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阅读心得(精选24篇)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总结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加入一些个人见解和感悟。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者的总结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一
新教育书籍,是我们学习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教育书籍阅读。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新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第一,新教育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实施新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第二,新教育的发展推进过程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过程。新教育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新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新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新教育是一种价值。它的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影响着管理的风格、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着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关系。首先,新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新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新教育不满足于每个人的一般的、共同的发展,而是根据人的千差万别自然本性,鼓励并极力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发展。第三,新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新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和活动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最后,新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单一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一要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先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二要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要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
国学。
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通过读书和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去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和技巧。
新教育提出的五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有用的东西自然包括知识、技能等,但落实在学生的一生中,我认为首要有用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纵观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营造书香校园是为了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师生共写随笔是为了养成学生思考总结的习惯,聆听窗外的声音是为了养成学生学习交流的习惯,培养卓越口才为了养成学生正确表达沟通的习惯,缔造完美教室是为了养成学生爱美创造美的习惯……也只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卓越课程才能高效地开展,我们的家校合作共建才能落在实处!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有读书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不会沟通交流。因为阅读量少从而缺乏审美向善的素养,他们就不会懂得在楼道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因为没有独立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才会在学习中过多的依赖老师、家长,不能做到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下去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没有学会沟通交流,所以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导致好多极小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最终酿成更大的危害,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所以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什么叫习惯?习惯就是一个人在后天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正因为习惯是后天影响的,且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的特点,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可能,从而也体现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我们听很多名校老师的公开课中,总是被课堂上学生敏捷的反应、流畅的语言所折服,内心中不自觉的在埋怨自己学生的愚钝;我们也亲身感受过一些几千人的大校在学生的组织下有秩序的在举行升旗仪式,那种肃静井然让我们不禁羡慕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的文明,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优秀的学生背后无不浸润着老师和家长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良好行为教育的培养。
“我们不能光在秋天的时候羡慕别人果实的丰硕,而不去体会别人在春天播种时的辛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我想:我们若能在学生的春天注重他们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那么,一两年后我们也定会享受到收获万颗籽的欢悦。
我们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而不是只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老师;我们教学生知识,这只是做了他们的老师,我们培养了他们的好习惯,这才是做了他们的导师。若干年后,只做学生老师的人会被无数个老师所替代,因为你说做的是无数的老师都能做到的;而做了学生导师的人,你的教诲永远指引着他前进,你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学生铭记!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物质的拥有上被世人轻视,但我们一定要在精神的拥有上让世人尊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教师的幸福感也应该就在这里吧!
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避免思想上的短视行为。我们不能只是流于行政执行,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某一部门下发的任务,而在思想上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根本的认识。
就一节课而言,我们大多数老师在开学初没有详细的给学生讲清自己课堂上的要求,或者没能在以后的课堂上去具体落实这些要求的执行情况,而是进了课堂就开始急急忙忙讲课,永远只是在做一个忙忙碌碌毫无头绪的老师,忽视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殊不知我们只有勤“磨刀”才能快“砍柴”;这种“磨刀”看似繁琐,但对你的教学生活是必要的甚至是缺一不可的;要不然,作为老师的你将会永远生活在学生的坏习惯带给你的阴影中!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旷野上最后一课。哲学家说:“你们已经不用再学什么了,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要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方法,这就是我的最后一道试题。”
弟子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在研究深奥的真理,因此乍一听到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片刻后,其中一个弟子率先答道:“用手拔掉就可以了。”另一个弟子说道:“利用锄头的话会更轻松一些。”最后一个弟子的答案更加简单:“烧掉就可以了。”
哲学家静静地听完他们的答案,站起来说:“课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
一年中弟子们用各种方法除去了地里的杂草,可过不了几天草又长了出来,反复几次草都不能彻底除干净。一年后,弟子们带着疑惑再次相聚,发现原来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只想告诉他们“如果想除掉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同样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想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唯一的方法只能是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校推广新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从我20xx年来到这所学校开始,就在听“新教育”的各种活动、理念。大致浏览了这本书才知道学校进行的各种活动源于新教育,比如晨诵、卓越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每月一个活动主题、营造书香校园等。新教育实验源于朱永新教授1999年读到一则故事萌发出对教育的理想,按我的理解,新教育实验就是有共同教育梦的一群人在探寻,在行动,这群人有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我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新教育这样的目标:
(1)是学生享受成长的乐园;(2)是老师专业发展的平台;(3)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4)走出一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的教育理想。
我们平凡的工作如何能撑起这样大而空的理想,我们的肩膀如何能担起这份重担。在一阵热血后我们剩下些什么?值得我思考。新教育的哲学基础就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这句话适合我,适合学生,也适合家长。而我作为老师应该坚持什么?具体行动是什么?对于新教育我应该改变些什么?这本书给了我答案:教师行为的改变,新教育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
日记。
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我要牢记这句话,平时教学的感触很多,大多都在办公室的闲谈中消耗了,说过算一遍,写下来才是专业发展,是教育的智慧,是教育的幸福。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教育写作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奇迹。
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才不是一句空话。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是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基础。我也常常在想:对于小学生,他的学习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不幸被列为差生的行列,孩子接下来几年的生活该有多灰暗,多没希望啊,他的精神状态会是怎样的?我的眼前立马出现了一棵即将晒干的小草,可叹、可悲啊!新教育强调的是师生潜能的开发,我们不当蜡烛,我们自信能帮助这样的孩子,获得师生的共同进步。
新教育的四大改变,也是四个追求: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即教师脸上有笑容,追求教师充满激情的追求总结的发展;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即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改变;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都和书香校园关系密切。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是改变教研的科研范式,我们的科研上不能影响决策,下不能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离现实教育问题越来越远,要这样的科研只是装门面。新教育理想下的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怎么关注?(1)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2)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我读到这里,对新教育不在有雾里看花的朦胧感,感觉新教育不是哗众取宠的空理论,他从改变教师精神生活,改变学生生存状态出发,是校本科研的新范式,是属于走自己教育生活的新路子。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
《新教育》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新教育》。
心得体会。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拜读朱永新的《新教育》,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注入了新的感悟。新教育是“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旧教育而言的“新教育”;新教育也是“心”教育,是相对于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心灵的教育”;新教育是“行”教育,是相对于坐而论道的“学院派”,主张建设与行动的“行动教育”;新教育史“幸”教育,是相对于当下的教育缺乏幸福、快乐而提出的“幸福的教育”;新教育是“兴”教育,是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发展的教育;新教育是“信”教育,其本质就是“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
新教育实验有四个追求,或者说四大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这四个改变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或者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充满激情地去拥抱自己的教育生活,用心去发展自己的教育世界。因此,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应该是新教育最重要的环节。结合市教育局“治转提”活动,转变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新教育实验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显现。
我认真研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著作,感想颇深。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本该充满梦想,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渴望的大好年华却消失在无情的应试教育的无奈中,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快乐却已消失殆尽。怎样才能摆脱如今教育的尴尬境地,让学生走出倦怠,青春的脸庞露出幸福的笑容,听到天真可爱的儿童发自内心的朗朗笑声,找到教育所原本该有的真谛,这是我们新时代教育所要探讨追寻的始终不变的课题。书中特别提出教育的幸福完整,这个观点也是我极为赞同认可的教育思想,它是指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在我看来教育本身首先是爱的教育,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省我自己在教育一线执教二十余载,对教育事业的爱,爱学生的心是始终不变的,但是却不曾认真的去思考怎样在教育过程中付诸我的爱,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总是执拗的认为:“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声言俱厉,以命令、独断的言辞威武学生,用严厉慑服学生。而实际上这种震慑只会筑起愈来愈深的鸿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也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学生也不会发自内心的爱我,他们也不会有感恩之心。我认为爱的缺憾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教育事业中。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教育离不开爱。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是要相信学生。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解决好问题,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教师的职业本就普通平凡,我们不可能体验轰轰烈烈的成功,如雷般的掌声,但也能在平凡中成就不一样的有色彩,充满内心喜悦的满足与幸福。在细读中我佩服于朱教授作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一名卓越的教育学家的渊博知识,更钦佩他对教育的至深领悟和挚爱,我深感读一本好书胜过与优秀的人交谈,使我受益匪浅,今后还要不懈地学习教育良著,提升自己的思想,开阔心胸,不失遗力的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这就是我一生的职业追求与梦想。正如同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就是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我相信并借鉴书中所提倡的完整的教育,即:身、心、灵统一的的教育,追求的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注重心的教育,注重对每一颗生命的呵护关爱,注重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新教育希望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新教育深刻理论的背后,期待的是心灵世界的美好,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纯粹、博爱、人文的教育本真才是新教育所追求的。
最近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内心有很大触动,收获颇多,他从教育的基础、中国文化、行动和改变、儿童课程、教师成长、理想课堂、完美教室、卓越课程、每月前一事、九大定律、家教主张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针对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进行提出了新问题,把搭建一个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和开阔无埂的教育空间作为新教育的基础环节。深深体会到这份情有独钟其实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基本思想是: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六大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培养卓越口才。5、构筑理想课堂。6、建设数码社区。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实质上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从心灵的建设开始,教师要重新认识教育的过程,理解新教育的本质,如何真正挖掘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培养吸收的个性,倡导成功的体验过程,关于理想教育这些年在学生当中显得苍白无力,拜金主义的思想在整个社会场胜利很多的负面影响,学生当中想当科学家的人数没有向当明星的多,这是非常可怕的,功利性很轻强,把理想变成空想,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切实际的认知偏离的正常的轨道。因此把培养卓越作为起点,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起步的高度,卓越的教师能使学生更卓越,事情不论大小,要看做事的态度是不是端正,态度的持久性是成功的保证,教师要通过知识、态度、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爱感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有正确的方向,变的自信、坚强而执着。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实际上家长已经参与到教育教学之中,更多的家长重视学业成绩和名次,凡事大包大揽,忽视了对还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德行的培养,孩子们在学校没有包容之心,凡事从自我出发,尤其是劳动能力更为缺乏,学校因为安全和责任学校把劳动安排给力物业,学生也没有劳动机会,这也是现实存在问题。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自己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三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四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头。我上学时就喜欢读书,可惜那时候手边能够阅读的书很少。我参加工作后,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播撒着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收获着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担任校长以后,我依然时常给自己充电,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致教师》等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专著,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理论文章。
近几年来,**区教体局先后多次组织校长、教师们去江苏海门学习新教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习者去海门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学习之余,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吴勇主任、陈铁梅等老师的新教育专著。一段段文字,让我心潮起伏;一本本书籍,让我爱不释手。
去年秋季开学后,听说海门市教育局许新海局长又出新书了,书名是《守望新教育》,我便立刻给学校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与此同时,还给教师们购买了《致教师》《教育就是唤醒》等系列新教育专著。书发放后,我一拿到《守望新教育》就迫不及待地阅读。完全是出于对新教育的感情,被许新海博士执著于教育的情怀所感动。连续几天抽空读完此书,一如我的想象,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书。
翻开这本书,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身兼多种角色,还能取得那么多成就: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教育生活的救赎》《澳洲课程故事》《做教育的行者》等专著7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200余篇,荣获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有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总是能够拨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让你踏着前人的足迹,奋力前行,抵达理想的彼岸。而这就是《守望新教育》。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从《信仰担当: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到《区域推进: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从《行走感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到《每日一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一篇篇朴实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教育人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中的行与思。阅读着许博士的体会与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的情结,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
许博士和他的团队,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用行动坚守着梦想。
书中介绍了海门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些做法:营造让人渴望读书的氛围;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推荐富有层次的阅读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学生阅读中可以分享感人片段、写给主人公某某的一封信、展演书中某个片段等,这都为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阅读的过程,就是深入一个生命世界的过程。许博士对教育的挚爱和深情,更促使我追梦的脚步愈发坚定。一个学校,一间教室,一个学生,促使了我们的坚守,促使了我们的梦想之花永远不会凋零。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已经正式起步,已经顺利上路。今后,我将继续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自己的理想,追寻教育的梦想,用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不懈的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带领全校师生走在快乐阅读、开心工作、幸福生活的新教育之路上。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校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一定会走的更稳,做的更美,改变的更好。我也一定会带领教师们继续谱写出一曲曲人生平凡而动人的乐章。
12月3日,在**区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下,我终于怀着激动与欣喜之情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学习之旅——海门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教育圣地。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门。的确,短暂的两天学习,感受到了海门独特的异地风情与育人氛围;体验到了新教育实验散发的无穷魅力与核心价值。书香校园、每月一事、精品课堂、社团活动、生命叙事不仅是诗与思的交响,更是意与境的融合。
赏异地之景悟民俗风情。
海门,教育的一方沃土。不管是从金碧辉煌的(电视文化塔)标志建筑还是从当地的民俗风情(热情、恬静)来看,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江海风情与古朴民居规划的前瞻性和浓厚的待人文化氛围。咨询解惑,海门人总是热情微笑地为客人指点迷津;穿越马路,忠实厚道的海门司机以车让人的礼貌之举,让人倍感温馨……兴许这就是海门“家校共育”、“每月一事”成功教育的举措基石。
观教育圣地享育人氛围。
本次学习共参观了海门实验中学、东洲国际学校,正余初中三所学校,不管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办学设施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彰显了浓厚的育人氛围。海门实验中学既有建筑物的对称美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镶嵌秀;“崇德进学,怀远敏行”的学校精神标识,展现了海门实验人怀揣“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让所有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高起点追求高目标,以高目标追求高质量,孜孜以求,跨越发展,力争建成“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一流名校的宏伟蓝图。东洲国际中学北望黄海,南倚长江,在青树绿草的环抱下彰显了现代先进的办学条件和新颖的办学理念——做最好的自己;书香长廊又显示了该校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正余初中一所标准的农村中学,在申冬暖阳的照耀下处处飘洒着墨香纸润的校园书香气息,在外显文化,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下,充满了诗情画意,为学校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
观魅力课堂悟课改理念。
课改,当代教育发展的使命。在东洲国际学校和正余初中参观精品课堂学习中,两所学校在不同的课堂都给求经者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感触。导学案的设计既有大问题教学广度延伸,又不乏细节学习习惯培养;既有现代先进教学的新颖理念,又不缺传统教学的文化底蕴;既有课堂教学评价梯度标准,又不乏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营养“美餐”。课堂上,学习任务分配、小组探究交流、汇报学习结果展示、小组自主评价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学生以“学”为中心,以“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两大途径为教学策略。整个课堂教学汲取了“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诸多教育教学理论的精髓而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课堂模式。看出了海门新教育人在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课改路上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追求的不仅仅是课堂的理想化更是理想化的课堂。
听核心素养研行为习惯。
每月一事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大举措亦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亦是我国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在做《习惯养成与核心素养》报告中提到行为习惯的背后是一种思维的存在,行为习惯是核心素养的起点。朱永新教授提到:从个体成长看,良好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从教育历史看,注重习惯养成是中外教育的共同优良传统;从教育改革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从世界趋势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由此可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之一。每月一事是以习惯为路径,明确目的,在文化与理论的支撑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这恰恰与核心素养价值力、思维力、学习力和生命力相呼应。同时,在海门两天学习中参观社团活动的展示,正是行为习惯的价值与核心素养因素的体现。
听生命叙事悟真爱育人。
《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提到:“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条件的前提是爱教”。知之深,才能爱之初;爱之切,才能行之坚。每月一事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在听到张小敏老师“自律”行动叙事《允许孩子犯错误》中让我看到了老师豁然与大爱;在听到陈雪峰老师“阅读”行动叙事《做一个精神充实的人》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细心与无私;在听到张燕老师“好学习惯”行动叙事《你若盛开,青春自来》,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真诚与关怀……每位教师的阐述无不让人感动,无不让每一位热爱教育的工作同仁产生心灵共鸣——用爱教育,书写生命传奇。
再读朱永新教授的《写在新教育边上》一书,再一次感受到他在新教育实验中的激情、痴情。作为一名身居高处的政府官员,他仍轻盈衍生出“新教育”的魅力,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对教育注入了深深的爱,真是不同凡响!
全书从岁月滴石、偶有所悟、杏坛小语、名家影响、亦师亦友、相伴飞翔六章展开描写。从他的小学生活片段至今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历,每一个阶段就是生活中一个闪亮的浪花,读书、生活、工作中的故事用心书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在文章中多采用了一些记叙的手法,抓住生活的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在理解生活、拥有自己全新的生活。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觉理解教育,创造新的教育生活,编织着新的教育之梦。他的眼中充满五颜六色的色彩,所以就会有一个缤纷的世界,他的心中盛满了阳光,所以就会在教育中不断创造奇迹。我相信,他每一天都面带微笑拥抱着一轮新的太阳,用心酿造着美好的未来。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的描写,我发现他觉得自己在享受教育的幸福。他相信:如果你多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机会激情迸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而自己,也就插上了一个会飞翔的翅膀,时时刻刻都会听见花开的声音,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
读完了他的书,我认识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朱永新先生。他是一个对教育怀有无限虔诚的教授,是一位拥有大爱和悲悯情怀的人物。不难看出,他一定博览群书,深入教育第一线如行者一般探寻中国教育方向,他的种种举动,都汇成了教育言论、观点、以及作品。他栉风沐雨,背负着教育的行囊,行板如歌。
我发现,他一直在追寻教育的一种新实验,于是就以全部的热情致力达到超乎常人的行动境界,取得了学术上辉煌的成就。
从他的语言中,我感到他激情如诗人、深邃如哲人、纯净如婴孩、憨拙如老农、淘气如婴孩。他将成功的教育实验作为己任,心系西部,想通过实验,改变教育现状。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常常用是一样的语言来讴歌教育,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教师要读书,要写读书笔记,他希望教师参加他的教育实验,要每天读书、要写作,要读、要写,必有心得,有领悟。他开通了网上博客,教育在线,与教师对话,启发教师的体悟。
读他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如同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他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他站在广大一线教师的角度上说出自己的教育理论,案例中有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语言,唯有句句真真切切的字句,让人看到了一个勤奋、热情、坚毅的智者形象。正如他的一首诗之中所说,“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教育的种子,来自理想与激情催开的花儿,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方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为能遇见这样的教育实验而幸运,更为这种实验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而欣慰。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踏上新教育的征程,我发现我的教育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新教育是一个心灵长跑的过程,就像一个推进器,让人在长跑中不离不弃。而在新教育实验中带给我的知识、智慧,让我感到这个教育的世界是多么广博壮丽;新教育实验带给我的勇气、力量,让我感到美丽的培新小学竟然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新教育实验带给我的理念、意念,让我感到语文课堂已成为我兴致勃勃经营的地方。
在新教育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新教育中独有的精神领域,改变了我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使我变得坚强、乐观、自信、勇敢。今天,我已离不开我的课堂,来到孩子们的世界,我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光,向我打开了一个天窗:让我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朵洁白的云朵,吸到一丝新鲜的空气,一滴清甜的甘露。新教育,让我的生命渐渐地宽敞起来,新教育,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去穿越那些伟大的灵魂,去拥抱生命中每一次精彩的绽放。
穿行在文字的丛林中,我醉心于新教育的实验,按照朱永新教授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缔造完美教室,走进教育的梦工厂,我看见青春是道明媚的霞光。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五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身为教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我们的学生认真审题呢?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时候充分把握了教材。熟悉了教学内容,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学习的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
读完此书后让我不禁感觉到拥有一名好教师的思想,能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地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但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拿来”之后也要善于与时俱进,并且在长期实践基础上进行艰苦卓绝的思考。你想关于教学研究,怎么去选择一个课题?怎么去定位,我觉得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打算利用寒假的时间再去读几本关于类似的书来提升一下自己。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不过在这其中,我最想做的是一位极有爱心的教师。因为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逾越一切。教师爱学生,一个佷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潜能是要靠练习来挖掘,而我认为孩子的潜能要靠爱来挖掘。我爱我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念头:某一天一个学生割破了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儿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割破了手,我会怎么样?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自然,学生也觉得你真的是很关心他。以后不管他在学习还是生活上碰到不愉快的事情,他都会找你诉说。师生关系的融洽,正是你首先付出了爱。所以说只要肯爱学生,就会换来更多的爱。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六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七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为做一个称职的、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地努力着,自认为只要成绩提高上去了,班级管理好了就是称职的教师、优秀的教师。而拜读了《教学勇气》一书后,我的心震撼了,好象黑暗中摸索的行人看到了指路的明灯;我的心豁然开朗,一些沉睡的教育琐事突然之间苏醒,以前和现在的一些困惑也能在这里找到共鸣,因为《教学勇气》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审视到了最最真实的“教师心灵”。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此刻,我已经有25年的教龄了,然而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我犯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新手才会犯的最基本的错误:我完全被他困住了,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在漫长又痛苦的一个小时里,我把我所有的注意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是我越努力,他好像越向后退。在我被‘来自地狱的学生’困住的同时,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随着自己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看完这本书,自己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明朗。多么美妙的一本书,这是教师能收到的最好礼物之一!帕尔默深入浅出的表达,指引着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孩子们,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她说了很多,而我心中也装着不少的想法。
让孩子们做真正的天使!---这,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
《教学勇气》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开始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八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1、播下爱的种子。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我就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2、浇灌爱的雨露。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通过大家的努力,王芳、邹晓静合格地毕业了。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3、收获爱的回报。
以真诚对待学生,必将收获丰硕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真情的付出使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就是王芳和邹晓静这两位学生,在我请产假期间,携手来看望我,拿着家长给她们准备的鸡蛋,带上自己收集废品后换钱买来的水果,她们的心是透明的,她们的真诚至今令我深深感动。当我不经意间向学生嘘寒问暖时,我已赢得了学生的心,学生的爱。在我生病住院时,学生们来看望我,他们告诉我,我不在时,他们也能得红旗。有的学生精心制作贺卡,写上几句祝福的话语“老师,祝您早日康复!”
“老师,收到我的祝福了吗?”虽是寥寥数语,却足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爱,那一刻,谁见了都会羡慕地说一声:“当老师真好!”是的,当老师真好!在我看来,无论是那些憨厚的小助手,还是那个在我喉咙沙哑时提醒我轻声教课的有心人;无论是那个花了好常时间编制中国结又将它偷偷塞进我手心的胆怯女孩,还是那几个在我参加排球比赛前不断捡球给我练习、又不断朝我喊加油的调皮蛋,他们的行为都是爱的表现,这份特殊的爱值得我珍藏一生一世。谁说做老师的只有清贫陪伴,我说,我们教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九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新教育之梦教学名著阅读。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有幸拜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它给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思如潮涌。我们教师的一个个绚烂的梦在朱永新先生朴实的阐述和鲜活的事例中逐渐真实,它们变得是那么清晰,甚至只要你一伸手便能触摸到它们。全书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笔调清新、通俗,从小事着眼,小中见大,催人深思。
朱永新先生提倡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只着眼于眼前,一切只看分数、升学,只会成为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朱永新先生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很通俗的讲述,让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长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学和教的目标清晰异常的摆在了我们眼前。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无不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充分融合。这就是我们打开新教育之门的钥匙。成功的教育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者只有静下心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只有从这一个起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走上新教育的康庄大道。
细读全书,不仅给人以新颖的感觉,更有内心的激扬,它不但让我们清楚了我们的目标,也教会了我们方法,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让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近段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抱着一种好奇的态度去看的,在我通读朱永新先生的这部著作之后发现,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籍。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梦》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这本书通篇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读了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中的“理想的智育”一章,使我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因为这样的“理想智育”是我们广大师生心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希望教育”。身为教师,和许多同行一样,我们都在自己心中播撒下了无数的梦想,再把这些梦想交付给我们的学生。无数次苦口婆心,兴师动众,我们把理想播在了学生的心中,满以为学生胸怀大志后会斗志昂扬,可我们想错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谈理想在他们那里只是喊喊。
口号。
而已。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理想仅是我们教师的理想,是家长的理想。他们自己的理想一点一点埋没在了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中,埋没在了稍有些反常规举动就招来批评的做错事中,埋没在了家长无数次向老师探听“我家的孩子乖不乖”诸如此类的问话中。学生一个个鲜活、有血有肉的个体就抽象成了一个个分数,抽象成聪明、愚笨、听话、不懂事等词语解释。我们漫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就为这学生一生的发展下了定义。在这样的成人监控下,我们的学生还有自己的梦想可以保持吗?如果有一天真的是梦想成真,那个梦也仅是一个虚幻的水泡而已。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成绩分数单,而是送一只纸袋。在这个纸袋里面,装有学生智力劳动的作品,学生写的书法,学生编的故事,精选出来的学生完成的各科作业,学生的绘画,学生的资料剪贴,学生的。
作文。
”这一只纸袋才真正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为什么?因为“数字本身说明不了儿童的具体学业成绩”因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和愉快的生活可是,我们的真实做法呢?我们的家长在分数上钻了牛角尖,有时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的我们,迫不得已也会加入到其中队伍,拿分数不自主的评价起学生结果当然就是,学生成了悲剧的主角搞了一学期的素质教育,也就在此功亏一篑了。
梦开始的地方,是孕育希望的地方,也是奔向光明、理想的起始地点。梦,之所以为梦,是她有绚烂诱人的前景,是那遥不可及的距离,是那心灵一隅中一直在不断呼唤你的声音。只要心中有梦,理想也就插上了翅膀,指日可飞。《新教育之梦》让我看到了那里才是梦开始的地方,如果说今后我还将有梦,那么我将永远记住这本书——《新教育之梦》,是它让我懂得“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梦”,是它告诉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应该做怎样的梦,也将是它激励我为梦的实现而奋然前行。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
朱永新说:“教育是一种感动。”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
朱永新说:“特色就是卓越,体罚近乎无能。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爱学生,还要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朱永新说:“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态度,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悟:我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任何一个优秀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和其他工作者不一样,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学生对我们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把我们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们就会很失望。所以教师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要善于和他们沟通,要和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还应该要有丰富的学历,经历和阅历,所以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更新和积累知识,才能教育好学生。
做到:朱永新说的那样——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一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最实用的求学问方式,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新教育书籍。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头。我上学时就喜欢读书,可惜那时候手边能够阅读的书很少。我参加工作后,三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播撒着自己的爱心和汗水,收获着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担任校长以后,我依然时常给自己充电,每天坚持阅读《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书育人•校长参考》《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致教师》等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和教育专著,积极撰写。
读书笔记。
和理论文章。
近几年来,**区教体局先后多次组织校长、教师们去江苏海门学习新教育。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习者去海门进行了参观考察。在学习之余,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吴勇主任、陈铁梅等老师的新教育专著。一段段文字,让我心潮起伏;一本本书籍,让我爱不释手。
去年秋季开学后,听说海门市教育局许新海局长又出新书了,书名是《守望新教育》,我便立刻给学校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与此同时,还给教师们购买了《致教师》《教育就是唤醒》等系列新教育专著。书发放后,我一拿到《守望新教育》就迫不及待地阅读。完全是出于对新教育的感情,被许新海博士执著于教育的情怀所感动。连续几天抽空读完此书,一如我的想象,这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书。
翻开这本书,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作为一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身兼多种角色,还能取得那么多成就:曾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多项课题,出版《教育生活的救赎》《澳洲课程故事》《做教育的行者》等专著7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200余篇,荣获20xx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第三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有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总是能够拨动你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让你踏着前人的足迹,奋力前行,抵达理想的彼岸。而这就是《守望新教育》。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从《信仰担当: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到《区域推进: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从《行走感悟: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到《每日一思: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一篇篇朴实的文字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执著于理想的教育人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中的行与思。阅读着许博士的体会与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的情结,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
许博士和他的团队,怀抱着一种合作的精神,用行动坚守着梦想。
书中介绍了海门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些做法:营造让人渴望读书的氛围;整合让人惊奇的阅读资源;推荐富有层次的阅读书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学生阅读中可以分享感人片段、写给主人公某某的一封信、展演书中某个片段等,这都为我校开展读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阅读的过程,就是深入一个生命世界的过程。许博士对教育的挚爱和深情,更促使我追梦的脚步愈发坚定。一个学校,一间教室,一个学生,促使了我们的坚守,促使了我们的梦想之花永远不会凋零。
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工作已经正式起步,已经顺利上路。今后,我将继续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自己的理想,追寻教育的梦想,用全身心的投入与坚持不懈的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带领全校师生走在快乐阅读、开心工作、幸福生活的新教育之路上。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校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一定会走的更稳,做的更美,改变的更好。我也一定会带领教师们继续谱写出一曲曲人生平凡而动人的乐章。
20xx年12月3日,在**区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下,我终于怀着激动与欣喜之情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学习之旅——海门一个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教育圣地。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门。的确,短暂的两天学习,感受到了海门独特的异地风情与育人氛围;体验到了新教育实验散发的无穷魅力与核心价值。书香校园、每月一事、精品课堂、社团活动、生命叙事不仅是诗与思的交响,更是意与境的融合。
赏异地之景悟民俗风情。
海门,教育的一方沃土。不管是从金碧辉煌的(电视文化塔)标志建筑还是从当地的民俗风情(热情、恬静)来看,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江海风情与古朴民居规划的前瞻性和浓厚的待人文化氛围。咨询解惑,海门人总是热情微笑地为客人指点迷津;穿越马路,忠实厚道的海门司机以车让人的礼貌之举,让人倍感温馨……兴许这就是海门“家校共育”、“每月一事”成功教育的举措基石。
观教育圣地享育人氛围。
本次学习共参观了海门实验中学、东洲国际学校,正余初中三所学校,不管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办学设施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彰显了浓厚的育人氛围。海门实验中学既有建筑物的对称美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镶嵌秀;“崇德进学,怀远敏行”的学校精神标识,展现了海门实验人怀揣“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让所有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高起点追求高目标,以高目标追求高质量,孜孜以求,跨越发展,力争建成“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一流名校的宏伟蓝图。东洲国际中学北望黄海,南倚长江,在青树绿草的环抱下彰显了现代先进的办学条件和新颖的办学理念——做最好的自己;书香长廊又显示了该校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正余初中一所标准的农村中学,在申冬暖阳的照耀下处处飘洒着墨香纸润的校园书香气息,在外显文化,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下,充满了诗情画意,为学校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
观魅力课堂悟课改理念。
课改,当代教育发展的使命。在东洲国际学校和正余初中参观精品课堂学习中,两所学校在不同的课堂都给求经者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感触。导学案的设计既有大问题教学广度延伸,又不乏细节学习习惯培养;既有现代先进教学的新颖理念,又不缺传统教学的文化底蕴;既有课堂教学评价梯度标准,又不乏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营养“美餐”。课堂上,学习任务分配、小组探究交流、汇报学习结果展示、小组自主评价每一个环节无不展示学生以“学”为中心,以“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两大途径为教学策略。整个课堂教学汲取了“金字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诸多教育教学理论的精髓而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课堂模式。看出了海门新教育人在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课改路上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追求的不仅仅是课堂的理想化更是理想化的课堂。
听核心素养研行为习惯。
每月一事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大举措亦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亦是我国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在做《习惯养成与核心素养》报告中提到行为习惯的背后是一种思维的存在,行为习惯是核心素养的起点。朱永新教授提到:从个体成长看,良好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从教育历史看,注重习惯养成是中外教育的共同优良传统;从教育改革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方式;从世界趋势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由此可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之一。每月一事是以习惯为路径,明确目的,在文化与理论的支撑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这恰恰与核心素养价值力、思维力、学习力和生命力相呼应。同时,在海门两天学习中参观社团活动的展示,正是行为习惯的价值与核心素养因素的体现。
听生命叙事悟真爱育人。
《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提到:“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条件的前提是爱教”。知之深,才能爱之初;爱之切,才能行之坚。每月一事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在听到张小敏老师“自律”行动叙事《允许孩子犯错误》中让我看到了老师豁然与大爱;在听到陈雪峰老师“阅读”行动叙事《做一个精神充实的人》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细心与无私;在听到张燕老师“好学习惯”行动叙事《你若盛开,青春自来》,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真诚与关怀……每位教师的阐述无不让人感动,无不让每一位热爱教育的工作同仁产生心灵共鸣——用爱教育,书写生命传奇。
再读朱永新教授的《写在新教育边上》一书,再一次感受到他在新教育实验中的激情、痴情。作为一名身居高处的政府官员,他仍轻盈衍生出“新教育”的魅力,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教育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对教育注入了深深的爱,真是不同凡响!
全书从岁月滴石、偶有所悟、杏坛小语、名家影响、亦师亦友、相伴飞翔六章展开描写。从他的小学生活片段至今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历,每一个阶段就是生活中一个闪亮的浪花,读书、生活、工作中的故事用心书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在文章中多采用了一些记叙的手法,抓住生活的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在理解生活、拥有自己全新的生活。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觉理解教育,创造新的教育生活,编织着新的教育之梦。他的眼中充满五颜六色的色彩,所以就会有一个缤纷的世界,他的心中盛满了阳光,所以就会在教育中不断创造奇迹。我相信,他每一天都面带微笑拥抱着一轮新的太阳,用心酿造着美好的未来。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的描写,我发现他觉得自己在享受教育的幸福。他相信:如果你多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机会激情迸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而自己,也就插上了一个会飞翔的翅膀,时时刻刻都会听见花开的声音,把校园当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厂。
读完了他的书,我认识到一个与众不同的朱永新先生。他是一个对教育怀有无限虔诚的教授,是一位拥有大爱和悲悯情怀的人物。不难看出,他一定博览群书,深入教育第一线如行者一般探寻中国教育方向,他的种种举动,都汇成了教育言论、观点、以及作品。他栉风沐雨,背负着教育的行囊,行板如歌。
我发现,他一直在追寻教育的一种新实验,于是就以全部的热情致力达到超乎常人的行动境界,取得了学术上辉煌的成就。
从他的语言中,我感到他激情如诗人、深邃如哲人、纯净如婴孩、憨拙如老农、淘气如婴孩。他将成功的教育实验作为己任,心系西部,想通过实验,改变教育现状。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结合,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他说“教育是一首诗。”他常常用是一样的语言来讴歌教育,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提倡教师要读书,要写读书笔记,他希望教师参加他的教育实验,要每天读书、要写作,要读、要写,必有心得,有领悟。他开通了网上博客,教育在线,与教师对话,启发教师的体悟。
读他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如同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他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他站在广大一线教师的角度上说出自己的教育理论,案例中有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语言,唯有句句真真切切的字句,让人看到了一个勤奋、热情、坚毅的智者形象。正如他的一首诗之中所说,“我是一粒种子,一粒教育的种子,来自理想与激情催开的花儿,我无法选择我落到怎样的土壤——富饶还是贫瘠,北国还是南方,无论把我埋得多深,我终将穿越泥土,向着明亮的方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为能遇见这样的教育实验而幸运,更为这种实验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而欣慰。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踏上新教育的征程,我发现我的教育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新教育是一个心灵长跑的过程,就像一个推进器,让人在长跑中不离不弃。而在新教育实验中带给我的知识、智慧,让我感到这个教育的世界是多么广博壮丽;新教育实验带给我的勇气、力量,让我感到美丽的培新小学竟然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新教育实验带给我的理念、意念,让我感到语文课堂已成为我兴致勃勃经营的地方。
在新教育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新教育中独有的精神领域,改变了我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式,使我变得坚强、乐观、自信、勇敢。今天,我已离不开我的课堂,来到孩子们的世界,我们之间思维碰撞的火光,向我打开了一个天窗:让我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朵洁白的云朵,吸到一丝新鲜的空气,一滴清甜的甘露。新教育,让我的生命渐渐地宽敞起来,新教育,让我们从这里出发,去穿越那些伟大的灵魂,去拥抱生命中每一次精彩的绽放。
穿行在文字的丛林中,我醉心于新教育的实验,按照朱永新教授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缔造完美教室,走进教育的梦工厂,我看见青春是道明媚的霞光。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二
8月29日至__3日,攀枝花市实验学校6位教师参加了____的新教育实验培训。老师们通过几天的培训,努力学习,认真体会,及时梳理,总结提炼,收获良多。
一、在新教育培训期间,通过6位老师的共同努力,撰写了新教育培训简报2期,及时将学习信息分享给全校教师。
二、通过参观了几所新教育实验学校,观摩理想课堂听课,聆听专家、学者有关新教育的报告,观看学校特色节目的演出等,老师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工作实际,形成学习成果,在学校召开的新教育汇报会上开展讲座。
(一)张先蓉老师《营造书香校园,用阅读点亮童心》。
(二)李庆老师《晨诵午读暮省》。
(三)陈通平老师《缔造完美教室》。
(四)李超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五)李亚老师《__之行见真、见细、见智》、《新教育app下载及资源模块介绍》。
(六)曹洪英老师《__市通源小学的完美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班级文化》。
三、学习感悟。
一是新教育实验以教师成长为起点,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概念很宽泛,包含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后勤职工,社区的管理人员和居民等。新教育实验的宗旨:让所有参与新教育实验的人员都感到幸福完整。
二是两大发展愿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新教育实验的推行,对素质教育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中高考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
三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基本理念: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未来生活的幸福与当下生活的幸福的和谐统一;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家庭生活的幸福兼而有之;人精神意志的充分自由,所带来的人的身心一致的状态。
四是缔造完美教室的操作要领。完美教室必须有自己的灵魂人物,必须有积极的文化朝向(完美教室的文化本质是教师的生命朝向、呈现为一个具象的命名、有一个系统的架构),必须有丰富的课程生活,必须有新教育的生活方式,必须有家长、社区的协同参与。完美教室的缔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老师有无限创造的空间。教室的完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美,更多的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心灵的美。
五是重视新生命成长,促进家校合作共育。养育孩子,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和反思,成长是父母最重要的使命。唤醒父母,帮助父母缓解焦虑,走向平和,让家校共育成为一种行动的自觉,一种美好的乐趣,一种幸福的享受。共同呵护孩子,用情感去润泽,用真心去陪伴,静待童心花开。班主任老师尤其重视父爱主题亲子活动的开展,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浓浓的父爱,享受快乐童年的幸福生活!给予孩子无限的发展空间,他们就有可能创造无限的奇迹。
六是新教育的影响与贡献。截止目前,全国有近13个大市级实验区,124个县级实验区,3514所实验学校,370万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极大的促进各实验区(校)师生的生命成长和学校发展。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三
1.很多人都说,你们好辛苦呀,必须要有耐心才可以,否则孩子们整天吵死了。其实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光有耐心是不够的,我们还有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爱心,这颗爱心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这颗爱心撒向每一个角落的都是一样的爱,只有这样你不但能赢得孩子们的心,还可以赢得家长朋友的心。
爱孩子不是说在嘴上,要挂在心里,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家庭状况。于是我和家长成了朋友,利用早上接待了下午离园的时间和家长交谈,了解孩子们在家的表现,身体状况和当时的情绪,以便我更好的在一日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育。
爱孩子就是关怀孩子,幼儿园因为特殊的原因,孩子们尿裤子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总是不吭声为孩子换下尿湿的裤子,因为这是孩子的小秘密。
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我们有个孩子鼻子上总是带着鼻涕,我并没有嫌弃他脏而不理他,相反当我看见他的鼻涕流出来是给他送上纸,或亲自为他察干净。
爱孩子就是责任,因为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才会做的更好。孩子们由于年龄小,自立生活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所以我会教给孩子们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保护自己。
2.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在幼儿教育中,自认为我是一直尊重幼儿的潜能,尊重幼儿的个性,能运用“尊重”这把钥匙来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锁。
今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有了深刻的反思。下午,我班一个孩子在外面走廊里发现了半个馒头,看样子是中午的,于是我在班级询问,没有人承认。此事让人头疼呀,然后让孩子们围圈站,我说:“如果你现在承认说明你是诚实的孩子,老师不会责怪你。”但是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我便一个一个询问,让孩子们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最后还是没有查到。我怎么也想不通,猜不到,觉得自己对他们已经很了解,看眼神可以分辨出来的,但是...于是我相信不是他们而是隔壁班,我拿着那个证据去了隔壁班,也没有。很失落地回教室,这时在教室门口傅英豪靠在桌子旁摆弄衣物,我又随口问道:“这是你丢的吗?”他看着我小声说:“不是。”我又问道:“真的?”然后我看到他留下了眼泪,承认了。我问他为什么刚才不说,为什么不主动承认错误,他哭着说:“我怕别人笑话我...”
瞬间我感觉自己错了,不该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已经长大了,更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于是我承诺不再提这件事,不会让他成为大家的笑话。今天也给我上了一课,但愿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四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句子吸引住了:“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到许多年之后的今天,这是一个充满了巨大诱惑的时间与空间。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一下子造成了艺术上的悬念,令人无法释卷。以这样的开始进行叙述,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相比之下,马尔克斯的另一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开始就显得平淡了,没有巨大的吸引力。
《百年孤独》让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奋。在整部小说中,马尔克斯的叙述出神入化,使我深深着迷。如小说的第七章,在写到霍塞·阿卡迪奥自杀后,他对那股鲜血的流向作了全过程的拟人化追踪叙述,写了近两百字。读来真是独具趣味、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小说中出现的俏姑娘雷梅苔丝白日升天、阿玛兰塔与死神交谈等等情节,光怪陆离的传说成为一种现实的映照。
来。”第一次读《伊豆的舞女》时,我就感到了川端康成文字的力量,他几乎不由分说地带着我穿过山道和雨水,来到了那个舞女的面前。“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这是一个美丽的舞女,令川端康成眷恋不已。在追随着舞女旅行于伊豆山水间的日子里,我像川端康成一样变得忧伤而又多情。然而,相聚是缘,离别总是难免的。“我的头脑变成一弘清水,嘀嘀嗒嗒的流出来,以后什么也没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分别后、躺在船上的川端康成的泪水让我同样无以自制,那一瞬间,如烟往事中飘逝而去的友情或者爱情纷至沓来。《伊豆的舞女》在川端康成的小说中,不是最著名的。他是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小说代表作获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这篇我最早读到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了我深刻的影像,不能忘怀。由此我感到,阅读的第一感觉总是犹如初恋一般固执而难忘的。而事实上,从《伊豆的舞女》开始,川端康成形成了他的写作风格。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五
自从党带领着人民打败了外国侵略者之后,我们的祖国正在飞速发展之中,然而有些外国人还是瞧不起我们,于是,许多爱国志士便都投入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邓稼先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它就是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者.1958年8月,在外国留学的邓稼先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踏上了归途,回到了新中国.但是,外国已研究出了非常先进的核武器,而在这方面,中国仍旧就是一个空白.1958年党中央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武器——原子弹.这时,邓稼先站了出来,他毅然接受了研究原子弹的任务,当时,研究核弹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但邓稼先决定要为国捐躯.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一朵无比壮美的蘑菇云升上了天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山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的上空,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又成功地爆炸了.全世界震惊了!喜讯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不朽的功绩使中国人扬眉吐气.
看着冉冉上升的国旗,你是否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呢?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有多少人为这国旗做出了贡献,在观看升旗仪式的同时,你是否尊重那些在国旗里活着的烈士?那些为国旗做出贡献的人呢?我敢说有些人不是的.当我们对国旗行注目礼时,有的人在做小动作;当庄严的国歌奏响时,我们嘴里发出的声音却像蚊子似的无病呻吟.这一切难道是爱国的表现吗?别忘了,亲爱的同学们,那红旗里的眼睛在看着你呢!谁在做小动作?谁在低着头?高高飘扬的红旗全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别人为升旗仪式是一件小事,它的意义大于一切!
感受:
中华民族这些耀眼的成就,也让我们的祖国重新焕发出光彩;从大兴安岭到西沙群岛,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波;从故宫到颐和园,从长城到天坛.这些都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们不能停止不前,永远停留在骄傲之中,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祖国要我们去建设.我们现在好好学习,不都是为了将来去报效祖国吗?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祖国一定在我们的心中.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六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春田狐的故事阅读有感阅读,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加拿大的欧·汤·西顿是一个杰出的动物学家,又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父。他写的动物小说经过一百年时间的检验,已经被证明是世界动物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他笔下的动物就像我们人类一样,竭尽全力地生活着,奋斗着,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它们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爱情、亲情、友情。打开他的书,能看到人类的身影;阅读他的书,会被生命的爱感动。
西顿的《春田狐》是一篇描写爱的经典之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暑假,“我”回到了春田老家,叔叔对“我”说一只叫刀疤脸的雄狐狸把家里的鸡一只只都偷吃掉了。于是叔叔他们设法捕捉这只雄狐狸,可是好几次都被聪明的刀疤脸给耍了。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在叔叔等人的围剿下,刀疤脸为了不暴露狐狸窝,保护母狐狸维克森和它的五只小狐狸宝宝,在引开围剿的人时被乱枪射死了。
刀疤脸死后,叔叔他们还是捣毁了它和母狐狸维克森的窝,用铁锨打死了四只小狐狸,俘虏了一只小狐狸,用铁链把它拴在院子里,借此来诱捕母狐狸来维克森。夜里,维克森带着鲜美的鸡肉来救它的孩子了,这只小狐狸已经是它唯一的希望了。它一次次地叼起小狐狸往回拖,但是,当铁链拉直时,小狐狸就会被扯痛。于是,维克森便用坚硬而锋利的'牙齿去啃咬铁链,第一天咬不断,第二天再咬,就这样不停地咬,牙齿咬痛了,身体也疲惫了,但铁链却纹丝不动。它发现无济于事后又挖坑,把铁链收到坑里埋上(它以为这样铁链就不存在了),可是结果小狐狸还是被铁链扯住了。连续三个晚上,维克森都冒着被叔叔他们的子弹打中,以及被猎狗追咬的危险送来食物并努力想救走它唯一的孩子。可是三天过去了,狐狸妈妈维克森终于知道了无论它怎样努力都无法救出它心爱的小狐狸,于是到了第四天夜里——维克森像个黑影儿似的跑来,待了一会儿,又无声无息地走掉了。小狐狸呢,一口咬住了妈妈扔过来的一样东西,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嚼起来。可是,就在它吞咽的时候,一股刀扎似的剧痛刺透了它的全身,痛得它禁不住失声大叫起来。接着,小家伙又挣扎了一阵子,就躺在地上永远不动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刀疤脸狐狸爸爸深深感动,它是个伟大的爸爸,它冒着危险去给小狐狸偷鸡吃,让孩子们吃饱。在危机时刻它毫不犹豫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妻子,给孩子留一线生的希望。刀疤脸狐狸爸爸用行动让我感受到:父爱是无私的!
我沉思了很久,真弄不明白,于是我又拿起书重读一遍。当我再次读到结尾,再次看到这段话:“母狐狸为了把它的孩子救出来,使用了所有的办法,即使自己有可能会被捉住弄死。可是等它终于明白了‘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时,为了能让它的孩子获得自由,母狐狸不得不使用了最后的办法,那就是给小狐狸吃有毒的食物,把它从这个世界上长期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我终于明白了,谁说这不是母爱!这是一种最深沉的母爱。表面上看狐狸妈妈给小狐狸扔去毒饵是在害自己的孩子,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但是,如果不这样的话,这只小狐狸会永远没有自由,会在铁链禁锢中被活活地折磨死,那种被折磨的日子是漫长的,是度日如年的,会是很痛苦,很痛苦的。聪明的狐狸妈妈知道自己深爱的孩子永远不可能逃出来了,它为了让孩子“从这个世界上长期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只能让孩子吃毒饵获得永远的“自由”,到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因为它爱小狐狸,所以迫不得已做出了这个痛苦的选择。
当我读到书本最后的话:“自那以后,母狐狸维克森也再没到叔叔家的院子里来过……在森林里,四处都没有再发现它的脚印。没有人知道维克森究竟到哪儿去了。在艾伦达尔大森林里,维克森被夺去了丈夫,孩子也被弄死了。这悲伤的记忆,大概会让维克森远远离开,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了吧。遥远的地方……那并不是指这个现实的世界,或许有很多野生动物为了离开这个悲伤的世界,而去了另一个无法再返回的世界。也许,维克森在毒死了小狐狸以后,也用同样的办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吧!”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忍不住用手轻轻抹去流下来的泪水。真的吗?这是真的吗?狐狸妈妈在亲手毒死自己最后一个孩子之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追随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到一个自由而快乐遥远的地方去了。
最后一个孩子死了,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于是也结束自己的生命了。谁说狐狸妈妈的这种爱不是一种母爱!狐狸妈妈用生命告诉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这是一种是令人深思的母爱,是一种最最伟大的母爱!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七
寻找美丽是必要的,但除了寻找美丽,我们还要群策群力去创造美丽,如此,才能真正创造美丽的农村教育、拥有共同的美好明天。真正的至理名言。其实,农村教育缺乏的就是教师创造美丽的激情和政府硬件扶植的锦上添花。
随着探讨的深入,我对新教育有了个初步的认识。原来新教育是一种教育行动,是师生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与此同时,我牢记了一个名字--朱永新。并了解到,在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是朱永新教授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朱永新教授鲜明地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生活节奏快捷的时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越来越感性的时代,能把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作为理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熟练地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朱教授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的观点,也许我们不能教会他们所有的东西,但一定可以教会他们遇到问题时敢于面对的勇气,培养他们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教授说,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并教导学生重视学习。
通过学习《新教育》,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思想要变,我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育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八
近段时间,我学习了《新教育》这本著作的第二章——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懂得了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相对应,新教育实验具有自己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在中国的许多学校中,都有这样的标语:“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新教育实验为什么讲“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因为,我们觉得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全部过程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
“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而且把“行动”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我们很多美好的教育理论,常常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而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创造多少深刻的教育理论,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是群众性的、可操作的,是人人可以乐而为之的。
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是潜力论和个性论。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相信,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估都不会过分。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觉察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建立在潜力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必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舞台、创造空间。新教育实验相信,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
新教育实验崇尚的是个性,崇尚的是品牌,每个学校都要办成特色,每一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个性,都拥有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新教育实验一直认为,特色就是卓越。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有特色的。特色是一种自然的形成与积淀,特色也是一种预设与养成。自然形成需要我们珍惜与发展,特别是对一个学校而言,有了一定的特色后,要善于及时总结、提升、创新,使萌芽的生长更快,使朦胧的越发清楚,使暂时的变得久远。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十九
我的学校坐落在美丽的骆马湖畔,那里风景优美,空气甜润。同样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个教室都有一个漂亮的“图书角”。那里收纳了世界上美好的一切,整个世界都被包容在那片小小的天地里。
我们班的图书角里面的图书分为好多类,有“写作天地”、“名著精选”、“科学探究”、“童话世界”还有我们自己的“作品展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书来充实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是《夏洛的网》,说的是蛛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之间的故事。有趣而又感人。让我从中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纯洁的不计报酬的友谊,我喜欢那个纯纯的世界。最先接触到这本书是许老师讲这个故事给我们听的,我们都很感动。所以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因为许老师会经常向我们推荐适合的图书,所以我们班的书香气味是最浓的。我们班的图书角里面满满的书也都是我们自己捐的。
希望你们也能爱上读书,因为在那个世界里你将得到很多!收获很多!
阅读的作文加评语怎么写。
写家长意见怎么写。
怎么写讣告。
悼词怎么写。
怎么写聘书。
贺信怎么写。
讣告怎么写。
证明怎么写。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十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
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可见,经典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十一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人。
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发展的全部过程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
为了人的一切。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应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我们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到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为了一切的人”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全人教育”的理念,教育旨在“成人”,旨在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而非“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爱因斯坦说:“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为活着的人们服务。学校应该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于公共福祉来说有价值的品质与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的一方面应该是使年轻人成为有独立行动和思考习惯的人,另一方面,应该使他们将为集体服务当成是自己最高的生活目标。”
新教育实验所展现的就是要提升人生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能力,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本。新教育实验更主要也更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它要求教育真正地深入精神世界,实现智慧的交融,它把人自身的灵魂与生命联系起来。新教育实验目标的深远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决定了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当代教育必须以一种崭新的整体且生态的视野关注自身,关心人的生存、生成和可持续发展,关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行动论。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就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而言,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觉醒,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
陶行知说:“人类与个人最初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行动在反思中进行,读书与写作无疑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一条走向深刻幸福的道路。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因为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在探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校,每一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于是,新教育实验在追寻理想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教育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涉及教育活动主体的层次和形态问题。至少可以包括“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教育科研共同体”等。
行动论的关键在于坚持。
在行动的过程中,新教育特别强调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有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会自强不息,就会坚持不懈。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所以,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感受成功,不断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学生的”成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考定终身“这样一个层面上;要倡导教育的“新成功主义”思想,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鼓励。
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潜力论和个性论。
潜力论。
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技能存在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多挖掘自己的一些潜能,那将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人们常这样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九十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学生的潜能的开发,是对学生生命价值的体认,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牺牲教师的生命价值为代价。我反对所谓的蜡烛精神。不是将教师的精神与身体透支殆尽,而是应当与学生一样得到呵护。甚至,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哪里来的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哪来的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
个性论。
新教育实验崇尚个性,崇尚品牌,我们希望每个学校都办成特色,每一位老师都拥有自己的个性,都拥有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他自己。新教育实验一直认为,特色就是卓越。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有特色的。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
特色必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
学校的特色,是所有人都必须参与的,不是学校某位老师或者校长一个人的事。
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是崇高论和和谐论。
崇高论。
和人类的`崇高精神进行对话。
可是教育的伦理目的被我们忽略了。
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就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西方有句谚语,一个人可以变成一个富翁,但是三代人才能早就一个贵族。文明、文化,它的发展,它的延续,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记着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丘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如果说我们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我们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我认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手里失落。“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和谐论。
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新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追求:麦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教育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目标,就是不论学生的背景如何,要使他们的一生有变化,并在充满活力且日趋复杂的社会中造就能够生存和有工作成果的公民。”
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帮助学社功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一个具有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的人,正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客观地说,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也就是人民群众意愿的;但作为终极目标、唯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那样会使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那样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新教育认为,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同样,新即哦啊于强调阅读、强调写作和反思,主张利用网络学习,这也都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与生活方式。一个具有阅读、写作习惯的人,其实就是具备了终身学习能力,掌握了资助发展的武器的人。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十二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十三
本人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教育方针贯彻。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学期来,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如: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理念、观点,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应用,理论联系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二、在教学工作方面。
首先我认识到了几个问题:
1、刚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然而,我发现自从小学读了两年之后,好奇心逐渐减弱。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
饱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以下情绪: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就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
3、在有些知识点讲过之后,有的甚至操练了多遍,反反复复强调了,学生仍没有掌握。就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训练。于是在责怪声中,在枯燥的联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
我体会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有差别是正常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然而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一样、一个模式,不能要求学生都按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学生学英语的各方面能力。而且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去因材施教。
首先,我能尊循教学环节,课前认真备课,不但是能备好教学内容,更能做到备好学生,备好作业和课堂练习,以便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是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类型是有差异的。而没有学习兴趣的差异更大;学生的喜爱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听说法,就是一直看着老师,听老师说,非常少看书本;有的喜欢阅读法,就是一直盯着书本看,非常少看老师或黑板。因此,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喜欢英语。
及单词,因此,每天早上要求学生抽出一定时间开口读英语,锻炼口语能力,熟悉课文。在班级选出读音规范的科代表,由教师指导培养好科代表。而且教师经常巡视和抽测,使学生不知不觉巩固所学习的单词;要求每节课前学生听写十个单词,必须做到完全正确。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巩固旧知识,得到两面照顾,不能松懈。
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育阅读心得篇二十四
读完家这部巴金的名作,合上书,内心却无法平静。巴金用那朴实无华却热情有力的笔触描述出了一个被封建社会压迫下任焕发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觉醒与斗争。
他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勾勒出了觉新这个人物的饱满形象,这个有些矛盾的主角再听他的笔下活了过来,充满了革命青年的生命力。而觉新,也是此书众多成功塑造的任务中给人留下最大印象的主角。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的矛盾,他的激情,他的过去与此刻,都变得清晰起来。
觉新从小受到的教育,家族的种种,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在应对事情时过多地选取了逃避、忍耐、顺从。同这社会腐蚀下的大多人一样,选取去逆来顺受,去理解而不是反抗。
他的命运是残酷的,从最初“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我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到之后的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出国的梦想也随着破灭,最后走上这条路一去不返。但这也显现除了他的懦弱与不安,不敢去反抗这样的命运。
背负上整个家族的负担,去应付各种的勾心斗角,渐渐变得不再稚嫩,不再激情,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天真的怀抱着梦想的青年学生了。
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杯具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