿童想当发号施令者和统治者的倾向中表达出来。通过观察一名儿童如何突出自己,看一名儿童喜不喜欢那些使他们有机会去满足自身扮演领先角色的愿望的游戏,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性格倾向来。几乎所有的游戏都至少含有下列因素之一:为人生做准备、社会感或者追求优势等。
玩耍当中还有另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儿童可以在游戏当中表现出自我。儿童或多或少都是自主的去玩耍的,而在游戏当中的表现,这是由她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激发出来的。有许多的游戏,都特别重视这种创造性的本领。在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过程中,这些本身就可以让儿童锻炼自身创造精神的游戏尤为重要。
玩耍与儿童的心灵紧密相关。可以说玩耍也是一种职业,而我们也必须把玩耍看成是一种职业才行。因此,干扰儿童的玩耍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我们决不能把玩耍看成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手段,就为将来做准备的这个目标来看,每一个儿童的内心,其实都是带有日后将会变成的那种成年人的某种特点的。因此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若是了解了这个人的童年,我们就能更加容易的做出自己的判断了。
注意力与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的是人类取得成就当中最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在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去考虑外部世界或者我们内心的某种特定事件时,我们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并不会蔓延到全身,而是会局限在某种单一的感觉器官上,比如说局限在眼睛这种感官上。在局限于眼睛的情况下,双目注视的方向,就会给我们带来这种特定的紧张感。于此同时其他的紧张感就会受到排斥。
此外,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原本应当去加以关注的东西,并不适合他们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们不想集中注意力;而另一方面,倘若考虑的是某个与他们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调动起来。
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一个原因可以从喜欢抗拒这种性格倾向中看出来。儿童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对别人给出的每一种激励,这种孩童常常都会说不。
计划注意力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世界有一种真正根深蒂固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比注意力深刻的多的心理范畴。只要有兴趣,我们就会去关注,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只要有兴趣,教育工作者就不用去担心注意力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谈到了别人对他们的赏识,说他们很重要,孩子马上就会变得专注起来。倘若觉得其中没有什么东西与他们有关,那么儿童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注意力不集中,实际上不过就是指一个人面对一种原本应当去关注的情况时,更加愿意避开这种情况罢了。
因此,说某个人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这个人完全能够集中起注意力,只不过他关注的往往是别的东西罢了。
缺乏毅力和精神不足,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相似。
注意力不集中会变成一种很久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他们经常出现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是一种固定的性格特质。一旦必须去做某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这种性格特质就会显露出来。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四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书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则是最主要的收获。
要战胜自我,建立自信,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它与自信紧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超越了它,变之为发奋的动力,我们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显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也有碍于我们与别人正常交往。我们之所以害怕在人群面前讲话,是由于我们害怕自己犯错,也害怕自己的发音,音调或姿态被别人嘲笑,这就是自卑的表现。克服这种自卑的一个办法是,告诉自己,这种行动让我们只会赚而不会赔,因为我们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向自己保证下次能继续,并做得更好直到成功。恐惧和忧虑是一种消极,失败的心态,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它使人盲目担心,害怕,最终在恐惧的逃避中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中消极的心态,以积极成功的心态作为有用的武器,相信自己:你能战胜它,并且毫无困难。一个人的内心的想法非常重要,好的想法考虑到原因和结果,可以产生很合逻辑的,很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的紧张和精神崩溃。
超越自我表现,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并敢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是有着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必须积累必要的知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工作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我们从事的职业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也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常识。
写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多汲取知识,建立勇气和自信并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富有个性和魅力!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五
人性管理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受启发于《人性管理》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说明。
第一:自我管理。作为管理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少怪别人,多反省自己。最重要的是学会真正的管理――管事理人,即多管事少管人,多去理他少去管他。因为人本身含有“不受管”的成分,要学会将管做到理才是成功的。
第二:对下级的管理。同样要做到以人为本。要熟悉员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能力等即对员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的员工――委托给他一定的工作,给他表现自我的机会。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第三:对上级的管理。有些事情要先请示,要充分考虑到上级的情况,对上级汇报工作时要注意选择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需要审时度势的情况,要随时关注自己的`上级,尽量让上级满意。
第四:对平级的管理。平级既然地位平等就要在其他方面多照顾别人,只有你对别人付出了,别人才会反过来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第五:外交。对待客户时要充分考虑到最终要实现的是时间和质量的双重保障,要从这个出发,做到让客户满意。
总之,人性管理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先讲情后讲法,给别人留足充分的面子,学会变通,懂得如何应对不同的对象。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六
第一、管理是包罗万象的。
那么管理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管理的理解是:管理就象人的神经中枢一样。它不像腿会跑,不象手会劳动,不象眼睛会看,更不像嘴巴会说话,但它却能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使各部分的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正因为有了神经中枢我们才能活动自如,身体才能健康地运行,我认为管理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神经中枢。教科书上说,管理是一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现在,看这个结论看似很简单,我是在看完着本书之后才真正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从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可以看到,这简单的十几个字凝聚了几代人的辛勤探索的智慧的结晶。
第二、管理知识的革新是永无止境的。
“空城计”名满天下,可谓千古绝计,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正学会用“空城计”呢?我们学的是诸葛亮是如何想出“空城计”的。诸葛亮临危不惧,依然保持冷静,分析敌我形势,知己知彼,因地制宜,分析出敌方大将生性多疑,与他交战多次失败的心理情况,大胆地做出了“空城计”的决定。我想如果换了别人领军,诸葛亮的“空城计”就不会成功了,但我想可能依然会有千古赞颂的妙计出现,因为诸葛亮拥有他的大军压境之下,悠然谈琴的临危不惧,有那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造就了他的成功。我认为这才是我们该学的。
在管理思想似乎永无止境的演变当中,成功总是要遭遇失败。每一个对现有的管理实践中存在过激后果缺陷进行修正的新观念,都在出现伊始就种下了破坏自己的种子。因为管理思想的革新是它永恒不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才能基业常青。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读后感】推荐阅读: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七
人性弱点这本书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学家――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这是一本教人怎么让别人喜欢和你交往的一本书,自1937年出版的《人性的弱点全集》一夜轰动,在全世界各地至少已翻译成58种文字,全球总销售量已经达到了九千余万册,拥有四亿多的读者,除了《圣经》之外,无出其右者,他以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励人们取得辉煌的成功。不管是对于什么职业、性别、年龄的人来说都是充满力量、充满智慧的一本书。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在都给人启迪,使人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拥有美好、快乐、成功的人生。
人性弱点全集这本书共有十四章,分别对交际、人生规划、金钱观、家庭、工作自我激励等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透析,对人生的问题深入简出以小见大。没一章里都对一个人生的话题进行透析,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去揭示出人性中深刻的道理,人本身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动物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自己独处我们总是以自我有中心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人往往会忽视了他人的选择和志趣,同样人都会因为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当人自己的人性无法达到群体公认的美满是人在交往过程就会受挫,例如自私、胆小、欺骗当人有了这些人性是或者当这些人性占主导时群体就会很排斥他,因为那些人性不符合他们的选择,跟他们理想的交往对象的人性相对立。所以人想要有一个拥有一个快乐的人际网首先必须去了解自己人性,改变自己的人性,使得自己的选择符合交往对象符合群体的公认美德或者习惯。
读完人性的弱点让我醒彻,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有些性格决定了我在交际失败。以前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时常地受挫因为我管不住自己是舌头,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我们时常会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论的观点,我们会都会努力地去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以别人的之上,就像卡耐基说的自我的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需求,我们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思考和情感,一味认定自己的观点是对别人智慧不尊重,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等于说明我比你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这种挑战是很难让别人认同你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你已经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这种不带感情以我为中心的想法是很可怕的,会让别人讨厌你因为我们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忽视了别人智慧和自尊。卡耐基在分析人际交往的关键是就告诫直接对人说:“你错了”。因为了解就是宽恕,尽可能地去了解别人,比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别人更加的有益和有趣。不善于倾听的人是不受别人欢迎的原因之一,所以我懂得了跟别人的交谈是应该从共同点开始这样彼此交谈会变得轻松愉快。
正如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归于他的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反复认识和丰满好我们自身的人性并且我们以实际付诸行动,我们必能获得那成功必备的那85%的能力。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八
《人性的弱点》,卡耐基的经典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是人际交往中必读的圣经。它教会了人们许多人际交往的技巧,是很值得我们去解读,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不要批评或抱怨别人: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常常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伤害他的自重感,并激起他的反抗。批评所引起的嫉妒,只会降低士气和感情,同时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如果是好朋友,适当的建议还是可以,但态度一定要温和,朋友要是和我们意见不和,也要适可而止。激发别人内心强烈渴望的需求:如果每人都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洞察别人心理的人,永远不会担心自己的前途。首先要把握对方心中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如鱼得水,否则就办不成任何事。
寻求快乐的唯一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激你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被人批评,那是因为批评你能给他一种满足感。这也说明你是有成就的,而且引人注意,只要我相信自己做的对,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首先要做到真诚的关心别人:要对他人表示我们的关心,这于其他人际关系是同样的道理;而且我们的这种关心是出自真诚的。这不仅使得付出关心的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得到这种关心的人也同样有所收获。其次要发自内心的微笑:行动胜于言行。做一个微笑者,卡耐基说:“微笑,在别人心中造成的快乐会像回力板一样飞回给你;在别人心中造成快乐的感觉,将使自己觉得更大的快乐。”生活中,理想经常会遭遇挫折,我们难免有沮丧受伤的时候,有感觉被众人冷落遗弃的时候,无论何时,请记得对人对己展露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当你微笑时,你心中任何不愉快或不自然的感觉都静止了,世界的大门便为你敞开了。
在和别人谈论某件事情时要以以友善的方式开始,免与人辩论,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而且尽量-要让对方多说话,碰到分歧的时候,如果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在当你觉得你是对的时候,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说服别人呢?首先要间接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不过在指责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的错误,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要保全他人的面子,然后要以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的语气,叫那个人自己来想,另外就是鼓励的办法更容易使人改正错误,使对方乐于做你所建议的事。
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我们生活于世就要面对生活中的许多责任,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总是抱怨当前的困难,要慢慢学会摆脱这种情况。再有,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讨厌之举,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使自己让人喜欢。得到友谊的最佳方法,是必须注重施与,而不是获得--但应该是亲自赢取得来,而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所谓赢取友谊的`能力,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等。那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我们要去认识人,去结交新的朋友。幸福的感觉并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兴高采烈,把自己的欢乐尽量与别人分享,这样你会交到更多的朋友。而过多的忧虑会导致很多的疾病,所以不要过多的忧虑,我们要尽可能的享受人生,做最使你轻松愉快的事,健全的信仰、睡眠、音乐和欢笑。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九
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得知死神在找他,便利用克隆术克隆出了12个“自己”,想在死神面前以假乱真,保住自己的性命。面对13个一模一样的人,死神一时分辨不出真正的目标,只好悻悻而去。
但没过多久,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的死神又来到13个一模一样的科学家面前,对科学家说:“先生,您的复制品有一点瑕疵。”话音未落,真正的科学家就急忙说:“这不可能!我的技术是完美的,怎么会有瑕疵!”
死神一把抓住了说话的人,把他带走了。一句批评或者是奉承的话往往会使人暴露自己的弱点,科学家就是个例子,他不能容忍别人说他的缺点,于是,就忘记了去思考敌人的真正意图。
想一想,还真是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我和朋友们玩捉迷藏,我藏到了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地方。朋友半天没找到,我正得意里,只听朋友说:“尤一越,你藏的不过如此嘛!”我急了,一下子跑出来,“怎么可能,我藏的地方可是谁也找不到的!”朋友得意地说:“这不,找到了!”我非常懊悔。
人往往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一听到批评,马上条件反射似的先分辩,这样反而事得其反,所以,我们一听到批评,应该先冷静地分析,先从自身出发,找出缺陷或者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做出判断。否则,迟早会付出代价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这一卷、这一章、这一节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性与标准的相对性即可变性这样的尴尬。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我们日常主要便是依靠人的这些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它是人认识事物存在的基本和最直接的方式,其认识的.内容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内容。
其次,便是人的理性,这也是人类认识或者说意识超越其他动物的表现,人类不仅可通过感官认识事物的存在,也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认识事物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属性等。在这我们也可看出人的“感官认识能力”与“理性认识能力”是有区别的,“感官认识能力”认识的更多的是事物的“现象”及其“存在”,而“理性认识能力”意味着更多,它可以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层面不断深化。
另一方面,我有认为,不可知论即“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可能的,它反映的实质问题也是围绕“‘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怎样认识‘存在’”展开的。我认为,“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性更多的是指“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本质如“真”、“善”、“美”等,而因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对事物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旦“思维”不能彻底、完整、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便不能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该“存在”。
是否存在“不真实”的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我想首先借用康德先生的观点,即我们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是我们“眼睛”等感官感知到的真实而非事物自身的真实。事实上,我们的眼睛等感官太容易欺骗我们了!受人的生理结构和意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通过各种手段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在”印象”知觉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记忆形成的某一事物的“观念”可能是模糊的或是表象的甚至错误的。
另外,即使是我们形成的对事物的“印象”知觉或“观念”是比较正确的,当我们试图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面临着表达不清或言不达意等的尴尬,首先,这是由语言的多义性和修饰性造成的,当我们看到一朵很“美”的花时,我们也许会用“美”这个形容词来概括这朵花“美”的具体表现,如花朵的体态,我们只能试图以更接近于花朵“如何美”的语言来作一个大致的勾画,而始终无法非常精确地说出这朵花是如何如何的“美”,“花”如何如何的“美”似乎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之事,它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火甚至就不存在。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十二
财富和权势无疑地给予其所有者以服务于我们的一种能力,可是这种能力并不能和财富所给予他自己的那种使他得到快乐和满足他的欲望的能力放在同等地位上面。我们假设友谊和善意与财富结合起来,以此我们希望由他人的财富而得到利益。不但在权富者不表示对我们有所效劳的倾向时,而且当我们远离开他们的活动范围,以至他们甚至不能被假设为赋有那种能力时,我们对于权富者仍然加以尊敬,但这种尊敬是不伴有任何期望的。休谟举例说明,人的不同的等级大部分是被其财富所规定的,不论对尊、卑、生、熟的人都是一样。也许有人会说,由于我们习惯于从权富者方面获得援助与保护,并因此尊重他们,我们就把这种情绪扩展到那些与他们的财富相似而我们却永远不能希望沾到其利益的那些人身上。但是在这里并没有这个原则发生作用,这一点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休谟举例说,在遇到的一百个有名望、有财富的人里面,或许没有一个人我能够期望从他身上沾到利益。
休谟认为,总体来说,除了同情原因之外,不再有什么其他东西使我们尊重权力和财富,鄙视卑贱和贫困;借着同情作用,我们才能体会富人与贫人的情绪,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不快。
为了使这个观点便于我们接受,休谟对宇宙作一个总的观察,观察一下全部动物界的同情作用的力量,和有思想的存在者彼此间的情绪的迅速传递。动物都有一种显著的合群的欲望,使它们聚集在一起,而它们并不想在这种合群中沾到任何利益。这一点在人类方面更为显著,我们每有一个愿望,总不能不着眼于社会。完全孤独的状态,或许是我们所能遭受到的最大惩罚。一个能操纵自然界所有力量和元素的人,如果没有人同他分享,则他仍然是一个可怜人。对于这个观点,可以用一些例子加以证实。一个向我们夸耀房屋的人,总要特别指出房屋的舒适、优点等,这与我们的利益没有丝毫关系,它之所以使我们感到快乐,必然只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屋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之力体会到他的利益,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这种说法可以由此及彼,推广到每一种物品。不过这只是关于物主的一种利益,旁观者只有借着同情才能发生兴趣。休谟还通过田地的肥沃性、绘画的平衡和人体之美的例子,指出我们虽然没有分享的希望,可是借助同情加以感受,说明同情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人们的心灵是互相反映的镜子,这不但是因为心灵相互反映它们的情绪,而且因为情感、心情和意见的那些光线,可以互相反射,并可以不知不觉地消失。财富有使人享受人生一切乐趣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人们对于财富确实有一种原始的快乐。一个富人由于他的财产所得的快乐,在投射于旁观者心中时,就引起快乐和尊重;这种情绪在被知觉到并同情之后,又增加所有主的快乐;在再一度反射之后,又成为旁观者方面快乐和尊重的新的基础。由此,休谟论述我们对于富人与权贵的尊重,同情——这种心理使我们分享每一个和我们接近的人的快乐——是主要的原因,财物本身令人愉快的原因和我们希望分享富贵的人的财物而沾到利益的心理,是次要的原因。
理解人性读后感篇十三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这就是不可知论。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