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专业17篇)
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我认为首先要对所读书籍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从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书中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读后感不是简单的摘抄和陈述,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整理,将书中的精华传递给读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最后,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独特见解,不拘泥于传统评价标准,敢于提出自己的新颖观点和独到见解。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真正有价值的读后感。请看以下读者的感受,相信这些读后感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一
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二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零零碎碎的介绍了许多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我觉得如果是为了学知识,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为了考试的话,这样的记笔记的方法应该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但是如果作为成人读书的方法,我觉得有点不太实用,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现在人们都那么忙,有多少人有时间拿出那么多时间来做笔记呢?况且做笔记需要书,本,笔,桌子,时间,空间,退其次,也许有人说拿便签也可以做简单的笔记,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做那种很详细的读书笔记,所以说我觉得此书的主题如果改成“如何做读书笔记”应该更合适。因为如何阅读一本书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作者只着重写了关于如何做笔记的方法。
我觉得读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这个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和《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介绍的便签法相差一个等级和档次,做读书笔记停留在整理书中信息的阶段,基本相当于便签法中的第一个标签,虽然里面也介绍了要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结合起来,但具体怎么结合并没有说明,而实际上这也是最难的部分,根据书中的信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行动计划,需要很多的限定条件,否则只是简单的使用书中的方法,并不能得其精髓和深层次的应用。
好了简单介绍一下书中的内容:
第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这本书我用了很短的时间读了一遍,当然不是逐字的阅读,大家看一下目录也能大概了解书中的内容,我不做过多的讲解。不精度是因为我认为没必要精读,没有太多对我有用的内容,里面没有写思维导图,其实对于做笔记来说,思维导图挺有效果的,这本书也提到了以把书讲给别人听为目的去读能提高阅读质量(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三本日系书都有此内容),最后一张的重读笔记提高自我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售价也是36元,后来无发现书的售价可能跟作者没有关系,应该是出版社的定价。赵周老师的读书方法最后可以把所有的第三张便签贴到一起,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论如何做笔记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三
最近日式手帐的流行,让文具圈从学生党扩大到了社畜,文具店进入了商场、四处可见的印章等等,说明写手帐正在成为社畜们在工作之余的一种爱好。虽说数据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便利条件,但纸质的生活让仪式感更加强烈。有人说无论电子书如何发展,纸质书籍都不会被取代。而做读书手帐正是为这种纸质阅读的一种证明。
我是2020年11月读到这本书的,自从2016年第一次引进国内以来,到2020年10月已经是第16次印刷了,可见这本书的畅销程度。我猜想之所以这本书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读书人的工具书,喜欢阅读的人都应该拥有一本,它会非常细致地教你怎么做读书笔记,把书里的内容消化掉变成你自己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用日式手帐的习惯去教你做读书手帐。
作者以一种非常舒适的逻辑顺序为我们展开了“读书笔记有什么用”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一本书的字数大概有十万多字,这十万多字作者写书大概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读者阅读这本书大概需要一周左右。十万字并不是每句话都是重点,也不需要每句话都要背下来。一本十万字的书我们可能只需要作者的意图,或者仅仅是几段话而已。小时候会有老师带着我们在书上划重点,现在读书只能自己给自己划重点,划过的重点最好要及时记下来,这样才不会白划重点。——这便是读书笔记的意义所在。
用作者的话来说:将复杂的信息一元化,按照时间顺序记录记录下来。
在准备充分之后,作者又带着我们进入了做读书手帐的第一步:如何制作购书清单。读书笔记从挑书开始,非常好的第一步,作者在此处也特意强调了:这并不麻烦。生怕读者被第一步劝退。
这种安利是渐进式的,先是“这并不麻烦”,后面又说“一句话也好,坚持”,再后来就越来越复杂,方法也越来越规范,让你不知不觉地发自真心地想来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一件听起来就很麻烦的事,会让我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作者在这方面特别会把握读者的心理,因为细致的描述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通读-重读-标记三遍读书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等。并将读书笔记美化为思想的“升华工具”,是独创思维的飞跃。最让人舒服的是,就怕读者自己亲自动手,作者已经把重点内容加黑加粗地标记出来了!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作者将读书与做笔记比喻成为做菜,还列举了几个自己读书笔记的例子,并且插入了便于理解的示意图。看到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我写~我写还不好么!
摘抄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评论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最终把读书笔记化作一篇书评,深刻吸收书中的内容,从而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这便是做读书笔记的意义。看完这本书,感觉读了书不做笔记简直是亏了一个亿。
理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可以激发干劲。
最惊喜的是书后的附录,甚至提供了具体牌子的笔记本、笔等等,我种草了上面的读书架,可惜在淘宝没有查到那个牌子的,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买到。
读书笔记真的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让读过的书最高知识化,甚至为写读书评论直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让写作不再难。
毕竟这篇评论也是读书笔记的成果,我是一边读一边实践的。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四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朱琳)。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六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习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近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书记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习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七
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确是去过很多城市,走过很多路,可是也明白,没有知识做支撑,走过再多路也只是个邮差。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伪),但是仔细想来,自己读过的书寥寥无几。每每来了兴致,买上三五本书,也得自嘲: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啊!尽管不看,下次还是会买,仿佛买了书就等于看了。今年聚餐的时候老板提出来一个有趣的话题,你最近半年来有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我当时的回答是没有。后来我认真想了一下,其实我今半年是有读过两本书的。
一本是张爱玲的《半生缘》,不知为何,比起《半生缘》的命字我更喜欢这本小说的原名:“十八春”。十八个春夏秋冬熬过去,男女主人翁就这样错过了半辈子,也许只有具体的年数才能让人更加深切感受到时光的残酷吧。另一本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本书我大概看了五遍吧,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作品中多处梗十分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当然我今次并不打算推荐这本书,我曾经试过与人讨论这部文学作品,后来我很遗憾地发现有的人压根看不懂。
团队制定了阅读计划以后我开始找书,一开始想要推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本书开头就有一段很著名的话:“那一年我刚刚二十一岁,在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怎么样,是不是很有共鸣?很可惜我读了十页之后再没有继续的动力,原因不明。后来又想着可以推荐一本洋气的书给大家,选择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来因为终究是外国文字作品,翻译过来略感晦涩,实在读不下去,遂作罢,一筹莫展之际,无意间翻到好友赠送的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结合自己近年来极差的读书感受,我决定认真去研究一下读书的方法。
此书开篇讲了一下为什么我们要有效去阅读一本书,难道我们不能单纯因为喜欢而去读书而不追求任何好处么?当然可以,但是这就好比,我们去享用一份美食,你可以单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去进食,但是如果稍加运用一点科学的方法,既可以享用美食又能让这些食物的营养被身体吸收,岂不是一举两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有效阅读而不是单纯去读书。要做到有效读书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敢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利用下班时间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通过列购书清单这样的事前准备,这样我们就能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
二、购书--根据自己的需求,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对于内容已知的书,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图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者曾经在书店翻看过,或者该书是人尽皆知的名著,或者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这一类图书可以在网上下单。相反,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是第一眼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者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最好在实体店看过实物后才会买,因为如果书名和内容不符,或是文风让人无法接受的话,最后还是读不下去,那么购书就变成了一种浪费。
在室外或者护眼灯下阅读。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曾经试过在一个阳光肆虐的午后搭乘火车,软卧,整个人躺在软软的被子上,空调开得很是凉爽,火车咣当咣当飞驰,窗外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光线充足却不刺眼,我就利用那五个小时读了一本书。当时心情非常安静,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书中的情节,这是印象中一次极其愉快的阅读经历。
四、记录--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部分按照以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写了读书笔记以后不要丢在一遍,时常拿出来读一遍,温故而知新,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外一方面,做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
你会读书吗?读过的书,你能记住多少呢?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它便需要整理与收纳的技巧。本书作者把做笔记从兴趣发展为乐趣,因为好的读书体验要营造舒适的读书环境,不能缺乏好的辅助工具,也要选用合适的文具。如果你能像他这样爱上做读书笔记,不光在读书时,在外出旅游,或任何一个灵光一闪的时刻,思考与记录都能让你不会与生活中的新知和美丽失之交臂。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用笔记来读书。刚拿到和读了前小半部分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越往后,进行了快速地翻阅,因为有些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暂时不会采用。这也是此书所提倡的,带着思考去读书。
书的架构是比较清晰的,从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谈起,作者使用的读书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报道的简报、读书笔记等都在里面。他的笔记本是一元化的: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粘贴书报剪贴。作者使用读书笔记有5个步骤:
1、选书——列出购书清单;
2、购书——指明购买;
3、读书——做记号;
4、记录——写笔记;
5、活用——用检索标签。
关于制作购书清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渠道: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我的理解是主动声呐是自己根据需求主动列清单,比如看了某部电影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了,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列了演讲或沟通等清单;被动声呐是指一些传媒所推荐的,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收纳在自己的清单里,还有比如我们读书群里小伙伴读的书,也可以成为你的被动声呐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枢纽书”,我的理解是通过一本书所展开的一系列书单,比如这本书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推荐书籍,但这本书就是“枢纽书”。读书清单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我现在经常是,无论哪里看到一本书名,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现在豆瓣查一下看简介,然后加入京东购物车,哪天凑够几本就一起买,或者等下次再看看是不是有必要买,防止当时脑子发热买了不看。
接着,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读书笔记部分。一开局,就提到了读书笔记要坚持记,这样才能看到效果和有所收获。同时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就想着以输出为思想前提,就会有意识去思考。再者,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哪怕就是一句摘抄一句感悟也是有效果的。
作者分享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步骤:
1、通读,把有价值的一页折角;
2、重读,把折角的重读,如果再觉得好就把那一角再起来;
3、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做标记。标记也有三种方法: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
作者最推荐的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葱鲔火锅式”: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
还有一种是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粘贴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和其他比如书广告等。还可以复印粘贴书的内容放在笔记里。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特别的“重读笔记”部分,可以通过固定场景和固定频次来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笔记可以简单回忆,也可以回忆更多,再去翻更多书中重点段落。在主题阅读的读书笔记方面,可以分别写下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和三本书中对于主题的思考。最后,在重读笔记方面,自己将要做和收益最大的一个点是制作检索标签来快速找到目标,自己知识原材料的整理和分类,按照自己的逻辑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有利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读书体验充实的19个技巧。摘取了部分: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通过订阅让阅读成为意想不到;淘旧书;由浅入深读懂难懂的书;把要读的书中书桌旁堆成山;名著放枕边;同时读三本书,进行切换;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把书的外封去掉读;杂志边读边撕;名言要贴在显眼处;读手感从摘抄开始;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读任何书,任何形式的读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这样才能真正让读书有所收获。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九
用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觉这本书的真实名字如果叫《读书会让我们产生什么变化》或者叫《为什么我们需要读书》会更为贴切。
并未发现有让自己对读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的见解,但通读一遍,还是发现了一些零散的可供吸收的营养点。
通过阅读,在过程中也顺势对自己的读书观就行了思考和梳理。经过这个梳理,很多认识变得更加坚实了,很多结构做了微调,变化是一定有的,只不过细微的反应和改变是很难用回忆来度量清楚的。
全书195页,勾画93处,旁写14处,从花费的时间上来评价收获,还是很有性价比的。
确实,通过丰富的阅读,可以扩张自己的见识,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和作者的发生神奇的生化反应,可以丰富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也希望能借助读书、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参与和思考,逐渐明晰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鸟瞰图。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籍作家奥野宣之,张晶晶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当当网做活动时购得。
2、贪多嚼不烂,贪快也嚼不烂。目前市面上大多鼓吹十分钟教会你速读诸如此类,但是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词汇量和相应的理解能力的话,这只会让你交了智商税。让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扎实的收获,等到达这个目标之后再求追求速度也不迟。
3、读书要动笔,要写读书笔记。把读到的信息以准确的形式转变成你思想中的一部分。不用过分强迫自己,按照习惯的节奏来读书,一步一步地让你“与书共读”的关系更加亲密,做到这一点,你只需要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
4、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记录,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经闪现的想法了。但只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将这些新鲜的想法打包以后,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写文章、制作企划书或者整理提案的时候,可以翻开笔记找到曾经记下的书籍、文章和自己当时的视角、思考,让这些内容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些时候,这些内容甚至是醍醐灌顶的灵药。这本笔记不只是为你提供便利,还能让过去的读书体验更有意义,让读书生活更加快乐。
5、养成习惯。就像坚持睡前刷牙的习惯,哪天突然睡前没有刷牙会觉得非常难受。
6、信息一元化。把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一本笔记本上。标记好日期、灵活运用便签和电子化,可以非常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7、在平时要积累书单,充实书单内容。在需要时进行主体阅读,并指名购买需要的书籍。这样不会被书店各种畅销书的标语给迷惑,买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书。
8、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这也是我开设这个公众号的目的,同时也让我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这点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教别人某项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自己大脑里的思维状态,同平时相比是非常高效的。
9、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把书中觉得很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来并和自己主观。的一些想法、评论放在一起的方式就是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就像这道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
总体来说,这本书属于比较简单易懂的书籍,书中值得思考的东西并不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方法技巧就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技巧就可以改变你学习的效率甚至心态。值得大家有时间去图书馆或者线上阅读,不建议购买纸质书。但书的最后有19个读书小技巧和26款好用的文具,因为大多都很简单实用,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一
很庆幸能读到《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二
阅读是对人类知识的探索和理解的一种方法。然而,许多人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无力。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在我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和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并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是需要主动参与的。我们应该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需品。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我们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远离噪音和干扰。此外,不要忽视休息的重要性。长时间疲劳的阅读容易导致效率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给大脑放松一下,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果。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读物调整阅读策略。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用放松的方式进行阅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这样阅读更能带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对于科学类或技术类的读物,由于内容相对较为晦涩难懂,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细致入微的阅读方法。可以结合划线笔记,提前了解一些关键词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多阅读一些鸟瞰图和概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第三,要学会提问。提问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当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提出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等。通过提问,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关键点,进而提高我们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可以尝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这样的提问和回答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效果。
再次,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将重点和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之后回顾、复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读书笔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文字记录、思维导图、图表等等,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借鉴和学习他人的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最后,要不断实践和反思。阅读是一个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们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接受和克服困难。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长期的阅读实践,我认识到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善于提问、总结和归纳、不断实践和反思等方法对于有效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希望以上的心得体会能对大家有效阅读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高效的阅读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三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很多人在阅读时却感到无所适从,效果不佳。那么,如何有效阅读呢?在我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非常重要。阅读材料种类繁多,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能够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故事书或者绘本作为入门阅读材料,提高阅读兴趣和积累基础词汇。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来说,可以选择相关领域的书籍或期刊,深入学习和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能够更好地激发阅读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其次,制定良好的阅读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琐事或其他工作而忽略了阅读,导致我们的阅读效果不佳。为了保证阅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可以制定每天或每周的阅读计划。比如,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阅读,或者每周规定阅读一本书籍。通过合理规划时间,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指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时,能否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或书籍,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与他人讨论阅读材料的方式,加深理解和交流。
第四,及时总结和复习也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环节。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阅读材料过多,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记住。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或做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记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最后,提升阅读兴趣也是有效阅读的关键。只有对所阅读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进行阅读,并提高阅读效果。为了提升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阅读,或者与他人分享阅读体会,相互促进。同时,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翻阅杂志、报纸、小说等,以提高阅读的乐趣和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制定良好的阅读计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时总结和复习,以及提升阅读兴趣,我们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对大家在阅读中有所帮助。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四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五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准时机引入到学习的重难处,导入到深的学习层次,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抓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六
当前,语文教学倡导“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依托教学文本,初步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逐步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会学知识,最终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
(一)感受汉字的奇妙,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先从文字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文字造字的奇妙,自然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写“美”字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记“一只小羊没尾巴,长了两只大脚丫”这个有趣的句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降低学习难度,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兴趣。又如,在教认“餐、售、警”等字时,先问问学生:“你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认识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他们说从生活中的“餐厅、车厢、售票口、警车、警服”等地方见过这些字时,我赶紧做出表扬性的.评价:“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同学多会学习啊!他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就认识了这么多的字。生活就是一个大课本,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的知识。”在这里进行学法的指导,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识字,不仅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的深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识字、写字教学,学生就发现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是快乐的,是生活化的。
(二)变抽象为形象,激发语文阅读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完善,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指导读文时,创设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情境,对于帮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草原的早晨》一文中,“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种欢快无比、辽阔恢宏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场景,对学生们来说简直就是天边的事,他们只在电视上见过。课堂上课件的出示,十分形象地将“羊儿涌出圈门”的“涌出、欢快”和“无边的草原”的“辽阔、壮美”展现了出来,充分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语言文字,情感得以升华,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语文的学习是美好的。
(三)抓关键词,悟独特感受,初步培养阅读能力。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很有难度的。刚开始,学生根本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和理解。于是,在教学《雨点》一文时,当一位学生在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他把“散步”读得缓缓地,我就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学生说:“小雨点在散步,我平时散步的时候,心情是很放松的,慢慢地走,所以要慢慢地读。”我兴奋地说:“哟,同学们,他多会读书啊,他抓住了‘散步’这个词,还加上了平时自己散步的经验,要走得慢慢的,心里很放松地读!”这样的评价,无疑给了其他孩子以启示。最后,孩子们纷纷抓住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关键词,理解了小雨点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才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孩子们慢慢发现了,原来要读懂文章要先抓住关键的词语,每一个关键词语都有它想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其实,语言文字的描写并不抽象,就看你是否能读懂它,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动脑思考,联系自身经验,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型的语文老师。人们常说,读文章时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我们语文老师在这一点上尤为重要。在学生理解不到或读不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或激动、或忧伤、或美妙、或悲切的情感时,老师的范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范读要求做到以情托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美。它是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文中的感情基调、在与文中作者感情相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这时的教师仿佛就是作者本人,向小读者们敞开着自己的心扉。它不但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感召力和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课后拓展,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延续文本,想象一下作者没有写到的,课文中的留白处。如《雨点》学完后想一想:“小雨点还会去哪里?在干什么?”学《世界多美啊》时,想一想:“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还看到了什么?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想象与回答,正是源于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他们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各有各的独到之处,我很珍视他们,很为他们自豪。他们在语文课上自由地遨游在语言文字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思维开阔,情感得以升华。
上述五个途径,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掌握了众多的自主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他们能自主阅读较为短小的诗歌、短文等,在低年级段能做到读准、读通、读懂,想象能力越来越丰富。同时,孩子们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词汇,他们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广泛的自主阅读使他们的词汇量远远超出了本年段学生的词汇量,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落实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在实施有效阅读中,个别家长有诸多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个过程太漫长,孩子根本无法完成,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口头答应,但一味应付。另外,个别学生缺乏毅力。活动初期,孩子比较感兴趣,但不能坚持,特别是课后的阅读活动,在没有家长督促的情况下,不能自觉阅读;还有部分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受到当前考试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的制约,学生在校自主阅读的时间受限。我们相信,在进行有效阅读的探索与尝试的道路上,虽然还会有诸多疑惑,偶遇不平,但只要坚持改革,坚持前行,且行且思,一定会结出可喜的硕果。
如何有效阅读读后感篇十七
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阅读是一件极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人们来讲,阅读只需要把所看到的文字组织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想象或理解。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勾起了我的一部分好奇心,虽然在生活中经常阅读资讯、故事、小说、散文、诗等各类内容,但是在初次阅读本书之后我突然有仔细再次阅读这本书内容的冲动,决定重新理解并学习阅读它。
正如书中所言阅读是没有完全的被动的,他是必须要有主动参与的一个过程。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就是一个有主动组合理解的过程。现在的阅读相对于以前的仅靠纸张阅读来的更加便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生活中现在随处可见人们在各类电子设备上阅读。我认为这方便了阅读的方式,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电子设备的普及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性质的阅读,并充斥着各种主观的直接观点,影响着阅读者的主体思考过程。
阅读是一个个人在对作者的文字主动获取,组合再理解的过程,这之中不能缺乏阅读者主动的思考,正如书中的比喻:棒球投手和捕手。作者负责输出,读者负责接收,而这之间的内容要传达需要双方的主动参与,投球手的球是已经投出的球,而要让这个球变成好球,就需要捕球手的主动行动,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够较好地让捕球手较简单的接到球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投球手能够较好地让捕球手较简单的接到(比如只为娱乐而做的文章)。
根据目的的不同书中分为两种: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我更喜欢书中关于为求得理解而读的观点,本书中的阅读是更具功利性的,阅读是为了提升自己而进行的阅读,正印证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觉得正是因为阅读书籍给我们带来了增长才使得他变得更有意义。在现今互联网络发达的社会中想要获得最新资讯是异常简单的事情,即使对于所不了解的领域知识也是唾手可得,然而对于知识的理解却也只能停留于表面,而书中所提到的“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正是大部分人所欠缺的学习——在经研究、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深思熟虑的一种学习过程。成人的学习更多需要来自于书籍,特别是我们需要继续成长与进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使用书籍来帮助我们。
书中所提及的.四个阅读层次,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讲也许并不陌生,其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也都有过这些行为,我认为其中分析阅读给予我的帮助与启发最多。在分析阅读的前两章中,作者较为细致的分析书籍分类、如何概括书籍、把握书籍架构、发现作者意图讲解。并对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进行总结如下: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书籍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概括书籍)。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书籍架构)。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作者意图)。
文中详细的阐述了所做步骤的的意图效果,并在方法上多次使用了范例,让人清晰明了的理解,并使用该方法对自己的本书籍的两章内容进行了纲要总结。运用以上规则告诉我一本书的内容是什么,要如何将架构列成纲要。方法生动有趣。
在以上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我尝试着对此阶段进行了纲要总结:
(1)找出理解段落关键词,与作者达成共识。
(2)找到作者主旨,诠释作者意图。
(3)找出作者论述,进行前后证明,清楚了解作者观点。
(4)寻找确定作者提出的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问题。
在尝试纲要总结并对比文中作者对自己内容纲要的总结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练习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以往的常规阅读,在总结的过程中我进行寻找思考总结精简,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印证与练习,相对于以往的做法,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达成共识,并尝试加以自主的语言进行描述总结,并进入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2)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以上规则我在了解过后,不仅对于我参加教研活动的分析给予了极大的启发。对于各类书籍的阅读我似乎有茅塞顿开之感,使得我有种把以往的书重新翻出来再读一遍的冲动,来印证这些观点,在实践中印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现在的大部分网络阅读本身也许是轻松的、愉悦的,但是专业书籍的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应该是严谨的有目的的,是对我们自身的提升重要手段,在成人的自我学习生涯中是尤为重要的,懂得如何阅读书籍就如同如何制作食物一样重要,他使得学习过程更系统,知识吸收更有效率,在过程中能自主的对书籍内容进行思考评价,增长智慧,而不是在各类思想充斥的互联网时代,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真的要拿起旧时的书,期待着在已经翻过的土地中再次挖掘出新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